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杀了两名蜀国大将,出场却很少,知道是谁吗?
《三国演义》中死去的将领不多,称得上大将的更不多。如果说杀了蜀国两名大将,出场很少的应该是吴国的马忠了。
马忠是潘璋的部下。他进入《三国演义》应该是历史上他捉拿了关羽。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加强关羽的权重,以免让大家感到关羽死在无名下将之手,就把历史上夷陵之战之前已经病死的黄忠的死也加在了他的手上。
不过,无名之辈就是无名之辈,在各种书上都少有他的记载。包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杀了两名蜀国大将,出场却很少,知道是谁吗?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在《三国演义》中,能斩杀大将的,必然都是武艺过人的猛将,一般来说出场率都挺高。但是有一个人,他在《三国演义》中杀掉了蜀国五虎将的两位,但是《三国志》中却是蜀汉的将领,他叫做马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三国演义》中的马忠在《三国演义》中,马忠作为东吴将领,出场率不高,但是有个外号叫做“名将杀手”,先后杀掉了关羽和黄忠,为东吴立下了大功。
先是在关羽败走麦城后逃跑,马忠暗中下了绊马索,因为天色昏暗,赤兔马也年龄已老,因此马失前蹄,关羽被马忠俘虏,后来被杀。
再是黄忠,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发动蜀国全国兵力攻打吴国,在黄忠对决潘璋时,马忠偷偷射出了一支暗箭。黄忠老爷子一辈子玩弓箭,结果被“家雀”捉了眼,最终死在了马忠的暗箭之下。
在演义中,马忠拿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后来关羽显灵,马忠被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死,青龙刀也回到了关家的手中,这位名将杀手也就此身死。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的马忠被人所吹捧的非常厉害,甚至被人称为神将,并为马忠作传,称马忠箭术可以比拟太史慈等人,武艺高强等。
然而即使在演义之中,马忠也仅仅是一个依靠偷袭与耍小手段才得以斩杀两位大将的人,属于不被人所尊重的蝇营狗苟的伎俩,因此也不是太值得宣传,知名度并不高。
“神捕”马忠
二、《三国志》中的马忠但是马忠却是确有其人,但是《三国志》中的马忠跟《三国演义》中的马忠完全是判若两人。
《三国志》中的马忠是蜀汉的将领,四川人,被刘备称为“贤才”,文武双全,是个好文臣,也是个好武将。
马忠曾经跟随诸葛亮,帮助诸葛亮处理政务,后又统军前往汶山郡讨伐作乱的羌人;后负责镇守南中,多次率军平叛,立下赫赫战功。同时治理地方有功。后因太过辛苦在任上去世。
马忠本人也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为人宽容大度,只知道大笑而不会随便生气。面对危机的事情时能随机应变。在马忠死后人们都纷纷来悼念他。
陈寿评价马忠:
“扰而能毅,以所长显明发迹,遇其时也。为人宽厚有度量,诙谐大笑,喜怒不形于色,然处事能断,恩威并立。”因此在《三国志》中的马忠,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才。
马忠神像
三、总结
一个名字,两种人生。马忠也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人了。三国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可以说是那种“层累而形成的历史”的典范之作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三国演义》中杀了两名蜀国大将,出场却很少,知道是谁吗?
文|涛说乱世史|
1、这个龙套叫马忠。小说里,马忠是东吴潘璋部将,关羽被被绊马索拌倒,他参与擒拿关羽;彝陵之战,马忠又趁乱射伤黄忠。为三国演义有名的“大阴人”。2、更奇葩的是,蜀汉后期也有一个马忠。《三国演义》中重名配角不少;但马忠最为巧合。因为正史《三国志》中,也确实有两个马忠。那些奇葩的龙套们——《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马忠”们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生存智慧。无论历史还是小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套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活法。
先说《三国演义》中的龙套马忠。
第一个吴国马忠:
小说中,襄樊之战,关羽败走麦城,被绊马索拌倒,马忠参与擒拿;夷陵之战,刘备伐吴,他又趁乱,射死了老将黄忠。五虎上将中的两名,都被马忠偷袭,堪称大将杀手,小说阴人。
马忠的第一次出场,在小说第77回,没有任何表情描写、衣着描写,非常简单,直接偷袭就抓了关羽,不到20个字:
马忠第二次重要出场,偷袭射伤黄忠,描写也非常简单:
偷袭绝不是光彩行为,但马忠对于关羽、黄忠接连得手,演义了自己的立功表现,让人不得不留意防备。
于是我们开始留意龙套马忠,区区几行字就干掉两名大将的神奇男人……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东吴马忠▲)
马忠第三次的重要出场,反被偷袭:夷陵之战,马忠睡在帐篷中,快速的被杀死,用来献功,完成了自己活着状态下,光荣的小说使命:
马忠第四次重要的作用,便是发挥余热,脑袋被刘备亲自捧起:
马忠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涌而过,估计只能哀叹:“五虎大将老子杀了两个,但最后死亡,直接描写,还是区区几个字,‘将首级割了’。莫非只有我捅破天,才有当主角的命!”
