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翁同酥为什么与李鸿章对着干,北洋水师若是胜了,历史是否会改写?
光绪帝为何不杀慈禧

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光绪帝不能够杀她,也杀不了她。对载湉而言,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不仅仅是他的嗣母,也是他的亲姨妈与婶母。历朝历代“弑母”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若是光绪帝自己都弑母,又怎么能奢望有人真心会支持他呢?

虽然两人政见不和,但满朝臣子却无人能够保住光绪帝,慈禧太后是他唯一能够依靠的人。失去了慈禧太后的庇护,那么载淳什么都不是。

慈禧太后是顽固派的首脑,朝中大臣几乎都是她的人,而这些人也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朝政大权。光绪帝年轻而心浮气躁,没有城府与政治头脑、手段,根本没有实权派支持他,他如何能够对付慈禧太后?

翁同龢为何与李鸿章作对

翁同龢是典型的“因私废公”者,当年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不战而逃犯下大罪,曾国藩与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关系不错,所以不愿得罪,就让李鸿章出面参奏。结果应该处死的翁同书被流放,而翁心存不久后身亡,没想到翁同龢不知兄长过错,反而恨上李鸿章,两人结下了梁子。

而翁同龢与李鸿章也是不同的人,李鸿章属于说得少做点多的“实干派”,翁同龢属于“说得多做点少”的老学究书生,两个人性情也是完全相反,自然合不来。

第三个问题,很抱歉,没有如果。

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可行,答案是不可行,其次考虑成功几率,答案是非常渺茫,最后考虑如果真的成功了,光绪真的能掌握大权吗?答案是不可能。

一、光绪杀了慈禧,自己亲政,为什么不可行?原因有两点:

1.光绪这个人太平庸了,根本镇不住满族的王公大臣和全国各地的督抚僵臣。

光绪皇帝虽然受到一些人的称赞,说他不甘心清朝的破败,想要重新振兴,甚至有人还把同治光绪的统治时期,捧为“中兴”。然而很遗憾的是,光绪帝是个非常平庸又很胆小的人。

他从小被两宫皇太后豢养在深宫,对外事和朝廷所知甚浅,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他作为皇帝,很少能对国家大事插嘴。因此,这让他对政治局势没有什么清楚的认识。

甚至,他连决断的能力都很欠缺,他见了慈禧太后就浑身发抖,他有什么事,都是跪着苦苦哀求慈禧太后,当了多年的儿皇帝,他是一点锐气,一点气势都没有。

2.光绪皇帝没有什么支持者,清朝的大权,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满族王公大臣手里。

在光绪当皇帝的早期,自己的父亲醇亲王至少还有权力,自己的叔叔恭亲王至少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外援。可是,这两个人死的死,老的老,特别是恭亲王,被慈禧太后多次打压,剥夺权力。在满族王公大臣那里,光绪皇帝没有同盟,没有支持者。

在文武百官那里呢?除了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有点实权,其他人都是唯西太后马首是瞻,就连翁同龢也被西太后罢官。

后来维新变法的时候,光绪提拔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为军机章京,想要架空军机处和朝廷的重臣,结果失败了。

光绪可以说是孤家寡人,光杆司令。

这时候如果他真的向慈禧太后发起攻击,或暗杀。得来的只有自己的被废,软禁,甚至被杀。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确实被软禁了。

二、光绪杀慈禧,自己亲政,为什么成功的几率非常渺茫?

这个原因很简单,慈禧掌握实权,布防严密,光绪没有权力,没有可用之人。

对于慈禧和光绪谁掌握实权,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都没有异议,肯定是慈禧。即便光绪亲政,慈禧躲到颐和园假装养老的时候,满清朝廷的实权仍旧牢牢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里只要说两点就足以说明,光绪杀慈禧为什么不可能。

1.没有兵权。

慈禧赶走翁同龢以后,提拔自己的亲信荣禄上台,先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大臣,北京所有的兵马都在荣禄的一手控制之下。

董福祥的甘军,宋庆的毅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军,以及京畿的各满汉八旗大营,步军统领衙门的一万多步兵,全都归荣毅调度。

光绪皇帝手里什么都没有。维新变法时,他想拉拢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摆了一道。

2.无可用之人。

别说外边的封疆大吏们对光绪帝阳奉阴违,更惨的是,他连宫里的宫女太监都无法使用。

皇宫里,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统管着宫里的宫女太监,慈禧通过他们,在光绪周围布满了间谍和暗线。甚至于满族王爷们都能买通宫女怀揣匕首,伺机刺杀光绪帝。搞得慈禧太后自己都有点心慌。

