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西游记》里的唐僧,本名陈祎,法号玄奘,由于是唐朝人,所以又被称之为唐玄奘。

在小说里,唐玄奘身边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甚至白龙马相陪。可实际上,真正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只有唐玄奘一人。

一路上,唐玄奘需要有孙悟空那样的本事,才能历经千难万险而化险为夷。有时候也会有猪八戒的那种惰性,时不时想要偷个懒。好在心底还住着个沙悟净,踏实肯干,持之以恒,外加白龙马般的脚力和方向感,唐玄奘这才取得了真经。

一、唐玄奘取经,有偷渡嫌疑。

他为啥要去求取所谓的真经呢?难道唐朝的佛经是假的吗?你别说,还真有可能。唐玄奘在学习佛经的时候,发现大师们对同一篇经文的讲述,居然说法不同。

本来这些东西就十分高深,结果大师们还说法不一,唐玄奘就越学越糊涂了。最后他下定决心,把所有结论全部推翻,自己亲自出差去天竺。

天竺是佛经的原产地,这地方的经文和解释,总不能搞错了吧?抱着这种信念,唐玄奘开始着手出差计划。

可他向朝廷申请通关文牒的时候,居然被一口拒绝了!啥理由也不给,无非就是觉得唐玄奘不可能完成这种事情。

时不我待,既然朝廷不允许,那唐玄奘只好自己出发了。他从长安出发,通过姑臧、敦煌到达新疆,随后又绕道中亚,继而才到了摩揭陀国王舍城。

在这里,唐玄奘见到了天竺佛教中心那烂陀寺,跟着这里的老师好好学了一遍佛经。现在我们大致就能搞清楚了,唐玄奘的出行,压根就没得到唐朝朝廷的允许,是一种偷渡行为。

二、学出名堂来,谁都要给你让路。

唐玄奘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学习能力超强。在天竺待了几年时间,不仅把梵文学得贼溜,而且还积累了大量佛学知识。

这下好了,唐玄奘立刻在天竺声名鹊起。一个从东土大唐来的留学生,能够把天竺的文化学得如此融会贯通,这也是变相抬高了天竺人的自信心。

因此唐玄宗在天竺得到了较高的待遇,甚至得到了游历印度数十个国家的机会。游历结束,再回到那烂陀寺后,唐玄宗还得到了开个人宣讲会的机会。你见过老外在咱们这儿开个人宣讲会的吗?这就是唐玄宗的本事!

除此以外,唐玄奘在天竺,还特别喜欢和别人辩论佛经真理。曾经召开过若干场辩论大会,最终唐玄奘都能够取得最佳辩手的称号。

这样的人,在天竺混出了名堂,又是东土大唐来的。回程路上,自然能够得到优厚的待遇了,不再是当初孤身一人以身犯险地上路了。说不定天竺还真的给他配上了孙悟空等人。

三、回到大唐,唐玄奘得到了李世民的优厚待遇。

贞观十九年,唐玄奘终于返回了长安。距离他离开,已经过了17年之久。当初还是个翩翩少年,如今已经成了个中年大叔了。

这一路走来,唐玄奘历经了138个大小国家,往返路程高达5万多里,可以说在徒步旅游界,唐玄奘也是佼佼者的地位了。

可他毕竟是偷渡出去的,如今回来要是不拿点真本事出来,唐太宗李世民当然不会答应。如果子民们个个都学习他出走的话,那谁来种地打仗呢?

好在唐玄奘对此早有考虑,他从天竺带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经书657部。而且又能够操一口标准纯正的天竺郊区口音,就问你怕不怕?

唐太宗立刻就被唐玄奘的事迹给影响到了,随即宣布要召见唐玄奘。并且让唐玄奘住在了长安弘福寺,后来又改住在了大慈恩寺。

如果没有他带回来的经书,如果没有唐玄奘那一口流利的外语,你觉得李世民能够如此善待唐玄奘吗?不把他当成偷渡客抓起来就不错了!

四、讲经、译经,唐玄奘是认真的。

这事儿是唐玄奘最感兴趣的事情,他在天竺憋闷了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用自己的母语,将自己从天竺学来的知识,传播出去了。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家唐玄奘是既读了万卷书,又走了万里路。所以他搞出来的一套东西,绝对是当时大唐佛教界的权威。如果你表示反对,唐玄奘一句话就能顶死你:你去过天竺吗?哥哥我去过!

