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善于反思自己吗?
对于赵括,不是不善于反思,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反思。长平之战既是他的开始,也是他的结束,他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四十五万青壮年,几乎全部葬身于此。曾经实力冠绝山东六国,一度可以与秦国掰手腕的赵国,至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机会,逐渐沦为二流。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有多惨?邯郸城内家家挂上白布,百姓们屋中再无余粮,而那城门楼上守城的士兵,不是两鬓斑白的老头就是乳臭未干的少年,有的人,甚至连手中的长戟都抡不圆,握不稳。而国势衰微的背后,更多的是敌人贪婪的目光,当时就连燕国这种常年吊车尾的战国末流国家,都敢兴兵犯边。可想而知,当时的赵国,虚弱到了何种地步。
而这些都源于长平之战的失败,作为长平之战赵军的主将,赵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罪魁祸首。似乎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他,赵国才败的。
然而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失败与否,不单单是赵括一个人的能决定的。
当时和秦军对垒,赵国处于一个被动防守的局面。之前廉颇率军和秦军打过几次,结果都被秦军所击败,是故,廉颇才想出了筑垒防守这样一个计策。
这样一来,双方的对战就变成了一个消耗战。别的不说,双方数十万大军每天吃饭所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这种局面下,谁最后撑不下去,自然就会退兵。
不过,谁退兵,就意味认输。这不仅仅是丢面子那么简单,丢掉的还有称霸七国,一统天下的机会。
因为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谁退兵,就意味着谁放弃了上党郡。而上党郡对于当时两国来说,都是不可获缺的存在。
上党郡地处于太行山脉,而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这里就是晋国的咽喉之地。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而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分得上党郡,其正好夹在韩国和赵国之间,将两个国家分割开来。
而在当时,秦国东进最主要的对手是赵国,所以上党便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秦国拿下上党,赵国两大中心,晋阳与邯郸的联系将会被切断。秦国则掌握战略主动权,可以随时可以沿汾水取晋阳,或者从太行山直扑太原盆地。而赵国如果想要救援,就只有北太行山井陉一条小路,不仅绕路,而且道路崎岖,补给困难。
当然,秦国拿下上党,主要目标并不是晋阳。其最多只是占据太行山脊,居高临下,对赵国形成一个战略主动优势。
秦国更大的目标是韩国,拿下上党之后,韩国已经基本上处于秦国的包围之中。届时秦国便可以毫无顾忌的远交近攻,慢慢消化掉韩国,从而获得出函谷关的绝对主动权,打通东进道路。
所以,拿下上党对于秦国来说,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进一步兼并韩国,第二个是获取攻打赵国的主动权。
这两个好处,对于秦国东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而对于赵国来说,拿到上党,一来可以保证太原盆地这个大粮仓不受威胁,而来则可以进一步封锁秦国,从而使自己掌控战略主动权。
所以,双方对于这个原本并不属于自己,都很感兴趣。
于是乎,大家都在硬撑。而到最后,双方都有些撑不住了,但谁也不想先认输,怎么也得打一场吧。
于是乎,秦国派人贿赂赵王近臣郭开,让他换下廉颇,换上赵括。其实这里秦国人之所以选择赵括,不是因为他们未卜先知,知道赵括纸上谈兵,能力不行。而是单纯的想换下廉颇,换上一个敢出来一战的人。因为廉颇这个人太能忍了,三年都不出战,强攻又攻不下。
之所以散布秦军害怕赵括的言论,也更多地是因为赵括父亲马服君赵奢战胜过秦军,所以这样的言论更加令人信服。
而赵王这边,也是有感国力不支,急需打破僵局。而廉颇之前屡战屡败,加上其不姓赵,秦军又谣言满天飞,所以赵王对其能力渐渐有些怀疑。
至于最后选择赵括。不否认有着郭开耳边风的功劳,但赵王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昏君,他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赵括精通兵法,在年轻一辈中可谓是佼佼者,他的能力赵王是比较认可的。其次,赵括是马服君赵奢之子,是曾经击败过秦军的英雄之子,可以振奋军心。最后一点,他姓赵,是自家人,忠诚度可以保证。
当然,除了赵括,赵王当时手里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这是其最大的依仗。
而他对于赵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是要主动出击打一场,不求全胜,只求打个两败俱伤。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毕竟除了秦赵两国,还有五个国家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秦赵两国因为长久的对峙,消耗严重,更多的是属于强弩之末。如果双方血战至死,那么很可能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
