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都说秦国能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那么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世呢?大概率应该是这么6位君主在位期间: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其实这6位君主中,也有很多水分。比如说秦孝文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安国君,他在位仅仅3天就挂了,他能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呢?
再比如说秦庄襄王,也就是嬴异人,他是秦始皇的老爹。不过他在位也不过只有3年时间,期间政绩平平,也没留下什么旷世之举。
- 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
- 秦惠文王嬴驷,任用张仪瓦解六国联盟,任用司马错灭蜀,扩大了秦国的疆土。
- 秦昭襄王嬴稷,任用范雎远交近攻,任用白起灭六国百万雄兵。
-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以上这4位,似乎才是真正为秦国做出伟大功绩的君主。其实这6位君主在位期间,还有1位君主没有上榜,那就是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也是秦昭襄王的哥哥,那么问题来了,他能不能列入六世之余烈呢?他对秦国做了哪些贡献呢?
一、死得早没儿子,算不算对秦国的贡献?秦武王是个很有意思的君主,他天生孔武有力,一言不合就要彰显自己的力气,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力士。
为此,秦武王也非常喜欢大力士,身边的宠臣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全都是大力士出身。好家伙,朝堂之上一个个都是肌肉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型男走秀大会呢。
秦国境内凡是能举起来的东西,秦武王基本都举过了,似乎一点挑战都没有。因此他身边的宠臣孟说便提醒秦武王:老大,我听说周朝的龙文赤鼎很重,要不咱们去试试?
秦武王四年,百无聊赖的秦武王果然带着一大帮大力士,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洛阳,他们不仅要来举大鼎,更是为了彰显秦国的武力。
周赧王乖巧得跟个孙子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秦武王进入周朝的太庙,尝试着举起龙文赤鼎。结果报应来了。
孟说力气很大,率先把大鼎举了起来。不过眼珠子差点蹦出来,眼角都挤出了血滴。秦武王觉得孟说能举起来,自己难道不能吗?索性也来举鼎。
大鼎的确被举了起来,可下一秒就把秦武王的右腿给砸断了。那时候医疗条件太差,秦武王嗷嗷叫了一晚上,终于还是病死了。年仅23岁。
最关键的是,秦武王死前,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秦国的国君之位,就这么空了出来。秦惠文王的儿子们,成为了角逐大位的重要人选。
最终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强行登上了秦国国君的大位。嬴稷也就是秦昭襄王,他的曾孙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如果秦武王没有早逝,如果秦武王还有儿子,那么恐怕历史上就没有秦始皇这个人了。所以说,这未尝不是一大贡献呢?
二、占宜阳,设三川郡,秦武王打开了东出之门。秦武王之所以能得到这么个谥号,不仅仅是因为他孔武有力,更是因为他好战的缘故。秦武王时期,就已经有了问鼎中原的计划。奈何韩国和周国,挡在了函谷关跟前,死死地挡住了秦国东出的大门。
尤其是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兵精粮足,随时会阻拦秦国大军的东进之路,简直就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还得了?为此,秦武王特地召集了一大批朝臣,商量着灭亡周朝,拿下宜阳的战略。这事儿遭到了右丞相樗里疾的强烈反对,因为他觉得劳师远征,万一遭到魏国和赵国的偷袭,那可就完犊子了。
可左丞相甘茂却觉得这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因此甘茂主动请缨,游说魏国,与魏国签订了盟约,使得魏国和秦国站在了同一阵线。只要魏国挡住赵国,那么秦国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甘茂在出征之前,曾经对秦武王说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3个人连续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前两个人来,曾参的母亲不以为意,可第三个人来了以后,曾参的母亲立马收拾东西准备跑路了。
为啥说这个故事呢?甘茂就是为了告诉秦武王,宜阳难打啊,如果中途有人进谗言,导致秦武王让甘茂撤军,那岂不是要功亏一篑?
因此甘茂希望秦武王与之订立盟约,不打下宜阳,绝不撤军!由于订立盟约的地方叫息壤,所以史称息壤之盟。
此后甘茂亲自带兵攻打宜阳,不过很可惜,甘茂打了5个月愣是没能啃下宜阳。这时候秦武王也怂了,打算撤军。甘茂啥也不说,只是写了一封信给秦武王,上面只有两个字:息壤!
