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借司马懿之手,除掉归降蜀汉的孟达?

三国见风使舵排行榜中,吕布排第一,那么孟达就得排第二了吧?孟达这个人在游戏里面常常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但是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个多面体。

因为他总是在不同集团公司跳来跳去,跳槽不可怕,专门挑前任老板的对手公司挑,那才可怕,毕竟三国时候也没啥保密协议,哪怕签了也不顶用。他的这个简历,哪家公司看了都要瑟瑟发抖:

  1. 孟达,男,早年孟达跟着刘璋混。
  2. 刘备入蜀以后,孟达就跳槽到刘备这儿了。
  3.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孟达又跳槽到了曹丕手下。
  4. 曹丕死后,诸葛亮北伐声势浩大,孟达又打算跳槽到诸葛亮旗下。

就问你,这份简历摆在你面前,你敢用这样的人吗?估摸着稍微有点节操的单位,都会把这份简历扔进垃圾桶吧。

都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跳槽,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就是受委屈了。那么孟达是其中某一个原因吗?不,孟达跳槽,纯粹是因为有这方面爱好。

一、跳槽到刘备这儿,估摸着是凑热闹。

早年孟达跟法正一起逃荒进了益州,成了刘璋的手下。提到法正这个人,我们就能理解为啥孟达跳槽如此频繁了。毕竟法正就是三国时期卖主求荣的典型代表人物嘛!要是颁个卖主求荣奖,法正至少能拿个银牌(金牌永远是吾儿奉先的!)。

跟法正整天混在一起,孟达内心到处都是负能量。因为法正这家伙喜欢喝酒,每次喝酒的时候都会斥责刘璋不懂用人,没给他大官做。

孟达一听,对啊!自己没有大官可以做,也是因为刘璋这货不懂用人啊,绝对不是自己才能不行。于是他们俩便合计着跳槽的事情。

在三国时期,找下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你的下家可能就是别人的上家,随时都有可能被灭掉的那种。因此必须要找那种不容被灭,而且懂得用人的大老板。

去曹操那儿?不好意思,你不是985或者211毕业,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参考张松就知道了。这个时候他们发现荆州刘备新开了一家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前途远大,已经过了B轮融资,上市近在眼前。

最关键的是,刘备集团招揽人才的门槛比较低,小学肄业就能投简历。说跳就跳!当刘备入川以后,孟达就奋不顾身地跳槽到了刘备这儿。

为啥跳槽?事后孟达也反思了一下,好像没有什么必然的原因,他看到李严、法正、黄权、张松、吴懿这帮人都跳了,所以他也就跟着跳了。

二、再跳曹魏?孟达觉得受了委屈。

跳槽到刘备这儿以后,孟达很有干劲啊,因为刘备封他为宜都太守,瞬间从杂牌将军成了高富帅的一方大员。老板对我好,那我肯定要给老板卖命啊!

于是乎孟达再接再厉,跑去宰了房陵太守蒯祺,攻占了房陵。值得注意的是,房陵太守蒯祺的身份有点特殊,他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宰了以后孟达才知道这事儿,不禁有些背脊发凉,感觉自己要凉凉了。

为了不让自己凉凉,孟达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上,打算打下上庸将功补过。可这个时候刘备却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派来了。

啥意思?领导不信任你了呗!不知道诸葛亮大姐有没有去成都告状,总之孟达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刘封一来,孟达瞬间从主将变成了小弟,这位老刘家的替补接班人,处处都压着孟达。可把孟达给气坏了。

于是乎当关羽前来求援的时候,孟达故意怂恿刘封,让他别出兵相助。一肚子坏水有没有?不出兵帮助关羽,那不就彻底跟刘备集团分道扬镳了嘛!

刘封居然还傻乎乎地答应了这事儿。办完这事儿的孟达,发现关羽兵败而亡,二话不说就带着本部人马跳槽到了曹魏那儿。毕竟有上市公司的工作经验,到曹魏面试的门槛算是跨过去了。

为了给新老板带点礼物,孟达充当起了带路党,甚至跑来劝降刘封。结果刘封拒绝投降,逃回成都被刘备给宰了。临死前这个小可爱还表示:悔不听孟达之言!

