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要是不起兵造反,刘裕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成为东晋末期的权臣?
那是必然的,桓玄就好比是老天爷赏给刘裕刷经验用的大怪,刷了这波经验,刘裕才算是正式踏平了东晋王朝的名仕家族,走上权臣之路。
很多人说,不对啊,刘裕那么能打,史料记载,这哥们一个人追着几千人打,还把人家吓得撒丫子就跑。
刘裕的确很能打,也立了不少战功,可刘裕是底层寒门,在那个看背景的年代(其实每个时期都看背景),刘裕想要从寒门爬到高层,光靠那点战功,根本不可能实现。
一、桓玄集团,东晋最后一个有实力的士族集团。东晋王朝真够可以的,11位皇帝,就有10位是傀儡。只有一个晋明帝司马绍,勉强算是手握实权,可他也只干了2年活,就驾崩了。要不也摆脱不了被架空的命运。
为啥呢?因为东晋王朝,从一开始,就是士族集团的天下。王导、王敦兄弟俩,才是建立东晋王朝的领袖,晋元帝司马睿,不过只是一块招牌而已。
- 琅琊王氏,他们家在东晋初年显赫一时,手握天下权柄,王敦手握重兵,差点颠覆司马家的江山。王导辅佐3位帝王,保琅琊王氏一族百年富贵。
- 颍川庾氏,以外戚的身份,又在东晋王朝风云一时。庾文君以太后的身份,多次任免君王。庾亮、庾冰哥俩,能力不怎么样,地位倒是很高,长期把持朝政。
- 陈郡谢氏,东晋初期并不显眼,但到了淝水之战的时候,谢安带领家族子弟,以8万北府兵,击败了前秦83万大军。自此陈郡谢氏跻身于士族集团第一线,成为了可以和琅琊王氏一较高下的士族集团。
- 谯国桓氏,这是东晋相当重要的士族集团。桓温曾经手握6位傀儡君主,多次打算改朝换代。要不是他有拖延症,东晋根本就没有104年历史。桓玄就是桓温的儿子。
这么多士族集团,组建起了东晋这么一个上市公司。说实话,东晋集团看似统一,实则各大势力暗中较劲,谁也不服谁。
在这种士族集团瓜分蛋糕的大环境下,刘裕这么一个寒门出身的人,怎么可能有出路呢?现在有学者研究认为,刘裕也是士族出身,不过是底层士族。
我就想笑笑了,在座各位看官,哪个不是士族出身呢?甚至还有皇族出身呢!往前数上几百年,哪个有名有姓的人的祖宗不是名人?几百年不够,那就再往前数。刘裕他们家老祖宗,是汉太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可这不能证明刘裕的出身就有多高贵。
可以说,刘裕和士族或者贵族,简直八竿子打不着,他就是个底层的二流子。要不是因为赌博欠债,被村里人赶出来,他还真未必会参军,也就不可能建立南朝宋国了。
桓玄作为桓温的儿子,继承了老桓家绝大多数财产,占据荆州之地,手握重兵。这样的人背后,总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作为支撑。哪怕桓玄丝毫不努力,长大以后依旧可以呼风唤雨。
如果桓玄老老实实地为东晋王朝效力,那东晋就不可能崩盘。他都没实力起兵,其他家族就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你让刘裕上哪儿刷经验去?
二、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只是让刘裕成为中层领导而已。很多人还是不服气,认为刘裕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的时候,立下了通天之功,肯定能成为一线高层。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孙恩的几万兵马,被刘裕杀败以后,朝廷给了他一个什么官?建武将军。这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呢?其实就相当于是县级别的军事一把手。啥玩意儿啊!
说实话,这种赏赐的确少了点,但没办法。当时刘裕还在北府兵名将刘牢之手底下混饭吃,他的地位总不能盖过刘牢之吧?
刘牢之还得看桓玄的脸色做事,更别提刘裕了。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除了把原有的规则全部打破重新来过,否则刘裕和桓玄之间的差距,就永远没办法拉平。
这就是现实啊,桓玄一出生就在北上广,而刘裕费尽了全力,只能在燕郊、昆山、佛山买套房,不打破原有规则的前提下,这能比吗?
