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关于唐朝的版图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人说唐朝那么强,版图肯定小不了。的确如此,唐朝把周围能打的邻居都打了个遍,除了吐蕃啃不下来,其他都收归己有了。
但是这个时间有多长呢?不好意思,其实很短,只有唐高宗龙朔年间这3年而已,也就是公元661年,到公元663年。
这一时期的唐朝版图面积,达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东边到达了朝鲜半岛,西边到达咸海,北边到达贝加尔湖,南边到达越南。
但是过了龙朔年间,唐朝的版图可就开始萎缩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是唐朝的极盛时期,可版图还是比不上唐高宗龙朔年间,这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唐高宗龙朔年间过后,唐朝的版图是怎么一点点萎缩的呢?
一、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过去朝鲜半岛上,有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势力,也可以称之为三足鼎立的状态。其中高句丽实力最强,纵横700多年,都没有被中原王朝消灭。他们的大部分领土,都在东三省。
新罗那时候总是被高句丽和百济欺负,因此他们索性跑到唐朝这边,向唐朝求援了!公元660年,唐高宗终于不能忍了,答应新罗,派遣苏定方带兵前往朝鲜半岛,一口气就灭掉了百济。
公元668年,唐朝又灭掉了高句丽,这么一来整个朝鲜半岛,除了唐朝的势力,就只剩下新罗了。
新罗当时是以藩属国的名义,臣服于唐朝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愿意将半岛的利益,都割让给唐朝。
他们发现,唐朝灭了高句丽以后,不仅没打算撤军,反而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这可把新罗给气坏了,因此新罗果断反水,出兵攻打唐军,兼并了百济的地盘。
这还不够,新罗还收容了一大堆高句丽的遗民,让他们建立“报德国”,和唐军斡旋。这还得了?按照过去的脾气,唐高宗说什么也要把新罗从地球上抹掉啊!
可偏偏这个时候唐朝正在和西边的吐蕃打仗,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沉默。新罗这边也很识趣,他们知道打不过唐朝,因此得了便宜及时卖乖,表示依旧臣服于唐朝。
但是地盘上的事情,新罗可是寸步不肯相让,整个朝鲜半岛他们都要了,唐朝的势力只能退到辽东去。这么一来,唐朝就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掌控权。
二、突厥汗国又回来了!很多人肯定觉得,不对呀,唐太宗和唐高宗不是分别灭掉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了嘛!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突厥了?
的确如此,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李勣等人,对东突厥颉利可汗进行围剿。这一战过后,唐军歼敌1万多人,俘虏了10多万人,彻底消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本人也被抓了送到长安去了。
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先派遣程知节追击西突厥沙钵略可汗,后又派遣苏定方猛攻西突厥,最终擒获沙钵略可汗,灭亡了西突厥。
这么看来,突厥似乎已经没有了啊!为了防止西突厥重新出现,唐高宗特地在他们的地盘上设立了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可时间到了公元680年,这时候已经是唐高宗晚年了,武则天开始插手政务,唐高宗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原本归顺唐朝的东突厥人,或许因为在南方水土不服,因此又带着大部队回到了北方。
当时他们也不说要回去建国,可能只是表明自己水土不服的现状。因此唐朝也没有追究什么。可到了公元682年,安顿下来的突厥人,忽然又恢复了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
这帮突厥人,不仅没有屈服于唐朝,反而再次攻陷了漠北,没事儿就南下骚扰唐朝,实力非常强大。
这个时候唐朝恰好面临权力交接的时代,武则天从唐高宗手里一点点攫取权力,没空搭理北方的突厥人,因此后突厥汗国,好端端活了63年时间。
在此期间,公元695年,武则天也曾经派遣王孝杰出兵后突厥汗国,使其名义上归顺武周王朝,可没多久人家就不认账了。一直到了公元745年,后突厥汗国才被回鹘给灭了。
三、咸海沿岸渐渐离开了唐朝的怀抱。刚才提到了,西突厥被灭掉以后,唐高宗在他们的地盘上,设立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其中蒙池都护府,其实都靠着咸海沿岸,已经身处中亚地区了。值得一提的是,蒙池都护府的治所在碎叶城,这地方大家太熟悉了,李白的老家嘛!在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这地方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即使后来归属北庭都护府管理,也无法阻止他们一点点从唐朝剥离的趋势。
突厥后裔突骑施部落,逐渐占据了蒙池都护府的地盘。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为唐朝镇守边疆,实际上在自己的地盘上做老大。
公元742年,唐玄宗册封的可汗阿史那昕,前往碎叶城平叛。结果在这里被突骑施部落给杀害了,从此以后唐朝失去了对蒙池都护府的统治权。因此咸海周围的地盘,也就和唐朝说再见了。
四、吐火罗地盘上的都督府,都丢了。公元661年,当时阿拉伯人崛起了,波斯人走向没落。这个时候波斯萨珊王朝的王子俾路斯,跑到吐火罗(那时候也是唐朝的地盘),向唐朝求援。
唐高宗很大气啊,当场册封俾路斯为波斯都督,在波斯疾陵城(伊朗境内),设立了波斯都督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没办法,谁让萨珊王朝亡国了呢!寄人篱下,王子也只能做都督了。在唐高宗看来,这是一个拿下波斯故地的好机会啊!
