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清朝只有一个太子,到底太子重不重要?
太子在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那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明朝,基本上都是嫡子或者长子担任太子,这叫名正言顺。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等10位皇帝,要么是嫡子、要么是长子,也基本都在登基前被立为了太子。
可到了清朝,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都说清承明制,可纵观整个清朝,却只有1位太子。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的太子,似乎又没那么重要了。
一、清朝立贤不立长。清朝刚入关那会儿,还不懂中原文化,虽说继承了不少明朝的制度,可偏偏把嫡长子继承制给遗漏了。
康熙时期,倒是把这事儿给恢复了,因为康熙所立的太子,恰好就是自己的嫡长子胤礽。本来按部就班地这么搞下去,似乎也就跟明朝没什么区别了。
可偏偏康熙的太子胤礽是个失败的案例,这使得清朝再次恢复了以前选拔继承人的传统,那就是立贤不立长。
继承人是集团的未来,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选嫡长子,那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很显然,康熙的实验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是按照立贤不立长的办法选择继承人的。比如说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就是因为他比较贤能,才被公推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
康熙以后,雍正选择继承人,也是根据贤能,选择了第四子弘历。乾隆本有17个儿子,可惜这位老哥太能活,熬死了13个。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相对优秀的十五子永琰。
由此可见,清朝选拔继承人,多数情况下,不会根据你的年龄和出生顺序来选,也不会根据你的母亲是谁来选,主要是根据你是否有一定才能。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尽量避免将大位传给昏庸无能之辈。所以说,清朝的皇帝,大多数还算正常,虽说不是个个都是明君,至少基本没有太昏聩的君主。
二、康熙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五味杂陈,他看着二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心里挺复杂的。为啥?因为他觉得这帮老六,整天惦记着自己的皇位。
尤其是公开举荐太子的时候,大家一边倒,几乎都倒向了八阿哥胤禩。好家伙,选拔继承人,难道不是康熙老爷子的权力吗?现在给你们点颜色你们就要开染坊啊!跟你们客套客套,你们还当真了?
因此,康熙果断把废太子胤礽,再次扶持为了太子。一来是为了稳定朝纲,让支持八阿哥的那帮人死了这条心。二来是为了告诉众人,这个权力只属于康熙自己。三来,就是老父亲的一点私心了,毕竟培养了30年,谁能轻易放弃这个太子呢?
结果倒好,胤礽这个不争气的家伙,再次使得康熙勃然大怒,终于还是被废了。自此,属于胤礽的时代,就算彻底结束了。
胤礽没了,各位阿哥们,再次为了太子之位,争斗不休。这可太热闹了。主要分成了这么几派:
- 第一派,大阿哥胤褆。
- 第二派,三阿哥胤祉。
- 第三派,四阿哥胤禛,背后有十三阿哥胤祥支持。
- 第四派,八阿哥胤禩,背后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支持,俗称八爷党。
- 第五派,十四阿哥胤禵。原本支持八阿哥,后来八爷党开始集体支持他。
这么算下来,再加上原来的太子胤礽,至少有9位成年的阿哥,在争夺太子的位置。民间俗称九龙夺嫡。
这可把康熙搞怕了,儿子们这么搞下去,不仅要家破人亡,而且国家也会受到严重损失。而他们之所以这么闹,还不是因为太子之位嘛!
此外,不排除前任太子胤礽,就是在夺嫡过程中,被自己的兄弟们,一步步推向了无尽的深渊。没办法,谁让他占着太子的位置不挪窝呢?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康熙皇帝选择再不立太子了,他将选拔继承人的事情,偷摸写在诏书里,存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等到他百年以后,再让大臣们打开来揭晓接班人的人选。这就是大家俗称的秘密立储。
三、秘密立储,避免了许多麻烦。你别说,这一招是真管用啊!自从康熙不再立太子,这皇宫内外可就清静多了。毕竟任何一位皇子,都有机会,也都没有机会。
这就好比康熙让儿子们各自买了一个盲盒,至于盲盒里有没有宝贝,那就要等康熙百年之久揭晓了。
因此在此之前,康熙必须要保守秘密,这样儿子们才能尽心尽力地博取康熙的欢心,而大臣们不知道该投靠哪一位皇子,因此最后都会把宝押在康熙本人身上。
站队可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有些人站错了队,将会永远失去政治前途,甚至危及生命。与其孤注一掷,倒不如倒向康熙,反正康熙选谁他们就支持谁,这么一来康熙还能继续掌握最高权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由此可见,秘密立储,是真好用啊!
