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和朝廷,为何不消灭对方,反而共存150年?
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其实真不是这样。
安史叛军之所以崩盘,主要原因是他们内部不断内耗。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被大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登基以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
到了史朝义登基时,其实安史叛军已经人人自危,谁也不相信谁了!因此史朝义打了几个败仗以后,手下人纷纷开始反水。
带头的就是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等人。他们不但没有支持史朝义,反而主动投降了唐廷。唐朝那边都乐疯了,直接把他们3个封为各地节度使。
- 田承嗣被封为魏博节度使,管着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
- 李怀仙被封为卢龙节度使(范阳节度使),管着河北北部。
- 李宝臣(张忠志)被封为成德节度使,管着河北中部。
他们3个所管辖的范围,被称为河朔三镇。除此以外,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在安史之乱时,也参与了叛乱,如今他看史朝义败了,因此也投靠了唐朝,被封为相卫六州节度使,后改名为昭义军节度使,管着河南安阳、卫辉,河北清河、邢台、永年等地。
等于说,安禄山昔日的地盘,其实并没有回归到唐朝手里,而是重新被唐朝分配给了安史叛军中弃暗投明的那些将领们。
关键是,唐朝还管不了河朔三镇这帮军阀。结果导致,这帮军阀们拥兵自重,虽说名义上归属唐朝,可他们俨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了各自的小王国。那么你觉得安史之乱平定了吗?
一、朝廷和藩镇共存,实乃无奈之举。但凡唐朝朝廷有点实力,都不会允许河朔三镇的存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惜唐朝根本没实力消灭对方。
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勉强平定了安史之乱,可他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惊人的。
- 首先,唐朝为了加强官军的实力,将唐朝在西域的守军基本都给调回来了。这直接导致后来吐蕃将西域包括河西走廊给一口吃掉了。自此,唐朝的势力范围,再也没有涉足过中亚。
- 其次,就算是这样官军的实力还是不够,因此唐肃宗不得不选择向回纥人低头。他与回纥人约定,打下长安和洛阳,允许他们随便抢掠几个月。好家伙,这对老百姓的伤害,比叛军还要狠。
- 再者,由于大量地盘失陷,导致唐朝的财政没有保障。因此唐肃宗为了增加军费,不断增加赋税。等于说,你不叛乱,就得背负沉重的赋税。反倒是叛乱了,就能翻身做主人不用交税了。好家伙,这谁还肯跟着唐朝干啊!
所以说,唐肃宗为了平叛,几乎动用了手里所有能动用的资源。他把唐朝的根基都给挖空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力彻底消灭安史叛军。
如果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等人不投降,那安史叛军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毕竟唐朝当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再打下去谁知道胜负如何呢?即使叛军不能获胜,这场仗也会再打好几年,真不知道唐朝还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
所以说,唐代宗上台以后,只能接受与河朔三镇并存的无奈局面。
二、唐代宗时期,麻烦太多,没空管河朔三镇。唐代宗深知当时唐朝的处境,这么打下去,唐朝的经济早晚崩盘。所以他才会及时止戈为武。
当时唐朝的工作重心,已经不是彻底拿下所有地盘了。而是尽快恢复国家秩序,恢复老百姓们的生产力。只有把经济工作搞好了,才能让唐朝逐渐恢复元气。
唐代宗认为,只要河朔三镇不出来搞事情,那索性先把这个问题搁置了。等到唐朝的经济恢复了,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了,也就有资本收复河朔三镇了。
因此唐代宗在位期间,为了稳住河朔三镇,只能先搁置藩镇割据的问题。
这事儿刚处理完,唐朝的新麻烦就来了。
- 吐蕃占了西域和河西走廊以后,并没有满足。在带路党泾州刺史高晖的带领下,吐蕃军直奔长安而来。唐代宗吓得赶紧逃出了长安,直接导致长安被吐蕃洗劫一空。要不是郭子仪重出江湖,长安可就没了!
-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光弼迟迟不肯入朝,他担心被宦官集团陷害,所以一直都是唐代宗时期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起兵反叛了!
