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很显然,分成了3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三国。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为止,合计60年时间。
- 第二个阶段:两晋。从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天下开始,到公元420年,刘裕灭亡东晋为止,合计140年。
- 第三个阶段:南北朝。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亡南陈,统一天下为止,合计169年。
这么一来,我们大致上就能搞清楚,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别了。这一时期是超级大动荡时期,长达369年的时间。期间只有西晋统一了11年时间而已。
一、三国故事,远比三国建立以后长得多。一般来说,东汉末年,公元189年,董卓乱政的时候,三国的故事就已经拉开了序幕。毕竟老百姓对这段历史实在是太熟悉了。
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剧情线路。
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诛杀,袁绍请来了董卓。董卓独霸长安,袁绍、曹操等人出去创业。此后十八路诸侯与董卓大战,吕布力压群雄。
王司徒与吕布合作,杀掉了董卓。结果却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夺取了长安的控制权。此后袁绍独霸河北,曹操拿下山东,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徐州,刘表占据荆州,袁术在淮南称帝,孙策从刘繇手里夺取扬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公孙家族占据辽东,汉献帝成了流浪汉。天下格局基本定型。
紧接着各路诸侯互相火并,曹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逼杀袁术拿下淮南,在徐州赶跑了刘备,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拿下了北方大部分地盘。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死后他儿子刘琮带着荆州投降了曹操。刘备无奈,选择与孙策的弟弟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
- 曹操暂时搁置南下计划,前往西凉,赶跑了马超。又进军汉中,收服了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张鲁。辽东公孙氏也选择屈服,因此曹操拥有了整个北方。
- 刘备则在刘表长子刘琦死后占据荆州,随后以帮助刘璋对付张鲁为名,夺取了益州。又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从而拥有了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等地。
- 孙权整天和刘备扯皮,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双方还差点打了起来,刘备在汉中之战前,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给了孙权。
自此,三国格局基本确定。
没想到,公元219年,关羽觉得太寂寞了,发动了襄樊之战。前期打得不错,后期被孙权部将吕蒙偷了家,结果一败涂地,败走麦城。
关羽死后,孙权占了刘备在荆州的所有地盘,还把关羽的脑袋送给了曹操。曹操为其风光大葬,没多久就跟着关羽一起走了。
- 公元220年,曹丕继承曹操的遗产后,推翻了东汉王朝,建立了曹魏政权,自此三国正式拉开了序幕。
-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延续汉朝。结果在攻打东吴的夷陵之战中一败涂地,公元223年病逝,他儿子刘禅继位,做了41年的甩手掌柜。
-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随后迁都建业。自此,三国全部上线。
此后的故事虽然也精彩,但是和三国建立前已经不能相比了。诸葛亮北伐殚精竭虑,辅佐刘禅12年,北伐5次都没能成功,最终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熬死了曹魏的皇帝曹丕和曹叡,在曹芳登基以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掉曹爽全族,夺取了曹魏政权。
此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加九锡,封晋王,于公元263年灭掉了蜀汉。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建立了西晋。15年后,也就是公元280年灭掉了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故事。
二、两晋故事,以东晋时期为主。所谓两晋,也就是西晋和东晋。
- 西晋建国于公元265年,灭亡于公元317年,国祚52年。
- 东晋建国于公元317年,灭亡于公元420年,国祚104年。
东晋恰好是西晋的两倍,你说巧不巧?西晋在公元280年,灭亡了东吴,统一了天下。此后司马炎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后宫生活,据说他后宫有上万名美女,压根睡不过来。
10年后,也就是公元290年,司马炎累死了。结果仅仅过了1年,西晋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也就是司马家的8个王爷和一帮马仔为了权力互相干架的历史。
所以说西晋只过了11年安稳日子而已,八王之乱结束以后,西晋又遭遇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下场。结果到了公元317年,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灭掉了西晋,自此,历史进入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
为啥叫东晋十六国呢?因为琅琊王司马睿,看准时机,在琅琊王氏等士族的帮助下,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而北方不就空了出来吗?请放心,当然不会空着的!
