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绝大多数都是能征惯战之辈。尤其是四大贝勒中的3位: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既然有这么多优秀的儿子,为啥努尔哈赤偏偏选中了皇太极做接班人呢?实际上皇太极压根就不是努尔哈赤选定的接班对象,他是贵族内部民主选举出来的。

一、努尔哈赤原本想把大位传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68岁,这个时候的皇太极35岁,正值壮年。而多尔衮当时才15岁。说实话,在后金帝国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让一个15岁的孩子继位,风险是很大的。至少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毕竟五代十国中,因为传位给幼子而丧失江山的情况历历在目,稍微读点历史,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观点抛弃,为啥?因为那是后金,那是一个没怎么读过历史的帝国。努尔哈赤虽然很有才,但整天抱着一本《三国演义》当兵书,你觉得他的文化水平能有多高?他根本不知道在乱世传位给幼子有多危险。

但是这个孩子是不是多尔衮呢?其实我们看当时这些子嗣的待遇,就能发现,多尔衮的待遇很不显眼。

1624年,在后金的新年晚会上,除了四大贝勒以外,阿济格排名第六,多铎排名第七,多尔衮压根就没资格亲自给努尔哈赤祝贺。

此外,努尔哈赤去世之前,多铎只有13岁,但是却已经成为了正白旗旗主,封贝勒,旗下拥有35个牛录。而当时的阿济格和多尔衮只有15个牛录,完全没法和多铎相比。多尔衮的头衔也比不上多铎,根本没当上正儿八经的旗主(1个牛录一般有300人)。

所以说,按道理努尔哈赤显然是更加偏爱多铎的。即使要传位给大妃(正妻)阿巴亥的孩子,也是应该传给多铎,而不是多尔衮。

多尔衮只比多铎大2岁,本身就没啥区别。在各种待遇上,多尔衮也比不上多铎,他凭什么能继承努尔哈赤的大位呢?

所以说,部分史料中,称阿巴亥拿出努尔哈赤的遗嘱,让多尔衮继承大位,这是不合理的。除非是阿巴亥特别偏爱多尔衮,有意为之。

二、皇太极是贵族们选出来的后金大汗。

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便逼着大妃阿巴亥跟着殉葬了。等于说,年幼的多尔衮、多铎,同时丧父丧母,失去了依靠。

即使当时他们手里有一定数量的牛录,也翻不起大浪来。因为他们没有军功,纯粹是贵族老爷,这谁能服气呢?再说了,跟着这么点大的孩子混,能有前途吗?

所以说在努尔哈赤没有留下确凿遗嘱的前提下,多尔衮、多铎这类小孩儿,自然而然就被排除出了继位候选人的范围。那么为啥是皇太极呢?

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已经是权倾朝野的人物了。他们手里都有军权,哪怕是努尔哈赤,遇到大事也得找他们商量着办。

等到努尔哈赤去世了,四大贝勒自然是大汗之位的重点候选人。四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其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所以相对于其他3位,差了点意思,不具备竞争力。那么代善、莽古尔泰,比皇太极差在哪儿了呢?

努尔哈赤的太子褚英被废以后,皇次子代善就是最年长的儿子了。代善不仅宽厚,而且屡立战功,有大将之材。所以努尔哈赤一度将军国大事都交给了代善,而且还打算把自己的汗位传给代善。

这也没毛病,四大贝勒之中,代善的威望最高,又是首席贝勒,其他三位也没资格反对。那么为啥代善就失去了继承权呢?

  1. 从野史角度来说,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可能存在私情。这事儿还被皇太极抖了出去,因此努尔哈赤废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2. 从正史角度来看,代善对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非常不好,常常虐待他们,甚至导致硕托差点因此叛逃。努尔哈赤因此让岳托、硕托和代善分家,同时废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说实话,正史的解释太牵强,代善对儿子好不好,和他能不能担任太子之位,似乎没什么瓜葛。野史虽然有点儿露骨,但是一旦努尔哈赤怀疑了这一点,那代善是肯定不能做太子了,所以似乎更加合理。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也是嫡子。他的母亲富察氏,本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估计是代善的魅力十分惊人,所以说,富察氏和代善也传出了绯闻。

好家伙,代善究竟是何方神圣?为啥两任大妃都跟他搞暧昧呢?无风不起浪,莽古尔泰为了邀宠,居然主动弑母,这可把努尔哈赤给恶心坏了。此外,这种行为在整个后金贵族圈子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连生母都敢杀,他要是做了大汗还得了?因此莽古尔泰也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

相对来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身上,就没什么劣迹了。而且他也是四大贝勒之一,手握军权,立下不少战功,选他当大汗,似乎不成问题。

三、一切都是皇太极的阴谋?

皇太极,其实原来的音译是“黄台吉”。台吉是蒙古贵族的一种称呼,和贝勒、贝子差不多。黄金家族的女婿们,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往往会在前面加上“洪”、“黄”、“红”等字,所以黄台吉其实是皇太极的一种称呼,并不是名字。

后来皇太极称汗称帝了,汉人士大夫不知道蒙古草原上有一大堆“黄台吉”,他们为了拍马屁,说皇太极有天命,“黄台吉”和中原王朝的“皇太子”读音类似,这是天命所归啊!

所以后来的翻译里,就将黄台吉翻译成了皇太极。知道内情的满人虽说捂着嘴在笑,不过也认可了这一点,反正对他们没坏处。

有一种说法,代善下台,多尔衮、多铎失去继承权,都是皇太极一手造成的。当年努尔哈赤说在自己百年之后,要把子孙和大妃都托付给代善。

这下代善可就火了,为此多尔衮、多铎的母亲阿巴亥,的确有几次带着点心前往代善家中,而且在宴会上,常常和代善眉来眼去。

这事儿可以理解,女真族过去有收继的习俗,父亲死了,小妈可以改嫁给继承家产的长子。阿巴亥比努尔哈赤小31岁,当时不过37岁,还不算太老。她也想在努尔哈赤死后找个新靠山。

可当时努尔哈赤已经是大汗,这点面子还是要的。私底下有这种行为,努尔哈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事情一旦摆到台面上,那就不好看了。

而一个叫德因泽的庶妃,偏偏就把这件事捅了出来,连我们都知道了,可见当时传播有多广。努尔哈赤的老脸挂不住啊!如果还让代善或者阿巴亥的儿子们继位,那不是抽自己的嘴巴子嘛!

