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胤祺与老九胤禟都系宜妃所生,为何年长的老五没有参与夺嫡?

康熙第五子胤祺是年长阿哥,而且他与老三胤祉,老四胤禛同时晋封亲王,其自身也很有竞争力,他为何没有参与夺嫡,反而年龄小一些的老九参与了进来,原因何在?

谁说五阿哥胤祺不夺嫡?人家只是夺嫡的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你一出生就具备皇位继承权,你要不要争取一下?我看现在考公务员,动不动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而康熙只有35个儿子,还有一多半都没成年,不具备竞岗能力。所以但凡是个成年阿哥,是不是要为自己争取一下?

我感觉不争取反倒是一件怪事,因为这个录取率总比现在考公务员的录取率高多了吧?而且回报率也高了若干倍。那些没资格继承皇位的人,看着都流哈喇子,想为自己争取一下,更何况是康熙的儿子呢?

可宜妃的3个儿子倒是很有意思,没有一个在明面上愿意去争夺大位的。宜妃是康熙的四妃之一,深受康熙宠爱,《康熙微服私访记》里,她的出镜率非常高不是没有道理的。

宜妃为康熙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

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十一阿哥胤禌,因为这位小朋友2岁就夭折了,压根就没有夺嫡的概念。这也就算了,问题是他的两个哥哥为啥也不争取一下呢?小弟弟已经让出了一个名额,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了啊!

一、胤禟这货自己不争取也就算了,还帮着外人。

相对于五阿哥胤祺,其实九阿哥胤禟的出镜率更高,因为他的确参与了夺嫡。可问题是他不是在给自己争夺继承权,而是在帮助别人。

如果是帮助自己的哥哥胤祺,那也就算了,毕竟大家一母同胞,胤祺又年长,录取名额就一个,不帮哥哥帮谁啊!

结果九阿哥胤禟偏偏要恶心人,居然跑去帮助八阿哥胤禩去了!这是什么操作?脑袋被南天门给挤了吗?

胤禟还真就是这么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果断加入了八爷党,一心打算把八阿哥胤禩推举为接班人。

问题来了,这么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吗?如果你能做个常务副皇帝也就算了,可就你那两把刷子是个皇帝都要把你踹一边去。

所以说胤禟就算帮助胤禩成功夺嫡,其实也只能成为一个富家翁而已。关键是,胤禟不帮胤禩夺嫡,也能成为一个富家翁啊!

等于说忙活了这么多年,权当是无私奉献了呗?所以说胤禟的这一迷惑行为,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自己不上,也不支持亲哥哥上,反倒帮着别人。

二、胤祺不夺嫡,实属有些可惜。

历史上的皇帝分很多种,有些皇帝雄才大略,有些皇帝仁慈和蔼,也有些残暴不仁,还有些荒淫无道。出镜率最高的当然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说起来个个威名远播。

其实生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是这些皇帝吗?自然不是。老百姓更喜欢的是汉宣帝、宋仁宗、明孝宗等等这些皇帝。为啥?因为他们低调,不喜欢惹事儿,但是惹到事儿也不害怕。

这一类皇帝可以归类为仁慈和蔼型的皇帝,只有在他们统治下的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安稳的好日子。整天喊着不服这个,干翻那个,未必对老百姓是好事。

如果胤祺能够参与夺嫡,或许就能成为这样一个皇帝。因为他的种种行为,就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善良敦厚的人。康熙曾经给他的评语是这么几个字: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除了这个特点,胤祺身上还有诸多夺嫡的优势。

第一,胤祺也能上战场。

善良的人,未必就不能带兵打仗。早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征讨噶尔丹的时候,胤祺就带领正黄旗大营,跟着康熙出征。

虽说没看出胤祺有过人的军事天赋,至少胤祺也不是个扶不上墙的阿斗吧?康熙南征北战,扫荡天下以后,完全可以留一个太平盛世给胤祺,而胤祺稍微懂点军事,其实就够了。

第二,胤祺够孝顺。

这或许是胤祺这个人最大的一个标签,人都要有标签。大阿哥胤褆野心勃勃,二阿哥胤礽傻乎乎,三阿哥胤祉文武双全,四阿哥胤禛阴险隐忍,八阿哥胤禩广结人缘,十四阿哥胤禵军事有勇有谋。

胤祺自然也有一个很显著的标签,那就是孝顺。康熙生病,胤祺在一旁伺候,孝庄生病,胤祺也在一旁伺候,总之只要长辈们身体不好,胤祺立马就能出现。这可博得了康熙的不少好感。

第三,胤祺的地位在阿哥里算比较高的了。

康熙三十七年,胤祺就和胤禛、胤禩一起被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胤祺又跟胤祉、胤禛一起被封为亲王,他是和硕恒亲王。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废了太子,其中胤祺、胤禛、胤祉等人有功,所以得到赏赐5000两白银,胤祺的儿子弘昇被封为世子。

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胤祺和胤禛、胤禩、胤祉这些夺嫡大热门的阿哥,其实一直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地位远高于其他阿哥。谁说人家没参与夺嫡?人家的地位一直都不低!