唐玄奘从贞观十九年开始,花了20年左右的功夫,将大量天竺佛经翻译成了汉字。其中包括了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的经书共计1335卷。

闲暇的时候,唐玄奘也会专门根据这些翻译出来的佛经,开设宣讲会,从来都是座无虚席。可见这位大唐新晋网红当时有多火。有时候唐玄奘还把大唐的经典佛学作品,翻译成梵文,传到天竺去。

五、《大唐西域记》,做旅游博主,唐玄奘是认真的。

很多人觉得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想象力特别丰富,不晓得参考了什么资料。其实在吴承恩的众多参考资料中,《大唐西域记》绝对是最重要的一本。

为啥?因为这是唐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第一手资料,绝对的权威代表作。唐玄奘将自己前往天竺的一言一行,所经历的国家,遇到了哪些困难,包括内心的心路历程,全都记载在了《大唐西域记》里。

这套书里记载了两百多个国家、城邦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是研究中亚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是唐玄奘口述,辩机和尚手书的。辩机和尚后来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闺女高阳公主私通,被李世民一怒之下给腰斩了。

结局:唐玄奘自然是善终。

这种“超级大网红”,说实话就连李世民都得捧着他。因为人家的确有文化,而且信徒众多,影响力深远。

所以就算辩机和尚犯了错,和唐玄奘也没什么关系。甚至也不能影响李世民对佛教的态度。因此唐玄奘绝对是善终。

62岁那一年,唐玄奘还在刻苦翻译经文,结果由于工作过于劳累,唐玄奘撒手人寰。唐高宗李治得知以后,宣布放假3天,怀念玄奘法师。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唐僧可以解释为唐代的高僧,是一个泛称,但在这是指的是唐玄奘(如图)。

唐玄奘(602~664)是唐僧的法号,本名叫陈祎(yi),古洛州缑(gou)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现在偃师市有唐僧的许多遗址,比如唐僧墓就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

我们通常对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津津乐道,这是因为受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人们对唐僧取经后的事儿知之甚少,比如唐僧是怎么死的?我估计有许多人不知道。

下面我就跟亲们聊一聊唐僧是怎么死的

《西游记》书中描述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如来佛祖对唐僧说: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引自《西游记》什么是旃檀(zhan,tan)功德佛呢?

简单说就是三十五位佛之一,其身蓝色,右手触地印,左手定印,能消过去,能阻止僧人的罪业。(如图)

与此同时,如来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分封为八部天龙。

值得注意的是,成佛后就没有死这一说了,阎王爷管不着。所以《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生不灭,一直不死。

真实的唐僧是肉身,虽然取回了真经依然要死,是不是很悲哀?悲哀的事还在后面呢!亲们接着往下看。

话说陈家好像和佛有缘,唐僧的父亲陈惠生了4个儿子,唐僧是第四个儿子,他的二哥陈素,10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

唐僧到了10岁时也在净土寺出家了,跟着哥哥(长捷法师)研究佛经。这一年是唐僧人生的转折点,所以唐僧把这一年,即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牢牢记在心里。(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14岁。)

唐僧果然有天赋,加上哥哥刻意培养,之后名声大噪,不断受到邀请去各地讲经布道。

唐僧一边讲经一边深造,经过四五年的磨练和名师指教,他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有了很深的见解。

转眼十年又过去了,唐僧在讲经求学过程中,发现西方的佛学和中国的佛学有冲突有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说理论很混乱,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答案。唐僧这时产生了想去印度取经的念头。

要去印度取经的想法萌生于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这一年唐僧记得很清楚,李世民刚刚称帝。

要去印度取经相当于出国取经,要出国必须有通关文碟,唐僧于是就向李世民请示“西行求法”。

你猜怎么着?李世民竟然不批准,根本不是《西游记》描写的那样——李世民很感激唐僧还和唐僧结拜为兄弟,御弟长,御帝短的叫,真实的历史就没那回事儿。

皇帝不批准我偷渡也要去,唐僧很执着。次年,也就是公元628年,27岁的唐僧背上行囊,不顾众徒弟的劝阻,决然的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唐代如果有直播,唐僧肯定会挣到大钱,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他穿越了许多国家,见识了异域风光,这都是可以换成金钱的资本。亲们可以查看一下世界地图,告诉我从长安到印度有多远?其中经过了哪些国家?

经过4年的跋涉,唐僧领略到了异域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31岁时(公元633年)终于进入了中印度。

当时的古印度面积很大,它是一个联邦制的形式,由许多小国组成。唐僧游历了当时的十几个小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学习整理当地的佛经。

在印度经过了11年时间的整理、学习和考察,唐僧收获满满的,到了公元643年,42岁的唐僧踏上了回国之路。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唐僧回到了长安。这一年他43岁。

也就是说从27岁踏上取经之路,经过了16年的学习和领会,唐僧最终带着大量的经书和一些佛教文物回到了大唐。

唐僧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佛经佛典非常丰富,共有526箱、657部佛经,还有大量的舍利子及高僧遗骨。