德因泽并不得宠,也没有子嗣,即使扳倒了阿巴亥,对她又有什么好处呢?冒着这么大风险干这事儿,肯定有利益原因。所以很多人将这件事的幕后主使,指向了皇太极。

因为阿巴亥不仅和代善有来往,也曾经对皇太极示好,结果被皇太极拒绝了。所以皇太极是知道阿巴亥和代善搞暧昧这件事的!

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四大贝勒不仅让阿巴亥殉葬,而且还让名不经传的德因泽跟着殉葬,会不会是皇太极杀人灭口呢?

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他的爱妻阿巴亥马上向诸贝勒宣读遗嘱:让多尔衮即位,代善辅政。此言一出,诸位贝勒骇然。不过皇太极等人也拿出努尔哈赤遗言:让阿巴亥殉葬;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亲眼看着母亲自缢。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并非长子,而且没有遗命,能在16个兄弟中胜出绝非偶然;其他兄弟要么幽禁,要么地位一落千丈失宠,甚至是性命不保,还有一种淡泊名利。

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出自叶赫部,努尔哈赤能娶到叶赫部孟古姐姐还有一番来历:

在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建州女真与叶赫部交恶前,努尔哈赤曾落难逃到叶赫部,叶赫部贝勒杨吉砮见努尔哈赤很不一般,很是看重,就决定将自己的小女儿孟古姐姐嫁给他。

努尔哈赤很纳闷,问杨吉砮:“为何不将你的已到婚龄的长女嫁给我,反而让我去等一个8岁的小女孩长大呢?”

杨吉砮直言:“我的大女儿虽年长,但相貌平平,人品庸俗,小女儿孟古姐姐虽未长成,但品德非凡样貌出众,只有我的小女儿才配得上你。”努尔哈赤听了杨吉砮的话自然心花怒放,便答应了这门婚事,并且送给了杨吉砮一份聘礼。

杨吉砮去世以后,杨吉砮的儿子纳林布禄将自己14岁的妹妹亲自送给努尔哈赤。

1592年,孟古姐姐生下一个儿子,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据说这个名字代表着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殷切的希望:皇太极原来是叫做“黄台吉”,“台吉”在蒙古语中是皇太子、皇太弟的意思,只是在汉语中通常提到皇太子我们指的就是单纯的一个人,比如康熙的皇太子就是胤礽一个人,毕竟是未来的天子,如果多人的话就乱套了。

但是在蒙古语中“台吉”指的是一群人,指的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只有家族具有继承权而且地位最高的才会被称为“黄台吉”,努尔哈赤给皇太极取名如此确实意义不同,只是后来很多人觉得皇太极更加大气,才这样称呼的。

皇太极7岁的时候,努尔哈赤对这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及其宠爱,向众人宣布:家中所有事务由皇太极负责,并且全权决定。

皇太极10岁的时候,生母孟古姐姐去世,正因为生母早逝,才造就了皇太极坚毅的性格

对皇太极而言,争夺汗位的对手还是挺多的,不过并不是努尔哈赤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汗位的权利,努尔哈赤16个儿子中庶妃以及侧妃所生的第三子阿拜、第四子汤古代、第六子塔拜、第七子阿巴泰、第九子巴布泰、十一子德格类、十三子赖慕布都没有继承汗位的资格。

努尔哈赤其他的儿子,比皇太极年龄小的,对军功卓著、文韬武略、颇有斗争经验的皇太极来说基本上构不成什么威胁。

对皇太极构成威胁的是哥哥们还有一位叔叔:

叔叔舒尔哈齐:满清建立的第二号功臣;

不过在皇太极争夺汗位之前,努尔哈赤将舒尔哈齐这个潜在的威胁给除掉了: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同胞弟,他的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各位酋长在拜见的时候,两兄弟同时受贺,分成南北落座;大明称呼舒尔哈齐“二都督”。

舒尔哈齐确实是努尔哈赤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屡立战功,但是我们都“一山不容二虎”“功高震主”这样的道理,舒尔哈齐经常以努尔哈赤继承人自居。

使者在朝中见努尔哈赤的时候,舒尔哈齐直接对使者说:“以后你们送礼也要送我一份”

去明朝朝见的时候,明朝对舒尔哈齐很是礼遇,按照接待努尔哈赤的标准来接待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与辽总兵李成梁结亲,并且认为世世代代受到明朝皇恩,理应报答;

但努尔哈赤看清明朝的腐朽,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其实最主要的是看着自己的儿子们慢慢长大,确实不想让弟弟成为继承人,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一触即发。

1609年,舒尔哈齐准备逃跑,努尔哈赤杀掉他两个儿子,在多人求情下,三子、四子才得以苟活下来,不过努尔哈赤没收了他全部的家产,并且没多久,将舒尔哈齐除掉。

长兄褚英

舒尔哈齐被除掉后,汗位争夺就在自己的儿子们之间进行;

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元妃佟佳氏所生,从19岁开始就跟着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作战非常勇猛,从1598年开始,大小战役参与一百多次,屡立战功,是满洲数一数二的勇士。

1607年正月,褚英在乌碣岩战役中与代善兵分两路,仅仅率领1000人,以少胜多,立下大功,努尔哈赤册封褚英为广略贝勒,意思是满洲的英雄和勇士。

努尔哈赤受汉族思想的影响,打算立嫡立长,一心想让褚英做继承人。

5年以后,因为功勋卓著、威望日增,努尔哈赤将褚英定为汗位继承人,开始处理事务。

褚英确实在战场上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处理具体关系,比如与弟弟们、大臣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塌糊涂,毫无经验,他甚至对外直接宣称:凡是与我不友善的弟弟、对我不好的大臣,等我做了汗位,一定处死他们。

不仅如此狂妄,而且很是小气:褚英作为长兄,不仅不让着弟弟们,本身作为长兄分到的人口、马匹就多,还要弟弟们对天发誓,以后不准再分财产。

弟弟们自然是人人自危,皇太极联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努尔哈赤非常信任的五位大臣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多次在努尔哈赤面前告褚英的状。

努尔哈赤见自己的心腹大臣们,还有四大贝勒都不同意褚英做继承人,再加上褚英确实也有问题,便很快就失去了努尔哈赤的宠信。

不过褚英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悔改,而是越来越小心眼,更加的恶毒,并且阴谋打算篡位;

