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吹捧的刘巴是个怎样的人?
刘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一辈子瞧不起刘备,可以说是花了一生的时间在躲避刘备。结果却在刘备手底下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刘巴是荆州零陵人,按道理刘巴应该跟着刘表混吧?刘表来了以后,多次想要拉他一把,让他做个大官,结果刘巴压根就瞧不起刘表。
等到曹操南下占领荆州以后,荆州稍微有点儿志气的人都跟着刘备反抗曹操,唯独刘巴偏偏选择北上跟着曹操混了!
因为刘巴是外来户,曹操想试一试他的本事,便让他招降荆南三郡。结果这地方被刘备给占了,他还是不愿意跟着刘备混,可在曹操那儿把牛逼吹破了,也不好意思回去复命,只好选择远遁交州。
在交州混了一段时间,那日子难熬啊。你想想湖南四季分明,而交州也就是广东地区四季如夏,当时又没有空调,大家整天穿个大裤衩子上班,这日子刘巴扛不住啊!所以没多久他就去了天府之国益州。
到了益州以后,谁也想不到,他又遇上了刘备!原来刘璋不听劝告,非要把刘备弄来对抗张鲁,结果刘备抢了刘璋的益州。这下好了,刘巴终于给刘备干活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宿命。
一、刘备对刘巴,那是真爱啊!早年刘巴跟着曹操混的时候,觉得自己到了上市公司实习,肯定要好好表现一番不是?结果啪啪打脸了,荆南四郡一眨眼都成了刘备地盘,刘巴干瞪眼了。
当时诸葛亮就写信让刘巴归附刘备,结果刘巴却怒怼诸葛亮:我本来想着让曹操占有荆州,继而一统天下。可惜你们这些人,要么看中私利,要么看中道义,非要跟曹老板对着干,跟我的理念不合啊!
气不过的刘巴索性去了交州。诸葛亮把这事儿告诉了刘备,可把刘备心疼坏了,认为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才。
刘巴这个人的性格很强硬,他非要跟自己的领导对着干,结果得罪了交州太守士燮,刘巴只好偷摸着去了益州。
这回刘巴觉得很满意,他认为刘璋得到他,那就是如鱼得水。结果呢?刘璋不是那条鱼!他居然要把刘备喊到益州来对付张鲁?
这不是开玩笑吗?刘备乃天下枭雄,刘璋这么干,无异于引狼入室嘛!所以刘巴把嘴巴都说破了,就是劝不动刘璋。
刘备对刘巴倒是很在意,他知道刘巴在成都,于是在围住成都的时候吩咐三军:谁敢伤害刘巴,我就灭他三族!
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零陵先贤传》
这可把刘巴给感动坏了,此时刘巴才意识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刘备才是他的真爱粉,得了,以后就跟着刘老板混饭吃了!
二、刘巴的才能的确是当世一绝。刘巴究竟是哪里好?为什么谁也替代不了?刘巴这个人才,还真的没人可以替代,因为他具有独特性。
第一,刘巴善于理财。
这在三国人才库当中,应该是首屈一指的。曹魏没有这样的人才,所以导致曹魏连自己的货币都发行不了,民间长期使用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或者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东吴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所以物价疯涨,老百姓被剥削惨了。
早年刘备把刘璋府库里的钱,都分给了手下将士们。结果导致了刘备的军费严重短缺,这该怎么办呢?
刘巴想出了铸造直百五铢的办法,啥意思呢?也就是铸造一种价值100枚五铢钱的钱币,但是这种直百五铢真正的重量只有普通五铢钱的四到五倍。
这不就是妥妥的剥削嘛!你说得没错,但是刘巴同时还想到了统一益州地区的物价,并且实行公卖制度,也就是国有企业才能买卖。结果不仅刘备府库充实,益州的百姓也没过上苦日子。不得不说刘巴真是个鬼才。
反观东吴那边,也打算学习蜀汉,结果孙权只想着剥削,所以陆续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甚至于大泉五千,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差点直接把东吴给毁了。
第二,刘巴在内政上几乎是个全才。
这个也是刘巴独特的地方,他到了刘备这儿以后,便开始和诸葛亮、法正、李严等人一起商量着制定属于蜀汉独特的法令,那便是《蜀科》。
《蜀科》的颁布,直接奠定了蜀汉43年的执政基础,也使得蜀汉成为了三国中,内政最为稳定的一个国家。
等到法正去世以后,刘巴便接替了他成为了尚书令。刘备在内政上的所有杂务,几乎全都是刘巴在处理。甚至刘备登基时的手续也是刘巴负责办理的。
三、诸葛亮对刘巴的评价,有夸大之嫌疑。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诸葛亮曾经这么夸赞过刘巴:
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这么说实在是太夸张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诸葛亮为何要这么说。与其说是刘备爱惜人才,倒不如说是诸葛亮爱惜刘巴。
早年刘巴一直躲着刘备,这就已经让刘备很反感了。毕竟那个时候荆州不少人才都归了刘备,你刘巴拽什么拽?
