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有多篇关于岳飞的诗词,但晚一些的辛弃疾却没有,为什么?

陆游有多篇诗词提到岳飞,如《感事》-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绝句》-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比陆游稍晚一些的辛弃疾,却很少看到跟岳飞有关的诗词句子,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吗?

辛弃疾这个人很厉害啊,文武双全。不光词写得好,而且武功卓绝,曾经带领50多人,于数万敌军中抓获叛将南归。

这么牛的猛男,一辈子所考虑的事情,无非就是北伐。问题是辛弃疾的前辈岳飞,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将,为何辛弃疾的词里几乎没有提到过岳飞呢?

要知道,同时代的陆游,对岳飞的推崇,那简直亮瞎了我们的眼睛,完全可以称陆游为岳飞的小迷弟啊!陆游曾经坦言: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这首诗就是讲述的北伐名将宗泽和岳飞被排挤的厄运,也揭露了当时那些投降派的无耻嘴脸,和那帮苟且偷安者的懦弱形象。那么辛弃疾为啥只字不谈岳飞呢?

一、辛弃疾的诗词,用典都选择古代。

像陆游这种,直抒胸臆的词人,其实在整个宋朝都是不多见的。大多数文人,都会以借古讽今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

想要写本朝的事情,那都会用汉朝或者唐朝的典故来写,这样不容易被和谐,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被大家所了解,用典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辛弃疾也是一样,他的诗词绝大多数,都是用古人的典,没事儿不会提到当时人的名字,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也有利于出版社发行。

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里面用典可就厉害了:

  1. 第一,开头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用了三国孙权的典故。
  2. 第二,“寄奴”指的则是南朝宋国的开国之君刘裕。
  3. 第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的是南朝宋国的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惨况。
  4. 第四,“佛狸”指的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反击刘义隆的北伐,一路把战线推到了长江边,饮马长江,扬言要渡江南下。
  5. 第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用到的典故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的故事

整首词,都表达了自己想要北伐的想法,可是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宋朝的事情。不过用蜗居东南的孙权、坐拥半壁江山的刘裕和刘义隆,来隐喻当时的南宋。

而他自己的志向,则是靠廉颇来彰显出来。这就是写词用典十分厉害的样子,所以既然用这种办法可以说明一切,那没事儿谁会写本朝的岳飞呢?那不是找事做吗?同时期的其他将领,不也没出现在辛弃疾的词里嘛!

二、岳飞在宋高宗时期,一度被封杀。

岳飞是什么状况呢?当年他主张北伐,结果遭到了主和派的强烈打击。其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秦桧。

秦桧这家伙整天想着议和,大概率是金人派来的奸细,在他的撺掇下,宋高宗最终下令将岳飞杀害。实际上真正的主和派,就是宋高宗本人罢了。

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老早就想着议和了。但是这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他表面上还得支持北伐,这样才能得到主战派的支持。

等到皇位坐稳了以后,宋高宗自然要考虑安全问题。前半生被金人打得四处逃窜,压根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年纪大了这哥们想要休息休息了。

这个时候岳飞却势头正猛,换谁看了都不舒服。结果就出现了岳飞的悲剧,毕竟金人的议和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杀掉岳飞,换取赵构生母韦太后南下。

岳飞被杀这一年,是公元1142年。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

公元1155年,秦桧去世。

公元1162年,辛弃疾南下。同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上台,为岳飞平反。

公元1207年,辛弃疾去世。

因此,岳飞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岳飞都成了南宋不准提起的名字,那么这种情况有多严重呢?

在绍兴二十五年,宋高宗颁布诏令,将岳州改名为纯州,将岳阳军改名为华容军。很长一段时间里,岳飞的名字都是不能被提起的,只能称之为叛臣。

现在你知道为啥辛弃疾不愿提到岳飞了吧?这种东西在本朝乱说的话,是很有可能被关禁闭的!很多人不解,辛弃疾时期,宋孝宗不是给岳飞平反了吗?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嫩了!言论这种东西,是很难把握的,今天说你有罪,明天可能就会说你有功。同样的道理,宋孝宗给岳飞平反,难道后世君主就一定会支持岳飞吗?我看未必吧?

莫说我看了,就连当年的辛弃疾,其实也看不透南宋的局势。与其写了惹事情,倒不如借古讽今算了!