三、有这么多优势,胤祺为啥不夺嫡?

从明面上来看,胤祺没有任何夺嫡的迹象。因此大家就很奇怪,胤祺作为五阿哥,又有这么多优势,为啥不参与夺嫡呢?

我想是个人都想着坐一坐康熙那把宝座吧?更何况胤祺还有这么大优势。所以我认为胤祺不是不夺嫡,而是夺嫡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我们先来捋一捋其他阿哥的夺嫡方式。

  1. 大阿哥胤褆,想要靠年长和战功,夺取大位,甚至不惜要在太子胤礽被废时,狠心下手宰了他,可谓是心狠手辣。
  2. 三阿哥胤祉,文武双全,不仅对弓马骑射十分熟悉,而且还特别热爱读书。夺嫡时,更是为康熙修书,这种夺嫡方式算是比较含蓄了。
  3. 四阿哥胤禛,埋头做事,想要用踏实肯干获取康熙的赏识。
  4. 八阿哥胤禩,广交朝中大臣,人缘别提多好了,他想要靠众人的推荐获得康熙的赏识。
  5. 十四阿哥胤禵,年轻有为,对军事十分在行。康熙晚年任命他为大将军,负责平定西北。所以他打算要靠战功夺嫡。

每一个阿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为啥?因为他们吃不准康熙到底好哪一口!只好发挥属于自己的专长了。

那么胤祺有啥专长呢?其实胤祺没啥特殊才能。他所能依靠的夺嫡手段,无非就是善良、耿直、孝顺,这些优秀的品质,万一康熙好这口呢?

当初唐太宗李世民不就是担心诸子夺位,看李治孝顺善良,才传位给他的嘛!你看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夺嫡时,李治有参与吗?他们认为夫唯不争,则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总结:胤祺不是不夺嫡,而是隐藏太深。

我一再强调,你如果自己身处那个位置,就不可能不对皇位有想法。只不过你没有毒辣的手段而已,所以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胤祺肯定也想做接班人,但是他又不愿意表现得太明显,毕竟夺嫡失败以后,下场肯定好不了。于是他就发挥了自己傻白甜的形象,以不变应万变,守株待兔。夺嫡成功自然最好,要是失败了,至少也有退路。

他那个兄弟胤禟就没那么幸运了,在雍正上台以后,没多久就把胤禟给幽禁逼杀。要不是有胤祺在,宜妃的晚年可就没那么好过了。不得不说,胤祺的夺嫡方式,属于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类型。

参考资料:《清史稿》

老五胤祺与老九胤禟都系宜妃所生,为何年长的老五没有参与夺嫡?

康熙第五子胤祺和第九子胤禟都是康熙最喜爱的妃子宜妃郭络罗氏所生,两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令人不解的是年纪较张且地位较高的老五胤祺却没有参与康熙晚年的诸子夺位的事情,而年纪较小的老九胤禟却坚定地支持老八胤禩参与争夺皇位,其母宜妃也牵扯其中。

在雍正继位之后对宜妃与胤禟母子极为憎恨,宜妃晚年凄惨,胤禟更是被雍正进行了打击迫害,更令人不解的是雍正居然没有报复胤祺,甚至还对胤祺比较不错,在胤祺去世后,雍正更是悲痛不已,亲自为其撰写祭文,这又是为何?

胤祺虔诚信佛野心不大且并没有被完全汉化,所以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能力

正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胤祺与生母宜妃和亲弟弟胤禟性格大不相同,甚至与父亲康熙性格也完全不同,在历史上宜妃性格张扬跋扈,胤禟性格豪爽仗义,而胤祺却是温厚宽和。

胤祺自幼被康熙交与嫡母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育,这位仁宪太后就是顺治的孝惠章皇后,也是康熙祖母孝庄太后的侄孙女。

仁宪太后生性非常谦和宽厚,而且极为笃信佛教,当初顺治独宠董鄂妃时,几次都想废掉仁宪太后的皇后之位,正是由于她的脾气极好,生性谦和宽厚,对宫中任何人包括董鄂妃在内都很尊重且有礼数,顺治找不到她的过错,再加之董鄂妃为之求情,董鄂妃曾向顺治表示如果废除皇后,那她就出家为尼。

