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新能源技术那么成熟,为什么感觉销量还是不太理想?
我是比亚迪唐车主,现在各种吹比亚迪混动车型,大家看我最近发的图文、问答就知道,几乎在免费的为比亚迪打广告,算是死忠迪粉(其实也不全是,宋max碰撞不行我也骂街,我的唐有轮胎偏磨我也投诉),不过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比亚迪吗?因为摇不到号。
原因一:比亚迪的营销是很失败的来,看车标,就问你土不土?土不土?我是一代唐,2015款的,车标就是这仨字母!有多少人是因为这款车标直接摇头的?丑拒!build your dreams 意思不错,可是BYD这三个字母被人诟病多少年了?正好是山东方言中一句骂人话的缩写。这车标,名字,缩写,极大减分,就好像一篇小说,起了个垃圾名字,让你根本就没有打开的欲望。不信的话……我们看看下面的车标。
随随便便还一款,是不是都比原来的强?咱不用说车标加多少分,别减分就好啊,可是呢,比亚迪这车标直接给你清零。一个字:low。
不说别人,我自己就是,之前买车,一直摇号(天津),甚至想拍个牌子,正好那阵子滴滴太活,车牌子都炒到了3、4万,觉得不值,后来才考虑新能源。这样比亚迪才进入视线内,最后是4S店试乘时,销售一脚油门征服了我,这才提车。我身边很多车主也是如此,少数是图便宜,买了F3,感觉很皮实,这才相信了比亚迪,之后换车依旧选择了秦、唐,或者是朋友安利,很少是根据广告、营销选择比亚迪的。
原因二:贵比亚迪的产品线呈两极分化状态,唐汉王朝系列,主要是插混和纯电,品质都达到了豪车级别。以我熟悉的唐为例,论性能综合表现,50万以下的SUV根本没有对手,甚至和百万级别的豪车相比都不逊色。可是花一百万买车的,买的是性能吗?好几万的LV,谁图包有什么功能,怎么结实?
所以,买得起比亚迪的高端产品的(20万以上),要么是不了解比亚迪的性能,要么是并不需要性能,需要的是品牌。而比亚迪,包括我们所有国内车企,品牌积累还需要时间。
而低端产品,主打经济实惠的燃油车,比亚迪的竞争对手是国内车企,说实话,比亚迪的燃油车并没有太大优势。像是长安、吉利、奇瑞等国内自主品牌,发动机热效率都达到了40%,而比亚迪最新款的发动机貌似才38%,虽然也很优秀了,但是毕竟术业有专攻,比亚迪更多筹码都放在新能源这一块,燃油车这边属于一线的末端。
像是秦,秦Pro等插混车其实真的也很不错,不过卡在中间,属于高不成低不就。
原因三:市场认知不够我们来比较比亚迪和特斯拉。
特斯拉之前甚至没有自己的电池技术,而且品控也很差,在前期更像是国内的蔚来、理想或者小鹏,只是第一个而已。不过国外有这种市场认知,他们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高科技产品更感兴趣。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出来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关注,当顾虑被打消之后,也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
而比亚迪呢,先天不足,车标太丑,名字太差,就好像一个人很有才华,但是很丑……直到请来奥迪的设计总监,重新设计了王朝家族的车型之后,丑的形象才有所改观。现在比亚迪的“才华”已经开始逐渐被了解,大众对于比亚迪的印象也在改观,相信在未来,比亚迪会越来越好。
原因四:消费者不懂我国大部分家庭汽车消费还只是停留在“第一辆车”,而在拥有第一辆车之前,基本上都是刚拿到驾照,甚至还不会开车的汽车小白,什么也不懂。他们是如何买车的?问!为谁?老司机。
而老司机怎么推荐的?还是十年前的老观念:日系车省油,德系车质量好,美系车皮实。大众桑纳塔,那都多少年了?——他们可不知道帕萨特碰撞测试A柱断成了什么样,减配有多严重,所以大众车撞成那样,奥迪各种烧机油,他们依旧排队买。
我们总以为进口的就好,哪怕是香蕉,进口香蕉也要比国内的贵一些——当然,进口成本更高,贵一点可以理解,可是老百姓就真相信国外的月亮更圆,国外的香蕉更甜,被人耍的像个猴子。
一面我们说大国自信,一面买东西的时候又去追什么日系德系——不是十年前了,现在国产车的制造水平已经不输合资品牌,像是比亚迪,唐二代出来的时候大众的总裁也跑来偷偷试驾。是他们在学我们!
比亚迪新能源技术那么成熟,为什么感觉销量还是不太理想?
要怪就怪比亚迪是中国的,而且他的发动机太普通,纯电的又因为是国产被嫌弃,被一帮废柴说是骗补贴。特斯拉就不同了,就是被美国嫌弃可中国人可喜欢洋货了,慈禧开始就有了喜欢洋货的奴性,而且特斯拉有个造火箭和各种太空科技的光环,一吹出来就更加多人以为特斯拉就是用太空船技术!以大多中国人的性子还不冲去买,喝茶可以吹了,其实毛个航天技术没有。续航?你以为特斯拉续航就不虚?
比亚迪新能源技术那么成熟,为什么感觉销量还是不太理想?
