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要了解这问题,我必须要先看看交趾的历史。

关于交趾郡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遣大将任嚣和赵佗带兵60万,南下平定南越诸国。

当时的南越,包括了如今的广东、广西、海南、越南等地。任嚣在平定南越后病死,赵佗接管其兵权,成为了南越的霸主。恰逢秦始皇病逝,赵高和秦二世祸国,赵佗索性就不回去了,他留在了南越建立了南越国,自任南越王。

此后赵佗攻灭越南北部的安阳王,交趾郡就是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同时设立的还有九真郡。

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汉军灭亡南越国,在这里设立了九郡。其中交趾郡下辖10个县,治所在羸娄,也就是如今越南河内市。

东汉末年,交州太守士燮独霸一方,后期投靠孙权,使得交趾成为了东吴的一部分。东吴将交州一分为二,分成了交州和广州。

西晋时期,交州下辖7个郡,拥有53个县,人口达到了25600户。其中交趾郡下辖14个县,拥有1200多户人。九真郡下辖7个县,拥有3000多户人。

南北朝时期,中原乱成一团,压根没空管交趾郡的情况。一直到了隋朝灭亡南陈以后,才重新设立了交趾郡。此时交趾郡下辖9个县,治所在交趾县。

唐朝的时候,交趾郡又被废掉了,但是这块地盘依旧归唐朝的交州总管府管辖。交趾县瞬间就上了一个档次,成为了交州治所。此后唐朝在交趾设立了安南都护府,因此该地区自此又被称之为安南。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依旧对交趾拥有统治权。不过在公元938年的白藤江之战中,吴权击败了南汉政权,公然称王,在交趾建立了吴朝。自此交趾脱离了北方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在越南的历史书上,把以上这段历史,称之为北属时期,或者郡县时代。

意思很明白,在五代十国以前,越南一直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可到了五代十国以后,越南开始自己出来单干了。

一、安南在朱棣时期,才再次归属中原王朝统治。

从公元939年开始,安南就已经开始独立了。不过吴权建立的政权,没有国号。到了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的大瞿越(丁朝),才是这片地区的第一个正经国号。

不过,安南毕竟是小地方,无法和中原王朝相抗衡。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乱成一团,才让他们有了独立的机会。

等到宋朝统一了大片中原地区以后,安南在生存问题面前,又选择向中原王朝低头了。不过这次低头,和过去完全不同。

过去安南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领土,可这次他们只是以宋朝藩属国的身份,臣服于宋朝而已。宋太祖赵匡胤,将他们的国王册封为交趾郡王。

公元980年,安南内部发生政变,丁朝大将黎桓,学习宋朝的赵匡胤,玩了一招黄袍加身,结果推翻丁朝,建立了前黎王朝。

这事儿引起了宋朝的强烈不满,说实话,宋朝挺无耻的,允许自己的祖先这么玩,但绝对不允许其他人也照猫画虎。不过很可惜,宋朝派来的军队,被前黎朝的军队给击退了。自此中原王朝与安南的界限,便一直以横山为界了。

当然了,黎桓能这么干,难道其他人就不能跟着学吗?当然可以。时间到了公元1010年,前黎朝的重臣李公蕴也玩了一出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李朝。

这个李朝很不老实,经常入侵宋朝的边境,屠戮数十万百姓。公元1075年,宋神宗忍无可忍,发兵攻打李朝。结果双方打了个平手,李朝为了给天朝大国一个面子,主动求和,这才使得双方重归于好。

公元1225年,李朝的女皇李昭皇,把大位禅让给了侍奉自己的陈煚,自此陈煚建立了陈朝。不过很不巧,没多久蒙古大军就杀来了,陈朝不得不选择俯首称臣,不过依旧保持独立。

元朝建立以后,打算再次将越南纳入中原王朝的统辖范围,因此曾经两次攻打越南,不过很可惜,都被陈朝给击退了。

明朝建立以后,越南的陈朝也已经走向了末日。当时陈朝的外戚胡季犛篡位,建立了胡氏政权。这个时候陈朝那帮老臣们不答应了啊,连忙跑到中原来,请求明成祖推翻胡氏政权。

这下朱棣兴奋了啊,终于有机会夺回越南的控制权了。公元1407年,朱棣二话不说就派人击溃胡氏政权,拿下了越南。此后朱棣在这里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纳入了明朝的版图。

这一时期,在越南的史书里,被称为“安南属明时期”。

二、明宣宗朱瞻基,为何主动放弃越南?

