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军与塞北胡族的战争一边倒的大胜,与吐蕃作战却屡次大败?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基本上打遍天下无敌手。唯独一个对手他们收拾不了,那就是吐蕃。真是奇了怪了,东突厥、西突厥那么强大,照样被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俩给灭了,为何吐蕃却能和唐朝并存下去呢?

我们看唐朝的地图,坐拥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中亚的部分地区都被包裹进去了。可偏偏遗漏了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这或许也是唐朝历代统治者们最为遗憾的事情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除非这个酣睡的家伙足够强大,你搞不定!

一、唐太宗为啥能搞定东突厥?

突厥其实非常强大,公元552年,他们基本继承了柔然人的衣钵,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公元5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了东突厥和西突厥。即使如此,两者的实力也很强大。

唐高祖李渊在取得天下之前,也曾经选择向突厥人称臣,以此换取他们相助。现在历史教科书里说是结好东突厥,那简直就是扯淡,纯粹是为了那不值钱的面子而已。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得到唐朝内乱的消息以后,果断带领20万大军南下,一路小跑杀到了长安城边。

当时李世民就认怂了,因为李世民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调集大军镇守长安。他只好选择与东突厥签订和约,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具体谈了啥条件,说实话,谁也不清楚,总之是给了一大笔钱,据说是把长安城给掏空了。

这事儿也就成了唐太宗一生最大的耻辱,毕竟他没怎么打过败仗,更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因此3年以后,缓过劲儿来的唐太宗便一雪前耻,彻底灭掉了东突厥。那么唐太宗是怎么做到的呢?

史料里给出的解释是,唐太宗自此厉兵秣马,甚至让士兵们在显德殿上操练。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唐太宗这两年没闲着,他得到了山西大同,以及朔方。朔方在如今的内蒙古境内,是非常优良的产马地。

有了产马地,那唐太宗就能装备一大批骑兵。骑兵才是唐太宗灭掉东突厥的主力,其他厉兵秣马的行为基本都是扯淡。

当然了,你有骑兵人家也有,凭什么是你灭了他们呢?主要是因为公元627年,也就是渭水之盟刚达成的第二年,东突厥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内乱。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纷纷反对颉利可汗的统治。

再加上这一年东突厥境内遭遇雪灾,导致大量牛羊牲畜被冻死,因此他们根本没能力组织有规模的反抗。结果这个时候唐太宗找到了机会,果断偷袭,一举拿下了东突厥。其实薛延陀、回纥等部落依旧很拽,唐太宗灭掉的只是濒临灭亡的颉利可汗集团罢了。

二、唐高宗为何能灭亡西突厥?

拿下东突厥以后,唐太宗尝到了骑兵的甜头。毕竟当年隋文帝统一了天下以后,就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战马,才会放弃直面突厥人,而是采取长孙晟的办法,分化突厥人。

如今唐太宗就好像拿到了成功的密码,开始重点培养骑兵力量。当年汉武帝为了培养骑兵,不断让人出使西域,为啥?因为西域的大宛名驹是非常适合当战马的。

唐太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开始不断向西试探,势必要打通唐朝和西域的联系。贞观九年,李靖、李道宗等名将带兵灭掉了吐谷浑,将其变成了自己的藩属国,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贞观十四年,唐朝大将侯君集攻灭高昌国。唐太宗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自此再也不需要为战马事情烦恼了。唐朝的骑兵终于可以成批量地生产了。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遣苏定方远征西突厥,这个时候出征有两个优势:

  1. 首先,唐朝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完全可以在草原上和西突厥的骑兵一较高下。
  2. 其次,西突厥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内乱,几代可汗的后代们,为了争夺大位互相攻杀,唐朝不动手,他们自己也会把自己玩崩了。

看来又是一次“乘人之危”啊!不管怎么说,唐高宗也是凭借老父亲唐太宗留下的骑兵队伍,将西突厥给灭掉的。

三、骑兵在青藏高原有优势吗?

可以说,唐朝前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造骑兵方面,结果他们忽略了一点,骑兵在高原上作战,似乎没什么太大的优势。这就是吐蕃之所以能多次击败唐朝军队的主要原因。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那地方海拔高啊!甭说打仗了,就算是在上面跳一段广场舞,都能要了很多人的老命。

如果唐太宗从一开始就训练士兵们在高海拔的地区作战的话,或许后来还能跟吐蕃一较高下。可唐太宗把心思都放在了骑兵上,自然就忽略了高海拔作战的麻烦之处。

结果可不就吃大亏了嘛!贞观十二年,吐蕃和唐朝在四川松州打了一仗。按照唐朝的记载来看,唐朝打赢了这一仗,因此唐太宗选择把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

