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

三国时期,看国土面积没啥用啊,得看人口和人员质量说话。毕竟打仗、后勤、经济发展,可不是光看面积说话的。

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州,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益州,交州。

曹魏占了: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州,豫州,徐州,青州,凉州,小部分荆州,小部分扬州。

东吴占了:大部分扬州,交州,大部分荆州。

蜀汉占了:益州。

从数量上来说,曹魏完胜东吴和蜀汉,他们俩加起来还不够曹魏的一半多。可是从地图上来看,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东吴和蜀汉的占地面积还真不比曹魏少多少。

这是为啥?因为东吴所占的扬州、交州和荆州,和蜀汉所占的益州,基本把长江以南的地盘全部给瓜分光了,那不就是半个天下了嘛!

那么我们能说东吴和蜀汉加在一起就能比曹魏厉害了吗?当然是不行的,因为那时候土地资源远没有人口资源来得重要。

一、东汉末年,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北方。

东汉末年,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全都在北方,尤其是洛阳周边地区,因为这里是国都所在地,是东汉重点打造的区域。

而且那个时候黄河流域的人口,明显要多于长江流域。这就是为啥北方地盘不算大却要分成那么多州郡的原因,因为人口太多了。

东汉战乱前的人口分布大概是这样的:

司隶:300万人。

豫州:500万人。

冀州:560万人。

兖州:400万人。

徐州:300万人。

青州:300万人。

凉州:50万人。

并州:70万人。

幽州:250万人。

扬州:420万人(其中曹魏控制的九江郡占50万人左右)。

荆州:550万人(其中曹魏控制的南阳郡就有250万人)。

交州:110万人。

益州:500万人。

从以上的人口分布我们会发现,人口超过500万的州郡,只有豫州、冀州、荆州和益州。而豫州和冀州都在曹魏手里,荆州部分在曹魏手里。东吴只有荆州大部分地盘,蜀汉只占据益州这么一个地方。

所以说曹魏跟他们俩拼人口的话,只需要动用豫州和冀州就能击败对方了,此外曹魏手里还有一堆实力强劲的选手。

当然了,这么比较是有失公允的,因为三国前期的战乱,大部分在北方出现。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宁,所以人口损失也相对北方少得多。

不过就算是这样,曹魏集中全部州郡的实力,那也是完胜东吴和蜀汉的。在东汉巅峰时期,全国人口有6500万左右。可是到了三家归晋的时候,全国人口只剩下了1600万人左右。

这里面曹魏的地盘上,占据了一半还要多,而东吴和蜀汉加起来还不到一半,由此可见,即使是战乱对北方地盘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北方还是强于南方。

二、人员素质完全不同。

东汉末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终都在北方,尤其是环洛阳经济文化圈,那都是培养一等一人才的地方。

古代打仗,除了人口数量很重要外,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人才也相当重要。就说这一点,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也不是曹魏的对手。

刘备为啥在北方混了20年?哪怕一无所有,依旧奋斗不止?就是因为北方是人才的聚集地,只有在北方混出名堂来,才能吸引人才到他麾下。

三国时期,指点江山的重要人物基本都是北方人。

第一,看看曹魏阵营的人才。

荀彧、荀攸:颍川颍阴县人,也就是河南许昌人。

郭嘉:颍川阳翟人,也就是河南禹州人。

贾诩:武威郡姑臧县人,也就是今甘肃武威市人。

程昱:兖州东郡东阿人,也就是山东省东阿县人。

许攸:河南南阳人。

第二,看看蜀汉集团的人才。

诸葛亮是哪儿人?山东琅琊郡人。他是跟着叔叔到了荆州,这才遇到了后来的刘备。

庞统:荆州襄阳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那时候也被曹魏给占了。

法正:陕西省眉县人。他是跑到益州,先给刘璋打工,后给刘备干活的。

徐庶:颍川阳翟人,也就是河南禹州人。他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候,离开了刘备投奔了曹操。

第三,看看东吴集团的人才。

张昭:徐州彭城人。孙策创业的时候,南下躲避战乱的张昭,跟随孙策征战天下。

周瑜:安徽庐江人。这地方在三国时期,隶属于合肥,正儿八经的曹魏地盘。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也是山东琅琊郡人。

鲁肃:安徽滁州人,这地方历来都是曹魏和东吴争夺的焦点,不过也属于长江以北。

吕蒙:汝南郡富陂县,如今隶属于安徽阜南县,也在长江以北。

由此可见,挑了这么多三国著名的谋士,清一色都在长江以北诞生。其中北方人更是居多,所以你说蜀汉和东吴,拿什么去跟曹魏斗呢?