慈禧太后躲在颐和园的时候,那里则更是警戒森严。别说去见他的王公大臣了,就算普通的皇家女眷去看望她,都要严格搜身,从而保证没有任何人有任何不轨行动。

光绪除了几个随身的太监,宫里内内外外,都是慈禧的人。想杀慈禧,比登天还难。

倒是光绪帝自己,得天天防着被慈禧暗杀,据说光绪得病了,慈禧派人送来的药他都不敢喝。

三、如果光绪真的成功杀死慈禧,他就真能亲政,掌握大权吗?

这个得从内和外两个方面说。

外就是洋人,洋人对光绪帝什么态度?

义和团闹北京的时候,有人制造了一个假新闻在报纸上,始作俑者是刚毅等人,他们为了逼迫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抵制洋人,在报纸上说,如果慈禧太后再不控制在北京烧使馆,杀洋教教徒的义和团,他们就会转而支持光绪帝。

但是洋人当时并没有这个意思,他们跟中国打交道的首选,还是慈禧太后。他们清楚地知道光绪只是个傀儡。

内则分两部分,满族宗室和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们早就对朝廷阳奉阴违了,八国联军打北京的时候,他们搞东南自保,再之前戊戌变法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不支持光绪帝,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光绪帝的态度,就算光绪帝亲政了,他们也不理光绪帝的。

满族的王公大臣们,则大部分痛恨光绪帝,甚至于很早就有人谋划着替换掉光绪帝了。他们先是打算用载振替换掉光绪,后来又打算用大阿哥溥俊替换掉光绪,可以说,这帮人把光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于他们买通清宫里的宫女,要刺杀光绪帝。

如果光绪帝真的杀了慈禧,这帮人会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逼宫,问罪,靖难。

这帮人是有这个实力和能力的。比如,当时庄亲王载熏担任步军统领衙门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掌握北京城内的兵权,端郡王载漪担任京畿虎神营的总兵,辅国公载澜担任京畿神机营的总兵。

此外荣禄担任军机大臣,掌握着武卫五军的所有兵权,前面提到的聂士成,董福祥,宋庆,袁世凯,都受他的节制。

如果这帮人在慈禧被杀之后,要废了光绪,简直易如反掌。参照慈禧死后,溥仪登基,朝廷的大权都掌握在了袁世凯手里,等他跟孙中山谈完条件以后,说让溥仪逊位,溥仪就得逊位。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总之,就算光绪杀了慈禧,亲政了,也镇不住这些满汉大臣,也掌握不了实权。

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谁也不喜欢做一个傀儡,可是总有人要做傀儡,如果能有力量摆脱慈禧太后的光绪,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成为慈禧太后的玩物或者傀儡呢?这是一种悖论。

光绪帝到底是个男性,并且还是一个营养良好的男性,如果让他和慈禧太后一个擂台上进行生死搏击,毫无疑问,光绪帝可以殴死慈禧老妖后,但是,光绪和慈禧太后并不是在地下拳击场进行生死搏斗。

准确来说,光绪根本就不配做慈禧太后的对手,他们在的这处权力的囚笼之中,光绪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幼童而已,而慈禧太后才是笼子里最凶猛的野兽。

光绪皇帝说到底自己就是靠着慈禧太后才能登上皇帝位子的,且慈禧太后不单拥有拥立的功劳,别忘了光绪他还是慈禧的“儿子”呢,儿子杀对自己有大恩的妈妈?别说光绪做不到,就算光绪做到了,他就可以亲政了?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历史时空,光绪皇帝乘拜见慈禧妈妈的时候突然一刀砍死了慈禧,聪明的读者你猜他能不能亲政?

他当然不能亲政,准确来说,他连命都保不住,他这是犯了弑母的谋逆大罪,属于十恶不赦的那种,封建王朝一直标榜的以孝治天下的道德准则摆在那里,皇帝就能杀妈妈吗?当然不可以,别说梦话亲政了,怕不是马上就被人一顿爆锤到死吧,再不济还会被宗室废除,然后关进宗人府里面折磨至死吧,总之,不可能有好下场的——也许还有可能当场被慈禧的亲信击毙。

再者说了,慈禧难道真的对光绪就那么十恶不赦吗?人家慈禧其实一开始也没打算要一直把光绪这个“儿子”当傀儡用啊,慈禧明明白白的给了他亲政的机会,维新变法了解一下?这场给光绪放权的行为,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光绪玩儿蛋去吧!

