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传国玉玺传着传着,由一枚变成了多枚,真假难辨,辗转神州两千多年,最后竟然一枚也找不到了。
天下至尊,传国玉玺。九鼎不出,谁与争锋?
在夏商周时期,九鼎是传国之宝,是王权的象征。秦统天下后,九鼎失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代表的是皇权,拥有玉玺就是正统皇帝。
传国玉玺自出现就有着很多的谜团。制造传国玉玺的材料是什么,和氏璧还是蓝田玉?玉玺上刻的八个字究竟是什么?和氏璧在汉朝时用金子补了一角吗?最大的谜团是和氏璧究竟在哪里,它在历史上忽隐忽现了2000多年,现在究竟存在于哪里?
要想知道传国玉玺可能在哪里,就要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失踪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主要有四个节点:十六国南北朝、后唐、元朝、清朝。
传国玉玺失踪之谜1、明朗的秦汉魏晋时期
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雕刻了一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的传国玉玺。
在这里就有两个谜团,传国玉玺上刻的字是什么?制作的材料是什么?不同书上记载的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根据记载来看第一个是最准确的,不排除后面有认错字的,秦汉时印章用字是以篆书为主。关于传国玉玺是不是和氏璧制作的,大概率不是,最早说玉玺是和氏璧制作的是在北魏时期;而唐章怀太子李贤给《后汉书》做的注解中,引用了一段东汉初年卫宏的注文:
卫宏曰: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汉高祖定三秦,子婴献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从卫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玉玺是用蓝田玉制作,上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在秦汉时期,传国玉玺的下落是很明朗的。
秦朝时期,始皇帝命李斯制作玉玺,成为正统皇帝的象征。
秦朝灭亡后,子婴投降献出玉玺给汉高祖刘邦,在西汉一直延续。
西汉末年,孺子婴时期,因他年岁太小,玉玺被收藏在太后的长乐宫。及至王莽篡汉建新,派人去索要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砸在地上。《汉书·元后传》记载为: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吴书》也有记载“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至于王莽让人用黄金补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不过摔坏一角是真的。
新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几度周转。先是绿林军拥戴的刘玄得到玉玺,后又被赤眉军刘盆子得到玉玺,最终到了东汉光武帝手中,一直在东汉传承。史书有记载,卫宏曰:及莽败时,仍带玺绂,杜吴杀莽,不知取玺,公宾就斩莽首,并取玺。更始将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玺上赤眉。建武三年,盆子奉以上光武。
东汉少帝刘辩时期,何进进宫诛杀十宦官,张让等人挟持皇帝而走。在这次动乱中,传国玉玺第一次失去了踪迹。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诸侯纷纷征讨。孙坚攻入洛阳城,一口井中“旦有五色气”,命人打捞得到传国玉玺。这是动乱之时,掌玺官投到井中自尽了。其后,孙坚被袁术囚禁,袁术得到传国玉玺称帝。《山阳公载记》有记载:“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袁术败亡后,荆州刺史徐璆带玉玺献给了许昌的汉献帝。《后汉书》有记载:“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
汉献帝虽重得传国玉玺,却挽救不了风雨飘摇的东汉。曹丕篡汉后,得到传国玉玺,为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在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三国归晋,司马炎得到传国玉玺,天下一统。
2、谜雾重重的十六国南北朝
在晋朝以前,传国玉玺的下落是明朗的,但晋朝以后下落就很不明朗了,而且出现了多块真真假假的传国玉玺。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末年,前赵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得到传国玺。自此,北方大地进入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晋书·载记·刘曜》载:迁帝及惠帝羊后、传国六玺于平阳。
后赵石勒灭前赵,得传国玉玺,并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晋书·载记·石勒》载:季龙克上邽,遣主簿赵封送传国玉玺、金玺、太子玉玺各一于勒。
后赵被冉闵所灭,冉魏得到传国玉玺。冉魏很快又被前燕灭亡,到这里竟然出现了两块传国玉玺。
前燕慕容儁灭亡冉魏后,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是灭亡冉魏后冉闵妻子所献的传国玉玺(1)。《晋书·慕容儁》记载:先是,蒋干以传国玺送于建邺,儁欲神其事业,言历运在己,乃诈云闵妻得之以献,赐号曰“奉玺君”。
前燕声称自己的得到玉玺是因为南方的东晋,东晋声称冉魏请自己出兵帮忙,让使者送来了传国玉玺(2)。《晋阳秋》记载:“冉闵大将军蒋干以传国玺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献之,百僚皆贺。玺光照洞徹,上蟠螭文隐起,书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东晋得到的传国玉玺上面的文字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不同于以前的记载,有些大臣认为是假的。这两块玉玺谁真谁假谁也不知,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晋书》上说慕容儁的是伪造的,东晋的是真的。
前秦苻坚灭前燕,得到传国玉玺(1)。西燕慕容冲攻入前秦长安,苻坚逃出长安。苻坚逃出长安时并没有带传国玉玺,后来他被后秦姚苌逼死。姚苌曾向苻坚逼问传国玉玺下落,但苻坚痛骂他一顿,说玉玺送给了东晋。《晋书·苻坚》记载:“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 不过,东晋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这时东晋手中也有着自己的一块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1)可能是苻坚送给东晋时失踪,也可能被西燕慕容冲所得,其后不见踪迹。根据后燕灭西燕,北燕再灭后燕,传国玉玺(1)可能到了北燕手中。北燕的末代皇帝冯弘逃往了高句丽,可能带着传国玉玺(1),从此没了踪迹。
这时天下只剩下东晋的传国玉玺,实际不然。桓玄篡晋后,玉玺到了桓楚。只是桓楚很快被刘裕打败,桓玄兵败带晋安帝逃跑,余党逃到后秦。后秦在苻坚手中没得到玉玺,这时高调宣扬得到了传国玉玺。后来,晋安帝跑回来,东晋声称后秦的是假的,晋安帝带回了传国玉玺。
东晋大将刘裕灭后秦,带回后秦玉玺。后秦玉玺与之前两块都不同,又是一枚玉玺(3),东晋得到两枚玉玺。
刘裕篡晋后,得到玉玺(2)和(3)。《南史》记载:帝先收其彜器、浑仪、 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秦始皇玉玺送之都城。
南朝有两枚玉玺已经够乱了,北朝又出现了新的玉玺。北魏声称在拆邺城一座庙时,发现了两块玉玺。《魏书》记载:戊子,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北魏一下子得到两枚传国玉玺,耐人寻味,但其中一枚传国玉玺(4)是最符合玉玺的一些特征的,而且是在邺城,真的居多。
这时有了(2)、(3)、(4)三枚玉玺在世,在南北朝辗转。
北魏末年,孝武帝元修不愿受权臣高欢挟持带玉玺(4)出逃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皇帝,建立东魏;宇文泰弑杀孝武帝后,拥立元宝炬为皇帝,建立西魏。东魏被高洋取代建立北齐,西魏也被宇文家取代建立北周,两者相抗衡。
北周拥有北魏的传国玉玺(4),北齐则没有。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有人给北齐送来了一枚传国玉玺,是南方带来的,侯景之乱时的玉玺。
当初刘裕建立南朝宋后,得到玉玺(2、(3)。萧道成篡宋建南齐,得两枚玉玺;萧衍篡南齐建南梁,得两枚玉玺;侯景之乱时,逼死萧衍,又得两枚玉玺。侯景败亡后,玉玺不知所踪。北齐声称,侯景把传国玺交给了近臣赵思贤,赵思贤送给了郭元建,郭元建又送给了辛术。《北齐书·辛术传》记载:获传国玺送邺,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在《资治通鉴》也有相关记载:侯景之败也,以传国玺自随,使其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掌之,曰:“若我死,宜沉于江,勿令吴儿复得之。”思贤自京口济江,遇盗,从者弃之草间,至广陵,以告郭元建。元建取之,以与辛术。 这枚玉玺可能是玉玺(3),刘裕从后秦得到的那块,此外侯景应该还有一枚,是东晋的那枚。