所以,正常来看,当时赵军主动出击的结果,就算是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其更多的是双方战平,谈判瓜分上党。这是对于两国来说,最好的局面。
但是赵王没想到,秦国换上了白起,一个只打歼灭战的怪胎。赵括第一次上阵,就遇到了这种级别的对手,那别说多倒霉了。
当然,不仅仅是白起,更厉害的是秦昭襄王。他远比赵王有魄力。原本白起率领的秦军想要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歼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围歼可不比击败,其需要更多的兵马,以及更为持久的粮草支持。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了口子,那计划就宣告失败了。
但秦昭襄王硬是冒着被其他国家釜底抽薪的危险,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让白起完成了他这一场封神之战。
当然,这个代价是惨重的。虽然赵国大军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付出了半数的伤亡,要知道秦国可是有着六十万大军。
如果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毫无能力的平庸之辈,他打不出这样的战绩。因为当时赵军是被包围,没有粮草后勤支援。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依然带领赵军坚持了一个多月,还带给秦军带来了三十万人的损失。
最后是赵括在突围的战斗中战死,赵军群龙无首,再加上却是饿得打不动了,这才投降的。由此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并不差,是一员猛将。而且还有这较强的领导能力,否则赵军根本不能坚持那么久,早就溃败了。
所以,你可以说赵括不如白起,孤军冒进中了圈套。而且赵国战败,他作为主帅,绝对要负责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他是纸上谈兵,是一个平庸之辈。试问当时世上有多少人能赢白起?
要知道,这是赵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战啊,尚能打出如此战绩。若是再给他一些时日历练成长,未尝不会是又一个马服君。
再者,这本就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赵国国力虽强,但比起秦国还是差了一些。赵括被围之后,秦国尚有余力征发兵员粮草,而赵国只能寄希望于赵括突围。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善于反思自己吗?
赵括被“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害了。
长平之战(前260年)爆发前,秦赵两国百万大军已经把各自国家的家底耗光了。秦昭王和赵孝成王都扛不住了,都想快速结束战斗。廉颇那种保守消耗战赵国实在顶不住,只能换战略。廉颇善守不善攻,只能换成少年激进派的赵括。
战略上是没有错误的,但要二三十岁的赵括对阵六十多岁的战神白起,战术选将上就有很大问题。他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放眼当时,能与白起对阵的战将有谁?
最后,赵括慷慨赴死,完成了一个将军最后的尊严。他尽力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善于反思自己吗?
长平之战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赵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反思;长平之战结束的时候,赵括即使想反思自己,也没有能力再去反思了!
那么赵括在参与长平之战之前,为什么不去反思自己呢?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问题,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反思自己?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问法,在参与长平之战之前,赵括需要去反思自己吗?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不是赵括主动请缨,而是赵王任命赵括前去指挥的。
赵王为什么会任命赵括前去指挥?咱们不提什么中了秦军的反间计之类的话题,赵王肯定不会是一个傻子,当然还是因为赵王认为赵括完全能够胜任。
赵括的军事修为是从哪里来的?很显然是来自他的父亲赵奢。赵奢也是赵国的名将,在赵王的眼中赵奢甚至比廉颇还要优秀。
秦国有一次攻打韩国,赵王就问廉颇能不能去救援?廉颇答道:“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去问乐乘,乐乘持和廉颇一样的观点。
而赵奢却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王就任命赵奢前去救援。赵奢率军前去之后,还打赢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从那之后,赵奢的官阶一下子就和廉颇、蔺相如相同了!
