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对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等称呼,有着比较笼统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分不清,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有时候就连他们本身,也搞不清楚彼此的关系。

以至于后世历史界对这些概念,其实也有囫囵吞枣的嫌疑。史学界对这些概念的态度是这样的:既然目前搞不清楚,又不想说自己搞不清楚,那就强行解释一波吧。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中原王朝的发展经历,来看看这些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他们的存在,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华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匈奴和两汉的关系。

提到匈奴,那肯定要提汉朝。这是一个与汉朝并肩存在的游牧民族。当然了,早在战国时期。匈奴人就已经颇具规模。赵国、燕国、秦国修筑长城,就是为了防备这些猛男

赵国名将李牧,曾经多次用计谋击溃匈奴大军。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将北方的长城连成一边,以此抵挡匈奴人的进攻。

到了汉朝,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号称带甲40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觉得这哥们不礼貌,且夸大其词,所以和冒顿单于打了一架,可惜刘邦差点被人家围困在白登山,给活活饿死。

此后汉匈关系就发生了转变,从汉太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前期,汉朝一直送宗室女子到匈奴和亲。

这事儿到了汉武帝这儿,就算打住了!汉武帝是个倔脾气:凭什么我们要送钱、送女人去和亲?为什么他们不送钱、送女人过来?(寇可往,我亦可往!)

于是乎,汉朝和匈奴之间,战争四起,打了半个世纪之久。到了汉武帝晚年,匈奴被打残了,南边一部分投降了汉朝,成为了汉朝的马仔。而汉朝也被打得经济萎靡,因此汉武帝宣布止戈为武,大家还是好好发展经济吧。

因此和亲的事情,再次被搬上议程。即使北方的匈奴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可汉朝对他们的态度,和文景之治时,没什么两样。等于说汉武帝打了个寂寞?当然不寂寞,汉武帝打出了汉民族的自信心,这是不可估量的成果。

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带领下,终于融入到了汉朝的生活当中。他们的生活习性几乎和汉人没啥两样。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将南匈奴划分成五部,以此分化他们的实力。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崛起,他跑到山西创业,建立了“汉”政权。理由很简单,他觉得自己是冒顿单于和汉朝公主的后代,自然有资格以外孙的名义继承汉朝大统。此后刘渊的儿子刘聪,更是带兵攻入长安,灭掉了西晋王朝。

可惜汉政权在靳准之乱中被一分为二,刘渊的从子刘曜建立前赵,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而石勒的后赵又灭掉了刘曜的前赵,自此匈奴再也没崛起过。

二、柔然与北魏的关系。

这也是一对生死冤家。西晋乱了以后,不光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政权,其实五胡乱华的时代也彻底到来。当时比较牛的五胡分别是:

匈奴、羌族、鲜卑、氐族、羯族。

这五胡,分别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

匈奴人建立了:汉赵、大夏、北凉等3个政权。

羌族人建立了:后秦。

鲜卑人就厉害了,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南凉等6个政权。

氐族人建立了:成汉、前秦、后凉等3个政权。

羯族人建立了:后赵。

除此以外,汉人还建立了前凉和西凉等2个政权。其实除了这个16个政权外,还有鲜卑人建立的西燕、吐谷浑、北魏等政权。

说到北魏,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柔然了。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同时,北方的柔然也在蠢蠢欲动,不断骚扰北魏的北方边境。

为此拓跋珪多次北伐,打得柔然生活不能自理。可惜人家跑得快,你压根就追不上!为此到了他孙子拓跋焘时期,柔然依旧很强盛。

拓跋焘打算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可柔然躲在背后搞偷袭是个大问题,因此拓跋焘在南征之前,曾十多次北伐柔然,将其摁在地上摩擦了一遍又一遍。

不光如此,北魏还为了防备柔然,特地打造北方六镇。这六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他们兵精粮足,长期负责防备柔然南下入侵。这么一来,拓跋焘终于有机会南下,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本来六镇在北方混得很好,毕竟有重任在身,财政支持别提多好了。可柔然内部发生了动乱,柔然手下的小弟高车反水了!居然和大哥叫板。

最关键的是,柔然自己还搞不定这件事。因此柔然这段时间长期在跟高车斡旋,没时间南下。这下六镇就寂寞了,再加上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大同迁徙到了洛阳,六镇就更寂寞了。