至于孟达,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曹丕封他为建武将军、平阳亭侯。甚至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成了新城郡,让孟达担任了新城太守。

三、又打算跳槽?司马懿可不是好惹的。

按道理说,孟达在曹魏享受着高官厚禄,福利待遇一级棒,应该没理由再背叛曹魏了吧?那你又猜错了!都说了,跳槽是人家的爱好。

曹丕去世以后,孟达身边那帮老伙计也一个个跟着下岗了,从此孟达在朝中没人了啊!朝中无人难做官,孟达在新城郡整天提心吊胆,疑神疑鬼。

这个时候诸葛亮北伐了!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这个时候孟达的小心思就开始出现了,要不再跳个槽玩玩?

于是乎,孟达私底下写信给诸葛亮,诸葛亮那叫一个高兴啊,只要孟达能归降,过去的事情自然都可以一笔勾销了!

结果这个时候魏兴太守申仪发现了孟达有不轨之举,两个人曾经吵过架,所以申仪二话不说就把孟达给卖了。

司马懿得知以后,先写信给孟达,以此安抚他。随后立马带着一帮马仔,在8天内跑完了30天的路程,把孟达给吓哭了。

司马懿来得如此之快,孟达没有一点点防备,咋整?死撑着呗,还能逃咋地?司马懿将孟达足足围了16天之久。可惜你会跳槽,难道你的手下就不会吗?

大家都是有样学样,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可不想给孟达陪葬,二话不说就开城把孟达给卖了。孟达的脑袋就这么被司马懿给剁了,所以压根不存在什么诸葛亮设计杀孟达,诸葛亮是非常希望孟达投降的。

总结:做人要厚道,跳槽要有底线。

跳槽没啥问题,为了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一点毛病都没有。可是跳槽专门挑那种对手公司,这就有点儿不厚道了。

尤其是在同一个竞争市场上,你把前任老板的核心机密带到新公司去,还帮着现任老板一起收拾前任老板,这么做实在是不厚道。

很显然,孟达就是犯了这种职场上的禁忌,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就算他活下去,谁还敢重用这样的人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为什么要借司马懿之手,除掉归降蜀汉的孟达?

