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冉闵的凶手是谁?凶手最后是什么结局?

如果没有冉闵的话,

我想北魏孝文帝不会实行汉化改革,

我想北周奠基人宇文泰,也不会实行府兵制改革。

那么隋唐的出现,也就成了泡影。

很多人认为冉闵仅仅是汉民族的英雄,其实这么看他倒也不是不行。不过冉闵始终是武悼天王,当过3年的冉魏皇帝,这样的人,光从民族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一、冉闵早年是后赵的铁杆粉丝。

冉闵的确是汉人,可是如果没有羯族人,也就不会有冉闵了。这事儿还得从西晋灭亡的时候说起。

  1. 早年有个叫刘渊的南匈奴人,建立了汉赵政权。此后在刘渊的儿子刘聪的带领下,汉赵政权拿下了洛阳和长安,灭掉了西晋。
  2. 紧接着汉赵内乱,刘渊的从子刘曜平定内乱,与此同时羯族人大将军石勒与刘曜不对付,出来单干,也建立了赵国。因此刘曜的汉赵史称前赵,石勒的赵国史称后赵。
  3. 在石勒的一番操作之下,后赵灭掉了前赵,从而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国家。石勒去世以后,他儿子石弘不给力,结果被石勒的侄子石虎给顶下去了。

而冉闵,也就是石虎的养孙。冉闵的父亲冉良12岁的时候,就被石虎收养为养子,此后为后赵立下了汗马功劳,号称战无不胜。

冉闵稍微大了一点以后,也成了后赵的将领。别以为冉闵只靠父亲的荫蔽才做了官,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是太精彩了。

石虎在昌黎之战中惨败,后赵各路大军都丢盔弃甲,唯独冉闵手里带领的这支军队毫发无损,可见其治军之严。

石虎南下攻打东晋的时候,冉闵是5位带兵将领之一。在这次作战过程中,冉闵可没有顾及什么民族情义,猛攻晋军,顺道斩杀了东晋大将蔡怀。

此后后赵境内的梁犊起兵反叛后,也是冉闵出兵平定。由此可见,冉闵对后赵石虎的忠心,其实一点儿问题都没有,问题出在石虎去世以后。

二、石遵背约,导致冉闵撕破脸。

石虎在的时候,冉闵绝对是后赵的大忠臣。可石虎去世以后,太子石世年纪太小,大权旁落。因此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遵果断起兵讨伐权臣张豹,而冉闵此时则紧随其后,大力支持石遵。

论辈分,石遵是冉闵的叔叔,而石遵知道冉闵的战斗力强悍,所以主动邀请冉闵入伙,顺便诱惑他:只要你助我上位,将来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很多人肯定觉得冉闵疯了,可是你要知道,冉闵作为石虎的养孙,其实是有继承权的,因为他的父亲早就改名为石瞻了,早就融入石虎他们家了,而冉闵本名也是石闵。

冉闵那叫一个小激动啊,果断跟着叔叔石遵干,可结果却让冉闵大失所望。石遵夺取皇位以后,立侄子石衍为太子,只将冉闵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看似给了一堆头衔,实际上这些跟皇位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于是冉闵大怒,打算利用武力夺取政权。双方矛盾爆发以后,冉闵果断派人宰了石遵。

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闵既为都督,总内外兵权,乃怀抚殿中将士及故东宫高力万余人,皆奏为殿中员外将军,爵关外侯,赐以宫女,树己之恩。---《晋书》

石遵死后,冉闵立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鉴为皇帝,自己则打算操控军政大权。你说这事儿能怪冉闵吗?我看不能吧?

三、关于《杀胡令》,鼓吹成分太高。

石鉴好歹是个成年人,他可不想做傀儡。因此在被冉闵控制的时候,石鉴也想着摆脱冉闵的控制。恰好龙骧将军孙伏都也打算灭了冉闵,于是石鉴便开始挑唆两人恶斗。

孙伏都手里有3000羯族兵马,和冉闵拼杀了起来。石鉴一边鼓动孙伏都,一边又跑去对冉闵说:孙伏都谋反,你还不去灭了他?