人才方面曹魏基本对蜀汉和东吴处于碾压状态,这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就算三足鼎立了,大家一起教化百姓,可论速度和质量,还得要说是曹魏更胜一筹。

总结:光看地盘是看不出个什么名堂的。

三国时期,地面以下的资源,几乎处于没啥用的状态。只有拼人口和人才,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人口多了,不光参军打仗的人多,而且生产力也会增强,后勤补给更加充足,这些都是对打胜仗有很大好处的。

人才多了就更别提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优秀的人才对战局的影响,那完全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你明白了吧?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还是诸葛亮那句老话说得好:“待天时有变”。留给蜀汉和东吴唯一的翻身机会,就是等到曹魏内乱。

可惜曹魏就算在司马懿时期发生了内乱,似乎也没有伤筋动骨。毕竟东吴内乱也不少,而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又是人才凋零。这或许就是天数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如果只看常见的三国地图,蜀汉的疆域面积只比曹魏略小,东吴的地盘甚至比曹魏还大点。

但问题是,常见的三国地图并不准确。

相比之下,我觉得网友绘制的地图,要更能反映当时的情况。

曹魏的地盘,是实打实的地盘。都是高度开发地区。基本没有独立于中央的割据势力。占多大的地盘,朝廷的控制范围就是这么大。

相比之下,蜀汉和东吴就差点意思了。存在严重的“注水”问题。

就拿蜀汉来说。

云贵地区的南蛮,一直到蜀汉灭国,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蜀汉也一直没能利用上南蛮的人力物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反驳了。

你胡扯!

《三国志》中清清楚楚记载了: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汉晋春秋》也记载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人家正史都清清楚楚写了,诸葛亮一战搞定了南蛮,南人不复反矣,你还在这里胡扯。

是的,正史确实记载了诸葛亮南征,搞定了不服王化的蛮夷。

但问题是,正史同样还有这样的记载: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李恢传》

诸葛亮南征,大军刚走,南蛮就复叛,杀了诸葛亮留守的将领。幸亏建宁土著首领李恢挺身而出,平定叛乱,这才挽救了危局。

233年,诸葛亮去世的前一年,南蛮再叛。带头的人叫刘胄。当时的庲降都督张翼甚至都搞不定,直到诸葛亮派回马忠、张嶷增援,汉军才把刘胄干死。

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庲降都督张冀还,以忠代冀。忠遂斩胄,平南土。——《三国志·马忠传》

类似的记载,太多了。总之,事实就是诸葛亮根本就没搞定南蛮。

之后的蒋碗、费祎、姜维,也都没搞定。

而扣掉南蛮占领的云贵地区,蜀汉的实控地盘还剩多少呢?

东吴也一样。

东吴的内部也存在武陵蛮和山越人。

这些都是不服孙吴朝廷的割据势力。

另外交州地区也是时而叛乱,让孙权和孙皓头疼不已。

东吴扣掉这些王化之外的地盘,实控地盘还剩多少呢?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局面了。

曹魏的地盘基本还是那么大。

东吴和蜀汉的地盘有大幅度缩水。

曹魏优势明显,蜀吴只有联手才能抗魏。

注意,这还只是地盘面积上的对比。如果算上当时南北方的土地开发差距,曹魏的优势更加明显。

我们知道。评价古代封建王朝国力强弱的关键标准,主要看人口数量。

人口多的王朝,不见得强。

但人口少的王朝,国力肯定虚弱。

而人口的多少,又由耕地面积决定。

也就是说:一个政权实力如何,关键看人口体量。而人口的多少,又主要由地盘内的可耕土地面积的多少所决定。

所以,耕地面积的多少,是评价封建王朝实力的关键中的关键。

那么,魏蜀吴三国的可耕土地情况如何呢?