雍正看了老爹的操作,觉得太棒了,二话不说照抄了过来。因此乾隆也就成了雍正秘密立储的对象。
乾隆也觉得爷爷的办法棒极了,也打算照抄,可惜他看中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就挂了,一连走了13个儿子,这可把乾隆给气坏了,毕竟让人整天爬正大光明匾换诏书,也怪累的。
不过最终,乾隆还是选择了秘密立储的方式。哪怕只有4个儿子活着,这个办法也能避免这4个儿子争权夺利。嘉庆就这么成为了帝国接班人。
嘉庆在掌握实权的第二年,立马就把旻宁秘密选为了接班人。这是乾隆和嘉庆同时看上的接班人,也就是日后的道光皇帝。
道光在选拔接班人的时候,对儿子们还是考验了很久的。每当鬼子六奕䜣得满分的时候,他那个四哥奕詝都要以仁义礼智信的优势,掩盖自己的卷面分落差。结果奕詝还真的把道光给忽悠了,道光二十六年,终于将奕詝秘密立为了接班人。
此后清朝就没有搞过秘密立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子嗣凋零,没什么好立的了。咸丰就一个儿子,只能立同治。同治没有儿子,所以只能立堂弟光绪。光绪也没儿子,只能立堂侄儿宣统了。
总结:自古太子都是高危职业。太子在历史上,能够顺利继承大统的其实挺多的,但是担任太子时间太长的,还想继承大统,那就比较难了。
比如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干了30年太子,结果落得个谋反自尽的下场。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干了23年太子,结果被弟弟杨广给拱了。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干了22年太子,结果被唐玄宗赐死。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也干了24年太子,结果英年早逝,被弟弟朱棣取而代之。康熙的太子胤礽刚才说了,也是没能接班。
所以说,但凡是年长君主所立的太子,基本都无法顺利接班。汉武帝活了70岁,隋文帝活了64岁,唐玄宗活了78岁,朱元璋活了71岁,康熙活了68岁。好家伙,都是长寿帝王。正是由于这些帝王太长寿,导致太子们有些等不及了,有些真心等不到了。
为什么全清朝只有一个太子,到底太子重不重要?
清朝的太子只有一位,就是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但是这位太子最终被废了,此后,清朝再也没有活着的“太子”称谓。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事关国本,当然很重要。可是在康熙年间出现的一系列变故,最终导致清朝不立太子。
胤礽是康熙的嫡子,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很好,皇后因生育胤礽难产而死,他非常悲痛,为了加以弥补,康熙在众多的孩子中,对胤礽的感情最深;再加上当时正值“三藩之乱”的紧急关头,早立太子有利于稳定国本,因此,在胤礽不到两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太子。
胤礽由康熙帝亲自教养,长大之后文武全才,也有一定的治国理政能力。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康熙帝在位的时间很长,他的儿子们都长到三十几岁的时候,康熙还非常地“硬朗”,当然谈不到退位上去。这时,三十多岁的太子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团体”,而且隐隐可与皇权抗衡。而他的那些弟弟们,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团体,觊觎太子之位。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九龙夺嫡”局面。
内外夹击之下,在康熙一次塞外出巡的时候就出了状况,说是太子深夜的时候靠近康熙的御帐,欲行不轨。此事让康熙大为气愤和伤心,当场大骂太子,并把他废黜。
但是,太子之位的空缺燃起了其他皇子的“希望”。先是皇长子胤諟(庶妃所生,在康熙活下来的儿子中是长子),居然提出要替“父皇”把太子杀了。康熙很愤怒,把他圈禁。
之后,又有大臣联名上书,保举皇八子胤禩做太子。康熙更加愤怒,认为胤禩结交外臣、不守本分,并痛斥诸子,看情形,哪一天我死了,你们会在我的灵前开打争夺皇位,骨肉相残!
为了平息“九龙夺嫡”的严重后果,康熙帝不久又把胤礽立为太子。不过,已经撕破脸的父子关系,很难再挽回。不到两年,太子再次图谋不轨,被发现后,再次被废。
两废太子之后,康熙帝有生之年,再也没有立太子。可能是考虑到太子之位的诱惑巨大,会引发诸子之间残酷的“内卷”,所以,康熙决定不再竖这个“旗杆”,而是悄悄地考察。在他去世之前,终于选定皇十四子胤祯为继承人。
胤祯替康熙远征青海,给予的待遇差不多就是太子的待遇,很多人也把他当太子看,但是,并有册封,也并没有名正言顺。康熙的打算可能是,等胤祯载誉归来,就传位给他,但是没想到那一年冬天康熙得了急病,很快驾崩,皇四子胤禛上位,即雍正皇帝。
关于雍正夺位的说法流传很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康熙帝没有事先指定继承人、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因一场伤风而最终不治,才给了雍正可乘之机。
雍正在继承人问题上,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公开立太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骨肉相残;事先写好“遗诏”,一份放在自己身边,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老皇帝驾崩之日,两份“密诏”核对清楚,宣布继位者。之后的很多位皇帝,都沿袭这一继承法。
到了咸丰帝之后,出现了几种特殊情况:咸丰帝病逝在热河,驾崩之前亲口指定了继承人,他唯一的儿子载淳,是为同治帝。同治帝驾崩时很年轻,而且没有儿子,由慈禧太后指定醇亲王之子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光绪帝驾崩时也没有儿子,由慈禧太后指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是为宣统帝。
康熙帝
赫舍里皇后
胤礽
九龙夺嫡
十四皇子
雍正
正大光明
乾隆帝
慈禧
为什么全清朝只有一个太子,到底太子重不重要?