于是双方杀了个昏天黑地,把整个皇城搞得血流成河,最终孙伏都惨败。这个时候冉闵颁布了所谓的杀胡令。因为迫于形势需要,他不允许任何胡人再动刀兵。

你觉得这可能吗?大家都杀红了眼,你现在说停下来就停下来?因此动手的胡人,基本上都被冉闵给解决了,为数不多的胡人则爬墙跑路了。

此后冉闵就更过分了,他知道胡人不能为己所用,因此颁布了杀胡令的2.0版本:送一个胡人的首级来,那么就连升三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由于诱惑太大了,仅仅一天时间,就有数万胡人被斩杀。这还不够,冉闵还亲自带队斩杀胡人,不管男女老少,全部砍了,所以又斩了20多万胡人。

这期间,有部分鼻梁比较高的人,也被误以为是胡人而被斩杀,实在是冤枉死了。现在你还觉得杀胡令仅仅是为了激励起汉民族的自信心吗?

当然不是,这是冉闵的一种夺权手段而已。由于冉闵无法真正掌控后赵政权,所以他只好利用民族矛盾,将人数较多的汉人聚拢在自己身边,从而保证自己的实力。可结果呢?似乎并不如人意。

四、慕容恪成了冉闵的终结者。

冉闵称帝建立冉魏以后,由于他错误的民族方针,直接导致了后赵内部,没几个人愿意跟着他混的,尤其是石虎的宗族们,始终和冉闵顽强对抗着。

趁此机会,更北方的前燕皇帝慕容儁,也已经带着大军攻占了幽州和蓟州。冉闵收拾完老石家以后,带兵北上与之较量。

当时冉闵带去的都是骑兵,所以从数量角度来说,完全不是前燕的对手。可冉闵觉得自己战斗力爆表,于是孤军深入,与慕容恪交战了多次,结果还真的都让他取胜了。

这回冉闵有点儿飘了,认为鲜卑军队不是他的对手。谁知道慕容恪用铁锁将战马连接起来,组成了方阵向前推进,冉闵的部队压根就吃不消这种打法,结果被击溃。

纵然冉闵再厉害,也是寡不敌众。他只身灭了300多鲜卑士兵以后,因为战马累死从而被慕容恪给抓了。慕容恪将冉闵送到了蓟城慕容儁那儿,最终被慕容儁所杀。当然了,前燕也没存在多久,便被前秦给灭了。

总结:冉闵的杀胡令,过于鲁莽了。

以民族作为自己的筹码,其实是一种很低端的玩法。看看北边厉害的君主都是怎么玩的就知道了。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将胡人和汉人融合在一起统治,果断南迁洛阳,同时学习各种汉人的习俗和制度,甚至连国姓也从拓跋改成了元。

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那也是个相当厉害的猛男。他为了缓和胡汉之间的关系,恢复了大家鲜卑的姓氏,这么一来谁也分不清谁是胡人谁是汉人了。

反观冉闵,特地将胡人挑出来作为针对的对象,显然并不明智。任何一个集体中,都有好人坏人,都有人才和蠢材,不可一概而论。

结果我们也都看得出来,冉闵成了失败者。不过从汉人的角度来说,在五胡乱华的那个时代,有冉闵突然来那么一下,给北方汉人提提气,也是很有必要的。只可惜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一招不太管用。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

杀害冉闵的凶手是谁?凶手最后是什么结局?

“网红”冉闵

在互联网普及时代之前,冉闵只是中国历史上一瞬而过的小人物。一般认为:冉闵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建立冉魏王朝,并且做了三年皇帝。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冉闵被许多网友所追捧,甚至将其视为拯救汉民族的大英雄,和岳飞等人同列。由于冉闵在传统史书上籍籍无名,但是网络上却拥有很多粉丝,因此,冉闵堪称特殊的“网红”。

那么,这位“网红”最终死于何人之手?此人下场如何?这一切,要从西晋那会儿说起。

冉闵身世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本是一个庸人,其帝位来源,不过是依靠祖上篡夺曹魏权力,最终让他坐享其成。司马炎登基后,在朝廷里大搞奢靡之风。而贵族奢靡,就意味着百姓受苦。

