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土司”这一官职,“土司”起源于哪个朝代,权力有哪些?
土司,很多人认为这玩意儿出现在元朝。其实这就有点儿扯了,因为翻开历史文献,明朝以前,压根就没有土司这个词。
你只能说,土司制度是出现在元朝。啥是土司制度呢?也就是“以土官治土人”的制度。这玩意儿甭说在元朝,哪怕是唐宋也是这么搞的。
只不过唐宋时期,西南边陲是以割据政权的形式出现的。唐朝没能力搞定南诏吗?当然不是,不过搞定南诏的代价太大了,还不如让他们称臣纳贡,为自己戍边。宋太祖赵匡胤上台以后,其实对大理的处理态度也是如此。
到了元朝,走到哪儿打到哪儿,大理国自然也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了。忽必烈灭了大理以后,其实土司制度就已经形成了。
因为蒙古人也意识到,自己派人去管这些大山里的人,还真的没有当地人管起来方便。于是元朝的时候,便设立了文武两方面的官员来管理西南边陲。
这些官员基本都出自于当地,家族势力开始世袭化。为啥能世袭呢?原因很简单,朝廷对其他当地人不了解,还是过去任命的那些官员知根知底。朝廷只需要他们的忠心即可,在地方上,只要别太出格,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就是土司制度的由来。
一、元朝的土司,实际上就是宣慰司。既然说元朝形成了土司制度,那么土司肯定以某种形式已经出现了。的确如此,元朝在西南边陲地区,设立了宣慰司,这就是土司比较早的雏形。
宣慰司可不是官职,而是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老大叫宣慰使。宣慰使的官职有多大呢?大致上就是介于行省和路州府县之间的那么一个官职。
提到宣慰使,大家就很熟悉了。不过其实宣慰使也分两种,内地也有宣慰使,他们的职权范围主要是在行省、路州府县之间,进行上传下达工作。而边境的宣慰使权力就很大了,他们偏重于军事,往往是镇守一方的将领,边境宣慰使基本上就是后来的土司。
由此可见,其实土司这个称呼,最初也只是一个部门的称呼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土司,应该是土司官,或者土司长,也就是某一个部门的老大。
不过由于元朝的土司制度刚刚发展起来,因此土司权力的大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比如说内地宣慰使和边境宣慰使的职权明显不同。
二、土司制度在明朝趋于完善。明朝有很多东西,其实都继承了元朝。比如说土司制度,在明朝依旧被延续了下来。但是朱元璋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他觉得只有老朱家的孩子才能割据一方,那些土人凭什么?
因此老朱包括他儿子朱棣,对土司制度,都做了不小的调整。
首先,土司分为文武两个系统,主抓行政的归布政司管辖,主抓军事的归都指挥司管辖。布政司手下,有土府、土州、土县等级别。都指挥司手下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级别。以上文武官员,实际上都可以称之为土司。
其次,明朝对土司的世袭、朝贡、封赏、征调、升迁、贬谪、租赋、任命等,都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手段。因此明朝的土司虽然在地方上权力很大,却也不得不考虑朝廷的影响力。
再者,明朝特有的羁縻卫所,设立了都司,也就是都指挥使司,因此又被称为都司卫所。这些都指挥使的实权比一般的土司还要强大,他们约等于封疆大吏,甚至可以说是一方诸侯。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绝对的政权、军权、财权,明朝对他们的老大,也只有册封权而已。比较著名的都司有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等。
所以说,明朝的土司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了。大部分土司,都紧跟着朝廷混。只有少部分土司,是一方诸侯,这也是明朝默许的。
三、时间长了,朝廷对土司就不太好控制了。说实话,只要土司在自己的地盘上,没有太过分的行为,明朝朝廷是不可能去管的。他们懒得操这个心,毕竟山高皇帝远,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
朝廷的一系列制度,压根没法改变这些土司在地方上约等于土皇帝的事实,因此只要土司不闹事,朝廷也不会主动找他们的麻烦。
土司这边,只需要向朝廷缴纳非常微薄的一点税赋,那么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即使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只要他们能压得住,那明朝也不会去管。
久而久之,这些土司们的野心可就膨胀了。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绝对的财权、政权和军权,那他们完全可以加重税赋,富国强兵,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
果不其然,到了明朝中后期,西南地区土司们的实力都变得异常强大。甚至于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司叛乱事件。
比如说那时候缅甸有大小十多个小政权,明朝建立以后,他们纷纷投靠了明朝,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嘛!因此朝廷将他们封为各地的土司。但他们的实力强大以后,便开始谋求自立。莽瑞体等土司,便瓜分了缅甸地区,建立各自的王朝,正式脱离了明朝的统治。