我们回顾一下越南的历史,从公元939年,越南正式独立,一直到公元1407年,越南成为了明朝的一部分。这个期间有468年的时间,越南几乎都处于独立自治的状态。

这种独立自治的思想,早就在越南当地人脑子里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他们很自然就会将明朝的大军,当成了外来侵略者。既然这么想了,那你觉得越南人能给明朝军队什么好脸色看吗?

首先起来反对明朝的,就是陈朝那帮老臣们。他们是请明军来帮忙的,没想到朱棣偏偏要学习刘备,来了就不肯走了!这还得了?因此这帮老臣一个劲儿地反对明朝的统治。不过很可惜,反对无效,拳头才是真理。

公元1418年,一个叫黎利的越南地主,拉起了一杆大旗,自称平定王,在蓝山乡发动了反明起义。这场起义立刻得到了大量越南人的支持,此后10年里,黎利带领的起义军,一直和明军较量,互有胜负。

黎利的优势在于,他们更熟悉越南当地的山川地貌,更容易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黎利虽然未必是一位合适的统治者,但毕竟是越南自己的人。

时间已经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了,黎利的起义斗争依旧在进行着。明朝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依旧没能平息这场起义。

黎利的起义军反而越来越猛,曾多次击败明军。这么搞下去,甭说继续统治越南了,可能大明王朝都要被这场战争给拖垮了。

因此,这个关键时刻,明宣宗朱瞻基叹了口气,决定放弃越南。他将陈朝的后裔陈暠册封为安南国王,撤出了明朝军队。

黎利在这件事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主动给明宣宗朱瞻基设好了一个大台阶,在打败了明军后,主动要求以藩属国的身份臣服于明朝,所以这事儿才能妥善解决。

因此等到黎利篡夺陈暠的大位,建立后黎朝的时候,明宣宗不仅没有起兵讨伐黎利,反而将其册封为安南国王。黎利也很识趣,自此以藩属国的身份,不断向明朝进贡。

总结:关于这件事的一点联想。

我想起了沙俄当年击败克里米亚汗国以后,吞并了该半岛的事。可这个时候对当地鞑靼人的统治问题,让他们很头疼。留着这帮战斗力强悍的家伙在克里米亚半岛,早晚还得闹事。

为了真正得到克里米亚半岛,沙俄选择将当地的鞑靼人全都运送到了西伯利亚挖矿去了。同时将不少俄国人迁徙到了克里米亚半岛。从此以后俄国对这里的统治就牢不可破了。

不信你看,在上次公投当中,克里米亚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选择支持回归俄国。可见沙俄当年采取的手段,的确很有效。

反观明朝对越南的统治,其实压根还没有稳固,就遭到了当地人的袭击。而且当地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民族,和中原文化、民族截然不同。如果没有大移民政策的帮助,是很难占领这片土地的。

只能说,明宣宗及时止损的做法,还是很稳妥的。不怕领导没面子,就怕领导死要面子,最后倒霉的还是普通人。

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导致明宣宗放弃越南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直接原因。即明朝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当地民众就起事不断,明政府为了打击叛乱,年年用兵,国库开销极大,但效果却并不好。大把大把的银子砸到越南,如同打水漂一样。

明宣宗继位伊始,就认为占领越南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完全是赔本买卖。不值当。一直想从越南撤军了。

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遭到重挫,数万人被俘。这是压垮明宣宗决定从越北撤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次年,明宣宗在考虑再三后,下令撤军。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在当年撤销。