这是我们国家的地势图。

只看这张图,会给人一种错觉:蜀汉的地盘质量差点,东吴和曹魏一样,都占领大片平原地区。

但实际上,用电子图,把地图放大就知道了。

中国南方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丘陵地貌,虽然海拔不高,但落差并不小。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地形特征。

(浙江丽水山区)

也就是多为山丘地貌,平地很少。

所谓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可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就是如此。

到处都是山丘,想找块平地种田,很难,是一种奢望。

所以,中国的地形图,实际上是这样的。

而中国的耕地分布,实际上是这样的。

我国面积虽大,但可耕面积并不多。比印度要少。而且,耕地分布还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南方虽然有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山丘地形,不是平原。

而山丘地区的耕地,又都是这样分布的。

支离破碎,分布在山谷。

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几乎都是这样的地形。就没有一个过得去的大平原。众多的山地,即便是现在,也给当地的交通和城市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成为阻碍整个华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看看广东的GDP都领跑全国多少年了,而发达地区也只限于珠三角一带,就知道这种地形地貌对经济发展有多大影响。

这还是现代。要是搁在三国时代,南方根本不可能与北方对抗。

只要北方结束战乱局面,认真发展经济,恢复人口后,分分钟就能碾压南方。

南方凭什么抵挡北方来敌?凭实力?那是笑话了。只能靠自然地形。

割据长江中下游的政权靠长江防御。

割据四川的政权靠山川险阻自保。

而这种防御,只能是一时的。南方政权想要活得久一点,就必须要主动进攻北方政权,把战线尽量往北推。否则时间长了,当南方政权内部出现腐化堕落问题后,北方就能灭了南方政权。

在绝对实力面前,所有的投机与运气都不堪一击,所有的计谋和战术都是渣渣。

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

因为地图的错觉啊,表面上看魏蜀吴三国的面积差不多,但实际上蜀汉和东吴的实际管辖面积和人口都远远小于曹魏。

人们会认为魏蜀吴三国差不多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幅图,如果单纯的看这幅图,那蜀汉加东吴的面积确实与曹魏差不多,这里面蜀汉的地盘包含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而东吴则包括了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还要带着越南。虽然看着蜀汉和东吴的地盘都不小,但其实这图是不对的,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反映出三国的实际管辖面积。

真正要靠的还是这幅图,在这幅图中就可以看出,蜀汉的主要地盘也就成都平原附近,至于其他地方都是零碎的地盘,根本就不能形成有效管辖,就像孟获所在的南中还是诸葛亮好不容易平定下来的,此时的云南等地根本就没有开发完成,无法为蜀汉提供赋税和兵源。

东吴的情况同样如此,东吴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像交州等地更多是名义上被东吴管理。并且东吴境内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比如山越族,这些少数民族与东吴政权互相敌视,彼此攻伐,别说为东吴提供赋税和兵源了,反而还极大的牵制了东吴的力量。并且像东吴控制的两广地区一直到两宋时期都还没有彻底开发完成,更别说是三国时期了,东吴实际掌握的成熟耕地也就是长江中下游那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地图上那么大。所以,东吴的实力并不像地图显示的那样大。

曹魏则不一样,曹魏占据的地盘基本都是黄河流域附近,这些地区早就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有效开发,并且无论是关中平原还是华北平原所能提供的耕地面积都要远超过蜀汉和东吴。庞大的人口和足够的耕地,为曹魏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蜀汉和东吴如何联合,都无法弥补人口和耕地上巨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曹魏所占据的地方还都是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可以为曹魏提供远超过蜀汉和东吴的耕地,而有了足够的耕地,那就意味着人口可以得到快速的增加,曹魏的实力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大。

其实真正的三国实力就如同此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魏国无论人口还是兵力都是要超过蜀汉与东吴的总和,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天下三分,魏占其二”的原因了。

可以说,只要曹魏能守住地盘不丢,那就可以慢慢的耗死蜀汉和东吴。

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

我们看三国时期的地图,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三国时期分十三州,分别是: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凉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各国的国土面积:

1、魏国当时占了十三州之中的司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凉州这九州,以及荆州北部与扬州的一部分;国土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

2、吴国则占据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势力范围覆盖了荆州中、南部,扬州大部分,以及交州全境;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

3、蜀汉仅仅只有益州一个州,国土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

如果我们单纯的从地图上来看,吴国与蜀国两国加起来的面积可以与魏国平分秋色,甚至超过曹魏。但这种感觉纯粹是主观意识上的一种认知错觉,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通过地图来看待当时的水平。

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人口、经济、军事、教育、民生、文化、人才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只是局限于土地范围。

打一个比喻:新疆的面积相当于287个上海,可是经济不是一个级别的。新疆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3797.58亿元,而上海的2020年生产总值达3.87万亿元。