等到刘备拿下益州以后,自知无路可去的刘巴,只好归降了刘备。这感觉你知道像什么吗?像强扭的瓜!
张飞很喜欢结交刘巴这种官二代,所以跑来找刘巴聊天。结果刘巴却觉得张飞是个武夫,不足以与其论道,所以压根不理张飞。
这下可把刘备再次惹怒了,为啥?张飞跟刘备一样,都是从基层武人做起,逐渐发家的,而且张飞跟刘备的亲兄弟没啥区别。刘巴侮辱张飞,这不就是在侮辱刘备吗?
刘备很生气地说道:
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
这话就很严重了,刘备说自己想要平定天下,可刘巴偏偏要给他捣乱。我看他就是想着投靠曹操,寄居在益州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要是刘备再狠狠心,刘巴的小命是不是就没了?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强调刘巴运筹帷幄的能力,远胜过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当然是保住刘巴的小命啊!
总结:诸葛亮才是刘巴的真爱。由此可见,诸葛亮才是真正懂刘巴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么一番话,或许刘备早就把刘巴给咔嚓了!
刘巴说不愿意跟张飞这种武夫交流,不就是在指桑骂槐,说刘备是老兵嘛!这种人如果没有得天独厚的才华,刘备是绝对不会继续任用的。好在诸葛亮添油加醋,给刘巴一道无形的天才光环,这才保住了刘巴的小命。
参考资料:《三国志》
被诸葛亮吹捧的刘巴是个怎样的人?
嫌弃刘备,厌恶张飞,却深得诸葛亮的吹捧,此人究竟有多厉害?
毫无疑问,刘巴乃是三国中最被大家低估的谋士!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更不要说他的能力了。然而事实上,刘巴此人,虽然有点自傲,但也颇有才能,连诸葛亮都对他吹捧有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嫌弃刘备厌恶张飞的一流谋士,究竟有多厉害?
嫌弃刘备
刘巴是荆州零陵郡的人,由于他祖父曾做过东汉苍梧郡太守,父亲曾做过江夏郡太守,所以刘巴的家族实力还是不错的,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刘巴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空间,等到刘巴长大,他已经名满荆州了,连荆州刘表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准备征用他前去做官。不过刘巴拒绝了刘表,他并没有出山做官!
从刘巴拒绝刘表征召这件事情可以看到,刘巴这人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们都知道刘表能力不行,所以都不愿意出山相助。
后来诸葛亮碰到了明主刘备,选择了出山,不过刘巴一直没有遇到明主,所以他一直没有出山。再后来,刘表去世了,他的儿子刘琮刚刚继位,曹操就带兵打过来了,由于曹操有屠城的劣迹,所以许多人都选择了跟随刘备逃亡,不过刘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主动跑去见了曹操,并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准备帮助曹操招降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巴和众人的不同!当时大多数人都惧怕曹操,选择了跟随刘备,就连诸葛亮这等大才,也选择了刘备作为主公,但是刘巴却并不这么选,令人感到非常奇怪。在不少人看来,刘巴不过是贪生怕死,所以才选择了曹操,但是从后面的故事发展来看,刘巴并非贪生怕死,而是看透了天下大势!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说北方的曹操已经成势了,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击败,东边的孙权意气风发,也不好打,刘备的机会只能是占据荆州、夺取益州,这样才能有争夺天下的资本!可以说,诸葛亮也是明确知道曹操实力强大的,而且他认为刘备还是有竞争机会的,但刘巴却不这么认为!
