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皇太极白天出去打猎,感觉特别有精神,晚上还跑到办公室加了个班。结果当场就猝死了。由于皇太极当时才52岁,压根没想到自己会早逝,所以没有留下遗嘱立谁为继承人。
这下麻烦大了,因为可以竞争皇位的人有好几个。其中热门人选就有两个,分别是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可那时候的女真人,兄终弟及的情况也不少。因此谁来当皇帝,成了一个大问题。
各大贵族聚在一起开了个大会,本来大家邀请豪格来做这个皇帝,可豪格却假装推辞表示:我德行不到位,不够格啊!
这明显是在谦让,结果多尔衮立马表态:既然你不行,那我们就换人吧!
豪格差点没气吐血,因此大家选多尔衮继位的时候,豪格带头表示反对。而且豪格还拉上了一大帮皇太极的粉丝们,极力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
双方要是这么闹下去,清朝就算提前崩盘了。因此双方都让了一步,多尔衮和豪格都退出竞选,改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但是有趣的是,多尔衮在会后得到了摄政王的位置,而豪格却什么都没能捞着。这是怎么回事呢?豪格能服气吗?
一、多尔衮只是第二摄政。多尔衮作为豪格的十四叔,虽然年纪比豪格小3岁,可毕竟是豪格的长辈。在争夺权力的时候,长辈的分量是可以给多尔衮加分的。
因此多尔衮凭借长辈的身份,拿到摄政王的位置,一点儿也不奇怪。可豪格能答应这件事吗?豪格其实也很无奈,但不答应不行。
当时安排的摄政王有两位,一位是济尔哈朗,另一位则是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济尔哈朗过去是支持豪格继位的,因此他成为了第一摄政王以后,豪格压根就无话可说。在豪格看来,毕竟权力中枢里,安插进了一个自己人。
至于多尔衮担任第二摄政王,豪格即使不服气,也无法插手。毕竟多尔衮过去是要争夺皇位的,如今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不仅让出了皇位,还让出了第一摄政王的位置。
豪格认为,只要自己操作得当,那么清朝的大权,依旧还是掌握在他们这一派手里。他甚至有点窃喜,认为多尔衮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
二、济尔哈朗毕竟是个外人。清朝八位铁帽子王中,唯一一位非太祖系的就是济尔哈朗这一脉。所以说济尔哈朗虽然也是亲王,也是镶蓝旗旗主,可毕竟不是太祖系的人,算起来就是个外人。
既然是个外人,即使他成了第一摄政王,其实也不敢和多尔衮正面较量。毕竟多尔衮是顺治皇帝的亲叔叔,论亲疏关系,还是他们比较亲。
此外,多尔衮手里有两白旗助阵,再加上正红旗也有大量贵族支持,势单力薄的济尔哈朗可不敢独自挑战多尔衮。
因此即使多尔衮是第二摄政王,其地位和实力,也远超济尔哈朗。那么在处理朝政的过程中,多尔衮自然就成了主角。济尔哈朗也不想为了一个竞选失败的豪格,得罪多尔衮,自然也就甘愿充当绿叶了。
豪格没搞明白的问题是,当你还是皇位竞选者的时候,济尔哈朗才是你的支持者。当你竞选失败以后,谁还认识你呢?
三、豪格也失去了3旗的支持。原本皇太极手里有正黄旗、镶黄旗这两股势力,后来为了加强皇权,皇太极又把正蓝旗弄到了自己手里。这么一来,皇太极手握3旗,这3旗铁定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大统的。
这也是多尔衮和豪格在争夺大位时,豪格这一派有恃无恐的原因。后来多尔衮分析了一下,这3旗是皇太极的忠实拥护者,但不代表他们一定要拥护豪格,是不?毕竟皇太极有很多儿子,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这3旗不就没话说了吗?
因此,当顺治皇帝登基以后,这3旗果然就没动静了。毕竟皇位继承人是皇太极的儿子,是不是豪格,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由此可见,当顺治登基以后,其实豪格已经失去了这3旗的支持了。这个时候,谁来当摄政王,还轮得到豪格说三道四?