三国时期,刘备白帝托孤后,诸葛亮掌蜀汉军政大权,安定朝局后,就着手北伐。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开始策反曹魏新城太守孟达。为什么要策反孟达呢?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新城太守孟达,字子度,东汉末扶风郡人,汉献帝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到益州依附刘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为帮刘璋抵御张鲁,率军入蜀,刘璋就派孟达和法正迎接刘备,刘备就命孟达驻守江陵,待益州平定后,又迁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时,孟达率军从秭归向北攻取房陵,接着又进攻上庸。上庸是当地大户申耽、申仪兄弟的地盘,很有势力。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挡大任,就派刘封自汉中乘船顺沔水到孟达处,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一起攻打上庸。申耽、申仪率众投降,带领妻妾儿女及宗族到成都拜见刘备。刘备就加封申耽为征北将军,依然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封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官刘封为副军将军,与孟达一同驻守上庸等地。当时关羽正率荆州军围攻襄阳、樊城,传呼刘封、孟达发兵来助。因上庸等地新近收附,人心未稳,就以此没有接受关羽命令,派军前去援助关羽。同时呢,孟达独自率军攻打上庸,本是可以的,偏偏刘备不知是出于担心啊还是不信任,派刘封前来作了主帅,来领导孟达军,孟达竟成了刘封手下。你想孟达心中能无芥蒂?刘封呢,年轻气盛,有武艺,气力过人,又是主帅,自然事事自专,与孟达闹不和,还坦心接受了孟达原有的一套仪仗鼔吹,孟达心里难受。关羽围攻襄樊,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原本形势一派大好,不期魏吴暗中勾结,关羽围樊城失利,后方又传来荆州被东吴占领,形势瞬时急转直下,不久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斩,荆州军全军覆没。刘封、孟达未听从关羽号令,及时出兵援救,关羽覆亡,孟达心惧刘备追责,就率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曹魏。在投降时还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自述自己受逼迫,不得已。孟达联合夏侯尚、徐晃率领的魏军重新夺回了上庸、房陵、西城,曹丕很喜欢孟达的文采,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领平阳亭侯。又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一新城郡,让孟达领新城太守,防守西南。孟达得到曹丕信任,很是卖力,在上庸等地未攻克时,还给刘封写了劝降信,劝刘封背刘备,投曹魏,被刘封拒绝。后来申氏兄弟又投降曹魏,刘封不支,逃到成都,刘备就以刘封逼降孟达、不救关羽的罪名,治罪刘封。诸葛亮忧虑刘封刚猛,怕刘禅继位后难以抑制,就劝刘备除掉刘封,免除后患。刘封被赐死,临死感叹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后,东和南征,稳定朝局后,就准备北伐。蜀汉建兴六年,曹丕死,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曹魏新主继位,朝局不稳,就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在北伐前夕,孟达觉得信任自己的曹丕已死,朝中和自己友善的夏侯尚、桓阶又亡,害怕朝中无人,曹睿不亲,心不自安,心意动摇。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就引诱他背魏归汉,与他不断有书信来往。诸葛亮还让与孟达很友好的李严也写信劝降孟达。但是,诸葛亮知道孟达反复无常,孟达虽信中说要投降归汉,却依然迟迟不采取措施。诸葛亮为了督促孟达速速叛魏降汉,不给孟达留后路,故意暗中派郭模将孟达欲反的消息透露给与孟达有仇的魏兴太守申仪,申仪就将孟达要反的消息传给曹魏。尚在宛城驻守都督荆、豫诸军事的骠骑将军司马懿得到孟达欲反的消息后,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暗中速遣军进讨。从宛城至新城,有一千二百里路程。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军来讨,最少也得一个月时间到达,谁知司马懿催军日夜兼程,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兵临新城城下。司马懿的突然到来,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防御计划。司马懿率军分八路攻城,半个月后,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偷偷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有人说,孟达之死,是诸葛亮有意借司马懿之手将其害死的。其原因有四点:其一孟达曾害死了诸葛亮的大姐夫。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生有三子二女,老大诸葛瑾事东吴,官至大将军;老二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武乡侯,刘备托孤后,为蜀汉军政一把手。老三诸葛均,官至蜀汉长水校尉。大女儿出嫁的蒯祺,初侍刘表,刘琮降曹后,到魏国做官,后来官至房陵太守。二女儿嫁给了庞统的堂兄庞山民,后任曹魏黄门、吏部郎等职。据说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乃西汉初有名说客蒯通的后代。蒯通曾劝韩信自立,既不帮刘,也不助项,实现天下鼎足之势,韩信方可自保长久,但韩信未听从。韩信助刘邦灭了项羽后,刘邦坐天下,诛杀了功臣韩信,韩信临死也说了句:“悔不听蒯通之言!”刘邦就通缉蒯通,蒯通被捉,刘邦要烹死蒯通,蒯通一通辩辞,驳得刘邦理屈词穷,竟无罪释放了蒯通。从蒯通的说词,可见战国说客的历害。蒯通的后代蒯祺在东汉末年做了曹魏的房陵太守,于蜀汉正是敌国。219年,汉中之战落下帷幕之前,刘备派孟达进攻房陵。蒯祺没作多大反抗,房陵就被攻破。可能蒯祺觉得有诸葛亮在,自己也不失官位。但祖宗的硬度还是要发扬的,就表现出拒不投降的样子。孟达在没有汇报的情况下,就擅自斩杀了蒯祺。由于孟达拿下了房陵,所以事后刘备也没有责怪他,只是派刘封前去领导他,进攻上庸。诸葛亮心里难受,也不好说什么。其二孟达反复无常。孟达初投刘璋,刘璋信任他,派他前去迎接刘备入川,他就投靠了刘备。荆州失守,关羽被杀,蜀汉形势急转直下,因没响应关羽呼号,前去救关羽,再加刘封霸道,与自己不和,孟达见势不妙,就投降了曹魏。后来欣赏信任自己的曹丕死了,其子曹睿继位,与自己生啬,而且自己朝中的好友也已去世,就倍感惶恐不安,欲重归旧主,回归蜀汉,于是就与诸葛亮等进行书信往来,表明心迹,计划投降。但虽说要投降,仍迟迟不决,诸葛亮就欲使其速叛曹魏,暗泄密秘于曹魏。孟达闻听自己反叛的消息被曹魏知晓,决定马上发动叛乱,怎奈这时司马懿却发来安抚信,孟达便又犹豫起来。蜀汉和东吴都准备援助孟达反叛,因其又发犹豫,只好延宕停滞,结果为司马懿抢先,封锁隘口,拒蜀、吴于境外。司马懿则剿抚并用,一举占领新城,能说会写的孟达,也只好引颈受戮了。其三诸葛亮不愿让孟达投靠过来。据说孟达和李严交好,二人经常书信不断。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为正,为丞相,李严为副,为尚书为中护军,掌内外诸军事。诸葛亮要想大权独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没有军权怎么能行?于是诸葛亮就不断南征北伐,以期削弱李严,掌握兵权。一个李严就够诸葛亮头疼难忍了,如果再来个李严好友帮衬,能写善辩,拉东扯西,诸葛亮岂不是更难对付?其四害怕蜀汉与东吴联盟被破坏。反复无常的孟达,在觉得曹魏靠不住,心不自安时,有可能在是投蜀汉还是投东吴的问题上在左右摇摆,当诸葛亮得知孟达欲叛曹魏时,想诱降他与他通书信时,有可能东吴也想诱降孟达。孟达欲叛曹魏之所以迟迟不马上反叛,他知道曹魏在三国中最强大,次之是东吴,再次之才是蜀汉。是不反呢还是反,反了是投东吴呢还是投蜀汉?孟达拿捏不定。当诸葛亮故意泄露其欲反叛的消息给曹魏时,孟达决定马上反叛曹魏,但当接到司马懿的安抚信时,孟达又犹豫了。当孟达决定反叛时,应该同时向东吴和蜀汉求助了,因此东吴和蜀汉都发兵前去救援他。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可能又因孟达接到司马懿的安抚信后,又犹豫了,才使东吴和蜀汉的援助军又迟缓下来,结果被司马懿大军抢了先,在到达新城郡境内后,就分出部分兵将分拒东吴和蜀汉的救援军,主力军则直抵新城城下。同时呢,从《魏略》中可知,后来又投降曹魏的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不和,孟达欲叛的消息正是他泄露给曹魏的,又是他阻塞了蜀汉救援孟达的险道,也让蜀汉军难以前往救援。也许诸葛亮在诱降孟达时,知道了东吴也在拉拢孟达,明白了孟达为何不迅速反叛曹魏的原因,感到了收降孟达的危害和无意义。诸葛亮是东和孙吴的坚定维护者,早在《隆中对》中就已阐明,刘备东征,诸葛亮不参与,白帝托孤后,诸葛亮马上与东吴恢复了结盟友好关系。如果孟达倒戈,以三郡来投,三郡也正与东吴比邻,也早为东吴所觊觎,一旦蜀汉占了,东吴势必又会如觊觎荆州那样,不惜破坏吴蜀联盟,称臣曹魏,来争夺三郡。与其如此,倒不如被曹魏占去的好。