简而言之。直接原因就是明朝无法以小成本压住当地人叛乱。需要加码。但明宣宗又不愿意增加军费开支。那他就只能选择放弃了

第二是根本原因。即明朝在越南的统治不得人心,激起了当地人的抵抗决心。

虽然越南北部在五代十国时期就独立了,至明成祖下令征讨前,越南已与中原王朝割裂了四百多年。但由于当地人一直认同华夏文化,以南天小中华自居。所以明军征讨越南的过程其实还是比较顺利的。

当地人基本是传檄而定,并没有过多抵抗。

但当明军征服越南后,由于用人不当,统治政策不合理等因素,当初迎风而降的老百姓后来都变成了杀不光的反贼。

据《明史》记载,张辅灭了越南胡朝后,负责监军的宦官马骐就以张辅私养武士,图谋造反为理由,在明成祖面前告了一状,将张辅挤走。

之后马骐在当地不仅疯狂搜刮民脂民膏,还欺压主动归顺明朝的越南本地士绅。交阯布政使黄福看不惯马骐的作为,觉得继续让这厮胡作非为,迟早要出大乱子,便与之针锋相对。结果马骐居然又诬告黄福图谋造反。

虽然明成祖并没有把黄福撤回,但他也没有把马骐调回。

最终,马骐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把正直官员都挤得靠边站了。并逼反了越南民众。

另据越南史料记载。

明军撤走后,黎利建立越南黎朝。他在一次大宴群臣时就曾说,自己本不想造反,也想做大明官员,但马骐和一部分明朝官员实在欺人太甚。他举义兵,为民请命。实乃被逼无奈之举。(黎利曾担任巡检使,因被马骐多次索要贿赂,并多次被羞辱,实在忍无可忍才造反)

及其(明朝)贼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识者,皆被其害。朕虽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黎纪·太祖高皇帝》

所以导致明宣宗放弃交趾的根源,还在于明朝本身。

明朝官员不恤当地民情,刑罚严酷,不把当地人视为子民,只把越北视为殖民地。不仅激发了民族矛盾,还激发了阶级矛盾。当地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群起造反?

但凡明朝派去越北的官员好那么一点点,剥削稍微轻那么一点。但凡明朝派去的官员把工作做细致一点,或是派能人经营,比如明太祖派到云南的沐英那样。越南当地的老百姓都不至冒着掉脑袋风险,钻山林,造反玩。

如果明朝不改变歧视和剥削越南民众的错误政策,那么即便明宣宗不放弃,后来的皇帝也依然会下令放弃。

毕竟就算是本国主体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若脱离了人民群众,也一定会被推翻。看看明朝后来是怎么灭亡的,就知道结果了。

第三是客观原因。

虽然越南和两广毗邻,但由于有高山阻隔,历史上从两广去越南最方便的路,其实一直都是海路。也就是从广东广州或广西北海出发,坐船走海路到越南的海防一带登陆。

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三国时期,东吴几次平定交趾叛乱,吴军主力就经常是水路并进。

故而,越南历史上的“北属时期”,其实更像是中原王朝孤悬在海外的属地。

而交通不便的影响,也就导致历史上的交趾地区屡叛屡镇,又屡镇屡叛。中原王朝在维持当地的统治开销方面,一直都很大。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云贵也是山区,为啥中原王朝就能深入腹地,统治云贵?

这是因为云南、贵州,也包括广西,都缺乏一块较大的平原。云贵桂本地的土著势力虽多,但大多是小部落。且这些本地势力被山川阻隔,很难内部统一。

往往形成不了合力与中原王朝对抗。

因此中原王朝征服这些地方,往往不需要派很多兵。派个名将,带几万精兵,采取恩威并施策略,足矣逐个击破。

而越南则不同。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是相对较大的一块平原(现有2300万人)。而且开发时间很早,经济一直都比较发达。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原王朝对越南北部的开发,要早于广西,更早于云贵。中国古代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控制力度都要比对云贵桂的控制力度大。

具体看这张西汉人口分布图就知道了。

笼统来讲,越南红河三角洲设郡,始于汉武帝时期。交趾郡的人口很长一段时间,都占到交州(相当于现在的两广)人口的一半左右。而现在广西的前三大城市,南宁是在东晋初期设郡,柳州是在西晋初期设郡。桂林设郡的时间最早,但也是三国后期。