秦武王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果断增兵5万,又把他那些心爱的大力士都派上了战场。甘茂自己则散尽家财,鼓舞士气,最终一举拿下了宜阳,斩首韩军多达6万人。
这一战过后,秦国的领土直接扩张到了周朝都城洛阳的边上,韩国也失去了抵挡秦国大军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自此秦国可以自由出入函谷关,随时对山东六国发起进攻。
由此可见,秦武王,也不是什么事儿都没做。除此以外,秦武王还平定了蜀地叛乱,同时派兵攻打过义渠、丹犁。
总结:秦武王应该也算得上六世余烈之一。秦武王在位只有4年时间,所立下的功业,其实说到底也只有攻占宜阳,这一件事。但是这件事的意义是非凡的。
宜阳是韩国西部的屏障,又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壁垒。同时还是连接上党、南阳、新郑三地的枢纽。失去了宜阳,等于是把韩国给切成了零碎的好几块。
上党后来成为飞地,也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其实就跟秦武王夺取宜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从后果上来讲,秦武王拿下宜阳,直接伤害了韩国、周朝、赵国的利益。
此外,秦国拿下宜阳以后,随时可以出兵东进。这也使得山东六国转守为攻,改变了过去的战争策略。由此可见,攻下宜阳,对秦国统一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两个卓越的贡献,一是举鼎而亡提前送走了自己,二是没有留下子嗣,让其政治遗产被其弟弟继承。
1先说第一个贡献:提前送走了自己。
秦国此时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变强,又天赐良机夺得巴蜀之地,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雏形。
这时候秦武王嬴荡继位了。
嬴荡高大威猛,性子直,喜欢打架,经常会搞一些摔跤类的角逐游戏,不仅如此,这位爷还喜欢亲自上场比赛。
嬴荡绝对是一位合格的拳击手、格斗家,他对自己的天生神力很是自信。正所谓爱屋及乌,嬴荡对于民间的大力士非常看重,经常破格提拔重用一些大力士。
比如孟贲,据说此人曾经在野外见到两头牛争斗,孟贲上去就把两头牛分开了,一头牛很不错,见有人来劝架,很给面子,直接不打了。
而另外一头牛就不好说话了,我都快赢了,你来把我俩分开了,什么意思?拉偏架?越想越气,这头牛还想继续打架,最后被孟贲轻松击毙。
孟贲的故事传到了嬴荡耳朵里,嬴荡很是喜欢,直接拜其为大将军。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孟贲虽勇,但带兵打仗岂是儿戏,怎么能随便让一个人就当大将军呢?
秦武王四年,嬴荡举兵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
这个应该是嬴荡在位期间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攻下宜阳标志着豫北通道打通了一块滩头阵地,为后来白起攻下新城做好了铺垫。
攻下宜阳之后,嬴荡高兴坏了,直接带着手下的大力士们来旅游观光了,然后顺便去了周天子那里串了下门。
当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块后,分别铸了九个鼎,现在这鼎就在周天子这里。
嬴荡要把雍州鼎带走,说是代表秦国。守鼎的官员说:此鼎重千钧,没有人举得动,带不走。
嬴荡再次“弘扬”了大力士的角逐精神,直接将大鼎举起来,然后就送走了自己。
嬴荡也算完成了他当初继位时的那句话:
窥周室,死不恨矣。
所谓过刚易折,嬴荡酷爱蛮力,喜欢争斗,没有心机,按照喜好提拔毫无领兵经验的大力士做大将军,这根本就不是一位人君该有的样子。
秦国此时虽然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雏形,但越是此时,越应该小心,秦国需要的是一个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君主。
此时的秦国无论是内政,还是军事行动,都应该求稳,绝对不能凭借喜好做事。
嬴荡的性格是一个超级的定时炸弹,很有可能因为喜好,盲目进行军事行动。
嬴荡提前送走了自己,避免了嬴荡穷兵黩武,盲目进行军事行动,从而失去秦好不容易攒下的优势。
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真的是天命所归,每个国家都有明君,也都有昏君,但出场次序没有一家像秦国这样完美。
秦国所有明君都集中在了战国中后期,嬴荡这种不适合做君主的,也直接就被收走了,天命真的是站在秦这边的。
2第二个贡献:秦武王嬴荡没有子嗣。
嬴荡由于过早地离开大秦人民,以至于没有留下后代。
嬴荡留下的庞大政治遗产在其兄弟之间展开了角逐。
最终,宣太后在其兄弟魏冉的帮助下,夺得了大秦的政治财产。
宣太后就是芈月的原型。
