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朱棣的媳妇儿徐氏出身可不简单,她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徐达的女儿,而且是长女。说个不好听的,朱棣一个藩王,娶了徐达的长女,几乎都是高攀了!

为啥?因为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按照过去的历史,徐达这身份铁定是要跟朱元璋的接班人联姻才对啊!

可是朱元璋的接班人朱标,也只是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做媳妇儿,常遇春虽然也功勋卓著,可跟徐达一比,也就逊色不少了。徐达是元帅,而常遇春只是先锋大将,不是一个档次。

朱元璋偏偏要把徐达的长女嫁给朱棣,可见朱元璋还是很喜欢这个儿子的。最关键的是,徐氏可不仅仅有光荣的出身,她还很有才。

一、朱棣的“高攀”。

朱棣是燕王,也是老朱的第四个儿子,老朱家基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要么嫡子要么长子,最好是嫡长子继承大位。所以按照道理,朱棣这辈子甭想继位了,只能安安心心做个藩王,在北方草原遛弯。

而徐氏呢?作为徐达的长女,甭提多受宠爱了。打小徐达就给徐氏请了一堆老师来教育她读书,因此徐氏自幼饱读诗书,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

徐氏读书很有方法,而且记忆力非常好,几乎能做到过目不忘,吓得徐达常常感叹:这个女娃娃将来不得啊!徐氏的老师也因为徐氏博古通今的学问常常赞叹不已。

徐氏成为皇后以后,并没有忘记自己饱读诗书的经历。这段时间她利用闲暇的功夫开始写书。徐氏曾经写了《内训》二十篇来教导后宫妃嫔。又写了《劝善书》教导天下万民。此后又编纂了《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等经书。

除了这些以外,徐皇后还写了不少诗,甚至编纂成了《仁孝皇后诗集》。由此可见,徐皇后这个才女的身份,名不虚传。

你以为徐氏只懂得读书?其实她对兵法也很有研究,甚至可以亲自带队守城,这就是徐氏的能耐。按照这个标准来培养的,岂不就是皇后级别的人物?

可惜徐氏偏偏嫁给了朱棣,人生从巅峰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倒不是说朱棣的地位不高,只是这样的安排,没有达到徐达心目中的期望值。

以徐达和老朱的关系,徐氏怎么着也得成为太子妃吧?所以我说朱棣高攀了徐氏,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婚事是朱元璋主动提出来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四儿子朱棣也很优秀。徐达老大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这件事,谁敢驳老朱的面子呢?

二、贤内助,说的就是徐皇后这种女人。

许多男人在结婚前,都会求爷爷告奶奶,希望能找到一个贤内助,帮着自己壮大事业。其实朱棣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媳妇儿天生就是个贤内助。

第一,管理燕王府。

徐氏是个饱读诗书之人,而朱棣虽然也读书,学问显然没有他媳妇儿高,所以两人常常在文化上一争高下,往往是徐氏点拨朱棣。

徐氏被封为燕王妃以后,需要北上前往燕王府主持大局。当时朱棣忙着镇守边境的事务,燕王府的大小杂务全都是徐氏一个人来管理。

这个时候的徐氏,发挥了自己优秀的管理能力,整个燕王府被她管得井井有条,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朱棣压根不需要为家中的事务烦恼。

什么叫贤内助?这就是贤内助。只有把朱棣的后院收拾好了,才能让朱棣甩开膀子干事业。所以说徐氏后来能成为皇后,自己的功劳也是不小的。

第二,协助丈夫夺位。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徐氏的命运和朱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时候徐氏发挥了自己将门虎女的本色,总能够给朱棣出不少正确的主意,往往都能被朱棣采纳。

朱棣出去打仗的时候,北平城的防守工作,全都交给了徐氏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基本上都听他老妈的建议,所以等于说是徐氏在镇守北平。

北平保卫战时,在徐氏的带领下,城中将士们的家属们,也都自告奋勇地登上城楼作战。正是靠徐氏的努力,才守住了北平城,等到了朱棣的回援。

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战争胜利以后,朱棣也不禁感叹:媳妇儿徐氏正是我的贤内助啊,让我在征战天下的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三、徐氏和朱棣的感情是真的好。

朱棣这辈子一共有9名子女,其中前7位全都是徐氏所生。徐氏给朱棣生了3个儿子和4个女儿,剩下2个孩子连生母是谁,都搞不清楚。

由此可见,朱棣和徐氏才是真爱,跟其他妃嫔,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压根就没有投入多少感情。登基以后,朱棣虽然有不少妃子,可他依旧常常睡在徐氏身边。

朱棣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常常忘记吃饭,徐皇后也就站在朱棣身边挨饿,直到朱棣吃饭为止。朱棣大晚上还要批阅奏章,徐氏也站在朱棣身边一直等着,不肯去睡觉。朱棣常常于心不忍,总是劝她先去休息。

徐皇后去世以后,朱棣伤心了很长时间,甚至性情大变,暴躁不安,有点儿类似朱元璋在马皇后去世以后的状态。

总结:徐皇后属于善终。

关于徐皇后的死,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她属于善终,让朱棣伤心了好长时间,丧葬期间,朱棣取消了一切事务,甚至连外国使者前来朝见,都被朱棣给拒绝了。