这一前一后,相差可有四百多年呢。

开发时间早,意味着越北的农业经济一直都比较强,孕育了很多人口。当地土著也因此一直都很有实力。

一旦越南土著形成合力,那就不可小视了。

因此中原王朝可以只派几万人,以比较小的成本征服广西、云贵,但几万人绝对无法征服越南。必须要加码,增加开支。而这又是明宣宗不愿意做的。

另外,越南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其与两广的民间贸易文化交流较少。

缺乏交流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越南北部的文化源自中华,但自成一派,渐渐地有了本地化意识,排斥外来文化(咱们国内也有这种情况)。想要让越南与两广融合,不下点功夫,是不可能做到的。

明朝在越南统治期间,急功近利,想单纯得靠政治和军事促进融合,维持统治,必然是做亏本买卖。时间长了,财政上吃不消了,可不就只能退兵了。

还有一些因素,这里限于篇幅,就省略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明建文四年(1402),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帝。好日子还没过几年,越南(古称安南)就发生内乱,原来的国王被赶下台,其孙子陈太平流亡到明朝寻求帮助。朱棣派5000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不成想,越南新国王派兵在半路上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给消灭了。

朱棣得知消息后大发雷霆,立即派遣精锐部队30万,号称80万人马南下。虽是万里南征,但战斗力还是颇为可观。经过一番血战,征服安南全境。战后,朱棣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设15府、三36州、180余县,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这意味着,当时越南并入明朝,成为一个行省。至此明朝在越南驻扎军队,征收赋税,并且还能够对中南半岛进行控制,随时可以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占城、暹罗、真腊等诸国,同时还可威慑满剌加,以及和中南半岛隔海相望的苏门答剌、爪哇、浡泥等国。成为稳定明朝宗藩体系的重要一步棋。

朱棣在越南实施郡县制后,明朝一直都在该省保持着高度的军事戒备,这就导致每年都会支出大把的钱财维护地方的稳定!

自永乐五年(1407)开始在安南实行郡县制以来,明朝派出张辅、黄福等对越南治理还是颇有成效,但因二人调动太过频繁,而镇守将领李彬又死得早,无法对朝廷派到越南的征税宦官形成制约,导致课税繁重,留下了很多疏忽和弊端,激起了交趾百姓的反抗!

越南民众不断反抗明朝的统治,造成朝廷每年都需要投入近300万两军费,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税额不过7万两,这样的经济压力让明朝朝堂意识到越南就是鸡肋。

在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的宣德二年(1427),越南叛军势力最强的一支,黎利(后黎朝开国君主)在倒马坡击杀明朝主将柳升,迫使明朝议和,并于宣德三年称王,改年号顺天,建大越国,并击杀了前来平叛的明军主将柳升,这让朱瞻基不顾张辅等老臣反对,于宣德三年正式废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自此明朝在交趾设立的郡县全部丧失!这也意味着自永乐五年在越南耗费的心血全部打了水漂。

越南重新复国,也就意味着明朝对中南半岛的军事威慑力降低,从而导致了朱棣时期打造的西洋及中南半岛上的宗藩体系逐渐趋于崩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东南亚等国看到了一个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事实,强大的宗主国大明,居然败给了新兴复国的越南,从而对大明朝产生了懈怠和不敬之心,开始试图挑战大明朝的天国权威,试探大明朝的底线和耐心。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在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满剌加(马六甲)将明朝使节林宵囚禁并饿死!

朱瞻基放弃越南决定对未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按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朱瞻基没有一点战略眼光。

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要把这件事儿说清楚的话,就得先讲讲越南和古代中国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多称越南为“安南”,早在秦汉时期,越南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王朝的版图之中。

到了公元4—6世纪,大约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南北方仍属于中国王朝的管辖区域。此时,越南已经相当“汉化”了,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汉字成为了通用文字,姓氏基本参照中国汉族传统。而且,跟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越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上层人士,信仰的都是东亚派系的大乘佛教,同时,源自中国的道教,在越南也非常流行。

(古代越南女性服饰)

