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很多人是不是有一种错觉,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似乎就没了?至少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历史大家如数家珍,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可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那也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平盛世。
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概念就变得模糊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其实并没有被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节度使割据自雄的局面,一直笼罩着唐朝的后半段,直到唐朝灭亡为止。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的大将李怀仙、田承嗣、张忠志等人,纷纷成了唐朝的节度使,他们割据河朔三镇,与唐朝分庭抗礼。他们不仅有政权、财权、军权,甚至还有世袭的资格。请问,这难道叫平定叛乱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唐朝的安史之乱并没有被平定。但好歹唐朝皇帝恢复了名义上的统治权,我们姑且算是平定了吧,既然平定了这场叛乱,功臣们还是要大肆封赏的。可为啥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功臣,似乎都没什么好下场呢?
一、李光弼不敢入朝,抑郁而终。提到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子仪,实际上这其中功劳最大的,还得是李光弼。
安史之乱的领袖人物,主要有4个,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其中安禄山是被儿子安庆绪做掉的,安庆绪又是被部下史思明给做掉的。而史思明则是被儿子史朝义弑杀的。
安史之乱最后一个领导者史朝义,则的的确确是被李光弼的大军击败后,无奈自杀的。单凭这一点,李光弼的功劳其他人就比不上,更别提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了。
哪怕是郭子仪,都曾经坦言,自己的功劳是比不上李光弼的。《新唐书》中,更是将李光弼列为中兴第一。
可这么牛的人,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却遭到了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一连串的诬陷,以至于李光弼都不敢到朝中做任何解释,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被这帮宦官给设计害死。
这么一来,原本对李光弼深信不疑的唐代宗,也开始怀疑李光弼的忠诚问题了。此后又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 第一件事,吐蕃入侵长安的时候,唐代宗急令李光弼前来救驾,可李光弼却迟迟不肯出兵。即使后来出兵了,也一直在拖延时日,没起到什么作用。
- 第二件事,郭子仪击败吐蕃以后,唐代宗又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实际上就是想看看李光弼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巢徐州。结果李光弼又以没有接到诏书为由,拒不前往赴任。这下算是炸了锅了。
- 第三件事,唐代宗将李光弼的老母接到长安居住,同时善待他的弟弟李光进。说实话,即使唐代宗的出发点是好的,都会让人感觉,他在用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做人质要挟李光弼。自此,李光弼就越走越远了。
由于李光弼擅自夺取了江淮地区的赋税,作为治军之用,又常年不敢入朝,这使得李光弼的部下们,逐渐开始对李光弼产生怀疑。
麻烦事儿一件接着一件,李光弼就算是有嘴,也说不清这件事了。最终他只能在任上含恨而终,年仅57岁,算是被气死的。
二、仆固怀恩被逼反叛,暴毙而亡。如果说,有一个人的功劳,可以和李光弼相提并论,这个人肯定就是仆固怀恩。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儿奇怪,其实这很正常,唐朝是一个多民族王朝,兼容并包。李光弼是契丹人,仆固怀恩则是铁勒族人。
仆固怀恩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几乎是全家总动员,他们家有46口人,全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丧生,真可谓是满门忠烈。
当年为了向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特地将自己的2个女儿,远嫁回纥。再加上他本人战功卓著,曾消灭史朝义的8万大军,因此战后被封为了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
可就是这么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也遭到了宦官骆奉先的陷害。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 第一,唐代宗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已经开始不信任武将了,他更加信任身边的宦官。这些宦官就是他的耳目,因此他们说的话,唐代宗更加相信。