其实回顾老徐家,我们会发现,徐达真的是生了一堆聪明人。徐皇后的聪明我们都领教到了,饱读诗书、精通兵法、善于处理内政,还会写书。其实徐皇后的兄弟们也非常聪明。

靖难之役时,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坚决支持朱允炆,徐达的二儿子徐膺绪不表态,表示中立。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坚决支持朱棣。这叫什么?这叫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这么一来,靖难之役不管谁获胜,老徐家都不会受到牵连。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她是朱棣此生唯一的挚爱。热恋时,他只愿与她生儿育女;她死后,他愿为她素服辍朝一年,永不立后。

古人的爱情开始得好早。朱棣12岁时就遇到了他最爱的女人——年仅10岁的徐氏。

徐氏是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功勋之后长大都是要嫁给皇室的,徐氏的才华很早就被朱元璋相中,特意选了朱棣这个优秀的儿子与之相配。

徐氏10岁进宫侍奉在马皇后身边,得马皇后亲自教导。彼时,朱棣还在宫中读书,在最是少年慕艾的时候,他们在宫中相遇了。

女人有了学问真是不得了。朱棣发现与徐氏在一起不仅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受父辈的影响,在军事谋划、家国天下等方面徐氏也能谈论一二。甚至两人的爱好、审美都相差无几。

恋爱中,两个人精神上的契合是多么重要。在没有柴米油盐之忧的帝王家庭,志趣相投的两人深深的吸引着彼此,迸发爱情激烈的萌芽。

洪武九年,徐氏终于年满15岁,迎来了与朱棣的大婚。

两人婚后生活很甜蜜。由于朱元璋要求朱棣兄弟几个去凤阳体验生活,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不愿分开,徐氏陪同朱棣一同前往凤阳。此后三年,夫妻俩多次往返于凤阳与南京,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爱情结晶的诞生。

洪武十年,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生于南京。

洪武十一年,长子朱高炽生于凤阳。

洪武十二年,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贵生于南京

此后六年,徐氏又接连为朱棣生下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女安成公主、四女咸宁公主,几乎每年都在生孩子。期间朱棣也没有其他庶子庶女诞生,一副我只愿与你生孩子的模样。

洪武十三年,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小两口甜蜜之余,也要认真搞事业。他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藩王,她也是第一次成为燕王府的女主人。

北平是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前沿中枢,在此之前。徐达已经在北平镇守多年。在徐达的带领下,朱棣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成长与历练。徐达带着朱棣打仗时,时常口授兵法,朱棣在训练士卒时,也常常将徐达的教诲挂在嘴边。

在外朱棣和徐达是君臣,是师徒,回到家,徐达还是朱棣的岳父,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段时光对于徐氏来讲,是平平淡淡中的幸福。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老一辈人都已离世,新君登基,小夫妻也已经当上了祖父祖母。新君建文帝一改祖父朱元璋留下的藩镇政策,强势削藩。

燕王朱棣作为宗室藩王之长,又是实力最强大的藩王,不愿接受被削爵圈禁的下场,首当其冲挑起了靖难之役。

夫妻本为一体,朱棣要去干一番大事,徐氏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不是躲在后面默默支持的小妇人,她要与夫君站在一起,夫唱妇随。

靖难期间,徐氏多次参与谋划,都与朱棣的意见相符。在靖难最困难的时候,北平城缺兵少粮,朱棣不得不前往大宁借兵,留下徐氏母子独自应对李景隆的50万大军。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明太宗实录》

徐氏在关键的时候,展现了将门虎女的风采。不仅参与部署北平城的防御工事,还动员全城的妇女组成了一支娘子军,亲自率领娘子军队伍登城御敌。北平城最终以一万多老弱生生坚守了20天,等到了朱棣的回援。

对这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朱棣不只一次表达感激之情,朱棣在册封徐氏为后的册文中这样写道:

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

“同勤开国”,就是朱棣认为,这江山是他俩共同打下来的。他要给她最隆重的封后大典。

为了筹备封后大典,朱棣重新修缮了奉天殿,特意把皇后金宝上龟样雕刻,改成了皇帝才能使用的盘龙的样式。

朱棣还一改朱元璋立后不祭告祖先,不颁发诏书的规矩,在封后大典这天,在南京皇宫的承天门上向天下人宣读封后诏书,开创了明清两代立后时诏告天下的先例。

宣读完毕后,朱棣更是亲手挽着徐皇后去奉先殿祭告祖先。这代表着他们将携手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他要做一个好皇帝,她要做一个好皇帝身旁的好皇后。

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皇后,徐皇后有自己的见地。她从不参与具体的政事,但是她会在大方向上表明自己的立场,进而影响朱棣的决策。

她知道自古外戚专权之祸,徐家已经位列人臣,世袭了一个魏国公的爵位,所以当朱棣执意要给惨遭建文帝杀害的亲弟弟徐增寿爵位时,徐皇后坚决反对。

她时常劝谏朱棣要爱惜百姓,不要区别对待新旧臣属,对于人才要破格提拔,朱棣皆深以为然。

她也仍然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男人。朱棣操劳国事,时常忘记吃饭,徐皇后就安静的待在一旁陪着,等他一起用膳,陪他一起挨饿。

她还教导臣妇们,不光要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也要在事业、德行上辅助自己的丈夫。她说:“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言语中,尽显恩爱。

这样一位好皇后,朱棣却没能与她白头偕老。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重,药石无效,太医们束手无策,朱棣大发雷霆。为了了解徐皇后的病情,朱棣信不过太医,自己学起了医术,可惜都无法对抗天命。