我们可以看看为什么之后维新变法被慈禧紧急叫停了,然后继续把光绪当做傀儡用到死,然后还没忘记一波操作在自己死掉之前干掉光绪帝,是什么样的变法可以让慈禧态度一百八十度变化呢?

我们随便看一下光绪帝“亲政”一百天都干了什么事情——先看第一件事情,因为国家财政危机,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危机和压力,于是光绪大笔一挥,一句取消旗人特权就想把从当年满清入关就跟着大清皇室的旗人们的特权全部收回,你要是旗人你怎么想?恐怕只有一个念头——光绪皇帝你丫是脑残吧,我们可是你大清最坚实的后台啊!你自毁自己的基本盘啊!

第二件事,光绪帝看到财政危机这么严重,翻阅史书,看到崇祯帝当年曾经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的行为,顿觉此乃良策,于是大笔一挥——我们来裁汰绿营吧!绿营兵内心是崩溃的,你丫有毛病吧!

第三件事,光绪帝看到很多读书人天天之乎者也,不研究西洋知识,于是大笔一挥,废八股,兴西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内心是崩溃的,你丫能不能消停点,这种大事你居然一笔带过?我们的十年寒窗怎么办啊!

我们可以发现光绪帝办事,真的太钢了,大有当年崇祯帝的风范,短短几天亲政下来的命令瞬间把八旗贵族,天下官僚,汉人军头,传统士子能得罪的全得罪遍了。

大家肯定以为这就完了吧,并没有,你要知道光绪一朝权在手,幺蛾子那是干得超级多,像这样胡闹的一拍屁股马上就想出来的命令几乎有两百多道,要知道维新变法一共就持续了一百来天而已,也就是说光绪帝这个倒霉孩子有的时候一天就要颁布两三个政令,我的天啊,这个效率太可怕了。

照着他这么玩,大清马上就要原地爆炸了,慈禧不阻止他怎么可能呢!亲政?这辈子是不要想了!

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我们先来确认一下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亲疏关系。光绪从小是被慈禧养大的,表面是养母关系,实际上他们是有亲属关系的。光绪的父亲其实是咸丰的弟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而慈禧又是咸丰的妃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慈禧是即使光绪的伯母,又是光绪的姨妈。当初同治病逝的时候,咸丰这一脉已经没有继承人了,按照大清法律,只能从兄弟或是兄弟的后代选举皇帝。慈禧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执掌大清最高权利,选择了年仅几岁的光绪出任大清皇帝,而没有选择年富力强,声望很高的恭亲王做皇帝。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光绪皇帝,他几岁就当上了大清的皇帝,自然不能主持朝纲,这就理所应当的继续由慈禧来垂帘听政。这期间一晃十几年,等到光绪二十左右岁的时候,慈禧也是逐渐放权给光绪皇帝的。可惜的是光绪在这十年的亲政中,大清并没有强盛起来。在光绪这十年的亲政期间,也逐渐对慈禧产生了不满。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始终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互相斗争着,不过慈禧背后都是荣禄,李鸿章等实力派人物,而光绪皇帝背后只是珍妃,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没有实权的维新党。

就权利来说,光绪皇帝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去诛杀慈禧,慈禧自从咸丰后期就以逐渐掌握大清政权,想当初大名鼎鼎的顾命八大臣都被慈禧扳倒,可想而知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能在慈禧面前过上几招儿。

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历史从来不容假设,因为它具有必然性。但今天我们偏斗胆一下:假如光绪真的吃了狗屎运,将慈禧杀掉了,结局究竟会如何呢?以下,纯属合理想象,介意的慎点!

