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18种冷兵器。这只是一部分兵器,除了这些还是有很多其他兵器的,像禅杖、锤、斧子、铁锨、耙、马槊都有人使用。还有就是一些使用特殊的独特兵器了。
十五件特殊兵器
1.判官笔
判官笔又称状元笔,器形似笔,笔头尖细,笔把粗圆,也有两端均为笔头的,笔身中间有一圆环,形状比较接近峨眉刺,环套在手指笔可以旋转,还有的只是一端有笔头在笔的尾部有环也是可以让笔旋转的。
2.狼筅
狼筅原来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成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明代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为此专门组织并训练了狼筅兵。他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3.月牙刺
月牙刺是武术双器械之一,手柄的两端带刺,柄的一侧由横梗连接一有刃的月牙刀。
4.九节鞭
九节鞭是武术软器械之一,在现代武术比赛中属其他器械组的第三类:软器械类。在古代用作暗器,可缠在腰间 或折叠藏身,携带使用方便。九节鞭由鞭把、鞭头和中间8个钢节组成,每节用3个圆环连接起来,故称:“九节鞭”。
5.杆子鞭
杆子鞭由一节木棒(白腊杆为宜)的一端安一铁吊,上套3-4个圆环。一环上缚一条牛皮拧制麻花形绳索,绳头系一铁锥而成。
6.黄龙带把枪
黄龙带把枪是属于棍枪鞭合一的一种稀有长兵器械,枪杆顶部呈半圆状,两侧有鸳鸯挂钩。相传为三国名将姜维首创。
7.铁尺
铁尺,又名“笔架叉”,其形如圆柱、圆楞、尺,四面不内陷,上粗下细,两侧有向上旁枝或两侧没有向上旁枝,易于携带,可藏于小臂下侧,利于突发情况护身,通常双手各持一支,所以也称为“双铁尺”。后有改良版本前端加上了一个向后的未开刃的月牙铲。
8.鸡刀镰
鸡刀镰,武术双器械之一,相传为心意拳创始人姬龙峰所创,是心意拳门器械之一。
9.跨虎拦
跨虎拦是古代奇兵器,武术短双器械,把手为圆柱形,长六寸,两端各为三寸长枪头,呈棱形扁平状,握手处两端有半圆环刃圈,圈内有月牙形护手刃。
10.子午鸳鸯钺
子午鸳鸯钺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是由清代董海川所创,又叫“日月乾坤剑”。钺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练时开合交织,不即不离,酷似鸳鸯。
11.乾坤日月刀
乾坤日月刀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奇异兵器,全长六尺(2米),两端各有相同长度的月牙形刀。刀背上部各有三个小铁环,舞动起来沙沙作响。刀柄为坚硬木料所制,握手处在刀柄中段,上扎彩带,并有两个突出的月牙形利刀。利刃后为握手处。使练时,两手均在月牙形利刃下握住刀柄。
12.天荷凤尾镡
天荷凤尾镡制造的非常精美。长柄一端缚荷叶形铲,前刃部锋利,可铲、可扎;另一端缚形似凤尾之金属器械,尾尖锋利,两侧有钩,可刺,可钩挑。演练此器械一般使用双手,舞动起来虎虎生风。
13.龙头杆棒
龙头杆棒是武术稀有兵器之一,属软兵器类。器械全长约2米,械身为软索,一端系龙头,一端系锥,均为全属铸制。
14.龙头大铡刀
龙头大铡刀是气功长拳门的独特兵器。大铡刀形制为龙头鱼尾,但又不失铡刀型制,全长180—200厘米,把为扁方型握把,握把处长130厘米左右,活动空间较大。龙套化铡刀内似蛟龙出海,口吐八卦太极图为阴阳鱼,展现出神龙之威,铡刀尾部为鱼尾形,中有一古钱币图形,更彰显出古文化的底蕴,龙头鱼尾之形既彰显出鱼化龙的时间久远,又不失其钩挂撩砍之功能。
15.铁扇
铁扇由纯铁制成,拿起来会很重。在古代也是一种兵器,大多数都是折扇型,上面雕刻着图案。在古代,武艺高强的人会将它用来做武器进攻,不仅能杀死对方,而且还能抵挡住对方的攻击。有的时候扇子里还有机关。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这个清单里必须得有狼筅,戚继光改进和创制了鸳鸯阵,设置了狼筅兵。
狼筅原来是起义矿工所用,在戚继光领兵抗倭之时,发现卫所兵不堪用,除了训练的因素外,还有倭寇所用兵器和战术的影响。倭人临敌时跳跃而前,攻击距离可达丈余,还没开打,明军斗志已失。
于是戚继光在学习了唐顺之的鸳鸯阵后,提高了狼筅的地位。持狼筅者列于阵前,刀牌手在一旁策应,主要作用不是进攻,而是防守。抖一抖狼筅即可消除掉倭兵跳跃的气势,利用狼筅长度和枝杈多的优势,和藤牌手一起阻挡倭寇的攻势,稳住全队阵脚。