在努尔哈赤亲自出征乌拉时,竟然对天诅咒父亲、弟弟,希望他们战败,并且想要堵住城门,不让努尔哈赤回来;努尔哈赤对褚英忍无可忍,1615年,将其处死。

二哥代善

长兄褚英被处死后,二哥代善是势力最大的:努尔哈赤领两黄旗,代善领两红旗,其他的弟弟们包括皇太极都是领一旗。

不过代善确实有性格上的缺陷,注定他与汗位无缘:做事优柔寡断、为人宽厚,论手段远远不及皇太极

努尔哈赤确实也有打算将代善立为继承人,并且对诸位大臣们说:“待我死后,要将我的幼子还有大福晋,托付大阿哥(褚英死后,代善成大阿哥)抚养”。

代善的权势如日中天,此时的大福晋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孩子: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尤其是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欢。

或许是阿巴亥看上代善的权势,也可能是觊觎汗位的人(皇太极)有意陷害,而皇太极在背后做的一件事情确实对代善的影响非常大:

1620年,努尔哈赤的小庶妃德因泽告诉努尔哈赤:说大妃阿巴亥(多尔衮生母)两次送饭给代善,代善没有拒绝都吃了;而且阿巴亥还曾深夜前往代善的住处。

努尔哈赤明白她一个小小的庶妃怎么会如此大胆诬告,所以直接查,确实证明属实。

在但是皇太极已经受努尔哈赤之托管理一切家中事务,后宫的事情自然是一清二楚,而且他非常善于联合他人,到达自己的目的,这一出借刀杀人确实高。

代善与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暧昧不清,是家丑,努尔哈赤就是再生气也不可外扬,只是废掉了阿巴亥大妃的位置,虽没有对代善如此,但其实努尔哈赤已经对代善失去了信心,后来代善又做了几件蠢事,让他彻底失宠:

代善听信后妻的话打击前妻所生的儿子,诬陷他与小妾私通,并且多次请示努尔哈赤,要求处死硕托,努尔哈赤调查以后发现纯属是子虚乌有,直接斥责代善:“你也是我前妻所生的儿子,我是怎么待你的?”

幸好代善知道认错杀掉后妻认罪,才恢复了大贝勒的爵位,不过确实在努尔哈赤那里失了宠。

五哥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确实有继承大汗的资格,但对皇太极的威胁很小,他与褚英属于同类人:有勇无谋,可以是战场上的枭雄,但却不会是运筹帷幄处理大事的人。

另外莽古尔泰的生母是富察氏衮代,二婚嫁给努尔哈赤的,原本是努尔哈赤同族兄弟威准的妻子,不管是出身还是地位,都不能与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姐姐相比,更何况是二婚嫁给的努尔哈赤

衮代虽然继任大妃,但后来得罪了努尔哈赤。

莽古尔泰居然为了向努尔哈赤邀宠,竟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母亲,可见有多鲁莽残忍,如此有勇无谋、残忍的人自然不能服众,基本上可以将莽古尔泰排除在外。

史书记载:皇太极长得奇伟,而且聪慧,严寒不栗,非常神勇,擅长骑射,史书典籍颇通,而且非常大度,可以说是文武兼修的人。

再加上收到汉文化的影响,有韬略,有心机。

在萨尔浒大战中建立奇功,努尔哈赤称赞:

“吾子皇太极,父兄依赖,如身之有日。”

皇太极虽然排行老八,但是很早就开始执掌大权,后金建立以后,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合成四大贝勒,皇太极被称为四贝勒。

四大贝勒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不过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虽然也有继承汗位的资格,而且也有继承汗位的野心,但继承汗位的可能性非常小。

褚英与代善两次立储失败对努尔哈赤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深刻地意识到:权利的极限潜藏着觊觎的野心;再这样下去不知道有多少儿子卷入残酷的汗位之争中来,斗得你死我活。

所以,努尔哈赤晚年,取消了预立储君的打算,改八大和硕贝勒共同治理朝政的制度

立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十位贝勒为和硕额真,遇到涉及汗位继承的大事,八大主旗贝勒共同决定;而且八大主旗贝勒也有权力废掉不合格的大汗,另立贤者。

努尔哈赤这样做无非就是缓解儿子们对汗位的争夺,不过皇太极并没有因此放弃争夺汗位,只是他善于隐藏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不断地增大自己的实力,等着关键时刻清除障碍。

1626年7月23,努尔哈赤突感不适,前往清河温泉疗养,13天后并且加重,自知并不久矣,顺太子河南下,并且将大妃阿巴亥接来侍奉。

阿巴亥赶到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进入弥留之际,给阿巴亥留下遗言就去世了。

努尔哈赤去世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在,她向诸位贝勒宣布努尔哈赤遗诏:汗位由十四子多尔衮继承,由大贝勒代善辅佐,待多尔衮成年后,代善归还。

阿巴亥是大妃,努尔哈赤去世,她相当于皇太后,又有三个儿子,打算左右后金;

不过各位贝勒都不是省油的灯,还没等皇太极开口,莽古尔泰说:“这是汗王的遗言,谁可以作证?”

阿巴亥自然拿不出凭证,莽古尔泰直接质问:“凭什么相信你的话是真的。”

皇太极等人反守为攻,阿巴亥虽然大妃有三个儿子,但三子尚且年幼,确实不能与皇太极他们相提并论,而代善向来圆滑,直接倒向皇太极等人这边。

皇太极等人也意识到大妃阿巴亥的威胁,所以拿出了另一份遗书:“我身后必令大福晋殉葬。”

遗书真假自然不知,而且阿巴亥不论于情于理都不用为努尔哈赤殉葬的,毕竟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但是诸位贝勒坚持让阿巴亥殉葬。

双方剑拔弩张,阿巴亥最终妥协,想用自己的死换来儿子们的平安。

阿巴亥一死,皇太极成为继承汗位的最佳人选,但代善是长子,关键时刻,岳托同三弟萨哈璘劝说代善拥立皇太极,代善之所以答应有4点原因:

1、他本性圆滑,自知自己绝不可能与皇太极争锋,与其失败后受辱,还不如有一个拥立之功

2、更何况皇太极是大妃孟古姐姐所生,是努尔哈赤唯一一个大福晋所生的儿子(褚英已死)

3、更何况努尔哈赤宣布八大贝勒共同治理朝政,自己确实也没有把握能制服他们

4、努尔哈赤晚年激起辽民的反抗,周围四面皆敌,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跃跃欲试,如此艰难的局面,代善自知担当不起。

翌日,代善等人提议四贝勒皇太极为大汗,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形式拥立新汗。

皇太极得到众人拥戴,说:“汗王并无立我为储君的命令,我怎能擅自等位呢?再者,我还有兄长,我怎么能在他们之上成为君主呢?”