第一幕:颐和园之变

戊戌年八月初五,傍晚,有一骑黑衣人自颐和园飞马奔向紫禁城。一路上,鞭子跟不要钱似的落在马身上,受痛的马,死命向前狂奔。三十里路云和月,夹杂着荣辱与帝国的兴衰,尽在这位骑士身上。

约摸一刻钟的时间,这匹马已经飞奔到神武门。黑衣人自怀中掏出一枚金牌,守城士兵看到金牌,立马将人放入城中。大清国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是在皇宫内院骑马者,除非位极人臣,否则的话,根据大清律例后果很严重。

这匹马在皇宫内院横冲直撞,它在主人的引导下,想尽快找到这座城池的主人。军机处,年轻的光绪帝正在焦急的等待。忽然,一阵哒哒的马蹄奔来,光绪帝紧忙站起,向隆宗门疾走而去。推开门,黑衣人将怀中一个锦囊递给光绪帝,便反身离去。

光绪帝颤巍巍地打开锦囊,就着忽明忽灭的烛光,将锦囊里物件掏出来搁在左手心。定眼看时,竟是一只晶莹通透纤尘不染的羊脂玉无事牌,上面雕刻着一束荷花。皇帝看到这个牌子,满眼激动,想喊又不知道该喊什么,想跳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左手握紧拳头朝着自己的右手狠砸了一下。

早晨光绪帝接见袁世凯时,向袁世凯传达了围捕慈禧太后的计划,并许诺事成之后任命袁世凯为军机总理大臣。双方设定密语,若是事成,则派使者携完整的无事牌回复皇帝;若是失败,则将无事牌摔碎,带一碎片回来,以使皇帝另作安排。

皇位上坐了十几年的光绪,这一刻终于站到权利的巅峰,你说他能不高兴吗?接下来的问题只有一个,该如何处置慈禧皇太后。毕竟这是他的亲姨妈,也是他的养母,如果处置不当,则会留下千古骂名。

第二幕:皇太后之死

看着满目疮痍的大清国,光绪帝太想恢复祖宗的荣光了。可是,自继位以来,两宫皇太后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直到他亲政,仍如傀儡一般,被可恶的慈禧操纵,皇帝怎能不憋屈?

正当光绪暗自高兴时,从军机房内闪出三个人影。这三人乃是大清国的政治新秀,因为劝谏皇帝施行新政而名噪京师,为首的这位,便是康有为。只见他们三人来到皇帝身边,也不行君臣之礼,径直对光绪说道:“大事已成,陛下今后可以安心施行新政了。”

光绪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平复心情之后,对康有为说道:“爱卿有何良策?”康有为并不喜欢别人叫他爱卿,他觉得这不够维新,但是为了迎合皇上,他还是忍了下去。稍稍思考片刻,康有为咬牙切齿道:“将那些与慈禧太后有关的一品大员,全部杀掉,法自然通矣!”

年幼无知而血气方刚的皇帝听完这句话,心中一愣,自己亲征以来所遭受的各种耻辱,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走了一圈儿。渐渐地,他的脑海中出现一个人影:李鸿章!于是,光绪帝对康有为说道:“那朕就先拿李鸿章下手吧!”

康有为提醒道:“只要太后还在,万岁的位子就不踏实呀!”光绪帝说道:“将她囚禁在瀛台不好吗?派人严加看管,不与外界沟通。”康有为斩钉截铁的回道:“不可!昔日拿破仑被囚禁在厄尔巴岛,便是借助星星之火,将欧巴罗燃烧的。”

拿破仑的故事,光绪是听维新派讲过的。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战无不胜,却担心这样的人出现在敌人的阵营里。想到这里,光绪摆摆手,示意康有为他们见机行事。

第三幕:紫禁城之乱

八月初六,晨光熹微,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欲仰观宇宙之大,奈何紫禁城中刮过阵阵腥风,虽无血雨,敏感的人都知道将有大事发生,只得将头低下。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大早,新任军机大臣袁世凯带着新军驻扎紫禁城外,名曰勤王,实则为皇帝铲除异己。有袁世凯在,光绪皇帝忽然觉得一切都不是事儿了。似乎在他眼里,袁世凯的新军就是天神,只要魑魅魍魉敢来,见一个杀一个。

谁都知道太后之死意味着什么。那些旧党旧官僚在失去太后的庇佑之后,人人自危。本来这事儿跟宫里的太监也没什么关系,不知道谁放风说太监乃是旧社会冗余,应该被驱逐出皇宫。尤其是听说太监总管李莲英在颐和园死的老惨了,更是风声鹤唳。

皇城红墙之外,除了袁世凯的新军如铁桶一般,安营扎寨守护,许多闻到政治气息的掮客们,纷纷卷着细软离开京城。上行下效,一股返乡潮爆发了。那些曾经与皇太后密切的大臣,早在昨夜事发之时,便已先行离去。

这日早朝,并没有往日那般人多,光绪皇帝心中格外兴奋,毕竟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权利的滋味。没有慈禧皇太后的制约,虽然像是少了点什么,高兴的皇帝,浑然不觉。

在新党的建议下,皇帝连发数到谕旨,皆是与清除旧官僚有关。首当其冲的人,便是李鸿章和荣禄。于是,便下令让袁世凯带兵清缴这些祸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世凯竟然以需要保护紫禁城为由,拒绝发兵!

