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如果没有多尔衮,大概率是不会有大一统的清王朝了。多尔衮真的这么牛,没了他,地球还不转了?倒不是这么说,多尔衮的能力虽然强,毕竟也有限。

那么为什么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一统的清王朝呢?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恰如其分的时间,遇上了一个人恰如其分的人,仅此而已。换个人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可能就错过了统一天下的良机了。

一、多尔衮退出皇位竞争,保证了集团的团结。

皇太极死得比较突然,压根就没留下遗嘱。他的儿子们和弟弟们,都是夺位热门。尤其是他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

豪格手里有两黄旗和正蓝旗这3个旗的人马,而多尔衮手里,则有两白旗的人马。此外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中,也有不少宗室贵族是支持多尔衮继位的。

这么一来,豪格和多尔衮,基本形成了势均力敌的态势。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多尔衮这不是捣乱嘛!子承父业是天理。

可那是女真人,按照女真人或者蒙古人的旧俗,子承父业和兄终弟及,都是合理合法的事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以后,不就是他弟弟金太宗完颜晟继位嘛!所以说,多尔衮参与竞争皇位,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如果事态这么发展下去,那多尔衮集团和豪格集团势必要内斗。一旦八旗内部打了起来,那清朝再想入主中原,那就是痴人说梦了。任何一个集团,最忌讳的就是内斗。

很显然,多尔衮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可能改变全天下的历史。这个时候多尔衮想到了自己父兄们的努力,努尔哈赤、皇太极花了那么多年的功夫,才打造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清朝,难道就要葬送在自己手里吗?

最终多尔衮作出了退让,既然两黄旗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那么就让皇太极的幼子,6岁的福临继位好了。这么一来可以堵住两黄旗的嘴。

多尔衮作为皇叔,手握兵权,自然可以成为摄政王。豪格作为皇兄,是皇位的最大威胁者,自然不能负责摄政工作。这种处理方式,是解决内斗的最好办法,也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好办法。

换个人来,很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内斗,那不完犊子了嘛!即使豪格斗赢了,八旗实力也会严重受损,那就别想着入关了。

二、多尔衮选择招降吴三桂,而不是救援吴三桂。

李自成杀入京城以后,其实多尔衮压根就不知道关内什么状况。那时候又没有手机,无法刷新闻头条。所以说一切都要看统治者的第六感了。

最初吴三桂选择投降李自成,而且将山海关交给了降将唐通,自己带着5万关宁铁骑,前往京城接受李自成的检阅了。

可半路上,吴三桂得知自己家被李自成给抄了,老爹被李自成揍了,就连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给霸占了。

这还得了?吴三桂差点没气炸了,二话不说带着5万大军杀回山海关,不仅赶走了唐通,还顺便收编了唐通手下的3万杂牌军。

多尔衮只知道关内发生了大事,却不知道李自成和吴三桂已经闹掰了。吴三桂显然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李自成号称手握百万雄兵,对付吴三桂那七八万人,还是很轻松的。

这个时候吴三桂向多尔衮发出了求援,他表示,如果多尔衮相助,那么将来可以割让部分土地给清朝。

多尔衮呵呵一笑,没有搭理吴三桂。很显然,裂土相报不是多尔衮的目的。可如果换一个人呢?估摸着早就动心了吧?毕竟努尔哈赤、皇太极打了几十年,也没拿到关内的寸土啊!

见多尔衮没有相助的意思,吴三桂磨蹭了半天,只好选择了剃发投降。也就是说,吴三桂本来是打算和多尔衮成为盟友关系,结果吴三桂成了多尔衮的部下。

这种外交手段,一般人是不具备的。多尔衮在不清楚关内动向的前提下,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可见他的第六感有多强了。他是怎么认定了,吴三桂不会再次投降李自成的呢?