匈奴、羌族、氐族、鲜卑、羯族等胡族纷纷南下,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远不止16个割据政权,我们可以罗列一下。
- 5个凉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 4个燕国: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 3个秦国:前秦、后秦、西秦。
- 2个赵国:前赵(汉赵)、后赵。
- 成汉和大夏,合计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其实这期间,还有西燕、代国、北魏、前后仇池、吐谷浑、段齐、冉魏等割据政权,所以说至少有20多个割据政权在北方混迹。
东晋稳如泰山,而北方却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拓跋珪建立北魏以后,北方才有了统一的可能。
东晋时期,有11位皇帝,其中除了第二位晋明帝司马绍掌握实权外,其他10位基本全是傀儡,包括开国之君司马睿。
- 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架空了1位,便是晋元帝司马睿。
- 颍川庾氏的庾亮、庾冰兄弟,架空了2位,分别是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 谯国桓氏的桓温,架空了4位,分别是: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
- 陈郡谢氏的谢安,架空了1位,便是晋孝武帝司马曜。谢安放权后,司马曜又与其弟司马道子争权。
- 北府兵名将刘裕,也架空了2位,分别是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结束了两晋的统治,南方历史进入到了南朝。可这个时候北方依旧没有归于统一。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后,北方才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统治,进入到了北朝。
三、南北朝,也得分开来看。所谓南北朝,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开始,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亡南陈为止,南北朝合计169年历史。
南朝有4个王朝,分别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
北朝有5个王朝,分别是: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严格意义上来说,北朝还有一个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不过隋朝后来统一了天下,就单独算一个统计单位了。
南朝历史,我们可以简述一遍。
第一,刘宋。刘宋立国59年,经历了10位帝王。刘裕去世以后,他儿子刘义符上台没多久,就被手下人给灭了,此后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隆继位,他便是著名的宋文帝。
宋文帝在位30年,创造了元嘉之治,也发动了3次北伐,结果功亏一篑,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丢盔弃甲,导致北魏大军饮马长江。
刘义隆被儿子刘劭所杀,刘义隆的另一个儿子刘骏为其报仇,刘骏便是宋孝武帝。他喜欢屠戮宗室。刘骏死后,他儿子刘子业继位,这是个著名的昏君。结果刘子业被叔叔刘彧给赶下台了。
宋明帝刘彧继位后,依旧屠戮宗室。所以刘骏、刘彧这哥俩,把刘宋的宗室人才给消灭干净了。结果到了刘彧的儿子刘昱继位后,就被权臣萧道成给夺权了。萧道成上台前,还改立刘彧的另一个儿子刘准为帝,随后进行禅让,刘宋自此灭亡。
第二,萧齐。萧齐立国24年,历经7位皇帝。萧道成去世以后,他儿子萧赜继位,这是个明君。不过萧赜死后,把大位传给了孙子萧昭业,这下开始乱了。
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掌握实权,他废杀了萧昭业,改立萧昭文为帝,随后接受禅让,自立为帝。齐明帝萧鸾称帝以后,把萧道成、萧赜的直系后裔基本都给宰了。
萧鸾死后,他儿子萧宝卷继位,结果被雍州刺史萧衍给推翻了。萧衍也假模假样地改立萧宝融为帝,随后接受禅让,建立了南梁。
第三,萧梁。萧梁立国55年,历经4位帝王。萧衍就是著名的梁武帝,他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8年,其中掌权47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排进前十。
萧衍晚年,南梁爆发了侯景之乱。萧衍被活活饿死在了台城,萧衍的儿子萧纲被侯景扶上大位,随后被杀。萧衍的另一个儿子萧绎在江陵登基,史称梁元帝。
只可惜梁元帝萧绎只顾着和兄弟们争权夺利,忽视了北方的敌人,结果被西魏的宇文泰所灭。他儿子萧方智被权臣陈霸先立为皇帝,不久后禅让大位给陈霸先。自此南梁结束。当然了,萧衍后代比较多,还有不少子孙混得也不错。
第四,南陈。南陈立国32年,历经5位君主。陈霸先去世后,唯一的儿子陈昌,在北归的路上,被将领侯安都踹入长江淹死了。因此南陈的第二任君主,便成了陈霸先的侄子陈蒨。
陈文帝陈蒨是一代明君,建立了天嘉之治。他死后,大位传给了儿子陈伯宗。只可惜他弟弟陈顼也学陈蒨,把陈伯宗给灭了,自立为帝。陈顼便是著名的陈宣帝。
陈宣帝发动过太建北伐,等于是帮助北周灭掉了北齐。他死后,赫赫有名的陈叔宝继位,陈后主陈叔宝,最终于公元589年投降了隋文帝杨坚,自此南朝彻底结束。
北朝的历史,也可以简单说一说。北魏在拓跋焘时期达到了巅峰,统一了北方。此后到了孝文帝元宏时期,进行了汉化改革。这场改革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至关重要。因为后来的隋唐,都是从北魏政权演化过来的。
汉化改革,激起了北魏内部矛盾,因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所谓六镇,也就是防守柔然的北方六镇,包括了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
期间,契胡人尔朱荣带领本部人马,平定了六镇起义,再次恢复了北魏的统治。结果尔朱荣擅权,被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北魏再次大乱。
高欢灭了尔朱家族,取代了尔朱荣,成为了除关中外的北方霸主。而宇文泰,在贺拔岳死后,接管他的地位,成为了关中霸主。自此,两股势力势不两立,互相争斗。