- 第二,仆固怀恩的女婿是回纥可汗,他曾经亲自护送女儿、女婿回到回纥,这使得辛云京造谣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有口难辩,朝廷让他去解释,他一直犹豫不决。
- 第三,手下范志诚一个劲儿地拿李光弼、来瑱的例子告诫仆固怀恩,希望他不要入朝自投罗网,结果仆固怀恩居然还真的不肯去。
这下好了,骆奉先、辛云京等人,自然觉得他们抓到了铁证,坐实了仆固怀恩谋反的事情。仆固怀恩差点没气炸了,果断派儿子进攻辛云京,这算是越描越黑了。可以说,仆固怀恩善于打仗,却不善言辞,更不善为自己说话,最终酿成了悲剧。
由于他的部下都是郭子仪的旧部,因此郭子仪一来,仆固怀恩就没戏可唱了。不甘心的仆固怀恩,随后又带着回纥、党项、吐蕃的几十万人马卷土重来,结果又被郭子仪给击败了。走投无路的仆固怀恩,最终暴毙而亡。
三、郭子仪明升暗降,心真累。郭子仪有再造大唐的恩情,而且有好几次。我们刚才就提到了3次:
- 第一次,当然是郭子仪带兵平定安史之乱。
- 第二次,吐蕃攻入长安以后,是郭子仪出手击溃了吐蕃大军,收复了长安。
- 第三次,郭子仪击败仆固怀恩带领的吐蕃、回纥联军,保住了李唐江山。
无论是哪一次的功劳,都足以让郭子仪名垂青史,成为唐朝皇帝永世都不该忘记的恩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依旧过着患得患失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
- 首先,郭子仪被宦官诬陷。唐代宗继位以后,开始重用宦官程元振。程元振觉得郭子仪功劳太大,因此开始各种诬陷郭子仪,最终使得唐代宗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只给了他足够的封赏。这算是明升暗降了。
- 其次,郭子仪平定了仆固怀恩叛军和吐蕃、回纥联军以后,算是彻底让唐代宗拜服了。可就算是这样,郭子仪依旧只能辞去太尉的官职。太尉是总领天下兵马的,而他在外带兵,手握实际兵权,如果他再拿到太尉的职务,或许唐代宗又有另外一番想法了。
- 再者,唐德宗继位以后,郭子仪被调到朝廷中担任太尉、中书令等职务,可谓是位极人臣了。可与此同时,唐德宗免去了郭子仪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务,其实这是变相剥夺了郭子仪的军权。
所以说,郭子仪在那个年代干活,是真心困难啊。一边要不断为唐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一边还要照顾皇帝的小心思,动不动就要交出兵权,说实话,心真累啊!
总结: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开始不信任武将了。除了以上3位以外,其实还有好几位名将,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和迫害。比如说,安史之乱刚爆发那会儿,唐玄宗就曾经处死了封常清、高仙芝,就连他心爱的名将哥舒翰,也被他逼着与安史叛军速战,最终被叛军俘杀。
唐肃宗时期,大将来瑱为收复两京、平定永王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是因为部下的陷害,直接导致唐肃宗不再重用来瑱。
唐代宗时期,宦官程元振随便几句谗言,就导致唐代宗将来瑱随意赐死,真是凉透了功臣们的心啊!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皇帝们开始变得凉薄。尤其是他们不再相信武将会忠于自己,可又不得不重用武将。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李光弼不敢入朝,仆固怀恩索性叛乱的现象。也只有郭子仪这种社会人,才能左右逢源,两边兼顾了。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唐朝战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是李光弼、仆固怀恩、郭子仪几人,仆固怀恩自然是那个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仪却享有高寿、千古荣光。以下都按着时间顺序介绍。
一、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不到两个月就攻下洛阳,唐玄宗临阵斩杀大将封常淸、高仙芝
临阵斩将,用兵大忌,人家唐玄宗偏偏就这么做了。原因是封常淸在洛阳大败,丢了东都,与高仙芝会合后又一路后退,丧城失地。正好负责监军的宦官向玄宗打小报告,甚至说高、封二人贪污军饷之类的,于是二人被斩杀,丢在草席子上示众。
其实这二人对平定安史之乱没立下什么功劳,但却最让人惋惜,让人觉得世道苍凉。安禄山刚起兵时,兵锋甚锐,从北边一路南下,迅速渡过黄河。唐玄宗身边根本无可用之将,也无可用之兵。正好到朝廷述职的封常淸(本是安西副都护,在如今新疆)自清带兵平叛,临时招合二十万市井之徒,以对抗安禄山的十五万狼兵,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封常淸本是高仙芝的副手,两人一人平小勃律、一人平大勃律(都在今克什米尔),都算是一时名将,却因为一战失败被唐玄宗下令处死。说起来,两人起家都属不易,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黄沙百战而位列封疆,一腔热血主动请求带兵平叛,却得了草席晒尸的下场。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安西节度使(今新疆库车)夫蒙灵察帐下效力,因为立下平小勃律的大功,反倒被夫蒙灵察嫉妒,骂他是“吃屎的高丽奴”。封常淸也出身微贱,靠着主动给高仙芝当家奴,随着高仙芝的发达一步一步升上来,靠的也是军功。
高仙芝临死前,看着封常淸的尸首叹道:“你随着我一步步走上来,我任个新职,你就接替我的旧职。封二(排行老二),如今却与你同死。”然后愤怒地说:“打了败仗,死没啥说的。可说我贪污军饷,将士们都在这里,谁能同意?”