古代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比的就是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相对于南方,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的经济,主流文化还是集中于北方,主要的农耕区域开发程度也比南方高。反观南方大多是荒凉偏远,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孙吴地区经济方面

吴国当时的主要的经济集中在扬州下辖的吴郡、丹阳、庐江、豫章、会稽、庐陵六郡,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江东六郡。至于扬州其他的区域大多数都是“山越”等南方少数民族占据,“山越”当时虽然处于孙吴的政权下,但他们不服管教,时常叛乱,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每个东吴将领都有平定“山越”的战绩。

还有就是荆州,当时荆州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北部,而这片区域刚好也在曹操的控制范围。自夷陵之战后,东吴需要在荆州驻扎大量的军队,以防魏国与蜀国的进攻。战乱也使得荆州得不到太大的发展。

至于交州虽大,后来孙权大力发展经济。但是在那个时代,距离中原较远,经济不发达,人口较少,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

蜀汉地区经济方面

三国时期的益州面积是当时最大的,领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柯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巴东属国13个郡国。约为今日的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大部分,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甘肃省各一隅。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南中,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

改南中七郡是为: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当时益州南中大多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理偏远,经济得不到发展,即便时至今天仍然有一些落后地区,更别说是在三国时代。而且世代居住在那的原住民还经常与外来者发生激烈矛盾,迫使蜀汉政权只能动用武力征服,尽管诸葛亮率领大军平定南中。但是,之后依然时有叛乱不断。

至于汉中郡,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就曾将汉中百姓悉数迁走,造成汉中的生产力停滞不前。再加上汉中是蜀汉的用兵之地,根本得不到太大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益州也只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可以依仗。可这也支撑不了诸葛亮与姜维的连年北伐。

三国各国人口数量:

1、魏国人口数量约为500万。

2、吴国人口数量约为250万。

3、蜀汉人口数量约为110万。

北方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时期,无论文化、经济、人口、军事都要比南方发达。

南方经济后来超越北方,也是经过三次人口大南迁,才导致南方的经济大规模发展。

1、第一次是西晋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民不聊生,造成汉人南渡衣冠。使得南方的经济大规模发展。

2、第二次就是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发,经济开始衰落;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开始逐渐发展,得以追上北方经济的脚步。

3、第三次则是靖康之难,人口再次大量南迁。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从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经济南方开始超越北方。

我们可以从以上数据看到,综合实力魏国是要强于吴国与蜀汉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毫无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与姜维屡次北伐失败,孙权止戈于合肥城下的原因。

相反曹魏灭蜀,司马晋伐吴却轻而易举,这都是基于人口数量,土地耕种开发,人才教育,文化氛围,经济等实力基础。

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势力退出荆州,虽然刘备后来东征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但并没有土地上的争夺,再加上刘备在夷陵之战全军覆没,前期占据的秭归到夷陵之间的土地又全部失去,从此之后,三国魏、蜀、吴三大政权各自控制的土地基本上固定下来了。

一、蜀汉政权

蜀汉政权所控制的区域只有益州一个州,下辖21个郡,分别是:蜀郡、汉中郡、阴平郡、武都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犍为郡、汉嘉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牂牁郡、越隽郡。

蜀郡就是蜀汉的首都,包括了今天成都市及周边地区,还包括了成都下辖的郫县区、崇庆市、邛崃市等地。

孙权、曹操、刘备

汉中郡是蜀汉最北边的领土,是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过来的,汉中郡通过秦岭与曹魏的关中地区相连,刘备所占据的汉中郡主要在米仓山以北、秦岭以南、今陕西勉县与留坝以东、陕西安康市下辖的紫阳县与石泉县以东的地区。

阴平郡位于蜀汉地盘的西北角,是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中夺过来的,包括今天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四川绵阳市下辖的平武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基本上位于四川与甘肃的交界处。

武都郡位于蜀汉地盘的北边,也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夺来的,包括今天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徽县、成县、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基本上位于陕西省与甘肃省的交界处。

天下十三州

巴西郡位于蜀汉的中东部,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县、四川省南充市及下属的西充县与仪陇县、蓬安县、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宣汉县与达县区、万源县、四川省巴中市与通江县、重庆市城口县等地,基本位于四川省的东部地区。

梓潼郡位于蜀汉的中部,紧靠成都,在成都的东北部,包括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四川省广元市及下辖的剑阁县,四川省绵阳市及下辖的梓潼县、江油县等地,位于四川省的中部地区。