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杂集》记载:“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戚继光所处的南方毛竹分布广法,就地取材,用来制作狼筅非常方便和便宜。而用带有枝丫的整根毛竹制作,桐油风干后,再在顶端装上矛头,各个枝丫也可以装备尖刺。整根狼筅长达一丈五尺,总重七斤,顶部矛头重半斤。
面对长枪,倭刀还可以上步格挡,顺势批下,当面对狼筅,上步攻击施展不开,一时之间也更是无法扫清狼筅的枝枝丫丫,狼筅可以不停的恶心死倭寇。
日本的剑道是不擅长多次斩击动作的,往往凭借拔刀挥刀的那一刹那攻敌之不备。而狼筅却能让倭寇被迫选择自己不舒服的战斗方式,面对狼筅这种怪兵器,往往无计可施。
而一旦倭寇陷入狼筅的刷脸模式,鸳鸯阵中的镗钯手可叉、可封住其退路,四名长枪手可刺,甚至刀牌手也可以从两侧偷袭,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杀敌效率。
戚继光甚至认为“百战全胜,恃此(狼筅)为第一”。奇特甚至怪异的狼筅使得倭寇除了跳脚之外,被枝丫糊一脸的威慑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作用之一。它的存在,使得兵阵泼水不进、滴水不漏,还增加了整个小分队的临敌变化的选择权。
另外,长长的狼筅对于稳定士兵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能让初上阵的新兵也多了一层安全感,应敌时可以更加从容,而心理往往是冷兵器时代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我是@知行读史 ,欢迎关注、评论和点赞,我们一起畅聊有内容、有故事的历史冷知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钩镶!
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它长这样
钩镶和环首刀是好兄弟。属于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那种。
它的主要用途是克制长戟,像下面这样
因秦汉以前包括春秋战国时期,长戈和长戟类兵器盛行,伟大的劳动人民开洞脑筋研发出这种短兵器,用以克制长兵器阵容。
双方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敌人的兵器被勾住,要么撒手,要么受死,很是犀利!
汉朝以后,随着骑兵盛行,长兵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钩镶这种用途单一的兵器也随之消亡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独脚铜人娃娃槊
槊是我国古代重兵器的一种,属十八般兵器之列,多用于马上作战,比矛要长,其英文名为“long spear”,也就是“长矛”的意思。
其前端有圆形铁锤,上面安装了铁钉或铁齿,可刺可锤打,是配合马匹冲锋专用,使用者基本上都是力大无穷之人。
像唐朝名将秦琼、尉迟恭等猛将都擅长用槊,宋朝赵匡胤的小舅子王继勋也是用铁槊的高手,“继勋有勇武,在军阵,常用铁鞭、铁槊、铁楇,军中目为王三铁”。
而据考证,秦末项羽,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他们所用的兵器也很可能就是马槊。
而独脚铜人槊,最著名的出处莫过于小说《罗通扫北》了,里面的藩将铁雷八宝的兵器就是独脚铜人槊,一招就把主角罗通的梅花枪给砸断了。
此外单田芳先生所说的评书《明英烈》里,也有常茂使用独脚铜人槊的情节。
这是在小说里,那真实历史呢?据《少林兵器总谱》中记载:独脚铜人槊是明代高僧玄魁所用的兵器,而从小说、评书或是历史记载来看,独脚铜人槊其实已经脱离了马槊的原型,而是一种短距离重型的打击兵器,属短兵器,和铁锤差不多。
邵氏电影《广东十虎与后五虎》中,也出现了独脚铜人槊,造型奇特且香艳,同样属于短距离打击兵器,普通的刀剑是很难承受住其一击之力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资料大部分来源于《中华武术大辞典》,绝对是奇门兵器。
拦面叟
拦面叟
拦面叟是戳脚翻子门的武术器械之一,其实就是铁质长杆大烟袋。拦面叟的整体是由烟袋锅,烟袋杆,烟袋嘴三部分组成。它的运动技法是由两部分相辅相成的。它的上部分是烟袋锅,其技法为:劈,砸,撩,扣。挂,搂,绞,带。它的下部分是烟袋嘴,它起着点穴撅的作用。其技法为戳,点,挑,推,拦等。
