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常听六七十岁的上年纪的老人说,在六七十年代,村边的小河有很多鱼,那个年代副食品不充足,而且还是吃不饱,咋就不知道下河逮鱼吃,补充粮食呢?

我认为不是那时候的人不是不喜欢吃鱼,我从小长在(大河)流江河边,袁家桥河坝(小河)的旁边,确实,那时候很多鱼,而且在水面浮起一层鱼,难道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因为下面几点原因:

1、六、七十年代饥荒年代,七十年代,由于国内1966年进入特殊年代,很多的生产被搁置,加上六十年代延续下来的大饥荒,让人穷得没有衣穿,没有饭吃,食不果腹的惨状,大米饭都没吃饱,哪里还有心思打鱼捞虾,不象现在的人顿顿大米白饭,偶尔烧个鱼汤,当然香啦!

2、现在污染及其严重,原来小河虽然有死动物,但没有现在严重!那时候河里水很清很蓝,随着社会的壮大发展,农村电动捕鱼也越来越先进,方圆几米的鱼种绝迹,即使现在的人想吃鱼,也吃不上了。

3、六、七年代吃盐巴都作难,别提吃鱼了,交通极不方便,我记得我的父亲去五十里开外新政(也就是今天的仪陇县)嘉陵江边挑盐回来,题主认为鱼好吃,你不放盐试试就知道了!一万块钱一桌菜也离不开一块钱的盐。

4、那个时候社会环境特殊,吃的是大锅饭,如果某人捕捞,极有可能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轻者批斗,游街,重者坐牢,判刑。你说为吃一点鱼,划算不?

所以,六、七十年代有很多鱼,那时候的人不喜欢吃鱼。喜欢就关注我,我会带给大家惊喜,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不是不喜欢,是没条件喜欢。

我老家是豫东的,村旁有一条小河流过,属于淮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清水淙淙,当然有很多鱼虾,村前村后有几个水塘,基本上都没干涸过,自然有鱼有虾。

吃鱼先捉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是一个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物质匮乏时代,说出来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信,甚至认为是笑话。

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没有现代机械,都是重体力劳动,即便是冬季农闲时,要晾晒粮食,要积肥,要整理牛棚猪圈,要收拾柴火……还要响应政府号召去挖河,几乎每年都要去挖河,纯体力劳动。所以,一般的农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捉鱼捉虾。那时候,村里除了个别的二流子,没有人会去捉鱼摸虾,“钓鱼打猎,不务正业!”这是农村俗语。

其次,捉鱼需要工具,徒手的话效果很差。一般人谁也不愿意去花钱买鱼网等渔具,农民确实手头不宽裕,即便是自己会结网,买线也需要钱。那年头农民能省的钱绝对不会去花,这很好理解,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没解决,会过日子的人是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的。农村很多人家连吃盐点灯的油钱都要算计着花,真是穷到这种程度。

吃鱼先做鱼

那个年代,在农家盐基本就是唯一的调味料。油,不到过年,集体不分点油是吃不上油的。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没见过味精。

我们现在到饭店里吃饭,一条鱼要用到多少调味料,有时候还嫌这嫌那的。可以想象一下,没有调料,做出来的鱼虾真不是美味,确实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纯得让人难以接受,吃不到好道上。

我小时候就有类似的经历,偶尔下河摸鱼,拿回家母亲也没有时间给做,能收拾好用盐腌上,晒干,吃个咸鱼就不错了!有好多次,我晚上摸了很多爬蚱(现在都叫金蝉),正是三夏双抢(抢收抢种)季节,母亲没有时间做,又没有冰箱,第二天放臭了只能喂鸡鸭,不像现在金蝉多金贵,一只快一元钱了。

嗨,说多了的都是伤感,现在生活条件多好!身在福中要惜福,不然,真是在作!

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集体制,一切都归公有,村民们在集体制的管理下没人敢随便下河捞鱼,因为河塘是有专人管理的,随便捞鱼是盗窃行为,被抓住了会受处罚的,会给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偷鸡摸狗的事被人知道了今后在社会上很难做事!为了不影响个人名声就不去随便下河塘捞鱼,并不是不想吃鱼。现在大集体解散了,鱼塘有人承包,自己想吃鱼掏钱去卖,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想下河捞鱼也没人干涉!