四、改土归流,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明朝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换取了边境的和平,这事儿都源于土司制度的缺陷所致。由于土司制度之下,各大土司约等于土皇帝,因此他们只要实力足够强,就一定会起兵割据一方。
毕竟他们地处偏远,朝廷觉得不应该在这些人身上,耗费太多的精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万一搞不定边陲问题,那岂不是得不偿失?这也是土司们敢于自立的主要原因。
因此改土归流,成了一件改变西南边陲的旷世之举。所谓改土归流,也就是朝廷废除土司,改用流官的制度改革。什么是流官呢?就是流动的官员。
过去土司都是世袭制,老子没了儿子做,有点类似君主制。朝廷意识到这事儿的麻烦以后,绝对将土司改成流官,这些流官有任期,不世袭,由朝廷任命。这不就完美地解决了土司的问题了嘛!
很多人会在部分教科书中看到,明朝也搞了改土归流,其实那绝对是给明朝脸上贴金。改土归流和明朝基本没什么关系。
真正进行改土归流的王朝是清朝,从康熙开始,这项工作就已经在进展了。三藩之乱被平定以后,康熙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开始对地方土司下手。土司们也没法子了,谁让康熙的武力值爆表呢?
到了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就更加盛行了。不过这个时候,雍正希望土司们能主动要求更改制度,而不是非要动用武力。主动交权,能得到优厚的待遇,要不然,你懂的。
可以说,这种恩威并用的措施非常有效,基本解决了云南、广西大片地区的土司问题。不过改土归流的工作量太大了,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等清朝结束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土司依旧是当地的土皇帝。
古代有“土司”这一官职,“土司”起源于哪个朝代,权力有哪些?
【土司】元代在湖、广、川、滇、黔、甘肃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委派该族人为文武官员,治理本地区,其文职知府、知州、知县隶属吏部,武职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司及指挥使司隶属兵部,统称土司,也称土官,可以子孙相袭。明、清时沿用此制。
古代有“土司”这一官职,“土司”起源于哪个朝代,权力有哪些?
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按其等级可以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
元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已采取“以本土之人司本土之事”的政策。即封赠边疆各族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
元朝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和招讨使等官职。明朝在云、贵、两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土司,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军事部门管辖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的,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设立的府、州、县,设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这两类官职都由少数民族的头人担任。土司隶属吏部,都世袭其职,由朝廷给予符印,并确立了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发等项制度。土司除了对朝廷负担贡赋和征发以外,在其辖区内依然保存传统的统治机构和权力。
土司的职位是世袭的,往往因相互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乱,影响国家统一。明朝政府在平定叛乱后,就把这些地区的土司撤换,改用可以调迁的“流官”代替,历史上称作“改土归流”。明成祖永乐年间,在云、贵部分地区废除土司,改设布政使司,任命流官统一管理。清代雍正年间,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原土司统治的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在西南诸省推广“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管理。
那么古时“土司”的权力有多大呢?可以说,“土司”就是其所在地区的“土皇帝”,在其辖领范围之内,手握生杀大权,很多势力较大的“土司”还配有自己的军队,加之“土司”这一官职基本都设在边远少数民族居住地,所以一些地区的“土司”也有“边疆王”之称 。
古代有“土司”这一官职,“土司”起源于哪个朝代,权力有哪些?
秦二时废除卫角的封地改为郡,算不算改土归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