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被误解最让人感动的皇帝是谁?

汉废帝刘贺,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皇帝。准确来说,我们更熟悉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海昏侯。

前些年,海昏侯刘贺的墓被抢救性挖了出来,好家伙,这里面的宝贝数不胜数。汉朝厚葬的风气,从海昏侯墓中,便可见一斑了。

不过最让人瞩目的,不是海昏侯墓,而是刘贺这个人的生平。

  1. 首先,刘贺的父亲是昌邑王刘髆,刘髆是汉武帝和李夫人所生的儿子。也就是说刘贺的爷爷是汉武帝,刘贺的舅爷爷便是大名鼎鼎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和汉朝著名音乐家李延年。
  2. 其次,刘贺继承了父亲刘髆的昌邑王爵位,本来日子过得很舒心。结果汉昭帝刘弗陵早逝,刘贺便被霍光提拔成了皇帝,仅仅27天以后,刘贺就被废了,10年后被汉宣帝改封为海昏侯。
  3. 再者,刘贺被废的时候,霍光扬言,刘贺在位27天之内,居然做了1127件荒唐事,完全不足以承担天下大任,因此以上官太后的名义将刘贺废除。

这个人的履历,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人物了吧?从诸侯王,到皇帝,再到侯爵,刘贺这一生几乎没人可以复制。那么刘贺果真是那么荒唐的人吗?

一、对刘贺的指控,证据不足。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了,一个人要想在27天之内,干完1127件坏事,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天都需要干42件坏事才行。

每天只有24个小时,除掉8个小时睡觉,2个小时吃喝拉撒,剩下14个小时需要干42件坏事。每个小时就得干3件,而且压根就不能停,要不然会耽误后面的工期。

好家伙,能上霍光这个榜单的坏事,肯定不是小事。既然不是小事,一个小时就能干3件?刘贺难道是神人吗?哪怕是发号施令让手下人干,也得提前思考一下吧?这思考不需要时间吗?

最关键的是,究竟是哪1127件坏事呢?霍光并没有一一列举,只是在史料里,有这么几件事做记录:

  1. 第一,刘贺被立为皇太子以后,私底下买鸡和猪肉吃。这也叫荒唐事儿?真的值得记载下来吗?
  2. 第二,经常和自己带来的200多名亲信在禁宫中玩耍。顶多有点儿贪玩吧?这和坏事儿有什么瓜葛?
  3. 第三,在汉昭帝还未入土为安的时候,就开始吹拉弹唱,丝毫没有敬畏之心。这一点的确有点儿过分了。
  4. 第四,吃了汉昭帝的贡品。好家伙,刘贺看样子挺贪玩的。
  5. 第五,追野猪,斗老虎。这说明刘贺的确很贪玩,而且有冒险精神。
  6. 第六,与汉昭帝宫中的宫人有苟且之事。这事儿怎么说呢?
  7. 第七,和小伙伴们整宿整宿地喝酒。这就有点儿荒唐了。第八,向手下官署索要物品。这难道不是皇帝该干的事情吗?

撑死了,史料里也就记载了这8件荒唐的事情。细细推敲一下,我们又会发现,这8件荒唐的事情中,很多是不能作数的。

比如说买鸡和猪肉吃,这怎么了?就算要给汉昭帝服丧,可毕竟不是亲生父子,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未必愿意装模作样地假孝顺。追野猪,斗老虎,这事儿其实后世很多皇帝干过,似乎丝毫不影响他们的风评。

所以说啊,对刘贺的指控,其实证据明显不足。因此霍光废除刘贺,或许是历史上的一大冤屈。选中他,又废了他,当初何必还选中他?

二、刘贺不听霍光的话,这才是真的。

霍光那个时候选汉昭帝接班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从汉武帝的后代里去选。一不小心就选中了刘贺。

本来他以为刘贺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继续让自己执掌朝政。而霍光也就可以像辅佐汉昭帝一样,辅佐刘贺。简单来说那就是:你随便吃喝玩乐,朝政交给我霍光!