宇文泰扶持元宝炬继位,建立了西魏。高欢扶持元善见继位,建立了东魏。自此北魏灭亡,分成了西魏和东魏。
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帮助下,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
高欢死后,他儿子高澄也被自己的厨子刺杀了,因此另一个儿子高洋接管父兄的基业,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
自此北周和北齐,又斗争了很多年。
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带兵灭亡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不过好景不长,宇文邕死后,他儿子宇文赟继位,这是个荒淫无道的皇帝,在位1年就把大位禅让给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宇文阐。
而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恰好就是宇文赟的皇后。22岁的宇文赟把自己玩死了,杨坚趁机以国丈的身份夺取政权。随后他借机灭了宇文家族有实力的王爷,又击败了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隋文帝兵分三路南下,灭亡南陈,彻底结束了南北朝。
寥寥四千多字,就敢简单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姑且算是不自量力的一种尝试了,欢迎大家品鉴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我来简短回答这个问题,不引用历史资料。
东汉末年,天下陷入战乱,各路诸侯为争夺地盘争斗不已。最后天下一分为三,成为三个国家,一是曹操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二是刘备建立的蜀国,三是孙权建立的吴国。这就是三国鼎立时期,时间也不长,四、五十年而已,后被晋统一
魏国宿臣司马懿的儿子孙子们架空了魏国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先发兵灭了蜀国,后取代曹魏自立建立晋国,最后灭了吴,统一了天下,因国都在西部洛阳,历史上称其为西晋。
西晋从第二任皇帝开始,又开始内乱,各位司马诸侯王为争夺大权长期乱战不已,国家迅速衰败,也只存在五六十年,就被匈奴人刘渊灭了国。
西晋被灭,洛阳西安等中原地区被游牧民族占据。大半以上汉族人迁往长江以南,拥立原皇室后人司马叡当了皇帝,建都今天的南京,历史称为东晋。晋分西东,两晋由此而来。
东晋势力在淮河长江以南,黄河以北汉族人发祥地落入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人之手,他们又开始争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建国灭国比变戏法还快,历史上叫“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时期。
北方五胡十六国动乱了一百多年,最后被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魏国统一了,历史上称其为北魏。
北魏后来被权臣高欢、宇文泰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后人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宇文家族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最后是北周灭了北齐,又重新统一了北方。从北魏到北周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方是北朝,和它对峙的南方叫南朝。北朝不断兴替,南方人也没歇着,同时在互动,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朝代。
北朝南朝天生对头,有机会就想灭了对方,大动作小动作不断,但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四百年几乎都是乱世,战争不已,民不聊生,经济凋敝,文化摧残。
补充点后话:北周最后一位小皇帝的外公名叫杨坚,最后替自己的外孙当了皇帝,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文帝挥鞭南下,策马过江,灭了南朝,结束了四百年(从黄巾起义开始)乱象,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这段历史非常乱,但有一个大趋势是清晰的,即从大分裂走向大融合和大统一。
西晋虽然短暂统一,却止不住分裂的大趋势。所以,八王之乱后,继续分裂。那么,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地方做大而中央无力、豪族做强而朝廷无奈。所以,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方豪族问题。这里一定要加上地方。
因为隋唐也有豪族,但隋唐豪族并没有导致分裂。
最初的关陇贵族,就是左右隋唐两朝的军事贵族。这伙人跟朝廷是合一的。后来,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逐渐发展成为两京阀阅,即央级豪族。豪族与朝廷还是合一的。
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豪族,却都是从东汉发展过来的地方豪族。豪族不仅控制了地方上的土地和人口,而且在地方上就有强悍的影响力。
东汉的郡、县,基本控制在一个个的郡级、县级豪族手中。而推出州牧制度之后,这些县级和郡级豪族,又升格为州级豪族。黄巾起义之后,这些县级、郡级以及州级豪族,纷纷支持各自的军事代理人,搞起了兼并战争。
战争兼并的结果,就是大鱼吃小鱼,然后小鱼被吃掉、大鱼变鲨鱼。最后形成了三条大鲨鱼,也就是魏蜀吴三国。
而兼并战争一旦开启,就不是豪族能左右的了。因为三国一旦形成,豪族就控制不住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军事代理人了,而是反被这些军事代理人裹挟着继续兼并。
兼并的极限,就是三国归一。但三国归一,只是在军事上和道义上实现了归一。西晋司马家,控制了枪杆子,就是军队;卡住了位置,就是皇帝。但政治上和财政上呢?