徐皇后弥留之际,朱棣前去看她,徐皇后说:“生死有命,今后不能再继续陪伴皇上了...“缓了口气又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没有刀兵,但民生还没有完全恢复,希望皇上要多加体恤。“

朱棣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一个劲问,还有什么话,徐皇后说:“希望皇上广求贤才,明辨正邪,不要因为一点小过失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聪明就委以重任。教导子孙要以学业为重,对宗室也要恩义相待。我不能报答皇上对我的恩情了,惟愿不要太骄纵了徐家人。”

徐皇后一字一句以国家为重的遗言早已让朱棣泣不成声。徐皇后也跟着掉眼泪,她也舍不得朱棣啊。但徐皇后知道朱棣对自己的感情,最后不忘嘱咐道:“希望皇上割恩自爱,不要为了自己太过伤心。”

永乐五年七月,徐皇后驾崩,享年四十六岁。徐皇后的离世,让朱棣情难自已,当着群臣的面,朱棣失声痛哭,他说他从此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朱棣为徐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规格在明清两代都是数一数二的。按照惯例,皇帝着丧服7~15日即可,但朱棣自己身着丧服百日。且无心朝会,干脆辍朝一年,偶尔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朱棣觉得再隆重的葬礼也无法表达对失去徐皇后的悲痛之情。

从此之后,朱棣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恐怕无人能取代徐皇后在他心中的位置。

徐皇后生前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与朱棣再回一次北平,那个更像家的地方。另外,她还惦记着当年跟她一起守城的妇女们,还没有报答恩赏她们当年的同袍之情。

永乐七年,朱棣巡狩北京,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犒赏当年的守城妇女,完成了徐皇后的遗愿。

在这一年,朱棣正式决定将他二人百年之后的家也安在北京,选在天寿山建造皇陵。为此徐皇后的灵柩在南京皇宫停了整整六年。

永乐十一年,长陵皇陵建造完成,徐皇后才入土为安。此后数年,朱棣频繁巡幸北京,动辄逗留数月,想来也是为了怀念徐皇后吧。

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朱棣的徐皇后是明朝第一开国武将徐达的长女,论贤惠程度,直逼朱元璋的马皇后。如果说要给明朝的皇后排一个名,马皇后第一,她能排第二。对于她的死,史书并没有众说纷纭,而是简单一致,那就是病死。

来自长辈撮合的婚姻

徐皇后出生于封建社会,在那个年代女性不讲究知识,只讲究贤惠,别的女性兴趣爱好大部分都是弹琴、刺绣,可是徐皇后却偏偏是个例外,她不喜欢弹琴、刺绣,反而喜欢读书。

如果说仅仅只是喜欢读书,那么她不一定能够成得了朱棣的皇后,最主要的是她不但喜欢读书,而且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就连徐达都夸她天赋非常人能比,而她的那些老师更是将她称为“女诸生”。

徐皇后作为徐达的女儿,自身本就带有光环,再加上她的知识渊博,整个南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因此,朱元璋找到徐达,希望徐达能够将他的长女徐皇后许配给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朱棣。

与皇帝成为亲家,这可是身为臣子最大的荣幸,徐达岂有不答应的道理。当时的徐皇后仅仅只有十五岁,而朱棣则大徐皇后两岁,也就是十七岁。

朱棣与徐皇后的婚姻虽然是经人介绍,之前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从风言风语中听到对方的消息,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到婚后的生活。

徐皇后十六岁生下第一个女儿永安公主;十七岁生下第一个儿子朱高炽;十八岁生下第二个女儿永平公主;十九岁生下第二个儿子朱高煦;二十一岁生下第三个儿子朱高燧;二十三岁生下第三个女儿安成公主;二十四岁生下第四个女儿咸宁公主。

从徐皇后的生育时间可以看出,从十六岁到二十四岁这一阶段内,她几乎不间断的生育,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是朱棣好色,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来,当时的朱棣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并没有与其他的女人有过生育,仅仅只是与她,这难道这不是家庭幸福的表现?

贤内助

朱棣原本只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的一个藩王,后来能够得以成为皇帝,主要原因在于发动“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前夕,朱棣的情况很不乐观,朝廷坐拥天下,而他仅仅只拥有北平一地,想要与朝廷抗争,扩大领土,就必须得要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而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是由宁王统领,叫做“朵颜三卫”,全由蒙古骑兵组成。

庆幸的是,宁王的地盘正处在朱棣的东方,与朝廷隔绝。宁王是个不争气的主,建文帝不断的削他的护卫,眼看着就要将他的藩王身份夺去,可是他就是不敢举兵造反,正是因此,朱棣不得已亲自到他的地盘上,逼迫他跟随自己举兵造反。

身为南军将领的李景隆,听闻朱棣离开北平,率领五十万大军猛攻北平。本来顺城门已经接近崩溃,李景隆认定北平唾手可得,却不曾想突然蹦出个徐皇后。徐皇后率领城中妇女用石头击打城下攻城的士兵。

负责守城的士兵一看到连妇女都上城打仗了,哪里甘愿落后,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拼了命的攻击攻城的士兵。时间越拖越久,士兵伤亡越来越多,北平却屹立不动,李景隆只能决定先撤兵,再做打算。

在朱棣离开北平的那一段时间里,李景隆三番五次的率兵攻打北平,但是每一次的结果都已失败告终。当时主要负责城内防守事务的人是身为世子的朱高炽,也因此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北平能够防守得当,是因为朱高炽的存在,进而忽视一个问题。