刘裕击败卢循时,桓玄已经掌握了朝政军政大权,他很看好刘裕,因此将其提拔为彭城內史。这是个什么官职呢?相当于是彭城太守,也算是封疆大吏了。
但是刘裕之所以能得到桓玄的提拔,主要是因为桓玄想要拉拢刘裕,而不是因为刘裕的功劳。在那个看关系的年代,领导赏识你,你才有提升的机会,领导不赏识你,就算你有获得诺奖的能力,也没机会去拿这个奖。
而且彭城太守这个职务,和桓玄之间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桓玄可以任命天下若干的太守,你说气人不?就算是这样,刘裕还是成不了东晋的权臣,因为没机会了啊!你想北伐就能北伐?那得看桓玄的脸色行事。
三、刘裕、刘毅、何无忌,组成了逆天改命三人小组。刘裕是屌丝出身,他想要逆天改命,基本不可能得到士族集团的支持,除非是落魄了的士族集团。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这些炙手可热的士族集团,怎么可能让一个穷屌丝逆天改命,强行进来跟他们一起分蛋糕呢?
那么刘裕难道要单打独斗?这是不可能的,刘邦身边还有韩信、彭越呢,刘备身边也少不了关羽张飞,刘裕身边自然也少不了战友,那么该找谁呢?
刘毅和何无忌,成为了刘裕逆天改命的最好选择。
- 刘毅是官二代,但是只能算是站在了士族门槛的边上舔了一口,还没能跨进去,他是个非常希望改变玩法的人。
- 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连他舅舅这么一代名将,也没敢说建立了士族集团,更别提何无忌本人了。他也是很有能力,却无法成为士族,想要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这3个猛男一拍即合,先假装跟着桓玄混。等到桓玄憋不住想要造反的时候,他们3个再合起伙来一起把桓玄给灭了。
寒门和士族之间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当然了,寒门的目标是为了成为新的士族,改变分蛋糕的那帮人,至于蛋糕的分法,其实还那么回事。
总结:寒门获胜,分蛋糕的人终于变了。刘裕、刘毅、何无忌,屌丝三人组合并以后,把桓玄整得一愣一愣的。说实话,桓玄也就是地位高,名气大,真正打起仗来,可没人跟你讲道理。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很明显刘裕这种从战场上历练出来的人,在火并的情况下,更具有优势。
桓玄被灭了以后,刘裕也没有一家独大。刘毅、何无忌都不可小觑,不过何无忌在征讨卢循余部的时候战死了,刘毅没能搞得过刘裕,最终还是让刘裕登上巅峰了。
刘裕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小齐的一句歌词: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有志气高哪天也骄傲。
桓玄要是不起兵造反,刘裕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成为东晋末期的权臣?
桓玄(公元369年一公元404年)和刘裕都是一个权臣和野心家,两个人都篡夺了晋朝皇位,建立自已的政权。只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裕厚积博发,把桓玄给灭了。换言之,如果桓玄只做权臣不造反,刘裕还真没有机会登上权力的顶峰,篡夺天下。
东晋是司马氏皇族同侨居南方世家大族互相妥协建立的政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是典型的门阀政治。瑯琊王氏,谯国桓氏,谢氏等世家大族子弟把持各级政权,次等士族和寒门只能担任中下级官职,不可能,也没有实力爬到权力的顶峰。
这种政治模氏需要世家大族中智商情商非常高的领袖人物,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才能达到各个方面的平衡。当世家腐败或人才凋落时,皇权地位就会上升。东晋末年,司马显元父子执政,就是皇权上升的表现。
司马显元父子恐固皇权的政策,伤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当桓玄造反时(公元403年),世家大族都采取默认态度,就是这种自保式反击。