三、多尔衮选择渔翁得利。

这还没完,多尔衮的权谋之术不仅于此。答应了吴三桂,不代表立马出兵救助吴三桂。李自成知道无法招降吴三桂了,因此亲自带着10万大军杀向山海关。

双方在山海关的一片石展开了大战,战况异常激烈。吴三桂期间多次派人请多尔衮支援,多尔衮都只是敷衍了事。

这是什么情况?原来多尔衮已经猜到了关内的局势,李自成和吴三桂争雄,无论谁获胜,对清军都没有好处,只有他们俩都战败了,清军才能渔翁得利。

多尔衮明白,自己手里那10几万八旗兵,根本不足以同时解决李自成和吴三桂,那么只有等他们俩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才能达到掌控全局的目的。

等到吴三桂快扛不住的时候,多尔衮这才下令让八旗兵一拥而上。李自成的兵马也在高强度作战中损失惨重,哪里还挡得住八旗精锐?因此一眨眼功夫就战败了。

至于吴三桂这边,他的关宁铁骑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此后吴三桂要想东山再起,就必须要依靠清军的力量。这么一来多尔衮终于掌握了这盘棋的主动性。

如果换一个人来,他能否如此准确地抓住出战的机会呢?提前出手,那么李自成和吴三桂都还有一定实力,将来李自成不好对付,吴三桂不好控制。晚点出手,吴三桂那点人马可能就被折腾光了,到时候山海关落在李自成手里,再想打下来,可就不容易了。

四、迁都北京,以图进取。

当时八旗军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李自成在京城匆忙登基称帝后,随即放弃了京城,跑路回到了西安。这个时候清军顺利地拿下了京城。

多尔衮再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当时清朝的都城在盛京沈阳,清朝各大贵族们的不动产也都在这里置办好了。

这个时候,多尔衮认为应该迁都北京,以此为基础,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这事儿对很多贵族来说,是有巨大冲击力的。一旦迁都,这些贵族购买的学区房可就不好使了。

为此大量贵族表示拒绝,认为北京是清朝的前线,迁都到这里太危险了。可多尔衮却觉得,以北京为根据地,以图进取,雄霸九州,这才是父兄们都想办成的事情。

所以说,多尔衮在关键时刻,顶着被贵族们谩骂的风险,毅然决然选择迁都。1644年9月,顺治帝从盛京赶往京城,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正式迁都北京。

说老实话,这事儿的压力的确不小,把大本营放在最前线,你做得出来吗?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家底都给败光了。多尔衮偏偏就是有这种气魄。

拿下了北京,清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山西、河北、山东等大片地区,这就是选择的重要性。如果不迁都,很多降将们可能没那么容易投降,他们会觉得你们只是来抢劫的,抢完了就走,我们凭什么跟着你们混呢?

总结:历史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关键人物造就的。

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往往带头的那几个人,才是改变历史的关键人物。很多人觉得个人改变不了什么。其实当个人拥有一定权势以后,就可以改变历史。

很显然,多尔衮作为清军的领头人,就是改变历史的那个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准确无误地将清军往正确的方向带,这才造就了276年的大一统清王朝。

当然了,入关以后,多尔衮也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比如说圈地运动,比如说剃发易服等等,差点儿又把清军给赶了回去。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福临即位,此时朝堂上的满洲贵族中,确实没有人在能力与远见上与多尔衮比肩。

如果要评选谁是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多尔衮绝对是当之无愧,乾隆皇帝更是评价其曰:

“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

乾隆皇帝这样说并不是对多尔衮的奉承,而是事实本就确是如此,一方面是多尔衮的能力卓越、目光远大,另一方面则是此时的朝堂上,多尔衮这个睿亲王“睿”字是当之无愧的,其他的掌握权势的满洲贵族,与多尔衮相比,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当时,掌旗的亲王和郡王一共有七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以及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

我们来逐一分析以及与多尔衮进行比较。

皇太极时期“四大亲王”中排名最高、位列百官首位的礼亲王代善,此时已经年过六十,早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就已经逐渐退出了统治核心,他是因为年龄大、资历老,加上手中两红旗的实力而为人所敬重,况且在经历了被皇太极持续的打压和限制后,其本身也不愿意再过多的过问国事。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仅次于代善排在百官第二位的,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关系密切,由于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朝堂之上支持力量本就单薄,再加上其政治能力和政治手段远不如多尔衮,原本与多尔衮共同辅政的他,被多尔衮提出了辅政序列。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一直以来都是在皇太极的庇护下成长,打仗能力出众,但是与济尔哈朗一样,政治手段上并不成熟,最后还是被多尔衮害死了。

阿济格和多铎,一位是多尔衮的亲哥哥,一位是他的亲弟弟,两人都是功勋卓著,打仗非常的厉害,但是统治能力上就非常的有限,阿济格是典型的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多铎在日后江南地区的一些列暴行也证明了他缺少政治能力,这方面都是远逊于多尔衮。