所以说,唐高宗册封俾路斯为波斯都督,其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借助这哥们的正统地位,可以合理合法地将手伸向波斯。不得不说,唐高宗这颗心也太野了吧!手伸那么远不累吗?
不过很可惜,那时候萨珊王朝气数已尽,俾路斯被阿拉伯人一顿揍,只好带着王族到唐朝过小日子了,这一地区也就不再属于唐朝了。
除了波斯都督府外,吐火罗地盘上还有条支都督府、月氏都督府、写凤都督府、昆墟州都督府、姑墨州都督府等,全都在唐玄宗时期丢了,不少并入了阿拉伯帝国。
不过说实话,那些地方距离太远。唐朝派一次远征军都要好几个月时间,压根就划不来。统治起来太麻烦,地广人稀,资源又少,是真心没有继续持有的价值。毕竟占领这些地方,除了彰显武功以外,没有太大的实质性价值。
总结:地盘大小,不是衡量帝国强弱的唯一标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绝对是唐朝的巅峰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高峰。
万国来朝已经毫不稀奇了,唐朝兼容并包的局面,以及开放豁达的态度,都赢得了周围国家和民族的认可。因此那时候的唐朝,是一个真正多民族兼容并包的国家。
相对来说,唐高宗时代,还处于开疆拓土的时代。虽然军事能力倍儿强,领土也够大。但是国力较之唐玄宗开元年间,还是差了不少的。地盘再大,如果守不住,或者守住的代价太大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这个问题实际上挺复杂的,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唐朝时期疆域分为本土州郡和羁縻州两种,四方蛮夷投靠过来或大唐征服某个地区之后,往往设置羁縻州来管辖,任命最高地方长官,并缴纳赋税。当然,地方最高长官可能还是原来的部落首领,缴纳的赋税一般也是象征性的。
而藩属国不属于大唐疆土,羁縻州的一些势力可能独立后变成藩属国,藩属国也可能接受唐王朝的任命变成羁縻州,所以大唐疆域大小始终在变化。
初唐时期疆域面积大在西域、中亚、蒙古高原和朝鲜半岛。蒙古高原是李世民时期灭掉的东突厥和薛延陀,唐高宗李治继承了这个遗产,大唐领土到达了贝加尔湖畔,大唐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这块土地;
唐高宗时期,联合新罗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
中亚在李世民灭吐谷浑、开拓西域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扩张,苏定方等人灭了西突厥,西域和中亚诸国臣服。
唐高宗时期大唐非常强大,不少国家主动向大唐靠拢,成为大唐的藩属国。其中最遥远的应该是罽宾国,位置在帕米尔高原以南,今天阿富汗喀布尔以东、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伊斯兰堡附近,唐王朝在其土地上设置修鲜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授其王修鲜等十一州诸军事兼修鲜都督”。
像这样的都督府共计十六个,其中包括月氏都督府、修鲜都督府、波斯都督府等。
龙朔元年,西域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纪之。《旧唐书》 右西域诸国,分置羁縻州军府,皆属安西都护统摄。自天宝十四载已前,朝贡不绝。《旧唐书》西突厥和高句丽是唐高宗李治打下来的,中亚十六都督府基本上都是主动投靠的,这是唐高宗时期大唐疆域最大时期的基本情况。当时共有六大都护府,东北是安东,漠南北是安北、单于,西域是安西、北庭,南方是安南。
这些区域虽然都有大唐军队驻扎,但都属于外围的边境地区,与中原核心领土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至于再次一级的修鲜都督府根本就没有唐军驻扎,属于大唐疆域范围之内,但真的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
李世民时期,处在一个扩张阶段,战略目的明确,先北再西最后东,除了高句丽一次没打下来之外,其他每个方向都扎扎实实灭其国虏其君,疆域扩大,后患还不多;
李治时期,延续了李世民的做法,也灭了高句丽和西突厥,大唐声威达到顶点,万国来朝,疆域面积最大。但是,李治和武则天比李世民差远了,军事方面的胜利没有转化成政治成果,包括高句丽和西突厥都不断地反叛,反而成了大唐的麻烦,大唐的扩张从那时开始就已经基本上停止了。