讲真唐僧对大唐的佛教事业贡献巨大,接下来他要用毕生的精力把这些印度佛经翻译成中文,以便在大唐推广开来。

唐僧实指望皇上能支持他的事业,然而李世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就在唐僧回国的第二年,他提出让唐僧还俗来朝廷做官。当时唐僧很愕然,随即断然拒绝了。

李世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原来李世民对和尚很反感,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出家当和尚的做法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梁武帝统治期间,全国各地建了许多寺庙,养了大批的和尚。

李世民害怕重蹈梁武帝的覆辙,老百姓都当和尚谁来种地呢?所以极力劝说唐僧还俗。

其实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李世民想经营西域、番邦这些地区,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唐僧恰恰符合这些条件。

皇上需要唐僧帮助自己打江山,而不需要什么狗屁的经文。

李世民从来不相信“仁慈”可以坐天下,假如李世民信佛,他就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了,也就不会射杀哥哥、勒死弟弟、逼父退位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唐僧逃避李世民的征召,一个人跑到了嵩山少林寺闭门译经。

李世民信奉武力,手持利刃磨刀霍霍,唐僧一心向善,教导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两种不同的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唐僧在李世民的政治压迫和威逼之下战战兢兢翻译着经文。唯恐有一天惹怒李世民。

李世民对唐僧确实很恼火,但障于情面又不便动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和唐僧的高徒——辩机和尚通奸的事儿。

辩机是唐僧翻译经文的徒弟。李世民的小女儿高阳公主主动勾引辩机,二人偷情被李世民侦知。

本来唐朝公主十分滥情,公主与和尚私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李世民借题发挥腰斩了辩机。其实这是李世民变相向唐僧施压,唐僧比谁心里都清楚。

也许是上天保佑唐僧,他的徒弟辩机被杀半年后,(公元649年)李世民突然病逝。

李世民52岁就死了,任谁看来都不正常,当时有人说是如来佛保佑唐僧而改变了李世民的寿命,否则,按李世民心黑手辣的行事作风,唐僧早晚会被他杀死。

这下好了,唐僧可以全心全意的翻译他的经文了,他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些印度经文翻译成中文,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作。

暑去寒来,15年的光阴匆匆而过。

在唐僧62岁时,从印度带回来的所有佛经终于译制完成。此时耗尽了他的最后一点精力,看着自己的成果,唐僧含笑坐化而死。

唐高宗李治辍朝三日,朝野为唐僧送葬者达百万余人,高宗将火化后的唐僧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chan)水东岸的白鹿原上。

文/秉烛读春秋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佛教盛行全国,佛教信徒数百万,寺院有数万余所。教徒遁入空门,逃避各种劳役;寺庙占有大量土地,免交各种赋税。宇文邕铲除权臣宇文护后,为扩大兵源、增加国库收入,稳固政权,大力打压佛教,重振儒学。在这次灭佛运动中,有4万余所寺院被辟为府第,300余万僧尼被强制还俗,佛教活动陷于低潮。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后,建立隋朝,他采取了和宇文邕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大兴佛教,修缮寺庙,允许百姓出家。他的继任者杨广也笃信佛教,继位后也大建寺庙,开展译经事业,佛教在隋朝开始全面复兴。

玄奘法师就出生在佛教全面复兴的隋朝,他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也就是独孤伽罗皇后去世的那年。玄奘法师便是后世俗称的“唐僧”。

玄奘本名陈祎,河南洛州缑氏人氏。他出身于诗书世家,祖上陈钦、陈康都学而优则仕,出任高官。玄奘的父亲陈惠也是个博学的大帅哥,曾做过隋朝的县令,不过后来辞官归隐。

玄奘的童年比较孤苦,父亲辞官归隐后,家道就中落了。不幸的是,玄奘在5岁和10岁时,接连失去了母亲和父亲,后跟随早已出家的二哥陈素(长捷法师)前往洛阳净土寺生活,学习佛经。

玄奘年少早慧,在年仅10岁的时候,被当时的洛阳度僧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慧眼识中,破格准许他在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号玄奘。玄奘在净土寺师从慧景、慧严,学习经文。

隋朝末年,战乱四起,洛阳也不太平。玄奘与其兄长捷离开洛阳,辗转来到四川益州的空慧寺。这里聚集了大批躲避战乱的高僧,玄奘在这里如鱼得水,勤奋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此受具足戒。此后,玄奘开始云游四方,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在讲学的过程中,由于佛学派别各异,对教义的理解不一,玄奘决定西行印度求法。可是,因为当时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所以当时西行的边境就关闭了,玄奘几次申请出境都没有被允许。玄奘求知心切,在贞观元年(627年)就偷偷出境了。

