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汉武帝晚年老糊涂了,听了江充和苏文的谗言,居然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太子刘据给逼死了。此后田千秋为太子喊冤,汉武帝这才恍然大悟。
为此汉武帝诛杀了江充全家,也将苏文给活活烧死,此后更是修建思子宫、归来望思台,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由此可见,汉武帝已经认识到这件事的错误了,但是他没有认错。所谓轮台罪己诏,并不是他因为这件事认错而颁布,因此汉武帝并没有为太子刘据平反。
那么太子刘据是什么时候再次被搬出来的呢?那是在汉宣帝刘询继位以后了。汉武帝去世后,将大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汉昭帝刘弗陵二十出头就病逝了,没留下个儿子。因此在大将军霍光的支持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承大统。
可惜刘贺不太听话,在位27天,干了一堆让霍光不高兴的事情。因此霍光一怒之下,杀掉了刘贺带来长安的200多名亲信,顺便废了刘贺。
刘贺被废以后,皇位再次空缺,霍光思来想去,便将刘询给拉上了皇位,那么刘询和刘据是什么关系呢?
一、刘询是刘据的孙子。刘询原名刘病已,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儿子。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其中刘病已的父母也都没能幸免于难。
当时刘病已尚在襁褓之中,却也因此被抓入了大牢。因此刘病已的童年,一直是在牢里度过的。5岁之前,刘病已一直在坐牢。5岁以后,刘病已也只是被养在掖庭,身份不低,可待遇极差。
少年时光中,刘病已一直都是以普通人的身份过活,压根没考虑过继承皇位这种事情。一直到了18岁那年,霍光找到了刘病已,这才改变了刘病已的命运。
但是刘病已并不是以太子刘据的孙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而是以汉昭帝刘弗陵的继承人的身份登基称帝的。虽说刘病已并不在乎,可这里面的名堂可不小。
二、刘询为何追谥爷爷刘据为“戾太子”?刘询是刘据的孙子,可是他登基称帝以后,并没有给爷爷刘据翻案,甚至给了刘据一个恶谥“戾太子”。关于“戾太子”的谥号,有这么几种解释:
第一,《逸周书 谥法解》中的解释。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这其中任何一种解释,都可以加在刘据头上。其中不知悔改和知过不改比较严重,而不思顺受则是较为轻的一种情况。
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戾”指的是不思顺受,但是我觉得这种解释未免太中庸,完全没必要用这个容易让人误解为恶谥的字眼。
第二,戾字,其实就是泪。
这是《说文》中的解释:
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
简单来说,就是本人蒙受冤屈,刘据死在了湖里,而戾字加上氵字旁,就是泪的繁体字,因此这里指的是汉宣帝刘询在为自己的爷爷刘据喊冤。
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牵强,大有强行解释的意味。要是真的是这层意思,完全可以用泪来给刘据做谥号了,又何必遮遮掩掩。
第三,恶谥。
这或许是最直白,也是最显而易见的解释了。戾字在历史上,放在任何一个人的谥号里,都不是什么好字眼,为何放到刘据身上就有不同的解释呢?
因此我认为刘询追谥刘据为“戾太子”,其实就是摆明了给了一个恶谥。至于为啥他要这么干,自然是有自己的原因。
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霍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说他和卫青家族,也是有牵扯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至少有亲戚关系。
霍去病和刘据是姨表兄弟,因此霍光和刘据,也算得上是远房表兄弟。这么一来,霍光身上,便自然而然地被贴上了卫氏集团的标签。
可是霍光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一标签而感到荣耀,因为他始终铭记一点:他霍光,不给任何集团干活,只效忠于汉武帝。
正是秉持着这一态度,所以在刘据自尽、卫氏集团倒台的时候,霍光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得到了汉武帝的提拔。
此后汉武帝更是将霍光册封为辅政大臣,把自己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全权托付给了霍光。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汉武帝等于是把大汉王朝都交给霍光来护佑了,这种情分,远不是亲戚关系所能比拟的。
因此霍光执政以后,依旧要效忠于汉武帝。在汉昭帝刘弗陵去世以后,很多大臣建议从汉景帝的子孙后代里挑继承人,全都被霍光给否决了,霍光只认一点:皇位必须要汉武帝的子孙后代才能坐!