桓玄是前大司马桓温的小儿子,桓温是东晋名将,一心想学司马师,司马昭,他有句口头禅:不能名垂千古,也要遗臭万年。耐何有东晋名相谢安执掌朝政,只是在万般无耐中死去。
桓玄一心想恢复父亲的光荣,只因受父亲影响,东晋朝庭不敢用,直到他二十三岁时才出仕做太孑洗马,后来升任义兴太守。
桓玄对这个职位非常不感冒,曾言:"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后来,干脆辞职回乡了。桓玄路过建康时,执政的司马道之当众溪落他:"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
桓玄迥得长跪流汗不已,这也是他后来起兵灭了司马显元父子的原因之一。桓玄形貌瑰奇,风袖疏郎,才华横溢,自已认为是英雄豪杰,在家乡是威望极高,比太守还有号召力。
桓玄利用孙恩作乱之机,长袖善舞,割据长江中游地区。公元402年,桓玄上凑声讨司马显元父子谋反,兵发建康城。
司马显元父子恐固皇权的政策,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对,当桓玄起兵造反时,他们持默认态度,北府军名将刘牢之也加入倒马阵营。
桓玄成为东晋朝庭的总掌权者,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加假黄钺,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牢之自杀,北府军四散,如果桓玄不篡夺天下,真没有人能搬倒他。
刘裕出身微寒,三十多岁后才参加北府军,长期担任中下级军官。如果天下太平,刘裕只能平凡的渡过一生。孙恩造反,给了刘裕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扬名立腕的舞台。桓玄除掉北府军名将刘牢之,北府军群龙无首,刘裕才有暂露头脚的机会。
桓玄掌握东晋大权后,个人野心开始膨胀,实现了父亲未尽的事业。公元403年(太享元年),桓玄废晋安帝,建桓楚政权,改元永始。
桓玄志大才疏,没有什么治国才能,喜欢游山玩水,对世家大族没有很好的安抚,对平民百姓更不会有什么好政策,以至落到骑虎难下的地步,人人反对。
以刘裕,何无忌,诸葛长民,刘毅,王镇恶,檀道济等北府军旧将联名发表反桓楚宣言,率一千七百多人向建康进发。刘裕成为东晋朝庭最高主宰,机会成熟后取而代之,建立刘宋天下。
如果,桓玄不废调东晋皇帝,同世家大族联合把持朝政,刘裕真的没有机会和实力打败桓玄。
桓玄要是不起兵造反,刘裕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成为东晋末期的权臣?
历史上桓玄的起兵,的确是刘裕崛起的一个契机,而如果桓玄选择不起兵,实际上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局之中,也是有机会成为权臣的。
先从东晋末期的局势去分析刘裕所处的势力对抗局面:刘裕起于北府,从军之后担任北府军将领孙无终的参军,后在孙恩之乱中成为刘牢之的参军。在平定孙恩之乱的过程中,刘裕展现出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刘牢之属下重要的将领之一。
而去看当时东晋整体的局势,刘裕所属的刘牢之部,其实也正处于激烈变革之际。刘牢之因为之前在王恭第二次起兵时,背叛王恭投向司马元显,得以代王恭掌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刘牢之由原本需要依附门阀士族太原王氏王恭的北府将,因背叛而得到方镇军事要职,成为东晋两大军事力量之一的北府军的实际掌控者。
但是需要去看的是,刘牢之是通过依附中枢司马道子父子,才得以成就了其方镇重任,这在东晋过往的历史当中,是很少见的。因为在东晋一百多年国祚当中,门阀士族创造出来的门阀政治格局,让刘牢之和刘裕这样的次等士族以及庶族,没有机会担任高职。而刘牢之乃至历史上刘裕能够崛起,都是因为当时东晋门阀政治正步入衰落,这才有了高门士族之外的力量能够有机会崛起。
当时刘裕所属的刘牢之部,为中枢司马元显父子对抗上游桓玄势力,这也是司马元显敢于对上游已经威势已成的桓玄用兵的重要依仗。但是,历史上桓玄起兵之时,刘牢之因为担心自己平定桓玄后,会遭到司马元显父子的顾忌,因此背叛司马元显投向桓玄。可没成想最后桓玄掌控朝政后,便利用政治手段剥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再次被逼反,在逃向广陵的路上自缢而死。