看一看连情敌都为仁宪太后求情,甘愿出家也不忍看她因自己被废除皇后之位,可见仁宪太后为人品性。

因此在仁宪太后的影响下,胤祺也笃信佛教且自幼也是非常谦和宽厚,而且胤祺一直到9岁时还没学过汉文,没有接受过其他皇子所接受的儒家教育,后来胤祺虽然接受了儒家教育,但是他并不像其他兄弟那样汉化程度极高,他始终没有被彻底汉化。

这也是为何胤祺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原因,毕竟自顺治入关后,清朝就一直推行汉族文化,并倡导用儒学治国,所以康熙在选择继皇位承人上不会选择一个不太精通汉族文化的儿子,有了这一点再加之性格谦和宽厚,因此胤祺很自然的也不会参与进争夺皇位之中。

而胤祺能在康熙时期获封恒亲王,一个在于就是他曾经跟随康熙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另一个就是他的为人品行很受康熙喜爱。

胤祺是康熙诸子中最为谦和宽厚之人,他对待宫女太监这些宫廷服务人员都是毫无皇子架子,平易近人,还经常能接济贫苦百姓,因此康熙曾评价胤祺为“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而且胤祺也极重兄弟情义,在康熙一废太子之时,胤禩受老大胤禔牵连被卷入其中,后来被康熙下旨圈禁起来,与胤禩关系极为亲密且为同党的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纷纷不服,于是两人相约带毒药劝谏康熙,劝他释放胤禩。

当时胤禟与胤禵言辞激烈,甚至向父亲康熙表示如果不释放胤禩,那么二人愿意陪胤禩一同自尽,让康熙尝一尝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丧子之痛。

胤禟与胤禵的言辞彻底激怒了康熙,于是康熙当场掌扇了胤禟一嘴巴子,胤禵又为胤禩和胤禟出头顶撞康熙,这一下更加激怒了康熙,当即康熙顺势从侍卫手中抽出长刀要刀劈逆子。

这段历史情节曾经被电视剧《雍正王朝》所采用,在剧中为了刻画突出雍正的形象,由胤禵的同母哥哥雍正用手接下了康熙的长刀。其实历史上这段事情发生时,正是性格宽厚的胤祺接住了康熙长刀。

不过胤祺可不是像电视剧中雍正那样用手接刀,而是他大哭着跪抱康熙大腿,一面大哭为两个弟弟求情,一面把父亲康熙往后拽,使康熙不能伤害两个弟弟,并且胤祺还一面用身体去挡刀,示意父亲康熙如果有火往自己身上砍,冲自己发火。

这让康熙十分的感动,他认为胤祺重视兄弟情义,为人还如此宽厚,所以后来第二次大封诸子爵位时,康熙特意加封胤祺为恒亲王。

虽然这场事件中胤禟和胤禵虽然触怒了康熙,但是事后康熙查明胤禩确实是冤枉,而是受了胤禔连累,因此将其从圈禁中释放出来。所以胤禟和胤禵如此为胤禩求情也让康熙十分满意,认为二人重视兄弟情义,于是封爵时二人也被晋封为贝子。

所以说虽然在康熙时期胤祺已经成为亲王,并且还立有军功且负责军务,有比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他不精通儒家文化,汉化程度不够,再加之性格谦和宽厚,本就不适合做皇帝,他本人笃信佛教,加上性格使然,也不会去争夺皇位,这也是胤祺为何不参与争夺皇位的原因。

胤祺曾与雍正关系亲密,所以没有因母亲和弟弟受连累

与胤祺谦和宽厚的性格不同,他的母亲宜妃和弟弟胤禟深深卷入进了皇位之争中,胤禟一直是胤禩的鼎力支持者,而宜妃则更加偏爱自幼抚育长大的胤禟,因此宜妃也跟着胤禟支持胤禩一党参与争夺皇位。

雍正继位后出乎了宜妃和胤禟的意料,宜妃最先表现出了对雍正的不肯臣服,她先是在祭奠康熙时,乘坐软轿抢先走在了当时都已经晋级为皇太后的雍正生母德妃乌雅氏的前面,这属于是对雍正继位不肯臣服的无声抗议。

胤禟则在雍正继位后被雍正以遵循祖制为由派往西北军前效力,实则就是被雍正的心腹西北统帅年羹尧监视起来。胤禟因此十分不肯臣服于雍正,他沿途对外称新君雍正迫害弟弟,对雍正的名声造成很大影响。

按照康熙遗嘱交代自己去世后,生前的嫔妃如果生育有儿子且儿子已经成年,就要由儿子接出宫外自己府上奉养。没儿子的或者儿子未成年的则由现任皇帝在宁寿宫中统一奉养其终老。