这里,不是一个将被斩,而是两将被斩,还曝尸街头。
二、接替高、封二人的,是曾经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玄宗强令出战,战败后被迫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实际是突厥人,因为是突厥贵族,年轻时是纨绔公子,后来当了大将,打得吐蕃人都怕他。所谓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思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玄宗后期,要论边将权任之重,一个是安禄山,身兼北方三镇节度使,一个是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都是唐朝重兵之地。
哥舒翰运气不好,在安禄山起兵前突然中风,因此他是带病被唐玄宗强行起用的。他依旧坚持高仙芝、封常清的战略观点,认为唐军只能扼守潼关,而不宜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只要在关前拖住安禄山的主力,坐等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从朔方、河东荡平安禄山的河北基地,那唐军可不战而胜。
然而,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守了数月的哥舒翰还是被玄宗强令出战,结果全军覆没。哥舒翰被其手下将领火拔归仁挟持着投降了安禄山,后被安禄山杀掉(二人的矛盾是早就有的了)。
这是投降的一人。
三、说说那最终荡平叛乱,而又自己反倒叛乱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人,又称为敕勒、高车,其实和回鹘颇为近。他一家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前后死了几十口,最后的史朝义,就是他的儿子带兵追击的,可以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回鹘可汗当了可敦,仆固凭着这层关系,还为唐朝挽回了回鹘入侵的一大危机。然而,他最终因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诬陷,被迫造反,给唐朝带来了巨大威胁。若非他突然病死,胜负也还难说。
虽然仆固怀恩有平乱之功,但因为他的姑息,故意养寇自重,也为唐朝留下了著名的河北三镇,成为唐朝中后期长期的分裂势力。
四、平乱的最大两个功臣,李光弼和郭子仪其实算是善终了
李光弼、郭子仪的平乱事迹其实不用多说,在河北、在河阳,与叛军进行最艰苦斗争的是李光弼,战功最为卓著。而香积寺、灵宝等大战,主要是郭子仪、陌刀大将李嗣业以及回鹘骑兵的功劳。
李光弼死前有点郁闷,主要是其手下的大将不听他的话了,而且因为唐朝的猜忌,他也的确有些不臣之心,但病死也是善终的,他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不算短寿的。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是契丹人,当时,契丹的很多首领都被唐朝赐姓李。
郭子仪更是荣宠一生,这和他善于退避、战胜不骄有很大关系。郭老令公,在唐朝那时的军界是什么地位?浑瑊等后来成为唐朝中兴大将人,在他家里都得像奴仆一样给他端盆子,就是这样的。但朝廷若让郭子仪交出军队来,那郭子仪肯定二话不说,单骑回家去了。由此可见郭子仪为何能功高震主,却寿过八旬。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折点,前后历时八年才被平定。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来瑱的功勋最为卓著,因此,他们也被认为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四位战神。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勾结史思明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叛军从河北出发,一路南下,最后攻克潼关,逼近京师。
安禄山所掌握的卢龙、范阳、河东等精锐兵马与唐朝的朔方、安西、陇右等精锐兵马相互攻杀,几乎耗尽了唐朝的国力与军力。唐朝自建国以来的最大的一场危机正在悄然到来,内有藩镇兵马在割据称雄,外又有吐蕃、回鹘、南诏等劲敌在虎视眈眈。
唐朝耗时八年才将这场安史之乱镇压下去,其中多亏了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来瑱等四人的作用,但唐朝自己也已日落西山,不得不坦然面对藩镇割据的现实。此后,直到唐王朝灭亡也没有彻底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兵强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第一、功成名就、遭到猜忌的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时候,郭子仪正是朔方节度使。他率领朔方军收复了河北和河东地区,多次打败安史之乱的叛乱,并收复唐朝首都。可是,由于郭子仪手握重兵,遭到唐朝的猜忌,所以多次被剥夺实权。