因此北魏六镇起义就这么爆发了,直接将北魏推入了深渊。此后柔然勉强缓和过来,回头一看,北魏已经分化成了西魏和东魏。他们俩都希望得到柔然的支持。

所以柔然采取两边通吃的态度。不过他们没嘚瑟多久,另一个小弟突厥再次崛起,眨眼的功夫就把柔然给灭了。

三、突厥和隋唐的关系。

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西魏变成了北周,东魏变成了北齐。而北方的柔然也变成了突厥。至于更南方的南朝,则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一时期,几乎天下所有的政权都在发生变动。这个时候突厥沿袭了柔然的政策,两边通吃,北周和北齐对突厥都很孝顺,甚至扬言要做它的附属国,钱财、美女,什么都往突厥送。

突厥笑呵呵地表示:只要他们永远分裂下去,那我们就永远享福。

结果北周一不小心灭了北齐,突厥有点儿蒙圈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突厥当然不爽,还没等突厥发飙,杨坚又篡夺了北周的江山,建立了大隋王朝。更可怕的是,隋朝还灭了南陈,完成了统一。

而突厥也因为地盘太大,不太好管理,所以咔嚓一声,被分成了两个部分:西突厥和东突厥。

隋文帝杨坚从这事儿里总结出了经验:小样,当初你们想各种办法分化我们,现在我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好了

在长孙晟(长孙无忌的老爹)的建议下,隋文帝杨坚采取了分化突厥的政策,西突厥和东突厥正式分裂。

唐朝刚创业的时候,还在讨好突厥。可到了唐太宗缓过劲儿来以后,就没那么客气了。唐太宗让李靖带着10万大军灭了东突厥。此后唐朝又陆续出兵西域,把西突厥给赶跑了。

四、契丹与五代、北宋的关系。

突厥强大的时候,契丹是他们身边的小弟。唐朝灭了突厥以后,契丹就跟着唐朝混了。也正是这个时候,契丹各部开始聚集在一起,打算搞点事情,结果被唐朝一顿胖揍,给打老实了。

回纥强大起来以后,契丹又跟着回纥混。等到唐朝击败回纥以后,契丹人终于挺直了腰杆子,打算自己创业了。

时间来到了唐朝末年,契丹闷声发大财,终于崛起了。五代十国期间,契丹更是利用兵力优势,扶持石敬瑭的后晋,继而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宋朝统一南方以后,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契丹人建立的大辽,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为此双方打了若干仗,一直到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才勉强保持了稳定。

此后契丹逐渐开始衰败,到了北宋末年,契丹的小弟女真崛起,他们联合宋朝一起,将大辽消灭。

五、女真与南宋的关系。

女真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逐渐走上了反抗契丹统治的道路。他们以为北宋很强,所以就与北宋联合,并且约定,灭了大辽以后,就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

宋徽宗当时正在写字,一听这话就来劲儿了,毕竟老祖宗没办成的事情,如果自己办成了,岂不是成了千古一帝?

为此宋徽宗果断出兵,前线女真把契丹揍得很惨,而溃败之中的契丹人,居然还能把北宋胖揍一顿。

这下女真知道北宋的实力了,因此在灭了大辽后没多久,女真人所建立的大金,便南下灭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以及3000多名宗室、大臣及其家眷,都被俘虏到了北方。宋徽宗的儿子赵构,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

此后金、南宋长期对峙。这个时候女真手底下的小弟蒙古也不老实了,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逐渐崛起。他们也选择与南宋联合,合伙把女真建立的大金给做掉了。

六.鞑靼与明朝的关系。

蒙古灭了大金以后,胃口依旧很大,一边西征,一边南征。最终忽必烈消灭了南宋,建立了大元王朝。

元朝只存在了98年时间就没了。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带着一帮兄弟推翻了大元朝,将蒙古人赶到了北方,可人家并没有灭国,而是被称为北元。

北元其实就被明朝称之为鞑靼。当然了,这里囫囵吞枣的情况就出现了,你也可以将北元细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分。由于他们都曾统治过蒙古各部落,所以怎么论都行。