- 这还不够,同样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仆固怀恩就是看到了李光弼被怀疑的现状后,又遭到了宦官集团的诬陷,因此果断起兵反叛。他不仅自己起兵,还联合吐蕃、回纥等军队一起讨伐唐朝。
唐代宗李豫被吓得差点再次出逃,还是郭子仪搞定了这件事。但接二连三的战乱,使得唐代宗已经无力再去管河朔三镇的事情了。他能保住都城长安,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三、唐朝尝试过2次,最终都失败了。唐朝的后世之君不是没考虑过削藩的事情,但无疑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尝试:唐德宗削藩,导致了二帝四王之乱。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他儿子李惟岳要求唐德宗让他继承成德节度使的职位,结果遭到了唐德宗的果断拒绝。很显然,唐德宗是要削藩了。结果李惟岳就反了!魏博节度使田悦(田承嗣的侄子)也帮着李惟岳,一同发动了反叛。
这还不够,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死后,他儿子李纳也要求承袭父位,又被唐德宗给拒绝了。因此李纳也带着平卢军反了。结果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怀宁军节度使李希烈也跟着反了。
一时间唐朝再次陷入了战乱不断的局面。唐德宗赶紧派泾原兵前去平叛。结果泾原兵却在路过长安的时候,也反了!好家伙,唐德宗的老巢长安,直接被他们给占了,唐德宗不得不匆忙逃离。
在战乱过程中,李希烈称楚帝,朱泚称秦帝。而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因此这场战乱史称二帝四王之乱。
虽说最后战乱被平息了,不过主要是因为唐德宗下罪己诏,恢复了藩镇的一切特权。由此也能看得出,唐德宗的这次削藩非常不顺利,依旧还是只能对藩镇妥协,才能换取安宁。
第二次尝试:唐宪宗曾短暂降服过河朔三镇。唐德宗的孙子唐宪宗李纯,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朝廷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了,自然就有实力和藩镇力量一较高下了。
- 第一个冒头的居然不是河朔三镇中的成员,而是西川节度使刘辟。其实主要是河朔三镇的待遇太好,导致其他节度使也希望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这才有了越来越多的藩镇叛乱。刘辟反叛以后,唐宪宗立马派遣中央军将其平定。
- 没多久,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不等朝廷发话,就擅自继承了淮西兵权,继而引发了叛乱。唐宪宗也不惯着,花了3年时间,将吴元济彻底平定。从这事儿我们也能看得出,唐朝此时已经有钱了,足以支持这种跨年份的战争了。
- 紧接着,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不淡定了,因为他曾经支持吴元济反叛,如今吴元济战败,李师道只好认怂,乖乖把大儿子送到唐宪宗那儿做人质。可没多久他就后悔了,索性反叛算了!结果李师道集团内部率先崩盘,唐宪宗坐收渔翁之利,将其平定。
一下子平定了3个节度使,唐宪宗算是名留青史了,也彻底镇住了河朔三镇的军阀们。比如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先表示支持朝廷。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去世后,他的弟弟王承元率先表态支持朝廷,并且放弃继承成德节度使。
这些神操作,使得唐宪宗大有平定河朔三镇的趋势。不过很可惜,唐宪宗派去接管河朔三镇的官员都昏聩无能。
- 田弘正调任成德节度使以后,御下不严,结果导致兵变。田弘正全家及其部下300多人全部被杀,成德军自此反叛。
- 宰相张弘靖担任范阳节度使后,认为安史之乱始于此,所以他把安禄山挖了出来抽了一顿,又非常瞧不起当地的军士,认为他们空有千斤之力,一点用处也没有。结果引发了叛乱,张弘靖被囚,他的幕僚全部被诛杀。
- 田弘正被杀后,他的儿子田布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让他带兵平定成德军的叛乱。结果他到了魏博,却被魏博军逼着自立,否则根本调不动兵马。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自尽。
由此可见,唐宪宗安排的这些忠于朝廷的人,根本就镇不住河朔三镇。
唐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再次反叛。换了一批领导,可割据局面有增无减。这帮军阀独立惯了,你让他们跟着朝廷干,他们还真不习惯。
总结:河朔三镇,也得依靠朝廷。河朔三镇换了一批新领导,分别是朱克融、王庭凑、史宪诚等人。他们要想获得当地将士们的支持,其实并不容易。
因此这些军阀头子,必须要依靠唐朝的册封,才能坐稳当地节度使的位置。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河朔三镇威胁唐朝的安危,却又必须要在唐朝的支持下生存下去。
唐朝到了后期,也不得不认可河朔三镇的合法性。让强大的河朔三镇自给自足,为唐朝抵御北方的敌人,似乎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和朝廷,为何不消灭对方,反而共存150年?
