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吗?

姜维是诸葛亮少有的关门弟子。诸葛亮攻伐天水,第一次见到武艺超群的姜维就眼前一亮:这是个帅才。再打听,姜维还是个大孝子。人才难得。就设计生擒姜维,收降了他。

诸葛亮将平生总结的兵书都悉数传授于姜维。因此,姜维继承了诸葛的用兵风格和尽忠蜀汉的衣钵,后来带兵九伐中原。

姜维主要发扬了诸葛亮的军事进取的风尚,仅仅在带兵打仗上。而蒋琬丶费祎等人继承了诸葛亮相位和治国理念。

诸葛一身包揽了治国与领军之大任。诸葛后,蒋琬与姜维一文一武分掌相位和大将军之位。

因此姜维主要在军事方面可以算是诸葛亮的徒弟,也是继续北伐的大将军。

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吗?

谢邀。诸葛亮是古今传颂公认的智慧楷模化身,姜维顶多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而已,论名气和资历还赶不上司马懿和周瑜,所以,三国不能象水浒那样生硬地排座次论英雄。三国的事距今已有1700多年,早已灰飞烟灭,现代人不必太叫真。如非得答,我主观认为姜维还配不上“诸葛亮第二”的称号。

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吗?

那是罗贯中说的。读者并不认同。应该说是蜀国的第二掌兵人。但他沒有诸葛武侯上马掌军,下马管民,事无巨细,事必亲躬的权力。充其量只是受别人制约的国防部长。最后在他任上把蜀国葬送了。诸葛亮智收姜维把他培养成为身后的接班人。但要把姜维跟诸葛亮比本领,显得很苍白。不管是文能安邦,还是武能定国,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诸葛亮敌不过司马懿,姜维抗衡不过司马昭。在司马昭的轻松打击下,就土崩瓦解,无力反抗只能以诈降以图东山再起,挽救不了已定的败局。实属下策。在三十六计中算哪一计?其实姜维连魏延都不如。诸葛亮把姜维扶上接班人的宝座,却把魏延作为姜维的挡路人。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画就了三分天下的蓝图。虽然在他仼上也是犯了许多错误。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连死后也要吓退司马懿,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曹、孙、刘的三国演义各占天时、地利、人和。从头到尾都是人才的竞争,合纵连横。最最成功的范例应该是诸葛亮的联吴抗曹,赤壁之战,火烧连营三百里,让曹操从此胆战心惊。三国从此开始形成。姜维作为蜀国的第二代军事掌门人。虽然是诸葛亮费尽心思亲自选定,也许是无中取有。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应该说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很是失败。前者马谡失街亭,后者姜维亡国,守不住江山。蜀道再难也挡不住邓艾的进军,而且势如破竹。

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吗?

谢谢!姜维出生于甘肃省一武术之乡,文武双全,有过人之处。但在蜀国北伐的后期,国情日趋走向下坡路,对一个人来说就当时趋势也无回天之术。

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吗?

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这个身份吗?

下来我们分析这个配不配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看看姜维是不是可以称作蜀汉的“诸葛亮第二”这样可能恰当些吧。。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喜欢儒家。本是曹魏将领,诸葛亮北伐时,受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勾结钟会反叛,事败被杀。

从姜维身评结合罗贯中《三国演义》,貌似姜维是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基石,姜维继承孔明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其实不然,从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考虑时也,运也,命也,姜维是“诸葛亮第二”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是不恰当的。

姜维蜀汉后期重要人物,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陈普的评价“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诸葛亮评价: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结合以上三个评价我们来看看姜维为何不能称为“诸葛亮第二”。

●临危受命,如坐针毡

姜维原是曹魏降将,虽诸葛亮极力保荐,委以重任,但没有实权。其一,刘禅废黜丞相府,并将权力进行分割,防止朝中“一言堂”;其二,蒋琬、费祎等益州士族豪僚,自诸葛亮北伐以来均无功而返,对连年征战可以说无需求;其三,后主刘禅本懦弱,对父辈的“匡扶汉室”无欲望,只想做好自己的皇帝,开心快乐。由此姜维受到以蒋琬,费炜乃至后主刘禅的不待见,自己却又肩负着恩师诸葛亮北伐统一的遗志,真是临危受命却如坐针毡,所以姜维拜大将军以来十多年无战事,貌似韬光养晦,实际上在消磨意志。

●平定羌胡,受制牵人

从延熙元年(238年到250年)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三国志》“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姜维虽然平定和收编羌族,胡人,夷族,巩固陇西地区。但也是焦心费力,受制与蒋婉,费玮。

●主持北伐,受制黄浩

延熙九年(246你年)蒋婉病死,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北伐。这时的姜维52岁,以是双鬓斑白,姜维自觉年事已高,恩师“复兴大业”寸功未立,心里甚至不安。姜维的九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其一,蜀汉国小力微 ,经济上做吃山空,后主暗弱无能,人力后继无人,地方士豪但求自足,国力衰退。其二,姜维高龄且急功近利,北伐平凡,国力不能为继,连年征战朝中反对声音较多。其三,宦官黄浩专权,公元246年,董允死后,黄皓开始弄权,他与陈祗狼狈为奸开始干预朝政,跃居奉车都尉,把持蜀汉朝政,黄皓还结党营私,拉帮结派,针对反对他的人,而姜维也正是黄皓所整治的对象。其四,曹魏当时魏明帝曹睿逝,曹芳继位。司马家族通过权力争夺牢牢的控制了曹魏,并受到士族阶层的大力支持,国力强劲,人才济济。

●汇通钟会,以身殉国

景耀六年(263年),邓艾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

干宝《晋纪》评价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小结】

●姜维有文韬武略,为一代将才。但蜀汉国小民贫九伐中原更是国力耗尽,失败是定数。姜维是能文能武、知恩图报、忠肝义胆、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时也、运也、命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所以姜维就是姜维,绝不会是“诸葛亮第二”。

-墨骨读书

姜维配得上部分人认为的“诸葛亮第二”的称号吗?

史说、书说、传说、《剧》说,诸葛亮是人类智慧的化身,姜维仅为孔明先贤一得意门生。拜过诸葛(武侯)祠,没听说过有姜维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