四、家族势力均衡发展,不可能让皇太极一家独大。清朝是以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哥俩的后代,为主要贵族体系,发展下去的。其中,努尔哈赤的后代占据了主要角色。
最初八旗当中,7个旗主,都是努尔哈赤及其后代,只有镶蓝旗的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
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本人,也只能由大汗本人领导。
正红旗、镶红旗的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儿子岳托。
正蓝旗、镶蓝旗的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和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后来换成了济尔哈朗。
正白旗、镶白旗的旗主,分别是皇太极本人,和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
到了皇太极做老大以后,他当然想要把自己的实力提高了,因此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的旗主,全都成了皇太极本人。
实际上,皇太极是将原来的正白旗、镶白旗,改成了正黄旗和镶黄旗,这就可以看出皇太极的无奈了,他很想独揽大权,可又无法从其他贵族手里公然夺取他们的旗。
有人问,难道皇太极就不能找个由头,将这些旗主做掉,拿走他们的牛录吗?不好意思,按照清朝初期的制度来看,这事儿还真不能这么办。因为即使旗主犯法,交出来的牛录,依旧只能在本旗内部瓜分,轮不到外人插手。
因此,当时皇太极即使想要一家独大,也很难办到,清朝内部,至少有这么几股势力:
- 第一,以皇太极、豪格为首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 第二,以代善、岳托为首的正红旗、镶红旗。
- 第三,以多尔衮、多铎为首的正白旗、镶白旗。
- 第四,以阿敏、济尔哈朗为首的镶蓝旗。
这4股势力,各自背后都有一堆人支持,虽然往大了说他们都是一家人,可往小了说,他们还真的必须要亲兄弟明算账。毕竟他们背后的那些支持者们,可不是一家人。
所以说,豪格在对付多尔衮的时候,失去了家族势力的支持,而多尔衮依旧有两白旗作为依靠,你说豪格拿什么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呢?
总结:多尔衮几乎成了最后的赢家。当时顺治年纪还小,等于说皇帝掌握的3旗,基本都由多尔衮所控制。而济尔哈朗不敢招惹多尔衮,是个和事佬,结果还因为屁大点事,就被剥夺了辅政的资格。
至于代善他们家,实力强劲,可他们家的人为了明哲保身,一部分选择退隐,一部分选择支持多尔衮。
由此可见,多尔衮成了最后的赢家,他独揽大权,把自己的亲兄弟阿济格、多铎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只可惜,多尔衮、多铎寿命都不长,而阿济格又非常平庸,这才让顺治后来翻盘的。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豪格不是不争,他只是争不过。
皇太极死后,八旗因为继位人问题,大致分为四派。
①:支持豪格。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豪格的正蓝旗明确支持豪格。
②:表面中立。代善及其儿子统领的两红旗有意支持多尔衮。因为多尔衮的能力明显比豪格强出几个段位。但代善碍于情面,以及害怕八旗内战,导致满洲灭亡,他就没有明确支持多尔衮。
③:支持多尔衮。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统领的两白旗明确支持多尔衮。
④:反对多尔衮。索尼、鳌拜等皇太极心腹将领统领的两黄旗明确反对多尔衮,他们支持豪格继位,但也没把话说死。两黄旗最低的底线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由上可以看出,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的基本盘是差不多的。多尔衮差不多有六十多个牛录,豪格也有五十多个,双方要是火拼,是势均力敌的。
虽然说两红旗有倒向多尔衮的可能,但两黄旗也是明确反对多尔衮的。尽管两黄旗并非是一定要拥立豪格,但假如多尔衮敢明抢皇位,两黄旗肯定是要跟多尔衮拼命的。
PS:为了防止多尔衮继位,两黄旗当时是打算跟多尔衮的两白旗火拼的。比如正式商议继承人的当天,鳌拜、索尼等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按剑而前,对着多尔衮武力示威,扬言:“如果不立先帝之子,两黄旗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所以,即便把两黄旗和两红旗也拉进来,豪格和多尔衮也是势均力敌的。
好,既然豪格和多尔衮势均力敌,那豪格怎么会输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两人的政治韬略差的太大了。
多尔衮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敏锐的发现了豪格和两黄旗的联盟有一个软肋——两黄旗只是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但并不要求一定是豪格,别的儿子也可以!