赵括身为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就开始学习兵法,兵法理论包括战例全都研究得相当透彻。
尤其是在各种模拟演练、军事推演,赵括都能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就是他的父亲赵奢都抵挡不了。
赵括就相当于军事学院里的学霸,连他的导师都难为不了他。这时候的赵括需要反思自己吗?
没有和白起交锋过的将领,绝对不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赵括和白起交锋过了,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能把长平之战打到那个结果,赵括也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将领了。
如果赵括能够在长平之战中活了下来,以赵括出色的军事理论修养,只要经过反思和总结,必定会成为战国时期最出色的将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善于反思自己吗?
我认为赵括不是不善于反思自己,而是过于自信,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赵括剧照
赵括从小就是军事迷,喜欢研读兵法,做为军事爱好者,赵括把书本里各种排兵布阵之法都研究透了,可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笔试部分得满分没有问题。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个爱学习肯学习的好孩子了,赵括书本知识掌握的很透彻,所以自负的认为自己学习这么好,考试肯定是没问题了。
但是打仗之事,瞬息万变,不是比武场场上的套路对练,对手按着套路来,赵括从没有在军中历练过,也没有经历过打击,对自己过于的自信,又缺少对战场形势的敏锐判断和反应能力,上了战场才发现战争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是自己把战争想简单了。即使是考试,题目也不可能都出自于书上的内容,如果把战场看做实践考试的话,那赵括就是零分。赵括没有战场的历练,所以根本不觉得自己只会纸上谈兵,就如同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创业之前信心满满,感觉遍地都是商机,讲起道理一套一套的,各种规劝听不进去,他们还会觉得劝说他的人思想保守,那一套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已经过时了。等真正进入商场之后,才发现自己太过理想化,商场远比自己想象的困难和残酷。
赵奢,做为战国名将,久战沙场,早已看到儿子只会夸夸其谈,却从来没有规劝和正确的引导赵括,没帮助赵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把他带上战场让他阅读战争、磨砺性格,却任由赵括醉心于自己内心理想化的战争世界。赵括是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将领的,但是赵奢没有认真的去培养他,只是指责自己的儿子太能吹,从不看好自己儿子的带兵能力。在儿子成长道路上,赵奢做为父亲显然是失败的,浪费了赵括这个好苗子。
赵奢剧照
赵孝成王也不是一个好老板,急于求成,赶鸭子上架的把赵括推上了战场,赵括本来就是血气方刚的有志小青年,老板好不容易给了自己一次表现的机会,那自然是要好好表现的,到了战场,照着书本的理论知识做了一遍,查看地形,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这些举措显然是正确,没有任何问题,换做任何名将都会这么做,但是却遇到了书本之外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赵王勒令出击的命令,廉颇被换就是赵王反感廉颇坚守不战策略,觉得仗这么打太丢人、太腻歪,一点不没有大国的风范,那留给赵括的只有主动出击这一条路了。
主动出击也讲究个怎么出击法,这时候赵括指挥经验不足的缺点就现露出来了,要说赵括运气也是真不好,参加高考却遇到了史上最难试卷,秦国统帅已经悄悄换成了白起。白起打仗就没输过,估计换谁来这仗都得输,赵括主动出击,却遇到了最擅长打歼灭战的白起,粮道被切断,赵军相互残杀为食,赵括突围失败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万士兵被坑杀。突围前的赵括或许明白了父亲的话,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可是还有用吗?
白起剧照
赵括虽然有临阵指挥不当之责,但重点还在输在战略布局上,输在了赵王的用人不当,外交失利,如果赵王听从虞卿建议联合各国,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也许不会有长平之败。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善于反思自己吗?
纸上谈兵是用来说赵括的,其实很冤枉。造纸术的发明是在东汉时期才有的,在战国时期都是使用竹简。但不知道为什么战国纸都没有赵括就当了这个冤枉鬼!