但是按照宫廷规矩,已出宫的先皇妃嫔在逢年过节期间要入宫向皇帝和皇太后请安。而已经搬到胤祺的恒亲王府居住的宜妃联合老三胤祉生母荣妃、大胤禔生母和老八胤禩的养母惠妃以及一些康熙时期后宫中地位低级的妃嫔集体不入宫向雍正请安。而雍正对这些母妃的态度十分不满,尤其是对牵头的宜妃更加反感和厌恶。

虽然雍正十分讨厌胤禟和宜妃母子,但是他却并未因此讨厌胤祺,不仅没有讨厌,反而对胤祺还非常不错,经常夸奖胤祺并给予赏赐。

这就在于雍正自幼由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当时佟佳氏十分孝顺仁宪太后,为了替仁宪太后分担,也曾抚育过胤祺一阵,因此自幼雍正与胤祺就算是一同长大,关系要比两人的同母弟弟胤禟和胤禵都亲密一些。

再加上胤祺当初哭抱以身替胤禟和胤禵挡刀,这让包括雍正在内的众兄弟都是非常的钦佩,也让胤祺在兄弟中获得了较高的威望,所以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祺也是比较亲厚。

不过即便如此,雍正也还是利用胤祺故意恶心了宜妃和胤禟母子。在雍正四年(1726年)时,雍正对胤禩一党动手,胤禩和胤禟都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阿其那”和“塞思黑”,圈禁起来。

而雍正这时候故意派了胤祺去给弟弟胤禟宣读圣旨改恶名为“塞思黑”,不得不说雍正这招的手段残酷,他故意让亲哥哥胤祺去给弟弟胤禟改恶名,此举就是为了恶心胤禟和宜妃,故意让宜妃的大儿子去给小儿子改恶名。

雍正的旨意一下,宽厚的胤祺也不敢违背雍正圣旨,不仅不能违背,此时他都不敢拒绝雍正,而且他也没资格拒绝雍正,所以最后胤祺只能持圣旨给胤禟宣布改名。

胤禟被雍正改恶名圈禁之后不久就被折磨致死,而胤祺则在雍正十年(1732年)因病去世,享年54岁。

胤祺去世雍正还十分悲痛,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并立碑勒铭,雍正追思胤祺评价其为“秉性温和”,因此赐谥号为“温”,这倒也符合胤祺生前性格。

不过随着胤禟和胤祺去世,他们俩的母亲宜妃可就惨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由于两个儿子都去世了,按照清宫规矩,宜妃可以被现任皇帝雍正接回紫禁城养老,但宜妃宁可跟着孙子继任恒亲王弘晊生活,也不肯回紫禁城去面对雍正,可见宜妃对雍正的怨憎。

宜妃在胤祺去世一年多之后,她还是没能熬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最终还是在恒亲王府去世了,享年74岁。可以说宜妃晚年十分凄惨。相比于母亲和弟弟,胤祺的结局正还算是不错了。

写在最后

胤禟因为自幼与胤禩一同学习成长,钦佩胤禩为人,所以最终成为了胤禩死党,并积极帮助胤禩一党争夺皇位,因此对雍正的政权造成了威胁,也因此雍正在后来除掉了胤禩和胤禟。

胤祺则与弟弟不同,胤祺自幼笃信佛教,颇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加之他的生性谦和,汉化程度不够,所以他最终是放弃了争夺皇位。

加上胤祺与雍正幼年的关系和在兄弟中之中感情比较亲密。像胤祺这样不参与争夺皇位,没有政治野心,还与雍正关系比较亲密,所以胤祺没有受到母亲和弟弟连累,反而依旧被雍正器重和喜爱。

在皇位之争中胤祺能独善其身,在雍正继位后胤祺又能以平和心态对待雍正,这些也都算是他能得享安乐晚年的原因,胤祺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老五胤祺与老九胤禟都系宜妃所生,为何年长的老五没有参与夺嫡?

说起胤祺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就是《甄嬛传》里头,那个在雍正帝丧仪上对着甄嬛各种质疑的恒亲王,他的生母,就是康熙帝的宜妃郭络罗氏。

说起来挺奇怪的,宜妃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胤祺,而次子胤禟乃是参与九子夺嫡的关键人物之一,帮着老八对付胤禛,最后玩儿砸了,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但是作为胤禟的同母哥哥,胤祺却并没有参与当年的九子夺嫡,在雍正帝继位之后对他也是比较好的,成为雍正帝诸多兄弟里,少数年长却有善终的亲王之一。