政治上还是豪族说了算。司马家任用的官员,只能是豪族士大夫。任用寒门子弟就不行吗?曹操就是要用寒门子弟压制豪族士大夫。但曹操失败了。他也必须失败。汉武帝以后,地方豪族便已经向着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方向发展了。
官僚制要实现文书行政。文书行政必须依靠知识精英。知识精英融入官僚制便升级为政治精英。而知识精英是要花钱才能培养出来的。这时候,只有豪族才有财力培养出知识精英以及升格的政治精英。所以,豪族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就是一伙人。皇帝和朝廷想用也得用,不想用也得用。这个趋势,在东汉以来,已经不可阻挡。
那春秋战国时代的游士呢?
最初的游士是没落的贵族。没落的贵族,既可以成为列国的政治精英,又可以成为民间的知识精英。但他们已经失去了土地,不是贵族,也不是豪族。后来,私学兴盛,无法跻身政治精英的没落贵族,又培养了一拨知识精英。比如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人,都是知识精英。但当官了吗?没有,没有就只能一直是知识精英,然后就去招弟子、传学问。这股风气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所以,皇帝和朝廷还是有人可用的。
但是,不平等是历史常态。财富要集中、知识也要集中。因为这些都是稀缺资源。最后,一定会集中到一拨人身上。而这拨人就是豪族。
司马炎为什么要去州郡兵?为什么又要大封司马王?不这么干,朝廷肯定干不过豪族、朝廷也肯定干不过地方。然并卵,司马王比豪族还厉害,自己家里搞起了武装械斗。
于是,统一只是小趋势,分裂才是大趋势。但是,八王之乱为什么没有演变成另一个汉末乱世,军阀割据而后三分天下、再后三国归一呢?
因为胡人问题又爆发了。
胡人问题也要追溯到汉武帝。汉武帝一边打匈奴、一边纳匈奴。但是,匈奴的人口体量太小,汉朝的体量太大,所以流入多少就能融合多少。但,这个政策是一直延续的。后来,匈奴人要么被打到西域以西,要么被纳入大汉中原。这就是胡人内迁。
但是,草原这片土地,不会成为无主土地。匈奴人走了、鲜卑人来了。同时,西北的羌人也开始闹腾了。豪族是内部癌变,不断汲取资源,于是国家没钱了。而胡人就是外部感染,不断消耗资源,于是国家更没钱了。当时,主要是镇压西北羌乱的开支和雇佣鲜卑军队的军费。
所以,与豪族问题相伴相生的,就是胡人问题。强汉很猛,匈奴干掉、羌人干服、鲜卑人也不敢造次。但是,打败胡人却不能杀光胡人。于是,胡人打不过就投降,投降了就内迁。
在东汉的时候,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大汉各州郡的豪族和军阀太厉害,根本不给胡人造次的机会。到了西晋,天下重归一统。胡人问题就已经取代了豪族问题,成为国家必须关心的问题。
在平灭东吴之后,有大臣就像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趁着军力尚强,直接把这帮胡人给收拾掉。但是,统一天下,已经让晋武帝司马炎志得意满了,所以他就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实际上,即便把胡人问题提上皇帝关注的程度,也没用。因为你不可能把胡人都杀光。
后来,又有了《徙戎论》,就是把胡人再给赶回草原。然而,这仍旧停留在建议的层面。对于胡人问题,从东汉到三国再到西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
八王之乱的过程中,胡人问题正式爆发。而北方的豪族们已经完全扛不住胡人的进攻了。为什么扛不住了?因为豪族已经无法培植军事代理人了。军队都被司马王们拿去搞内斗了。所以,衣冠南渡、南北朝立,也就在所难免。
在南北朝之前,南方是东晋、北方是五胡十六国。那东晋在干什么?这家伙能不能力挽狂澜、收复山河?