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六七十年代,农村荷塘、河沟的水非常干净,人都可以直接饮用,鱼虾鳖蟹非常多,第一是吃不过来,第二、太费事费时间功夫(好像那时候的人,人人都有事儿干、所以他们总结出了一句话:叫打鱼捞虾,耽误庄稼)、再有费柴(柴是生产队每年按照人口分配给各家各户做饭烧火炕的 、所以要节约着用到转年春天)、还有浪费食用油(油定量要票、能用上点儿猪油就不错),太原始的做法又不喜欢吃,也不像现在食猎的范围这么广泛,越原始、越是当时人们不吃扔的东西、比如鸡爪、鸡脖、鸡头、杀猪的猪下水、猪蹄、甚至猪头之类、喂猪的野菜什么的都成了至宝了。

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提问往往都是幼稚可笑或无知的。六七十年代没有私人鱼塘,鱼塘都是生产队集体所有。一般是年头放鱼种年尾收鱼。鱼有大有小,一般都是按人头分发重量,不用拿现钱,由生产队会计记好数目,到搞年终分配时再在收益部分中扣除。

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告诉现在的朋友们,任何时候的农村的人都喜欢吃鱼,尤其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人更喜欢吃鱼。

那时候的鱼纯天然野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那时鱼长得很慢,白鲢一年最多只能长到两三斤。

还有草鱼,大头鱼。

每年过年,生产队会请来捕捞队,下网捞鱼。

我们生产队有很多池塘,四十多口,捕捞的时候专挑大个的,起码四五斤以上的,两三斤的就扔掉。

还有十几斤的一条的,全部是隔年鱼。

有的是漏网鱼,长了好几年,又黑又肥,肉细腻滑口。

每年都能收获几万斤,这些鱼分好后大小搭配,全部摆在打谷场,上面编上号,写上重量,然后就抓阄。

这是平均分配,但是还有不想要的,他们吃不起,虽然当时只有几分钱一斤,那还是要掏真金白银的。

有的家庭人口多,年终结算,根本挣不到一分钱,还欠生产队一百多,你叫他拿什么买鱼吃?

有时候为了给孩子解馋,拿上十几二十斤回家,剩下的就让给别人。

还有一些家庭劳力多的,孩子少的,他们年终分配的时候,能够进上几十上百块,那在当时就是富裕的家庭。

他们就可以把人家不想要的鱼买来

每当捞鱼的时候,生产队就派几十人参加拉网,其他的人都在岸边看热闹。

两岸的人像纤夫一样,肩上扛着绳索,使力的前行,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神彩。

人们在岸上指指点点,说说笑笑。

鱼儿在水中蹦蹦跳跳,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亮光。

收网的时候到了,满网的鱼,白花花的。

它们在水中横冲直撞,搅得水花四溅,人们的脸上身上全是水。

岸上发出了一阵阵笑声,一条条十几斤的大鱼被扔上堤岸,在堤上面又蹦又跳,人们的脸上都挂满笑容,这是丰收的喜悦。

那时水源充沛,一年四季池塘满满的,里面有很多很多野生生物,鲫鱼鞋片大,有两三斤一条的。

那可不是现在的速生鱼,它们的岁数可不小了,有的三五年,有的七八年。

除非人为的想清塘,这样的野生鱼一般的是抓不到的。

还有翘白,草千儿,磨石狗,石光片。

虾子、泥鳅大把是,还有龟.、甲,乌龟甲鱼随手会抓到。

乌龟的肉人们一般是不吃的,人们逮到以后,用火一烧,把里面的肉掏出来,在乌龟壳上钻两个小孔,插上一根筷子,绑上两个小珠子,做个波浪鼓,送给小孩当玩具。

夏天甲鱼跑到堤岸上晒太阳,你偷偷溜到他的跟前,徒手就能抓住。

有时候两只甲鱼在水中玩耍打斗,你用筐子一捞,就能搂起来一两只。

甲鱼是大补,有各种疾病的人是不能吃的,尤其孕妇更不能吃。

传说在孕期吃了甲鱼肉,孩子的眼睛就是圆的,斜视,不知有没有科学道理,反正小心点好。

夏天涨大水,池塘的水满了,就从出口往外放,一条一条的鱼就往外跑。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小鱼网,大家把鱼网插在出口外,守株待兔,坐收渔利。

一般跑出来的都是野生鱼,以鲫鱼为多,还有餐条,翘白,有时候能够拦到一小桶鱼。

涨水的时候还可以在池塘的上方抓鱼。

在池塘的上方有一个进口,有一条水沟通在池塘里,你只要把一个网插在入口处,在上面的水中一搅一赶,上水的鱼儿全部跑上来了,都钻进了网中。

你把网往上一提,好家伙,满满的一兜,有时候十几斤。

那时候野生鱼就是多,而且纯生态无污染,人们吃的干净卫生健康,也没有那么多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脑溢血,脑梗塞,更没有不孕不育的。

人们应该很好的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食品安全与卫生,不仅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它更关乎着人口的质量与繁衍,不要一味的追求经济,提高产量,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戕。

现在虽然物产丰富了,哪一种食品是安全环保的,就连生长在野外的地菜,也没有逃过大气的污染。

况且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经济价值,将蔬菜,水果,肉类,禽类,鱼类,进行人工干预,达到最高的产量,谋求最高的利润。

今昔相比,更怀念那个时期的健康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