历经千辛万苦,玄奘于贞观三年到达印度。此后玄奘游历印度各地,学习梵文经典,讲经说法,其佛学造诣,备受当地人推崇。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印求学十余年之久的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了657部佛经。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行宫召见了玄奘,唐太宗有意让玄奘还俗,辅佐他处理西域事务,可玄奘志在佛学,婉拒了唐太宗的要求。此后,玄奘入驻长安弘福寺,专心翻译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住持大慈恩寺,继续从事译经。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也曾多次要求玄奘还俗辅佐自己,均被玄奘婉拒。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到洛阳游历,命玄奘伴驾。玄奘是洛阳人,此时他已50多岁。伴驾之际,他乘机提出年高体弱,请求皇上准许他归隐少林寺,专心译经。这项请求又被高宗李治否决,这次伴驾耗时一年之久,光做这些皇家脸面的事情,耗费了玄奘宝贵的时间。

晚年的玄奘为了专心译经,离开了喧闹的长安,入住洛阳玉华寺,专心翻译《大般若经》。历时四年之久,这部600卷的大部头终于完成翻译,玄奘也为此耗尽了心血。

据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一,众僧请求玄奘再译《大宝积经》,可是玄奘已体力不支,翻译了几行就停笔了。到了初八日,弟子玄觉梦到佛塔塌陷,玄奘自知大限已至。过了一日,玄奘不慎跌倒,从此病倒。至二月五日夜圆寂。

玄奘一生致力于佛学传播,不畏艰险,独行数万里,耗时十余年,游历印度寻求真经。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鲁迅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归来,修成正果,这是小说和电视剧里的结局。

其实,唐僧真正的结局并不美好,他的故事虽然倍受民众的拥戴和崇拜,并且身居佛教领袖的地位,但是他却陷入了当时的佛道之争,受到了朝廷打压,甚至被限制居住,直到病故。

想要了解唐僧死前是怎么样的,得从他取经后回到大唐开始说起。

盛名所累,失去自由

公元645年的一天,大唐长安城发生了一件超大型“追星”事件。在佛教的圣地——印度荣获了大师称号的唐僧,取经归来,返回长安,受到官员、市民以及所有寺院僧侣夹道欢迎,唐朝宰相房玄龄亲自主持盛大的欢迎仪式。闻讯赶来的百姓多达百万人,人群热血沸腾,阻塞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盛况空前。

受到这种“超巨星”待遇的主角,自然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即玄奘法师。

朝庭专门派了护卫队维持秩序,护卫玄奘带回来的宝物,有657部印度佛经,7尊珍贵的佛像,150多粒佛舍利。这么多难得一见的珍品被玄奘法师带回大唐,人们能不激动吗。

这一局面让玄奘明白了一个道理:译经,只有盛唐具备这种实力。

这一局面也让唐太宗明白了一个道理:招安,必须让玄奘还俗。

因为西行前,唐朝与突厥战事紧张,多次下达“禁边令”,不允许百姓私自出国,玄奘上表被拒,于是非法偷渡。如今归来,一呼百应的领袖风采,不能为朝庭所用,必成隐患。

唐太宗多次邀请玄奘还俗出任高官辅佐自己,玄奘都以译经为由婉拒。

最终两人达成了合作,玄奘用“自由”换取了唐太宗对“译经”的支持。

所谓修成正果,就是玄奘凭实力找到这份正式工作,而他并不清楚修成正果带给他的是什么。

玄奘接受朝庭的安排,住在长安弘福寺,从此有了住处。

唐太宗命人从全国各大寺院选拔9名优秀僧侣作为玄奘助手,协助他翻译佛经。朝庭负责各项经费,包括寺院修缮、保存佛经,人员吃住。

传播佛法不再是玄奘个人行为,成为国家一项浩大工程。

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母亲建造大慈恩寺,唐太宗任命玄奘为第一任主持。还亲自给玄奘翻译的佛经作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同时赠给玄奘一件价值百金的袈裟。

四年后,玄奘亲自设计建造大雁塔,保存佛经佛像。

玄奘传播佛法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度。

玄奘在盛唐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首先给他带来第一个打击的是他最有名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成书之后最早的用途并不是被朝廷用于佛教,而是用于血腥杀戮的军事。这与玄奘传扬佛法理念背道而驰。

玄奘虔诚信仰佛教,怀着慈悲之心弘扬佛法,将自己行程5万里,历时19年的取经见闻实录,真实的口述下来,他的大徒弟辩机奉唐太宗之命笔录,共同编写《大唐西域记》。

书中记录玄奘西行的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对西域和印度的地理贡献是空前的。

玄奘期待这本书快点完成,与人分享游历佛教圣地的喜悦。唐太宗也期待这本书快点完成,尽快了解西域地理民俗,为进攻突厥和西域那些威胁大唐的民族做好准备。

公元646年,在唐太宗的督促下,《大唐西域记》在玄奘回国的第2年就完成了。

唐太宗早在公元640年派兵攻灭西域高昌国,此后向西域各国推进的过程中,进展并不顺利。沙漠道路难行,粮草运输困难。西域很多传奇国家,时而联盟,时而投降,军情复杂,致使大唐不能保障丝路的安全,严重威胁大唐。大唐向西域进兵困难重重,迫切需要西域各国地理实际情况。