郭子仪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一生功勋卓著,尤其是在镇压安史之乱和抵抗吐蕃入侵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最终被封为汾阳郡王。他的儿子还迎娶了公主,家族荣誉达到鼎峰,可是郭子仪也受到朝廷猜忌,被罢免了兵权,最后只能抑郁而终。
第二、举家殉国最后却投降吐蕃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早年是郭子仪的部下,在安史之乱中率领骁勇的朔方军作战,表现勇猛,屡立战功。在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有46人惨死,但他依然效忠于唐王朝。
为了取得回鹘汗国的援军,共同镇压安史之乱,仆固怀恩甚至主动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回鹘人,由此换得回鹘军队的支援,可谓满门忠烈。可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对仆固怀恩猜忌重重,并且诬陷他勾结回鹘人谋反。仆固怀恩一气之下,投降了吐蕃,招引吐蕃军队来攻,使得唐朝河西的走廊完全失陷。最终,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死在边塞,而唐朝这才知道他的冤屈。
第三、战功第一却含恨而终的李光弼安史之乱时,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后来取代郭子仪担任了朔方节度使。李光弼率军先后参与了镇压安史之乱和浙东起义,功勋卓著,得到了唐朝赏赐的丹书铁券。按理来说,李光弼不至于落得悲惨的下场才对。
李光弼虽然擅长军旅作战,却不擅长处理政务,因此遭到朝廷宦官的排挤与打压。唐代宗时期,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掌权,借口李光弼图谋不轨,让他入朝认罪。李光弼手握重兵,因为害怕被杀而不敢上朝,只能割据一方,所以人们真的以为他心怀不轨,李光弼声名受损,最后在徐州含恨而终。
第四、勇猛无敌却被无情冤杀的来瑱来瑱是安史之乱后被唐朝冤杀的名将,死得最惨。来瑱出身于军人世家,原本是唐朝西域(安西都护府)地区的将领,镇守安西四镇多年,经常与吐蕃军队作战。
安史之乱爆发后,来瑱奉命抵抗叛军入侵,他治军严厉,杀伐果断,令三军闻风丧胆,因此被称为“来嚼铁”,意思是啃不动的铁块。安史之乱中,来瑱杀了很多叛军,手上沾满了鲜血。可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并不信任他,反而忌惮他手握重兵,当时正好有人诬告来瑱想要谋反。来瑱先是被朝廷剥夺官爵,然后被下令处死,尸体被扔在土沟里腐烂,他的门客全部逃走了,最后还是一位部下给他收尸。
纵观整个安史之乱,为唐朝镇压叛军最得力的将领中,唯一能够善终的大概也只有郭子仪了。经历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不信任掌兵的武将,可是朝廷对于那些真正拥兵作乱的武将没有办法,只能拿一班忠臣开刀,实在是飞鸟尽,良弓藏。
像李光弼、仆固怀恩、来瑱等人,均是受到了迫害,皇帝对他们猜忌重重,而朝廷却对那些参与过安史之乱的叛军非常的宽厚,甚至还册封了所谓的“河朔三镇”来安抚安史叛军的情绪,从而埋下了后来一百多的藩镇割据之乱,也直接反映出了唐朝中后期对待功臣的苛刻、对叛军的纵容以及朝廷的腐败问题。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唐朝做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唐朝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壮观气象。这个特点当然也包括对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唯近。只要你是个人才,只要你能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会用你。比如当时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诏人、高句丽人、波斯人等,都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颉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志远,甚至还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仅对于文人如此,对于武将也是如此。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将都是“外族”或者外国人。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级别的名将都不是汉人,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都曾立下功勋,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后来却一个投降,一个反叛,一个过早病逝,一个被斩,竟无一善终。那么大唐中期这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皆战功赫赫,为何无一善终?