龙头杆棒
龙头杆棒
武术稀有兵器之一,属软兵器类。该器械全长约2米,械身为软索,一端系龙头,一端系锥,均为全属铸制。其械可抡可舞,可放可收,可缠可卷;能长能短,长能遥攻击远,近可短打紧防;能单能双,软硬兼施,方法多样,特点突出。用法有劈、砸、抛、云、缠、架、撩等。同时,又类似短兵器中的双匕首,扎、刺、戳,得心应手,左右并用。旧时龙头上铸有钢针,内可藏神箭、钢珠,故作为暗器。现代新制杆棒之软索套有金属软管,称"蛇管"。龙头内无针箭。
龙头大铡刀
龙头大铡刀
龙头大铡刀是气功长拳门的独特兵器。气功长拳门吴氏兄弟受包青天中龙头铡的启发,创造的勉强能称为器械的产品。大铡刀形制为龙头鱼尾,但又不失铡刀型制,全长180—200厘米,把为扁方型握把,握把处长130厘米左右,活动空间较大。龙套化铡刀内似蛟龙出海,口吐八卦太极图为阴阳鱼,展现出神龙之威,铡刀尾部为鱼尾形,中有一古钱币图形,更彰显出没啥不能没钱的道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常言道:兵器越怪,死得越快。
所以古代军中武器,趋向简便实用。
而民间武术,则会保留各种五花八门的奇门兵器作为观赏表演,护身自卫之用。
单说曾在古代军中装备过的奇特武器。
一、战国时代的三戈戟和殳。
古人以戈、矛、戟、殳、弓矢为五兵。
春秋战国时代的戟,将戈与矛联装在木柄或积竹柄上。这种青铜戟是保证了直刺有力,兼有勾啄之用的双重功效兵器。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长柄三戈戟,是在矛下联装三件戈头,来提高戟的杀伤力。
殳为五兵之一,是兼有刺杀和砸击两种功能的三米多长的积竹柄长杖。
殳是车战兵器,作用主要是两军车马交错时,分开双方,故殳上不带锋刃。
二、飞火梨花枪
据说是宋金时代武将李全的发明,用一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缚在枪头之下。交战时,先发射火药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
因其在火药喷筒内装形似梨花的碎铁屑,喷射火药可达几丈远而得名梨花枪,金人称之为飞火枪。
梨花枪在明清两代也有广泛应用。其制作简单,药筒内可装多种混合药剂,兼具燃烧、毒烟、喷射等多种杀伤功能。
李全单凭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三、镗钯
类似于猪八戒肩扛的钉耙,也是从农具中演变而来的😸。
镗钯,身长七尺六寸,重五斤,前锋为矛头。此兵器兼矛和盾两种功用,可刺可挡。
明代军中专设镗钯手,每两名镗钯手配备30支火箭。远用镗钯作火箭架,发射火箭;近用兵刃,架拿敌械,为“军中最利者”。
四、竹制突火枪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它做烟花爆竹。
鲁迅先生也不是永远正确,中国人有了新发明,一样会首先用在军事上。
1132年,金兵南下入侵。坚守德安府的官员陈规,在守城战中,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名为火枪。
陈规的火枪是用粗长的竹筒做枪管,内装火药。在对敌时,点燃引线,火药喷射,灼烧敌军。后来,陈规将自己的守城经验,写成教材,名为《守城录》。
1259年,可以发射碎石、铁子的竹制“突火枪”在安徽寿春府问世。突火枪具备了射击火器的三大要素——身管、火药、子弹。
后来蒙古人仿制了突火枪,用于西征,立下赫赫战功。由此,火器传到了西方世界。
竹木制的突火枪,身管脆弱,易炸裂,而且射程小,不能耐久使用。所以元代开始制造金属管形火器。
世界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是我国1332年制造的铜火铳,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重约28斤,铳身铸有铭文“绥远讨寇军”。
在火器的发展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火箭、火禽、火兽之类的奇形火器。这些奇形火器更合乎奇特怪异的武器标准。然而大多都不实用,徒耗钱财。
而且,明清两代政府也不支持民间持有、研发火器。
所以,中国本来是最早的火器国家,却被西方用更先进的火器,打开国门,写下一段屈辱黑暗历史,让后人铭记“落后必然挨打”的真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