《大唐西域记》对唐太宗意义非同一般,被视为地理指南,此书完成第2年,即公元647年,大唐开始全面进攻西域各国,最终收复突厥,打通丝绸之路。

这是玄奘在大唐受到礼遇的最初价值。玄奘明白唐太宗对《大唐西域记》的喜爱不是为佛,而是为兵,也并没有气馁,他性格坚毅,通晓世故,他视取经和译经为自己的事业,只要能继续翻译佛经,《大唐西域记》用在国家其他事业上,他也能默默承受,毕竟写书也是传播佛教的一部分。

徒弟被腰斩,事业遭受沉重打击

玄奘主要工作是翻译佛经。

然而翻译工作十分艰巨,并不是1人之力能完成的,帮助玄奘翻译的9名优秀佛门子弟中,最著名的弟子叫辩机。

辩机被选为玄奘弟子时虽然才26岁,但依然才华出众,英俊帅气。颇有《西游记》中“唐僧”的神韵,是能吸引各路女王、女妖怪的存在,然而辩机并不具备“唐僧”的定力,香艳风流案最终败露。

受唐太宗之命,玄奘口述西行游历见闻,辩机下笔,编写《大唐西域记》。辩机陪同玄奘,经常有机会出入皇室,辩机随即认识了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性格娇惯放纵,是典型的公主病,放在民间就是“作死女”,易生事端。虽然已经嫁给丞相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为妻,但仍然密会辩机,两人相见倾心,私下里做下苟且之事。

本来交往是极其秘密的,不会漏给外人知道。但是,机缘巧合之下,这个秘密被一落网盗贼揭开了。经过审讯,盗贼供出一个镶满黄金和宝石的名贵玉枕,是从辩机和尚的住处偷来的,查问玉枕来源,竟然是高阳公主赠送的定情信物。

《资治通鉴》记载“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凭借《大唐西域记》和翻译佛经的成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辩机和尚应该会成为一代高僧而不是一位淫僧。

没有人敢给辩机立传,正史也避而不谈,只有寥寥数笔。

高阳公主成为皇家最大丑闻,也是唐太宗最坑爹的女儿,但她没有因此事受到处罚,也没有因为惨死的辩机收敛,天下“作死女”的通病,就是一作再作,于是几年后的又一次“作死”而被唐高宗处死,还连累了房玄龄一家被清洗,此处放下不表,单说通奸事件对玄奘的影响。

和尚通奸皇室公主,在长安城影响极其恶劣,人们纷纷质疑僧侣的品行,影响人们对佛教的信任,破坏了玄奘和皇室的关系,作为辩机的师傅,他自然要承担教徒不严的责任。

此后,出于无奈,玄奘努力修复与皇室的关系,多次为皇室成员祈福,包括为武则天生子祈福。

同时辩机的去世,使玄奘缺少一名得力助手,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夜以继日的翻译佛经,这严重损耗了他的健康。

唐朝借助玄奘抑佛重道,晚年遭受致命一击。

佛门清苦,生活不易,玄奘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僧侣争取生存空间。

公元655年,玄奘上表唐高宗,要求调整佛道名位,惹怒高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高宗回复:“佛道名位,先朝处分。”当天就拒绝了。

原来,唐朝的国教是道教。李渊颁布《沙汰佛道诏》记载:“浮惰之人,苟避徭役。”意思是:僧侣是懒惰的人,逃避徭役,对国家没有好处,命令还俗。

唐太宗也曾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直接划定佛道地位,明确佛教排位在道教之后。

但是,佛教在民间发展日渐崛起,有超越道教的趋势。玄奘归唐引起轰动一幕仍然令李唐皇族记忆犹新。

当初,唐太宗看中德高望重的玄奘,也是为了掌控佛教,防止佛教势力做大,给予什么待遇,修建何种规模的寺庙,这些都要皇族说了算。这才是玄奘的真正价值。

玄奘明白犯了李唐大忌,自己西行19年,没有吃透政策,高估了自己的贡献。

玄奘上表要求去嵩山少林寺静修,再次被驳回,并要求他以后不要再提。

朝廷的决定昭然若揭,玄奘年近60岁,连去一个理想寺院的自由都没有,这已经形同高等级软禁了。

玄奘决定避祸,求往陕北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这里是皇家的避暑之地,但远离了权利中心,从此专心翻译佛经。