(一)被斩的高仙之
按照四大战神死亡时间顺序,先说被斩的高仙芝。高仙芝不仅不是汉人,而且也可以说是外国人,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句丽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组成,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等,其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他相貌俊美,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在20岁时就被授予游击将军,后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提拔重用,成为一代战神级名将。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称为大唐的“帝国双壁”,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疆。主要战绩有攻伐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率军远征小勃律国最为著名。此役战果辉煌,灭了此国。但被后世赞誉的是高仙芝创造了一个行军奇迹。此次远征要翻越雄伟的葱岭,在海拔数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行军,难度极大。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胡秋原先生对高仙芝评价极高,把他与世界著名军事统帅拿破仑等相比:“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千倍。”
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征战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其国王和许多部众。后在同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中失利。高仙芝以善于行军和长途奔袭而著称于世,但后来却被朝廷冤杀。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二)投降安禄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汉人,他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骁勇善战之人,他文武双全,仗义重诺。跟高仙芝一样,也是战功赫赫威震西域边境的战神级名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民间曾对战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战绩辉煌,他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善于打硬仗,成名于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战;天宝八载(749年)与吐蕃的石堡城战役中一战封神。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的前沿阵地。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城,都未成功。这次唐玄宗以倾国之力出战,下令必夺之。此战由哥舒翰全权指挥,他以牺牲数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举国震惊,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大赞。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样,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乱初期,并且也是在潼关“陨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杀,而哥舒翰是在此战败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他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三)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以骁勇善战出名。李光弼为人严肃,性格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他治军极严,颇知兵法,是位著名军事家。他少年即入军旅,同哥舒翰一样,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屡立战功。
做为平定安史之乱中仅次于郭子仪的第二号人物,“战神”对于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事实上,在整个大唐近三百年历史中,他也是数得着的几位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于安史之乱之前,他们对大唐的功绩主要是在开疆僻壤、镇守边境中所立下的战功,而李光弼则主要是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这次举世罕见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他在这长达8年的战乱中,率领唐军打下了无数次战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以及邺城之战的局部会战。
尤其是以757年初进行的太原之战最为著名,当时他以1万守军大败史思明10万精兵,此战他利用了地道战等各种神奇战法,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它的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当时是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气势逼人,安禄山在唐朝核心区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大唐处于危机之中。而李光弼此战大大动摇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可以说是牵制了叛军的几乎半壁“江山”,令叛军锐气大减,使朝廷在战略上扭转了颓势。
事实上,若论具体的战功,李光弼是大于郭子仪的,所以战后他也被评为“中兴战功第一”,《旧唐书》里甚至把他同历史上的著名战神军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位盖世名将却只活了56岁(而郭子仪则长寿85岁),没有善终,为何?这里面原因众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样,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击陷害。比如鱼朝恩、程元振等都脱不了干系;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跟他的个性有关。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进能退;李光弼治军很严厉,对别人要求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鱼朝恩等人嫉恨时显得很愚笨和无奈。当他看到郭子仪被挤兑受打压时,干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刚继位皇位未稳之时,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勤王。