最后一个颖郡王阿达礼就更不用说了,他的上位完全是沾了他自己的父亲萨哈廉的光,皇太极对他是爱屋及乌,本来是给予厚望,结果对阿达礼只能是恨铁不成钢。阿达礼既没有军功,也没有能力,同时在政治上有非常的幼稚,最终是将自己卷入到了政治旋涡中,只落得身死的下场。

所以在掌握朝中事务大权的几位旗主王爷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政治上的短板,在这一点上,多尔衮确实是技高一筹。

而实际上,皇太极去世前的一年,即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就曾同明朝的崇祯皇帝主动议和,这也是当时满洲贵族的普遍态度。

“松锦大战”后,皇太极大获全胜,占领除山海关和宁远外的辽东大部,明朝则是损兵折将,再也无力抵抗清朝,同时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却是愈演愈烈,彻底的无法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竟然主动向崇祯皇帝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并且抛出了并不苛刻的议和条件,只是后来陈新甲的下人出现了重大失误,让本应秘密推进的和谈完全公开化,这才让不愿负责任的崇祯当场翻脸,坑死了陈新甲,也彻底撕毁了和谈协议。

在这样方面,皇太极与努尔哈赤也有着类似之处,他们对抗大明王朝,重点还是放在了辽东地区和整个东北,努尔哈赤希望获得明朝的册封,皇太极希望与明朝成为兄弟之国,为此皇太极在能吞并朝鲜的情况下,只是让朝鲜称臣,入关作战也更多的是为了劫掠。而当时的满洲贵族对于当前占有的土地和人口非常满意,反而是投降而来的汉臣包括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入关与明朝作战的心思颇为急切。只是皇太极认为处理好满洲人内部的问题应该摆在首位,再加上他刚刚五十,也没有想到会骤然崩逝,所以从皇太极开始就没有落实具体的攻灭大明王朝,统一全国的行动目标。

而多尔衮对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概念,确定统一全国的目标也是因为受到了这些汉族大臣和武将的影响,并且接受了这样的思想。

所以,如果不是多尔衮,且不说其他人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与远见去想要挥师入关,不是去劫掠,而是去一统天下,就说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意愿上,也不见得有人比多尔衮有着这样更加强烈的想法和愿望了。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清交替之际,多尔衮的一系列正确举动可以说为大一统的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首先,把握住了山海关大战的历史机遇。

这一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在此之后原本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却突然同李自成反目,进而开始联络多尔衮。

此时的多尔衮准确的把握住了这次历史性的机遇,一来,不接受吴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吴三桂的投降;二来,除留下少数部队拱卫盛京,将其余兵马全部带到山海关,并且带上全部的红衣大炮;三来,坐视李自成与吴三桂血战,坐等两败俱伤,吴三桂投降。就这样,多尔衮打破李自成农民军,进而又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北京城,将政治势力和影响力从关外拓展到了关内。

其次,定都北京,举族入关。

多尔衮占领北京后,迅速决定让顺治皇帝入关,并且迁都北京。

一方面,定都与明朝的首都,更加昭显了清朝作为“明朝继承者”的历史地位,其统治更加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的号令天下,进而统御全国。

而跟随顺治皇帝而来的,则是关外包括满、蒙、汉在内的大部分的旗民,可以说是举族入关,而这些人日后也分布在了京畿周围以及全国各地。

再次,就是对前明官员全盘接收的策略。

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对于前来投降的前明官员,予以官复原职的待遇,如果有立功表现的,还会酌情奖赏,这样一来,极大的增加了征讨和统一的难度,同时也使得清朝的统治体系和官僚队伍能够迅速的建立。

与此同时,对于前明兵将以及南明军队的招降过程中,创建了绿营,并对其主要将领予以“入旗”奖励,也极大的刺激了军队的投降,包括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向清朝输送的兵力就多达六十万,而他们也成为了攻灭南明的主力。

除此之外,多尔衮听从包括汉臣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建议,采取了一些列安抚百姓,消除痹症,减轻百姓负担的举措和办法,使得清朝的统治逐步趋于稳定,其统治的认同感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加强,如果是换做当时其他的满洲贵族确实很难做到。就算是纵观整个清初历史,也就是皇太极能够如此了。

然而,多尔衮采取了“六大弊政”,最终使得他没有亲眼看到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的那一天。

或许是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亦或许是对清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太过于自信,在采取了一些列积极措施稳定了全国局面后,多尔衮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又采取了一些了错误的举措,包括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史称“六大弊政”。