元显既败,玄以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牢之乃叹曰:“始尔,便夺我兵,祸将至矣!”……趋出,佐吏多散走。而敬宣先还京口拔其家,失期不到。牢之谓其为刘袭所杀,乃自缢而死。刘裕在刘牢之逃向广陵的过程中,刘裕返回京口,借助原本被桓玄称帝后极力消灭的北府残兵旧将。在京口起兵,打败桓玄,最终成为东晋末期权臣。这边是刘裕在历史当中崛起的过程,这期间涉及到刘裕最终在京口起兵时的过程,先且不谈,先来看看题目中所说,如果桓玄不起兵造反,会不会给予刘裕机会成为东晋末期权臣。
桓玄不起兵的情况下,中枢司马元显及刘裕所在北府势力的应对桓玄的崛起是在荆州联合殷仲堪、杨佺期,配合京口王恭起兵,在王恭失败后,桓玄联合殷仲堪、杨佺期三方对抗中枢司马元显的分化,最终让桓玄一步步成势,起兵之前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方镇。
不过,桓玄起兵时的东晋整体形势,已经与他父亲桓温起兵时完全不同,东晋门阀政治局面在谢安退出中枢之后,已经转向衰落,王恭起兵失败也让门阀政治迅速消亡。而桓玄能够依仗自身谋算,最终称帝算得上是门阀政治最后的“绝唱”。
在这种局势之下,桓玄如果选择不起兵的结果,那么最有可能的便是上下游的分化对抗。上游桓玄,下游中枢加京口刘牢之的北府势力。但由于桓玄在上游势大,已经导致中枢司马元显的忌惮,“元显称诏伐玄”,这是司马元显在门阀士族好不容易被压制的东晋大好局面之下,对于门阀余孽的一次清理。而如果桓玄选择依仗荆、江对抗司马元显的讨伐,得以生存之后也不去起兵建康,那么与真实历史最大的变化,应当在于北府刘牢之的选择。
历史上刘牢之是在桓玄起兵时,担心自己依附的司马元显不能给自己善终,所以背叛司马元显投向桓玄,想要通过桓玄推倒司马元显后,“假手于玄诛执政,然后乘玄之隙,可以得志天下”,这是刘牢之的谋算,但事后证明刘牢之的选择十分的错误,他错误的估算了桓玄事后的政治手段,也导致了自己最后的失败。但是如果桓玄选择不起兵的话,中枢司马元显没有上游十分紧要的生存威胁,那么对于处于建康后方的刘牢之所率北府,包括刘裕等北府众将态度就值得研究了。
第一种可能,司马元显不再担忧上游桓玄的起兵对抗中枢,则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执掌北府军要职的刘牢之。最有可能的便是司马元显派心腹或司马氏皇族子弟,去取代刘牢之、刘裕等人的北府军掌控权。
第二种可能,司马元显继续昏庸的不削弱刘牢之的北府兵权,给了刘牢之可乘之机,趁机威胁中枢,甚至可以趁上游桓玄无心起兵之时,把持中枢朝政。
第三种可能,刘牢之挟京口北府军之势,效仿东晋初期郗鉴镇北府时,威慑上游陶侃、庾亮的事迹。协助中枢司马元显,维持东晋王朝稳定。或者刘牢之联合上游桓玄,以方镇之力要挟中枢,以图谋取中枢权柄,这种办法甚至可能恢复东晋初期“门阀与皇族共天下”的壮举。
这几种可能是刘裕所在刘牢之统帅的北府势力,在区别于历史过程中桓玄起兵造反时的应对方式,在这几种可能之中,作为北府将领的刘裕,的确也是有机会可以崛起的。
三种可能中,刘裕崛起的机会在以上列举的桓玄不起兵时,下游建康和京口的应对方式中,刘裕其实也是存在崛起机会的。结合历史上刘裕携千余人起兵,便能打败桓玄的情况,以及刘裕所表现出的军事能力去看,再加之刘裕后期直接推翻晋室称帝的野心,我们完全可以从这四种可能之中,找寻刘裕的崛起机会。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之中,面对司马元显削弱京口势力,如同历史当中桓玄事成之后剥夺刘牢之兵权的情况看,刘牢之所采取的应对办法最大的可能也是同样的再次背叛。这也是刘牢之结局与历史的最大贴合的可能,掌控北府的目标不与当权者是桓玄这样的门阀士族,还是司马元显这样的司马氏皇族而产生什么差异。面对京口北府这样强大有威胁的势力,司马元显最大可能也是会削弱北府,打压刘牢之。
在这种可能之中,刘裕崛起的机会,也只能是反抗中枢司马元显。不过,与真实历史有差别的是,司马元显不会同历史当中桓玄一样,对北府军兵将进行打杀,这保存了刘裕崛起反抗的军事力量。但是,在依仗北府势力战胜中枢司马元显后,再要面对上游桓玄势力,也会是一场难打的战争。这种局势之中,刘裕崛起需要克服中枢和桓玄两大阻力。