侯景败亡后,南梁实力大为削弱,陈霸先取代南梁建立南陈。此时天下有北齐、北周、南陈,北齐、北周都有传国玉玺,南陈没有不像话。建康城一个和尚献上传国玺,称是侯景儿子丢到井里的那枚,据记载上面文字是“皇帝寿昌 ”,这个就是东晋的那枚玉玺(2)。
这时,三朝各有一枚传国玉玺,各称自己的是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获得玉玺(3),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得玉玺(3)、(4)。
3、变化多端的隋唐五代
隋朝灭南陈后,一统天下,收三枚玉玺为己有。隋文帝改传国玺为受命玺,《隋书》记载载:甲子,改传国玺曰受命玺。
唐朝之时,得到隋朝的两块玉玺。其中之一是窦建德妻子献给李渊的,说是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得到的传国玉玺。《新唐书·窦建德传》记载:建德妻奉山东地并传国八玺来降。
第二块是唐朝灭东突厥后,萧皇后返回献给李世民的。至于第三块下落不明,这块下落不明的最有可能是北魏的那一块,也就是(4),可能在扬州附近。
最奇怪的是,唐朝还有一块传国玉玺(5),是隋恭帝杨佑所献。完全不同于其他几块,这枚玉玺是一枚黑色玄玺,螭虎钮,但上面刻有“授天之命,有德者昌”,《旧唐书》认为这枚玉玺是真的。
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得到一枚传国玉玺。
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得到传国玉玺。与此同时,河北的一个和尚献给李存勖一枚玉玺,声称是黄巢造反时唐僖宗出逃时丢失的传国玉玺。后唐灭亡前蜀后,又得一枚传国玉玺,是唐僖宗宦官田令孜从唐僖宗那里偷得,他跑到成都后,被蜀王王建所得。
后唐末,李从厚和李从珂为争夺帝位交战。李从厚兵败逃出洛阳,李从珂即位,传国玉玺不知所踪。后来,李从珂声称在洛阳找到一枚玉玺。后晋石敬瑭灭后唐时,李从珂带玉玺自焚。
随着李从珂自焚,玉玺也没了下落,后晋、后汉、后周连个不辨真假的玉玺都没有。
后晋石敬瑭重新制作了一枚玉玺,上刻“受天明命,惟德允昌”。《旧五代史·后晋》记载: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晋被辽灭后,玉玺到了辽国手里。金灭辽后,这块玉玺被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扔到了桑干河里,也有说完颜宗望献给了金国皇帝。《金史·宗望传》记载:宗望追辽主,尽获其妃嫔并传国玺,献于行在。金太祖置之怀中,恭谢天地。
后周时期,也重新制作了两块玉玺,一个上面刻有“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个上面刻有“皇帝神宝”。
4、真真假假的宋辽金元明时期
宋朝赵匡胤取代后周,得到后周的两枚玉玺。其后,宋太宗、宋仁宗时期又分别制作了两块玉玺。
宋徽宗时期,传国玉玺再次出现。陕西有一个农夫耕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献给了朝廷,十三位大学士考证是真的。这个很可能是苻坚送给东晋的那枚玉玺,或者是后秦的那枚玉玺。
金灭北宋,得传国玉玺。其后,这枚传国玉玺失踪。
赵构跑到南方,建立南宋,再制一枚玉玺,上书“皇帝诰宝”。
蒙宋联合灭金时,完颜守绪带着传国玉玺火化。金国可能有两枚玉玺,一枚是后晋的,一枚是北宋的,不知完颜守绪带的是那枚。
南宋被元朝的伯颜灭后,南宋自制的玉玺到了元朝。后来,伯颜将收缴的各国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南宋的玉玺应该就在其中。
元朝之时,有人在大都叫卖传国玉玺。这块玉玺应该是金灭北宋得到的那枚,就是传自十六国的一枚。在元顺帝退出中原时,带玉玺到了草原,此后一直在蒙古后裔传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没有传国玉玺惆怅不已,屡次派人攻打北元。只是,明朝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玉玺。永乐中期,瓦剌马哈木攻杀北元君主本雅失里后,说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要来进献,但后来没有前来。
明朝中后期,已经不在意传国玉玺了。明宣宗时期,瓦刺部长脱欢得向明朝进献前元玉玺,明宣宗回复道"前代传世之久,皆不在此,王既得之,可自留用,不必来献。" 明英宗复辟后,孛来遣使说要献玉玺,明英宗回复道"玺己非真,即真亦不祥物,献否从尔可也。" 明孝宗时期,陕西巡抚得到一枚玉玺进献,但只是收进库中。天启年间,临漳县生员在漳河之滨得到一枚玉玺,上面写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被河南巡抚进献,得玺者赏银五两,看来就是一个假的。总的来看,明朝得到的玉玺都是假的,最多可能也就是石敬瑭的那枚,绝对都不是正统的传国玉玺。有明一朝,连一块正式流传的玉玺也没得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国玉玺
清初,皇太极灭蒙古林丹汗,林丹汗献出元朝“传国玺”。《东华录》记载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征服蒙古诸部,“获历代传国玉玺”。
后来,乾隆品鉴之后,认为是假的。乾隆御制的《国朝传宝记》中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 这枚传国玺放在了沈阳故宫,据说后来被蒋带到台湾,带的不一定是真的。乾隆时期,修黄河之时,又得到一枚玉玺,乾隆品鉴之后认为也是假的,这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后,乾隆刻下二十五宝玺,淡化了传国玉玺的作用。
清末,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冯玉祥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镶金玉玺,但溥仪只是推说不知。至此,传国玉玺不复出现,只余传说。
传国玉玺有可能在哪里?传国玉玺有这么多是很正常的,毕竟没有皇帝想当白版皇帝。《辽史》中有句“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这句话说得非常对,从三国魏晋以后真假玉玺很难分辨了,而不是唐末之后无真品。
看下传国玉玺消失的节点,分析下可能在哪里:
传国玉玺第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年,又被孙坚所得。这个应该是真的,《吴书》记载为: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这个是完全符合传国玉玺的特征,再说时间很短。
十六国时期,冉魏的传国玉玺(1)几经流转。冉魏被灭后,经前秦、西燕、后、北燕,可能被北燕末代皇帝冯弘败亡之时带到了高句丽。高句丽是现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这枚玉玺也可能如前秦苻坚所说送给了东晋,但送出时失踪了,有可能就是北宋农民挖的那枚,被金所得,遗失在河北或被焚毁。
东晋的传国玉玺(2)几经流转,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这块玉玺应该是萧皇后给李世民的那枚,在后唐李从厚和李从珂纷争时丢失,可能丢失在了洛阳附近。
第三块玉玺是后秦的那枚玉玺(3),被刘裕所得后,又到了隋唐。这块玉玺可能是窦建德妻子给李渊的那枚,在后唐时期失踪,可能是北宋农民挖出的那枚。宋被金灭后,这枚玉玺被金所得,可能在金宣宗南迁之时丢失在了河北,至于后期元、清所得的有可能是假的。
北魏有两块传国玉玺,最可能是真的那枚(4)随着隋炀帝的死而失踪,可能在扬州。另一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没有记载。
唐朝李世民得到的那枚黑色玉玺(5),到了后唐时期已经下落不明。后唐得到的黄巢和前蜀的玉玺,都没有具体描述,李从珂得到的应该是其中之一,随他而自焚。通常认为李从珂之后就没有真的玉玺了,这枚玉玺可能在洛阳附近,不过大概率不是正统之宝。
宋朝的玉玺可能就是玉玺(1)或(3),也就是冉魏的那枚或后秦的那枚,可能随着金朝而遗失在河北或被焚毁,或被元朝所得。
元朝得到的玉玺,可能就是宋朝的,有可能被元顺帝带到了草原。
明朝中后期得到的玉玺,可能是石敬瑭当年所制作的那枚,在明末不见踪迹。
清初,皇太极虽然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但不一定就是当年元朝的那枚。清朝得到的两枚玉玺,一枚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一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但不排除收藏的就是清朝传承的玉玺。
综合上述,传国玉玺可能在扬州、洛阳、河北、内蒙、东北等地。这些玉玺虽然真真假假,但每一枚都是无价之宝,就是石敬瑭那枚也是价值连城。至于玉玺的形式,完整的可能性最大,在河沙之中或地下能保存下来,也有可能在某些人手中;但也不排除碎裂,玉内部结构并不算稳定,遇高温会膨胀,容易破碎,李从珂如果带的是真的有可能在烈火中烧裂。