皇太极自知汗位已稳稳到手,开始用汉族统治者怀柔之术,谦逊推辞。

皇太极如此说,自然是赢得了其他人的好感,代善更是诚心拥戴皇太极。三推四请以后,皇太极才勉强答应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因曾位列“四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中的第四位,也称他为“四贝勒”。皇太极够脱颖而出,继承汗父努尔哈赤的遗位,有“正取”与“夺取”两说。

“正取”说主要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死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及诸贝勒对皇太极曰:“国岂可无君?众议已定,请勿固辞。”皇太极不允。但在众臣的坚持请已下,然后从之。

“夺取”说主要根据《清世祖实录》卷五三的记载。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称:“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夺立,以挟制中外。”这也就成为清宫史的一个谜。

那么,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呢?要解说这问题,还得从五个女人、五个男人,及五大事件说起。

同皇太极嗣位相关的五个女人

努尔哈赤的妻子,据记载有名分的共十六人,其中,对皇太极嗣位有重要影响的五人:

第一,佟佳氏哈哈纳扎青。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也是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的生母。

不过,这位原配妻子何时去世,史无明文记载。因为她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发妻,并生下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所以她同皇位继承密切相关。

第二,富察氏衮代。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和莽古济格格的生母。她先嫁给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三兄索长阿之次子吴泰的第二个儿子威准(努尔哈赤的堂兄),生有三子阿兰泰珠、充善和昂阿拉。

后来,威准征战阵亡,衮代嫁给了努尔哈赤。她同努尔哈赤也生育了三个孩子,一女莽古济格格,两男莽古尔泰和德格类。

这件事清朝的官方记载讳载,但《爱新觉罗宗谱》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所以衮代共生育五子一女,还抚养舒尔哈齐第二子阿敏。

衮代生年与嫁给努尔哈赤的时间记载不详,但他们的儿子莽古尔泰出生于万历十五年。

万历二十四年生子德格类,后又生女莽古济格格。因为衮代牵涉到大妃疑案,并同皇太极继位密切相关,所以要特别提到她。

第三,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她是皇太极的生母。当年努尔哈赤落难路过叶赫,与叶赫贝勒杨吉砮的幼女结盟联姻。后来,杨吉砮被杀害,儿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

后叶赫那拉氏堂兄贝勒布寨和胞兄纳林布禄等,组成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努尔哈赤以寡击众,以逸待劳,打败九部联军,布寨兵败被杀。从此,纳林布禄深衔大恨,不许叶赫那拉氏与母相见。

1603年病重思母,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其兄纳林布禄不许。之所以要提到她,因为她生的唯一的儿子成为皇帝,这个人就是皇太极。

第四,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在乌拉部被努尔哈赤击败后,乌拉部和建州相互盟谊,阿巴亥代表乌拉部嫁给努尔哈赤为妻,努尔哈赤也将侄女俄恩哲嫁给乌拉部贝勒布占泰为妻。

她共生育三个孩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因为阿巴亥也牵涉到大妃疑案,她又在努尔哈赤死时殉葬,其子多尔衮称皇太极“系夺立”,所以阿巴亥成为清初宫廷斗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女人。

第五,德因泽。不知姓氏,也没有生育子女。小福晋德因泽因告讦大妃和代善的暧昧关系事件有功,被升与努尔哈赤同桌共食。

《清皇室四谱》附记说,按太祖殂时,大妃从殉外,还有庶妃从殉。其中就有德因泽,德因泽同大妃疑案有关,所以也把她列入同皇太极继位有关的“五个女人”之一。

同皇太极嗣位相关的五个男人

褚英,努尔哈赤嫡长子。母佟佳氏,早年随父出征,十八岁带兵出征东海瓦尔喀部安楚拉库,有战功,封贝勒。因击败乌拉部有功,赐“阿尔哈图土门”之称,曾受信任,辅掌国政。万历四十三年死,年仅三十六岁。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母佟佳氏,为褚英胞弟。万历三十五年随兄褚英参与乌碣岩之战,乌拉之他也参加,在战场激烈拼杀。

努尔哈赤嘉奖他的勇敢,赐古英巴图鲁美称,为大贝勒之首。病死于顺治五年。

阿敏,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次子。因舒尔哈齐事件,他的弟弟扎萨克图、哥哥阿尔通阿被努尔哈赤所杀。

阿敏在父亲死后,由继福晋富察氏衮代领养在身边。天命元年授和硕贝勒,为二贝勒。

而阿敏同富察氏衮代、衮代之子莽古尔泰的这种特殊关系,在皇太极争夺嗣位前后,为阿敏与莽古尔泰的历史悲剧埋下了种子。

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曾跟随父努尔哈赤出征乌拉,立有战功。生母富察氏衮代,天命元年封和硕贝勒,统正蓝旗,以齿序称三贝勒。莽古尔泰同皇太极矛盾逐渐激化,后被革贝勒称号。天聪六年病逝。

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为叶赫那拉氏所生,早年丧母,受到父亲的钟爱。年轻时随汗父出征,颇有战功。后被封和硕贝勒,襄理国政。皇太极能文能武,胸怀谋略。

所以他的继位斗争,以努尔哈赤为轴心,是围绕五个女人、五个男人而展开的博弈。

同皇太极嗣位相关的五大事件

先是,舒尔哈齐事件。

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是胞弟,他们并肩起兵,共同创作,舒尔哈齐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朝贡”,被明廷封为都督,但后来,因势力熏心,同其兄努尔哈赤矛盾表面化。

在乌碣岩之战中,舒尔哈齐在双方接战后,迟迟未出战,后褚英与代善的军队打败了乌拉军。努尔哈赤追究此事,怒责舒尔哈齐,令将他属下两名战将常书、纳齐布论死。

舒尔哈齐则说:“若要杀二将心腹,即杀我也!”努尔哈赤不忍心对他下手,作了让步。虽作了让步,但此后不再派遣他带兵作战。

此后,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严重失和。老满文档册里记载:舒尔哈齐战时不肯出力,常出怨言,因此努尔哈赤责备他。