结果麻烦来了,刘贺过去是昌邑王,他在自己的封国里,自然是有很多亲信的!现在他做了皇帝,这帮亲信自然也会跟着到朝廷担任各种要职。

你觉得霍光能容忍这种事情吗?当然不能!

就算霍光能,朝中那帮既得利益者也不会愿意。因为盘子就那么大,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刘贺一下子带来200多号人要安排工作,我上哪儿给你腾位置呢?

因此,以霍光为首的朝臣派,自然是极力反对刘贺带来的昌邑王派了。

所谓擒贼先擒王,霍光这帮人要灭了刘贺的这200多号亲信,就必须要先除掉刘贺。

你以为刘贺这边就是吃干饭的吗?他们在禁宫整宿整宿地喝酒,就真的只是在喝酒?当然不是!

刘贺那200多名亲信被抓出去砍头前,曾经留下这么一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啥意思?也就是说,这200多号人,也曾经私底下和刘贺一起商量过扳倒以霍光为首的朝臣集团,要想办成这件事,首先就要灭掉霍光。可这个时候刘贺犹豫了,那么他是怎么想的呢?

  1. 第一,刘贺对霍光有感激之情!这是显而易见的,本来自己只是个王爷,是霍光看中了他,他才有机会成为皇帝。
  2. 第二,刘贺害怕霍光。这也情有可原,霍光在朝中混了这么多年,早就是根深蒂固了,现在贸然灭了他,难保朝局不会动荡。
  3. 第三,刘贺觉得事情有转机,或许霍光可以容忍这200多名亲信在朝中担任要职。这就是亲信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要想看到转机,就必须要拖时间,可霍光他们随时都会动手。

所以说,刘贺犹豫不决,而正是刘贺的犹豫不决,使得霍光抓住了机会。霍光不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他看准时机,二话不说就把刘贺那200多名亲信都给抓了宰掉了。

至于刘贺,也就顺带着被废除了。其实压根不是什么荒唐的事情,而是听不听话的事情。刘贺不听话,霍光自然要教训他。

结局:看看刘贺被废前所说的话,你就会发现刘贺并不是一无是处。

霍光派人抓了刘贺的200多名亲信后,刘贺还为这帮人争辩:他们犯了什么错?大将军要把他们都给关押起来?

不久后,上官太后下诏要见刘贺,刘贺又反问道:我犯了什么罪?太后要召见我?

当霍光要废掉刘贺时,刘贺还争辩道:听说天子身边只要有7位争臣,就算荒唐也不会失去天下!

刘贺被赶出皇宫时,他还特地向西面拜了拜说道:我不懂事啊,无法担当汉朝的重任。

从以上刘贺的这些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当时的刘贺虽然无奈且紧张,可依旧能勉强保持镇定,甚至还找出历史依据,为自己辩解几句。在无法挽回的时候,刘贺选择理性放手,甚至还很有礼貌。

由此可见,刘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浪荡子。他更像是一个有心做一番事业,却被人设下陷阱,无法挣脱的皇帝。

多年以后,汉宣帝刘询灭了霍氏一族,偏偏安排当地官员留意刘贺的行为举止。如果刘贺没点本事,汉宣帝何必多此一举呢?

参考资料:《汉书》

历史上最被误解最让人感动的皇帝是谁?

汉哀帝刘欣,我一直觉得,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始的422位皇帝里面,最悲情最感人的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皇帝。在他的身上,写满了一个男人的自我牺牲和悲凉。

1

汉哀帝在位仅仅6年,就在25岁英年早逝,他在世的时候,西汉的实力达到极盛,拥有6000万人口的空前规模——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是公元前!西方人的上帝:耶稣都还没有降生!

可是因为自己的“断袖之好”(他喜欢漂亮男孩董贤,其实西汉皇帝包括汉武帝都有双性恋的嗜好和‬基因‬),在位‬的‬时间‬又‬短‬,中国史书对他误解很深———评价普遍不高。

但‬不为‬人‬知的‬是,就是‬这么‬一位‬貌似‬平庸‬的‬帝王‬‬:在自己的生命和国家利益进行最后选择之时,他的选择里没有帝王之术、没有‬权谋‬诡计‬,他‬为了‬国家‬,坦诚‬地‬面对‬死亡‬,他的‬举动,堪称中国422位帝王的表率。

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匈奴乌珠留单于上书汉哀帝,申请到长安朝拜。这个“朝拜”,让汉哀帝直接愣住了,因为对汉朝皇帝来说,这并不是光荣,而是死亡!