刘巴奉命招降荆南三郡,结果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所以刘巴的招降计划也破灭了,荆南三郡都落入了刘备的手中,于是刘巴选择了逃亡,拒绝归顺刘备!而在此期间,诸葛亮和刘巴有过一番书信往来,在双方的通信过程中,刘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零陵先贤传》: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烝,巴与亮书曰:“乘危历险,到值思义之民,自与之众,承天之心,顺物之性,非余身谋所能劝动。若道穷数尽,将托命于沧海,不复顾荆州矣。”
刘巴的意思翻译下来就是这样的:我刘巴不顾危险来到荆南,其实就是想应天顺民,劝服荆州诸郡,归顺曹操,这样的话天下就会重归一统,老百姓也能少受战乱之苦(曹操要是占据了荆州,就对江东形成了合围之势,孙权必败,最终天下都将归属于曹操)。然而众人要么太看重道义,要么太看重私利,根本不把天下一统,不把老百姓放在眼中,我实在是劝不了,实在没办法,我只能浪迹天涯,再也不管荆州的事情了。
从刘巴的回复可以看到,他也知道曹操势力已成,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之人,所以他才选择了曹操,而不选择刘备。说白了,刘巴把天下大势已经看透了,为了加速天下的一统,为了结束战乱,即便曹操在道义方面确实有瑕疵,他也宁愿跟随。
诸葛亮接到刘巴的书信后,还想再劝劝刘巴,让他跟随自己一起投靠刘备,毕竟刘备已经占领了荆州,也算是有点起色了。不过刘巴似乎很嫌弃刘备,认为刘备无法成就大业,选择了拒绝诸葛亮,去往了交趾郡。事实上,刘巴的观点也并没有错,刘备虽占据荆州,但处于刘璋、孙权、曹操三方的合围之中,根本没有发展前途,单以形势来看,刘备是最不可能一统天下之人,稍微操作不好,他就有可能覆灭。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刘备的处境虽然尴尬,但他的对手却更加愚蠢,这个对手便是刘璋!若刘备没有益州,单凭荆州根本不可能争雄天下,然而益州多山,易守难攻,根本不好打,刘备打不进去,关键时刻,益州牧刘璋却选择邀请刘备入蜀,真的是一大昏招,给了刘备一个绝佳的机会!
当时的刘巴,已经从交趾郡来到了益州,他听闻刘璋想邀请刘备入蜀,立马提出反对意见,可刘璋实在是太愚蠢了,根本不听手下的建议,执意邀请刘备出兵,最终益州被夺,刘巴最终成为了刘备的俘虏!
从曹操南下开始,刘巴数次拒绝加入刘备,先是主动投靠曹操,后是远避交趾,再后来宁愿投靠刘璋也不投靠刘备,可见刘巴对刘备的嫌弃。不过,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巴再嫌弃刘备,最终还是被刘备得到手了,成为了刘备的手下!而刘巴刚刚加入刘备,就展示了他超强的能力!
刘巴的实力
刘巴嫌弃刘备,刘备却对他一直敬重有加,直到进攻益州时,刘备还告诫手下,不许伤到了刘巴,否则诛杀三族,而刘巴加入刘备以后,也立马用行动报答了刘备对他的厚爱!
刘备在和刘璋作战时,为了激励手下的士气,曾经允诺,只要大败了刘璋,那么刘璋府库里的财物,将士们可以随便拿。当刘备打败刘璋后,他的手下果然扔掉了武器,疯狂的去抢夺刘璋府库的财宝。刘备一看,这么玩下去,财物都要被手下抢光了啊,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以后拿什么来打仗?拿什么来激励士气?于是刘备非常苦恼,而就在他苦恼之际,刘巴给出了一个建议!
《零陵先贤传》: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简单来说,刘巴的方法就是让刘备发行“纸币”(直百钱),命令手下把抢夺的财物都交上来,换取相应金额的钱币。由于钱币比财物更好携带,所以刘备手下也非常开心,而刘备得到了实体财物,也非常开心,这样的话,就皆大欢喜了。然而,刘备手下众人却不知道,钱币是可以贬值的,实物才是最有保值的价值。这就好像漂亮国的美元,想怎么贬值就怎么贬值,只要黄金在他们手上,他们就可以随便玩。
说白了,刘巴就是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洗劫了刘备手下的财物,而众人还都乐呵呵的,不知道自己已经上当,由此可见,刘巴的才能是多么的逆天,一千多年的人,玩套路比我们现在人还厉害,不得不服气,刘巴还真的是搞经济的好手啊!