三年后,玄奘62岁时,因为一次意外摔倒受伤,几日后,就悄然离世了。出殡那天,百万民众自发送葬。

一代高僧功成名就后,结局却如此悲凉,在近似幽禁的环境中生活了19年。

但是,他为中国佛教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一生所翻译的佛经多达一千多卷,其中,他所译的《心经》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他《大唐西域记》更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为我国的历史增添了色彩。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被后人称为大遍觉,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初祖。在翻译完六百卷《大般若经》后,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农历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法师圆寂于陕西铜川玉华寺,虚岁寿64岁。详细记载请看玄奘法师亲传弟子慧立所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1,玄奘法师圆寂前后

玄奘法师晚年在陕北的玉华寺专心翻译《大般若经》。玉华寺是由唐太宗的避暑行宫玉华宫改建而成,冬季气候较冷。

玄奘法师早年西行去印度求法,经过大雪山,受过风寒,落下风疾,回国后曾屡次发病。

玄奘法师在翻译完六百卷《大般若经》后,感觉时日无多。

麟德元年(公元664)正月初一,众弟子请他接着翻译《大宝积经》,也大约有六百卷,玄奘法师只翻译了几行就搁下,没有再接着翻译《大宝积经》。

玄奘说:

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

正月八日,一个高昌国僧人玄觉,梦见有一尊佛像非常高大,忽然崩倒。玄觉非常吃惊,就告诉玄奘法师。玄奘说:不是你的事,这是我谢灭的征兆。

正月初九晚上,玄奘到后房去的时候,迈过一个小沟渠,大概是因为结冰的缘故,就跌倒了,但没有什么大碍,只是腿上擦破了点皮。一连四天,都还可以随意走动。

正月十三日,玄奘就卧病在床。

正月十六日,玄奘无论睁眼闭眼总看到白莲花:

“吾眼前有白莲华,大于槃(盘),鲜净可爱。”

正月二十三日,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兜率陀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二月五日夜半,

“弟子光(普光)等问。和上(和尚:亲教师)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法师报云。得生。言讫喘息渐微。少间神逝。”

玄奘法师信奉弘扬唯识学的弥勒菩萨,最后往生兜率天内院,面见弥勒菩萨。

《西游记》说太上老君也在兜率天炼丹。

2,唐高宗对玄奘法师猜忌多于支持

唐朝的皇帝把自己的族谱追溯到老子李耳,唐高宗更倾向于道教,还把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下圣旨将道教排在佛教前面,“况道先佛后,又何疑焉!”

唐高宗还认为:黄、老,中国之大圣,佛乃西胡之善人。

所以唐高宗自己对玄奘法师比较冷淡,在政治上还警惕形成宗教的一种势力。

但因为武则天崇信佛教,所以唐高宗对玄奘法师时冷时热。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到洛阳去住,也把玄奘带过去,其实也是一种监视,安排他住在西苑的积翠宫。

在皇宫里面被卫士看守,非常不自在。玄奘曾向唐高宗上表到少林寺翻译佛经,唐高宗不准许。

玄奘在积翠宫继续译经,积劳成疾,这次病得非常严重。积翠宫连医生都没有,玄奘没有请示唐高宗,直接从积翠宫到了洛阳一个寺院,请医生来治疗。

唐高宗非常不高兴。

玄奘只得赶紧上表谢罪。

显庆三年,唐高宗带玄奘回到长安,却把玄奘安排到了新建的西明寺,给了玄奘十个新弟子。而玄奘原来培养的译经人才都在弘福寺和慈恩寺,这导致玄奘无法正常翻译佛经。

再加上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始整肃旧大臣,特别是原来唐太宗留下来的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长孙无忌最终被逼死。

这些大臣多与玄奘关系良好。

一方面为了翻译,一方面为了避祸,玄奘上表请求到非常偏远的陕北玉华寺去,并请派五个卫士把守寺门。

唐高宗看到是偏远之地,就准许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公元664年,唐玄奘弟子疑惑地问:“大和尚得生弥勒否?”,“得生!”说完,一代高僧唐玄奘圆寂。

在《西游记》里面唐僧取经后成了佛,现实中的唐玄奘圆寂前,说自己能得生弥勒佛的兜率天,结局堪称完美。

玄奘作为唐朝的一代高僧,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尊重和推颂,其历经磨难孜孜不倦,孤身一人西行取经、归来后手不释卷翻译大量经典、创建了唯识宗等种种事迹,比起其他几位西行的高僧,朱士行、法显、义净、智猛等,无疑他的成就是最高的,

但与其他高僧详尽记录了生活起居,甚至圆寂前的种种事迹,发现人们对唐玄奘的关注,其焦点放在了他西行取经和归来翻译经典上。

人们对唐玄奘取经归来后的经历印象很模糊?甚至不了解唐僧因何圆寂?唐僧想去少林寺归隐却一直无果?圆寂前唐僧见到了什么,让弟子疑惑地发问?