所以说汉武帝的孙子刘贺、曾孙刘询,这才相继继承了大位。刘询继位以后,霍光大权在握,刘询只能事事都听从霍光的意思。
而霍光是忠于汉武帝的,如果刘询彻底为自己的爷爷刘据翻案,那就是要告诉天下人一件事:汉武帝是个昏君!晚年做了如此昏庸的事情。
这是霍光所不可能接受的,因此刘询在追谥刘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霍光的态度。因此给爷爷一个恶谥,只是刘询的无奈之举罢了。
总结:说起来,谁都没做错。这个戾太子的谥号,其实配得上刘据。因为不管怎么说,刘据在面对朝廷的追兵时,的确借用母亲卫子夫的皇后名义,发动了中宫的中厩车马,拿到了武器,同时又调动了长乐宫卫队,发动了反击。
这事儿是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因为刘据毕竟对汉武帝派来的人动武了,哪怕这帮人都是奸佞小人,刘据也明摆着和汉武帝对抗了。
结果是刘据兵败自尽,如果刘据取胜了呢?那汉武帝还有命活着吗?就算有命活着,或许刘据也会将汉武帝提前封为太上皇,让他去后宫养老了。
因此刘据这个戾太子,没什么毛病。说重了,那就是谋逆大罪。这也是为啥汉武帝始终没能真正为刘据翻案的原因。连汉武帝都不翻案,刘询凭什么贸贸然就翻案呢?为死去的人翻案,除非对刘询有什么好处,可从当时来看,似乎只有坏处。
参考资料:《汉书》
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我试着回答一下。先说一下核心答案,戾在这里不是过而不改或者不知改过的意思,而是不思顺受的意思。因此,它并不是在其字意上显示的贬义,而是中性偏褒义的谥词。详述如下。
戾太子名刘据,是汉武帝与卫皇后子夫所生的儿子,是卫青的外甥。后来因为在巫蛊案中被江充诬陷,遂起兵攻击江充,武帝当时不在长安,知道刘据起兵的消息后大怒,诏令天下攻杀刘据。刘据不敌,最后兵败自杀,卫皇后也因此自杀。
刘据在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很受武帝宠爱,他长大后也帮着武帝处理了很多政务,有自己比较独立的见解,后来他劝说武帝停止战争的谏言受到武帝的批评,可能埋下了他后来悲剧的根源。不过因为武帝在位时间很长,假令刘据没有起兵造反,很可能也不会当很长时间的皇帝,毕竟,武帝29岁时有了刘据,而武帝驾崩时已经70岁,刘据死于此前5年。就是说,刘据死的时候已经36岁了。这个时候,刘据已经与史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名号叫做“史皇孙”。(他一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刘据兵败自杀时,史皇孙也已经有儿子了,是史皇孙与王夫人所生,名叫刘病已。刘病已并没有因为刘据及他的儿子们被杀而被杀,而是被宫中奴仆收养,长时间在民间流落,后来被送入掖庭,等于是认可了他的皇家身份。再后来,在霍光的主持下,这个刘病已入主皇宫,成了汉帝国的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宣帝即位之后请有关部门思考如何处理自己的父亲史皇孙和祖父戾太子的尊号以及庙寝的问题。大臣们说道,宣帝继承的乃是昭帝的皇位,是以昭帝之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因而不宜立史皇孙为皇考,而应该谥号为悼,其庙号为悼园。而宣帝的祖父刘据,因为死之后并没有谥号,大臣建议称之为戾,其庙陵称为戾园。这就是刘据被称为戾太子的来由。
那么,这个“戾”是何意义呢?根据逸周书谥号法的解释,戾有三重涵义: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那么宣帝大臣们对刘据所用的“戾”,是哪一层涵义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第二层,即不思顺受。因为刘据的冤案,早在武帝晚年就已经澄清了,武帝因此还封了敢于进谏的田千秋,并且诛灭攻杀刘据的江充以及其他相关重臣,自己还下诏建立思后园,并且在卫子夫之后再不册立皇后,而且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匆忙册立太子。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武帝对刘据和卫子夫的懊悔与怀念。因此,刘据纵然有过,不至于被汉朝众臣视为过而不改,尤其是在武帝已经作出了很明确的懊悔的举动之后,刘据无过更是昭然。