到了隋唐时代,越南北方领土被划为了“安南都护府”的直属辖区。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滕王阁序》,其作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在远赴安南的交趾县,探望被贬官的父亲,途径滕王阁,参加一次大型party的时候,乘兴而作的千古佳篇。

王勃的目的地——大唐安南都护府”的“交趾县”,就是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当年表现不好的中央大员,就会贬到那里去当基层地方官。

直到北宋时代,因为北方边境的困扰,宋朝统治者没顾得上这块南方领地。趁乱,一位叫李公蕴的华裔发动了政变,建立了安南李氏王朝,并迁都河内。

至此,越南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李公蕴和他的后人们,表面上对中原王朝表示着“臣服”;但私下里,却公然自称“皇帝”、“皇后”。

”光复“北方的李公蕴被越南人视作大帝级别的民族伟人,奉为“李太祖”。目前,越军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就叫做”李太祖号“。

2010年,越南为纪念河内建城一千周年,与中国合拍了一部名叫《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但由于在服装道具、建筑和礼仪习俗方面过于还原历史,非常“中国风”,竟被越南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捕风捉影”的横加指责,电视剧被“雪藏”数年并进行了大量删减后,才得以正式上映。

(电视剧中,李公蕴帝后夫妇)

也就是说,整个两宋时代,越南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统治者还嚣张的自称“皇帝”、“皇后”。

到了征服欲非常强烈的大元时代,现在的缅甸北方被并入了中国版图,但越南仍能在蒙古大军的数次征伐下,苦苦的延续着独立的状态,堪称是个蒙古铁骑都啃不下的“硬骨头”。

(500越南盾上印的,就是成功击退蒙古军队两次征伐的越南将领陈国峻)

直到明初,机会来了。

1405年,越南政变,并引发了大规模内乱,陈朝被权臣黎季犛(即胡季犛)所篡。侥幸逃出越南的“皇孙”陈太平辗转老挝,再一路往北往东,跑到了大明都城南京,去寻求帮助。

看到了陈太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考量,明成祖朱棣一面拒绝了黎季犛册封的请求,一面发兵越南,护送陈天平回国,复立“正统”。

谁知,没成想,黎季犛情报工作搞的很到位,在半路上伏击了明军,不但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也顺便给消灭了。

显然,朱棣他老人家可是出了名的不好惹,黎季犛算是捅了大篓子。

明成祖勃然大怒,随即派遣大军远征安南,打着光复“陈朝”的旗帜,用了几个月就灭亡了刚建立的胡朝。

那么,此时,越南的权力就出现了真空。先朝的“老陈家”已经被胡超斩草除根,杀了个干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而且,大明兴师动众的出兵,也是下了血本儿的,总不能“义务劳动”吧。

于是,明廷提出“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进而,明成祖颁下《平安南诏》,声称为了”回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将当地改名“交址”,划作为大明的一个行省。

这就是明朝恢复交趾省(布政史司)的由来。

然而,多数越南军民却并不认可大明的统治。

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成立后,当地的民众就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长期以来,越南此起彼伏的地方反对势力,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应付,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明军在北方边境对蒙古势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到了1418年,黎利起义爆发,越南各地响应,势力迅速壮大,叛军遍及越南全境。

之后的近十年,明朝派兵轮番镇压,但均早遭到了重大挫败;而黎利在与明军的交锋中,却凝聚了大量人心,越做越大,并自封为王,还模仿大明,建立了一套小朝廷。

最终,1427年,明朝与黎利议和,明朝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次年,黎利重建大越国,并接受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册封”,越南进入到了黎朝(1428—1789年)时代。

(越南黎朝很像“低配”版的明王朝)

至此,越南从大明的“行省”,又恢复到了“藩属国”的身份,被重新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

而这位黎利,则成了全越南的民族英雄,塑像遍及全国,至今仍接受着越南各界群众的顶礼膜拜。

这么看,大明对越南的统治,其实是努力过的——明政府也曾费心耗力的苦苦维系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军也曾前仆后继的去镇压平叛。