朱高炽在防守期间,徐皇后也在城内,朱高炽并没有拿他的母亲当空气,而是拿他的母亲当主心骨,每一次有动作,首先要询问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得到母亲的许可他才行动。如果要论防守北平的功劳,朱高炽一半,徐皇后肯定也有一半。

“凡有所施为,必先禀命仁孝皇后。”——《明实录》

“靖难之役”的整个过程长达四年,在这四年内朱棣有过多次战败,正是因为多次战败,朱棣才不得已屡次退回北平,休养生息,再图南下。如果说换成一般的女人,大概率会抱怨朱棣拿着全家人的性命当赌注。

而徐皇后不但没有抱怨朱棣,而且一直为朱棣加油打气,这并不是因为她有野心,而是因为她认为朱棣是他的丈夫,必须要支持。

朱棣与朱元璋有着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喜欢杀戮。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挤走建文帝,登基称帝,而那些建文帝的旧臣自然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这些旧臣轻则处死,重则诛连,最重的是建文帝的近臣方孝孺,被朱棣创造性的诛杀十族。

对于丈夫的杀戮暴行,徐皇后与马皇后一样,采取委婉的劝谏方式,以先人重用旧臣得以开创盛世为依据,希望朱棣不要再杀戮建文旧臣,尽量适当的重用。正因为徐皇后的存在,有很大一部分的建文旧臣能够依旧在朝中担任要职。后来辅佐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盛世的杨荣就在其中。

“人材难得,昔汤武之佐伊尹、太公皆先代之人,况今日贤材皆太祖高皇帝所成,望陛下不以新旧为间。”——《明实录》

徐皇后在注意朝廷大事的同时,也不忘后宫。为了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徐皇后省吃俭用,衣着朴素,促使后宫兴起一股简朴之风,为朝廷节省下一大笔的开支费用。历朝历代外戚干政向来都是大忌,徐皇后为了能够使后宫的女子明白,一旦听说她的家人有什么罪过,立刻招来斥责。

徐皇后不但想着当下,而且还想着未来。为了日后明朝的后宫能够安分守己,她专们摘抄专注女性德行的《女宪》《女戒》之类的书籍,挑选其中的重要内容编成一本书,名为《女训》,在后宫人手一本。

自从汉高祖开创汉朝以来,历朝历代后宫干政的行为屡见不鲜,但是在明朝后宫却从来没有过干政的行为,这主要是取决于马皇后、徐皇后开了一个好头。后宫如果想要干政,总得找一个前例增加信心,可是在当时根本没有前例,一旦有人跑出来垂帘听政,保证会被文武百官的奏折淹死。

太子向来是国之根本,如果说太子品行恶劣,到时候国家传到他的手中,必将一塌糊涂,说不定还会亡国。

作为朱棣长子的朱高炽,太子之位坐的并不是那么的稳当,因为他天生过于肥胖,走路都得需要两个太监扶着,朱棣对他不是那么喜欢,相对而言更加喜欢像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

因为朱高炽长相的问题,朱棣多次想要废掉他,改立第二个儿子朱高煦为太子。是徐皇后从中作梗,阻止朱棣废掉朱高炽的行为。知子莫若母,徐皇后明白朱高炽虽然长相不佳,但是内心宽厚仁德,是开创盛世的皇帝(后来果真如此)。

而朱高煦虽然长相威武霸气,但是品行不佳,平日里喜欢欺压他人也就算了,竟然还喜欢杀戮,多次纵容部下擅自杀人,如果说帝国传入这样的人手中,哪里还有什么未来。

病亡

永乐五年六月,仅当了五年后宫之主的徐皇后卧病在床,不管太医怎么医治就是没有任何的好转。徐皇后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临死之前分别对丈夫、儿子、孙子做了最后的嘱咐,而这些嘱咐都是为了国家着想,没有一句是为了自己着想。

就比如她跟朱棣说一定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绝对不要因为自己的死,而纵容外戚。

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如果要说明清两代哪一位皇后的葬礼最为隆重,那必定是徐皇后。在徐皇后之后的历代皇后,基本上都是斩衰三日,素服二十七日,而徐皇后斩衰二十七日,素服百日。

虽然这已经够隆重,但还不是最隆重的。最隆重的是辍朝百日,所谓辍朝就是不在正殿接见文武百官,而是在西角门接见文武百官(准确的辍朝时间并不止百日,因为在之后朱棣以“棺材未葬”为由,依旧在西角门接见文武百官,将近徐皇后去世一周年才结束)。

朱棣此举在后世看来不是一般的过,就比如乾隆皇帝的皇后去世时,朝廷文武百官参考明朝的礼制,一个个都认为徐皇后的葬礼完全超出了皇后所能承受的范围,甚至超出了皇帝所能承受的范围,要知道朱棣最后去世都没有这种待遇。

徐皇后去世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而当时朱棣早在前一年就已经决定迁都,新都城北京已经在动工。历代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在都城附近,朱棣明白他自己的陵墓将来也会在都城附近,所以他并没有安葬徐皇后。

而是一直等到永乐十一年位于天寿山的明皇陵区中的长陵建造完成,才将徐皇后的棺材从南京运到北京,入葬长陵,徐皇后也因此得以成为明朝众多帝后当中第一位葬入明十三陵的人。