说起康熙帝的宜妃郭络罗氏,那算得上比较出名的一个了,她为康熙帝生下了五皇子胤祺、九皇子胤禟与十一皇子胤禌,不过小儿子少年时就夭折了。

胤祺出生的时候,生母郭络罗氏尚且是个嫔,不过只在两年后,郭络罗氏就受封为宜妃宠冠六宫,在四妃之中仅次于惠妃,生母如此,胤祺自然也是备受宠爱。

不仅是生母得宠,而且胤祺还曾被当时还是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仁宪皇太后也就是孝惠章皇后抚养过一段时间。

孝懿仁皇后还有个养子,那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她的兄弟就是隆科多,而仁宪皇太后乃是康熙帝的嫡母,因为康熙帝生母早故,被嫡母带大,所以感情也十分亲厚。

在《清圣祖实录》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五阿哥胤祺奏云: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养育,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务臣可料理。

康熙帝与仁宪皇太后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而后来仁宪皇太后崩逝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的康熙帝身子骨不太好,可仍旧坚持为嫡母守灵。

在这个时候,五皇子胤祺出面,他说自己曾被祖母养育,所以希望能够代劳,为父亲在祖母灵前尽尽孝道,这也看得出,胤祺与仁宪皇太后的祖孙情分也是很深厚的。

不管是生母还是养母,都不是一般人,而且还被皇太后养育过,这些都成为了以后胤祺身上的加分项,并且这也养成了胤祺的性格。

康熙帝玄烨在第二次征伐噶尔丹的时候,就带着十六岁的胤祺一起。

在征战结束之后,康熙帝为爱子选择嫡福晋,最后挑中了出身并不算很高的员外郎之女他他拉氏,这使得很多人都感觉非常奇怪。

胤祺如此受宠,为什么康熙帝没给他选择一个出身高贵的福晋,却选了个小门小户。

或许,在康熙帝的心中,他认为胤祺是个心地纯善而且敦厚的皇子,并不需要去迎娶什么高门显贵,为他选择福晋,完全只看女方的品貌性格,不需要看其他的方面。

不过也是比较奇怪,因为胤祺有过十三个孩子,居然没有一个是嫡福晋他他拉氏所生,最受宠的侧福晋瓜尔佳氏却生了五个,胤祺对这桩婚事到底满不满意,那就另说。

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胤祺跟自己的哥哥胤禛,还有两个弟弟一起受封贝勒,而两个哥哥受封为了郡王,十一年后,与胤禛一起受封为亲王,封号“恒”。

不管是康熙帝还是雍正帝,对于胤祺的评价都是非常好的。

雍正帝对于兄弟是出了名的严苛,就连同母的弟弟也不放过,但是对于胤祺,他的评价却是秉性和平、持躬谦谨,觉得这个人表里如一,都非常敦厚。

胤祺小时候是被孝懿仁皇后与仁宪皇太后养大的,而他的弟弟胤禟却是被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养大的,这样不同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兄弟俩截然不同的性格。

按照胤祺的性格,他压根儿就不屑于参与到皇位之争,并非他没有那个实力。

胤祺的同母弟弟胤禟,自己并没有参与夺嫡的实力,他的选择是倒向八皇子胤䄉,帮着胤䄉对付四皇子胤禛,但可惜最后功亏一篑。

九王夺嫡最后的结果就是胤禛胜出,当年与胤禛作对的,全都被胤禛秋后算账。

众所周知,胤禛对于八皇子一派全都下了重手,而他也格外不喜欢宜妃郭络罗氏,甚至在康熙帝灵前公然给宜妃难堪,但他对宜妃的儿子胤祺却没有怎么样。

胤祺虽然是宜妃所生,但毕竟没有参与夺嫡,没有与胤禛为敌,而且两人又同时被孝懿仁皇后抚育过,加上仁宪皇太后的关系,还有胤祺自身的性格,使其免受牵扯。

从对待胤祺的态度也可以看得出,雍正帝并非是个对兄弟冷峻绝情的人。

雍正帝登基之后,胤禟被圈禁,削爵削宗籍,改名为塞斯黑,受尽折磨而死。

而胤禟的哥哥胤祺,仍旧保留着亲王的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受到了雍正帝的格外厚待,虽然比不上怡亲王胤祥,却也没有差到哪里去。

虽然雍正帝很不喜欢宜妃,却还是给了她体面,让宜妃出宫去了胤祺府邸颐养天年,相较于其他的兄弟,胤祺的日子过得是非常开心的。

很显然,胤祺没有像弟弟那样参与到夺嫡之中,就是因为性情不同,皇帝说什么他做什么,也不会自己擅自站队,如此敦厚乖顺,自然不会被对付,胤禟就截然相反。

并非是没有那个实力,而是天生的性格与成长的环境不同,最后导致了胤祺胤禟这对亲兄弟天壤之别的结局,这里也证明,人的成长环境与性格,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老五胤祺与老九胤禟都系宜妃所生,为何年长的老五没有参与夺嫡?