除了擅长搞经济,刘巴在法律和内政上,表现得也非常出色。蜀汉的法律《蜀科》,就是刘巴参与制定的,蜀汉的尚书令,也是刘巴担任,可以看到,刘巴这个人,还真的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全才啊!
厌恶张飞
刘巴有远见,有大才,深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既然连刘备和诸葛亮都这么看重刘巴,张飞自然也想和他结交一番了,于是张飞主动去拜访刘巴,结果刘巴厌恶张飞,根本不理会张飞,令张飞非常尴尬。张飞是刘备的好兄弟,刘巴此举无异于打脸刘备,于是诸葛亮出面做和事佬,劝刘巴卖刘备一个面子,别这么嫌弃张飞,结果刘巴丝毫不为所动,还说张飞就一个武夫,算什么英雄,他刘巴凭啥要给张飞面子,令刘备大为恼火!
《零陵先贤传》: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不得不说,刘巴还真的是胆子大,竟敢嫌弃张飞是个武夫,不配称为英雄,丝毫不给张飞和刘备的面子,真是太强大了!不畏权威,说的就是刘巴!不过人家也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人家不论是搞经济,还是搞法律还是搞治国,都是一把好手,是难得的大才,诸葛亮和刘备都得卖他面子,即便他让张飞不爽了,也没人敢让他不爽,太牛了!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刘巴此人比较孤傲,有嫌弃刘备、厌恶张飞的劣迹,但他本身也确实非常有才!刘巴心疼百姓,希望天下早日一统、老百姓少受战乱,且颇有远见,看透了天下局势,知道天下终将归魏,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归顺曹操。而后因为各种原因,刘巴虽被迫成为刘备的下属,但在经济、法律、治国理政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为他有如此出众的才能,所以诸葛亮才对他器重有加,大肆吹捧!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零陵先贤传》)
被诸葛亮吹捧的刘巴是个怎样的人?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我们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诸葛亮道“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子初”即刘巴。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这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
除了诸葛亮,欣赏刘巴的人还有曹操,刘表,刘备,孙权等。刘巴死后,远在曹魏的大人物陈群还忙不迭的给诸葛亮写信,打探刘巴的近况。
除了这些大文人,武人也不例外,张飞就是刘巴的粉丝之一,还亲自去拜访刘巴,只是刘巴看不起武人,搞得张飞很没面子,诸葛亮赶紧出来调停两人之间的关系。东吴重臣张昭听到此事为刘巴捏了一把汗,孙权还给刘巴开脱解释。
这么多人围着刘巴转,那刘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牛人呢?刘巴出生于荆州一个官宦世家,至少是官三代,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也就是现在的市长。家里有条件自然能读书,古代有钱是读书的先决条件,凿壁偷光,囊莹映雪只是个别情况。刘巴也很争气,年少时便很有才名。
(曹操剧照)
当年荆州一把手刘表曾多次征召刘巴为官,记住是多次,但刘巴不为所动。那刘巴有没有服的人呢?有,曹操!公元 208 年,刘表死,刘琮降曹操,曹操大马金刀下荆州。当时刘备也在荆州,荆州很多有名望的人都投奔刘备,但刘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北上去投曹操。
因为刘巴在荆州一带很有名望,所以曹操派刘巴前往江南收复江南四郡。令刘巴没有想到的是赤壁之战很快爆发,曹操同学狼狈北逃,荆州落入刘备的手里。
这时诸葛亮还写信给刘巴,要求其辅佐刘备。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刘巴还是一条道走到黑,既然北上不行了,那就继续往南跑,一路跑到了越南。三国时期的越南北部,包括首都河内可都是我华夏领土!!点赞!!!