朱棣与朱元璋一样,为了告慰皇后的在天之灵,自从皇后去世,再也没有立皇后。

结语

朱棣统治期间四处征伐,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征安南,五征蒙古,每一次动用的兵马数量都在十万以上,虽然都以胜利告终,但是所耗费的民脂民膏却是无可挽回的,作为最底层的百姓只能以泪洗面。如果说徐皇后在世的话,加以劝解,永乐盛世就不止在武功这方面有所成就了,在文功这方面肯定也有所成就。

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朱棣的皇后,拿的是爽文大女主的剧本。不仅饱读诗书,还能披甲守城。朱棣爱她入骨,连孩子都不愿和其他女人生。她去世后,朱棣悲痛欲绝,辍朝1年,再未有过其他皇后。

这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女子,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我们暂且称呼她为徐皇后。

徐皇后的传奇人生

徐皇后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

她是长女,自小聪慧,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徐达见女儿有天赋,还专门给她请了最好的老师。

“此女天赋非常,宜以经史充其知识。”(《明太宗实录》)

徐皇后饱读诗书后,有了“女诸生”的称号。

在古代,“诸生”常用来形容经学知识特别丰富的男子。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徐皇后幼年能得这一称号,可见她的真才实学。

这样优秀的姑娘,自然会被人惦记,而惦记她的人,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和徐达的感情很好,从起义军开始,两人就相互扶持。朱元璋称帝后,也非常信任徐达,不仅让他当丞相,在他死后还追封他为中山王,配享太庙。

徐达有个这么优秀的姑娘,朱元璋自然有所耳闻。

他直接对徐达说:“这么好的姑娘,以后一定要成为我的儿媳妇。”

(朱元璋)“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明太宗实录》)

几年后,徐皇后长大,朱元璋连忙和徐达敲定婚事,生怕她被别人抢走。

被朱元璋选中的人,就是四儿子朱棣,但是徐达并不是特别开心

当时的朱棣,根本不受宠,也没有很出色,只是个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娃。朱元璋也不是特别喜欢他,一直到他7岁才给他取了名字。

朱棣10岁那年,被册封为燕王,而当时,朱元璋一共册封了8、9个儿子。

这是朱元璋的藩王管理、君强主弱的治国理念。

他给朱棣定下徐达的女儿,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只是,徐达有点不开心。

他是开国六王之首,女儿却被嫁给不受重视的朱棣;而另一位开国六王常遇春,女儿却被嫁了太子朱标。

这显然就是另类的“鲜花插在牛粪”上面嘛!

当然,徐达再不开心,也不能忤逆皇帝。因此,他只能磕头谢恩。

在电视剧的演绎中,朱棣和徐皇后结婚时,不情不愿,直到结婚后,两人才有了深厚的感情,是典型的先婚后爱。

但在正史中,朱棣和徐皇后,是名副其实的少年伉俪

朱棣比徐皇后大2岁,徐皇后12岁那年,就进宫给朱棣当伴读了,两人相处了2年,才在1376年正式结为夫妻。

【内能安家,外可守城】

徐皇后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和朱棣结婚后,她就成了燕王府的主心骨。

燕王府要处理很多事,下辖的审理所、典膳所、典仪所、工正所等等,有一大堆负责教育的伴读、经学人士,管理仓库的官员、大吏等,而这些,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多年后,朱棣在册封徐皇后的诏书上,写下了这么一番话:

“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取自《明太宗实录》)

这话说别人,或许有夸大溢美之嫌疑,但说徐皇后,却名副其实、绰绰有余。

靖难之时,看上去,守城的人是世子朱高炽,但实际上,徐皇后出了不少力。

这位饱读诗书的女子,同样有父亲徐达的威武霸气,披甲守城时,不逊色于任何男子。

在她的倡议下,敌众我寡、兵力缺乏的情况下,城中百姓、甚至妇孺,都站上城墙,一同参与作战。

在她的亲自带领下,、城中妇女,披甲上战场,扔瓦砾、抛石块……硬生生和城外的正规军对峙,扛到了朱棣回师。

【顾大局,有格局】

朱棣称帝后,为感谢妻子,在册封皇后的典礼上,他把朱元璋规定的皇后金宝龟纽提升为盘龙纽,并在承天门直接昭告天下。

这一举动,直接开启了明清两朝册立皇后,单独颁诏,诏告天下的先河。

如果说,燕王时期的徐皇后,是一位贤内助和谋士;那么,朱棣登基后,徐皇后就是一代贤后,堪比长孙皇后。

  • 会提醒朱棣爱护人才,不分新旧、不凭资历,唯才是用;
  • 会在朱棣为朝政烦恼的时候,一语中的,直接指出朱棣的困惑点,并给予建议;
  • 甚至还编写《内训》《劝善书》,教导女子要好好辅佐丈夫,懂得劝谏。

徐皇后给朱棣的建议,朱棣素来非常重视,几乎都采纳了。

“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明太祖实录》)

作为后宫之主,徐皇后在管理后宫嫔妃上,也是得心应手。

  • 崇尚节俭,不喜欢奢华,在她的带领下,后宫也形成了这样的风格;
  • 待人宽和,喜怒不形于色,宫人无人敢放肆。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治下手段,柔而不弱、强而不刚。

对待徐家兄弟,徐皇后有格局,坚决秉持“抑制”外戚的的理念。

当她得知朱棣要追赠弟弟徐增寿,还要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时,徐皇后表示坚决不行:不能壮大外戚势力!