恒温亲王允祺,清圣祖康熙帝序齿皇五子、宜妃郭络罗氏所生,是序齿皇九子允禟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早在康熙三十七年,允祺就与潜邸时期的清世宗雍正帝等兄弟一道被父亲康熙帝封为了贝勒。彼时爵位在其之上的皇子,除了皇太子胤礽之外,只有是年封王的皇长子直郡王允禔和皇三子诚郡王允祉。康熙四十八年,又与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等兄弟一道被父亲康熙帝晋封为了亲王。换言之,直到这个时候,允祺与后来的雍正帝一直都是平起平坐的。在康熙四十八年之后,允祺一直都是一众庶出皇子中爵位最高的,彼时能够与之比肩的只有皇三子诚亲王允祉和皇四子雍亲王胤禛(雍正帝)!众所周知的那位“八爷”允禩,爵位仅仅是贝勒而已,他受封廉亲王已经是雍正初年的事情了。

▲恒温亲王允祺画像

更重要的是,允祺还是允禟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允禟何许人也?允禩集团、即所谓“八爷党”仅次于允禩本人的“二号人物”,同时他还是允禩的重要“金主”之一。在一众皇子中,允禟最善经商,一度还曾经被康熙帝斥责为“奸商”。加之仗着皇子身份强取豪夺,允禟很快便积攒下了万贯家财!而这,也是允禩集团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试想,如果这对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要是联起手来,鹿死谁手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终允祺一生,始终与胞弟允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从未涉足储位、皇位之争,以至于连雍正帝都称赞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可见,这位王爷真的是相当淡泊名利的。

▲允禟画像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刚刚即位、尚处于康熙帝的丧期之内,宜妃郭络罗氏就因为“僭越”的罪名遭到了雍正帝的当众斥责!甚至连太妃的尊号都没能获得……然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虽然雍正四年雍正帝秘密处决了允禟,而郭络罗氏却安安稳稳活到了雍正十一年,而且一直过着子孙绕膝的生活、享尽了天伦之乐。这里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允祺。为了照顾到允祺这位弟弟的感受,在斥责完郭络罗氏、出了一口恶气之后,雍正帝便把郭络罗氏交给了允祺赡养。此后的日子里,虽然允禟被幽禁、被秘密处决,却始终没有影响到郭络罗氏,她一直都住在恒亲王府、继续享着清福。由此也可见,雍正帝对允祺是真放心、发自内心地认为他没有野心,不是吗?那么,为何允祺占有着如此明显的“优势”,却没有卷入康熙年间的所谓“九子夺嫡”呢?

▲宜妃郭络罗氏(剧照)

与允禟这位胞弟的关系一般

众所周知,雍正帝和恂勤郡王允禵同样是一母同胞、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但二人的关系却相当冷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雍正帝出生时因为生母乌雅氏的地位低下、只是普通的“官女子”,没有资格自己抚养子女。所以,年幼的雍正帝被康熙帝交给了自己的表妹、贵妃佟佳氏(即后来的孝懿仁堂)抚养。直到佟佳氏去世之后,雍正帝才回到了生母乌雅氏身边。而允禵则是乌雅氏亲自抚养长大的,加之二人年龄相差较大,所以兄弟关系一直相当冷淡。

▲恂勤郡王允禵画像

其实,允祺与允禟之间的关系也有些类似,只不过允祺并没有被交给康熙帝的其他后妃来抚养,而是被康熙帝交给了自己的嫡母、也就是允祺的嫡祖母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来抚养。这位仁宪皇太后到底何许人也?她就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孙女、清世祖顺治帝的继后——孝惠章皇后。孝惠是去世之后的谥号,而仁宪则是活着时所上的徽号。所以,允祺与允禟虽然是一母同胞,但允祺并不是自己的生母郭络罗氏抚养长大的,跟胞弟允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亲密。这或许就是允禟跟允禩更加亲近而对自己这位胞兄却比较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允禟(剧照)

自幼受到了淡泊式的教育、性格温和

孝惠章皇后是清王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位正牌皇后,第一位则是她的堂姑姑、顺治帝的原配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至于那位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只是追册的而已,而且谥号上还打了折扣、不能系顺治帝的帝谥“章”。但这位孝惠章皇后的存在感却是清史上最弱的!以至于很多人压根儿就不知道顺治帝还有这么一位皇后存在……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画像(存疑)