到了越南北部,刘巴与当地的实权派又有些矛盾,于是翻过云贵高原,千里迢迢到了四川。可能是实在跑不动了,便投靠了益州刘璋。刘璋高兴得合不拢嘴,你们抢了半天,这大宝贝儿最终却落到了我的手上。
刘巴这才松了一口气,公元 211 年刘璋和汉中张鲁杠上了,决定请刘备入川。这把刘巴给气的,我跑了几千里路,我容易吗我?赶紧劝阻,刘璋不听。刘备入川, 214 年攻克成都,刘璋投降,刘巴心里这个苦啊嗯,只能投靠刘备。
从 2008 年至 214 年,刘巴躲了刘备 6 年,跑了上千里路,最终还是落到了刘备的手里,这或许就是刘巴的命吧,谁叫二人都姓刘呢?比起刘备追刘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都算不了什么了。
即便刘巴这么躲刘备,刘皇叔还是没有计较,这必须得给刘备点个赞!要是换成曹操,刘巴估计有九条命也得交代了,想想杨修,孔融,祢衡的下场我们就知道了。
投靠刘备之后,刘巴有没有为刘备做些事情,展现出其特有的才华呢?答案是有的,才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二是法律。在古代没有政法大学和财经大学的情况下,这两项可都算是独门绝技。
俗话说打仗打的是钱,刘备入川之后军费很紧张。刘巴向刘备建议铸大钱,实行官卖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几个月便为刘备筹集了大量军费。说白了就是利用国家干预,通货膨胀的手段,这在当时绝对是天下无敌的。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学,祖师爷可能就是刘巴!
此外,刘巴还与诸葛亮,法正,李严等人一起编撰蜀汉的法律《蜀科》,这可是蜀国的刑法和民法,没点本事也是干不了这活的。
法正死后,刘巴接替尚书令,这可是要害部门,绝对的核心官职!这里我们还得再次给刘皇叔点个赞,跑了这么多年的人还能给予如此重用,确实不容易。刘备能成事儿,不是没原因的!
刘巴除了擅长财政和法律,性格清高之外,为人节俭,退朝无公事,不与人结交!这一方面是刘巴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留巴躲了刘备数年又得罪了张飞的自保之道,看来刘巴也是个聪明人,不是书呆子。
话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据说这句话还有一句恐怖下文,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不兴!子初即刘巴,孝直即法正。
只可惜刘巴死于公元 222 年,法正死于 220 年,庞统早在 214 年便战死了,蜀汉只剩下诸葛亮,这或许也就是天意吧!
被诸葛亮吹捧的刘巴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曾对刘备表示: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子初,就是刘巴。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亮,居然自认为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刘巴,而且是远远不如刘巴!
刘巴真的这么“屌”?既然如此厉害,为何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又不太高呢?
或许,对刘巴这样的奇人来说,这样的问题实在太“俗”了!
奇人就是奇人,永远与“俗人”不同。
一心投曹操:独具“大局观”的奇特志向刘巴,官宦世家出身。
早年,刘表屡次试图征用他,但他看不上刘表,都不应就。
后来,曹操南下,荆楚人士,都追随刘备,而本在零陵的刘巴,却主动北上,投奔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想让桓阶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刘表时期,桓阶曾以一己之力,说动张羡在长沙反刘表,这个桓阶在荆南各郡的能量是很大的。
不过,此时,赤壁之战已败,孙权、刘备都对长沙等地虎视眈眈,桓阶自知搞不定,遂推荐刘巴。
刘巴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遂对曹操说:刘备在荆州,不可也!搞不定呀!
曹操却来了一句大话:怕什么?刘备如果图取荆南,孤以六军继之!
无奈之下,刘巴只好从命。
毫无悬念,刘备必然图取荆南四郡,手中无兵无将的刘巴当然阻挡不了刘备,而此时的曹操所谓“六军继之”更是空话!
刘巴招纳长沙等地的事情办不成,遂想先去交州,然后寻机回京师(应是许昌)。
刘巴遂写信给诸葛亮,道出了自己独居“大局观”的志向:我本想顺应天命,协助曹操早点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然而,世人或拘泥于所谓忠义,或只注重自己的私人利益。以我刘巴的智谋,实在不能规劝他们放弃这些想法(其实任谁的谋略也不可能规劝呀)!实在没办法,我只好浪迹天涯了,再不问荆州事务了!
诸葛亮当然不愿就此放弃对刘巴的争取:刘备是英雄呀!众人莫不归心!您还想去哪里呢?
刘巴回信:我受曹公的命令而来,现在不能成功,只有回去复命,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刘巴的志向,确实足够奇特!
汉末三国时期,智者选择主公一般是两种态度:或是站在“忠义”道德一边,以兴复汉室为选择;或是寻找能知己、用己的主公。
而一心只追求天下尽快统一,尽快结束战乱的,只有刘巴了!