第二种可能之中,刘牢之趁机把持朝政,当然也会重用刘裕等北府将,需知当时刘牢之子刘敬宣还在,所以如果刘裕想要在这种局势之中崛起,需要在刘牢之帐下能够得权。不过,在刘牢之把持中枢的这种可能中,就充满了更多变数,比如刘牢之镇京口,刘敬宣入中枢或者刘牢之镇中枢,刘敬宣镇京口,不同的可能中,刘裕想要在北府军中崛起也会有更多变数。
结合历史看,刘裕如果面对这种局面,可以请求刘牢之发自己去三吴之地,效仿历史中卢循起兵之事,依仗三吴富庶,逐步崛起对抗中枢刘牢之及上游桓玄。
最后一种可能中,刘裕崛起的机会是最少的,面对上游门阀士族代表桓玄和下游刘牢之尚在的局面,刘裕能够崛起的可能需要从之后在北府中权势的增加去看。但是观东晋整朝之中,没有门阀背景或者无中枢重用,崛起的机会实在是不多见。不多的机会中,刘裕如果能够得到当初何进推举桓温那样的机会,得以出镇方镇或者在中枢得权,应当是最后成为权臣的机会。
而且,刘裕还可以斡旋于刘牢之和上游桓玄之间,甚至挑拨两方冲突,最终在乱局之中得权。这种可能之中,最为根本的就是破坏京口刘牢之、中枢和上游桓玄的平衡状态,这才能给刘裕自身如历史当中的那般崛起之机。
以上所述可知,如果桓玄不去选择起兵建康,虽然违背了当时桓玄所谋算之事,但的确会造成历史走向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为值得刘裕去重视的是当时的北府军统帅刘牢之的选择,在刘牢之不同的选择之中,刘裕可能要面对不同的机会。当然了,以上分析都是在问题中桓玄不起兵造反的前提之下,进行的论证,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其实都是由无数因素和巧合之下,才得以发生。我们对问题的探讨,只能算是假设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桓玄要是不起兵造反,刘裕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成为东晋末期的权臣?
可以这样说,若无桓玄的反叛,刘裕即使再生猛,恐怕也没有机会成为权臣,更不要说建立刘宋王朝。这是因为,压在他头上的人当时还有一个,如果按照一般的自然规律,恐怕轮不到刘裕出头。
要说刘裕,先说刘牢之说起刘裕的成功上位,最重要的人物绝对不应该是桓玄,而是刘牢之。刘牢之是东晋大将,当初谢安、谢玄组建北府兵,刘牢之只不过是将领之一。随着淝水之战的胜利,北府兵开始成为东晋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不管是对抗江北还是平定内乱,北府兵都有上佳的表现。
不过很无奈的是,谢安这个人太过小心谨慎,在站到权力巅峰的时候急流勇退。而且他不但自己退,还要侄子谢玄一起退。于是谢玄交出了北府兵的兵权,由宗室司马恬和士族王恭先后执掌。但是不管谁是最高领导,刘牢之都是北府军的绝对二把手。
王恭其人,既是士族首领也是朝廷外戚,骄傲狂放,目空一切。作为寒族出身的刘牢之本想巴结他,可数次示好都被王恭轻蔑对待,因此怀恨在心。不过王恭太过糊涂,一方面轻慢刘牢之,一方面又让他执掌军中大权,结果就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东晋太元十五年,王恭和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闹矛盾,悍然起兵反叛。司马元显施展反间计,对刘牢之许愿,说只要他反叛王恭,日后将以官位酬谢。结果行军到竹里地区,刘牢之突然发难,打了王恭一个措手不及。后来的事情演变没有意外,王恭被押解到建康处斩,而北府兵也成了刘牢之的私产。
刘裕出世刘裕到底是什么时候加入北府兵的,现在说不太清楚,大约应该是隆安二年、三年左右。他到来的时候,北府兵疯狂建功的时期已经过去,本来刘裕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可是在隆安三年,道士孙恩突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叛,人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百万。东晋朝廷无力镇压,只能继续依仗北府兵。而刘牢之执行“养寇自重”的政策,平叛仅仅是点到为止。不过,好歹是有了战事,刘裕的机会随之而来。