不过,朱棣却说:“徐增寿在靖难时帮过我,暗中拥戴却被朱允炆所杀,就算他不是你的弟弟,我也要追封他。”

不得不说,这种夫妻感情真的让人羡慕。

徐皇后识大体、懂大局,而朱棣也懂得心疼徐皇后。

这或许,就是夫妻间最好的样子。

【盛宠不衰,专房之宠】

可以说,自从和徐皇后结婚,朱棣的眼中就再也容不下其他女人。

结婚9年,徐皇后给朱棣生了7个孩子,一直到徐皇后不再生育,朱棣才有了别的孩子。

朱棣的一生,共有9个孩子,前7个都是徐皇后生的,后2个的母亲,在史书的记载中都只有三个字“母不详”

由此可见,朱棣不止眼睛里容不下其他女人,连孩子都不肯和别的女人生。

朱棣的后宫女人,也非常少,除了除了燕王时期与女真族联姻的金氏,其余榜上有具体册文的妃子,都是在徐皇后死后才被册封。

要知道,朱元璋有40多个孩子,几十个有详细记载的后妃,而朱棣,还不及他的零头。

这样的宠爱,算得上盛宠不衰,专房之宠了吧。

弱弱地说,皇后能享受这样的宠爱,在整个明清时期都非常罕见。

【意外去世,再无皇后】

公元1407年,46岁的徐皇后去世,朱棣伤心欲绝,素服辍朝一年,并表示再也不会立皇后。

《烬宫遗录》:惟永乐五年仁孝皇后崩,上追思甚笃,不再立中宫。

朱棣做到了,在接下来的17年里,他的后宫再也没有皇后了。

在史书的记载中,徐皇后是病故,但具体是什么病并没有记载。

或许是盛极必衰的诅咒,或许是生育导致的元气大伤,总而言之,徐皇后永远留在了公元1407年。

朱棣悲痛万分。

  • 此后1年,他素服、辍朝,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
  • 此后3年,皇子们尽数服丧,穿戴白衣素服,不得有任何娱乐活动。
  • 朱棣还要求群臣服丧27日、穿白衣素服1年……

可以说,徐皇后去世后,好几年里,皇宫都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举目望去皆是素白

朱棣还给妻子举办了大斋礼、祭祀礼、长达百日的法事,希望她在黄泉的另一头能过得安详、喜悦。

而自从徐皇后去世,朱棣性情大变,他比以前更加暴躁多疑,宫人后妃都惴惴不安。

《胜朝彤史拾遗记》:上自仁孝崩后,在宫多任性,间或躁怒,宫人皆惴惴惧。

徐皇后去世,也带走了朱棣的温柔。

他变得不近人情,对待宫人、后妃也变得非常苛刻,甚至有民间传说,称朱棣亲自活刮了三千宫女。

当然,这种传言肯定当不得真,但传言不会空穴来风,至少,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的性格一定有了巨大转变。

爱情,真是让人幸福,也让人疯狂。

写在最后

徐皇后死后,朱棣赐给她的谥号是“仁孝皇后”,在朱棣心中,徐皇后一定是完美的化身。

不得不说,明朝的前几位皇后,对原配皇后都特别好。比如,朱元璋对马皇后、朱棣对徐皇后、朱高炽对张皇后……

但自从朱高炽之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在之后12个皇帝中,除了明孝宗朱祐樘坚定地爱护自家皇后,其他皇帝都宠爱妃子远胜原配皇后。比如:朱瞻基偏宠孙贵妃、朱见深骄纵万贵妃……

后来的11个不受宠的原配皇后,只有崇祯的周皇后还生下两个嫡子,其余的都连嫡子都没能生下。

从这些皇后的经历来看,徐皇后能被朱棣如此珍视,也是莫大的幸运。

当然,徐皇后能被如此珍视,和她的聪慧有很大的关系。

她是一代才女,饱读诗书,不仅擅长管家,还能治理内政,甚至精通兵法,还能披甲上阵。

这种聪慧,可能是徐达家族的特点,这一点,从徐皇后的兄弟们的表现,也能看出端倪。

靖难之役时,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支持朱允炆;徐达的二儿子徐膺绪,不表态,表示中立;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坚决支持朱棣。

这不是典型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吗?

无论谁获胜,老徐家都是功臣,真是不服不行!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与其他多数朝代选择贵女为后不同,明朝皇后绝大多数都出身平平,通常都来自寻常人家,然而唯有一人是个例外,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

徐皇后的父亲,就是中山王徐达,因此她是明朝家世最显赫的皇后。

朱棣与徐皇后感情深厚,丝毫不逊朱元璋对待马皇后,并且朱棣膝下的诸多子女,基本都是徐氏所生,徐氏病故之后,朱棣也不再册立中宫。

王侯贵女,明朝出身最高的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创立的功臣徐达的长女,徐达乃是明朝六王之首,诸功臣第一,他有个非常聪慧美丽的女儿,从小就博览群书,被称作“女诸生”。

偶然的机会,朱元璋看中了聪慧美貌的徐氏,觉得她才貌俱佳,当即指婚给四皇子朱棣。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同时也是感慨于自己的出身,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后宫与诸王身边的女子,不必家世显赫,清白即可。