但舒尔哈齐仍不自省,反而策划迁居黑扯木自立。于是努尔哈赤大怒,不仅没收了他的家产,还杀了他的大臣。

后舒尔哈齐回来,努尔哈赤又把没收的家产还给了他,可是他依然不满。努尔哈赤再次“夺取”舒尔哈齐的属人、部将及产业。

努尔哈赤又将他的两个儿子扎萨克图和阿尔通阿处死。第二年,舒尔哈齐也被囚禁死。

努尔哈赤兄弟发生内讧,骨肉相残,为家门不幸。但这种整合,既强固了建州的力量,也为皇太极嗣位准备了条件。

其次,褚英事件。

舒尔哈齐死后,褚英地位日显重要。褚英因居长,屡有军功,被授命执掌国政。褚英柄政后,褚英既没有笼络的智术,又自大冲动。

所以诸大臣和诸贝勒共同对付褚英,奏告褚英:不仅公然声称要索取诸弟财物,还曾扬言他即位后将杀死同我为恶的诸弟与诸大臣。

努尔哈赤感到事态严重。他在权衡长子褚英与“四贝勒”“五大臣”两方力量之后,决定疏离褚英。

努尔哈赤下令削夺褚英所领部众与财产,褚英政争失败后,大为气恼,非但没有自省,反而诅咒父亲和诸弟。

于是,努尔哈赤将长子褚英幽禁后,经过两年的反复思考,最终“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再次,大妃事件。

天命五年,小福晋德因泽讦告大妃阿巴亥和大贝壳代善有暧昧关系,两次给大贝勒代善送食,大妃总是倾视代善,彼此眉来眼去。

努尔哈赤立即派四大臣进行调查,后四大臣回来奏报讦告属实。同时,又查出大福晋在多处藏匿金银财物。

努尔哈赤极为愤慨,但因为家丑不外扬,没有去深究,只以窃藏金帛休离了大福晋阿巴亥。

有人说,德因泽告讦之谋是出自皇太极所教唆。因为皇太极想借此机会,离间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关系,让大贝勒代善声名狼藉,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做了铺垫。

后莽古尔泰将他的生母富察氏衮代杀了。这位大福晋,即大妃,到底是富察氏衮代,还是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并无定论,但是,此后阿敏、莽古尔泰的两蓝旗势力大为削弱,增加了皇太极嗣位的机会。

从次,代善事件。

代善祸不单行,除受大妃事件牵连外,同年(天命五年)又发生一件大事情。这同代善自己的弱点有关。代善偏爱后妻之子,将好的财产、人口分给后妻所生的幼子,将不好的财产、人口分给前妻所生的次子硕讬,硕讬愤恨不平。

代善告硕讬与庶母通奸。硕讬于是与斋桑古(阿敏弟)、莫洛浑夫妇共谋欲叛逃投明。

事觉,经审:关于“通奸”只有喀勒珠一人说“有”,其他人都说“没有”,硕讬说“全系乌有之言,因感到自己被诬。”所以,硕讬之被诬和喀勒珠之伪证昭然若揭。

关于“叛逃”莫洛浑夫妇承认“确有此事”;硕讬则咬定说“绝无此事”。

努尔哈赤叱责代善说:“硕讬是你的亲生儿子,如果听信你妻的花言巧语而残杀亲子,像你这种人如何够资格当一国之君!”

于是,努尔哈赤命杀死莫洛浑夫妇等人,而不杀硕讬。但代善要杀死硕讬,努尔哈赤不允,命将其幽禁。代善听信后妻谗言,先后五六次跪请父汗诛杀硕讬,并要求将硕讬交给自己亲手杀之。

努尔哈赤坚决不允其请,并下令尽夺代善已得的权位和所领的臣民,让代善及其妻一无所有地过活。

尽失财产、名位的代善请求手刃其妻,努尔哈赤不许。努尔哈赤集合众人,当众释放硕讬,命将喀勒珠缚绑于柱,让硕讬凌迟杀之。

代善亲自杀妻后,到汗父处请罪:“我已除掉妻了!”

这件事情说明代善在处理家事与国事上,都缺乏公平与情理,也缺乏胸怀与情怀。此后代善同汗父及其弟皇太极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后,阿巴亥事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患病,到汤泉浴疗。八月,病危,乘船由太子河返还沈阳。努尔哈赤召大妃阿巴亥出来迎接。十一日,大妃到了叆鸡堡,努尔哈赤死。大妃阿巴亥殉葬,遗留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实录》记载,当时大妃不欲殉死,诸王大臣秉持遗命,逼令殉葬。

有学者认为:这是史官的曲笔,因为愿殉被许,是妻妾的最高名誉,而认为乌拉那拉氏不愿殉死,这不过是削弱其三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地位的宣传手段而已。

所以在上述事件中,说皇太极继位是“正取”,理由是舒尔哈齐、褚英死后,大贝勒代善在天命五年,大妃事件和代善事件后,其威信、权力、地位、军力、财富大为降低,丧失争夺嗣位的优势。

二贝勒阿敏在舒尔哈齐与大妃事件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也完全丧失了争夺嗣位的力量。三贝勒莽古尔泰,亲手杀死生母,其镶蓝旗受挫,更失去争夺嗣位的条件。

虽然,努尔哈赤生前不曾指定继嗣者,但是他先后清除了舒尔哈齐、褚英,使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丧失威信,实际上就是为皇太极继位扫清了障碍。

不过,又有人说皇太极继位是“夺取”,理由是他借着德因泽告讦而打击诸兄贝勒,又借着阿巴亥事件逼大妃殉葬,使多尔衮和多铎失去母亲呵护,也就失去了嗣位的可能。

可见,在努尔哈赤众多子嗣中,皇太极是最有心机的一个,因此,皇太极登上了后金大汗的宝座也是必然的。

写到最后

其实,虽说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但当时嗣位实行的是优胜劣汰,努尔哈赤嗣位的候选者有四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在天命五年(1620年)整合中通过公平而残酷的斗争,优胜劣汰强中选强。第一回合褚英事件中褚英被淘汰,第二回合大妃事件中莽古尔泰和阿敏处于劣势,第三回合代善事件中代善被淘汰,第四回合阿巴亥事件的结果是阿巴亥殉葬,失去母亲庇护,使其三子势力大为削弱,只能依靠皇太极。当然,最后的得益者还是皇太极。随后,出现了一个皇太极时代。

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当时位列四大贝勒的就有三个,即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另外一个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

争夺大位最有希望的就是这四个人。权力让人眼红,为了得到权力,他们之间大动心机,权力不是等来的,是通过自己的斗争夺来的。

权力的游戏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家族内部不同利益体之间只有通过斗争来平衡,皇太极为了夺取皇位,可谓费尽心机。

亲情在权力面前竟然变得如此苍白无力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后,弟弟舒尔哈齐被封为贝勒,成为二号人物。

当初兄弟两个被继母逼走,去外祖父家生活,受尽人情冷暖。

等势力扩大后从小共患难的兄弟两个竟然在权力面前有了矛盾。

这也是世间的一个怪现象,当一无所有时,亲情、友情、爱情是伟大的;而当衣食无忧、或者有权有势后反而变得冷漠无情,甚至成为“仇人”。

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就是这样,最后兄弟两人反目成仇,舒尔哈齐在被努尔哈赤囚禁后死于非命。