目前来看 国内的新能源 销售 基本上都是 政策式的销量 各个地方可以自己地盘 自己是老大 新能源零售想要吃螃蟹的人 基本上没有了 有的都是刚需 在刚需的城市 地方保护 可选性并不大
第二运营车辆 网约车 出租车 也是地方性保护比较大
比亚迪技术在好 也不是好到 可以甩开人家几条街 电池也是一样 好的产品 也需要好的营销 好的政策法规 综合来看 技术还是比亚迪最强 就看看 国内的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技术营销负责人就行 全是从比亚迪出去的
比亚迪新能源技术那么成熟,为什么感觉销量还是不太理想?
我是比亚迪2018唐dm车主和2019秦ev车主,多年迪粉。说说我的感受吧。
比亚迪这公司还是工程师文化太重,或者说管理很不到位,导致做出来的东西很奇葩。
1. 唐dm:后排座椅矮,并且在副驾下面塞了一个电池。座椅矮的话腿要伸直才舒服点,结果电池挡着,很不舒服。
2. 秦ev:副驾座椅很矮,莫名其妙的矮,明明有空间的。不仅让副驾不舒服,后排也不舒服,因为脚伸不进去。另外秦ev最奇葩的是没有开门或熄火的阅读灯,这个设计也能漏,我算是服了比亚迪了。
当时买秦ev的时候看了e2,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驾驶位座椅设计成不能上下调节,难道比亚迪认为驾驶姿势不重要?
比亚迪新能源技术那么成熟,为什么感觉销量还是不太理想?
比亚迪主攻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仍在「发育阶段」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领跑者,技术与销量成绩似乎并不匹配。参考2019年的销量数据仅为42.81万台,排名仅仅为厂商销量榜的第18位;这就难免令人疑惑关于比亚迪的评价是否存在水份,然而分析特殊的品牌就不能用常规的视角——比亚迪连续四年为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冠军,这说明了什么呢?
新能源汽车仍在「发育期」主攻新能源汽车的所有车企,其销量技术都是足够低的。原因在于技术的相对不成熟,不过这里所谓的不成熟并不是指三电等核心系统的技术水平,而是指制造成本的初期不可控。比如现阶段仍为主力的“镍钴类”三元锂电池,其中钴元素的价格已经几乎崩盘(不可控);因为全球66%的钴出产自刚果,而刚果是个战乱频仍的国家,结果则必然倒是钴的出产量难以控制,于是镍钴类电池的价格也就居高不下了。
很多人认为电动汽车的价格过于高,这点是不能否认的行业整体问题,核心正处在价格不可控的动力电池上。所以此类车的销量技术是绝对不会很大的,尤其是加入动力电池在使用中必然会出现容量衰减与内阻增大的问题后,在车辆使用10年左右时总需要考虑更换电芯才能恢复容量,然而更换一组的成本至少是五位数,中端车会是六位数。面对平均8年或十五万公里的质保,电动汽车如何能热销呢?
比亚迪汽车在这一方面也是很无奈,因为初期的“铁电战略”因补贴需求而不得不调整至镍钴锰酸锂,这种电池的使用寿命短、稳定性比铁电差,而且制造成本会比铁电高⅓~½;然而初期只有镍钴类电池才能满足补贴标准的要求,且在其他车企普遍使用镍钴类电池时,如果比亚迪使用铁电则必然遭受非议。要知道绝大多数所谓的汽车爱好者都是车盲,对于事物的分析是连“浅表层”都难以渗透的,随大流才是“正道”。
综上所述,比亚迪汽车理论上在这一阶段很难热销,但由于扎实的技术储备以及宏大的战略规划——利用汽车动力电池组装车销售创造一次价值,提供电芯的终身质保回收看似报废的电池,分拣甄选后将大量的所谓报废电池送入其光伏储能领域,用作储能电站还可以使用数十年。在这一规划中比亚迪解决了用户最担心的换电问题,以先进且稳定的技术提供了高品质的汽车,所以稳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比亚迪改变不了人均可支配收入。
转折点:刀片电池电池补贴的时代结束了,动力电池再也不用使用很不理想的镍钴类三元锂,于是比亚迪的时代开始了。比亚迪储备的磷酸铁锂技术以刀片结构推出了新类型,其能量密度达到了一线镍钴类三元锂的标准(系统能量密度大于160Wh/kg);而在续航里程不用有担忧之后,刀片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按照7位数里程计算的,这是镍钴类电池的数倍之多。重点:制造成本大幅下探。
刀片电池的公布数据为制造成本下降30%,实际供应给其他车企的成本也许能降低一半甚至更多。至此可以确定的说比亚迪会有两种可能性,具体如下。
刀片电池陆续装车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保证现有续航里程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会大幅下探。2020~2025年之间,其乘用车销量可以突入国产车前三,总榜前五。
比亚迪乘用汽车销量【归零】!——指比亚迪不在生产主品牌的乘用车,而转型为供应商为目前超30家车企提供动力电池、三电系统或整车平台,其中涵盖欧美老牌车企,甚至网传在“拉锯战”的特斯拉。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比亚迪新能源技术那么成熟,为什么感觉销量还是不太理想?
个人感觉不在于技术,在于这么多年比亚迪的品牌在国人眼里定位不高,还有很多人对于新能源今后的发展,电池今后的突破等存在很大的犹豫不决,观望。个人建议纯电汽车可以搞一个纯新品牌分支,这样可以满足国人的比亚迪多年来品牌低端的心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