但李光弼却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后来还是郭子仪出面才赶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长安后,又两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惮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这样就导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诸将之中大损,他自己也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仆固部人,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部归降唐朝。仆固怀恩是历史上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将领。他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且为人忠义。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样,期初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经常冲锋陷阵,特别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乱爆发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常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也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名将。他曾在唐朝收复长安之战中表现突出,并击败过叛军名将崔乾佑等。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表现十分抢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复洛阳的战役,此役他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歼敌10余万,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史朝义叛军,可以说是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在平定安史叛军中,其家族46人为国捐躯;并且他为了给大唐寻找援军,就是到回纥借兵,为此他付出很大牺牲,曾先后把3个女儿嫁到回纥。
但一代战神、一代忠烈仆固怀恩最后却不可思议地成了大唐的叛将。为何?这个首先还得怪宦官,这次是宦官骆奉先。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女婿即回纥的登里可汗)回漠北时,骆奉先诬陷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图谋不轨。当然仆固怀恩也跟李光弼类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够心怀坦荡,他自己虽然觉得很冤,但他却无法申辩,或者不敢为自己申辩。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说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样,害怕去朝廷见皇帝,恐怕再次受骆奉先陷害。因为当时有一个叫来瑱的将军,也是平定安史叛军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杀。然后仆固怀恩更是被部下蛊惑,说是朝廷已经不相信他了,于是干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十万人来犯唐朝。不过他的造反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数日后他就暴死于进军途中。一生英明的仆固怀恩就这样落了个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终。
纵观以上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的人生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是,都没有善终。高仙芝纯属冤枉,令人唏嘘,不过他至死忠于大唐,可谓此生无愧;而哥舒翰晚节不保,令人鄙视;李光弼忧郁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仆固怀恩的晚节不保,则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把控。或者像苏轼所云:人生如梦。
不过真要找原因,除了命运的不可控以外,还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边令诚诬陷;李光弼的早逝与鱼朝恩、程元振有关;仆固怀恩则是同骆奉先有关。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杨国忠的迫害不无关系。
唐朝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开始,出现了宦官监军制。在一个军营里,主将往往不是最高统帅,掌握最终大权的是监军,这个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担任监军一职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职务的人,大多懂点军务;可自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即732年开始,全面实现宦官监军制。而宦官大多厮混在宫里,有几个懂军事的?所以这些白痴们说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来监视主将的,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这样比较有个性或者原则性很强的许多主将,都不可避免地跟监军宦官产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样比较善良或者通情达理的宦官还好一点,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鸡肠、鼠目寸光、心如蛇蝎、其蠢如猪、其犟如驴的宦官(事实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么你就惨了,等着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宦官监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说白了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他们的被诬陷,归根结蒂都是宦官监军制惹的祸。宦官权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唐最终衰落以至于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于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杨国忠,他对大唐的危害众人皆知。
总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现性,才会用这么多非汉人名将;后来因发生安史之乱,而安禄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汉人将领,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开始对这些非汉人名将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外族”人用的越来越少了。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四大非汉人战神无一善终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755年冬天开始的那场安史之乱是大唐的一个人浩劫,它将大唐从煊赫盛世拉进了泥潭,即便安史之乱最终被平息,但它留下的烙印在大唐的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消失过,唐玄宗更是开启了大唐皇帝出逃的先例,而在这持续七年多的动乱中,同安史大军浴血奋战的大唐将领们也鲜有人得到善终,这是武将的悲哀,同时也是大唐的悲哀。