其实,真正的传国玉玺在十六国时期南北朝就已经失传了。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东晋、前秦、后秦、北魏、北齐都称得到了玉玺,而且在史书中都有记载,隋朝得到的有可能是真的,唐朝得到的已经很可能不是真的了。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是藏在洞庭湖底下的淤泥之中。
传国玉玺的大名,相信不少人都有所耳闻,这块出自秦始皇之手的印玺,除了本身具备的价值之外,更有着极为不凡的意义。
甚至在古代,这块印玺代表着皇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不过,这块意义非凡的印玺,自打问世之后就命运多舛,并最终消失于大众的视线之中,时至今日,无人知道该印玺究竟在哪里。
那么,假如这块印玺有可能重见天日的话,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其又是以什么形式被保存着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传国玉玺问世的时间,普遍认为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并称皇帝之后。
秦始皇嬴政继位之后,励精图治,最终逐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了这份功绩傍身,秦始皇就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于是,他便取“三皇”之“皇”字,以及“五帝”之“帝”字,组成了皇帝的称号。
由此,秦始皇嬴政便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也正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所以后世均称他为“始皇帝”。
称皇帝之后,秦始皇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车同轨”、“书同文”,另外还有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等,这些都是他为加强统治而推行的相关政策。
与此同时,他为了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就命丞相李斯安排工匠,打造了一块精美的印玺。
这块印玺,就是我们所说的传国玉玺。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有一种说法是说传国玉玺是由大名鼎鼎的和氏璧所打造而成的,但这种说法明显有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呢?首先,和氏璧的形状,无法做成印玺。
和氏璧最早是由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的,他认出这是一块绝世好玉后,就想献给楚厉王,结果楚厉王找人一看,说这只是普通的石头,因此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骗了他,就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之后,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献玉,这次依然被当做了石头,于是,右脚也被砍去。
到了楚文王登基后,卞和抱着和氏璧在大山边上哭,一直哭到流出血泪还不停,楚文王就很好奇,问他为何如此。
而卞和则说,自己不是因为受到酷刑而痛哭,而是由于宝玉无人能识而痛哭。
于是,楚文王又找来人鉴定,这次鉴定后才发现,原来卞和所献的真的是一块绝世好玉,并不是石头。
由此,和氏璧真正问世,由于此物太过贵重,楚国一向不轻易示人,到了后来,楚国因为需要联姻,就把和氏璧作为聘礼,送到了赵国。
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和氏璧到了赵国之后的事情。
最终,秦国灭了赵国,而这块和氏璧也到了秦国的手里,正是因为如此,后世才会有秦始皇把和氏璧做成印玺的说法。
不过,这说法极不可信,因此和氏璧不管怎么加工,都做不成印玺。
印玺说白了就是一个印章,而印章的形状我们都知道,普遍是正方形的为主,并且在古代,受“天圆地方”这种思想的影响,皇帝的印章,自然是正方形底座和圆形的钮。
至于皇帝印章的大小,可以参考在1968年陕西咸阳韩家湾出土的一块印玺,这块印玺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嫡妻吕雉。
吕雉的印玺,通高为2厘米,边长为2.8厘米,大约就是一个成年人大拇指的大小。
由于吕雉所在的时代距离秦始皇并不远,所以,从她的印玺中就可以推断出秦始皇使用的印玺大小,按照皇帝比皇后等级高的原则,那么秦始皇的印玺必定会大一些。
但就是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毕竟印玺的主要用途就是盖章,如果太大,也不方便随身携带。
不过,就是不大,也不是和氏璧能做成的,举个例子,在1977年,山东曲阜曾出土过一块战国时期的玉璧,被命名为“鲁国大玉璧”,这块玉璧的厚度仅为0.6厘米,差不多是三枚硬币的厚度。
如此厚度,怎么能够雕刻成厚度至少在2厘米以上的印玺呢?所以,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其次,史料中对于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有过十分明确的记载。
比如,专门记载历代君王事迹的名书《册府元龟》中,就提到,当时秦始皇是命李斯,取蓝田玉制成了传国玉玺。
李斯取蓝田之玉,玉工孙涛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鸟之状,---《册府元龟》
这种说法,是后世考古学家以及史学界都普遍承认的,而这其中的“方四寸”,按照现代计量单位换算,等同于13厘米多点。
就算秦朝是度量衡与现代有误差,但至少也得好几厘米的厚度,因此,传国玉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用和氏璧做成的。
而在李斯用蓝田玉制做传国玉玺时,还在上面雕刻了八个大字,既“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皇帝之位是得到上天的认可的,因此,未来的国运必然会长寿、永久和昌盛。
正是因为这句话,同时也是因为传国玉玺是出自史上第一个皇帝之手,因此,原本只是秦始皇一枚印章的玉玺,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没过多久,这块传国玉玺就出了一个不小的意外。
史料记载,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经过洞庭湖时,坐在龙舟上的他突然遭遇狂风暴雨,甚至他的龙舟,还差一点被狂风掀翻。
关键时刻,有大臣建议,把传国玉玺丢入湖中,于是秦始皇照做,同时祈求神灵镇浪,结果极为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刚才还是惊涛巨浪的湖面,没一会就风平浪静。
这下,秦始皇安安稳稳地离开了洞庭湖,而传国玉玺则留在了湖底。
这就是传国玉玺问世后第一次波折,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此之后,这枚传国玉玺就一直被埋在了洞庭湖底的淤泥之中。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觉得疑惑,不对吧,那后来不是有人捞了出来,还给了秦始皇,并且秦朝灭亡后,秦三世子婴还把传国玺献给了刘邦吗?
这话其实也没错,在秦始皇扔玉玺保平安的八年后,确实有人拿了一块玉玺交给了他,但问题是,这块被献上去的玉玺,真的就是当初李斯雕刻的那一块吗?
答案是大概率不是,而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被打捞出来的可能性相当之低。
洞庭湖最早曾有好几个名字,比如云梦、云梦泽等等。
而按照古籍中的记载,曾经的云梦泽,面积高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
所以,最早的时候,云梦泽也被称为云梦大泽。
只不过,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以及缓慢的地壳运动,云梦大泽而已发生了变化,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成了沼泽之地,而南面还保留着大湖。
所以,云梦大泽的名字就被逐渐遗弃,至于为何叫洞庭湖,则是与湖中的一座山有关。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南面的大湖中间有一座山峰,这个山峰传说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来过这里,而她们死后化身湘水女神,所以,该山也被叫做湘山。
同时,这里由于风景秀丽,加上有不少传说,所以就有了神仙洞府的说法,故而也被称作是“洞庭山”。
而洞庭山下的大湖,也由此得名,被人称作为洞庭湖。
当然,到了秦始皇登基之后,洞庭湖的面积已经较之古时缩减了不少,但即便如此,当时洞庭湖也是一片浩瀚大湖。
比如在《湘妃庙记略》中就记载,洞庭湖“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由此可见,当时的洞庭湖在规模上和面积上还是相当巨大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浩瀚的湖泊,要从里面打捞一个东西,会不会很容易呢?