赵括被说纸上谈兵主要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了而他是主帅。要说他不善于总结那是假的。如果赵括不善于总结他就不可能和自己的父亲赵奢就军事理论进行讨论和辩论并且每次都可以将自己的父亲辩得哑口无言。因为长期跟在父亲的身边所以经常为父亲出谋划策,还和父亲一起大破秦军于阏和,在赵军当中还是很有威信的。个人本身善于治军,军纪也比较严明。
长平之战是换了任何一个赵国将领都必须输的局面,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相当于赵括就直接进了一个必死之局,也就再也没有了总结的机会。
之所以说赵必须输是指国力上的悬殊,这也是为什么要换赵括为将的原因。在商鞅变法以后秦朝的变法彻底而且完整地延续了下来,国内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北有胡宛的资助,南面占据巴蜀,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兵有兵。长平之战中秦国投入65万大军,赵国投入45万大军。相互已经对峙超过三年,这三年当中从渭河进黄河再从黄河的支流汾河陆路进沁水河直接到达长平之战的前线为大军供粮。由于国力的强盛军队并不缺粮。反观赵国本身地薄人稀,长期的对峙使得国内的田地荒芜无人种植造成了前线缺粮的现实,而其他五国燕国是秦国的盟友,齐楚韩魏既不借兵也不借粮作壁上观,赵国为了打破这种僵局需要急胜。若不这样不需要秦国打,赵国也会因为国力亏空而被其他诸国分而吞之。
当时赵国的大将有以下几人:其中赵胜善于调配资源;田单作为国家的相国也有实力但因为是齐国人被赵王防备;乐毅年老不能再战;李牧镇守边关防备匈奴的偷袭;廉颇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善于进攻的只有赵括所以乐毅也推荐赵括上前线主政。
反观秦国这边也是将自己的国运赌上,不仅仅是派出了全国最好的大将白起,副将人选也相当不错是久经沙场的左庶长王龁。并且增派司马梗,穰侯投入全国的预备兵力。使得秦国正面战场兵力远远超过赵国。
刚开始的战役赵括和白起打的有来有回,在第二阶段的包围和反包围的作战当中赵括身先士卒深陷重围,无可奈何的是秦国包围的铁筒密不透风,里面的赵括大军冲不出去外边的长平援军打不进来,为此秦国也付出了25万人员牺牲的代价。在最后的突围战中赵括被乱箭射死,包围圈中的赵军缺少粮食在吃光了所有的战马甚至是老弱病残的尸体而选择投降,最后被坑杀。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没得选,赵王没得选,赵括没得选。年轻的赵括就这样的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不多说很让人惋惜。所以不是赵括不总结,是时间给不了他总结的余地。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善于反思自己吗?
- 赵括,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熟读兵书,也没少沙盘演练,懂得如何结合地势采取攻守姿态,但是他却一直处在父亲的庇佑下,一直以来都被“马服子”这个名号束缚着,因为有赵奢将军在秦军一直不敢妄动,所以赵括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他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是把战争当成一场游戏,只有输赢。
- 反观他的对手白起,一身经历数百战役无一败绩,他眼中的战争包含了方方面面:地势、国力、国际关系、人心。他能做到运筹帷幄,面对战事从容应对。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开战前,他在心里已经过了千次万次演算,他苦心积虑,尽了自己最大的思考才做出的避虚就实,诱其深入截其粮道依险势合而为之,围而不杀的行动。
- 他不是不懂反思,他是没有看清局势,没有想到秦军临阵换帅,换的不是别人而是老谋深算的白起,二人历练皆不在一个档次。如果秦军主将还是王龁,他的计谋也许没有错,至少也能五五开,而非后来的自己被射身亡,后面被杀降四十万,也许三年前廉颇还未高墙固守时,赵括出站,结局也将不一样。三年后的形势大不一样了,赵国三年大旱,国无余粮,而秦军有巴蜀这一大粮仓供给粮草,国力差距日益显露出来,他当赵军主将时已经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出战。被围时他还想办法突围,只是功未成身先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