于是,多尔衮就在火拼发生的当口,及时的抛出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利用福临继位为契机,分化了两黄旗与两蓝旗的联盟。(也有一种说法是豪格的盟友济尔哈朗提出拥立福临)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不可能再继位,于是两黄旗就不再武力相博了,而是支持福临,不再支持豪格。
因为失去了两黄旗的鼎力支持,而且两红旗又倾向于支持多尔衮,所以福临继位后,豪格就彻底落了下风。
准确的说——豪格和福临都落了下风,只有多尔衮占了上风。因为多尔衮以福临太小为借口,给自己戴上了一顶辅政大臣的帽子。
当然了,豪格也不是大傻子,他的盟友济尔哈朗也捞到了辅政大臣的帽子,幸运的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各掌四旗之兵力。
但是,无论是豪格还是济尔哈朗,他们玩政治都远不如多尔衮。到最后,他们被多尔衮玩的半死不活的,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让豪格领兵去打张献忠,这就明显是折腾豪格了。豪格打的好也就罢了,一旦战况不利,多尔衮必然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给豪格穿小鞋。
再比如说,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自己本身就行为不检,他还揪着济尔哈朗小辫子不放,说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直接就罢了他的辅政职务。
济尔哈朗被贬,豪格一派就彻底失势了。
其后,多尔衮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逮捕下狱,并最终弄死在了狱中。(而且还抢了豪格的老婆)
豪格被捕入狱期间,多尔衮让贝子屯齐、屯齐喀等人诬告济尔哈朗,说他在皇太极大丧期间图谋不轨,谋立肃亲王豪格。以及他扈从入关后,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找各种理由要弄死他。(问题是这些问题多尔衮自己也有干)
最后,所幸是满朝大臣反对,济尔哈朗才从轻发落,降为多罗郡王,捡了一条命。
所以总的来说,豪格不是没争皇位,他是真的争不过多尔衮。豪格跟济尔哈朗在多尔衮面前都是纯粹的武夫,他们玩政治,哪里是老谋深算的多尔衮的对手。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豪格同不同意有什么卵用,智商不够,玩心眼又玩不过多尔衮,硬实力吧又不如对方,还争什么呢?能安稳度日不被对手搞死就不错了。但是偏偏这个武力值80,智商只有20的豪格本尊,永远看不清自身实力和政治大局,还偏要硬刚,最终被多尔衮玩死也是正常。
多尔衮和两黄旗的妥协,豪格一直在局中没有整明白。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一个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夜里驾崩,年仅五十二岁,死时是坐在清宁宫中。
皇太极驾崩的事很快就传遍了宫中,悲痛之余,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放在眼前,那便是在他生前并未立下任何关于继承人的遗诏,这也导致了伴随国丧的同时,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角逐也在悄悄酝酿。
皇太极去世,统治集团亟需一个新的代理人,皇太极生前掌控着的两黄旗,这个时候就担任了保存皇统的重任。
在福临继位这件事上,两黄旗其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两黄旗支持福临的原因很简单,既想保证皇统还在太宗皇太极一脉上,又想保持两黄旗的地位。
两黄旗本来是支持豪格的,后来两黄旗大臣索尼等人改变了主意,抛弃豪格拥立了福临,其实是和多尔衮妥协的结果。
(康熙王朝索尼照)
福临继位之前,皇位最大的威胁是两白旗,也就是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但这三兄弟私底下并不齐心,互相给对方使小绊子也不是一天两天,多尔衮必须得考虑这一点。
而且除两白旗以外,多尔衮没有别的王公贝勒的支持,如果强行用武力的话,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思前想后多尔衮决定和两黄旗妥协,主要目的当然是抵制豪格。
所以福临继位,从客观来讲是八旗诸王相互冲突和妥协的产物,造成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两黄旗和多尔衮之间的合作。只可惜豪格一直在局中没有整明白。
福临继位,削弱了豪格的实力和支持率。豪格在皇位争斗会上以“福德微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假意推辞了下,就是这一波傲娇作死的操作,使他永远失去了成为储君和摄政王的可能。
皇位斗争起初,就已经为豪格的失败埋下伏笔。八旗里豪格控制着正蓝旗,但这个正蓝旗是天聪九年兼并了莽古尔泰兄弟的正蓝旗后,又和两黄旗人员参杂着组成的,成分非常不单一,人心不稳固。豪格表面上支持他的人很多,但其实没有一派是真心帮助他的。
自从多尔衮搞出拥戴福临这一出戏,豪格在实力上就已经被削弱了一大截。名义上拥戴福临是多尔衮和豪格等人权力制衡的结果,但选完后豪格傻眼了,本来拥戴豪格的两黄旗水了他,豪格只有一个正蓝旗撑着场面,而多尔衮的实力却大大增加。
多尔衮能当上摄政王,主要是他和代表皇统的两黄旗早有默契,从一开始豪格就被蒙在鼓里,看不清现状。在多尔衮摄政以后,豪格也一直在寻求限制他,无奈智商实在无法和多尔衮抗衡,早该缴械投降,韬光养晦,却又不甘心。