唐高宗李治后期到盛唐时期,已经丢失了不少领土。李治时期吐蕃兴起,双方在青海吐谷浑旧地和西域安西四镇争夺了几十年,终于吐蕃消灭了吐谷浑,完全占领了这块土地。
唐王朝不甘心丢掉这块双方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就从安东都护府抽调薛仁贵率军到西域,结果大非川战败,不但吐谷浑没能恢复,朝鲜半岛也丢了。唐王朝在朝鲜半岛实力削弱后,新罗发展起来,虽然对大唐一直很友好,但毕竟只是比羁縻州还要外围一层的藩属国,不能算在大唐疆域范围之内;
蒙古高原上的东突厥势力在武则天时期重新兴起,大唐当时受武则天的高压统治和酷吏政治之下,不少有经验的将领被清洗,军事实力受到影响,蒙古高原从此失去;
修鲜都督府和等十六都督府实在太远了,只能自生自灭,当时阿拉伯大食崛起,向西扩张,很多小国在大食和大唐之间摇摆不定,毕竟大食离得近,这些小国就从羁縻州退化到藩属国或者索性投靠了大食,到盛唐前后就逐渐都不再算在大唐疆域范围之内。
于是,盛唐时期少了朝鲜半岛、中亚、蒙古高原、青海四大块领土。李隆基初期还是很能干的,虽然领土少了四大块,但又在东北补充了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两大块,包括东北和外东北的大片领土,总面积并不小多少。但性质和西域十六都督府差不多,算是投靠过来的,盛唐前渤海国兴起,时而算大唐藩属,时而算大唐羁縻。
盛唐初期的主要敌人还是吐蕃,占领的青海还一直没吐出来,而且还居高临下威胁西域丝绸之路。而蒙古高原上的后突厥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与大唐相对友好,尤其新罗可以算是藩属国当中的优秀代表,没有必要再在东北、北部用兵。
河北的契丹和奚,我个人一直认为是大唐的一个重大失误,或者是当地边将故意养寇自重。虽然地理环境不宜大规模用兵,但至少比高句丽那个荒山野岭条件要好得多,而且离大唐核心区域最近,完全有条件、有理由彻底消除这个隐患。而契丹和奚族势力的存在,不但牵制了盛唐时期大唐近一半的野战部队在这个方向,还培养出来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巨孽。
盛唐时期虽然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李隆基战略方向不明,四处出击,战略上占据优势并取得多次胜利,但吐蕃和河北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尤其后期还把西南的南诏逼反,战略形势开始恶化。安史之乱既是个偶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必然。
总之,李治吃了李世民的老本,才当上了唐朝疆域面积最大时期的皇帝,但大唐那时就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扩张的能力;而李隆基时期一方面国家战略方向不确定,造成了国力没能转化成胜果,另一方面李隆基性格有缺陷,缺乏打破坛坛罐罐也要彻底解决问题的韧性和狠劲,很容易被小的胜利所满足,这也是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最高统治者的普遍弱点。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不请自来。
唐朝版图的极盛时期出现在唐高宗时期,这位皇帝应该是唐朝最易被忽略的皇帝之一,他的父亲唐太宗和皇后武则天光芒太盛,掩盖了唐高宗。
唐高宗在军事上不断开拓。先后平定漠北、灭百济高句丽,最后消灭西突厥。此时的唐朝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国土面积达1251.19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局面仅仅维持32年。
唐朝的全盛时期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此时唐朝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继续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状态。
从地图上看,北方的突厥复国,中央政府无力再控制突厥,而后兴起的回鹘又取代突厥,唐玄宗通过册封回鹘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正式承认了回鹘在北方的统治。稍有开拓的是在东北的靺鞨族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而在中亚地区,与阿拉伯帝国争夺失败,在怛罗斯战役中唐军失利,唐朝丧失了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因安史之乱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在中亚地区的势力。