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史称痴儿天子)继位。由于司马衷生来智障,最终,西晋陷入混乱状态,史称八王之乱。

在贵族压榨以及战乱冲击下,各族人民开始团结起来造反,终于,晋惠帝在位后期,西晋境内分裂出成汉、前赵等政权,前赵还相继攻陷洛阳、长安,活捉晋怀帝、晋愍帝两个天子,自此,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中原落在了前赵手里,不久,堪称英雄盖世的军阀石勒推翻前赵,建立后赵。

后赵在围剿境内的起义军(乞活军)的时候,俘虏了一个叫冉良的人。石勒见少年冉良与众不同,于是让侄儿石虎收冉良为干儿子,并让冉良改名叫石瞻。而冉良,就是冉闵的亲爹。

石勒死后,石虎做了后赵皇帝。石虎时代,冉闵(当时叫石闵)还为后赵攻打东晋,出了不少力气。

石虎死后,石虎的几个儿子抢夺后赵皇位。其中,石虎的九儿子石遵为了拉拢后赵名将冉闵,向冉闵许诺,如果自己夺来皇位,就让冉闵做自己的继承人。冉闵闻听后心花怒放,特别卖力为石遵打天下,哪料到,石遵坐稳皇位后,压根没履行承诺,这让冉闵恼恨不已。

石遵也担心冉闵会对自己不利,打算谋杀冉闵,不料,冉闵先下手为强,杀死了石遵,同时拥立石遵的三个石鉴做后赵皇帝。而石鉴对冉闵,也怀有谋杀之心。

后赵朝政的动荡,也引发了后赵境内的内乱,冉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以石鉴(当时已经成为冉闵手中的傀儡)皇帝的名义,发布了著名的《杀胡令》。此时是东晋永和五年(西历349年)。直到永和六年,冉闵才杀死后赵皇帝石鉴,灭亡后赵,而后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冉魏建立后,其地盘很小,后赵绝大部分地区并不服从冉魏号令,甚至发兵攻打冉魏,而冉闵也主动攻打后赵残留的势力,而在冉魏和后赵势力混战过程中,鲜卑人和氐族也趁机卷入这场混战中。

冉闵之死

东晋永和八年四月,冉闵在和前燕政权(由鲜卑人建立)较量中,由于兵力不敌前燕,最终被前燕将领慕容恪生擒。慕容恪俘虏冉闵后,将冉闵押送到前燕国主慕容儁那里。

慕容儁本想羞辱冉闵一番,不料反被冉闵奚落,于是一怒之下,决定处决冉闵。

永和八年五月,前燕处决冉闵。可以说,杀害冉闵的凶手为慕容儁和慕容恪。

慕容儁在灭亡冉魏后,宣布称帝,并在其在位期间,将前燕帝国的国力推到了一个高峰。

慕容儁去世后,慕容恪受慕容儁生前委托,辅佐前燕小皇帝处理朝政,并在其辅政期间,将前燕版图扩张到最大化。

慕容恪去世后不久,前燕被前秦吞并。

杀害冉闵的凶手是谁?凶手最后是什么结局?

凶手?应该是一个不知名的刽子手,既然不知名,也不可能知道啥子结局。至于让刽子手行刑的,则是“南慕容”的老祖宗——前燕开国皇帝慕容儁(同“俊”)。

冉闵的父亲冉瞻,是汉人流民武装“乞活军”陈川部的一名小将,11岁就上阵杀敌,12岁被俘后,后赵皇帝石勒爱其壮勇,让侄子石虎收养为子,改名石瞻。冉闵(石闵)从小在后赵长大,继承了父亲的武勇,但也深受后赵胡风影响,性格冲动好杀。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因为他当初就是杀了石勒的儿子,武力篡位的,所以他众多的儿子都学他想当皇帝,自相残杀。冉闵乘后赵政局混乱,凭借过人的武力诛灭石虎诸子,于350年自称皇帝,国号魏,复姓冉氏,仍然定都邺城。