当然不容易,甚至还十分困难,并且,古代可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潜水打捞设备,要想下水,那就只能是捏着鼻子闭气。
况且,根据秦始皇扔玺时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洞庭湖动不动就狂风巨浪,以至于他的龙舟都差点被掀翻,这就说明,当时的湖面可是相当不平静。
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望一个古人在没有任何潜水设备的加持下去下湖打捞,那难度系数有多高不言而喻。
并且,前文也提到,按照吕后的那枚印玺的体积来看,秦始皇的印玺纵然是比吕后要大,但也大不了多少。
就算其有厚度十三厘米那么大,但扔到湖里,再想要找到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
所以说,这枚印玺自打被秦始皇扔进去之后,是不太可能被人打捞上来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埋在了湖底的淤泥中,或者是随波逐流,不知道漂到了哪里去。
至于说史料记载中有人在路边献给秦始皇的事情,这其实也很好解释。
史料记载,在秦始皇扔玺的八年后,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路边,拦住了秦始皇的侍卫,告诉他们把这块玉玺交给始皇帝,说完之后,人就消失不见了。
这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何会突然消失不见?
要知道,这明显不符合物理定律,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会当场消失不见呢(要是非抬杠说有神仙那无话可说)?
所以,我们从符合正常规律的角度来讲,所谓有人把传国玉玺打捞出来又献给秦始皇的记载,大概率是假的。
只不过,这里说的假,并不是说没有人献玉玺,而是献玉玺之人这件事,有可能是秦始皇人为安排的。
毕竟,玉玺的象征意义有多重要这不用多说了,虽说不至于让秦始皇的地位受到动摇,但多多少少也会有一点影响,况且,玉玺本质还是一个印章,既然是印章,那就必须在某些场合需要用它。
因此,秦始皇就有必要再制造一块玉玺,但如果直接制造,彰显不了他无上的地位,要知道古代的皇帝就喜欢给自己制造点玄幻之事,所以设计安排一出玉玺“失而复得”的戏码,就很有这个必要了。
于是,秦始皇大概率是提前制作好了一枚新的玉玺,之后安排人提前在路边等待,等到合适时机再献上去,如此一来,就得偿所愿了。
甚至还有可能,这枚新制造出来的玉玺,被提前埋在了湖边比较容易发现的地方,然后不出意外地被人发现后献上去了。
总之,这枚“失而复得”的玉玺,很有可能就不是之前的那枚,而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毕竟按照秦始皇当时的地位,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哪怕是他当时拿一根萝卜重新刻了印章,说这是传国玉玺,也没人敢说什么。
上述这些,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在秦朝灭亡后的一个证据。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破咸阳,秦三世子婴出城跪在路边,双手举玉玺献给刘邦,至此,秦朝彻底灭亡,汉朝在不久后随之建立。
汉朝建立后,这块被子婴献上的玉玺,经常被刘邦佩戴在身边(注意,这里说的是佩戴,由此就说明玉玺体积不大,不然也无法经常佩戴),并将其命名为“汉传国玺”。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枚“汉传国玺”上面刻的字,与秦始皇刻的字已经不同了。
前文讲过,秦始皇命李斯刻的字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并且采用的还是虫鸟篆字,而这枚“汉传国玺”上面刻的字,则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这改动的几个字,究竟是何人所为,已经不得而知,并且,是什么时候换成了这几个字同样也没人知道。
但总之这块玉玺,已经不是之前的那块,因为如果真的是秦始皇最早刻的那块,那他就没必要“失而复得”后,在上面改来改去。
而刘邦就更不可能改了,因为他想宣扬的,是自己取代秦朝的合法与正统性,这才专门宣传玉玺的象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保持玉玺原样不变,才更能有力说明他刘邦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块玉玺是后来重新制造出来的,而在雕刻的同时,秦始皇出于某种原因,就已经改了之前的几个字,变成了“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所以,通过上述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原先最早问世的那一枚传国玉玺,从秦始皇将其扔进洞庭湖之后,就再也没能重见天日。
至于它目前最有可能在哪里,要么是埋在洞庭湖湖底,要么是随波逐流,漂到了未知的地方,因此,想要重新发现,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当然,刘邦后来得到的那枚玉玺,也是命运多舛,到现在同样下落不明。
刘邦登基后,玉玺通常是由他随身携带,到了他去世后,玉玺就保存在汉朝的皇宫之中,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年。
西汉末年之际,当时的玉玺是由太后王政君保管于长乐宫中,时值王莽意图篡位,他便派弟弟王舜前去索要玉玺。
刚开始,王太后自然不愿意给,但架不住王舜的逼迫,最终还是交了出来。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是说王太后当时很生气,因此一怒之下就将玉玺扔在了地上,导致玉玺被磕掉了一个角,随后王莽还专门派人用黄金进行了修补。
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样存疑,因此包括《汉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既没有记载王太后扔玉玺的情节,也没有王莽以黄金修补的记录。
所以,后世就有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演义而已。
之后,王莽败亡,玉玺几经转手,落到了光武帝刘秀的手中,自此保存在东汉的皇宫之内,到了东汉末年,发生了“十常侍之乱”,导致汉少帝仓皇出逃,而由于出逃时过于匆忙,因此玉玺就遗留在了皇宫中。
在其期间,玉玺失踪不见,直到汉献帝时,由于董卓作乱,因此引起各路诸侯讨伐,军阀之一的孙坚也参与其中,等他攻入洛阳后,某天发现城内一井中升起五彩云气,派人查看后发现,原来是一名投井而死的宫女脖子上,系着的一口小匣子发出。
而这个小匣子内所装的,正是那枚汉传玉玺,从其能被装进匣子中且能系在人脖子上这一点来看,玉玺确实体积不大(这里吐槽下某些电视剧中的玉玺,那个头儿大的简直可笑)。
孙坚得到后没敢声张,只是偷偷告诉了他的妻子,但不曾想消息还是走漏,被袁术得知,因此袁术袁术强行夺走了玉玺。
而袁术死后,其麾下的荆州刺史徐璆带着玉玺去了许昌,献给了曹操,而当时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自此,玉玺算是在名义上重归汉室。
之后,曹丕代汉建魏,他还在这枚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以强调自己得位的合法性。
再往后,司马家篡魏建晋,玉玺则被司马家族保管。
到了晋朝晚期,天下大乱,玉玺的命运也随之波折,先是被前赵刘聪所得,之后又落入后赵石勒手中,二十年后,又被冉魏所得。
当时东晋已建立,而冉魏为了求援东晋,就把玉玺献了出去,因此玉玺算是重归司马家。
随后,东晋灭亡,玉玺则几度易手,一直到了隋朝建立之后,才终于将玉玺收入了隋朝的皇宫之中。
不过,玉玺在隋皇宫中没待多久,就赶上了隋朝灭亡,当时,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为了活命逃往突厥,临走前就带上了玉玺。
所以,唐朝建立时并没有那枚传国玉玺,为此李渊和李世民都耿耿于怀,只能是刻了几个“受命宝”、“定命宝”的印玺来充当玉玺。
好在后来,大将李靖讨伐突厥时,萧氏又重返中原,自然就把这枚玉玺献给了李世民,因此,这枚汉传玉玺就自此保存在唐朝皇宫内,时间一直持续到了唐末。
到了唐末时,朱温建立后梁,玉玺也落到了他的手里,而后梁则是被后唐的李存勖所灭,故而玉玺则归了后唐所有。
但到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在位时,由于不敌石敬瑭,因此就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就拿着玉玺,同时带着母亲、妻子以及儿子登上玄武楼,放火自焚而死。
至此,这枚汉传玉玺在历史上就彻底没有了踪迹,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在之后的朝代中,曾经出现的所谓玉玺,经考证基本上都是假的,比如在北宋的宋哲宗时,有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一枚玉玺,并上交朝廷,声称这就是那枚汉传玉玺。
但经过后世学者考证,这枚所谓的玉玺,只不过是蔡京等人找人做出来哄皇上玩儿的而已。
还有在元朝时,曾在元大都有人公开叫卖所谓的“玉玺”,试想,如若是真的汉传玉玺,怎么会沦落到当街叫卖呢?