只是,从北宋开始,越南已经脱离中原政府好几百年了,他们虽然在文化礼仪上仰慕中华,以中国为师,但到了政治立场上,却又并不甘心沦为中国的郡县,独立意识非常强。因而,明朝在当地严重缺乏群众基础,这种环境下,再要强行让他们接受中国王朝的统治,确实属于非常不现实的做法,自然会遭遇誓死抵抗。

更何况,越南多山林,湿热的气候和瘴气、虫蛇,还有各种热带传染病(明军死在瘴气、疟疾、蚊虫毒吻叮咬、陷阱和水土不服的人数,远高于与越南人战斗中死亡的人数),还有那上剽悍的民风,在当年看来,越南如同一块鸡肋,确实不容易引起中原统治者的兴趣。

加之,在明朝迁都北京后,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边境,对于南方就更加鞭长莫及了。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上,这也是个非常不划算的举措,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根据各种历史资料估算,明朝为了维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每年的军费超过了300万两白银,而明朝从越南征收的赋税,一年最多也仅就区区的7万两而已。长此以往,对明朝财政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来自于北方蒙古人的威胁始终存在,南北两线的大规模驻军,对于明朝来说实在是难以为继。

所以,当年大明对越南,并非是不想要,而是实在要不起。

这么看,其实,1427年大明撤军越南,对于明朝自身,算的上是一种解脱。

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做出了三件可能让朱棣在天不高兴的事:

  • 其一,正式停止郑和下西洋;
  • 其二,裁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恢复越南;
  • 其三,裁撤奴儿干都司。

宣德帝朱瞻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都有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缺钱。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守住越南,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都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明成祖攻伐越南,原本就违逆了明太祖留下的遗训

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确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而其中之一就是安南,也就是越南的北部地区,越南陈朝君主陈日熞也接受了明朝正式册封。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然而,朱棣并没有听从朱元璋的遗训,靖难之变朱棣夺位之后,开始了大规模对外用兵,西北方向、辽东方向、漠北方向还有中南半岛一带,四处张弓,杀伐不断,其中当然也包括越南。

不过明朝与越南发生纠葛,也并非明朝有意为之。

公元1400年,越南发生大变,权臣胡季犛废黜陈朝末代君王自立为帝,建立胡朝,后传位其子胡汉苍,自称太上皇。朱棣夺位之后,胡汉苍派遣使臣前去南京朝贺,如此,明朝在当年正式册封了胡汉苍为安南国王。结果第二年,陈朝的旧臣们就跑到了南京向朱棣哭诉。

陈朝旧臣向朱棣告发:胡氏“弑主篡位,屠害忠臣,望大明禽灭此贼,荡除凶恶,复立陈氏子孙,使主此土”。

朱棣因此派人前去查问,胡汉苍上表谢罪,表示会“迎归天平,以君事之”。明朝派遣大军护送陈朝后裔陈天平回朝,可没想到的是,明朝护送军队抵达后,被胡朝大军伏击,全军覆没,陈天平被杀,此举惹得朱棣大怒:蕞尔小丑,乃敢欺我,此而不诛,兵则何用

明朝当即派遣大军,由张辅等率领进军,数月之后,胡朝灭亡,不过,打着“恢复陈朝”名义来到越南的明朝大军,并未撤离,最终,明朝以“陈朝已绝嗣”为由,正式在当地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一切规制形同内地,越南北部自唐末之后,再次纳入中原。

其实,越南内部的朝代更迭,是越南自家的事情,按照传统的宗藩体系,明朝没有必要去进行干涉,不过当时在位的乃是朱棣,而且也是越南胡朝自取灭亡,明朝原本也无意收复交趾,没想到胡朝竟敢出兵伏击明朝大军,惹恼了朱棣。

明朝自己管理有很大问题,使得安南折腾不断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建立之初,因张辅、黄福等人留驻,并没有出什么乱子,他们在当地勤修民生轻徭薄赋,并且建立学校传扬中土文化,使得明朝对当地的管理很稳固,然而张辅与黄福被调回之后,取而代之的马骐执掌交趾期间,开始出现问题。