冉闵可称当时第一武将,勇冠天下,所以他一味滥用武力,导致四处掠食,三年亡国

冉闵本来想笼络胡人,但其不顾石氏养育之恩,恢复冉姓是一大败笔。冉闵是石氏养孙,受恩于人,反过来屠石窃国,实属背恩负义。邺城胡人亲近石氏,害怕遭受迫害,争先恐后离开邺城,冉闵大怒,下达闻名后世的“杀胡令”,统共杀了二十余万人,全部抛尸邺城外,任野兽啃食。

需要注意的是,“杀胡令”并非冉闵作为汉人向胡人的复仇,是有区别对待的,只是杀不肯归顺冉闵的胡人。 其部将麻秋就本是羯族,冉闵还配了上千胡兵给儿子冉胤。光禄大夫韦謏劝他“诛屏诸胡”,也就是把胡人杀光光,他反把韦謏杀了。

“杀胡令”不但使大批胡人死亡,也间接导致大批汉人死亡和流离失所,生产遭受极大破坏

但“杀胡令”依然导致很多胡人将领不肯归附冉闵,中原无月不战,陷入互相杀掠的乱局中,死者不计其数。汉族居民也因而遭祸,田野之间,再无务农者。好不容易恢复了一些生产的黄河流域遭到极大破坏,导致连都城内都已无粮草,冉闵不得不四出掠食,也就是武装抢劫。可以说由于冉闵政治上过于低能,其政权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长久。

352年四月,冉闵到常山、中山各郡掠食,欲图幽州。而前燕占领后赵幽州后,也继续南进图据中原。两军在常山交战10次,燕兵皆败,众将都认为冉闵武力强悍不可敌,唯独慕容儁的弟弟慕容恪指出冉闵有勇无谋,其军缺粮又长期作战,已经饥疲不堪,定可击破。

燕军“连环马”就是针对冉军悍勇、冲击力强而设计的战术,只要冉闵无法迅速凿穿连环马阵,就必然陷入燕军三面夹击,败亡可期

冉军多步兵,燕军多骑兵。于是慕容恪派轻骑兵出击,佯败将冉闵诱至利于骑兵发挥的平地,选善射者5000人,以铁锁结成“连环马”置于正面。当冉闵与“连环马”激战时,燕军侧翼部队从两面夹击,全歼了冉军。冉闵单枪匹马冲出重围,但坐骑累死,终于被燕军俘虏了。慕容儁就把冉闵送到首都龙城,责其“负恩作逆”,在遏陉山将其斩杀。

对于慕容儁来说,消灭冉闵是其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此前慕容氏只是偏居辽东的割据势力,是东晋政权册封的燕王。而在消灭冉闵后,接收了原来由后赵统治的中原地区,慕容儁大喜过望,不要东晋给的燕王名头了,立刻即皇帝位,迁都邺城,前燕与南方的东晋王朝和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盛极一时。

慕容儁在杀冉闵后又活了八年才死

前燕在立国之后,对外大肆扩张,北击丁零,东击段氏鲜卑,南击东晋,连连获胜。慕容儁因此野心膨胀,图谋一举消灭东晋和前秦,统一天下,就下令各家各户仅留一成年人,其他全部征发入伍,组织一支150万人的大军。不过没多久他就病死了,年仅42岁。组建大军的事情也不了了之,这也让前燕政权逃过一劫,因为这样穷兵黩武的行为不过是又一个淝水之战而已。

他的儿子慕容暐是一个类似于刘禅的君主,万事不决问叔父,把所有事情都放心地交给慕容儁的弟弟慕容恪。慕容恪很有才干,执政七年,前燕国势昌盛。但是慕容恪也早亡,接替他执政的是慕容儁的叔叔慕容评,这个人很能打仗,曾经打败冉闵的大将王生和蒋干,占领冉闵的都城邺城,为消灭冉魏立下大功。

前燕最后一任执政慕容评也是武勇过人,政治低能,三年亡国,和冉闵如出一辙

但是慕容暐没想到这位战功赫赫的叔祖父在执政上和冉闵有得一比,把很有才能的慕容恪之弟慕容垂逼得投降了前秦,另一个也很有能力的弟弟慕容德也降为庶民,没有任何权力了。慕容评和他的党羽把大量平民变成了自己的奴户,使国家税收大减,国力日衰,甚至打仗也要士兵自己出钱向慕容评买粮草。结果他执政仅三年,前燕就被前秦给灭亡了。

杀害冉闵的凶手是谁?凶手最后是什么结局?