然而,明朝建立后徐达以功封王,徐氏也因此成为了王侯家的女儿,家世之显赫,纵观整个明朝也再找不出第二人。

徐氏被太祖指婚后,就入宫陪伴朱棣,两人在大婚之前就已经相伴三年之久,而大婚后,夫妻俩鹣鲽情深琴瑟和谐,徐氏也深受马皇后与明太祖的喜欢。

朱棣就藩北平以后,徐氏随行,成为了燕王正妃,此后接连生育。

朱棣膝下共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徐氏所生,并且那个非徐氏所生的皇子早早就夭折了,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三兄弟,都是徐氏所出的。

从生育的情况来看,徐氏也的确是非常受宠的,朱棣对于徐氏的感情非常深厚,相较于朱元璋对马皇后,朱棣夫妻俩的感情也差不离。

燕王贤内助,再到正位中宫

明朝初期施行分封制度,朱元璋将自己的诸多儿子分封到各个地方就藩,而燕王属于当时非常重要的一支,抵御着漠北的势力。

正因如此,燕王府的机构繁杂,势力庞大,而徐氏成为了燕王府的女主人。

不得不说,徐氏的能力极其出众,整个燕王府被其管理的井然有序,王府内外都十分和谐,朱棣也对其非常赞赏。

在后来的册立皇后的诏书中,朱棣赞美徐氏“嫔于肇封,家政辑宁”,在北平的岁月里,徐氏成为朱棣家宅平安的重要支柱人物。

建文帝时期,害怕诸藩王实力太强,尾大不掉,因此开始进行削藩,而这引起了燕王朱棣等诸侯王的反叛,由此引发靖难之变。

朱棣兴兵南下的时候,徐氏亲自镇守北平,替朱棣守护后方。

徐氏的父亲乃是明朝悍将徐达,作为将门虎女,徐氏也是个很有军事谋略的女子,她为朱棣靖难之变夺位的成功,立下了大功。

建文四年朱棣登基,改元永乐,正式册立徐氏为皇后,并且朱棣破格将原本的皇后金宝龟纽改成了盘龙纽,开创明朝册立皇后单独颁诏的先河。

一代贤后,可惜短寿

毫无疑问,从各方面来说,徐氏都算是个极其完美的皇后,而她做了中宫之主以后,把朱棣的内廷也是打理得非常稳妥。

只可惜天不假年,徐皇后入主中宫四年后,疾病离世。

在明朝的正史记载当中,徐皇后是因病而离世的,这没有任何存在疑云的地方,只不过徐皇后离世的时候实在很年轻,才四十五岁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整个明朝时期,皇帝们都非常不长寿,能活过四十岁都算高寿,明代皇帝的平均寿命还不如之前的唐宋,徐皇后也不能说是短命。

纵观徐皇后的人生,若说其有长寿的条件,其实也是不对的,她嫁给朱棣的时候才十五岁左右的年纪,之后就开始不停生孩子。

以前的医疗条件很不好,就算皇室也好不到哪里去,徐皇后生育频繁,很可能有所折损。

在此之后,因为朱棣夺位等事件,徐皇后也是没有闲下来的时间,平时也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她忙活奔走,劳心伤神,凤体违和是常有的事情。

徐皇后的病故,极有可能是因为常年的操劳奔波与年轻频繁生养落下的病根,最终导致了中年去世,而徐皇后崩逝后,朱棣也不再册立皇后。

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朱棣一生只有9个子女,徐皇后一人就给他生了7个,杀人如麻的老朱对这个原配妻子感情还是很深的。

公元1373年,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将年仅12岁的长女送到了皇宫中,名义上是跟着马皇后学习礼仪。尽管徐达有些不舍,但自己很早就跟朱元璋定了娃娃亲,答应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皇帝的第四子,于是徐氏就这样进宫,并认识了刚被册封为燕王的朱棣。

朱棣比徐氏大两岁,两个年轻人在宫中相伴读书,度过了一段青涩的少年时光,就这样一晃三年过去了。在那个时候,17岁已经是可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朱元璋亲自主持了儿子的婚礼,徐氏也风风光光的加到了燕王府,成为名副其实的燕王妃。

徐氏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她不仅熟读经书,还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被称为女诸生,意思是学识渊博的学子。因为丈夫朱棣还没前往封地北平,所以徐氏婚后在南京又住了4年,这期间她经常去拜见马皇后和朱元璋,两公婆对这个儿媳妇也很满意。

而朱棣自然也是深爱着妻子,两人在结婚后的第二年便有了一个女儿,此后徐氏再接再厉,在8年时间里又生了六个孩子。到1380年朱棣就藩后,徐氏也来到了北平,他与朱棣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燕王妃要协助丈夫管理燕王府这个庞大的机构。

由于生育了众多的子女,徐氏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抚养朱棣的七个孩子,其中有3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朱棣负责镇守北方,常年带兵征战在外,子女的教育问题自然需要徐氏多加操心,尤其是对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徐氏更是亲自教导。

朱棣在北平当燕王的二十多年中,徐氏这个贤内助的辅助是功不可没的,起码让朱棣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夫妻两人的感情一直不错。随着朱棣在1399年起兵造反,燕王的部队需要南下进攻朝廷的军队,此时徐氏负责镇守北平,成了朱棣军队的大后方。

当时朱棣的军队虽然很精锐,作战经验也丰富,但与朝廷相比毕竟兵力悬殊太大,不可能分出太多兵力镇守北平。朝廷看到了朱棣的弱点,于是命令李景隆出兵50万,趁着朱棣进攻大宁的间隙,大举围攻北平城,此时朱棣的老巢危在旦夕。