鞑靼的中兴之主叫达延汗,这位老兄统一了漠南蒙古,甚至出兵南下,和明武宗朱厚照一决高下。可惜回去以后他就挂了,史称蒙古小王子。

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落再次分裂,一直到明末清初,林丹汗自称黄金家族正宗后裔,打算再次完成统一。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后金击溃,自此鞑靼逐渐消亡。后金也就是后来的大清。

参考资料:《魏书》、《史记》、《旧五代史》等。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直接切入主题。

匈奴

匈奴是古典时代长期盘踞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的统称,根据《史记》的描述,匈奴是夏朝王族后裔,和华夏本是同源。其图腾和华夏一样供奉龙神,在商代被称为龙方。

有着明确文字记述的匈奴部落是在战国初期出现,他们的势力范围非常庞大,上层建筑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三部分组成,控制着蒙古高原、西伯利亚、里海、中亚和东北亚的广大地区。

自战国末期以来,因为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匈奴的的牧区线开始南移,这就和诸侯国燕国、赵国、秦国发生了领土和生产力方面的纠纷,于是乎中原民族和匈奴之间长达数百年的纠纷开始了。

为了抵御匈奴,列国纷纷修筑了长城,秦国一统之后,又将各国的长城连成了一片,之后始皇帝遣大将军蒙恬出兵抗击匈奴,将匈奴逐出长城线七百余里,夺得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

楚汉争雄之际,中原衰微,匈奴趁机又大举南下,吞并了河套地区。并且在汉初大败高祖刘邦,迫使大汉和亲。与此同时,匈奴向东大败东胡,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向西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此时的匈奴可以说达到了鼎盛。

随后就是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爆发,汉朝通过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次大战,一举击溃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取代了匈奴中亚霸主的地位。

随着西域控制权的丢失,以及多年的战败,匈奴王庭的控制力日渐下降,到公元前58年,匈奴进入了五大单于夺位的时代,经过多年的混战,匈奴已经大致分出了亲汉派和反汉派,而著名的昭君出塞也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是汉朝拉拢亲汉派呼韩邪单于。

东汉时期,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领四万人南下投汉,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成为南匈奴。而留在漠北的则称为北匈奴。

之后东汉时期,汉朝又和北匈奴发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最终将北匈奴驱逐到中亚,消失在了东亚的版图。

而留下的南匈奴,则逐渐汉化。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之后匈奴和鲜卑还有汉人不断通婚,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在当时,像鲜卑贵族的宇文氏,就有着匈奴的血统。

突厥

关于突厥的来历,历史上众说纷纭,只知道他可能是匈奴统治下的阿尔泰语系下的小部落,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上是在540年的南北朝时期。

突厥人建立的突厥汗国,是六世纪中叶以漠北为中心,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的部落制汗国,曾一度威胁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王朝的安危。

在五世纪初,匈奴归附了当时强大的柔然,然后在552年又大败柔然,取代了柔然的位置。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浑,征战西域,乃至联合波斯灭白匈奴。569年,随着突厥的扩张,突厥和波斯发生矛盾,遂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

随着疆域的逐渐扩大,汗国的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迹象,于是聪明的隋王朝开始采用离间计,终于在583年,被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并挑起两个突厥之间的内战。

不过虽然突厥分裂,但是东突厥仍然有着强大的实力,可以对中原帝国造成威胁。

到了唐太宗继位时,唐帝国实力强盛,先是用疑兵之计同吉利可汗结下“渭水之盟”。之后627年,趁着薛延陀反东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国。册封薛延陀可汗,共同对抗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唐军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

而西突厥在玄宗时也被大唐消灭并入版图。之后突厥人西迁,并开始伊斯兰化,并在西亚地区建立了多个地方强国,比如塞尔柱突厥汗国。

契丹

契丹本是东胡下的一个部落,在唐末开始发迹,并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帝国。

初代皇帝耶律阿保机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之后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替兄长完成遗志,统一了整个东北亚。因为实力过于强盛,其影响力一直扩张到东欧,也是因此,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契丹。

柔然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继鲜卑之后有一个活跃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强大游牧民族,原本他是鲜卑统治下的小部落,鼎盛时一度威胁到北魏的安危,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围绕柔然和北魏的战争展开的。