圣旨已出,哪有收回的道理?眼下光绪帝除了仰仗袁世凯的新军,还有谁肯听他调遣?那些个手握军权的,多是旧党,也就都是被清理的对象。连年被太后当做金丝雀般的圈养,使得他根本就无暇培养自己的势力。想到这里,光绪一下子就懵逼了,竟有些不知所措。

第四幕:清君侧

临近中午,光绪帝与维新党人仍在乾清宫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使得光绪自信满满,仿佛一切又都重新回到掌控之中。至于袁世凯的抗命不遵,或许他真的在庇佑紫禁城的安危吧。

三天之后,光绪帝逐渐察觉了气氛的不对劲。因为,所有从皇宫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于是,皇帝陛下便率领着维新党人,徒步来到午门,并登上午门城楼。紫禁城外,袁世凯的新军依旧在筒子河外驻扎。看到这些袁世凯的部队,光绪稍感心安。

待中午时,隔着厚厚的城墙,光绪帝忽然听到一阵枪炮声。隐隐约约的,他还能听到一阵整齐的呼喊:诛新党,清君侧.......

历史之所以不能假设,恰是因为历史具有必然性。倘若,光绪当真杀了慈禧,也恰如无数穿越剧一般,最终结局也必是“殊途同归”,而已!

光绪为什么不杀慈禧?

光绪帝如果真有机会拿起刀去捅慈禧,估计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都会为她挡刀子,尤其是李莲英天天伺候在她身边,光绪帝不可能有机会。上次看到一个纪录片,光绪帝四岁就继位了,那时天生好动,坐在龙椅上面不老实,慈禧太后当作文武百官的面都会呵斥光绪帝。所以,从小慈禧对guan光绪的管教非常严格,只要光绪一犯错,慈禧就会大声呵斥,甚至被打。等光绪帝长大以后,心里就已经有了阴影,对慈禧有一种恐惧感。由于害怕慈禧太后,光绪帝在慈禧面前,一直且显得比较柔弱。

说实在的,光绪帝不是没有想过捅死慈禧这个老太婆,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光绪帝其实也是身不由己,一直想夺权,但是自己没有兵权,且朝廷全部是慈禧的亲信,所以他必须有一帮信得过的人来支持他。甲午战争以后,光绪帝已经看到了大清朝的腐败与衰落,他也想干一番大业,但一直被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压着。好在当时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派人物,向光绪帝上书变法图强的策略。光绪认为这也是一个机会,认为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

但是,变法的时候有慈禧这种大山压着,根根开展不起来,要想全力变法必须干倒慈禧太后。当时光绪帝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兵权,于是将新军总督袁世凯也拉了进来。由于袁世凯在当时创立了新军,光绪帝非常器重,接连提拔他,但是没想到的是。在1897年9月18日,光绪帝决定向慈禧太后夺权的时候,袁世凯却出卖了光绪帝。可以说,袁世凯临阵倒戈,使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从此,光绪帝失去了除掉慈禧的机会,自己反而被慈禧太后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从光绪夺权这件事来看,光绪估计也想过这个问题,一刀把慈禧给解决掉。但是,慈禧太后这么大的权力,不是说想杀就杀的。就拿三国时期的魏国皇帝曹髦来说,他继位的时候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朝中的军政大权,曹髦不想做傀儡皇帝,向除掉司马昭。但是,朝廷当中没人支持他,不过曹髦非常有骨气,叫了三百多人去杀司马昭,明白人都知道,这无非是以卵击石。最后,曹髦连司马昭人都没有见着,就被司马昭的手下给干掉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某些权臣不是想杀就能杀的。不过,光绪帝比西汉时期的汉惠帝刘盈要好一点,至少想过夺权,但是刘盈那才是受煎熬。毕竟是吕后是自己的母亲,下不了手,而光绪虽为慈禧太后的养子,但是没有什么感情,所以敢于下手,由于没有实权。即便是拿起刀去杀慈禧,估计和曹髦差不多,没有看见慈禧人就被慈禧的亲信给干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