至于为什么唐朝全盛时期疆域不如唐朝初年的高宗时期大,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国初阶段,国内安定,统治者面临的危险主要是边疆游牧民族的危险,因此治国重心在对外扫除危险,开拓进取之心强烈。高宗时期的唐朝如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经过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内部稳定,国力强盛。同时太宗时期的名将名帅仍有不少人在世,继位的唐高宗有实力也有心对外开拓。
二、唐玄宗时期,治国重心放在国内。到唐玄宗时期,唐朝立国已近百年,尤其是经历武周政治后的乱局,国内问题突出,而外部基本安定,各族臣服于唐的秩序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故唐玄宗将工作重心放在国内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方面。而到了唐朝全盛之后,唐玄宗便安图享乐,无心经营四方,开拓进取心全无。
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唐朝的版图有三个显著的变化时期,分别代表着唐朝前期、唐朝中期、唐朝晚期三个阶段。现在一般认为唐朝版图最大的时间是在公元的669年,也就是在唐高宗总章2年左右,幅员面积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空前辽阔。此时的唐朝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中部,西达中亚呼罗珊地区,北至俄罗斯叶尼塞河下流一带。
第一、唐朝前期的版图(唐高宗时期)从公元628年开始,到公元669年结束,唐朝先后灭掉了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各王国、西突厥汗国、高句丽王国。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唐朝最终平定了东部的强国高句丽,版图也达到了极盛。不过,极盛版图仅维持了3年。
武则天执政时期,在军事上屡屡受到吐蕃、契丹、突厥等民族的压制,版图大幅缩小。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武则天时期丢失的领土主要包括:1、漠北草原全部失陷于后突厥汗国,原来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入内蒙地区。2、吐蕃军队进入黄河九曲地区。3、辽西走廊被契丹人全部攻陷,导致辽东与内地失去联系。4、西域地区被突骑施部落蚕食,丝绸之路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唐朝中期的版图(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唐朝版图有所恢复,主要因为以下4点。第1、收复了辽西走廊、黄河九曲之地;第2、降服了契丹、奚族、室韦(蒙古)、靺鞨(女真)等少数民族;第3,消灭了中亚的勃律国、西域的突骑施部落;第4,联合回鹘人吞并了后突厥汗国,联合南诏国蚕食吐蕃王国的边境。
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成就过后,唐玄宗时期的唐朝版图在开元29年左右达到了最大值,但比起唐高宗时期的版图还是逊色不少。天宝年间,由于年迈的唐玄宗逐渐荒废政事、宠幸杨氏姐妹,导致唐朝版图又出现了轻微的收缩,但真正引起版图崩盘的还是“安史之乱”。
第三、唐朝后期的版图(唐宪宗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版图彻底崩溃,再也没能够恢复安史之乱前的水平。8世纪后半叶,整个安西地区(新疆)和河西走廊(甘肃)全部被吐蕃攻陷,其次是贵州、广西等地区不断受到南诏国的入侵。同时,唐朝国内受制于藩镇割据,无力恢复大片失地。唐宪宗在位时期,才勉强维持住了国内的稳定局面,但依然掩盖不出日落西山的现状。元和年间,唐朝政治稍微趋于稳定、外部军事压力略有减轻,因此被称为“元和中兴”。此时的唐朝版图仅仅拥有内地以及在名义上归顺于唐朝的东北部分地区。