在这七年多的时间中,参与平叛的将领主要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李嗣业、张巡、颜真卿等等。
在这众多的将领中,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是真正拥有过统兵之权的,也都算得上是大唐战神级别的人物,有的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是节度使,镇守边关,比如高仙芝和哥舒翰,也有成名于安史之乱的,比如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但无论如何,这五个人的结局实在是不怎么样的,其中,高仙芝被处死,哥舒翰最终投降了安禄山并遭到杀害,李光弼被猜忌后郁郁而终,仆固怀恩最终反了,唯一称得上善终的只有郭子仪,但郭子仪的善终也是他小心翼翼、鞠躬尽瘁换来的。
这五个人中,高仙芝是第一个被派上战场的。安禄山在范阳拥三镇之兵浩浩荡荡南下 ,并不见多少阻碍,而唐玄宗一个星期之后才真正从心里接受安禄山反的这个事实,他命在京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急赴洛阳招兵买马,而命荣王为统帅,高仙芝为副统帅出兵镇守陕郡,当时边镇兵并没有还来不及赶到,所以他们能统领的只有京中的禁军以及新兵蛋子。
很快封常清节节败退,撤至陕郡的时候对自己的老领导高仙芝说明战况,并建议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然后再做打算,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步好棋,毕竟他们手中精兵有限,硬碰硬未必能打胜仗,但是就是这一退,将两人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监军边令诚不仅将封常清的败和高仙芝的退都报告给了唐玄宗,更是将这败退造成的动摇军心夸大数倍报至唐玄宗,甚至还说高仙芝克扣粮饷等等,唐玄宗在没有查明的情况下单方面判了两人的死刑,直接让边令诚到军中将两人处斩。
安史之乱不过才月余,唐玄宗居然连斩两员大将,而且还是两名大唐的名将,这似乎已经预示着这场叛乱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两员大将一死,大唐其实已经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但是仗还是要打。
这个时候唐玄宗竟然让“废疾于家”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早在755年的春天就因为中风得了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所以才一直在家静养,实际上,这样的哥舒翰已经不适合打仗。
但是唐玄宗无将可用,只能将半身不遂的哥舒翰拉了出来,领兵二十万镇守潼关。这一次,唐玄宗寄予厚望,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一次败得很惨,二十万大军出征,回来的不到一万人。而造成此战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唐玄宗的瞎指挥。
原本哥舒翰指定的策略是坚壁不出,河北有郭子仪和李光弼阻断,实际上安禄山也很着急,而潼关本就是易守难攻,如果坚持坚壁不出,这一仗未必没有获胜的把握,但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撺掇下等不了,逼着哥舒翰出征。哥舒翰在决定出兵的那一刻就知道有去无回,但造成如此惨烈的结局,也不能全怪唐玄宗。
哥舒翰领的这二十万大军本就是混合大军,而哥舒翰因为身体的原因,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下面的将领在做,将领与将领之间,士兵与士兵之间,将领与士兵之间,并不能完全配合。况且哥舒翰在接下这个任务之后,还急于解决私仇,弄死了安思顺,又与杨国忠反目,等等,都影响了战局。
所以哥舒翰一出兵,战况就一边倒,不过才几天的功夫,已经“十不存一二”。后来哥舒翰更是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安禄山。说来也真是没什么骨气,堂堂大唐的战神哥舒翰,曾经也是很看不起安禄山的,在兵败的时候也很不愿意投降,但是被部下给绑了。
结果等见到安禄山之后,哥舒翰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跪在地上请求安禄山这个“陛下”饶他一命,而他愿意写信招降其他将领。安禄山自然很高兴,结果哥舒翰的信送出去之后,收回来的是一片骂声,安禄山认为这样的一个废人留着也没啥用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不久派人杀死了。
潼关失守,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带着身边的一部人难逃,他们的目的地是杨国忠早就想好的蜀地,但是在到达马嵬坡的时候,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杨氏家族几乎全部被杀死,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一个继续南下逃跑,一个北上灵武依靠朔方军欲力挽狂澜。
李亨达到灵武之后僭越称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连同李光弼率军到达灵武听从指挥。两人同时被授予宰相之职,在两人的配合下,“关、陕始通”,之后收复长安和洛阳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757年的秋天,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式开始跟随李俶率大军收复长安,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两京、河东、河西以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收复,如此迅速的收复了两京,唐肃宗很是欣慰,深情的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而郭子仪也成为司徒,封代国公。
虽然唐肃宗召郭子仪入洛阳“经略北讨”,但是在两京收复之后的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唐军并没有组织兵力追讨叛军,这主要是因为唐肃宗忙着回到长安并迎回太上皇李隆基,然后稳定长安的宫廷内政,一直到了758年的秋天,郭子仪才真正奉命追讨叛军,但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已经不是在灵武的那个唐肃宗。
回京之后的唐肃宗开始忌惮、不信任武将,所以在追讨安庆绪的时候,唐肃宗派出了九位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但却没有选出一个元帅,“帝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节度使们奉命围攻安庆绪,却让一个外行人鱼朝恩从中调度,这一战似乎注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鱼朝恩在最开始就实行围而不攻的策略,耽误了进攻的时间,后来史思明领十几万兵救援安庆绪,相州之战中,一场诡异的大风吹散了唐军和叛军,唐军各节度使各自散去,一场大战如儿戏一般。而本应该负责的鱼朝恩将责任推给了郭子仪。
于是郭子仪被撤去兵权,滞留京师,而李光弼成为副元帅,此后的平叛,郭子仪基本使不上力,即便肃宗和代宗都曾有起用的意思,但是都被鱼朝恩和程元振等宦官所阻,仅有的一次出兵镇守也很快结束。
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位后,领兵平叛,将一座空城洛阳留给了史思明,又在河阳之战中取得胜利。之后同副手仆固怀恩领兵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进攻洛阳,进攻过程中,仆固怀恩因为没有听从调令而让唐军大败。