到了明朝时,同样多有所谓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但经过考证也都是假的,比如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时有人就献上了一枚,而朱佑樘亲自考证后发现其也是一个赝品。
而到了明清交替之际,皇太极在消灭蒙古的林丹汗时,曾得到一枚玉玺,史料记载说上面所刻的字为“皇帝之玺”,这就说明,其根本就不是曾经的汉传玉玺。
并且,这枚刻有“皇帝之玺”的玉玺,后来乾隆还曾亲自考据过,最终也是鉴定为赝品。
虽说这枚印玺不是传国玉玺,但也有很高的历史意义,但遗憾的是,其在清朝灭亡之后,同样不知所踪。
而通过上述的相关记载就可以得出,那枚由秦三世子婴献给刘邦的玉玺,极有可能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时也被烧毁在了大火之中。
综上所述,由秦始皇制作并传下来的真正传国玉玺,按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记载来看,应该是有两枚,一枚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刻的那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这枚玉玺被秦始皇扔进洞庭湖后再也没能现世,而另一枚则是刘邦得到的那枚玉玺,其上面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这枚玉玺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后,最终大概率是毁在那场大火之中,所以,如果传国玉玺还有机会出现,那也是出现最早的那一枚,其藏身之地,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洞庭湖底。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对中国人来说,最感兴趣、谈论最多的历史文物非传国玉玺莫属。这枚象征着古代皇权的玉玺,随着每次朝代的更迭,命运也是跌宕起伏。历代对皇权的你争我夺,也使得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大地两千余年,忽隐忽现,最终销声匿迹于历史之中,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制作的一方皇帝的印玺。始皇帝的初衷或许只是把其作为一块具有纪念意义的玉玺,然而后世却为这块玉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关于传国玺的材质,最早的记载是由蓝田玉制作而成的。东汉初期学者卫宏在其《汉旧仪》中记载:“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南北朝时期南朝齐人纪僧真撰写的《玉玺谱》中记载:“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南朝梁人沈约在《宋书.礼志》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这些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录相互佐证,说明传国玺的材质就是蓝田玉。
后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传国玺是由和氏璧所刻制的。第一个提出此说法的是北魏时期的崔浩,他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此种说法已被后世历代的学者所否定。
关于传国玺上面所刻印文,后世流传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东汉卫宏的《汉旧仪》、三国韦曜的《吴书》、南朝齐纪僧真的《玉玺谱》中记载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东汉末年应劭的《汉官仪》、三国西晋时期皇甫谧的《历代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受命于天,即寿且康”;东晋孙盛的《晋阳秋》中记载“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南朝宋徐广、南朝齐梁沈约的《宋书.礼志》记录“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四个版本究竟孰是孰非?
第一个版本中,卫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是皇帝钦命的议郎,他是有机会见到传国玺的。而《吴书》属于三国东吴的官方史书,当年孙坚获取传国玺后交给吴夫人保管,吴国是有人见过传国玺的。所以这一版本是最可信的。
第二版本的应劭是东汉末年的人,他官至泰山郡太守,后又投奔袁绍。他一生都没能进入汉朝中枢,也就没机会见皇帝,更别提见过传国玺了。而皇甫谧生活在魏晋时期,一生从未入朝为官,自然也就不会见到传国玺。所以从可信度上来讲,不如第一版本。
第三版本的孙盛和第四版本的徐广、沈约都是生活在东晋南朝时期,从年代上来说距离更远,其可信度就更差了。
所以秦始皇的传国玺所刻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正确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国运长寿、永久、昌盛。另外,秦汉时期印章用字是以篆书为主,据宋代人推测,传国玺上的字体为虫鱼篆,而辽代人的著作中记录的却是鱼鸟篆。
秦始皇的传国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也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传国玉玺在历史上的记载,既有传说,也有真实。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这段记载中,子婴封存的皇帝玉玺中就包括了“传国玺”。但是这方玉玺在当时还不叫做“传国玺”,在子婴的口中称为“始皇玺”,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始皇玺”改称为“汉传国玺”。秦始皇做此玉玺,本以为大秦王朝能够传承万世,没成想二世而终,之后传给大汉王朝,传国玉玺完成了第一次“传国”。
西汉末年,王莽要扶持孺子刘婴做傀儡,时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玺藏于长乐宫太皇太后王政君处。王莽于是派自己的堂弟王舜去找自己的姑姑王政君索要传国玺。尽管王政君非常愤怒,但是惧于王莽的威胁,又不能不给,愤而将玉玺扔在地上,据说传国玺因此被磕掉了一个角。从东汉卫宏在《汉旧仪》的记载来看,他提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三国的韦曜《吴书》中也记载,说孙坚捡到的传国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所以王政君摔坏传国玺是事实,但是并没有做任何的修补。
王莽篡位,兵败被杀后,传国玺被禁卫军校尉公宾所得,最后被献给更始帝刘玄。后来赤眉军杀了刘玄,立刘盆子为帝,传国玺又归了刘盆子。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名将冯异平定关中,消灭赤眉军,获得传国玺并献给刘秀。至此,传国玺开始了东汉王朝的传承之旅。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十常侍作乱,杀死了大将军何进,少帝和陈留王出宫避难,仓促间来不及携带玉玺。回宫后,传国玺不知所踪。后来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带着汉献帝迁往长安。这是传国玺历史上第一次下落不明。
参与讨伐董卓的东吴孙坚带兵进驻洛阳废墟,打扫祭祀汉室宗庙,发现一口井里冒出五色光芒。孙坚派人到井里打捞,见一投井自尽的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传国玺交由其妻吴氏保管。
孙坚死后,想要僭位称帝的袁术绑架了孙坚妻子吴氏,索要走了传国玺并称帝。袁术败亡后,荆州刺史徐璆携传国玺至许昌,当时曹操挟汉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以重归汉室。
曹丕篡汉,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关于曹丕刻字于传国玺上这件事,最早记录在《辽史》中,此时距曹丕时代已经过去1100多年,可信度大打折扣。其他的正史中没有关于曹丕传国玺刻字的记载,所以曹丕刻字于传国玺这件事存疑。
司马炎仿照曹丕篡汉的模式,篡了曹魏政权,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西晋永嘉之乱,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其子刘聪率军南下,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获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玺被前赵政权获得。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
