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北宋哪个制度更先进?

从整体制度上来讲,金国要比北宋差得很远,金国能够灭掉北宋,不是因为其强大,而是在军事制度上正好克制北宋。北宋军队制度存在问题,但是并不等于一无是处,北宋的军队制度是赵匡胤和赵普商量研究的结果,是一个理论上很成熟的制度,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兵变威胁朝廷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除了王莽以外,几乎都是拥有兵权的将领或者权臣造反这一模式导致改朝换代,所谓农民起义,从来就没有成功先例,刘秀。朱元璋虽然出身农民,以农民的身份起义,但是最终推翻前朝靠的还是朝廷大将反水和地方武装整合。赵匡胤发现这个问题,于是和赵普定下了北宋特有的军队制度,简单点说,将领不再拥有军队,军队统一归朝廷管理,日常训练有专门机构负责,带兵将领不参与。有了战事,朝廷临时调配军队给将军,战事结束,军队交回朝廷,下次再有战事,在临时调配军队,这样武将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想造反时对手下的军队没有号召力,无人响应,再有北宋在调配给将军军队时,还会派监军进行监视。

对于镇守边关的将领也有办法对付,那就是更戍制,将领在某地达到一定时限就会被调到其他部队,或者将军不动,但是你所属的部队换防,定期给你换另一波人,这样整个北宋就完全杜绝了武将造反的可能。纯粹的农民起义,根本威胁不到朝廷,宋江不值一提,方腊算是声势浩大,但是与童贯的官军正面接触,两三个月就被灭掉了。

北宋朝廷的三省六部制,加上严格的台鉴制度,使得朝廷高度集权但无法专权,即便是王安石、蔡京这样的人物,也无法专权,甚至皇帝的皇权都被关到笼子里,受三省和台鉴官的辖制,皇帝的圣旨必须通过中书省草拟,再经过门下省审核同意,才能下发到尚书省,这中间还要过台鉴这一关,否则不具效力,尚书省不会执行。每道圣旨都要经过多部门多人之手,严密审查,并盖章同意后才能下发。皇帝想封某个人做官,不是经过中书省起草诏书,并未取得门下省审核同意,直接下旨给尚书省,被称作斜封墨敕,尚书省可以直接把皇帝圣旨驳回。不予执行。即便是尚书省执行了,被御史台和谏院发现,斜封官将被弹劾,也会对皇帝发布的圣旨进行谏诤。发布政令也是如此。所以北宋很少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也不会出现某一个人专权,威胁朝廷的事情。两宋的台鉴制度是历史上最健全的,台鉴官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挑毛病,挑皇帝的毛病,挑丞相的毛病,当然也挑一般官员的毛病。宋朝为官处处都在台鉴官的监视之下,稍有不慎就会被弹劾,所以很少有贪污腐败、能虚作假的事发生。北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内部问题导致江山易主。但是外部原因就不是制度能控制得了了,两宋最后都亡于外族,这个不是偶然,这是体制下的必然结果,两宋制度决定不会亡于内乱,如果不遇到大金国和蒙古崛起,两宋在延续几百上千年都没有问题。

再说金国,他们的军队制度正好克制北宋的军队制度,北宋的军队制度决定了将领和军队之间没有任何默契,兵士不了解主将,主将也不了解军队,将领带领的是朝廷专门机构训练出来的军队,不是自己训练的。出去打仗,将领要按照军队平时训练的战法和阵图去打仗,战法僵化死板,没有灵活性,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根本无法根据战局调整战术,军队战斗力大大被虚弱。而金国用的是猛安谋克制度,简单的说,军队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名,伍长战死,其余四人砍头。十人为一什,设一什长,什长战死,下属两个伍长处死,向上还有百夫长和千夫长,制度一样。在军队制度中,百夫长即为谋克,千夫长即为猛安。这样在打仗时,只要千夫长冲在前面,百夫长就必须卖命前冲,保护千夫长;什长更不用说了,保住百夫长才能保住自己的命,伍长也同样要保什长不死,士兵要保伍长不死。这样一来,整个军队再强大制度下,个个争先,人人奋勇,当然无坚不摧了。金国的猛安谋克制,不但克制北宋,对其他军队也是百试百灵,辽国七十万契丹勇士,愣是被金国几万人打的仓狂而逃。不过猛安谋克制后来产生了变化,不怎么打仗时,只要用于户籍和官制,原有的激励作用减弱。

金和北宋哪个制度更先进?