不过肃宗并没有追究李光弼的责任,仍旧让其统帅八道行营追讨史朝义。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弄死之后,叛军的实力还在,但是没有一个好的领导,史朝义的水平完全不能和史思明相提并论。安史之乱已经接近尾声。
李光弼应该是唯一一个在整个安史之乱中都比较被信任的将领,他也没有被撤职过,自始至终参与了安史之乱,其战功卓越。但安史之乱结束后,他还是被猜忌,或者说被宦官排挤,于是他待在徐州,硬是不敢离开徐州。
即便吐蕃军攻进了长安,而唐代宗仓皇出逃,李光弼也一直迟疑着没有出兵救驾,时间久了,部下看他的眼神已经变了,大部分都认为他拥兵自重,李光弼有苦说不出,他害怕被宦官们算计,又无法证明自己的忠心,于是在郁郁寡欢中,只过了一年就病逝了。
与李光弼同样参与整个安史之乱的还有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更多的是作为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副手存在的,但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打仗。
唐肃宗的登基后,吐蕃人和回纥人都想掺和大唐的平叛,而唐肃宗最终决定和回纥人交好,煌王李承寀娶回纥公主为妃,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而仆固怀恩的女儿也嫁到了回纥,成为可汗之子的妻子,之后回纥出兵帮助唐肃宗平叛。
762年,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夕,史朝义居然引来了十万回纥大军,在边境虎视眈眈,刚即位不久的唐代宗赶紧派使者去询问登里可汗,而登里可汗提出要和自己的岳父仆固怀恩谈话。仆固怀恩如同被放在了火炉上炙烤,去吧,这和回纥人亲近将来必然没有好的结果,武将本来就备受猜忌;不去吧,唐代宗还亲自下令让他去,并赐了免死铁券。
其实他根本没得选,最终还是去了,其结果是好的,他说动回纥人帮助大唐平叛,但安史之乱结束后,当他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回去的时候,流言四起,宦官们怀疑他与回纥勾结,他不敢回朝,而郭子仪又去将他的老部下收回,更让仆固怀恩惊惧不安,于是他反了,后来暴毙于军中。
安史之乱的功臣只剩下了郭子仪,郭子仪此人不仅是一名武将,更懂得在官场上如何保命,同时又忠心不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他的兵权一再被撤,自己一再被皇帝猜忌,被宦官排挤,但是只要朝廷有事,他从来没有推脱过,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国排忧解难,安史之乱后,他抵御吐蕃、单骑退回纥,“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所以大唐乃至古代少有的功高不震主并全功保身之人,后以85岁的高龄去世。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唐朝的战神浩如烟海。至于题主所说“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由于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军比较多,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谓“四大战神”可能不太好界定,故此版本较多。不过,我个人认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四位大将主要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
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后被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哥舒翰在安史之乱时,兵败被俘,后被安庆绪所害。李光弼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 仆固怀恩自然是那个唯一反了的。
下面分别简要说一下这四位将军的情况和他们最后的结局。
第一位:高仙芝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天宝六年(747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年,高仙芝率队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结果失败。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伐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
在潼关驻防时,唐玄宗以太监边令诚为监军。边令诚是标准的奸佞小人,不仅在唐玄宗面前构陷高仙芝手下将军封常清,还借机向高仙芝索贿。武人出身的高仙芝本来就看不上他,自然不从。边令诚便在唐玄宗面前诬陷高仙芝贪污军粮。唐玄宗下令监军宦官边令诚斩杀了高仙芝、封常清。
第二位:哥舒翰哥舒翰,安西龟兹(今新疆库车)人,突骑施族。唐朝名将。
哥舒翰文武双全,仗义重诺,成为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衙将。在王忠嗣接任河西节度使后,哥舒翰深得赏识,授大斗军副使、左卫中郎将。屡次打败吐蕃 ,拜右武卫将军、陇右节度副使。天宝八年(749年),发动石堡城之战,取得大捷,拜特进、鸿胪卿、御史大夫。他为大唐开疆拓土,屡建功勋,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保,进封凉国公,迁河西节度使,封为西平郡王。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处死高仙芝之后,哥舒翰被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前赴潼关拒敌半年。在宰相杨国忠的催促下,仓促出战,在灵宝之战中兵败被俘,被囚于洛阳,至德二年(757年),为安庆绪杀害。
严格地说,哥舒翰算不上投降,只是兵败后被安禄山俘虏,关了起来。在安庆绪败亡之时被杀。
第三位:李光弼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的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
天宝十五年(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
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后来,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晚年被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第四位: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是这些将领中最惨的一个。他是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期名将,右武卫大将军歌滥拔延的后代 。
仆固怀恩早年加入朔方军,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名将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为交好回纥,出嫁二女和亲回纥,推动回纥借兵以平安史之乱。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平定安史之乱之后,驻守邠宁,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册封大宁郡王。
唐代宗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反抗,为郭子仪所败,病死于鸣沙城。
纵观整个安史之乱中的大唐名将,能够善终的也不过只有郭子仪等寥寥几人。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高鸟尽,良弓藏”的怪圈在许多王朝中上演。大唐朝也不例外。这大概也是为大唐朝最后走向覆灭埋下的伏笔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