为什么?按《汉书》记载:因为匈奴单于来朝实际上是带着“诅咒”来“厌胜”的。

“厌胜”,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汉武帝甚至为此杀了自己的亲儿子。

2

而且,这还确实有事实根据: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匈奴单于到长安朝拜,随后汉宣帝就病死了;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再到长安朝拜,随后汉哀帝的爷爷:汉元帝也很快病死了。

史称‬:凡匈奴单于来朝,中国必有大丧。

类似的事例在西方也曾出现过,公元1768年,奥斯曼帝国巫医就曾将黑死病人的体液,混入送给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礼物中,试图毒死女沙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厌胜”,但叶卡捷琳娜大帝没有接受礼物,因为俄罗斯帝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了!

现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汉哀帝面前,这让他十分为难,毕竟自己的爷爷和祖上都在单于来朝后突然死亡,匈奴人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但自汉武帝起,汉帝国已经与匈奴打了近百年的战争,天下百姓长期不得休息,作为皇帝,他不想,也不愿再让他的子民再流血了。

3

于是他忐忑不安地向大臣们征询意见,大臣们除了指出匈奴“厌胜”将对皇帝不利之外,还给了汉哀帝拒绝匈奴人一个冠冕的理由和“台阶”———接待匈奴单于等人太浪费了,“以为虚费府帑”,应该表示拒绝单于来朝。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连匈奴单于派来使者都觉得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准备离开长安。

但是汉哀帝经过一番人性的考验后,选择了为国家的利益接受牺牲、接受诅咒,他答应了单于的请求,并赐给使者50匹帛和10斤黄金。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正月,匈奴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来到长安朝拜,同年六月二十七日,汉哀帝就去世了,时年25岁。

他用生命再一次应验了匈奴三次厌胜“克死”大汉皇帝的诅咒,也为自己的子民换来了———

和平。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汉哀帝的这一系列反应,正确与否,我不好评价,但是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真正男人的反应。

他一方面有生的渴望,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加上自己祖先的屡屡惨死,换作你,你难道不会有一点点害怕吗?

另一方面,他考虑到国家的稳定和利益,对匈奴,不能采取更大的报复行为,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和平。

牺牲自己,这绝对是一个需要非凡勇气的决定!所以他才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除了自己之外,没有流血事件,也没有造成国家的动荡。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

历史上最被误解最让人感动的皇帝是谁?

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王朝的皇帝刘邦。

在很多人眼里刘邦就是个小流氓,他打败项羽取得胜利,是一个流氓打败了贵族。或者,人们认为刘邦取得天下之后过河拆桥,杀掉了很多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良将,比如韩信。

所以,千百年来刘邦给人一个小人得志、刻薄寡恩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刘邦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拥有豪侠精神的游侠。金庸在他的小说中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观历史,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游侠只有刘邦。

首先,刘邦可不是一个无赖,而是游侠。

刘邦生于沛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正常情况下他长大之后会参军对抗秦朝的侵略,如果侥幸没有在这场战争中阵亡或者被俘,大概率会回到老家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后半生被束缚在土地上。

因为,秦末大起义的时候刘邦已经40多岁了,在那个年代恐怕连征兵都很难征到他的身上。

然后就是等改朝换代之后,继续踏踏实实做他的小老百姓,最好的归宿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30亩地一头牛。

可是刘邦却立志做一位游侠,这很有可能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刘邦老家东北这个方向三十里地之外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的封地薛邑。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曾经深受齐王的宠幸,手下养有数千门客,其中大多数都在他的封地生活,所以即使到了汉朝建立了半个世纪之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也和周围不大一样。

刘邦老家距离薛邑只有30多的地很容易被这种游侠的风气所感染,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童年的记忆,所以当上亭长之后,他还专门派人去那里买了一顶帽子。