冉闵这个人物,在一段时间内,声名鹊起,拥有了大批量的粉丝。这种声明,无一不和冉闵的杀胡令有关。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冉闵保护了北方的汉人,保存了汉人的骨血。其实,在历史记录上,这个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

冉闵只是一个在乱世中突然成长起来的枭雄而已,而他个人的能力,并不能驾驭自己的野心。因此,他创建的冉魏,寿命极短,影响也不大。唯一可以算作是热血的,就是他面对少数民族入侵者,表现出来的凶悍。

回归题意,冉闵到底是如何死的?历史记录上,冉闵死的很是凄惨,被活捉后,被打了三百鞭子,押送到现在的辽宁朝阳,砍了脑袋。

杀死冉闵的直接凶手当然是侩子手,而授意人是燕国的皇帝,慕容儁(jun),这是燕国(史称前燕)第三个统治者,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了慕容儁这代人,前燕已经空前的强大,从辽宁起步,最终控制了整个辽东,并且连续击败高句丽,稳定了辽东局势。于是,当前燕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时,就开始像其他少数民族那样,准备问鼎中原。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当时从辽宁想要问鼎中原,需要穿过现在北京以北的连绵群山,虽然这些山地并不像青藏高原一般险阻,但也很难通行,后来的后金,就在这片连绵山脉中,损兵折将。

而一旦通过这片山地,立刻一马平川、广阔的华北平原映入眼帘。这样平坦的地方,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畅通无阻。而冉魏政权的核心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邯郸附近。邺城地理位置,西有太行山,南有黄河,却偏偏在北方没有太多险阻,只能和前燕军队死战。冉闵就面对如此境遇。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冉闵以军事政变夺得石家的天下,又不断地挑战着周围的各方势力。因此,他早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钉,肉中刺。

冉闵杀死石遵后,开始大肆屠杀石氏家族,几乎把石家在邺城的势力全部屠杀殆尽。而这种屠杀惹恼了远在襄城的石祗。于是,冉闵第一个对手出现了。

石祗自立为赵王,带领石琨和冉闵展开大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始终无法奈何冉闵,反而屡次被冉闵击溃,几乎绝望的石祗,联合了符洪、姚弋仲,慕容儁等人,结成了反冉魏联盟。

冉闵因为连续的胜仗,并没有把他们这次联盟放在眼里。于是,冉闵尝到了第一次惨败,冉魏军队战死十几万人,几乎把冉闵手下的精锐部队全部打光。

但冉闵的凶悍远超过石祗的预料,在危急关头,冉闵爆发出空前强大的战斗力,愣是在很不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最终石祗被手下人砍了脑袋,送给了冉闵。这场危机才算结束。

不得不说,冉闵的确很强,但他和石祗的大战消耗了冉魏大量的精锐兵力,而一直躲在暗处观察这一切的慕容儁却看到了机会。

前燕大军在冉闵军队还没有完全缓过气来的时候,突然向冉魏发起进攻,冉闵面对前燕进队进攻,表现出一代枭雄的狠辣绝决,他亲自带领主力和前燕大将慕容恪大战起来。

史料上记载:冉闵和慕容恪打了十场战斗,十战全胜,几乎把前燕军队赶回老家。只可惜前燕的国力远强于冉魏,而慕容儁的本事也远高于冉闵。就连冉闵的手下败将慕容恪也认为这个冉闵,虽然猛,但有勇无谋。于是,前燕君臣为冉闵量身定作了一个圈套。

第一次惨败,冉闵败在了骄傲轻敌,而这一次,他又被同样的石头绊倒,十战全胜,让冉闵对慕容恪以及他手下的战斗力有了一个直观却很不准确的判断,以为慕容恪是一个软柿子。但他做梦也没想到,慕容恪以及慕容儁,只是把自己的獠牙藏起来了而已。

骄傲自负的冉闵终于为他的骄傲付出代价,他冲的太猛,进而离自己的主力太远,最终中了埋伏,兵败被擒,最终被斩首。而他一手建立的冉魏只存在了两年便宣告灭亡。可以说,杀死冉闵的不是一个人,慕容儁来了一次很漂亮的绝杀,而石祗等人的神助攻,也为冉闵之死,贡献颇多。

杀害冉闵的凶手是谁?凶手最后是什么结局?