就北方的一群胡人流寇来说,东晋还真有这个实力。一个祖逖带着自家兄弟、招揽北方百姓,就能把石勒这个胡人领袖挡在黄河过不来。所以,东晋如果能够做到知耻而后勇,然后集中资源、擎着王旗,那大概率能够扫平北方。
但,关键是这个集中资源,东晋心有余而力不足。祖逖北伐的时候,王氏豪族竟然造反了。造反的确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不是王氏豪族心不齐,而是其他豪族不答应。这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所以,东晋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豪族问题。
八王之乱前,西晋要军队有军队、要道义有道义,还能勉强压住豪族。而八王之乱以后,东晋则是要军队没军队、要道义没道义,完全压制不住豪族了。
所以,以南扫北完全不可能。
五胡、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十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乱的确是乱,但也是在最乱、最残酷的战争方式中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豪族问题和胡人问题。
豪族问题基本上是东晋的问题,因为衣冠南渡了。后赵石勒也搞九品中正制,他也要承认豪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但豪族却难以成什么气候,因为北方的豪族已经跑得差不多了。所以,北方的问题主要是胡人问题,更确切地说是胡汉融合的问题。
前赵、后赵,搞胡人压迫汉人的政策,但冉闵一出、胡人遭戮。于是,这个政策破产了。
慕容鲜卑和氐人羌人,搞得是胡汉融合政策,但前秦崩溃了。于是,这个政策也破产了。
北魏立国之后,搞得是胡人汉化政策,但六镇起义了。于是,这个政策还破产了。
北朝走到了死胡同。胡人压迫汉人、胡人汉人融合、胡人归化汉人,全玩一遍但全都破产。这就没法玩了。
于是,北魏分裂成了东西两魏。然后,北朝,在底层趋势上,还要解决胡汉融合的问题;而在表层趋势上,则是两魏的东西争霸。
此时的南朝呢?
南朝还在解决豪族问题。但是,皇帝却一直是新崛起的军事领袖。刘裕通过北府军取得了政权。但这个政权仍旧困扰于豪族问题。刘宋之后是萧齐、萧齐之后是萧梁、萧梁之后是陈朝。皇帝一直是带兵的将军,而大臣一直都是豪族。
这时候的南朝,就出现了军队与政治的分离。军队一直控制在皇帝和皇室诸王手中,政治却一直控制在豪族手中。
那钱呢?钱跟着政治走,一直在豪族手中。所以,皇帝有军队但没钱,豪族有钱但没军队。这就是另一个八王之乱以前的西晋。而在底层上,这也是一个汉末三国的逻辑,即:豪族是董事会,将军是CEO。不同的是,董事会以整个南朝为盘子,将军是南朝皇帝。
所以,南朝统一北方,完全不可能。首先是南朝自己解决不了豪族问题,于是资源无法集中。其次是失去了解决胡汉问题的机会,于是北方无法收复。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东边灭了南燕、占了山东,在西边灭了后秦、占了关中。然后呢?然后却死活搞不定胡汉杂居的北方天下。所以,怎么打过来的,就怎么被赶回去。
统一的任务,只能交给北方的西魏和东魏,也就是后来的北周和北齐。
西魏、北周一系,把商鞅变法和关中攻略又给玩了一遍。这就是秦战国的套路。但这个套路的商鞅变法,不是解决经济资源集中的问题,而是解决人口资源集中的问题,也就是胡汉两拨人要融合到一起。
西魏宇文泰,坚持走胡汉融合的路线。宇文泰有远见、有情怀、有大爱,所以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与其这么说,不如说他是被东魏和北齐给逼的。
这时候的关中已经胡汉杂居了,你不搞融合,那就等着这两拨人互看不爽、然后互相内斗。这时候的关中已经残破不堪,你不集中资源,肯定就被东魏和北齐给灭了。变法当趁好时光。但变法需要决心。而好时光却逼不出决心。所以,变法总是生发于忧患,但忧患却会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时候。
但,胡汉融合这条路,不是已经被前秦证明失败了吗?前秦,一是步骤没走对;二是策略不得当。宇文泰却走对了步骤:
第一步搞胡化,实际上是鲜卑化,胡人恢复鲜卑姓氏,汉人也要取一个鲜卑姓名。
第二步搞融合,高层胡汉通婚,建立婚姻连带关系的关陇贵族同盟;底层府兵均田,把胡人和汉人混编成为关陇贵族的府兵。
通过这种制度建设,西魏、北周一系,实现了资源集中。在资源集中之后,关中的西魏和北周,就可以施展关中攻略了。而在侯景之乱后,南朝的萧梁政权,又把四川和荆州丢给了北周。于是,北周既有关中形胜、又有四川和荆襄的财富,完全就是一副吊打天下的局面。
在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北周终于消灭了自己的老对手北齐,实现了北方一统。在杨坚篡位建隋之后,统一的步伐已经无法阻挡。
宇文泰通过胡汉融合而实现资源集中,那么这个发生逻辑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国家视角的问题。百姓已经有了,国家已经有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蓝图、建构秩序。如果国家的视角是均质化的、简单化的、汉人的,那胡人就融不进来,比如东汉和西晋。而如果国家的视角是均质化的、简单化的、胡人的,那汉人就融不进来,比如前赵和后赵。
而宇文泰的关中改革呢?你别管国家的视角是什么,你先忠于你所在的贵族。这个贵族就是新崛起的关陇军事贵族。国家的视角是简单化、均质化的,于是可以先往后退一步。而贵族的视角则是复杂化的、多元化的,于是可以向前进一步。国家关心胡汉的本位,关心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贵族则是具体的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无所谓,忠于你的开府大将军就行了。
这就是宇文泰改革的底层逻辑。
但是,豪族问题以及胡汉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没有。胡汉融合只是暂时解决,但这是手段,目的是集中资源、建立强势政权。目的实现了,手段也就不重要了。而豪族问题,也只是以一拨关陇贵族压制了地方豪族。这也是手段,目的还是集中资源、强势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已经足够强势了。因为他就是结束南北分裂的隋唐大帝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包含多个政权。这段分裂期介于汉与隋之间,汉朝出了事,有了三国,三国之后是两晋,两晋发展成南北朝,而南北朝被隋朝终结。