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应该说武则天在其中有很大的责任。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一定与领土大小成正比。比如后周的面积比北宋要小的多,但是北周对契丹的战绩比北宋强的多,北周控制的地盘只是传统汉地的半壁江山,却从契丹书手里面抢回来幽云十六州的瀛洲、莫州,北宋除了幽云十六州(实际上十四州)外,控制了传统汉地,对契丹作战却是一败涂地,连瀛洲、莫州也丢了。
放到唐朝也一样,唐朝与周边那些国家经常的发生战争,有胜有败,因此唐朝的疆域是经常变化的,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一度达到了鼎盛。但是唐高宗后期,唐朝疆域已经开始缩水。
武则天当权初期,曾短暂恢复了唐高宗的领土。但由于武则天一个女人称帝在古代属于牝鸡司晨,大逆不道。因此无论是唐朝内部还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以此大作文章。唐朝内部相继爆发了徐敬业和越王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的内乱。这对唐朝的国力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武则天为了稳固统治,大杀宗室和大臣,包括一些著名将领遇害,进一步削弱了唐朝力量。
周边本已经臣服大唐的少数民族,比如契丹也以此为理由背叛武周,由于武则天手下良将太少,不得不借助突厥的力量压制契丹。本已经臣服大唐,基本成为大唐一个少数民族的突厥趁机做大,重新占据了漠北,使得唐朝的疆域大幅缩水。
唐玄宗前期,经过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名臣,国家经济军事得到了极大发展,被称为开元盛世,达到了大唐巅峰。但由于突厥已然做大,虽然在大唐的威压下,突厥选择了臣服,但大唐也无法再次将漠北纳入大唐的正式管辖范围。
府兵制的衰落是不是重要原因不好说,兵民一体的模式感觉上并不利于战争,就像木兰辞里一样,上战场还得自备干粮,虽然能够给国家节约钱粮,但这种业余式的部队战斗力就一定强大?唐初战斗力强大应该与战事频繁,名将如云有关。而到了武则天时期,名将凋零,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且武则天又忙于铲除异己,无暇他顾,丢掉那么多领土自然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开元年间的疆域面积反而不如高宗时期?
开元年间是唐朝最为繁盛之时,但国力的强盛,并不一定和疆域的大小相关联。不同皇帝主政时期由于面对的问题和经营国家的理念不同,其影响也会有不同。
不只是极盛时期的玄宗年间疆域,不抵高宗时期,整个唐代,高宗时期的疆域面积一直是最大的。
之所会这样,其原因主要在于:初唐时期,唐朝疆域一直在向外扩张。唐太李世民时期向北灭了东突厥和薛延陀,也就是今天的蒙古高原地区,北边的疆域扩张到了贝加尔湖畔,向西灭了西突厥,将西域各国纳入唐朝的版图。
唐高宗时期向东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扩张到整个朝鲜半岛。因为唐朝的强大,很多藩属国都来靠拢,这也就导致了唐高宗时期,坐拥中亚十六都督府,和六大都护府,成为整个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但其实还是受了唐太宗时期战略目的的庇荫。
虽然疆域最大,但高宗时期大唐已经显出颓态。在李治执政的后期,由于种种内部问题,唐朝的疆域逐渐被外力所蚕食。西面连败给吐蕃,反叛的后突厥、契丹、奚以及高句丽等势力,牵扯着唐朝的大部分精力。
到武则天时期时,由于其高压统治有不少将领流失,军事实力受损。东突厥势力兴起,那些小的藩属国更是被其他势力纳入管辖。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收复了安西都护,但这时的唐朝并没能够将初唐扩张的军事成果,转化为政治成果,领土缩小已成为必然。
到了盛唐,领土面积已经大不如前,失去了包括朝鲜半岛、中亚、蒙古高原、青海的大部分领土。李隆基继位后,经营着这样一个内部关系混乱,并且外临多个强敌的大唐并且达到全盛已经实属不易。
彼时的大唐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空前的繁荣,而版图虽然也有所恢复,但远远不如高宗时期。整个玄宗时期所追求的治国策略,也是维护中原稳定,而不是再去拓展疆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