马骐本身是个贪敛之人,抵达交趾之后开始“大索境内珍宝”,各种横征暴敛。

不仅仅是马骐,由于当年派遣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明朝官吏大多都来自中土,而且大多还都是被贬谪流放的人员,素质相当低。而且,自认出身“上国”的他们被派遣到荒蛮之地,自然心生不满,所以在当地发财就成为了他们留在交趾的唯一理由,而交趾原本就穷苦,明吏的行为引起了当地越人的不满与反抗。

虽说从秦汉时期,越北就纳入了中原王朝,之后长达上千年岁月,可长久以来这里都被中原所鄙夷,文化上的交流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厚,感情上也不够贴近。

唐朝消散后,越南脱离出去自立门户,四百多年岁月里逐渐产生了完全的自主的意识,根本不觉得和中原人是一家人。

从明朝在当地建立三司开始,越南的贵族与精英群体们就开始了反抗,毕竟明朝本来是说来帮他们回复陈朝的,没想到最后直接把越南给占了,损害了越南土生贵族们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明朝派来的人又在当地胡作非为,更加激化了这种对立,可以说,明朝在交趾的施策行制失当,也是导致最终越南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明朝来说,越南是一块没肉的鸡肋

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说如此,啃一啃还是有点肉的,然而越南对于明朝来说,根本就是一根完全啃不到肉的鸡肋,还容易卡嗓子。

今天的越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但在古代完全相反,四处丛林密布,猛兽与虫蛇横行,生存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不如中原之地。

明朝得到了越南之后,在当地得到的财富少之又少,当地的贡赋也仅仅是孔雀毛、虎皮、香料之类的土特产,而这些对于家大业大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沧海一粟,根本不值一提。

虽然得到的很少,但明朝在当地的花销可相当惊人。按《明太宗实录》永乐20年的记录,交趾纳税赋仅仅十一万两,然而同一年明朝在交趾的花销竟然超过了一百三十万两,主要用来支付在当地的驻军费用。

永乐时期,朱棣接连对漠北用兵,并且组织了大规模的郑和下西洋撒钱运动,虽然给明朝挣足 了面子,可明朝的国库越发的吃紧,宣宗登基初期的明朝,依旧还是相当缺钱的。而在交趾长年累月的入不敷出,实在是让明朝财力受不了

宣宗时的战略收缩,也没心思再对付越南

永乐时代,明朝国力消耗巨大,而漠北的鞑靼逐渐被瓦剌消灭,逐渐一统漠北的瓦剌形成了相对强势的力量,构成了对于明朝的巨大威胁。宣宗继位之后,开始进行战略上的收缩。

除了停止郑和下西洋,宣宗还撤掉了山海关外的奴儿干都司,仅保留辽东都司,至于交趾,宣宗最终也决定正式裁撤,毕竟明朝在越南一直处于亏本状态,就像接盘了一家欠下巨债,翻身之日遥遥无期的企业。

明宣德二年,朱瞻基正式下诏裁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从当地撤走大军,并承认越南黎朝。

之后,明朝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都用于恢复国力休养生息,并且筹谋对付瓦剌方面,而这些,也成就了“仁宣盛世”。

当然,明朝继续坚守越南,可能最后的确有好处,但这需要大量投入,而且回本时间遥遥无期充满未知,所以,其实明朝抛却越南属于及时且明智的止血行为,不过这也极大损害了当时明朝在南洋地区的威望,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南洋诸多外藩开始停止朝贡,而中南半岛等地的诸多宣慰司也被南洋各国所蚕食消失。

为何1427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21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①越南的贵族反抗势力没有清除干净,并有了一定的国家意识。②军费问题和粮草问题受儒家影响太深必须从国内运消耗太大。③党争问题南方官员文风太盛受宋朝以文御武流毒遗害太深,如果打仗那武将勋贵集团就会压过文官集团。所以和平才是文官打压武将的终极手段,包括万历年间李三才、叶向高等东林党人死保李成梁导致努尔哈赤坐大的主要原因。④保卫领土的决心不强,如果明朝可以惯彻就食于敌。哪怕是焦土政策也要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越南就跟本不会独立(满清也不可能入主中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