唐僧圆寂

公元664年,唐玄奘圆寂后,遗骸被供奉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唐高宗敬重玄奘德行,御旨厚葬白鹿原,唐玄奘圆寂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人们敬慕唐玄奘的德行,百姓都自发地来到纪念唐僧,

下葬的当天,《新唐书》记载,长安500里外,自发给唐玄奘送行的人有百万之众,直到夜间一些唐玄奘的仰慕者,还久久徘徊在墓前,人数多达三万余人。

其后仰慕唐三藏的人依然不少,甚至唐高宗每每站在大明宫前,眺望远处的白鹿原,见到了唐三藏的庐宿墓,依然心生感触和怀念之情,毕竟唐玄奘作为唐高宗的师父,两人是有着一段深厚的情谊。

公元669年,唐高宗决定将唐玄奘迁葬到风景优美的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且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护国兴教寺庙,同时造塔供奉唐玄奘,至今唐玄奘的舍利塔,依然保存完好,每年都会迎来大批的慕名而来的游客。

可是人们不知道,长安附近并不是他的理想归宿地,他曾经的心愿是远赴嵩山少林寺归隐,但终其一生,这个愿望都无法实现,

最终他选择了玉华寺作为归隐之地,唐玄奘一生中最后的时光,就是在玉华寺渡过,至今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还保存着许多唐玄奘的遗迹,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玉华寺遗址,曾经发现脚印碑刻,当时佛教界极为关注,

1999年,玉华寺遗址又出土了另外一块硕大脚印碑刻,这块碑刻上还有残缺铭文。这两块碑刻最终经过专家鉴定,唐玄奘雕刻的佛脚印,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

除了发现佛足印碑刻,在玉华寺还发现了一尊金刚石座,根据石座上的铭文,断定它的制作年代为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石座上有玄奘亲笔题记“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等20个字。

同时考古人员,还在玉华寺遗址,找了传说中的“圣渠”。“圣渠”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就唐玄奘在公元664年,正是要跨越这条小渠时,忽然跌倒地方。

谁也没想到,走过了万水千山,穿越漫漫黄沙的唐玄奘,就因为这一次摔跤便卧床不起直至圆寂。

在玉华寺唐玄奘总结了一生,特别是在圆寂前的几天,让弟子们取来了译经目录。不顾当时的身体虚弱重新翻译经典目录再校对一次,

认为准确无误后,才放下心来。唐僧圆寂前最为牵挂的,是他主持翻译的最后一部经典,600卷大约有600万字的《大般若经》,至今这部《大般若经》也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

搬入玉华寺后,唐玄奘就深感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因此每天都很勤快,希望经历把《大般若经》翻译完,因此他曾经告诫过弟子们,

“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可见唐玄奘当时已经预感到不久将来,自己将圆寂在玉华寺,而唐玄奘的贡献不仅仅是翻译《大般若经》,唐玄奘还翻译出一部只有200字的经典,这就是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好几个译本,但是论知名度最高,百姓普及率最广的,就是唐玄奘翻译的版本,可见唐玄奘对于佛教文化传播的贡献,可谓是十分巨大的。

而唐玄奘的人生成就不仅如此,他的人生成就除了译经,还有另外几个。

唐玄奘的人生成就。

一:唐僧的学术成就

历史上佛教高僧如恒河沙数,可为何唐玄奘能家喻户晓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归功于一部明朝吴承恩编撰的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但里面的内容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由于这是一部小说,因此情节读起来比佛经是简单有趣。

《西游记》其参考的元素之一是唐玄奘编撰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唐玄奘归唐后,将自己取经的过程中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部游记。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千年前生活在中原、很少与外国接触的唐朝人来说,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为当时的学者和百姓,开启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西域之外大大小小的国家,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不同的风俗。广袤大地上生活着不同肤色、种族、语言和服饰的人,还有一路上各种神奇和荒诞的传说,以及玄奘本人坎坷的经历。所有这些被唐僧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因此其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宋元以后,民间出现了大量的依据大唐西域记创作的各种小说和戏曲,到了明朝,吴承恩更是将这些民间演义,汇聚成一部划时代的名著《西游记》。

从西游记被广为传颂开始,唐玄奘=唐僧,基本上唐玄奘的形象就定了下来,而这样导致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其真实的经历却逐渐模糊。

不过,稍微对唐玄奘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留下《大唐西域记》这本巨著,实际上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正是李世民的高瞻远瞩,唐玄奘才在繁重译经工作中,抽出时间来编撰大唐西域记。

后世人对唐玄奘的这部书倍加推崇,特别是这部书的内容,更指导了异邦探寻印证过去的历史,因此这本书即便是千年前编撰的,但是到了至今也被地理,历史,文化专家作为参考文献,

可后世和民间对此书如此的敬重,但唐玄奘本人却并不把《大唐西域记》放在心里。历史记载写这本书的时候,唐玄奘并没有翻译佛经的严谨,反而是“玄奘口述,辩机缀文”而成。

在唐玄奘眼里,佛经的翻译才是严谨和极为重要的,但是在客观和世俗的角度看,《大唐西域记》其价值和意义却非常的重大。

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文化专家眼中,它的重要性无疑比唐玄奘带回来的一大堆佛经重要。

为何专家眼中《大唐西域记》比佛经还重要呢?