为了守住根据地,徐氏坐镇守城总指挥的位置,她协同世子朱高炽亲自召集守城的将士来布置城防,下达了死守城池的命令。为了充实防御力量,徐氏号召城内的妇女也参与战斗,并发给他们头盔,徐氏还亲自登上城楼督战,向敌军抛石块、掷瓦砾。

尽管李景隆的部队人数众多,也发动了很多次的攻击,但北平城最终没有被攻破,朱棣也及时带领军队回援,解了北平之围。在靖难之役中,徐氏凭借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军事知识,多次给朱棣出谋划策,她完全是丈夫创业生涯中的合伙人。

到了1402年,朱棣造反成功登上了皇位,此时就要册封皇后,徐氏无可争议地成为后宫之主。朱棣一生有名有姓的后妃有21人,但是仅仅只有3个人给他生了孩子,除了徐皇后的7个孩子外,剩余的一子一女都是庶出,四子朱高爔还很早就夭折了。

朱棣入主南京的紫禁城后,为了显示徐皇后的特殊地位,还举行了盛大的皇后册封仪式,并且让礼部的官员诏告天下,这种礼节也成了明清两代皇帝册封皇后的惯例。徐皇后的地位类似于朱元璋的马皇后,他们都是皇帝创业的合伙人,自然无与伦比。

徐皇后的父亲徐达去世后,她的哥哥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另一位兄弟徐增寿也是军队高官。在靖难之役时,徐增寿曾经私下联系朱棣,并且通报朝廷里的面军情,后来被建文帝发现逮捕,并且在朱棣进城前处死了徐增寿。

朱棣上位后,对这个曾经帮助自己的小舅子感激无比,于是想要追封徐增寿爵位,结果此事被徐皇后阻拦。徐皇后认为徐家已经有了一个公爵,不能仗着外戚的身份奢求过多的恩赐,况且徐增寿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徐景昌并没有实际的功劳,不宜封为国公。

尽管朱棣最后决定给徐景昌父子册封定国公,但徐皇后还是恳请朱棣挑选出有名望的老师,让其教导侄子徐景昌,以免让他忘记自己的恩赐怎么来的。徐家一门两国公,而且一直伴随整个大明王朝传了两百多年,这其中徐氏的功劳不可忽视。

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炽因为世子的身份被册封为太子,徐皇后对这个儿子自然是很看重,经常加以教导。而且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还把这个长孙接到宫中抚养,只是朱棣政务繁忙,又经常出去打仗,实际抚养长孙的自然也是徐皇后。

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性格暴虐,经常在外面惹事,除了朱棣之外,也只有徐皇后能够管住这哥俩,让他们不敢太过造次。徐皇后曾经多次给朱棣建议,不能只关注太子,其他两个儿子以后都是辅佐社稷的王爷,对他们的教导工作自然也不能马虎。

对于朝廷上的事情,徐皇后也经常给朱棣建议,包括对官吏的管理,不能只按照资历来提拔,也要敢于破格录用那些表现突出的人。徐皇后自幼在宫中,她深受马皇后亲民思想的影响,所以也能够体恤百姓,在很多时候能够让暴虐的朱棣冷静下来。

在执掌后宫的过程中,徐皇后参考婆婆马皇后的论述,将治理后宫的一些心得和条例记录下来,并且扩充写成《内训》二十篇,用来教导后宫的嫔妃。徐皇后还搜集一些古文资料,编纂出了《劝善书》等文章,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录到了《永乐大典》传世。

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徐皇后在1407年7月一病不起,即便到了弥留之际,她仍然让朱棣不要妄动刀兵,尽量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徐皇后也告诫朱棣不要过娇惯他们,以免外戚权力过大而影响了皇权,造成国家不稳定。

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十分悲痛,毕竟这个结发妻子曾经给了他太多的慰藉,妻子的逝世顿时让他老了很多。为了完成徐皇后最后的遗愿,朱棣在1407年北巡北平,他亲自代替妻子赏赐了当年奋力守城的军民,并且慰问了那些协助战斗的妇女。

自从徐皇后去世,朱棣就没有再册封过皇后,这个位置一直空缺了17年,直到朱棣去世为止。而且因为思念妻子,朱棣一直没有将徐皇后下葬,而是将她的灵柩停在南京的皇宫长达6年之久,很多藩属国在此期间发来悼念的文书,朱棣也一一接纳。

早在1406年,朱棣将决定迁都北京,而他自己的长陵也建在了那附近,等到长陵的地下玄宫在1413年落成,朱棣才将妻子运到北方入土为安。那时朱棣经常一个人跑到北京待着,让太子在南京坐镇,他在北京一呆就几年,期间经常去祭奠亡妻。

到了1424年正月,64岁的朱棣再次北伐,他调集了大批精锐明军,准备出征塞外,但这次他再也没有回来。朱棣病逝前,留下遗诏让朱高炽继位,并且嘱咐儿子将自己和徐皇后合葬,在朱棣去世半年后,他与徐皇后一起被安葬在了长陵。

徐皇后是朱棣的发妻,不同于古代很多皇帝与皇后都是政治婚姻,两人从小就有很深的感情,他们的关系甚至比朱元璋与马皇后还要牢固。而徐皇后的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创业合伙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自朱棣后,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孙所决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