继舒尔哈齐之后,努尔哈赤的长子禇英也在权力的斗争中步上了绝路。

禇英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佟佳氏。

禇英骁勇善战,在乌碣岩大战中,他出色的表现受到努尔哈赤的赞赏。

舒尔哈齐死后,努尔哈赤开始让禇英带兵并主持国政。

此举说明努尔哈赤有意将汗位传给禇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无疑使禇英成为众矢之的。

尤其是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眼中钉。四贝勒皆觊觎汗位,企图推翻禇英的嗣子之位。

早年跟随努尔哈赤打天下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扈尔汉与安费扬五大臣也不满年轻资历浅的禇英凌驾于他们之上。

禇英作为嗣子为了大权在握,不惜削弱四贝勒和五大臣的实力。如此一来,更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也让努尔哈赤隐隐感觉到被架空的威胁。

于是四贝勒和五大臣联合向努尔哈赤告状,告他为人不公,欺凌贝勒,胁迫大臣。努尔哈赤令禇英当面对质,在众叛亲离的处境下,禇英仍不服气。

禇英被解除了兵权,1613年,禇英被幽禁,两年后,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年仅36岁。

禇英这样的人就是做上皇帝,也是一个暴君。不懂隐忍,不会谦虚,不会收买人心,行事全凭自己的好恶,怎么能获取天下呢?

“太子”代善被废,暗藏玄机

努尔哈赤的长子禇英被诛后,二儿子代善递补为嗣子,明确称之为太子。

这样看来,帝位唾手可得。然而,后金天命五年,他还是被废了。

理由是:代善是一个才疏学浅、放荡不羁、狭隘自私、碌碌无为地“寻常庸夫”。

笑话了,难道立他为太子之前没有考核吗?

原来,有小道消息说,他竟与自己的继母、努尔哈赤的第二个福晋富察氏有染。

令人怀疑,难道代善缺女人?

其实,这不过是权力游戏之下的一种陷害和计谋,这计谋的始作俑者当然是皇太极。

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大福晋,与努尔哈赤患难与共、创业建国的衮代皇后。

富察氏虽德高望重,可还是成了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天命五年(明泰昌元年,1620年)三月,小福晋德因泽告她说:“大福晋曾两次备饭,送与代善,代善接受并吃了。给皇太极送饭,皇太极接受,但是没吃。

并且,大福晋一天二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如此往来,谅有同谋。大福晋也曾经深夜出院二三次。”

这理由也太牵强附会了吧!又一个“莫须有”。

诸贝勒大臣也揭发说:“在汗家宴会、聚集议事时,大福晋用金饰、东珠装扮自己,眼望大贝勒行走。”

努尔哈赤派达尔汗虾、额尔德尼、牙逊、蒙喀图四大臣调查此事,结论属实。

这四个大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均与皇太极关系过硬 。

四人中,额尔德尼既是努尔哈赤的重臣,又是皇太极的死党。他经常为皇太极争位出谋划策。

另外三位,达尔汉虾(即努尔哈赤的养子扈尔汉)本来与代善有矛盾,此时他隶属皇太极的正白旗。雅逊、蒙喀图也都是皇太极旗下的人。

让对手的人调查对手的对手,这个答案能正确么?

很明显,这是一些人暗中联合起来,通过诬陷富察氏打击代善,阴谋废掉代善的太子之位。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富察氏成了倒戈的附属品。

努尔哈赤去世后的皇位之争,煞费心机!

代善被废,富察氏被休。富察氏的儿子莽古尔泰也因此遭受打击。代善被废,作为排名第三的他本来应该顺理成章上位,可因为母亲……

莽古尔泰不知所措,人慌无智,作为儿子急于给母亲划清界限,取悦努尔哈赤。接下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家伙竟然亲手将母亲富察氏杀死,从而声名狼藉,与汗位无缘。

皇太极离继承人之位又近了一步。

但是,皇太极知道竞争远没有结束,此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代替富察氏成为大妃的乌拉那拉氏。

她原本就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妻子,因此得以在努尔哈赤临终的时候陪伴陪他。

这位大妃本以为努尔哈赤要将汗位传给代善,所以与其暧昧,传出了绯闻。

代善失势,大妃立刻掉转船头。乌拉那拉氏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她见儿子多尔衮深得努尔哈赤喜爱,她心中打定主意让汗王立多尔衮为继承人。

努尔哈赤咽气之后,乌拉那拉氏便立刻向诸皇子传达了汗王的遗嘱:“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

这一遗嘱让众大臣骇然,努尔哈赤生前一直都在强调“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怎么临终改变主意了?

当时多尔衮才十几岁,这样一个遗嘱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妃乌拉那拉氏,其中疑点颇多,所以四大贝勒立刻以多尔衮年幼为由表示反对。

为了彻底打击大妃这种不顾脸面的做法,皇太极用了“绝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谎称努尔哈赤曾有遗言,要大妃殉葬。

这一招太绝了,生生逼死了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此时,皇太极主动出击,他暗中说服代善的长子,让他劝代善推举自己继承汗位:“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皇太极通过一系列的阴谋和精心策划,终于如愿以偿继承了大位。

历来皇帝位继承一事惊心动魄,为争取这最大的“打工者”一职,不惜代价,丢掉亲情,甚至血流成河,令人唏嘘。

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

也许真应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这句话,像所有刚刚崛起的势力一样,努尔哈赤带领女真部落在东北崛起、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努尔哈赤的麾下也涌现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人才,而素来重视血脉的努尔哈赤最为重用的,则是他的子孙和亲戚们。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子孙也没有辜负他的重用,努尔哈赤的子孙,几乎个个战功赫赫,成材率之高,令人咋舌。例如,一度被立为继承人的长子褚英;同样曾被立为继承人的次子代善;四大贝勒之一阿敏;最终登上大汗之位、并奠定了清军入关基础的皇太极;在顺治年间,实际指挥清军入关并占领天下的多尔衮等等。这些人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极为优异,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才华和成就,更令人无比艳羡。那么,努尔哈赤明明有许多极为优秀的子嗣,为何最终继承汗位、脱颖而出的,是第八子皇太极呢?