具体怎么回事,下面和大家聊聊。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东汉王朝摇摇欲坠。汉灵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之下,爆发了黄巾起义,这是混乱的开端。
为镇压起义,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前往,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后来出现的各大军阀,很多都借着此事刷到了一笔政治资本,比如曹操、刘备。
虽然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但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中央军疲于奔命,汉灵帝便采纳宗室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
这个决定,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各地涌现出许多手握军政大权的势力,而朝廷不断衰弱,对这些势力失去了控制。后董卓进京,夺权的手段极为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关中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
董卓为回避诸军锋芒,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东汉王朝的权威性再一次被削弱。接着就是《三国演义》的大致剧情,经过诸多混战,曹魏、东吴、蜀汉三国鼎立。
曹魏雄踞北方,地盘最广,实力最强,取代东汉、灭亡蜀汉,有望一统天下。但曹家没有笑到最后,中途被司马氏截了胡,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代魏立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至此三国结束,两晋开始。司马氏令人一言难尽,几乎没出过一个明君,经过贾南风弄权、八王之乱后,国力大弱,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机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为祸中原,史上称为五胡乱华。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实际上乱华的不光这五个,只是这五个最有名,便由他们代表了。
结束西晋的是“永嘉之乱”,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的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俘虏皇帝及一大票王公大臣,西晋灭亡。
但司马氏可没死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的侄子司马睿南渡建康,被江左士族、西晋旧臣们拥立为帝,晋朝继命成功,史称“东晋”。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北边是胡人政权,南边是汉人政权。北方的汉人为了避祸大量逃往南边,史称衣冠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以前是北方繁华,自此后是南方繁华。
胡人在北方建立的政权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数十个,《十六国春秋》中记载“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另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加起来共21个。史上统称这段时期为“东晋十六国”。
后来东晋被权臣刘裕所灭,又经过一番战乱,南边有汉人建立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均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北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又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而南北总体是对立的,史称南北朝。后世的史学家们也很有意思,大唐皇朝出身于北周,修《晋书》时便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宋朝司马光所修的《资治通鉴》则奉南朝为正统,北朝是蛮夷。
隋文帝杨坚同样出身于北周,是被鲜卑化的汉人,鲜卑姓氏普六茹,小字那罗延,因而可以称他为普六茹那罗延,或普六茹坚。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位于自己后,就开始征伐南北各方政权,华夏再次出现大一统的王朝。
从三国到南北朝,经济衰退人口锐减,中间出现了好几次人口危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升斗小民无不渴望着天下太平。隋朝的建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码字不易,劳动您的小手手,关注点赞,人生灿烂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但同时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段历史就不像很多大一统朝代那样,有一个主线可以追溯,往往同一个时代有好几条主线。
所以,要想理清这段历史,我们有时需要分好几条线来进行观察。
东汉末年,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降低。