长大之后的刘邦腰悬佩剑云游天下,甚至曾经一度希望成为魏无忌的门客,在当上皇帝之后他还特地安排人为魏无忌守墓。

第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游侠而是游侠头子之一。

沛县这个地方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有刘邦这样的布衣游侠,也有大户子弟雍齿。

双方在当地互不同属,各有自己的势力,虽然刘邦的经济势力比不上雍齿,但是经过了多年的经营之后,他在沛县已经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最起码成为足以和雍齿相抗衡的势力之一。

在官府中,他有萧何这种副县级领导做内应,所以刘邦犯的很多事儿在经过了萧何的运作之后都成功的解决了;同时,沛县的监狱长也是他的好哥们。至于手下的打手,最勇猛的是樊哙,基本上可以做到一个打几十个。

这也决定了即使是在秦朝的统治之下,刘邦也不可能回归农民的生活,只要给他机会就可以利用黑白两道的势力发展,成为一个在当地几乎可以做到呼风唤雨的地方豪强。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吕老太公把女儿嫁给他了。只要老太公愿意在沛县生活下来,结交刘邦这样的人才能够保护他的财产安全,甚至假以时日让吕家发展成为沛县地区的望族。

第三,刘邦的个人能力非常强。

如果说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刘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虽然他很多方面不是顶尖,合起来在当时是没有人能够相比的。

论战场的指挥能力,刘邦被认为仅次于项羽和韩信;论个人的勇武,刘邦打仗喜欢冲锋在前,虽然受了不少伤,但是也证明他的武功还是蛮高的。

容人之量也是世间少有,他虽然有的时候侮辱儒生,又能够使用儒生制定的规矩。

作为一位皇帝,他在当时堪称伯乐,汉初三杰中的韩信、张良起初并不是他的部下,投奔他之后一位能够运筹帷幄,另一位能够决胜千里,不得不说是刘邦给了他们发挥自己的平台。

第四,为人铁血。

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在秦朝末年他想要打败各路敌人执掌天下,必要的时候也会表现出绝对的冷血。彭城之战结束后,在逃避项羽追兵的时候,他甚至可以扔下同行的两个孩子,以至于连他的车夫兼保镖夏侯婴对这种行为忍无可忍。

第五。冷血之外,他往往又表现出饱满的热情。

夺取天下之后,刘邦回到老家,触景生情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大风歌》,他还是跟老家的人说,就算他生活在关中,他对老家沛县仍然魂牵梦绕。

可以说,作为一个从底层打拼,最后坐上了坐拥了万里江山的皇帝,他既在必须的时候体现出了自己的冷血,同时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刘邦的性格养成和自己早年的游侠生活、他艰苦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侠义精神让刘邦往往能够做到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去伤害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那些追随他的人以丰厚的回报。所以,在秦末的战争中刘邦仁厚的长者著称,即使进入关中地区之后也能够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以至于百姓恐怕刘邦不做关中王。

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大杀群臣,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丰厚的封赏,在分封群臣的时候,他最痛恨的雍齿不仅没有给秋后算账,反而成为第一批受封赏的功臣。

他分给张良三万户,而且告诉他,原来齐国的地方可以随便挑、随便选。

那些曾经追随他的数十万普通士兵也分得了大片土地和田宅,而且最多可以免除12年的徭役。这些士兵最终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的后代也成为汉帝国最忠实的拥护者。

甚至,还刘邦还派20户人家给秦始皇守墓。

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刘邦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对于长子刘盈非常不满,觉得和自己不像,认为太过软弱,而且这种软弱的性格让他去执掌大汉江山恐怕有被别人篡夺的风险。但是,仍然在最后关头同意传位于他。

当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本来希望太子能够率领军队前去平定叛乱,但是软弱的刘盈无法承担这个任务,不得已刘邦只好带病出征,完成了对地方反叛势力的收尾工作,也给太子追踪继位扫除了障碍。

可以说,刘邦既是一位胆大包天的草莽英雄,又是一位豁达大度的仁者,跟刘老板混收益还是很客观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