了解清朝和八旗的人都知道,八旗的宗室,最著名的是两个,一个是俗称的黄袋子,一个则是红袋子,血缘更近的是黄带子,黄带子指的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后代,而红带子,则指的是塔克世嫡子血脉之外的旁系宗室子孙。

八旗

努尔哈赤时期,这些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们,许多都曾是八旗集团的重要将领,也成为八旗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例如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就并非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掌握着满洲正红旗的阿敏,曾在女真人的崛起之中屡立战功,例如,皇太极征服朝鲜半岛,就是阿敏率队完成的。但是,虽然敌视明朝,却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努尔哈赤,却并没有决定按照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习俗传承汗位,相反,他决定,新一任汗王将会在他的子孙之中诞生。

因此,仅这一条,就将除了努尔哈赤儿子们之外的所有宗族大将,排除在了继承人预备役的行列之外。那么,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中,都有谁有资格继承汗位呢?

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无论是汉人王朝的影响,还是女真人本身的习俗,嫡子继承在后金集团中是近乎雷打不动的,努尔哈赤对于这一点也十重视。而且,努尔哈赤比之汉人王朝的皇帝做得更为极端,明朝非嫡系出身的皇子依然可被封为亲王。但是,努尔哈赤的非嫡系儿子们,甚至连贝勒都不是。

努尔哈赤的其他庶出儿子们,虽然也涌现出了诸多军功卓著的人才,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角逐大汗之位。例如,努尔哈赤庶出的第7个儿子阿巴泰,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曾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他的战功比之莽古尔泰等人也丝毫不弱。但是,他自始至终从未成为旗主,年近40的阿巴泰,地位甚至远不如当时尚未成年的多尔衮三兄弟。

清朝朝堂

而努尔哈赤创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治中,位列八王议政行列的大小旗主们,更没有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庶出儿子。因此,真正有资格有机会继承努尔哈赤大汗之位的,只可能是他的嫡出儿子们。无论是褚英还是代善、皇太极,亦或是传说中曾被努尔哈赤属意为继承人的多尔衮三兄弟,都是努尔哈赤的嫡子。

因此,剩下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剩下了褚英、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最先出局的是褚英,年级最大的嫡长子褚英,在他的弟弟们都未成年之时就已经屡立战功,并威震女真各部落了,也因此,功绩卓著且实力雄厚的褚英成为第1个被立为继承人的儿子。

褚英剧照

但是,在开国之主麾下当继承人,从来就是一个极为高危的职业,而勇猛有余、谋略不足的褚英,毫不意外的悲剧了。他先是被努尔哈赤找理由废掉了继承人的位置,最终甚至落了个被处死的下场,可谓悲惨至极。

比褚英小三岁的代善,跟褚英的结局也差不多,褚英死后,代善被默认为新的继承人,但是,代善还没得意多久,就因威胁到了努尔哈赤的权力,被努尔哈赤以“与大妃阿巴亥有染及骨肉不和”的理由,废除了继承人之位。

但是,代善比褚英运气好的多:虽然彻底失去了继承汗位的可能,但是,代善及其儿子依然手握两红旗,他依然是后金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四大贝勒之首。

大贝勒代善

至于莽古尔泰,虽然也是一旗之主,但是,莽古尔泰过于残暴鲁莽,与其他人关系也不好,虽然他自身野心勃勃,但却根本不可能得到其他实力派的支持。莽古尔泰在事实上也早已出局。

至于连大旗主都不是的小旗主德格类,他是莽古尔泰的弟弟,同样是嫡子。但是,位列第十子的德格类不仅年纪较小,而且手中的实力不足,再加上他的母亲富察氏并不受宠,德格类本身并不受父亲努尔哈赤的重视。

所以,既无父汗宠爱和出众地位,也无雄厚实力,更没有年纪优势的德格类,根本不可能成为继承人。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德格类明智地选择了站在希望最大的皇太极一边,支持皇太极上位。

后金局势

还有就是最被努尔哈赤宠爱的多尔衮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兄弟既有亲生母亲大妃阿巴亥的支持,又备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努尔哈赤甚至将其亲自掌握的实力最强劲的两黄旗分与了三兄弟,本身才华也极为优异。

照这种趋势,似乎多尔衮三兄弟,尤其是多尔衮的希望更高。民间传说也一直存在“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皇位”的说法。据朝鲜的史料,他们的史书中甚至有“努尔哈赤决定多尔衮继承汗位”的记载。虽然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也可见多尔衮受努尔哈赤宠爱之深。

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三兄弟虽然实力强劲,也有努尔哈赤的支持,但是,作为继承人,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三兄弟的年纪实在是太小了。被努尔哈赤授于两黄旗时,除了阿济格成年,多尔衮和多铎甚至尚未成年,多尔衮当时15岁,多铎更只有12岁。

因此,这三兄弟虽然因为努尔哈赤的宠爱实力雄厚,甚至位居了八方议政之列。但是,过于年幼的年纪,使得多尔衮三兄弟根本无法服众,更无丝毫可能压服八旗集团内部的骄兵悍将。

更何况,女真人崇尚武力和战功,多尔衮三兄弟由于年纪的原因,根本没有多少功劳可言。自然,即使努尔哈赤强行将多尔衮等人推向继承人的位置,在其活着的时候,也许无人敢反对,一旦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三人根本没有实力坐稳大汗之位。

多尔衮三兄弟的母妃阿巴亥

因此,细数下来,虽然努尔哈赤的儿子中不乏或野心勃勃,或实力强劲,或心机手段深沉之人,但是,种种限制条件下来,也只有他的第8个儿子皇太极条件最好,势力最强。皇太极军功显赫、实力雄厚,同时政治水平高超,手腕灵活,最为适合成为大汗。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皇太极上位之后,迅速巩固和加强了四面皆敌、几乎风雨飘摇的后金政权。同时,在巩固内部政权的同时,他征服了朝鲜半岛,占据了漠南蒙古,并屡次入寇关内,为八旗入关占领天下奠定了基础。因此,很显然,皇太极才是最完美的继承人。八旗崛起之初,确实幸运至极。

努尔哈赤优秀子嗣很多,为何单单皇太极能脱颖而出?