恰逢此时,身为皇帝的汉灵帝去世了。汉灵帝去世后,因为新登基的汉少帝年幼,无法掌控朝局,所以国家大权被宦官和外戚两派所掌控。为了压制宦官一派,大将军何进下令,从外地调兵来京城,希望以此将宦官势力清空。然后宦官集团却抢先下手,干掉了何进,而后何进的手下袁绍,又带人杀掉了宦官派系。
在京城内无比混乱的同时,地方军阀董卓,奉何进之名赶到。董卓赶到京城后,发现京城内十分空虚,于是便挟持天子掌控了大权。董卓大权独掌之后,为了更好地掌控朝廷,干脆废了汉少帝,拥立汉少帝的弟弟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
董卓的这种做法,自然让各地的东汉割据势力愤怒,大家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联军,一同征讨董卓。最后,双方谁也没能奈何得了谁。联军方面,因为心怀鬼胎,所以很快分崩离析。董卓方面,后来董卓被麾下的将军吕布刺杀,所以一样分崩离析。
就这样,东汉朝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各地的东汉官员,纷纷拥兵自立,陷入混战状态。
在混战的过程当中,著名枭雄曹操,一路过关斩将,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听从麾下谋士的建议,前往京城抢到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之后,曹操大军直指南方,打算荡平南方的扬州、荆州、交州和益州,彻底统一天下。
然而,当曹操率大军抵达南方,一路势如破竹的同时,雄踞江东的孙权,与之前依附于荆州牧刘表的枭雄刘备联手,共同抗衡曹操。最终,双方在赤壁大战一场,曹操大败而回,失去了统一天下最好的机会。
因为南下无望,所以曹操决定,先向西平定凉州,然后取道蜀地,从侧面进攻孙刘联军。然而就在曹操进攻凉州的同时,原本实力弱小的刘备,也开始西进,攻下了蜀地。等到曹操打通入蜀通道的时候,刘备已经占领了蜀地,于是双方再次大战。
这场大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最后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曹操彻底退出了蜀地。自此,三足鼎立之势,终于成形了。然而就在刘备刚刚打赢汉中之战后不久,镇守荆州的关羽,为了策应汉中方向,主动进攻曹操,希望能够借此替汉中方向分摊一部分压力。关羽进攻襄樊,斩获颇丰,这就是历史上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爆发的同时,一直在旁边看戏的孙权坐不住了。孙权觉得,如果任凭刘备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于是撕破盟约,从背后偷袭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彻底丢失。
在关羽去世后不久,曹操也因病去世了。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继承了他的位置。曹丕上位后,逼迫傀儡皇帝汉献帝禅位给自己。自此,东汉彻底灭亡。三国时代,从这时才算真正开始。
蜀国这边,刘备听到关羽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为了给关羽报仇,同时也为了夺回荆州,决定和孙权开战。但恰逢曹丕称帝,刘备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于是不得不同时称帝,所以耽搁了一年时间。一年之后,刘备倾全国之兵,与孙权大战。最终,双方大战于夷陵地区,刘备惨败,后不久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承帝位,蜀国大权由丞相诸葛亮掌控。诸葛亮掌权之后,为了抵抗魏国,重新和吴国达成盟约,而后开始多次从蜀地进行北伐。因为蜀国国力实在太弱,所以并没有任何结果,最终,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三国进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但在这段时期内,魏国内部因为曹丕、曹叡两代皇帝,先后早逝,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最终,曹家大权被大臣司马懿所得,司马家族掌控了魏国的大权。而吴国方面,随着孙权逐渐衰老,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失误。吴国内部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开始相互对立,国力大损。
又过了近十年之后,司马家彻底掌控住魏国的大权。公元263年,司马家派遣邓艾、钟会领兵伐蜀,蜀国最终灭亡。两年之后,司马家的掌权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承其位置。司马炎上位后,逼迫曹家禅位给自己,晋国开国。
晋国开国之后,又过了13年,司马炎派大军南下,终于灭掉了吴国。至此,三国时代结束,历史进入西晋时代。
灭掉吴国之后,晋朝统一中原。十年之后,司马炎去世。司马炎去世后,其子司马衷即位。司马衷智力上有问题,很难治理国家,国家大权被外戚杨骏把持。杨骏掌权之后没过多久,便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通过政变杀死。至此,贾南风掌握了国家大权。
贾南风掌权之后,并无治国才能,搞得国家乌烟瘴气。最终,镇守各地的司马家王爷,开始纷纷带兵入京,陷入了混战当中。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持续了整整十六年。
连续十六年的混乱,不但让西晋的朝政彻底崩溃,同时因为各地王爷带兵入京,导致北方边境空虚,很多边境民族开始起兵,反抗西晋朝廷。因为主要作乱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族,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五胡乱华。
因为北方连年战乱,北方的很多士族,开始逃往南方,这场逃亡,史称衣冠南渡。与此同时,很多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开始建国,北方开始渐趋分裂。