那么,既然刘据无过,这个“戾”字就应该是不思顺受的意思了。何也?刘据起兵,乃是受了江充查办巫蛊案的逼迫。倘若刘据愿意接受江充的诬陷乃至侮辱,就是俯首接受这个事情,很可能事情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但是刘据不愿意如此,不愿意逆来顺受,不愿意被江充摆弄,所以索性起兵造反,攻杀江充。这就是不思顺受。另一方面,刘据屡屡批评武帝的战争政策,也遭到了武帝的批评,甚至武帝还变相诛杀儒学博士狄山以警告刘据,但是刘据不为所动,依然保持原来的立场,在受到江充很可能是来自武帝授意的压迫之后,愤然起兵,也充分体现了他不思顺受的特性。那么,与别的词语相比,“戾”就比较好地突出了刘据的个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在刘据案件中江充对太子的压迫态度,有一定的暗示的意思。由此可见,戾用来封谥刘据,还是比较恰当的。
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解释“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而不改曰戾。”,可见刘据的谥号为“戾”是因为刘据生前犯了大过错,但是一直没有改正。
一、谥号制度
古代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也就是说从西周中期开始,有了谥号制度。先秦两汉,一般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作为谥号,来高度总结帝王一生的功过是非,通常一个字是最好的或者最坏的,两个字的基本上是中等评价。
二、刘据的生平事件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夏立为皇太子。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刘据的父亲是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母亲是名声很好的卫皇后,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卫青。刘据一生也是功德皆有的太子,可以说刘据根扶苏很相似!但是刘据起兵反抗父亲,在儒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加上起兵失败,不受刑而死反而畏罪自杀!刘据事件祸及三族,母亲卫皇后因此丧命,门客故吏都因此受刑。汉武帝晚年因太子事件而后悔不已,专门下了罪已诏。因此作为孙子的刘询不得不给爷爷一个恶谥,以满足儒家的规范要求!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谥号指的是帝王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功过给予的一个总的评定,有美谥和恶谥之分。在中国古代的谥法“不悔前过曰戾”,显然谥号为“戾”的属于恶谥。有意思的是,汉宣帝刘洵在称帝后,却追谥他的祖父为“戾太子”。要了解汉宣帝这一做法的深层原因,得从他皇位的合法性说起。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迫自杀,事后汉武帝也意识到太子并没有造反,而是被他逼迫所致。尽管汉武帝内心后悔,但事实已经发生,以及皇权交代之际的政治忌讳,汉武帝并未给刘据做平反。
辅佐即位的汉昭帝的霍光深知,汉昭帝得以称帝,正是由于太子刘据兵败自杀。为此,作为辅政大臣的霍光即便心里同情刘据一家,却也不能公开为刘据做平反。因为这关系到汉昭帝的帝位正统性问题。
汉昭帝年纪轻轻便薨逝,霍光选择昌邑王刘贺即位。不想刘贺在称帝不到一个月,又遭到了霍光的废黜。汉宣帝刘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霍光扶持上帝位的。霍光之所以能行使废立皇帝之权,靠的是汉武帝授予他的辅政大臣之权。但废立皇帝毕竟是大事,霍光的政治威信还是受到损伤。因此,他必须再次强调汉武帝的正统性,以证明自己行废立皇帝之事的合法性。