伴随着“六大弊政”的推行和实施,极大的伤害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感情,更是激发了其强烈的反抗情绪,清军原本已经拿下了南方地区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和纷争,而清朝也采取了极为强硬和残忍的方式进行了镇压,于是乎就出现了人们所熟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八十一日”等等一幕幕人间惨剧。

而在平息这些动乱的同时,清朝自身的实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反抗清朝统治的运动再次进入到了高潮,包括南明永历政权以及东南的郑成功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并且取得了极大地胜利,特别是永历政权的李定国两厥名王,威震天下,极大的延缓了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于关外的喀喇城,不仅留下了诸多的遗憾,还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清算。而直到多尔衮去世十多年后,伴随着吴三桂在昆明绞死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明朝皇族血统正是消亡,清朝才算是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基本占据了明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两京一十三省,大清王朝也就此建立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只不过,这一切多尔衮都没有能够亲眼看到罢了。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如果没有多尔衮,大清只能偏安一隅,不可能有大一统的大清帝国。

皇太极驾崩,多尔衮和豪格争皇位,没有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争皇位失败。以多尔衮的强势个性,他不会轻言放弃,双方必然有一搏,刀兵相见是必然的。结果只能两败俱伤,豪格既便取胜,大清元气会大伤。

皇太极驾崩是1643年9月,李自成1644年3月进北京,元气大伤的大清没有力量和李自成决战,吴三桂看到大清内讧也不可能头降清兵。

另外,豪格与多尔衮本来就不合,豪格之前始终是多尔衮的手下,打锦州、打察哈尔、打朝鲜,豪格都是多尔衮的副手,能力上豪格比多尔衮差得远,而且多尔衮也不是一个很好配合的人,豪格很难领导多尔衮。所以豪格当了皇帝不可能用多尔衮。豪格性格柔弱,综合能力一般,他当皇帝,没有多尔衮这样的人鼎力支持,问鼎中原他做不到。

没有多尔衮,豪格找个有能力的帮手不就行了吗?当时的大清,亲王贝勒中军事能力强者很多,政治能力强者还真不好找。

郑亲王济尔哈朗,除了多尔衮之外算是比较优秀的亲王,顺治继位后他和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他排第一,多尔衮排第二,地位在多尔衮之前,可是能力不及多尔衮,很快就被多尔衮取代了主导地位。

有人说了,豪格可以用范文程和洪承畴这样的汉人,他们有谋略有办法,可以帮助他问鼎中原。但是,谋士再好也是谋士,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当皇帝的豪格,豪格的能力达不到,再好的策略他看不出好来,不去用也是白搭。

豪格没当上皇帝,是他的不幸,也是大清的万幸。因为他没当上皇帝多尔衮才当上了摄政王,大清的最高权力才到了多尔衮手里,皇权只有和多尔衮这种有能力的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当时的大清也只有多尔衮有能力,洞悉时局,抓住机会,使大清朝问鼎中原。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抓不住,错过了,也许就永远丧失了。如果没有多尔衮,大清只能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大清能进化成大清帝国应该感谢多尔衮。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如果没有多尔衮,那么清朝有可能永远只能偏安一隅,类似于宋之西夏那种存在,称为大清帝国的话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大概来说说。

如果清朝没有多尔衮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没有阻力的成为皇帝,豪格这个人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如果他成为皇帝,对内压服不了掌握八旗的诸王,做不到真正的中央集权,对外不会在明朝亡国以后抓住机会入关,即使入关肯定也没有太大作为。

二是清朝会出现幼帝福临继位,然后济尔哈朗摄政的情况。福临年幼,很明显没有掌控朝局的力量,济尔哈朗的政治手腕并不强,很明显不能如同多尔衮那般掌控朝局,自己内部都统一不了,那么面对明朝灭亡的大好机会,肯定只能干看着或者作为很小的。

所以总结来说,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入不了关或者说成为不了大一统王朝,只能是关外割据政权,身为割据政权,称为“大清帝国”是很勉强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来谈一谈。

崇德元年,皇太极把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所以,无论有没有多尔衮,清王朝还是会存在的,但许多重要的方面会完全不同。

第一,皇太极的继承人会有变化。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安排继承人,于是出现了一场激烈的纷争。最终,皇太子的大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出局,幼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如果没有多尔衮,豪格也就没有了强大的对手,那样一来,有可能而且有资格站出来与他争夺大位的,只有和硕豫亲王多铎。多铎是努尔哈赤的小儿子,继承了父亲名下的三十个牛录,实力强大。他对皇位也有想法,当初多尔衮犹豫不决时,多铎就曾经说过:你不想做皇帝,我就要做,当年父亲在遗诏中也提到了我。