因为千百年来,虽然有无数的高僧大德西行求法,归来后都留下了自己的游记,但是《大唐西域记》却以知名度高,记载内容丰富,真实性强著称。

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南亚考古学中,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一些消失的遗址,都是在《大唐西域记》的指导下挖掘和重现的。

除了南亚大陆在国家,唐玄奘还在取经中,还途经中亚、西亚等地区,接触过当时富庶一时的“西域三十六国”。而《大唐西域记》同样记载了这些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成为了后世的西域诸国考古和历史主要文献,

《大唐西域记》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让唐玄奘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反而是他意想不到的。

二:唐玄奘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成为了后世人铭记他的原因。

唐玄奘做了三件事,让后人对他是铭记很赞颂。

一:坚定信心西行取经,唐玄奘西行之路的困难,在大唐西域记中有充分的讲述,此处是不多说了,而他能孤身一人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不移的西行取经,就这一点便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二:唐玄奘西行取经,并非为自己的私心,而是为了中原更多百姓,为此他放弃了荣华富贵机会,放弃了在西域国度被供养衣食无忧的日子,这一点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时至今日,依然让人敬佩。

三:他学成并没有贪恋在天竺的名誉和地位,不忘初心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思所悟,带回了中土。可见他对祖国的至诚至真,而这种的祖国人民的热爱,救苍生于水火的大愿精神,不但感动了唐王李世民,还感动了唐朝的百姓,同样感动了后来的如恒河沙数的僧俗。

四:归国后,唐玄奘大师,埋头翻译了众多经卷,翻译了大量的经典,同时还将中土的道德经等翻译成梵文,不但把佛教文化带入和融入中土,更将东方的优秀文化传播到西方,并且他还创建了为以逻辑和理论见长的唯识宗,教育出一批高僧大德,和无数的翻译人才,可他自己却不贪恋名声和荣华富贵,这等的精神和人格,是后世对他敬仰不已的原因之一。

三:唐玄奘临终异象

玄奘大师临终,徒弟问了一句:“大和尚得生弥勒否?”,很多人忽视了这个细节,就是为何这位弟子会这样发问,按照唐玄奘的修行和贡献,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其实这和唐玄奘临终的几件异象有关,唐玄奘最后几年是在玉华寺度过,而他圆寂和一次度过一条小溪有关,谁也没想到,历经千山万水,穿越过漫长的戈壁滩的唐玄奘,会在跨过玉华寺的一条溪流时,因为摔了一跤而卧床不起。

这条小溪至今还保存了部分的遗迹,就是至今玉华寺遗址的圣渠,此后唐玄奘告诉了徒弟自己的各种梦想。

“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又过了不久,他清醒过来后,告诉徒弟们,梦中有许多人,拿着鲜花、宝幢,在美妙的音乐下,驾着一辆金光闪闪的车,来迎接他。当时在梦中,他错愕的自言自语:我有何功劳,能受如此大的供养?

想来后,他将此事告诉了徒弟们,此后在他人手最后的几天,唐玄奘还是不放心经典,不顾身体的虚弱,重新整理了一次自己毕生精力翻译的经典。

在这些都做好后,唐玄奘再无牵挂,在禅堂“吉祥卧”,等待圆寂,到了子夜。徒弟们都坐在堂下等候,一位弟子,问出了最后的疑惑。

“大和尚得生弥勒否?”

“得生!”这两个字说完,唐朝一代高僧唐玄奘闭目圆寂。

为何弟子有如此一问,因为所有的人对唐玄奘是无限的敬仰,作为人师唐玄奘的“得生”,影响非常在大,弟子们也解开了疑惑,这两个字千年来,同样也激励了无数僧俗。

玄奘大师西行,跋山涉水、数次遇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达成了取回了真经,同时不贪恋财富和地位,毅然携带所学归国,归国孜孜不倦的翻译经典,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玄奘大师其为天下苍生的胸怀和刻苦的精神,其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了千年后的百姓,而他的事迹也激励了后来千万人,人们缅怀唐玄奘功绩,依据大唐西域记创作了名著西游记,正是《西游记》让唐玄奘在众多高僧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僧。

唐玄奘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功业,必须抛却私利,初心不改努力为苍生谋福祉,才是至关重要的。

谨以此文,顶礼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