然而,刘巴时运不济。
曹操虽以善于用人著称,但在对刘巴的使用上却莫名其妙。
结果,在曹操不切实际的命令下,刘巴辗转荆南、交州,难以成事,蹉跎岁月。
刘备“追”得最辛苦的人刘巴逃去交州,刘备深以为恨。
到交州后,刘巴改姓张,后与土燮不和,逃出,试图选道去北方。
结果,被益州郡拘留。太守想杀了他,但主簿看出这个犯人绝非一般人,遂请求将他带去见刘璋。
当年,刘璋的父亲刘焉正是为刘巴的父亲举孝廉的,两人算有旧。刘璋大喜,遂留下刘巴,“每大事辄以咨访”。
后来,刘璋想请刘备入川,助其讨伐张鲁。
刘巴坚决反对:“刘备是英雄,请进来必是祸害”!刘璋不听,刘巴又说:“让刘备讨伐张鲁,是放虎于山林呀”!刘璋依然不听。
刘巴不再啰嗦,干脆闭门称疾!
看来,刘巴一直在与刘备为敌,要不是刘璋不听其言,刘备怎能入川?
然而,刘备却一心要得到刘巴,他下达命令:有伤害刘巴者,诛三族!
刘璋投降后,无奈之下,刘巴这才谢罪归顺。
刘巴一直敌视刘备,刘备则费尽力气追求刘巴!
事实证明,刘备的努力是值得的!
他得到了一个真正的大才!
奇才刘巴很快展现了他的奇才!
刘备围成都时,为了激励士气,曾表示:事成之后,府库百物,随你们去取!
因此,入城之后,将士们都去府库争夺财物!
由此,府库空虚,军用不足!
一入成都,刘备就遭遇了财政危机!
此时,刘巴提出了一个“超前”的经济方略:铸造值百钱的铜板发行,统一物价,推行公卖制度!
一套组合拳下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通过“量化宽松”提高百姓和政府的购买力,刺激流通;通过平抑物价,使“量化宽松”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通过公卖制度使政府不增赋税而充实府库。
如此,百姓“喜勇”而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大家都开心!
能够提出这样的政策,需要对各种政策的好处、坏处都有深度认识, 刘巴轻描淡写的“易耳”,背后是其深厚、超前的经济思想。
可以说, 不要说汉末三国时代,就算是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刘巴的经济思维,可能也只有春秋管仲、北宋王安石、明代张居正等“大神”可与之相比。
其后,刘巴又与诸葛亮、李严等人一起,制定《蜀科》,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法制基础!
刘备入川后,能够迅速安定蜀中,与刘巴的奇才是分不开的。
“高士”既然是奇才,为何刘巴后来又不是特别“火”呢?
因为,刘巴是“高士”!
张飞曾拜访刘巴。但刘巴看不起张飞,不怎么理睬他,惹得张飞愤恨不已。
诸葛亮劝告:张飞虽然是武人,但敬慕你呀!现在主公要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然牛,但能不能稍微放低一下格调呢?
刘巴冷冷回答:大丈夫处世,要交四海英雄,怎么能跟一介武夫交谈?
刘备听闻此事,愤怒不已:我想平定天下,这个刘巴老给我捣乱!这个家伙本来就是要去北方的,不过是借道于蜀,他怎么会助我呢?
随即,刘备问诸葛亮:我知道这个刘巴才智绝人,但是,如果他确实不可替代,我才用他!如果有人能替代他,我就不用他了!
诸葛亮头脑清楚: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提袍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都要与之议论呀!
如此,刘备才只好继续用刘巴!
后来,东吴孙权与张昭议论此事。
张昭觉得刘巴太狂妄;孙权则认为:如果刘巴也是趋炎附势之人,巴结刘备的“红人”,又怎么能称得上“高士”呢?
然而,“高士”虽有“高义”,但毕竟不能团结众人,终不可能成为诸葛亮这样足以托付大事,主持大局的人物。
而“高士”的直言不讳,又使他惹怒刘备!
高屋建瓴的独特视角刘备做汉中王时,没有设相,实际“辅佐职务”,由尚书令领导的尚书台负责。
所以,这段时间,实权最大的“二把手”,就是尚书令。
法正去世后,刘巴接其担任尚书令,也就成为实权“二把手”。
可以说,刘备称帝,刘巴自然也能“水涨船高”。
然而,刘巴的选择是:反对刘备称帝!
刘巴认为:曹丕篡汉,中夏人心未一!如果你刘备不急于称帝,是会有许多“远人”来归的!如果你贸然自己称帝,“示天下不广”,绝“远人之望”,应缓行之!