那肯定是北宋的制度更为先进。

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前就跟要拥戴他为皇帝的将士们讲:“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符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庭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将士们排好队伍,整整齐齐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到了汴京,赵匡胤登上明德门城楼,命令将士各回营房,不得外出扰民,自己回到了原来的公署。不一会儿,诸将拥着宰相范质前来,面对赵匡胤跪伏朝拜称臣,赵匡胤改封周恭帝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改国号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虽是个粗人,但很有脑子,他觉得节度使自唐中期以来,权力太大,自己就是节度使起家,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的。这种情况不可再继续下去了,否则自己有朝一日会被赶下台的。于是他把节度使管辖的几个支郡收回京师管理,派去文官为知州,各州又设一通判,他可以不听知州命令,两官互相牵制。对待官僚机构,宋太祖也是一个“分”字。前代宰相权太大,事无不统,赵匡胤把军权分给枢密院,将财权分给三司使。

这些分权措施一改过去个人权力集中,容易推翻朝庭的制度,稳定和延长了朝代时间,是优于金朝的。

到了宋真宗统治时期,开始重文轻武,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后来为明朝沿袭的防止作弊一整套程式都是在北宗形成的。随着科举录取名额的增加和印刷术的普及,读书人更多了,到处是学堂书院。

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制度,让国家增加了收入,朝庭的仓库装满了粮食,裁减了军队,百姓减免了役税。种种制度先进于金朝。

金和北宋哪个制度更先进?

民国和满洲国哪个制度更先进?

金和北宋哪个制度更先进?

政治和军事制度上,金更加先进,它采用的是贵族军事民主制,战斗力暴强,因而能够吞辽灭宋,宋朝依然采用独裁专制制度,因而昏招不断,不作不死。经济文化方面,宋朝继承了中原数千年传统和演化历史,自然强于金,并最终靠这些同化了金,所谓武力南征,文化北伐即是如此。到海陵王时,海陵王已经能够写出标准的汉诗,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贵族军事民主制,在开国和开疆拓土阶段十分之高效,避免了昏君庸臣胡乱指挥的问题,战斗力极其厉害,辽金元清入主中原的时期,无不如此,甚至明朝立国阶段也是如此,盖因为帝国初创,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作军国大事决策需要与部下贵族商量着办,统治者的选择上,往往也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不会选择出昏君和庸君否则即被军政强人推倒。

典型例子就是金太宗完颜吴乞买过年私自启用国库,被大臣拖下宝座打板子的故事,元朝大汗的即位需要各方势力的开会确认,清朝军国大事需要议政王大臣会议开会讨论决策。反倒是他们接触到汉地的君主制之后,逐步废弃了自己的贵族军事民主制,采用了汉地的绝对专制制度,某种意义上就是倒退,导致其国力衰退甚至灭亡。

金熙宗把可以议政的贵族几乎都杀了,这比岳飞抗金的战斗力强多了,海陵王再来一次,金国自此学会了汉地的法家帝王之术,立马失掉了吞辽灭宋时期的霸气,元世祖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依托汉地与草原势力角逐,最终陷入无休止的内斗,蒙古贵族逐渐自立,元朝皇帝在草原的势力逐渐名义化,忽必烈死后,皇位继承十分黑暗,残杀不止,皇帝大多不得善终,之后国祚奇短,很快被灭。

清朝倒是很长时间坚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直到乾隆才给废止,长达150多年,实际上雍正即设立了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即在某种意义上采用了汉地的帝王之术,实际上雍正一朝的军事能力与周边战绩,差强人意了。帝王之术的核心无非愚民弱民,适合于对内统治,可不老百姓和贵族全部愚蠢至极了,软弱无力,自然便于皇帝极权统治了,但是与外患对决,很容易崩盘,因为外部的侵略者,都是狼性凶悍的,他们还没学会愚民弱民;对于开国与开疆拓土,适合贵族军事民主制,这有利于发挥军事强人的战斗天赋同时可以保证选出来的统治者很少是孬种,一群狼选出来的狼王如果不是强悍品种立马会被咬死,其实就这么简单。

反观宋朝统治者,生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就害怕与敌人直面,在己方占据上风的局面下花钱买和平,要知道敌人只是辽国萧太后和小皇帝,辽军总司令阵前被宋军将士钉死在地面,敌军震恐不已,连敌人是孤儿寡母都不敢对决,宋朝勤王援军不断完成合围,完全可能全歼敌人一雪前耻的机会自动放弃,丢人现眼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