多尔衮摄政后继续和两黄旗合作共赢。因为多尔衮在立福临为储君方面已经向两黄旗妥协了,当多尔衮提议让济尔哈朗和自己辅政的方案时,摄政一事两黄旗的那些个大臣也就没有否定,算是对多尔衮拥立福临的补偿。
福临继位以及郑亲王和睿亲王摄政这件事,对豪格来讲当然是非常出乎意料的,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已经被两黄旗的大臣们给出卖这件事。
此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刚刚说了其实多尔衮三兄弟内部矛盾重重,像之前围绕皇位的争斗,起初本来说好是拥立多尔衮,到了现场多铎却毛遂自荐了起来,要求立自己,简直不要太奸诈。
多铎和豪格化敌为友,形成新的结盟,引起了福临、多尔衮、两黄旗的一致恐慌,成为了众矢之的,就凭豪格和多铎哪能搞得过这么多人。
两黄旗开始和多尔衮再次合作,开了一次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使摄政王成为集决策、行政、监督于一体的最高权力中枢,权力空前集中。
豪格和多铎当然反对了,但是光反对有什么用?摄政王首倡,诸大臣把结果很快通知了各个王贝勒,这个诸大臣显然主要是指两黄旗大臣,这一波操作让“豪多”组合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豪格一直蠢蠢欲动,盲目行动,确实够蠢。而正是豪格的蠢蠢欲动,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经历了这么一连串的失败和打击,豪格意识到通过正常途径根本没法和多尔衮继续对抗,但是停止对抗吧,等于直接宣告自己向多尔衮俯首屈膝,这可不是他愿意的。
豪格只能加紧和多铎的结盟,从暗地里搞点小动作,直到公开两人关系。在顺治元年三月,豪格和多铎公然结伴出游,这两人的结合,不仅对多尔衮有威胁,更是对福临继位的一种否定。
作死的豪格还把手伸到了福临的两黄旗上,召见两黄旗的甲喇章京硕兑等人,劝他们归附他。这种行为再也不能被两黄旗大臣所容忍,顺治元年四月,豪格手下何洛会检举他图谋不轨,多尔衮召集诸王开了个针对豪格的批斗大会,把豪格手下七个牛录的部队都给没收了,还罚了5000两银子,贬作了庶人。
顺治五年(1648年)的三月,豪格又被多尔衮构陷削了爵位,还被幽禁了起来,同年的四月死在了大狱里,当时还不过四十岁。
总体来看,豪格没有政治大局观,对问题的估算乐观而自负,更是把筹码押在两黄旗身上,殊不知政治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反观多尔衮在考虑问题时是非常全面的,对每个人的意图调查得一清二楚,看清局势后再说话,往往扮演真正的黄雀在后。
欢迎关注“莫山主说清史”,专业的历史,也可以有趣地说。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热河征途中病故。
多尔衮与大玉儿孝庄皇后,年轻时是一对恋人。后被皇太极以权威娶去。皇太极去世后,朝中大权由孝庄皇后运筹帷幄,命令多尔衮伐中原,大军势如破竹,明军毫无抵抗能力,一举入关,占领了北京。
多尔衮有雄才大略,又兼孝庄皇后信任,所以封为摄政王,辅助八岁的天子顺治帝。
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子,豪格的妻子很美,被权欲熏心的多尔衮私占,豪格一直怀恨在心,但鸡蛋难碰石头,最后含冤而死!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在讨论皇位继承人和辅政大臣人选的时候,豪格中途退场,被视作弃权。我来简单聊聊,
皇太极去世后五天,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讨论皇位继承。索尼和鳌拜首先出来倡导立皇子,多尔衮针锋相对,认为诸王尚未发言,他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厉声喝退二人。
接下来,阿济格和多铎便出来劝多尔衮即皇帝位。多尔衮见两黄旗大臣剑拔弩张,犹豫不决,没有立即答应。但多铎却急不可耐,高声说:“如不同意,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
上图豪格剧照
多尔衮不同意多铎的大胆自荐,反驳说:“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说,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为条件。
多铎遭到哥哥的反对,就提出第三个候选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长者,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见形势紧张,本不想掺和到里面去,但这时多铎点到了自己头上,便不能不开口说话:“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继大统,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
上图多尔衮
事情进行到这里,如果豪格沉住气,再继续参与会议,也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可是,他鬼使神差的站起来说:“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任?!”说罢力辞而去。他不过是见双方意见相持不下,想以退席相威胁,事后后悔不已。
豪格离开后,他属下的两黄旗按剑向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饭,穿的是皇帝的衣服。皇帝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与地下!”