六镇兵乱,北魏被摧毁。此之后北朝的历史名人都出自此兵乱。兵乱的根本原因是,北魏迁都后,留在北边的胡汉杂居,兵民合一的人感觉被抛弃了,忿忿不平。以后的东西魏以及唐朝大将皇帝们其实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此状况。带来的恶果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和六镇兵乱一样都是在兵不在将,不是安禄山史思明要反,而是下面这些胡汉合一兵民合一的兵强马壮的骄兵悍将要待遇而已,这就说明:虽然安禄山史思明死了但依旧没法平定兵乱。唐朝中后期,很多时候朝廷册封节度使是带着空白文书去,看骄兵悍将拥护谁就写谁的名字。这就是藩镇割据难消的原因。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并不是收买各大将,而是答应朝廷把所有兵都养起来的后的最后一步措施。
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和朝廷,为何不消灭对方,反而共存150年?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央集权一刻也不能放松,否则中国就会陷入内乱。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一旦乱起来,一时半会还难以恢复,遭殃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所以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美英等西方敌对势为,而是我们内部不团结。
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和朝廷,为何不消灭对方,反而共存150年?
很多时候,历史并不是你想象一样,所以你必须细致了解后,方能了解一段不一样历史。
安史之乱作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重要事件,所以不少人觉得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就等同于这次事件结束,然而这件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安史叛军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内部始终能稳定,导致谁都不服自己,认为自己能当头,因而才会出现安禄山被安庆绪杀、安庆绪又被史思明说啥,史思明又被史朝义说杀。
安史叛军从开始搞事起,并没有一个绝对能镇得住场面的能管住所有人,因而上层才会接连出现领导人更迭,既然领导人更迭,肯定会知道底下人心不稳,史朝义在成为老大后,内部已经基本上分崩离析,由于内部不稳定,导致谁都不相信谁,史朝义为了稳定局面,发动了几次战役,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最终导致底下人群起而反。
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等人看情况不对,直接投降了朝廷,史思明瞬间懵逼,这些货不拆我后台,唐朝中央政府看到这群安史叛军前来投降,高兴坏了,直接将为首几人册封为节度使。
田承嗣:魏博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6州。
李怀仙:卢龙节度使,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李宝臣:成德节度使,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河北省中部。
这三个节度使控制范围,被称之为河朔三镇。另外就是一代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松,安史叛乱爆发的时候,参与了安史叛乱,所以他看到史朝义失败局面没办法避免,所以他以四州为资本投降唐朝,唐肃宗大喜将其封为六州节度使,他的控制地为:相州、卫州、贝州、刑州、洛州。
从中可以看出,安禄山过去地盘其实没回到唐朝,而是被唐朝中央政府以收买人心名义将其送给了那些投降过来的将领。
其实,只要你能管住这些人问题压根不大,然而唐朝中央政府没办法管住这群人。导致这些人成为军阀拥兵自重,在自己地盘搞小九九,唐朝中央政府休想插手我们的地盘。
所以,我觉得安史之乱并没有被平叛,反而以另外的名义延续下去。
唐朝和藩镇共存,十分无奈历经安史之乱的唐朝,已经没有足够力量平定河朔三镇,所以他们只能忍受这些军阀存在。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唐代宗两人耗费了大量精力才平定安史之乱,既然耗费了大量精力肯定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为了加强官军战斗力,所以他们将防守西域的军队调动回来。
2、由于官军战斗力不强,唐肃宗不得不找回纥借兵平叛。
3、大量地盘被安史叛军控制,导致唐朝财政压力极大,毕竟大量地盘不属于唐朝控制,所以他们就没必要继续缴纳赋税。
从上可以看出,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平定叛乱动用了手中全部力量,可就算如此,依旧没有办法搞定安史叛军。