五胡乱华时代是汉民族最悲惨的时代。而这时代最伟大的汉民族英豪当属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父亲冉瞻是乞活军(民众自发的护卫民兵)一个普通士卒。石勒平定乞活军时候,见到冉瞻很投缘,就认为义子。冉瞻在石勒帐下作战勇敢,天生的名将底子,但不到四十岁就病死了,留下一子,就是石闵(当时跟石勒一个姓)。也许爱乌及屋,石勒待冉闵甚为宽厚。冉闵天生名将,在石勒帐下屡立战功。石勒建立后赵、冉闵为大将军,武德王。

在后赵国亡以后,自然得再立新主。众朝臣联名上书让冉闵称帝,公元350年,大英豪冉闵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卫,改元永兴。冉闵登基以后,为了稳固政权,知道必须将所有的胡人诛杀,才能稳定局势,于是颁布赫赫有名,名垂青史的《杀胡令》杀胡令就一条,凡汉人斩胡人首组极级一颗送风阳门者,待验收合格后。文官进三等,武职升一级。短短几天,二十多万的胡人的首级就堆满了凤阳。由此可见,冉闵的杀胡令多么得人心,汉人的怒火彻底崩蹦发了,杀尽一切胡人!!

由于地方叛乱。在350年底,冉闵率军十万进取襄国,由于兵援不足,冉闵将胡人收编入伍,大臣苦劝,陛下杀胡人如草芥,胡人恨陛下入骨,百今重新收编胡人入军,万一哗变,不可不防,冉闵不听。依旧收编胡人。而且儿子冉胤的禁军居然由胡人组成。可以说啊,冉闵被胜利冲昏头脑,胡人对冉闵又恨又怕,但如果有机反扑,他们会像恶狼一样把冉闵吃的一口不剩。

在襄国那里,冉闵被鲜卑石祗前后夹击。和腹背受敌。有人建议,陛下现在应当深沟高垒。再寻迹而动,冉闵不听良言相劝,执意带兵出征。襄国久攻不下,将士疲弊。石祗也知道命在旦夕。拼死抵抗,这时候,羌,鲜卑生力军从背后杀来,冉闵在三路大军的夹击之下,大败而归。仅带几十个人逃回邺城。

石祇总算喘口气,但回过气来,立即让部将刘显带兵进攻冉闵的邺城。冉闵从打人的,成为被打的。此时的刘显以为冉闵新败。肯定固守不战,没有任何防范,但冉闵大帝武功盖世,带兵杀出城外,刘显看见冉闵大帝金盔金甲,顿时吓的魂飞魄散,回马就逃,主帅逃跑,三军溃败,冉闵大帝一路追杀,一直杀到阳平,刘显立即派人请降,表示愿意杀石祗自救,冉闵这才退兵而回。

这时候的的冉闵已经是回光返照了,冉闵回到邺城第一件事就是有人报告,说大将王泰要造反,冉闵查都不查就把王泰杀了。回头再说刘显,大概刘显真被冉闵大帝打怕了,说话是真算数,回到襄国,立即造反,将石祗一家以及其他宗室全部斩首,将人头送给冉闵。那边的慕容俊见石祗已死,冉闵这时候杀进襄国,将刘显族灭,焚毁襄国,返回邺城,冉闵如此善战,而且对胡人如此结决绝,引起周边胡人大惧,此时鲜卑慕容俊已经建立燕国,占据了幽,蓟,并,三州之地。而且有向冀州用兵的意图。由于冀州属于冉闵管辖之地,双方交兵自然无法避免。