刘备当然不听!而且,还找其他理由,杀掉了与刘巴一起劝谏的主簿雍茂。
结果··“远人不复至矣”!
刘巴不从个人私利出发,着眼天下大势力,看法高屋建瓴,但不符合刘备“锐意欲即真”的念想,其高屋建瓴的想法终究无法得到采纳,十分遗憾!
当然,即便刘巴反对刘备称帝让刘备不爽,但是,刘备登基的祷文、诏诰、文书,还是要刘巴来写!
看来,尽管“高士”的许多作法令刘备不满,但刘巴毕竟有大才,刘备还是得耐着性子用!
遗憾的是,就在刘备登基这年,刘巴去世了!
如果给刘巴多一点时间,刘巴,或许能有更大作为吧!
刘巴,是真正的“高士”。
诸葛亮说他运筹帷幄远不及刘巴,未必是谦虚之言。
刘巴之“高”,似乎不只是高过诸葛亮。
无论是其择主时的志向,还是独特的经济思想和高屋建瓴的政治理念,刘巴,似乎都远远“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
被诸葛亮吹捧的刘巴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曾经吹过两个人,一个是法正,他认为如果法正在,即使不能够阻止刘备东征,也不至于如此大败;另外一个人就是刘巴,认为刘巴运筹帷幄,自己远远不如他。
那么刘巴为何如此受诸葛亮的吹捧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刘巴其人其事
刘巴是零陵郡烝阳人,他的父亲刘祥曾经做过江夏郡太守、荡寇将军,而他的祖父刘曜也担任过苍梧郡太守。从祖父到父亲都担任过郡守一级的官员,可见家世非常好,妥妥的官宦世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刘巴从小就极具才干,年少成名。
刘表入荆州后多次征辟他,甚至举他为茂才,刘巴都不接受。刘巴不接受刘表的征辟,应该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看不上刘表。在荆州,许多人没有理会刘表的征辟,原因就是认为刘表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在他的麾下做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法发挥其才干,同时也不想成为他坐下清谈客,因此许多人宁愿隐居山林或者到处游学。比如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等都是如此。
另外一个就是个性特别。有些人才华出众,比较有个性,对于君主的选择比较苛刻,不合他心意的人不愿意投靠,因此不轻易出仕,或者认为出仕的时机不到,等待时机。比如刘巴就是这样的人,当然还有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等这样的人也是如此。
曹操南下,刘琮举州投降,刘备带着部下仓皇往南逃。在这个时候,荆州许多人开始了各自的抉择,有人跟着刘备逃往南边,有人则北上追随曹操。比如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以及刘巴这些人虽然不满意刘表,却也不满意刘备,反而跑去追随曹操。
刘巴投靠曹操后被任命为掾,并且让他回去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可是,随后的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北逃,荆南四郡也被刘备收入囊中,因此刘巴无法复命,也没法北上,就辗转逃往交州,可是又和交趾郡太守士燮不和,于是就逃往益州,在刘璋的门下任职。
当刘璋准备迎接刘备入川的时候,刘巴极力反对刘璋的做法,认为刘备入川必然造成祸患,可是刘璋不听,因此刘巴闭门谢客。
二、刘巴为何不喜欢刘备?
诸葛亮在临烝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军事的时候,就极力地劝说刘巴归顺刘备,可是刘巴不同意,立志要北上找曹操。
在荆州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投靠刘备,跟随刘备南逃,他却北上找曹操;等到刘巴不能完成曹操的使命而逃亡的时候,宁愿绕道益州去找曹操也不愿意投顺刘备,可见刘巴对刘备具有极大的戒备。
刘巴之所以对具有这么大的成见,唯恐躲之不及,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看不起刘备。刘巴出身官宦世家,极具才干,文采斐然,自然看不起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比刘备以及张飞这样的人。
有一次,张飞路过刘巴的住处,打算在他那里借宿一晚,结果刘巴压根就不理睬张飞,弄得张飞碰了一鼻子灰。刘备听说这事也非常气恼,诸葛亮就劝说刘巴,认为张飞追随刘备征战一生,具有很大功劳,而且张飞也非常仰慕你,可以把姿态放低一点。可是刘巴却说,我怎么能够和一介武夫交谈呢?