可以说,如果不是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几人叛变,安史叛军还真有机会推翻唐朝。会有这个结论,主要是那时候唐朝距离灭亡就差一步,所以他们为了胜利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下去,所以他们在知道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几人打算投降,直接大手一挥同意,毕竟在唐朝中央政府眼里只有活下去才有翻盘的可能性。
唐代宗登基以后,问题不少,压根没空制约河朔三镇唐代宗知道以当时唐朝的实力,压根没办法完全镇压安史叛军,所以他为了唐朝彻底崩溃,因而他们停止战争发展经济,这样自己才有机会重新恢复盛世。
所以,唐代宗觉得只要河朔三镇安份点,那我就先把这个事情搁置下来,等自己恢复元气以后,在一举收复河朔三镇。
唐代宗的想法是不错,但有问题,就是外部实力已经知道唐朝衰落,肯定要来敲竹竿,从而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1、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对西域、河西走廊发动进攻,经过一番努力后,这两个地区被占领,占领这两个地盘后,他们并没有满足,而是对长安产生了兴趣,在泾州刺史高晖带领下对长安发动进攻,唐代宗知道这个消息后迅速出逃,吐蕃占领长安
2、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得到迅猛增长,这伙人有了势力便想着要风得雨,因而对于敢于跟自己唱反调的迅速将其干趴,李光弼作为唱反派代表人物,知道宦官势力对自己厌恶万分,所以他坚决不愿进入中央,觉得自己一旦进入中央,肯定会被宦官势力搞死,所以他坚决不愿进入中央,唐代宗对李光弼也放心,觉得这家伙存在是个定时炸弹。
3、李光弼还算安份,跟李光弼一起平定安史叛军仆固怀恩,先是看到李光弼艰难处境,接着又被宦官陷害,迫使其联合吐蕃、回纥军队一起跟唐朝军队叫板。
唐代宗直接被吓傻直接出逃,郭子仪在这时候站了出来又一次拯救了大唐。
几次叛乱,导致唐代宗压根没精力管河朔三镇,毕竟自己死活都没办法保证,我还有空管其他事情。
唐代宗以后的君主,也想过平定河朔三镇,然而他们的付出并没有成功藩镇割据本就影响中央稳定,所以唐代宗以后君主,确实也想过平定河朔三镇,两次努力并没有成功。
那么是哪两次努力?
唐德宗本打算削藩,却导致了中央内乱唐德宗在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拒绝了他儿子李惟岳成为成德节度使请求。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唐德宗打算削藩了。李惟岳一看没办法继承老爹职务,直接连同魏博节度使田悦一起造反。
可这依旧不算最糟糕,因为平卢节度使李正已儿子李纳也提出要继承亡父职务,他的请求依旧被拒绝,这样一下平卢节度使造反了。接着山南东道节度使、怀宁军节度使也相应造反了。
唐德宗一看这些节度使造反,直接派兵平叛,然而他派出的泾原兵也造反了,这样一来,长安又被占领了,唐德宗只能跑路。
很快造反的几位节度使分别称王称帝,其中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该次事件被称之为二帝四王之乱。
最后,这轮叛乱依靠李晟、浑瑊等人相互配合击溃各路叛军,唐德宗经过这番折磨后,下令恢复藩镇特权,从此以后,藩镇和中央继续友好相处。
唐宪宗曾经有降服过河朔三镇唐宪宗登基以后,唐朝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恢复,所以唐宪宗决定和藩镇干一仗。
第一个出来搞事是西川节度使刘辟,唐宪宗没有任其做大,而是迅速做出反应,他让高崇文、李元奕两人率领军队前去平叛,刘辟无力抵御战败被俘,最后被送到长安斩首。
其他节度使之所以出来搞事,主要是他们羡慕河朔三镇特权,他们希望能获得一样特权,所以他们才会出来搞事,好在唐宪宗没有任其瞎搞,而是迅速出兵搞定一切。
刘辟之乱搞定不久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在老爹去世后,没有等到朝廷任免通知,而是直接夺取了淮西的兵权,接着就跟朝廷干了起来。唐宪宗没有任其叛乱,而是判处了军队跟淮西作战,经过三年努力,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战败。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因其支持吴元济反叛一事,让其觉得中央政府不太好搞,所以他将自己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没过多久,李师道后悔了,直接率兵叛乱,唐宪宗迅速做出反应,李师道看到中央军大规模压境,内部产生了严重矛盾,最终李师道被杀死,唐宪宗顺利平定这次叛乱。
在极短时间能搞定三个藩镇节度使,这让河朔三镇那群爷彻底臣服。
然而,这美好的瞬间没有持续多久,由于派去的官员不作为,导致河朔三镇军阀很是不爽,不断给中央找事情。
唐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又一次反叛,唐朝接下来的皇帝没办法镇压,最终形成了军阀半独立,中央政府默认的情况。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和朝廷,为何不消灭对方,反而共存150年?
幽云十六州故地,龙兴之地也。失则国必亡,得、久治后霸业必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