至于诸葛亮是否真的想借司马懿之手斩杀孟达,真的很不好说。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是沟通汉中与荆州的捷径。如果蜀汉能占领三郡,诸葛亮就没必要跑那么远去六出祁山了。有三郡在手,走子午谷奇谋也不是难事。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诸葛亮作为一国丞相,首先考虑的应是蜀汉的前途命运,考虑的是蜀汉的利益,自己的私仇私怨,怎能因私废公呢?没有国哪有家,已是蜀汉大丞相的诸葛亮,推行依法治蜀,应该最董这些。因此诸葛亮没必要因个人恩怨,以私废公,来借司马懿之手,除掉要归蜀汉的孟达的。但是,当诸葛亮看清孟达反复无常的嘴脸,是破坏蜀吴联盟的最大危害时,也就毫不犹豫地想利用曹魏之手害死孟达了。诸位师友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诸葛亮为什么要借司马懿之手,除掉归降蜀汉的孟达?

孟达是三国时期有名反复无常的人。他先是投靠刘璋,后是投奔刘备。在荆州之战后,他见势不妙又投降了曹魏。可是在曹丕死后,他又感到自己处境不妙,再次与诸葛亮联系,想要回归蜀汉。最终,孟达被司马懿所灭,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是,孟达之死和诸葛亮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被诸葛亮出卖的孟达。

孟达是和张松、法正一起密谋将益州献给刘备的人。他和法正一起奉刘璋之命迎接刘备入川,可是耐人寻味的是,刘备让法正把部下交给孟达留守荆州,却只带法正一人入川。法正在刘备的手下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和提拔。而与法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孟达则留守荆州,一事无成。

在汉中之战后,刘备命令孟达北攻房陵。在孟达夺取房陵后,又继续向上庸进攻。刘备在这时怕孟达独自难以夺取上庸,派出了他的义子刘封前来。但是刘封的前来,是有着统领孟达的命令的,这样孟达就成为了刘封的部下。从刘备对孟达的任用,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丝不信任的意味。