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是国之根本,是国之未来,太子很重要。但康熙年间,胤礽当了三十年太子,最后被废了。雍正才有机会当上皇帝。雍正后来不立太子,但留下遗诏,避免"九子夺嫡"局面。
为什么全清朝只有一个太子,到底太子重不重要?
在古代,太子是国之根本,是国之未来。一个皇帝登基以后,一般都会立马做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建他的陵寝,一件事是选好太子。修建陵寝,是为了他百年之后的“人生”考虑。选好太子,则是为国家的未来考虑。
选太子这件事,之所以着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太子是需要培养的。毕竟太子是将来的接班人。要接好班,就必须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除了要系统地教给他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见习。皇帝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要让太子站在旁边看。有一些皇帝还会有意给太子一些机会,让她自己处理朝政。二是太子的确定可以确保稳定。如果太子不确定,皇帝的所有儿子们,都会参与竞争。一参与竞争,必然有大臣依附不同的皇子。同时,地方上以及边关地区看见皇帝没有接班人,肯定也会有想法。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引起朝廷的动荡不安。之所以说是“国之本”,道理就在这里。
(努尔哈赤)
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朝代,近三百年的时间,却只有一个太子。这个朝代就是清朝。清朝为什么三百年只确定了一个太子呢?
最早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还不算一个王朝,只能算一个部落。照理说,部落也应该确定接班人,偏偏努尔哈赤没有确定。他在朝堂上采用的,是所有的孩子们共同讨论决策,当时叫做“九王议政”。不久他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皇太极联合其它皇子,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当了大汗。接着皇太极称帝。从这时候开始,清王朝才算建立了。
不过皇太极也没有确立继承人,就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经过一番争斗,他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生前也没有确立太子,不过他立下了遗诏,让康熙接班继承皇位。所以,严格地说,康熙是没当过太子就当皇帝的。
(康熙)
康熙上台,他的次子胤礽出生一年后,他就正式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康熙想学习汉人皇帝的做法,尽快确立太子,以固“国之本”。
但由于康熙在确立太子以后,在培养太子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汉人皇帝的做法来。也并没有给予太子应有的权力和尊严。同时,其他的皇子,康熙也没有安顿好,让他们都呆在京城,没有去就藩。也因此,皇子们就在京城和太子争斗。最终就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到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九子夺嫡”的悲剧,还一直在延续。雍正为了能坐稳皇位,还坚持不懈地和他的兄弟们斗争着。正是因为有这样惨痛的教训,所以雍正才脑洞大开,搞了一个“秘密建储制度”。皇帝生前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出来,两份,一份自己保管,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去世后,从匾额后面把诏书拿出来,和皇帝的遗诏对照着宣读。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没有太子了。因为把诏书一念,那个皇子就得登基了。
(雍正)
不过,虽然雍正采用了这种方式确立继承人。但是,从他开始,就不断地泄密。比如他连续两年都让皇四子弘历代替他去祭拜康熙,而这也相当于告诉了众人,弘历就是他确定的继承人。而这也引得雍正的第三子弘时很不满,和雍正的关系搞得很僵。秘密建储,形同虚设。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消弭皇子们的争斗。皇子们依然争斗不休。只不过这种争斗是在暗中进行的,做样子给皇帝看。此后最典型的,就是道光的两个儿子奕詝和奕訢。奕詝本来天资愚钝,但是他的老师让他演了两场好戏,结果道光皇帝误以为这个孩子有“仁爱之心”,又有“孝悌之心”,所以最终把他确立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实际上雍正搞的秘密建储,不确立太子的做法,并没有解决预先确立太子产生的矛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个新的矛盾就是强固了皇权,却弱化了东宫。而弱化东宫,也就使得太子的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道光皇帝预先把奕詝立为太子,那么他就知道奕詝究竟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没有能力,就可以换人,不换人也可以加强培养,补足短板。但是因为秘密建储,实际上无法发现皇子的不足,也没办法对他们进行培养。
同时,这种做法,还为后来慈禧当权铺平了道路。不预先确立太子,慈禧因此可以在权力宝座上为所欲为,统治中国半个世纪。
为什么全清朝只有一个太子,到底太子重不重要?
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子嗣,这对于王朝而言就是天大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这份功业没有人继承,这样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皇帝如果不立太子,这同样对于大家而言同样是没保障的,因为太子的一个作用便是安定天下的百姓,让大家都能够有安稳,第二便是减少不必要的内斗,从而让皇位能够顺利过度,对于皇帝而言,如何避免皇室内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皇室内斗往往意味着骨肉相残,同样也代表着力量的折损,而过早的立太子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大家因为相互猜疑而发生过多的冲突,也可以减少其他皇子的野心,更好的去团结大众,从而将王朝治理的更好,因此太子即是消除内斗的基石,也是减少争端的保障,自然太子这个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大家也不会为了这个位置而绞尽脑汁的争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