女真

女真,古称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代开始成为女真。

辽国时,女真分生女真和熟女真,其中女真的完颜家起兵建立了金国推翻了辽国,还消灭了北宋。后来被蒙古所灭。

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建州女真又被明政府直接统辖,分成三卫。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了后金汗国。其子皇太极即位后,于1635年击破察哈尔部并获得大元传国玉玺,遂在1636年改元大清,并把民族称号改为满洲。建国后,满洲被改称满族。

鞑靼

鞑靼有多重含义,可以理解成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区分。白种鞑靼也叫塔塔尔人,是东欧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广泛的分部到北亚、东欧和中亚地区。

黄种鞑靼是蒙古的一个分支,后来被统称为漠南蒙古,在明将蓝玉击破北元之后,元帝国覆灭,蒙古分裂成瓦剌、鞑靼和兀良哈。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文明、采猎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与中原农耕文明不断发生冲突与融合。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摘、渔猎、游牧、农耕、工商业等几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就是采摘文明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就是渔猎文明时期,夏商就是游牧文明时期,从周朝开始中国步入了农耕文明阶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从低阶文明到高阶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发展的“非均衡性”,比如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他们就停留在了游牧文明阶段。

文明的差异,最终必然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由此拉开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两千多年的恩怨情仇。

我们按时间线,分别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这几个主要少数民族。

01.匈奴

匈奴对应的中原王朝是秦朝、西汉、东汉以及魏晋时期,历时600余年。

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关中地区,甚至黄河以南,都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比如鬼方、山戎、猃狁、犬戎、义渠、余无、楼烦等等。

那正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化的时期,经过长期的冲突与战争,最终部分民族北迁,脱离了向农耕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保留了游牧文明的生活特性。

他们就是最早的草原民族,匈奴则是这些草原民族中的佼佼者,他们形成了游牧文明对抗农耕文明的第一个强大政权。

由此可见,匈奴原本与中原民族同根同源,只是后来他们强大了,将触角伸向西域和高加索地区,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

战国时期是匈奴民族高速发展期,单轮武力值还处于下风。当年蒙恬曾经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将他们赶出了河套地区。

秦朝时期匈奴出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他就是那位射杀父亲夺位的家伙。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进河西走廊,不断侵入汉地,上演过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戏码。

新生的西汉政权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以和亲的方式不断喂食匈奴,以换取并不可靠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汉武帝、汉宣帝的打击下,匈奴迅速衰弱,几近于亡国,只好以大汉藩属国的身份才得以苟延残喘。

两汉交替之际,匈奴虽然略有复苏,但在汉和帝时期,窦宪两次重创匈奴,直接灭了匈奴政权。

从那时候起,匈奴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匈奴人部分西迁到欧洲打天下,部分进入汉地融于汉民族之中。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虽然再度复兴,建立了数个匈奴政权,但那时候他们已经高度汉化,连姓氏都已经用了汉姓,其政权维持的时间也很短。

随着鲜卑族的崛起,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刘、慕容、金、呼延、于、万等姓氏,就有很多是匈奴人的后裔。

02.鲜卑

鲜卑对应的中原王朝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大约经历了500年时间。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建立了历时149年的北魏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陈遥相呼应。

鲜卑族的主体是被匈奴人消灭的东胡人,后来又杂糅了东夷、山戎等民族,其发源地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随着匈奴的衰弱,鲜卑人乘机填补了草原势力的真空,进而从东北迅速扩展到整个北方地区。

西晋时期,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政权,刘宋时期,拓跋焘正式称帝,成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

跟匈奴政权死守游牧文化不同,鲜卑政权意识到,要想统治汉地必须用汉文化改造自己的民族,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拉开帷幕。

应该说鲜卑人的汉化很彻底,从此他们出了一个“鲜卑”的空壳子,内里已经完全被汉民族同化了。

这个变化让北魏政权迅速强大,也让它迅速衰弱,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汉政权中“门阀士族”集团的侵蚀,进而导致皇权的丧失。

在门阀势力的操纵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他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鲜卑政权如绚烂的礼花,留下一个夺目的光彩后迅速湮灭。

作为个体,鲜卑人完全融入了汉民族,尤其是贵族阶级,他们与关中豪门形成了血脉相融的局面。比如隋杨、李唐皇族,都是汉民族与鲜卑贵族通婚的结果。

柔然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存在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

当年鲜卑南迁进入汉地后,草原上又形成了势力真空,柔然人乘机打包了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散客”,形成了“部落邦联制”的柔然汗国。