三、辛弃疾写过岳飞,或许是隐藏太深了。

在辛弃疾的众多诗词中,有这么一首《满江红,汉水东流》: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本身这首词里,是看不到岳飞的踪影的,但是结合时代背景,或许可以猜一猜。这一年是淳熙四年,辛弃疾从京西路转运判官,改任江陵知府兼任湖北安抚使。

湖北江陵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岳飞的老巢啊!岳飞当年夺取了荆襄之地,正是以江陵作为根据地的,你说辛弃疾在这里,写下这么一首词,是为了表达什么呢?而且这里的飞将,可以理解为飞将军李广或者龙城飞将卫青,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岳飞嘛!

而且首句“汉水东流”,这代表辛弃疾所描写的将领,应该在汉水一带打过仗。李广或者卫青都没在这里施展过拳脚,更别提在这里收拾过胡人了。

反倒是岳飞,曾经在汉水一带多次击败金军,这就太明显不过了。因此我们不能说辛弃疾没有写过岳飞,只是他写得比较深沉,很少有人去发现而已。

总结:志向相同,又何必直言姓名呢?

其实我觉得辛弃疾完全没有必要去提岳飞的名字,只需要写出岳飞的志向就可以了。很显然,这两个人的志向,其实是一致的,都是想要北伐成功,收复中原。

相对来说,岳飞的成绩更大,所以压根不可能有辛弃疾瞧不上岳飞的桥段。毕竟辛弃疾和岳飞的孙子岳珂,还是忘年交呢!

参考资料:《稼轩长短句》、《宋史》

陆游有多篇关于岳飞的诗词,但晚一些的辛弃疾却没有,为什么?

应该提过!

只是很隐喻!

满江红·汉水东流

(这是上半阙)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汉水就是今天的汉江流域,荆襄就在此地!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就是江陵(荆州)知府。岳飞当年的大本营也就是在这一带,辛弃疾不可能不知道。岳飞北伐出兵也基本都是从这里,辛稼轩更是心知肚明,不敢明说罢了!(岳飞遇害是1142年,这首词是1177年所做)

他所说飞将,那可不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在汉水驻军作战过吗?李广擅守不擅攻,更不善于大兵团攻城作战,作战迷路羞愧自尽就是个很好的说明!然而岳飞就擅长野战,攻城掠地!第一次北伐就攻克收复襄阳等地,加封节度使!“破敌金城雷过耳”这可以确定是说岳飞。岳飞的用兵之道就是不拘泥兵法灵活运用

,跟部下讨论研究兵法战术通常到很晚,冬天有时候胡子上脸颊上都结了冰霜都不知道。“谈兵玉帐冰生颊”不是岳飞又是谁?

最后看看辛弃疾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辛弃疾空有抗金报国之志,南宋小朝廷不是排挤他,就是给空头官职忽悠,这时他不但是江陵知府,还兼任湖北巡按使!听着官儿不小,实际都是虚职没啥权利。辛稼轩先生能不郁闷?只能借诗词抒发不得志,宣泄对小朝廷的不满。这种心境下是最有可能暗用岳飞来表达的。

陆游有多篇关于岳飞的诗词,但晚一些的辛弃疾却没有,为什么?

辛弃疾做了官的,也想正经北伐,不谈岳飞,可能是

1、辛弃疾看不上岳飞。

2、朝廷的政治正确

也就是,岳飞功绩、才能可能辛弃疾看不上,岳飞被冤死,辛弃疾觉得没什么特别好谈论的,岳飞之战绩人生远达不到辛弃疾的志向。

陆游有多篇关于岳飞的诗词,但晚一些的辛弃疾却没有,为什么?

身份决定的,陆游是南宋文人,怎么直抒胸臆都不为过,而辛弃疾是敌占区过来的"归正人",本就身份尴尬,再作诗词缅怀一个"莫须有"的岳飞,结果可想而知!

陆游有多篇关于岳飞的诗词,但晚一些的辛弃疾却没有,为什么?

没有提的多了

陆游有多篇关于岳飞的诗词,但晚一些的辛弃疾却没有,为什么?

陆游比辛弃疾还大十五岁呢。岳飞被杀被禁时,陆游十三岁,辛弃疾两岁,他们同时代,怎么陆游写岳飞就不怕忌讳呢?

陆游的不怕可是给楼主的论据钻了个大漏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