宣太后的儿子嬴稷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嬴荡因为无嗣,秦昭王继位。一位光耀千古,战国时期独在一档的男人出现了。
这是真正的得一人而兴邦。
魏冉因为帮助秦昭王继位有功,被封为相国。
魏冉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和看人的眼光。
魏冉慧眼如炬,从群沙之中发现了这颗璀璨的明珠,并破格提拔。
这个人就是杀神白起,战国时代独在一档的军神。
白起父亲非常崇拜魏国的大将军吴起,于是给自己的儿子也取名“起”,希望白起可以和他的偶像吴起一样,光明璀璨。
白起父亲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要比他的偶像吴起还要璀璨。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攻下了韩国新城,不负其伯乐魏冉所托。
而新城是韩、魏两国最后的屏障,两家意识到危险,准备合力抗秦,夺回新城。
韩魏联军24万,秦国派出向寿,带领十万迎敌。
此时魏冉又站出来了,推荐了白起,而且是力荐的。
一个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一个是新升起的将星。
要是你,你会怎么选?
新城是秦国通往中原地区的康庄大道,绝对不能失去。
此次秦国的战略目标是:
保卫新城、阻击韩、魏。
最终在魏冉的坚持下,秦昭王选择了白起。
白起直接改变了策略,不守反攻,最终十万人全歼韩、魏二十四万大军。
这就是著名的伊阙之战。
白起的军事理论和其他人不同,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的宗旨是全歼敌军。
打退、打残都没用,过几个月又是一股大军。只有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才是王道,人都没了,城池怎么守?
白起宗旨是全歼敌军有生力量,利用优势,迅速扩大战果。
著名的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也是白起打的。
他搬开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磐石。
3如果嬴荡有子嗣,秦昭王必然不可能继位,魏冉自然也做不了相国。
白起虽然厉害,但明珠蒙尘也亦无用。
在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成为了唯一的晋升标准,破格提拔是需要承受压力的,而在新城守卫战中大胆启用新兴将领更是需要魄力的。
魏冉不愧是华夏五千中最成功的外戚,这等眼光和魄力非常人能及。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秦武王无嗣。
总结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的做了两个“卓越”的贡献。
提前离开大秦人民,避免了因其专断好斗的性格毁掉大秦大好局面的发生。
嬴荡无嗣,让其弟弟有机会继承了大秦王位。
从而才能重用魏冉,让魏冉慧眼独具发现白起这颗将星。
这两件事就是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最大的贡献了。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这位秦武王被黑的很惨,一是因为他那个奇葩的名字,简直让人不忍直视;二是他哪种奇葩的死法,前无来者后无古人。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秦武王嬴荡也称得上是“千古帝王”了。
前几年大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秦武王嬴荡就被描绘成为一个只会武力逞强的匹夫,但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嬴荡绝非等闲之人,如果不是不是死的早,秦国统一天下可能要提前很多年。
而且,这位嬴荡兄千里迢迢跑到洛阳去举鼎,可不是仅仅为了显示自己力大无穷这么简单。
先说后人给嬴荡“秦武王”的谥号,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绝对不简单。
想一下,历史上能被称为“武”的帝王都有哪些人,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恒、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等等,哪一个不是在历史上留下大名。
嬴荡仅仅在位三、四年,就能获得“武”的谥号,这就已经印证他肯定是大有作为的秦王,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恐怕秦始皇的父辈、祖辈就可以统一六国了,中国历史就将改写。