隆安四年,刘裕奉命驻守句章城(今浙江宁波)。由于城池矮小,士兵量少,刘裕只能每一战都冲锋在前,以决死的精神拼命。如此几战下来,刘裕的威名日隆。隆安五年,刘裕带队巡逻,遭遇了数千叛军。刘裕如同战神附体,以一己之力追着叛军狂砍。等支援到来的时候,他身边已经躺了数百具尸体,树立了难以想象的威名。经此一战,刘裕平步青云,成了北府兵的核心将领。在刘裕的感召下,北府兵后来平定了孙恩之乱。
桓玄耍诈元兴元年,虎踞荆州的桓玄趁东晋朝廷空虚,逐渐骄横,和司马元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后来桓玄南向攻击司马元显,司马元显也同时征讨桓玄。司马元显以自己宗室的身份发布命令,让刘牢之带北府兵助战。而另一方面,桓玄也派说客,劝刘牢之不要轻举妄动,并且封官许愿。其实此时的北府兵,是东晋最精锐的部队,如果刘牢之坚定地和司马元显一起平叛,然后再起兵要挟司马元显,那这个权臣的位子就是他的了。但是刘牢之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竟然想到要和桓玄讲和。结果在一片混乱之中,桓玄冲入建康城,杀死了司马元显。
既然共同的敌人已经死了,桓玄便不必兑现和刘牢之的诺言。桓玄将刘牢之骗入建康城,收夺了他的兵权,并且不断逼迫与他。此时刘牢之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匆忙间想要起兵讨伐桓玄。可此时的北府旧部都被桓玄的堂兄桓修控制,无法响应。最终刘牢之只能遗憾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之后,桓玄、桓修等人继续倒行逆施,结果激起了孙恩妹夫卢循的反叛,东晋不得不再次将刘裕推上前台。元兴三年,刘裕召集旧部,起兵讨伐桓玄和桓修。北府众将已经被压迫了两年,此时看到时间,群起响应,公推刘裕为盟主。后来刘裕在覆舟山顽强地击败桓玄,进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从这一系列历史变故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桓玄的反叛,刘牢之很可能就会当一个安乐的军阀,带着北府兵和刘裕一起走向腐朽。而刘裕是刘牢之的部将,不管怎么说都逃不出刘牢之的压制。而桓玄诱杀刘牢之,相当于去掉了刘裕头上的紧箍咒,刘裕这才有机会成为一代开国帝王。
桓玄要是不起兵造反,刘裕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成为东晋末期的权臣?
首先恒玄是篡位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桓玄持才傲物,自认为自己登上皇位是民心所向,朝野上下无人敢言不是,却没料到,登上皇位后是骑虎难下,最终落得身首异处,当个短命皇帝。
桓玄下场如此悲惨,要怪只能怪自己看不透刘裕狼子野心,错将虎狼之人作为心腹。桓玄篡位之前,为收买人心,招贤纳士,启用极富军事才能的刘裕,而当时的刘裕同样有谋反之心,但表面上故作迎合桓玄招贤之举。桓玄篡位后,刘裕的野心更加膨胀,隐忍多年,终于将其反对势力搬上台面,联合何无忌、刘毅起兵声讨桓玄。
桓玄遭其心腹反咬一口,难挡其进攻趋势,刚刚登上帝位,便狼狈逃亡,命丧黄泉。
之后,刘裕将东晋旗号改为刘宋,成为了南北朝时期一支重要的力量。如果当时恒玄不造反,刘裕也是会反的,但是成功与否就不知道了!如果失败了,就没有后来的刘裕了!所以说恒玄的造反成就了后来的刘裕!
桓玄要是不起兵造反,刘裕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成为东晋末期的权臣?
桓玄和刘裕都是东晋末期一代权臣枭雄,都有称霸天下、自立为王,不甘受制于人、为他人之臣的野心欲望。只是两位权臣相比,刘裕才能谋略更强于桓玄。因此即使桓玄不起兵造反,刘裕依然会凭借自己才能、势力成为东晋末期又一权臣。且他们两位还最终都成功篡夺了东晋江山,灭亡了东晋。但结局又大不同,桓玄篡位后不久就被刘裕讨伐、兵败被杀身首异处,只显赫了一时就悲惨而亡,而刘裕则建立了南北朝十六国之一的刘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