这么看问题不就浅了嘛!脱颖而出这个词用得不对。皇太极在当时要是真的脱颖而出,那他就废了。后面还有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东亚地区现在会不会分裂成十个国家......都是未知。

这也是个职场典型案例。

努尔哈赤阵营中第一个脱颖而出的是舒尔哈齐,努尔哈赤的亲弟弟。第二个脱颖而出的是褚英,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这俩人先后被杀。第三个脱颖而出的是代善,努尔哈赤嫡次子,地位也是极为尊贵,虽然没被杀,但也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

皇太极之所以能上位,恰恰是因为他不突出。舒尔哈齐、褚英被杀,代善失去继承权都是因为突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

一个王朝国运起来的时候,必然是大把大把的人才精英,乌央乌央的涌现。清朝崛起之初人才太多了,很多都是顶尖的人物。努尔哈赤本身、舒尔哈齐、褚英、代善、皇太极、多尔衮、费英东、额亦都......都是相当厉害。但是,人才多了,之间的平衡就成了大学问,都不是好惹的,稍有差池,脑袋容易没。

舒尔哈齐的问题比较简单,他和努尔哈赤一起起兵,是集团的二把手,个人能力很强。后来觉得自己比哥哥强,想上位,最终失败被杀。舒尔哈齐最初其实是和努尔哈赤并列的,只因为是弟弟才屈尊了二把手。但一身不容二虎,两个里面必须死一个,是必然的。

舒尔哈齐死了,褚英就显得很突出了。努尔哈赤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二十多岁,正是精力充沛帮老爹办事的大好年华。褚英能力非常强,非常能打,还掌管政务。大汗的嫡长子、战功卓著、军政一把抓、年富力强......这是很明显的未来老大。然后他就死了。

褚英死了,代善又显得很突出,嫡次子,地位也是极其尊荣,同样战功卓著,能力强。褚英一死,他成了很明显的未来老大。然后他就失去了继承权。好在一点,代善的能力、成绩和褚英、舒尔哈齐比还差一截,没他俩那么突出,才没死。

褚英、代善是努尔哈赤嫡长子、嫡次子,能力强,出类拔萃,尤其过去人结婚生孩子早,努尔哈赤只比褚英大21岁,这俩儿子还是多少威胁到了老爸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努尔哈赤起点非常低,能崛起离不开其他兄弟子侄、亲戚、部落、大臣武将的支持,这些人又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论是是努尔哈赤的平辈还是小一辈,服侍你努尔哈赤,咱们是兄弟,你是我叔叔大爷,这可以。但未来我们服侍你儿子,我侄子、我兄弟,凭啥呀?这些人是不愿意褚英、代善上位的,所以他们联合起来搞事,告状。努尔哈赤一方面也担心俩儿子威胁自己,一方面信了其他人的话,另一方面也是不能惹毛了这些人,最后褚英被杀,代善被边缘化。

皇太极是庶子,老八。

皇太极他妈是努尔哈赤众多老婆中的一个,不是大老婆,地位不高,他作为庶子地位也不高,排老八,就更不高了。他出生得晚,没赶上老爸早期创业,没有褚英、代善那样的赫赫军功。他20多岁能办事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有很强的根基了。

更要命的是皇太极他妈姓:叶赫那拉。

叶赫部和爱新觉罗是世仇,后来两部为了和解才把叶赫氏嫁给了努尔哈赤,生了皇太极。但两家没好多久就又打起来了。爸爸和舅舅是死敌,让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阵营中显得极为尴尬。

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子嗣中,地位是很低的,极其不突出,受姥姥家影响甚至还有点危险。这也养成了皇太极内敛低调的性格。

没有显著的功绩,没有个人势力,为人谦恭,地位不高,皇太极当时在兄弟、亲戚、旗主、武将的眼里属于老好人一个,人畜无害。很长时间里,大家都没想到老八能上台,即便上台了,危害也不大。所以没人害他。褚英地位高,为人也跋扈,脾气暴躁,他当老大,大家都很危险。所以事情也得两面看,这些人害褚英也有很大自保的成分。

后来努尔哈赤立四大贝勒,皇太极是其一,但居老末。走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为他势力弱,老爸放心,然后再用他制衡一下其他强悍的兄弟。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上汗位。

涉及到汗位问题,譬如成吉思汗传位给窝阔台、窝阔台继承汗位、皇太极继承汗位......只要这里面带了传位、继承的字眼,就是民间故事,不是历史,外行人编的。

汗是不能传位和继承的。汗是选出来的。

成吉思汗是草原各个部落在一起开大会选出来的,是铁木真个人专属称谓。他不能把汗位直接传给儿子。只能是他死后,草原各部再开会,再选新大汗,而且新大汗得有个新名称。只不过当时铁木真的儿子势力最大,大家又选了窝阔台。按规矩讲,不选铁木真的儿子也完全可以。比的是谁拳头硬,不是老爹。

继承汗位、传汗位,都是有些人躲小黑屋拿中原王朝的历史往其他民族身上套。最后导致很多问题道理讲不通。

皇太极的汗位也是选出来的,不是继承的。努尔哈赤的天命汗,是他自己的专属。皇太极的天聪汗,是他自己的私人专属。大家当初选努尔哈赤当老大,现在选皇太极当老大,这是两件事。

皇太极的汗位是选出来的,不是继承的,这是关键。

努尔哈赤死前留下的是四贝勒联合执政,这也符合少数民族习俗,有事哥几个商量着办:军事贵族民主。但当时处于和明朝决战的局面,生死关头,没个老大主持肯定不行,于是大家选了新汗,也就是皇太极。

为啥选他,还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老八人不错!

你有军功我也有军功,你突出我也突出,你跋扈我也跋扈,加上以前大家还互相竞争、彼此不服,有矛盾。你这么狂,你上台了还不得杀了我?大家都这么想,现实又需要个带头人,怎么办?选个公认人畜无害的!他上台大家都放心,既不能害你也不能害我。有这样的人吗?大家一琢磨,看见旁边满脸真诚、淳朴的老八......就他了。

皇太极上台是女真各部权利平衡、互相制衡、妥协的结果。

毕竟还是一家人,不能为了权利像司马家那样自相残杀,得互相妥协一下,然后再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人,再由这个人调解大家的关系。而这个人绝对不能张扬。皇太极死后,福临小孩当皇帝,依然是这个道理,选一个对大家都无害的。不选能力最强最突出的。

皇太极是上台以后开始脱颖而出,展现出极强的个人能力,业绩是相当突出:建立清朝,多尔衮入关统一天下也是执行了他的遗嘱政策。皇太极在位时把当地各族人民统称为满洲,他实际上是满族的创始人......

人都是官升脾气涨,皇太极上台以后也展现了霸道一面,慢慢排挤掉其他三个贝勒,自己独掌大权。但事情也到此为止。对于明朝的洪承畴、祖大寿这些人,他还是老好人的成分占多数。

如果不是皇太极他娘姓叶赫,如果他也是努尔哈赤嫡子,过早展现出才能,脱颖而出,大概率也会走褚英、代善的下场。有些事不能不信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