刘巴连交谈都不愿意和张飞交谈,可见他是多么的看不起张飞呢。
由此可见推见,出身高贵的刘巴一方面看不起那些没有什么才学的人,另外一方面也看不起出身比较低微的人。
因此,对于刘备这样出自刘邦后代,实则地位低微的人是看不上的,更不用说刘备不知书没有才学,那就更加看不上了,于是刘巴一直都绕着刘备逃。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巴认定了曹操。曹操和刘备则不同,曹操出身官宦世家,而且极具才华,和刘巴有很大的相似性,而曹操高举汉室天下的大旗。在刘巴的眼里,曹操比刘备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个量级,也是符合心目中的君主,因此,刘巴就认定了曹操,对于其他的人自然不屑一顾。
刘表征辟,刘巴不应;刘备屡次找他,刘巴自然就要躲着他跑。
由此可见,刘巴不喜欢刘备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刘巴到底具备什么才能让诸葛亮如此吹捧呢?
刘巴少知名,那么是什么导致他少知名呢?从刘表举荐他为茂才来看,应该是才学非常高,不然就会举荐他为孝廉。
那么,刘巴的才学到底有多高呢?在刘备的麾下,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充实府库。刘备在和刘璋开战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就宣称攻下成都后,府库里面的东西大家随便拿。等到刘璋投降,成都府库被人一抢而空的时候,刘备发现要用钱的事情费用不足了。
成都府库原本很充足的,可是现在要用钱的时候却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该怎么办呢?刘备找诸葛亮,诸葛亮推荐他去找刘巴。
刘巴听说后,认为这事非常简单,铸造值百钱的铜板投入市场,实行公卖制度就可以了。刘备照章实行,不出一个月,府库就被填满了,刘备也不用费用不支而发愁了。
有人说刘巴这个法子非常损,有盘剥百姓财物的嫌疑。其实不然,如果这个值百钱的铜板只发行出去,但是不能收回,那么就有盘剥百姓的嫌疑。如果刘备政府承认这个钱,可以用这个钱交赋税,也就不存在盘剥的意思了。
刘备赚的只是铸币税而已。本来应该铸造一百个钱,现在只铸造一个钱当一百使用,就是另外赚了99个而已。但是作为政府公卖制度,这个钱可以去买政府的东西,也可以交赋税,因此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导致物价上涨,也没有盘剥百姓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巴对于经济非常擅长,不然也想不出这么一个好点子,解决了刘备的经济危机。
第二件事就是共同制定制定《蜀科》。制定《蜀科》的人一共有五个,分别是诸葛亮、法正、李严、伊籍。可是伊籍只是闲散人员,没有什么真实的才学,凑数而已;李严是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诸葛亮是军师将军、法正又是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参与《蜀科》的制定,因此总体而言,《蜀科》的制定主要负责人则是左将军西曹掾刘巴。
因为西曹掾主要职责就是提拔和任用人的机构,而管理人就需要制定各种法规以及制度,可见,刘巴在《蜀科》的制定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第三件事就是刘巴撰写了刘备登基用的各种祷文、诏诰、文书。皇帝登基是一件大事,繁文缛节极多,因此需要专门的人来安排,特别是相关的祷文、诏诰、文书的要求也非常高,不是一般的才子才能够升任,必须极具才华,而且熟读经典,熟悉前朝历代典故以及文化知识。刘巴能够做这些,从而可以看出刘巴的文化知识造诣非常的深厚,这才让他担这次重任。
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刘巴的知识非常渊博,擅长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典故等方面的知识,正是如此,刘备才让刘巴担任尚书令。
因此,这才获得诸葛亮的吹捧。
四、总结。
诸葛亮吹捧刘巴,而刘巴确实极具才华,他的才华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制度的设定以及文化典故等等方面,而刘巴这样的人恰恰是刘备集团所严重缺乏的,因为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而不是类似如益州这样的偏远地方。
正是在刘巴的协助下,刘备集团才顺利地完成了经济稳定,法律制定乃至制度的设定等等方面的事情,为蜀汉的建立和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被诸葛亮吹捧的刘巴是个怎样的人?
刘巴根本看不起刘备这个贩履起家的枭雄,给刘备出馊主意,用小币换大钱的方式敛财无度,使得蜀汉政权被当地土著当成外来强敌。当魏国大将邓艾偷袭成都后,原本土著官员纷纷赞成刘禅投降,这恐怕刘备做梦都没想到的。[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