后来前赵内乱,最后一个皇帝刘曜酒后驾马而死,其太子献传国玺给后赵的石勒,石勒又在传国玺的侧面刻上了“天命石氏”四个字。当时传国玺一直在北方政权中流传,而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由于没有传国玺,被讥讽为“白版天子”。
传国玺几经辗转又传到了武悼天王冉闵手中,冉闵被前燕的慕容儁俘获之后,他的儿子和手下将领蒋干为求乞东晋救援,被迫献出传国玺,东晋将领获得玉玺后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关于重回东晋的这方传国玺,《晋阳秋》记载,冉魏大将军蒋干送给东晋的传国玺上刻的字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这里可能是作者记录错误,从后世的各种资料来看,这里应该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当时东晋许多朝臣也认为此玺是假,因为刻字与真正的“秦传国玉玺”不符。所以推测“秦传国玺”可能已经遗失。东晋开始传承的传国玺是另外一方,不妨称其为“南朝传国玺”。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与此同时,前燕的慕容儁自称冉闵的老婆向其献上传国玺,关于这块玺的特征,历史记载不明,我们暂且称这块玺为“前燕传国玺”。
前秦的苻坚灭了前燕后,得到慕容儁的“前燕传国玺”。 淝水之战失败后,西燕攻入前秦京师长安,苻坚逃走,并未携带“前燕传国玺”, 这方传国玺很有可能落入西燕慕容冲手里,此后这方玉玺失去记载下落不明。
东晋末年,桓玄篡晋,得到了“南朝传国玺”。因遭到北府兵将领刘裕讨伐,裹挟晋安帝西逃,兵败逃回江陵,遭西讨义军击败。桓玄余党逃到后秦,后秦姚兴声称这些人把东晋的传国玺带到了后秦; 而晋安帝也逃回了建康,刘裕声称皇帝把东晋的传国玺带回来了。后来刘裕破长安灭后秦,得到了后秦说的那方传国玺,但是此方传国玺是阳文,与之前的阴文不同,显然是造假了。我们称此玺为“后秦传国玺”。其实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太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很多政权都私刻或伪造过传国玺。此时的“后秦传国玺”和“南朝传国玺”都归了东晋。
东晋政权禅让给刘宋后,南朝历代皇帝掌握的都是“南朝传国玺”,中间也多次发生因战乱而易手。南朝梁武帝时期,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死后,他的手下带着玉玺逃走,此玺后被北齐将领辛术获得,玉玺又回到了北朝的北齐。这方玉玺最有可能是“后秦传国玺”。
南朝陈霸先废梁立陈,定都建康。栖霞寺一个和尚向陈霸先献出一块传国玺,声称是侯景部下侯子鉴把玺扔到了井里,自己捞出来的。据记载这方玉玺是一直在南朝传承的“南朝传国玺”。
北魏太武帝被崔浩影响,崇信道教,下令全国灭佛。于是全国各地到处拆庙毁佛像。在拆邺城的一座庙时,从一座佛像里面发现两方传国玺。此玉玺来源不明。这个崔浩便是“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我们将这次发现的玉玺称为“北魏传国玺”。
北魏分裂后,北魏孝武帝将“北魏传国玺”带到了关中的长安,后来归北周所有;北齐拥有“后秦传国玺”;南朝陈留有“南朝传国玺”。此时三国各自拥有一方“传国玺”,都声称自己的“传国玺”是真的。
北周宇文邕灭了北齐后,获得了“后秦传国玺”。杨坚篡北周后,“后秦传国玺”和“北魏传国玺”归了隋朝。南朝陈叔宝被杨坚灭了后,“南朝传国玺”也被隋朝获得。至此三方传国玺都被隋朝收入囊中。隋文帝称帝第二年,把“传国玺”改称为“受命玺”。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于扬州,之后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杀死。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后,他的部将向李世民进献了一方传国玺。
隋朝灭亡以后,隋炀帝的萧皇后携隋炀帝孙子杨政道及一方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直到贞观四年,唐大将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与隋炀帝孙子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当初带走的一方传国玺也回归于大唐。至此,隋统一天下时所获得的三方传国玺中的两方已经为李世民所拥有,另外一方传国玺下落不明。
唐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制作了一方“受命玺”,印文为“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唐玄宗时改名为“承天大宝”。朱温灭唐时,得到所谓的传国玺便是这一方;后唐末帝李从珂携带自焚的也是这方玉玺。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获得的那两方隋朝的“传国玺”,则是在唐太宗之后即晦暗不明,有可能遗失于唐代中世或末叶的几次大乱之中。
后晋、后周都是自己刻制的受命宝,后晋刻的印文是“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和“皇帝神宝”;后周刻的印文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和“皇帝神宝”。
北宋初年继承了北周的“皇帝神宝”和“皇帝承天,受命之宝”。 北宋的皇帝也都是自己刻玉玺,宋太宗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制作了“镇国神宝”,除此之外并未制作其他玉玺。有一个例外就是,北宋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都要制作一方“恭膺天命之宝”玉玺,这方玉玺会在皇帝死后作为陪葬品进入陵墓,不传世。元丰年间,宋神宗才依据古制,用白玉制作了天子、皇帝六玺。
北宋时期,也有人自称捡到传国玺献给朝廷的。宋哲宗在位时,关中咸阳有个叫段义的人晋献了一方玉玺,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蔡京等十三人鉴定,认为是“秦传国玺”。这方玉玺后被鉴定为赝品。
南宋的受命宝印文是“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其他的基本和北宋一样。南宋末年,宋恭帝向元朝的伯颜投降,献上了玉玺,这里所献的应当是南宋皇帝自己制作的玉玺。据说伯颜将元朝太府监所藏的历代玉玺都磨去文字,作为玉料赏赐给了下属。只是武则天的玉玺因为印文刻的特别深,磨不掉,才幸免于难。
后晋被辽太宗灭了后, 后晋末代皇帝献上了一方传国玺和三枚金印。后来辽国的皇帝在躲避金兵追击时,慌乱之中把这方传国玺掉落于桑干河中。这方玉玺最终被人发现,献给了元朝太师木华黎。木华黎的曾孙去世后,其妻因贫困而在大街上出售此玉玺,最终这方玉玺落入了当时的皇太后阔阔真之手。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而皆是附会、仿造之赝品。元明清时期的皇帝们,已经对传国玺没有了执念。民国之后,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结,又将中国推入了新的世纪。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虽诞生于不同的时期,但是命运大同小异。“秦传国玺”失踪于两晋乱世之中;“前燕传国玺”失踪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魏传国玺”、“南朝传国玺”、“后秦传国玺”中的一方玉玺失踪于隋末,剩余的两方玉玺失踪于唐朝中期或末叶的战乱之中;唐朝的传国玺被李从珂携带自焚,毁于大火。唐之后历代的传国玺或失踪或被毁,流传于今的屈指可数。或许将来的某一天,那些下落不明的“传国玺”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1976年5月11日,刘乡村的古井旁,围满了村民,大家七嘴八舌,交头接耳,小声着议论纷纷。
几名身穿青灰青色衣的地质队员,正架起抽水机,“嘟嘟嘟”摇响小型的柴油机器,开始往外抽水。
天气有点热,并有些闷人,井边的杨柳树荫,成了他们躲避烈日的最佳去处。
井里的水位直线下降,看热闹的村民似是不怕天热,依然围在周围,热情高涨:他们不明白,地质队员为什么会对这囗水井感兴趣,不惜大动干戈,架机抽水?
据传,自从有了刘乡村,就有这囗古井,世世代代,村民延用了数百年,那怕几个月乃至一年不下雨,井水总是满满的,不会干涸。
水位开始下降很快,但往下却是水位越下越慢,快到大晌午,水终于抽到了见底。
“小邹!”黑红脸年约四十多岁圆脸汉子,一拍旁边年轻的一位小伙。“下!”
说着,随手抓起一架长木梯子,放到了井里。小邹:“好的队长!”应声过去,顺梯而下。
“嗬!好大个空间!”原来水井象瓮坛,囗小肚大,里面的泉眼,不停咕咕地翻着水花。
“小王小吴!”队长拉起梯子吩咐。“快放篮子铲子!”