柔然人曾经对北魏政权形成巨大威胁,为此北魏设立北方六镇以防柔然人南侵。

不过,柔然政权始终是个松散联盟,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北魏的发展高度,最终在北魏、北齐的打击下,这个短命汗国很快灭亡了,柔然人也融入汉民族之中。

03.突厥

突厥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初叶,历经200多年。

突厥人的起源很复杂,他应该是一个杂合了匈奴、鲜卑、西域高昌、高加索、中亚塞族,以及杂胡的民族大杂烩。

柔然汗国兴起时,突厥人充当了他们的“炼铁奴”,后迁徙至阿尔泰山一带,形成了突厥部落。北朝后期,突厥人打败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并在西魏、北周、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

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强大的突厥人开始跟汉政权掰手腕。当年李渊反隋时,为了获得突厥人的支持,曾经屈辱地向他们称臣。李世民登基的当年,突厥人一直打到渭河北岸,逼得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李世民、李治父子连续发动了对突厥人战争,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显庆二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调露二年,裴行俭破后突厥……

天宝四载,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鹘人杀害,其部众部分并入回鹘,部分归唐,突厥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04.契丹

契丹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唐朝、宋朝,历经400多年。

契丹族是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由八大部落构成,即所谓的“契丹八部”。跟其它草原民族一样,契丹的起源也很复杂,它杂糅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

契丹的崛起得益于柔然的衰亡,他们一度与突厥东西对决,跟隋唐两朝大唱“三国演义”。

契丹的兴盛得益于大唐的衰弱,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东顾,契丹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契丹国(辽国)。

契丹的称霸得益于中原的战乱,唐朝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辽国趁机坐大,并借由石敬瑭的引狼入室,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一举奠定契丹人对汉政权的二百年优势。

关于契丹人和北宋的恩怨大家耳熟能详,不赘述。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大辽进入岁月的余晖。北宋与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后,两线夹击辽国,并于宋徽宗宣和七年被金国所灭。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部分并入女真人,部分并入蒙古人,还有一部分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05.女真

女真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历经800年。

女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二次崛起的民族,他们在北宋末年建立了金国,又在明朝末年二度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即清朝。

女真人也起源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历史相当悠久,在西汉时期就有其先祖的记载。

契丹人统治东北时期,女真人深受契丹人的压迫,直到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打。

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并对契丹人展开反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果然,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大辽,又“顺手”灭了北宋。

两宋与金国人的恩怨大家同样耳熟能详。

南宋朝廷故技重施,他们联合新崛起的蒙古灭了大金。当然,蒙古人也如法炮制,顺手又灭了南宋。

金国虽然被灭了,但女真人还存在,他们一直蛰伏在元朝和明朝的统治之下。明朝中后期,女真人再次崛起,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

明朝为了方便统治,对女真人采取了羁縻政策,努尔哈赤父祖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强势崛起。

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建立后金政权,拉开了与大明对决的大幕。崇德元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女真族改称“满族”。

06.鞑靼(蒙古别部)

鞑靼对应的中原王朝是明朝、后金,历史200多年。

鞑靼人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的别称,它包括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落,与蒙古“瓦剌部”对立,严格来讲它不应该算作独立的民族。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回草原,并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其中瓦剌在西部,鞑靼在东部。

鞑靼部几经统一和分裂,最后一位大汗林丹即位后,雄心勃勃的他企图再度统一蒙古。可惜林丹汗的命不好,他遇上了后金的崛起。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连续打击下,鞑靼人接连败北,林丹汗在落魄中病逝,他的妻妾们被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家族打包收拢。

清朝初年,爱新觉罗家族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常年联姻,就来自于此。靠女人搭桥,从此鞑靼部臣服于满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政权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息过,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两个不当的观点,一种人认为汉民族主动对外扩张所致,另一种人认为是游牧民族狼性不改所致。

首先,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特性,和中国封闭式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具备扩张和侵略的基因。

中原文明的扩张室以文化为先导的自然扩散,是文明的自然融合,是在被侵略状态下的文化反击,而不是主动侵略和扩张。

比如匈奴人占领的河西、西域,汉民族历经千年的防守、反击,以及为了长治久安的雷霆一击,在灭了入侵者的同时,也带来民族的大融合,这些地域也随着民族的融合并入了汉政权。

其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的入侵是生存环境的必然,不能以道德论之。

我们知道,渔猎文明、游牧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相当落后,不具备族群繁衍的独立支撑条件。

那怎么办?他们只能靠农耕文明的物质条件给他们输血。但农耕文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对游牧文明没有需求,贸易没法进行,这就导致游牧文明“剃头挑子一头热”。

于是,为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只好靠武力去掠夺农耕文明。

这就是草原少数民族数千年不断入侵汉地的原因,否则他们生存不下去。那么,草原民族就不能改变一下落后的文化模式吗?