对于汉宣帝来说,刘贺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慑于霍光的权势,汉宣帝只能配合霍光。为树立汉宣帝的皇位正统性,霍光支持汉宣帝为汉武帝上庙号。通过尊崇汉武帝,来向臣民宣告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为此,汉宣帝自然不能推翻汉武帝生前对刘据下的定论,只能追封他为“戾太子”。
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汉宣帝刘询继位之后,给自己祖父刘据谥号为戾,取得便是不思顺受的意思。不思顺受,也就是不能顺从的接受,带有反抗的。
当年的巫蛊之祸,刘据被江充诬陷,汉武帝以为刘据要造反,父子两人在没有得到沟通的情况下 ,兵戎相见,最终刘据兵败自杀。
虽然刘据是被迫起兵,是被冤枉的。但是在封建时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讲究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刘据起兵,在事实上和汉武帝形成了对抗,不管有一万个理由,都是大逆不道的,都是不顺从的表现。
刘询虽然是刘据的孙子,但他更是西汉的皇帝,君臣之纲是必须要维护的。所以他绝对不能给刘据美谥,给一个戾字,取不思顺受之意,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刘询皇位来源的法统,就更加清楚了。
刘询之所以能继位,并不是以戾太子之孙的身份继位的,而是以汉昭帝刘弗陵之后来继位的。毕竟在讲究宗法的年代,刘据只是废太子,不再是汉武帝的接班人,而刘弗陵才是货真价实的大汉天子。
也就是说刘询继位,走的是这一条路线: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而非这一条路线:汉武帝刘彻、戾太子刘据、汉宣帝刘询。
所以说,刘询在给刘据谥号时,是不能够违背汉武帝之前的意愿的。刘据是被汉武帝逼死的,要是给美谥,等于打脸汉武帝。
最终,在折中的情况下,刘询给了自己祖父一个恶谥里面程度较低的戾字,或者说勉强算得上平谥。
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中国古代谥法中,对于“戾”的定义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后,降景泰帝朱祁钰为原本的郕王,其死后的谥号就是这个“戾”字,足见“戾”并不是什么美谥。那么,汉宣帝刘询为什么在登基之后给予了祖父刘据这么一个谥号呢?似乎有些说不通。
汉武帝刘彻并没有给儿子刘据谥号,汉昭帝刘弗陵同样也没有给长兄谥号。为什么?因为难下定论。“巫蛊之乱”之时,刘据举兵虽然是迫于无奈。但是,他也的确是和父亲汉武帝兵戎相见了。在中国古代,与皇帝兵戎相见就是谋反、与父亲兵戎相见就是忤逆,没有情有可原一说。因此,在“巫蛊之乱”结束之后,汉武帝仅仅是在父亲的层面对儿子进行追思,建立了“思子宫”,并且以父亲的名义夷灭了“害死”儿子的江充、苏文三族,甚至之后又借故杀掉了“巫蛊之乱”时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的侄子刘屈氂和大舅哥李广利全族。但是,却始终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终汉武帝一生,始终没有给儿子刘据正式平反。直到其孙子汉宣帝即位,刘据一直背负着“叛逆”的恶名。
汉武帝既追悔自己的过错,但是又不能给儿子正式平反。毕竟,承认谋反可以有情有可原一说会带来很多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后患无穷。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将父子、君臣关系剥离的处理方式,对于国家层面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就没有给刘据谥号。汉昭帝即位后,既然父亲已经摆明了态度,他也就不方便多说什么了。更何况,刘据是嫡长子,给他平反,等于是平反了整个嫡长房,对于汉昭帝自身的正统地位不利。因此,汉昭帝同样没有给刘据平反,也没有给予任何谥号。