上图顺治皇帝
多尔衮见两黄旗以武力相逼,不想让豪格即位又要堵住两黄旗的嘴,思索了一下,说:“你们大家说得不错,既然肃亲王豪格谦让退出,没有继统的意思,那么就立先帝之子福临吧!不过他还年小幼稚,最好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俩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等到福临长大,当即归政。”
这个提议被与会者通过了。至此,豪格发现自己弄巧成拙,见此建议,却也不好再说什么,当不上皇帝的懊恼只好咽到肚子里。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多尔衮当摄政王,不是你豪格一句: “我认为同不同意的问题”, 也不是“争不争、抢不抢的问题”,而是多尔衮一句:“我不要你认为,我要我认为……的问题!”(多尔衮)剧照
且看当时天平的重量更倾向哪一方!豪格(1609—1648年)身为皇太极的长子,相对于多尔衮来说,拥有更大的机率夺得皇位的继承权,当时豪格手中的政治筹码有: (豪格)剧照- 身为皇太极长子,正直壮年,35岁(比多尔衮大三岁)
- 久经沙场,屡获军功,战绩卓越
- 仪表堂堂、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有才”
- 拥有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蓝中的三旗大臣拥护,其中两黄旗贝勒更是对其忠心不二、誓死效忠
这样好的条件比只拥有正白、镶白两旗支持的多尔衮绝对更为有利,但这么好好的一手“王炸”,为何却在豪格的手里打的如“一坨屎”一样了?(豪格)剧照
分析豪格还得从他自身 找原因!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插曲:1643年8月14日这一天,商讨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 在崇政殿举行,会议由当时地位最高、年纪最长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他提议以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为由继承皇位,获得朝中大臣(主要是三旗)的支持。
但豪格却在此时老毛病又犯了,为了却体现他身为长子应有的“绅士”风度,(因为他觉得有三旗的鼎力支持,继承皇位那是如鱼得水、妥妥的事儿)于是谦让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想学当年窝阔台一样,被帖木格、拖雷等大臣三次扶上皇位,自己才勉强的答应,以表示自己的谦恭,同时又能赢得朝臣的“众望所归”,取得一石二鸟之妙。(窝阔台)剧照
但是豪格这一让却“反被自己活活整死”多尔衮见机说到:“既然皇子当中的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此时多尔衮也有两白旗和两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豪格一时一筹莫展、自己说出去的话,如果当面反悔,那岂不是出尔反尔?让别人以后怎么诚服于自己了?于是不再过多辩证,只好“哑巴吃黄连”,对此默认!
所以我们通过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豪格他是有性格缺陷的,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自以为是的做了,把这块到嘴的肥肉,拱手让给了别人!正是应了那句:“性格决定命运”亘古不变的哲理啊!
“福临”(顺治)的继位,让豪格成了众矢之的!满洲统治阶级立福临为皇帝那一刻起,忠于豪格的两黄旗及其他势力就逐渐开始“众叛亲离”了,没有了这些人的支持,豪格不可能有资格当摄政王,更没有资格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多尔衮)剧照
再者多尔衮略施小计,除了自己当摄政王以外,还提出了济尔哈朗当政!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身为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是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剧照
济尔哈朗是站在第三阵营的(两边都不依靠谁),多尔衮提出让济尔哈朗进来,从而打击排斥豪格。
可以说,济尔哈朗的加入一下就把第三阵营的人团结拉拢了过来,不仅多尔衮他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让第三阵营的人看到了未来的出路,更大的笼络了人心。这样,当他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就占据了绝对的支持率。
所以此时的豪格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自己害了自己!根本就没有实力去与多尔衮争锋相对,只能低头默认,自己“种的树、结的果,还得自己吞下去!”
可查资料《清史稿》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