小王急忙拿起旁边准备好的吊篮,小吴支起了三角吊架,队长将吊绳往滑轮上一甩,小王把吊篮与铁铲,下到了井里。
“嗬嗬!”小邹在井下吆喝。“好肥的泥鳅!”
井上的三人,见吊篮的绳子绷紧,忙往上拉,拇指粗的大泥鳅,在乌黑的泥巴里扭动。
“今晚有下酒菜!”队长把吊篮污泥往旁边倾倒,小王小吴跟着在泥里扒泥鳅,往小铁桶`里丟。
随着一篮篮污泥吊上来,泥鳅捉了不少,但队长在皱眉头:“小邹!还没见着?”
“队长!”小皱有点泄气。“是不是我们看错了?莫落得跟村民淘水井啊!”
“见到实底没有?”队长蹬在井囗,伸着脖子问。
“应该到了!”小邹说着突然大叫。“嗬嗬!好家伙!快拉!快拉!”
“找,找着啦?”队长听着兴奋,飞快使劲地拉篮子,用手拽到井边一看,哭笑不得:原来却是两条黄橙橙,几乎有人手臂粗的大黄鳝!
“秦队长!”在众人目惊口呆中,人群里走出一个捣着竹拐杖的七八十岁的老头,来到队长面前。“这两条金黄鳝可吃不得,这是养水的两条龙,赶紧给放进井里!”
“队长!”这时,小邹在井下大叫。“找着了!找着了!”
秦队长闻声,急忙让小王赶快放收起三角架,小吴往井里放梯子,他把两条黄鳝丟进了井里。
梯子放下,小邹递上铲子,他一手拿着有些发黑发黄的东西,顺梯爬了上来。
“队长!”秦队长扫了一圈围观的人群,用件衣服把那物一包,转身走向停放大路边的一辆小带肚车。
“赶快收拾家伙,回去吃中饭!”他脸上难掩喜悦激动之情,收好回身,指挥几人搬运东西。
后来传说,当年地质队的老秦,在刘乡村古井里打捞的那物,就是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有一种可能,传国玉玺其实有两块,第一枚早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葬身洞庭湖底了;第二枚也是秦始皇所用的,但在五代时期损毁了,所以现在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枚传国玉玺。
前221年,秦始皇在消灭六国之后,登基称帝建立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称皇帝。
为了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尊贵身份,秦始皇让左丞相李斯为自己打造一枚皇帝玉玺,李斯便命工匠雕刻了一枚精美的玉玺,即所谓的传国玉玺。
史书记载,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和氏璧原本是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为了和赵国联姻,就将和氏璧送给了赵国。
秦昭襄王时期,提出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发现秦国并不是真的想割让十五城,于是以砸碎和氏璧作为威胁,最终完璧归赵。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了,这才得到了和氏璧,便将其改造成了传国玉玺,事实上这个说法有很大的漏洞,因为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尺寸、形状不符,很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目前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传国玉玺是李斯命人采蓝田玉所制,方四寸,也就是长宽大约十三厘米,上面用大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思是秦始皇受上天的任命,必将国运昌盛,传之无穷。
秦兼七国称皇帝,李斯取蓝田之玉,玉工孙涛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鸟之状,希世之至宝也。
可见,传国玉玺的材料不是和氏璧,而是相对比较常见的蓝田玉,但因为它个头大,且制作精美,镌刻的文字寓意深长,又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御用之物,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评判标准。
不过,就在传国玉玺诞生的第三年,它就葬身洞庭湖底了,数年后它又神秘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十分喜欢四处游玩的人,不过他继位之后的第一次东巡,就出了一件大事。
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楚国境内,泛舟于洞庭湖上,不料游玩过程中突然暴风骤雨,大浪拍打龙舟,龙舟差点就要侧翻了。
值此危机时刻,向来迷信的秦始皇认为,或许是上天在惩罚自己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杀伐太重,于是将传国玉玺投入湖中,以此来祈求神灵来保佑自己。
也不知道是神仙显灵,还是秦始皇运气好,总之在他将传国玉玺投入湖中之后不久,风雨就烟消云散了,秦始皇因此得救。
后来,秦始皇就继续去其他地方巡游了,而传国玉玺则躺在了洞庭湖底,他当然不会派人打捞了,因此送给神仙的东西,怎么还能要回来呢。
但是,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八年之后他再次外出巡游,路过华阴平舒道(近陕西华阴县附近)的时候,突然有人拦住了他的车架,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他。
一个疑问随之诞生了,是有人将传国玉玺打捞上来,再送给秦始皇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古时候的洞庭湖,可比现在大得多也深得多,打捞传国玉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记载,洞庭鱼在古代叫做云梦,或者云梦泽,司马相如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说云梦泽方面八九百里,这已经不能用湖来形容了,简直是内海啊。
通过现代地质研究发现,云梦泽其实是地质运动形成的,先秦时期跟长江是连在一起的,虽然后来随着泥沙堆积,云梦泽的湖底逐渐被抬高,但至少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云梦泽的水深还是很惊人的,要不然也不会掀起巨浪拍打秦始皇的龙舟。
再加上,秦朝时期技术落后,所以想要在洞庭湖的深水中打捞一件小物品,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放到现在,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并且,传国玉玺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八年之后了,如果那人早就打捞出传国玉玺了,为何要等这么久才送给秦始皇?
即便那人是八年之后才打捞传国玉玺的,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长江来的泥沙,可能早就将传国玉玺给淹没了,这就等同于海底捞针。
不过,既然这件事被记载在了史书上,说明确有其事,但我个人揣测,当时那人送给秦始皇的玉玺不是最初的传国玉玺,而是秦始皇命人另外打造的一枚玉玺,然后两人配合上演了一出献玉玺失而复得的好戏,以此来证明秦始皇依然是天命所归。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秦始皇在丢失传国玉玺之后,在工作上造成了很多不便,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坐稳皇位,但他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在想到这一层之后,秦始皇决定让人上演一出献玉玺的好戏,以此来告诉天下人,传国玉玺失而复得了,他的子孙后代的皇位也是受命于天的。
尤其是,当时秦始皇已经快五十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他就更加关心传国玉玺这个问题了。
当然了,既然是重新让人打造的传国玉玺,跟第一枚传国玉玺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而事实上确实如此,这一点从秦朝灭亡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了,传国玉玺传到了秦二世胡亥手上,但胡亥后来被赵高给杀掉了,赵高又扶持子婴为秦王,即秦三世。
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克武关,兵锋直指咸阳,秦三世子婴见秦朝大势已去,于是率领百官出城投降,并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不过,刘邦得到的传国玉玺,上面刻的字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而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为什么刻的字会不一样呢,难道是因为被人更改了吗?