能够成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幸运的。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她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说白了其实就是她的姑奶奶兼婆婆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与表叔兼丈夫顺治帝之间的一笔政治买卖而已。在顺治帝废黜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之后,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在清王朝的后宫出现了“断层”。为了延续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统治后宫的局面,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儿子废后之时跟他做成了一笔买卖——你可以废后、把你表妹给废了,但下一任皇后还是必须得从你妈我的娘家挑!就这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侄子绰尔济的女儿、也就是顺治帝的表侄女被选中,成为了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即后来的孝惠章皇后。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画像

因为这桩婚姻本就是一笔政治买卖,顺治帝对这位表侄女兼皇后一直都非常冷淡,尤其是在顺治十三年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进入了顺治帝的后宫之后,顺治帝再度萌生了废后的念头。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孝惠章皇后,这个人实在太低调了,低调到连顺治帝都挑不出任何毛病来!甚至连“小三”董鄂氏都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亲自初出面找顺治帝帮她说情、请顺治帝不要废后!说到底,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致胜法宝就一个,那就是不争!人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你越是跟我争、我就越要胜过你一筹!你要是不争了,那我反而不想与你为敌了。很显然,董鄂氏就是这样的心态,而这反而让博尔济吉特氏稳稳地坐在了皇后的宝座之上。

▲顺治帝与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剧照)

允祺自幼便由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这位嫡祖母低调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允祺这位年幼的皇子。久而久之,允祺也养成了低调、与世无争的温和性格。任一众兄弟你争我抢,我自纹丝不动,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难道不香吗?所以,允祺一生都非常淡泊名利,从不主动争取什么,而这一切反倒是成全了他。父亲康熙帝认为他“心性甚善、为人淳厚”,同父异母的哥哥雍正帝认为他“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总而言之一句话——这就是个善良的老实人!

汉化程度差,不适合为君

除了前面提到的的几个原因之外,允祺之所以没有卷入储位、皇位之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文化水平有限。因为自幼由来自于蒙古草原的嫡祖母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允祺从小接触的基本都是蒙语和满语,根本不会说多少汉话!根据史籍记载,允祺九岁尚未读过汉文。虽然后来也接受了汉文教育,但与一众兄弟相比,文化水平一直都是允祺的短板。其实,康熙帝由苏麻喇姑养大的皇十二子、履懿亲王允裪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尴尬,而他也是所谓“九子夺嫡”期间置身事外的皇子之一。

▲履懿亲王允裪画像

如果允祺仅仅是个案,或许不足为据,但允裪也是如此,便不是偶然了。由此可见,允祺和允裪因为文化水平低被康熙帝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毕竟,清王朝已经入主中原几十年了,让一个汉文存在短板的人来当皇帝,终究是说不过去的,不是吗?所以,或许并不是允祺真的不想去争,而是他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争!因为以他的文化水平,真的做不来那个皇帝……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知道争不过自己的那些兄弟、却还要硬着头皮去争,那恐怕就只能是自寻死路了!

▲清圣祖康熙帝画像

老五胤祺与老九胤禟都系宜妃所生,为何年长的老五没有参与夺嫡?

历史上,康熙皇帝的五阿哥胤祺与九阿哥胤禟同为康熙非常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所生。论年龄,胤祺要长于胤禟;论爵位,他是康熙皇子中仅有的三位在康熙朝就被加封的亲王;论“后台”,除了他的生母是“四妃”之一的宜妃外,他还是由康熙皇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更难能可贵的是,五阿哥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为数不多的立有军功的皇子。可就是这样一位条件如此出众的皇子,却并没有参与那场康熙朝晚年残酷、激烈的“九子夺嫡”。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五阿哥胤祺置身于这场皇位争夺战之外,又是怎样的原因让胤祺放弃了染指皇位呢?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个解读和分析。

五阿哥胤祺,康熙朝仅有的三位“皇子亲王”之一。

五阿哥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

宜妃郭络罗氏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有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对其是“眷顾最深”。郭络罗氏的出身并不高贵,可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没有诞育皇子的情况下就被晋封为嫔,相较于康熙皇帝的其他后妃,特别是诞育八阿哥胤禩二十年后才被晋封为嫔的良妃卫氏,却是要“幸运”许多,而这也足可见康熙皇帝对他的喜爱。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四妃”,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宜妃仅次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排在“四妃”的第二位,地位是要高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以及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的。