公元316年,汉赵皇帝刘曜,攻破长安,西晋彻底灭亡。几个月之后,西晋王爷司马睿在南方称帝。此后的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开国之后,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由东晋朝廷掌控,北方则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北方政权前燕慕容家,曾一度脱颖而出,统一了大半个北方,而后又大败东晋。但不久之后,前燕内部爆发了剧烈的权力斗争。前燕开始内斗之后,前秦政权抓住时机,迅速击败了前燕,成为北方新的霸主。
前秦崛起后,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南下灭晋,统一天下。最终,双方在淝水爆发大战,史称淝水之战。这场大战后,东晋以弱胜强,而苻坚则是大败而归。
因为淝水之战的失败,苻坚无力再压制北方的局面,于是很多原本依附于前秦的政权,再次独立,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当中。
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趁前秦分裂,自立为王,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经过多次大战之后,逐渐成为了北方新的霸主。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南方也发生了剧变。东晋皇帝大权旁落,被权臣刘裕所掌控。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了晋恭帝,建立了刘宋政权。
至此,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由拓跋家族统治,而南方则由刘宋政权统治。
随着南北朝对峙的格局成型,拓跋家为了更好地统治,于是开始进行汉化改革。为此,拓跋家甚至还改了自己的姓氏,改姓为元。
至于南方的刘宋政权,传了四十多年之后,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公元464年,刘子业即位,刘宋政权开始内斗。在经过一番权力斗争之后,大将萧道成掌握了大权。公元479年,萧道成成功篡位,刘宋政权灭亡,萧齐政权建立。
萧齐政权建立后,南北方继续进行对峙。北方的北魏政权,随着建国时间越来越长,吏治越来越腐败,开始爆发大量的农民起义。接下来,北魏重蹈了昔日东汉末年的剧本。为了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北魏不得不给地方将领实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个过程当中,地方将领尔朱荣逐渐崛起。
尔朱荣崛起后,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元子攸后来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又趁着尔朱荣入宫之际,干掉了尔朱荣。尔朱荣的残余势力,则入京干掉了元子攸。
在这期间,南方再次城头变换大王旗。南齐皇室的偏支萧衍,趁着南齐朝政混乱,取而代之,史称南梁。
而在北方,随着元子攸被杀,北魏彻底陷入混乱。在各地乱战期间,晋州刺史高欢崛起,逐渐掌握了北魏大权。最终,高欢拥立元修为帝。然而元修同样不满足于做傀儡皇帝,趁着高欢不在京城,带领朝廷直接逃到了关中地区,投奔另一位大权臣宇文泰。
元修东逃之后,高欢再立元善见为帝;而宇文泰在迎接了北魏朝廷进入关中之后,很快又弑杀了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双方都坚称自己是北魏正统,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东西对峙。最终,双方谁也没能奈何的了谁。高欢把持的魏国,史称东魏;而宇文泰把持的魏国,史称西魏。
在双方打了二十多年之后,宇文泰和高欢先后去世。宇文泰去世后,宇文家的后人逼迫西魏皇帝禅位,建立了北周。而高欢的后人则同样逼迫东魏的皇帝禅位,建立了北齐。
与此同时,南方也再次剧变。皇室萧家衰落,大将陈霸先掌权,而后篡位,史称南陈。
就这样,历史进入了南北朝的最后阶段。北齐、北周、南陈三大政权对峙。
北周建立十几年后,新上位的皇帝宇文邕,是个难得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宇文邕登基后,对内铲除权臣,积攒国力,对外则发动战争。公元577年,宇文邕趁北齐当时朝政混乱,一举东进,灭掉了北齐,统一了整个北方。
然而可惜的是,宇文邕寿命不长。灭掉北齐之后不久,宇文邕便撒手人寰。宇文邕去世后,北周的大权被外戚杨坚所掌控。最终,杨坚以外戚身份取而代之,建立了隋朝。
隋朝开国之后,杨坚励精图治,国力迅速恢复。公元589年,杨坚派自己的二儿子杨广,率领大军南下,灭掉了南陈,彻底统一天下。
至此,南北朝结束,历史进入隋朝时期。
从东汉一直到三国,这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原地区都处于长时间分裂的状态。这期间,又有大量的政权像走马灯一样来回变换,所以大家往往会觉得很乱。但如果我们找到最关键的几条线,还是很容易看清这段历史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合)衰落后,都城东迁,就开始了东周时代。东周末期,诸侯争雄,周朝开始分裂(分),后来西边的秦国比较NB,就把其他六国干掉,统一天下(合),这就是秦朝。没几年,秦朝内乱外患,被刘邦干掉,建立了汉朝,汉朝衰落后,都城东迁,就开始了东汉时代,东汉末期分裂为魏蜀吴三国(分),后被晋朝统一(合),后来晋朝没落,开始了东晋时代,这时全国四分五裂(分),以长江划分南北,北方主要是各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南方主要是承袭中原正统王朝,后来北方有个比较NB的国家叫北周,有个比较NB的人物叫杨坚,带兵灭了北齐,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陈,天下归于隋(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