这个可能性不大,如果这枚玉玺就是最初那一枚,秦始皇是没必要改的;秦二世和秦三世也不会随便改,因为改玉玺上的字事关重大,可能会动摇自身统治地位;刘邦也不会改,因为他的目的是成为皇帝,改了字就没人承认其合法性了。
因此,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由于第一枚传国玉玺丢失,秦始皇又刻了第二枚玉玺,出于某种特殊原因,秦始皇将字给改了,毕竟第一枚传国玉玺只流行了两三年,又消失了八年,因此在第二枚玉玺上刻不一样的字,不是太大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刘邦得到的那枚玉玺,其实也可以叫做传国玉玺,因为它在历史上存在、使用的时间最长,以至于它完全取代了最初那枚传国玉玺,甚至世人都认为它就是最初的传国玉玺,而刘邦得也把它叫做汉传国玺。
那么,汉传国玺的最终命运如何,它现在还在吗?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汉传国玺就一直在汉室手中,只不过它的经历颇为曲折。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朝政大权,由于当时的皇帝刘婴年幼,因此汉传国玺就被王政君王太后藏在长乐宫中。
等到王莽篡汉之时,他派人到长乐宫索要玉玺,王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结果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让工匠用黄金修补好,然后继续使用。
但好景不长,王莽在位没几年就兵败身亡了,玉玺被一个校尉带出宫,送给了更始帝刘玄。
不过,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杀掉了,赤眉军又拥立刘盆子为帝,刘盆子得到了玉玺,但后来刘盆子投降光武帝刘秀,玉玺就被刘秀得到了,一直传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带兵入宫诛杀宦官,不料宦官带着汉少帝帝出宫, 宫中陷入大乱,玉玺不知所踪,一直到汉献帝继位后都没能找到。
董卓入京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诸侯纷纷讨伐,董卓便烧毁洛阳之后逃走,后来孙坚进入洛阳,在皇宫的一口水井中捞出一个投井自杀的宫女,但宫女的脖子上竟然挂着失踪已久的汉传国玺。
就这样,汉传国玺失而复得,被孙坚拿走了,他如获至宝,将其藏在妻子吴氏处。
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玉玺怎么会在一个宫女手上呢?
真相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宫女脖子上的玉玺是真的,因为它如果是假的,后来肯定会被认出来的,但事实上没人怀疑过这件事。
不过,后来袁术打算称帝,就抓捕了吴氏,将玉玺给抢走了,一直到袁术去世之后,他的臣子才带着玉玺投靠曹操,曹操又将玉玺还给汉献帝。
汉献帝自继位以来一直没有玉玺,常常为此担忧,玉玺失而复得后,他感到非常兴奋,顿时产生了重振汉室的雄心壮志,但奈何他实力有限,一直死死被曹氏父子压制着,一直到曹丕继位后篡汉自立,他这才将玉玺交给了曹丕。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玉玺落入晋朝之手,不过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也随之产生,匈奴人刘聪(前赵皇帝)攻克洛阳、长安,连续俘虏两位西晋皇帝之后,最终得到了玉玺。
玉玺在前赵只待了十九年,石勒灭前赵之后,得到了玉玺,后赵建立;又过了二十年,汉人冉闵灭前赵,得到了玉玺,建立冉魏。
冉魏末期,东晋想要得到玉玺,于是派人进入冉魏境内,趁着战乱将玉玺给骗走了,送到建康交割了东晋皇帝,至此玉玺重归司马氏之手。
后来,刘裕灭掉了东晋,得到玉玺,建立南朝宋,历经宋齐梁陈思朝,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玉玺又被隋文帝杨坚所得。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杨广,杨广之妻萧皇后带着玉玺投奔突厥,这就导致唐朝建立之后一直没有玉玺。
尤其是李世民,他靠着玄武门之变成为皇帝,一直担心自己皇位不稳,再加上没有传国玉玺证明自身合法性,因此时常郁郁寡欢。
为此,李世民刻了好几枚玉玺,比如“受命宝”,“定命宝”,但也不过是聊以慰藉罢了,一直到他灭掉突厥之后,萧皇后回归唐朝,这才将玉玺交给他。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了后梁,五代时期就此到来。
后梁只存在了十四年,就被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没到了,玉玺也随之归后唐,不过后唐存在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发生了一件事,导致玉玺踪影全无。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面对着石敬塘和契丹数十万大军的围攻,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带着家眷及玉玺登上玄武楼,放火自焚而死。
后来,石敬塘在废墟中找到了李从珂的尸体,却没有找到玉玺,玉玺就此失踪,这就导致无论是后晋还是后周,都只能自己刻几枚印,当做传国玉玺来用。
宋朝建立之后,历代皇帝也不能例外,都因为没有传国玉玺而心里没底,只能雕刻更多玉玺来行使权力,以此来冲淡传国玉玺的影响力。
元太祖忽必烈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有人在市场上公开叫卖传国玉玺,被权相伯颜买下来送给了继位的皇帝,不过这枚玉玺后来被证实是假的,因为皇太极在灭掉蒙古林丹汗之后,得到了这枚玉玺,上面刻的字是“皇帝之玺”。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也没有玉玺,于是追着北元打,目的之一就是得到元朝所谓的“传国玉玺”,但终归没有得到,一直到明朝末年被皇太极得到,结果证明是假的。
明清两代,一直都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毫无意外都是假的,哪怕是清朝灭亡之后,溥仪被赶出皇宫的时候,依然被人追着索要传国玉玺,溥仪当然拿不出来了。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再来理一理有关传国玉玺的脉络。
历史上多数人认为的传国玉玺,也就是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那枚玉玺,大概率还埋在洞庭湖底下的淤泥之中,也有可能是在洞庭湖面积缩小之后,埋葬在某处地底下,具体位置没人知道。
尤其是,洞庭湖中不断涌入大量泥沙,最初那枚传国玉玺可能被埋得越来越深,虽然宋明时期洞庭湖的面积有所扩大,但从十八世纪开始,洞庭湖在人为因素的干预下,面积缩小了五分之三以上,而且分割成了很多不同大小的湖泊。
这就导致,想要从洞庭湖中找到最初那枚传国玉玺,就变得更加不可能了。
而真正传世的传国玉玺,也就是刻着“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的那枚玉玺,则可能是秦始皇在丢失玉玺之后,找人另外刻的一枚,也就是汉朝使用的汉传国玺,不过它在后唐灭亡后消失了,大概率是被大火烧得粉碎了,早就不存在了。
后唐之后,出现过非常多不同品种的传国玉玺,基本上都是假的,大多是刻意伪造的。
正如明朝礼部尚书傅瀚在谈论各地进献传国玉玺之事时就说,自从汉传国玺消失之后,历代皇帝都想得到传国玉玺,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实际上皇帝应该依靠的是德行,而不是玉玺,他是在暗示很多人在伪造传国玉玺,以此自欺欺人。
乾隆皇帝也曾说,当初有人送给他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声称是传国玉玺,乾隆皇帝认真研究后说,这枚玉玺看起来很像,其实无论是字体还是材质,都与史书上传国玉玺的描述不符,显然是假的。
因此,乾隆帝从不纠结是否有传国玉玺,而是自己刻了很多玉玺,可见他当时已经知道,传国玉玺已经找不到了,当皇帝也未必一定要靠传国玉玺。
总而言之,我们所期待的传国玉玺,大概率是永远无法出现在世人眼中了,除非在古云梦泽遗址上进行大规模搜寻,还有可能找到最初那枚传国玉玺,但代价实在太大了,而且难度不小。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直奔主题,也别介绍传国玉玺来龙去脉了没意思,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两个地方,具体根据如下;
1:在国外某个家族或者官方收藏馆隐秘收藏,原因很简单,这东西来龙去脉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即便是流落海外,那么海外收藏机构也只能秘密收藏不能对外公布,否则我们就有正当理由收回。另外这东西价值太高,我们收回的话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给出太高的价格,所以如果真的流失海外的话目前还不能公诸于世。
2:收藏于国内某个世家族,不能对外展示的原因也很简单,还是钱。要知道玉玺不同于其它物件,这东西从法律上讲是属于国家的,所以一旦知道去处就有可能要无偿捐出来或者给予少量物质奖励(也许几个亿)。大家注意,这玩意儿可是无价之宝,小时候大家都学过课文《完璧归赵》,那时候就值10个城池,想象一个地级市值多少钱吧?所以你现在给他多少奖励他都会觉得少。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为什么我说只有这两种可能性,道理也很简单。传国玉玺其政治地位、金钱价值,就是一百副兰亭序也比不上。所以这种东西它一定是传承有序的,绝不会流入民间百姓之手,能接触到它的非皇亲国戚莫属。例如什么太监,宰相家中暗自收藏留下来的这种谣言绝不可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