可即便是宜妃已经有了如此高的级别和后宫地位,并且按照规矩是可以亲自抚养自己所生的皇子,可康熙还是将五阿哥胤祺交给了自己的嫡母,也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胤祺在当时太受宠爱了,不仅是康熙皇帝本人非常的喜欢,就连孝惠章皇后本人也非常地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而这也给胤祺带来的莫大的殊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被康熙晋封为和硕恒亲王,与他同时被晋封的还有三阿哥胤祉以及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而这三人中,只有胤祺获封亲王爵位是最“名正言顺”的,因为只有他的晋封与“一废皇太子”事件没有关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第一次废黜的胤礽的皇子之位,随即而来的便是众位皇子为了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尤其是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等表现,让康熙倍感心痛和失望。最终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同时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晋封为亲王,七阿哥胤佑和十阿哥胤晋封为郡王,九阿哥胤禟、十二阿哥胤祹、十四阿哥胤祯(即后来的“允禵”)晋封为贝子,以对太子胤礽形成牵制。

三阿哥胤祉在“一废皇太子”的过程中,主动帮助太子胤礽,并且正是他检举揭发了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事情,可谓是助力康熙“复立皇太子”的“第一功臣”。至于四阿哥胤禛,则是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站在康熙一边,不仅支持康熙复立胤礽的安排,并且还积极为其他皇子求情,被康熙看作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反观五阿哥胤祺,整个过程中,他都将自己置身其外,没有参与其中,保持了绝对的中立,因而也得到了康熙的赞赏。

而他之所以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封亲王,更多的还是在于他的军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五阿哥胤祺均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期间,胤祺受命亲领正黄旗大营参与了正面战斗,其勇武的胆识气魄与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也在此期间得以充分展现,令康熙皇帝对其是刮目相看,而胤祺也在这场“昭莫多大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卓著的军功,再加上他在“一废皇太子”期间沉稳、低调的表现,最终让康熙将其封为亲王,以借此来昭示其他皇子,甘为人臣、认真办事,同样可以获得殊荣和封赏。

两大“硬伤”,使得胤祺无法参与“九子夺嫡”。

历史上的五阿哥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老好人”,康熙对其的评价是:

“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都对他的这份极尽温顺、平和的性格大为称赞:

“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深知自己根本无法驾驭纷乱复杂的朝堂争斗,也无力应对残酷激烈的皇位争夺,于是对于“九子夺嫡”,胤祺选择了敬而远之。

当然,除了性格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两大“硬伤”让五阿哥胤祺无法进入到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

第一个“硬伤”就是胤祺的“文化水平”,确切地说是他的“汉化”程度非常低。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抚养密不可分的。要知道,孝惠章皇后从小生活在蒙古草原,嫁给顺治皇帝后便久居深宫之中,对汉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蒙古贵族和宫中的蒙古后妃,普遍对汉族文化有着非常抵触和排斥的态度,不仅仅是孝惠章皇后,就连康熙的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亦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五阿哥胤祺直到九岁时,才开始接触到汉族传统的文化知识,相较于四五岁便开始学习的其他皇子,胤祺在这方面可谓是劣势明显。以至于后来康熙为了缓解尴尬,特批胤祺可以用满文来回答问题和书写文章。

而这也便成为胤祺的第一个“硬伤”所在。

五阿哥胤祺的第二个“硬伤”,便是他的“相貌”问题。

当然,这不说胤祺长相丑陋,而是相传他在第二次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中,面部受了伤,并且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疤痕,直接影响到了其外貌形象。

古代的帝王要君临天下,统御四方,因而也就非常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而胤祺如此明显地“破相”,无疑成为了他的重要减分项,同时也成为了他无法参与“九子夺嫡”的第二个致命“硬伤”。

虽然无法染指皇位,但胤祺终究是以善终收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而雍正也随即开始报复宜妃郭络罗氏和九阿哥胤禟。

在康熙灵柩刚刚下葬之际,雍正就开始对于宜妃郭络罗氏羞辱和发难,并将其直接赶出宫去,终雍正一朝,宜妃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封号,就连其去世后,雍正还不许其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宜妃才得以被安葬。

至于九阿哥胤禟的结局则是更加的悲惨。雍正先是将其发配到西北,之后将其圈禁起来进行了残酷的折磨,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名字也被改为了“塞思黑”,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被重新恢复了身份。

反观同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的五阿哥胤祺,雍正不仅没有予以任何的为难,反而对其非常尊重,不仅保留了其爵位和待遇,还委以重任。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雍正又以极高的规格将其安葬,并且赠谥号为“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为其立碑刻铭,以示祭奠,而其后代也得到了雍正的善待。

老五胤祺与老九胤禟都系宜妃所生,为何年长的老五没有参与夺嫡?

胤祺是明白人,人家不争不抢,他四哥胤禛当了皇帝也亏不了他。亲王双俸,啥都有。他九弟就是太仗义,和老八走的近,非得为他出头。跟他四哥对着了。加上胤禛又是个对待政敌刻薄至极的主。胤禟最后被折磨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