在襄樊之战中,刘封、孟达拒绝了关羽的求援。在关羽覆亡之后,孟达感到大事不妙,于是以遭受刘封不公正待遇的理由,投奔了曹魏。在曹魏阵营中,孟达得到了曹丕的欣赏,对他委以重任,担任房陵、上庸、西城合并后的新城太守。孟达从此位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俨然自成独立王国。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曹丕和朝中对孟达的支持者相继死去,孟达感到了一种威胁。他害怕遭到朝中政敌的陷害,于是开始另寻出路。他周旋于魏蜀吴三国之间,企图利用自己地盘的特殊位置,来拥兵自重。他和诸葛亮、李严等人书信往来,表达了想要回归蜀汉的愿望。

正当孟达自以为得计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他的迷梦。一个叫郭模的人从蜀汉来投降曹魏,这个人来到和孟达有仇隙的魏兴太守申仪那里,把孟达企图反叛的密谋和盘托出。这使得孟达遭受了灭顶之灾。司马懿没有请示曹魏的皇帝,就紧急发兵昼夜兼程赶往上庸,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司马懿将自己的兵力分为八道进攻,日夜不停地发动强攻。在短短的十六天时间里,司马懿就攻破上庸,斩杀了孟达。那么,向申仪告发孟达谋反的郭模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诸葛亮派去诈降的,那么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二、诸葛亮为何要出卖孟达。

诸葛亮出卖孟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逼迫孟达起兵造反。如果结合诸葛亮当时的行动,就可以看出他真实的目的。在孟达败亡不久之后,诸葛亮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而孟达的起兵,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重要一环。

虽然孟达遭到司马懿的攻打遭受了失败,可是他却牵制了司马懿的主力。在诸葛亮出兵祁山的时候,整个曹魏的注意力还关注在上庸地区。司马懿还在忙着处理孟达的遗留问题,他将孟达的部下遣散,并且处理申仪的问题。这使得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和他的部下无法对陇西进行增援,这就减轻了诸葛亮的压力。

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减轻自身的军事压力,就小看了诸葛亮逼迫孟达造反的意义。诸葛亮采取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于孟达造反的时间有着精准的预算。如同孟达所说的,他预计司马懿在得知消息后,往返请示皇帝,并且整顿人马的时间,正好和他出兵北伐遥相呼应。

如果孟达造反的时间,和诸葛亮北伐的时间相呼应,将会给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带来极大的优势。以孟达的才能和他的兵力,仅靠司马懿的兵力是不能很快镇压下去的。由于上庸的地理位置,对曹魏的统治中心威胁极大,曹魏不得不把大批的兵力投入到上庸方向。这样,张郃的中央机动兵团就不可能投入到陇西地区,街亭之战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那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取得胜利将会易如反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根本就不需要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也是诸葛亮拒绝魏延建议的原因。但是,让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的当机立断,迅速镇压了孟达的叛乱,使得诸葛亮的如意算盘遭到了破产。

三、孟达自身的原因是造成他悲剧的主因。

如果从道义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虽然是为了北伐的成功,用阴谋手段出卖了孟达,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孟达的死亡是他的咎由自取,不能仅仅责怪诸葛亮。

有人说,诸葛亮要陷害孟达是公报私仇。因为孟达攻打房陵的时候,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在《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孟达攻打房陵时,蒯祺被孟达的部下所害。这个“害”字背后的十分耐人寻味。应该是孟达采取了不人道的手段,杀死了蒯祺。

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诸葛亮不应该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他不会因为要为姐夫报仇,就置孟达于死地。因为对于孟达这样两面三刀的人,诸葛亮都可以放弃前嫌,为了蜀汉的利益对他坦诚相待。在诸葛亮和孟达进行联系的时候,他的手下费诗就曾经在诸葛亮的面前大发脾气,诸葛亮也隐忍了下来。

但是诸葛亮在最后还是采取了阴谋手段对待孟达,这主要是因为孟达自身的原因。孟达此人本来就反复无常,在魏蜀吴之间反复摇摆。他只注重自己的利益,根本就无视所谓的忠义道德。他之所以和诸葛亮联系,只是因为在曹魏的处境不佳,想为自己留条后路。

这就使得孟达的行为首鼠两端,他只是和诸葛亮虚与委蛇,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孟达的如意算盘是,利用自己位处魏蜀吴三国交界的位置,通过与三国的周旋,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诸葛亮在与孟达交往许久后,看透了孟达的心思,对他感到了失望。因此,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对于孟达会主动配合自己不抱任何幻想。