当然能,比如鲜卑。可当他们转型为农耕文明后,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他们这个民族就很快消失了,并入了汉民族的大熔炉里!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奇妙之处,伟大之处。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一,匈奴名字的来历

我们知道,古人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起名字也是很讲究的。但是,对于他们不太喜欢或认为不太讲究礼仪的民族来说,他们是很不齿的。为他们不喜欢的种族或民族起名字,也就不太讲究了,有时随意起个名字,有时故意用贬义的名字称呼他们。匈奴这个名字可能就是这样的。

匈,古代汉语里通“凶”,试想一下,中原北部这些游牧民族,他们骑着马,拿着箭,没有受过任何文明教化,当然让中原汉族人民害怕,觉得他们很凶恶。奴,在中原人民看来,这是奴隶的意思。匈奴两字合起来,就相当于“凶恶的奴隶”,或者是“凶恶的下等人”。

匈奴汗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国土面积达到六百万平方千米,人口300多万。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大月氏(月氏,音肉支,rou zhi)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给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困扰。

《史记》:“匈 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匈奴和许多少数民族同样,也属于华夏民族之后裔。

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洒泪告别演出。自此以后,匈奴这个民族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二,突厥名称的来历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的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关于突厥的来历和名称,来自《周书》。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小,没忍心杀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野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担心留下后患,便派人把他杀了,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三,契丹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

契丹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东北地区,采取的是半农半牧的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朝初年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gu)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纥所统治。

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恢复国号辽。辽国自建立以后,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四,柔然

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北朝时称为蠕蠕(rú) , 南朝时称为芮芮(ruì) 。《隋书》称为茹茹 。本来是东胡族的一支。开始时属于拓拔部。 南北朝时开始强大起来,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

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鼎盛时期的公元449年,柔然汗国国土面积达到373万平方公里。后来在西魏废帝时被突厥所灭亡。

五,女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居住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等地。 周朝时称肃慎氏 。 汉 、 三国 、 晋 时称挹娄 , 南北朝时称勿吉 , 隋唐时称黑水靺鞨(mò hé) , 五代时开始称女真 。后来属 辽 ,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 。 宋朝时曾建立金国。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 后金 ”政权,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改“ 女真 ”为“ 满洲 ”。1644年入 关 ,不久统一全国,改国号为清。

六,鞑靼

鞑靼(dá dá)的称呼,最早出自宋朝,在早期历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时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他们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卫拉特人称其为达延。与欧洲人所称的“鞑靼”无关。

鞑靼是柔然可汗大檀的后代和部众的自称。中原人对游牧草原各部的统称。鞑靼还分为生鞑靼和熟鞑靼,生鞑靼是指被成吉思汗征服的漠北蒙古诸部,熟鞑靼是白鞑靼,也就是汪古部。

鞑靼部落建立起的游牧国家有蒙古、元朝、北元三个阶段,后来并入清朝,延续429年的蒙古帝国从此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的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是指活跃在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

匈奴: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政权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他们习惯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也即华夏族与匈奴族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另外,戎狄就指匈奴的前身。《吕氏春秋审为篇》狄人、猃狁,今日匈奴。中国古籍把山戎、猃狁、荤粥,等居于北蛮的游牧民族都泛称匈奴。

秦朝时,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汉武帝时,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舅甥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此战中霍去病出定襄、入漠北,俘虏匈奴王爷及将军相国等人,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众投降。霍去病乘胜追击,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于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兵锋直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封狼居胥,卫青、霍去病大捷而归。漠北匈奴分裂为五部。

汉元帝刘奭时,呼韩邪单于朝拜汉皇,自请为婿,王昭君嫁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

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的叛服不定,使得东汉和帝刘肇时,命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匈奴没落。