再看看一看在这仅有的三、四年时间里,嬴荡都干了些什么,到底够不够得上这个“武”字。嬴荡不到二十岁就当了大王,秦惠文王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家底是不错,可是给他留下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外敌,楚国、越国、魏国等等一众国家都把秦国当成了最大对手,联合抗秦的局面隐约在形成。
因此嬴荡看似登上了大王的宝座,实则外部是群狼环顾,都盯着这块肥肉。
初出江湖的嬴荡,很快向世人展现了他的政治和外交手腕。
当时楚国对秦国的敌意最深,于是嬴荡乘着越国使者来庆祝他当大王的机会,与越国达成了攻守同盟,两国相互利用,分别在楚国的东西两方牵制楚国,让楚国分身乏术,不敢对秦国用兵。
同时嬴荡又派大臣樗里疾出使韩国,利用樗里疾是韩国人的身份,一阵花言巧语稳住了韩国;随后再派大臣联系魏国,达成秦魏联盟。
嬴荡这一阵操作猛如虎,很快就稳住了恶劣的外部环境,为自己、也为秦国争取到了稳定的环境。
稳住秦国周边的环境后,嬴荡就开始向外用兵了,展示他的军事手段,开始为秦国开疆拓土,最著名的就是宜阳之战了。
这一站,嬴荡任命甘茂攻打韩国宜阳这个地方,刚忽悠住韩国稳住局面,嬴荡就拿软柿子韩国开到了,这也说明嬴荡不是个很厚道之人。
甘茂打韩国用了五个月时间,最终把宜阳打了下来,一下子就斩杀韩兵达到六万之多,韩国无奈之下只能对秦国割地求和。
此战更为重要的在于其战略意义,秦国完全控制了崤关和函谷关,更把疆域扩展到了垂涎已久的中原地区。
通过宜阳之战,其他六国对秦国的局面由此前的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甚至可以说,宜阳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影响力的事件。
而这一事件,正是这位嬴荡兄完成的。
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嬴荡很有可能就能实现他名字中“荡平天下”的愿望了,可惜历史就是这么奇特,偏偏这个时候嬴荡死了宜阳之战后,嬴荡亲自去了周王室一趟,说是参观一下“九鼎”,但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以秦王之尊去周王太庙,看别人家的镇国传家宝,还要把鼎搬走,政治意义显而易见,这不是取而代之又是什么。
显然,如果把嬴荡举鼎知识简单的认为是在逞匹夫之勇,这就是格局太低了。
只不过中间发生了嬴荡举鼎被砸死的意外,也让嬴荡统一天下的进程戛然而止,反而让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件成了世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可惜、可怜、可叹。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嬴荡在军事上还平定了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在政治上改革管制,废除相国,设立左右丞相相互制约;在经济上兴修水利;在人事上用人不疑。
要不是嬴荡在位时间实在是太短,以他的远大志向和各种手段,秦国统一六国根本不需要等到秦始皇的时候。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秦武王赢荡是一位比较无厘头的秦王,放着正事不干,却与人比赛举鼎,差一口气被鼎砸断了一条腿,失血过多而死。但他在临终前却做了一件英明无比的事,即将王位传给了当时正在燕国做人质的同父异母弟弟赢稷,赢稷即著名的秦昭襄王。秦自孝公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共经历了六代君王,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最大的秦王有三位:秦孝公、秦昭襄王和秦王嬴政。其中昭襄王是继往开来、开疆拓土,确立秦国统一态势的一代雄主。秦武王临终之际将王位传给这位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同父异母弟弟显示了他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的一面,这也是他短暂的一生中做出的最关键、最英明的重大决定!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寡人嬴荡,也就是尔等口中的秦武王、秦武烈王,大秦孝公讳渠梁之孙、惠文王讳驷之子、昭襄王嬴稷之兄。幼年时与白起、魏冉破巴蜀二国。父王崩后,在位三年,继位之初,文有甘茂、张子,武有白起、魏冉、乌获、孟贲、任鄙,手下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谈笑间,通三川,拔宜阳,后于周王幾为姬延那老小子言语所激,后举鼎薨逝。然寡人不悔,秦予稷弟,寡人心安。得游巩洛,生死无憾!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历史上谥号为“文”“武”的帝与王均为大作为者、能谥为秦武王就说明这一点、并非电视剧《𦍋月传》中描述的那样“勘定战乱之谓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