冉闵大帝准备出兵做战,剿灭慕容俊。平定燕国。司徒刘茂希望冉闵坚守不战,冉闵不听,执意出兵,刘敏说,陛下此去大难不远,随即自杀不想受亡国之辱。冉闵出兵以后,燕王慕容俊大将慕容恪迎敌(又一个牛逼人物出现)两军相持,慕容恪觉大得自己是骑兵,冉闵是步兵,应该没有问题,于是,起兵攻打冉闵,但冉闵大帝奋而迎战,交战数十次,而且鲜卑士兵十倍于冉闵,但仍然大败而归。慕容恪虽然是燕国第一名将,此时也是深怕冉闵,坚守不出。史载"冉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我很少直接引用史书原话,但此时瘾不住直接引用)。

但慕容恪毕竟是兵法大家,用连环马在平地与冉闵决战,利用人数众多活活困死冉闵。冉闵部下士卒拼死杀开一条血路,让冉闵大帝杀出了重围 但冉闵大帝的马受伤倒地,冉闵大帝被活捉。被送到蓟城的冉闵被捆绑去见燕王慕容俊,立而不跪。慕容俊说,你一个奴仆居然也称帝,冉闵大声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为帝王〃这是冉闵大帝原话,可谓惊涛拍岸,人神震动。慕容俊道,口舌之争非孤之能(实际上是没词了)随即下令,斩杀冉闵,时年二十七岁。最神奇的是,斩杀冉闵以后,燕国境内大旱,冉闵埋骨之地周围七里寸草不生,鲜卑人大惧,慕容恪立即追封冉闵为悼武天王,立庙祭祀。慕容俊是前燕开国皇帝,公元360年病死于龙城宫中应福神殿,终年四十二。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杀害冉闵的凶手是谁?凶手最后是什么结局?

冉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在“五胡乱华”时期冉闵在中原大地异军突起建立冉魏政权,并且亲自下达了针对胡人的种族灭绝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杀胡令”,杀胡令颁布仅仅三天中原汉人就屠杀了数十万胡人,而胡人在逃往北方草原的途中多次遭到汉人的追杀死伤数百万,其中以氐族,羌族,和羯族为最,而羯族据说被整族灭绝,冉闵的这一做法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诟病,纷纷指责冉闵实施的种族灭绝计划太过残忍,但是他们对这些胡人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却是三缄其口,直到现在对于冉闵的杀胡令都没有一个正面的评价。

西晋时期各地藩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一场时间长达16年的叛乱,叛乱之后中原地区涂炭生灵,民不聊生,趁此机会本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的向南方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对中原地区进行烧杀抢掠,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西晋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到长达300年的混战时期,而生活在中原的汉人由于中央王朝的南渡导致北方出现政权真空,各个草原游牧民族争先恐后的在北方建立起大大小小16个政权,而这些政权的建立这都是少数民族对汉人实行高压民族政策,根据记载当时生活在中原的地区的汉人被屠杀到大约只剩下400万人。

当时甚至羯族有杀汉人以及吃汉人的嗜好,可以说那时的中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样的情况下冉闵夺取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大魏并下达了“杀胡令”,这道命令让中原残余汉人看到曙光纷纷加入冉闵阵营对胡人展开报复,而能够活着逃出中原的胡人是十不存三,甚至有些被完全灭族,而冉闵也被称为是楚霸王转世。而冉闵的激进做法也导致了其他北方草原政权的忌惮,他们很是害怕冉闵对他们展开报复,随后就联合起来对冉魏政权联合攻击,但是冉闵楚霸王转世的头衔可不是白叫的,在对抗北方草原政权的进攻中冉闵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多次击溃他们的进攻。

公元352年永兴三年冉闵由于轻敌冒进不听属下劝谏在邺城被鲜卑大军围困,经过浴血奋战冉闵大军损失惨重突围无望,最后冉闵被慕容俊俘虏,在遏陉山被杀害后来慕容俊追封他为“武悼天王”,而慕容俊在杀害冉闵之后称帝建国,历史称为前燕,慕容俊称帝之后就开始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行动妄图一统全国,后来慕容俊身染重疾不得不收兵退回邺城修养,不过由于病情严重与公元360年在邺城病逝,时年42岁在位十一年,谥号景昭皇帝,庙号烈祖,葬在龙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