听起来逻辑上是不是说不过去?可不是嘛!如果真正打赢了,那结果不应该是和亲,而是唐朝把吐蕃给平推了,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最差也不是唐朝送公主给吐蕃,而是吐蕃送公主给唐朝,难道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啊,要面子也得考虑一下逻辑的问题,篡改历史的小能手唐太宗,似乎不知道,撒了一个谎,就需要用无数个谎话来填坑,要不就不合常理。

正是因为唐朝军队没有在高原作战的经验,因此他们搞不定吐蕃。而吐蕃军队离开了高原,其实他们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自然也就搞不定唐朝了。所以双方僵持了200多年,几乎到了同生共死的地步。

总结:吐蕃趁着安史之乱还肥了一波。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为啥当年势不可挡的唐朝,后来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安史叛军把唐朝打疼了吗?

其实绝不仅仅因为这事儿,主要是趁着唐朝内乱,吐蕃出兵拿下了河西走廊和吐谷浑,这么一来便切断了唐朝和西域的联络。

此外唐朝为了平叛,把安西都护府的兵马基本都调走了,直接导致吐蕃侵吞了整个西域。所以说,唐朝再次失去了战马的来源,反倒是让北方那些拥有战马的集团逐渐强大了起来。比如说回纥、沙陀军团等。

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基本都是沙陀军团的人建立起来的。而唐朝,到了后期,连一支像样的骑兵都组建不起来,不是缺钱,缺的是战马。

当然了,吐蕃离开了青藏高原,到了西域以后,其实也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夺取的西域、河西走廊等地,却直接导致吐蕃王朝走向了衰败。

为什么唐军与塞北胡族的战争一边倒的大胜,与吐蕃作战却屡次大败?

这个问题

去西藏旅游一遍

拉萨是海拔4000米,不是太高

内地人,徒步走几圈就明白了

关键是

你就冲锋衣背个旅行包

唐代的军人

穿几十斤的铠甲、背几十斤的干粮

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打仗

关键氧气都不够吸

怎么打的过

为什么唐军与塞北胡族的战争一边倒的大胜,与吐蕃作战却屡次大败?

1、吐蕃当时正处于统一强盛时期。

2、地处青藏高原,海拔气候内地汉人难以适应。

此天时地利均不在唐,故难以争锋!

为什么唐军与塞北胡族的战争一边倒的大胜,与吐蕃作战却屡次大败?

因为两者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地利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吐蕃类似辽国,是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过度的封建集权体制。其国力、动员力、组织力、凝聚力,都是当时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突厥无法比拟的。

再加上吐蕃是超高原+草原,比突厥的草原作战环境对农耕民族更加不利。以现代的科技水平,修青藏铁路和公路的时候尚且万分艰难,更别说在那里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怕是因为高原反应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就已经十分可怕。

吐蕃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唐朝攻不上去,但是吐蕃也在中原呆不住。今天我占上风,明天你占上风,属于双方谁也拿谁没太大办法的僵持拉锯局面。

为什么唐军与塞北胡族的战争一边倒的大胜,与吐蕃作战却屡次大败?

这个应该是战线问题,敌人的战法不同,现代战争有假想敌这个原理的,就是针对的不同的敌人和战线,战法不同,效果不一样的。例如蒙古骑兵在越南和爪哇就惨败,因为战法不同了,热带丛林,蒙古人必须下马象步兵一样作战,骑兵优势荡然无存,又不熟悉地理地形,自然惨败。

为什么唐军与塞北胡族的战争一边倒的大胜,与吐蕃作战却屡次大败?

吐蕃情况与塞北胡族有很大的不同,塞北胡族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其实就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联盟,他们的内部凝聚力不足,往往败了一场战争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失败,就好比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一片石之战后就再也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而吐蕃不同,吐蕃地处青藏高原,首先从地利上来说吐蕃比起唐军来说就可以大占上风,而且唐军进军高原时所进过的地区往往气侯严寒,出身中原的士兵往往不习惯于高原严寒的气侯,再加上恐怖的高原反应,大唐军队常常在进入高原地区战力就十去八九。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吐蕃自松赞干布一统高原以来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国家体制如政务官的大论、小论,内务官的内相等,还有军事官制的四如等官,可以说吐蕃的内部凝聚力不是北方胡族可以相比的,这也是为什么吐蕃败一场还有重来的机会,北方胡族一败就亡国。

而且吐蕃的军械制造水平也不错,在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时给吐蕃带去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吐蕃吸收了这些技术让他们的军队装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如《通典.吐蕃传》就说:“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

综上所述吐蕃终唐一朝都是唐朝的劲敌,他们在地利、内部疑聚力、军事装备方面都不比唐军弱,远不是北方胡族所能比拟的,这也难怪灭国数十的唐军屡次败于吐蕃之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