所以,如果没有多尔衮,站出来与豪格争夺的,就是多铎。但多铎的手腕、威望和能力都比多尔衮差了几个级别,豪格胜出应该没有悬念。这也是代善等中间派的立场,因为代善曾经说过:“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

如果豪格做了皇帝,小弟弟福临就是普通的亲王,他的儿子玄烨也就无缘皇位,中国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康熙大帝。

第二,关于清军入关。

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传到盛京后,大学士范文程认为,这是成就大业的大好时机,应该立刻挥师入关,直取北京。另外,要在关内选择坚固的城池,驻军长守,逐渐占领黄河以北。

洪承畴也认为,清军必须尽快入关,清军要师出有名,要注意安抚官民。

所以,关于入关的种种,范文程和洪承畴已经考虑得非常详细,多尔衮只是做了决断。即使没有他,清军还是会进入山海关的,但后续的发展会不会像真实的历史一样,很难说。

当时进关的主力有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和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率领的汉军,一共占了大清三分之二的兵力。

如果是豪格做了皇帝,他应该也会亲自出征,统帅八旗军的兵力也应该差不多。但是,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在山海关迎战李自成的问题上,在进入北京之后的一系列政策上,豪格能不能做得像多尔衮一样恰当,很难说。稍有不慎,结果可能就对清军非常不利。

第三,入主中原的问题。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实际掌握了大权,白旗三兄弟也全部进入了权力的核心。清军进入北京,实力强大的多尔衮三兄弟也充当了主力。

此后,多尔衮坐镇北京,哥哥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向陕西方向追击李自成,弟弟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向江南进军。两路清军迅速击溃了李自成和南明的弘光政权,拿下西安和南京。此后多尔衮又派豪格由汉中进入四川,杀死张献忠。

如果没有多尔衮,豪格做了皇帝,应该会留下来坐镇北京,阿济格和豪格率领的两白旗还能不能这么听话,这么卖命,就很难说了。如果换了别人率军出征,能不能像多铎、阿济格、豪格打得那么好,迅速消灭各方面的反对力量,都是未知数。

如此一来,明末的乱局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最终胜出的,还真不一定是大清。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先说我的观点,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帝国。

皇太极时代的一把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年仅15岁的多尔衮,父母双亡。多尔衮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慢慢成长为一把尖刀。

1628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名称,意思就是聪明的统帅。 1629年,多尔衮跟从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这时候已经接近北京。在广渠门外大败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兵,又歼灭明朝山海关的援兵。

可以说多尔衮扫清了皇太极称帝的障碍。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号大清,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这时候的多尔衮才24岁。

皇太极即位后,多尔衮继续着他的征战之旅,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又在松锦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攻破山西,济南多地,此时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

大清的十字路口

就在这时(1643年),皇太极暴卒,这个时候的大清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第一个问题,皇太极没有留下遗诏,立谁当皇帝?

第二个问题,要不要入关取代明朝?

关于第一个问题,要是在大明王朝肯定争议不大,肯定嫡长子继位,其他人都是乱臣贼子,但是在当时的大清,还没有深受儒家的影响。

当时的两股势力,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多尔衮都有自己的势力支持。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有着自己的政治资源,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而且,当时的豪格虽然年轻,但已经被封为和硕贝勒,手中还有正蓝旗,这三旗是支持他的。

而多尔衮,他自身的战功不必多说,两白旗是他的坚定拥护者,还有能征善战的两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正红旗也有他的支持者。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如果是你怎么选,自立还是妥协。

最后多尔衮没有自立,他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继位,是为“顺治”,并且扫清了豪格等其他反对势力,诛杀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不得不说,这哥俩真的惨),维护了大清秩序,为统一奠定基础。

挥师南下

多尔衮作为睿亲王,对得起这个“睿”字,他采纳范文程(“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的建议,决定入主中原

这时候,吴三桂又请多尔衮出兵,他敏锐的抓住战机,先让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后,才肯出兵,最后势如破竹,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可以说,首先没有多尔衮就没有顺治帝的继位,也就不会有康熙、雍正、乾隆,就不会有人们所说的“康乾盛世”。

其次,没有多尔衮的决策以及远见,大清可能就不会南下统一,也不会有后来的大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