汉宣帝即位之后,情况不同了。虽然汉宣帝是以入嗣汉昭帝(作为嗣子还是嗣孙身份存在争议)而继承皇位的。理论上,汉宣帝已经和刘据没有关系了,名义上他是自己叔祖汉昭帝的后代。但是,血统终究是无法改变的,背负着“叛逆”之孙这个恶名,对于皇帝而言,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于是,即位伊始的汉宣帝想到了为自己的亲祖父刘据平反。但是,曾祖父汉武帝已经定下了调调,而且掌握实权的权臣霍光也是“巫蛊之乱”的亲历者,虽然没有身陷其中,但也是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汉武帝一边,汉宣帝不能不顾及这些方面。更何况,汉宣帝能够继承皇位的最大前提就是因为他是汉武帝的亲曾孙,之所以能够拥有正统地位,就是因为他入嗣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如果直接否定曾祖父汉武帝,等于就是否定了自身的正统性。
因此,汉宣帝选择了一种低调的处理方式:恢复祖父刘据曾经的皇太子身份,但是不追尊为皇帝(毕竟名义上汉宣帝已经属于汉昭帝一支,追尊刘据为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至于谥号,汉宣帝最终选择了“戾”。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恶谥呢?毕竟刘据谋反是汉武帝定了调调的,给予美谥等于是否定汉武帝,各方面都说不过去,首先霍光那一关就通不过。给予其他恶谥,作为孙子,汉宣帝自已过不去那道坎,各方面也说不过去。“戾”虽然是个恶谥,却恶得不那么厉害。而且,“戾”字本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有蒙冤受屈之意。《说文解字》中曾经提到: “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因此,“戾”字还有蒙冤受屈这一层意思。当然,这是独立于谥法之外的一种解释。汉宣帝给祖父刘据上“戾”这个谥号,表面上并没有否定曾祖父汉武帝定下的调调。但是,又凸显了祖父的“蒙冤受屈”,等于是变相为祖父刘据平反了。与此同时,汉宣帝借着给祖父刘据平反之机,恢复了很多受“巫蛊之乱”牵连的世家大族的地位,这其中就包括平阳侯曹氏家族和卫氏家族,为自己日后夺权增加了不少政治筹码和帮手。
同时,汉宣帝此举既没有否定汉武帝,也没有涉及对“巫蛊之乱”的重新定义。既没有触动“巫蛊之乱”亲历者霍光的敏感神经,也没有动摇自身的正统地位。而且,借机恢复受“巫蛊之乱”牵连的世家大族地位也是名正言顺,并不显得非常刻意。况且,汉宣帝并没有对这些人加官进爵或者抢占职位,仅仅是“复家”而已,对于霍光没有产生直接的威胁。因此,霍光是能够接受的。如此一来,汉宣帝一举数得,而且没有像废帝刘贺那样触及霍光的核心利益而遭到霍光的反对、甚至废黜。既然目的已经全部达到,汉宣帝也就没有必要为根本没有任何祖孙感情的祖父刘据去争取“皇帝”这个名号了。但是,在这方面刘据还是做了一些文章的,虽然没有尊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位皇帝,祖母史良娣和母亲王翁须却是被称尊为戾后和悼后的,这等于也是变相认可了祖父和父亲的皇帝身份。
此事发生在汉宣帝即位之初,面对强势的霍光,汉宣帝有太多的无奈,彼时他能做的也只能到这样的程度了。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一举剿灭了霍氏家族,真正握牢了权柄。在自身地位稳固之后,祖父、父亲的地位问题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之后的汉宣帝也就没有再纠缠于这些问题,徒增不必要的麻烦,终西汉一朝,刘据止步戾太子,再也没有能够成为皇帝。东汉时期的皇帝虽然也姓刘,已经和刘据这一支没有什么关系了,就更加没谁愿意去挖这些陈年旧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