因此,诸葛亮才会按照算准的时间,用诈降计来逼迫孟达起兵造反。这样,孟达才会起到配合自己北伐的作用。即便是孟达起兵造反失败,也会为蜀汉除掉一个反复无常的强敌。这么一举两得的事情,诸葛亮自然何乐不为。因此,孟达的死因,表面上是因为诸葛亮的出卖,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两面三刀的性格,让他自寻死路。

结语:

孟达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前不久,被诸葛亮采用诈降计出卖,遭到了司马懿的镇压。司马懿出乎孟达的意料,没有经过请示,就日夜兼程赶到上庸。在日夜强攻之下,孟达很快就兵败被杀。

诸葛亮使用计谋,主要是想逼迫孟达起兵造反,配合自己的北伐。如果孟达按照诸葛亮计算的时间起兵,正好能够和诸葛亮北伐的时间相呼应。这样,诸葛亮就能够在北伐中得到极大的助力。只是因为司马懿的机断处置,才使得诸葛亮的谋划落了空。

如果孟达真的有诚意去投奔蜀汉,诸葛亮也不会采取这样的手段。但是孟达此人唯利是图,做事两面三刀。他并不是诚心诚意地投靠蜀汉,也不可能与诸葛亮坦诚相待,在北伐中配合诸葛亮。相反,他在上庸,是蜀汉的一个心腹之患。诸葛亮在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采取逼迫的谋略,让孟达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可以说,孟达的死,是他变相的自取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为什么要借司马懿之手,除掉归降蜀汉的孟达?

孟达(?-228),可谓是三国时期最为反复无常的小人之一。但当时孟达不是要投降蜀汉?是怎样的原因让诸葛亮放弃了他,并借司马懿之手除掉了孟达?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1、精致利己

孟达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从自身出发。一生三次背叛就足以说明问题。

一叛益州。孟达是扶风郿人,建安初年,与同郡的法正一起依附刘璋。孟达早期的资料有限,可以猜测作为异乡人,他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于是便有了他与法正、张松谋划献出西川的密谋;

二叛蜀汉。归降刘备之后,孟达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也是有限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房陵被攻下后继续进攻上庸,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任,于是命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会合于上庸,由此孟达占据了战略要地上庸。后来关羽包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自行援助。但刘封、孟达没有答应,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孟达也是袖手旁观。关羽死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于是投降曹魏;

三叛曹魏。孟达投降曹魏后,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看重,封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同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命其领新城太守。孟达的得势也遭到了曹魏内部大臣的反对,其中就包括司马懿!可惜曹丕早死,魏明帝曹叡上台后,对孟达比较冷淡,朝臣反对孟达的也很多。此时的孟达又重新考虑到自己利益,恰巧诸葛亮一伐中原,诸葛亮用书信和孟达取得了联系,于是孟达又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

看看孟达的履历,就是常人也会对此人加以小心,何况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呢,而孟达的一系列操作,也让诸葛亮准备借刀杀人。

2、首鼠两端

孟达其实并没有马上叛魏投蜀,因为他知道他所镇守的新城郡对魏、蜀、吴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才是他首要考虑的,因此孟达如意算盘是在关键的时刻,他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并获取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所以孟达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等待和观望着。

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晋书》

于是诸葛亮也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晋书》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了,司马懿千里奔袭,八日后,魏军就到了上庸城下。孟达最终被斩杀并传首京师。

有人觉得诸葛亮这么做有点损人不利己,其实不然,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3、坐收渔翁

诸葛亮的意图就是坐收渔翁之利,只不过没达到希望的目标而已。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自己率大军攻祁山。早在两年前,诸葛亮就开始与孟达书信沟通,期待他能够投降蜀汉,但孟达的首鼠两端令其十分不满。于是诸葛亮便有意泄密,让曹魏内部不稳。

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从司马懿发兵到新城郡起码要一个月,如果与孟达交战,也需要很多天。如果孟达害怕,就会投降蜀汉,如果不成,也可以牵扯曹魏的主力军队,让自己这一战线的压力不那么大,让曹魏陷入双线作战中。

结果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

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殪易知耳。——《晋书》

一边兵贵神速,八天就到了新城郡,围困十六天后,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大势已去。这也导致诸葛亮的目标没有实现。

孟达最后的下场,就是自己作的。他的个人品行既没有得到曹魏的信任,也没有得到蜀汉的信任。诸葛亮深知,孟达坐拥要地,未来还是会左右摇摆,还不如一了百了的借他人之手解决掉孟达,自己还可能获利。

所以说,诸葛亮的选择没有错,只不过他也没有运气,马谡失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