最后,鲜卑在原来匈奴的地盘上建立了强大的鲜卑国,北匈奴成了鲜卑国的主要居民。北匈奴主力西迁中亚,攻灭西罗马帝国。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后来被汪达尔人击败,匈奴帝国灭亡。其后裔与其他民族融合。凡说阿尔泰语和乌拉尔语的人们,他们都是匈奴的后裔,包括今天的蒙古人、满洲人、突厥人、日本人、匈牙利人可能就是匈奴人的传承。

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揭开五胡乱华的序幕。随后攻占了洛阳和长安,灭掉西晋建立前赵(汉赵),南匈奴也建立过北凉、后赵等政权。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被称做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部击败后投奔羌人建立的后秦,后改姓赫连,赫连勃勃建立西夏国,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遗迹。

突厥之祖先,也说是匈奴后裔,姓阿史那氏。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

突厥原先归附柔然,突厥部落是柔然的臣属,为其炼铁奴,给柔然汗国提供铁器制品。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数百家,后来突厥部落合并铁勒部落,势力逐渐强盛,接着打败柔然,在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里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随着突厥的扩张,突厥和波斯发生矛盾,遂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建立了当时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

隋朝时,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其中东突厥与隋联姻建立联盟。东突厥可汗要依赖于隋朝的支持,才能压服其他竞争对手,巩固汗位,因此一度向隋朝称臣入贡。

唐朝时,李世民命李靖、李勣、柴绍、薛万彻,分兵北击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北方诸族多归附,安定北疆。随后经略西域,迫吐谷浑王降唐,衰亡西突厥。最后突厥帝国亡于回纥。现在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分布在阿塞拜疆、土克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我国的新疆与青海、甘肃、蒙古到俄罗斯,遍布东亚、中亚、西亚十数个国家和地区。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代长城以内是农耕区,长城以外是游牧区,在游牧区先后产生了许多强大的部族或者国家。这些部族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秦汉时是匈奴,南北朝时是柔然,唐朝时是突厥,北宋是契丹,南宋是女真,明朝时是鞑靼。游牧文明的特点就是迁来迁去,因此不同时期的部族主体民族不一样,但都有前期部族的血统,人种的融合与交流较多。

匈奴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只是称呼不一样,战国以前统称为北狄,战国时代称为匈奴。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遗民,也是炎黄子孙,这为匈奴融入华夏创造了理论基础。赵武灵王时,赵国兵出云中,向匈奴夺地千里以上。秦始皇时期,蒙恬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马。秦末战争至汉朝建立的六年时间里,匈奴完成了国家化建立,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汉朝经过两百多年的战争,最终使匈奴分化,南匈奴内附入汉,北匈奴远遁欧洲。匈奴人消退后,大草原上又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也就是鲜卑族,时间已经到五胡乱华时。鲜卑通过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鲜卑族内迁汉化后,大草原上再次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也就是柔然。说起来柔然本是鲜卑的一个附属部族,最终却发展成了鲜卑最大的敌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打的就是柔然。由于柔然无法跨过鲜卑的北魏,因此他无法对东晋实施骚扰,历史记得就不多。

鲜卑化的北魏后分裂成东西二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攻灭北齐,隋朝取代北周南下灭陈国,统一了中原。柔然汗国被新崛起的突厥取代,柔然人大部分融入突厥,少部分融入契丹。隋唐时北方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偶尔也与契丹交战,最终唐朝攻灭了突厥,突厥人大部分西迁中亚,少部分融入唐朝。突厥被灭后,契丹开始兴起,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契丹取得了燕云十六州。

北宋建立后,与契丹进行了25年的战争,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约为兄弟之国。东北的女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宋时受契丹压迫,最终起兵灭辽,灭北宋,建立了金国。辽国被灭后,契丹人大部分西迁,少部分融入金国或者南宋。金国入主北方后,大草原上最后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诞生,他就是蒙古。

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灭了金国,灭了南宋、西夏、大理等国,统一了华夏,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朝。朱元璋在江南崛起,然后挥兵北伐,攻灭了元朝。蒙古退回草原后很快内部出现了分化,东部蒙古被称为鞑靼,西部蒙古被称为瓦剌,又回到之前的部族形式。瓦剌有四个大的部落: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