可能龙套的命运,就是这么一闪而过吧。
【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关注我哦。】
第二个蜀国马忠:
蜀国的马忠出场在87回。
孔明听毕,即唤赵云、魏延至,却都不分付;更唤王平、马忠至。是的,这个正史上从公元222年进入蜀汉,249年逝世的大将马忠,镇守蜀国南中等地20多年,出场只有7个字。还有附带个王平。
(蜀国马忠▲)
这第二个马忠,你的前辈马忠,可刚刚在220年抓了关羽,害了黄忠啊。虽然同名同姓,然后,2年后,他就真就没怎么解释,大摇大摆地这么出来了……
而且,与正史上蜀国马忠边防大将、镇守南夷的形象不同,蜀国的马忠也还是更多策应、功能的龙套形象。
然后还要被抓,还差点斩首,最后才被搭救。
正史上蜀汉的马忠,为蜀汉后期名将。他为人宽容有度量,处事时能够当机立断,恩威并立,因此蛮夷们都十分敬畏和爱戴他。马忠逝世后,治下百姓亲设立庙宇来纪念他。
可是,小说中,已经没有笔墨留给这些龙套角色了……
【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关注我哦。】
因为答主只能业余时间回答,本文只写了两个马忠形象,后面预计还有三个马忠形象,以及全面的乱世人物姓名解析,等有空,有时间再补上。
但是这不妨碍“涛说乱世史”最后调侃,“你才叫马忠,你全家都叫马忠!还有,我下辈子,再也不叫马忠了……”
正史上的吴国马忠和蜀国马忠
正史上,也确实有两个马忠。
未完待续……
高考满分作文中的马忠
未完待续……
三国演义姓名解析
未完待续……
《三国演义》中杀了两名蜀国大将,出场却很少,知道是谁吗?
《三国演义》中有个人,杀了两个蜀国大将,确切的说,杀的何止是大将?杀死的是蜀汉鼎鼎大名的五虎上将。
此人就是东吴的将领:马忠。
《三国演义》里马忠在东吴地位一般,笔墨非常少,但却没办法改变此人确实亲手杀死了两位五虎将,不是他武功多高,脑子多好用,马忠上战场立功,就凭一个字:
阴。
到底有多阴?
先说说马忠杀关羽。
关二爷败走麦城,被吕蒙切断后路,但虽然上了岁数,但关二爷的本事照样在,凭着马快刀狠,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可他万万没想到,老阴货马忠在关羽突围的路上设下了绊马索,赤兔马岁数也大了,一脚踩在上面就倒了,关二爷坠马被俘,接着便被斩杀。
老阴货马忠的绊马索就这么害死了关二爷。
再说说马忠杀黄忠。
关二爷被杀,刘备悲痛欲绝,点起人马攻打吴国,老将黄忠率部出征。
就在猇亭之战时,黄忠老将军应战潘璋,结果潘璋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就在黄将军要乘胜追击之时,一支冷箭从暗处忽然飞出,正中老将军。
明刀易躲,暗箭难防。可怜一生善射的黄忠老将军,就这样死在了暗箭之下。
而射箭的人,正是那个设绊马索害死关羽的“三国演义第一大阴人”:马忠。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中杀了两名蜀国大将,出场却很少,知道是谁吗?
王双,王子全。诸葛亮二出祁山的时候,曹真的先锋大将,身长九尺,使大刀,暗藏三个流星锤。一出场先砍死蜀军帐下偏将谢雄,之后又砍死龚起,和蜀军大将张嶷交战的时候,用流星锤把他打成重伤。
书中形容王双英勇无敌。这个词全书一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吕布,第二次是马超。第三次是王双。看来这个王双是个十足的猛将,说他是中三国第一猛将都不为过。勇猛的连诸葛亮都有一些怕了。手下姜维魏延硬刚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诸葛亮决定用计斩杀,后来蜀军缺粮,在撤回汉中的途中被魏延突袭斩首。后有人诗曰:诸葛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所以说这个人物是王双,只是出来的时间短,仅仅是99回出来,100回被斩。有人会想到吴国的马忠,马忠确实参与了擒关羽的行动,黄忠是被他射死的。但是关羽不是他杀的。也就是说马忠实际亲手杀死的只有黄忠而已。所以提问的这个大将应该是王双。
《三国演义》中杀了两名蜀国大将,出场却很少,知道是谁吗?
肯定不是吴国的马忠,因为他所杀的两员大将:关羽、黄忠,只有黄忠才是蜀国的大将,而关羽最多算是汉中国的大将。
而且比起问题中所说的人来,马忠比他出场的机会还要多那么一点点。
连杀蜀国两员大将,出场机会极少,这大概只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被魏延斩杀的王双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正值曹魏集团东线战场失利,大将军曹休惨败于石亭,最后还把自己给气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线未稳,西线又来,曹叡急得是团团转了。这时候曹真就向曹叡推荐了陇西狄道人王双,让他带兵去救援镇守陈仓的郝昭。
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王双的:
身长九尺,面黑睛黄,虎背熊腰,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马,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演义中猛将不少,但满足“身长九尺”这一优势的只有数人:吕布、关羽、华雄、兀突骨和王双等。足见王双绝对是一流,乃至超一流的武将。
之后王双赶去救援郝昭,一刀斩杀魏延裨将谢雄,再战,三回合斩杀魏延裨将龚起,连战王平、张嶷、廖化三将。魏延当时算得上是蜀汉第一大将,武力值最高,能做他的裨将,谢雄和龚起自然也需要有那么两下。
所谓三个臭皮匠(裨将),胜过一个诸葛亮,王双五回合不到就杀掉二人,再力战三将,以流星锤击伤张嶷,顺势冲散蜀军,可见王双的武艺,是追得上魏延的。诸葛亮无法,只能采取守势,让魏延出马去取王双,最后魏延一刀斩杀王双,但却不是正大光明地对战,而是偷袭。
原来魏延受了孔明密计:先存下三十骑,伏于王双营边;只待王双起兵赶时,却去他营中放火;待他回营,出其不意,突击斩之。以魏延的个性,是不屑于偷袭这一招的,或许魏延也是没把握尽快拿下王双,为了大局考虑才不得已而为之。而王双也如烟火一般,绚烂之盛时,悄然而逝。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