巴东郡位于蜀汉的东部,包括今天的重庆开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这里是重庆的北部,与湖北省交蜀的地方。

东广汉郡位于蜀汉的中部,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四川省遂宁市,位于四川省的中部。

广汉郡位于蜀汉的中部,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德阳市下属的绵竹市、什邡市、成都市新都区,在成都市的北边,四川省的中部。

巴郡位于蜀汉的中部,包括今天的重庆市梁平区、忠县、垫江县、丰都县、涪陵区、合川区、江北区、重庆市区、巴南区、永川区、綦江区、南川区以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主要是今重庆市中南部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一角。涪陵郡位于蜀汉的东部,包括今天的重庆市武隆区、黔江区以及重庆下辖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今天的重庆市东南角。

益州北部地图

江阳郡位于蜀汉的中部,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省自贡市、重庆省大足区、四川省泸州市以及下辖的合江县与叙永县、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及习水县,位于四川省、重庆市及贵州省三地交界处。

犍为郡位于蜀汉的中部偏西,包括今天的四川省成都代管的简阳市、四川省资阳市、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四川省乐山市及犍为县、四川省宜宾市,主要位于四川省的中部。

汉嘉郡位于蜀汉的中西部,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名山区、荥经县、汉源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及九龙县,位于四川省的中部。

永昌郡位于蜀汉的最南边,包括今天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及永平县、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腾冲县,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盈江县、瑞丽市、云南省普洱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与勐腊县,这里是云南省的南部,西边与印度相连,南部是缅甸与老挝,是蜀汉最大的郡。

益州南部地图

云南郡位于蜀汉的南部,包括今天的云南省丽江市下辖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洱源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弥渡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元谋县、永仁县,四川省攀枝花市,这里是云南的北部与四川省交蜀的地方。

建宁郡位于蜀汉的南部,包括今天的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马龙县、陆良县,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路南彝族自治县,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市、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安宁县、富民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云南省楚雄自治州双柏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寻甸回族自治县等地,位于云南省的中部及北部地区。

兴古郡位于蜀汉的最南部,包括今天的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广南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砚山县、文山市、马关县,麻栗坡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县,石屏县,云南省个旧市,云南省红河自治州蒙自市,屏边苗族自治县、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等,这里是云南的东南边。

朱提郡位于蜀汉的中南部,包括今天的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盐津县、大关县、镇雄县、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云南省昆阳市东川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地,位于云南东北部与贵州的交界处。

三国地图

牂牁郡位于蜀汉的东南部,包括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及周边地区、贵阳市及周边地区、安顺市及周边,都均市及周边,毕节市东部、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及茘波县等地,位于贵州省西部及南部。

越隽郡位于蜀汉的中部,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冕宁县、昭觉县、美姑县、雷波县、盐源县,四川省西昌市及周边,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主要在四川省南部。

综合起来,蜀汉政权控制的土地包括整个四川省、整个重庆市、陕西省汉中市、甘肃省南部、贵州省西部、整个云南省,面积合起来差不多是110万平方公里,户数约为20~28万户,人口约90~94万人,带甲士卒102000人,官吏4万人

二、东吴政权

东吴政权控制了将近三个州,分别是:扬州、交州、荆州(除南阳郡及部分江夏郡之外)。

东吴政权土地的增扩,主要是在公元219年孙权偷袭了荆州,杀死了关羽,抢占了蜀汉的荆州三郡(武陵郡、零陵郡、南郡),之后就一直维持这个状态,直到280年灭亡为止。

扬州包括了11个郡和1个典农校尉部,分别是:蕲春郡(湖北蕲春、黄梅、黄州一带)、庐江郡(安徽省庐江县及潜山市一带)、丹阳郡(今江苏省南京市一带)、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鄱阳郡(今江西省鄱阳湖一带)、临海郡(今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以及福建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临川郡(今江西省抚州地区)、庐陵郡(江西省泰和县一带)、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瓯市一带)、毗陵典农校尉部(今江苏省常州地区)。

三国局势图

扬州的范围主要包括了今天湖北省东部蕲春一角、江西省全部、浙江省和福建省全部,以及江苏省的南部地区。

交州主要是六个郡,分别是: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郁林郡(今广西南宁地区、柳州地区、贵港地区)、苍梧郡(广西梧州地区及广东省肇庆地区)、朱崖郡(今海南省)、高凉郡(广东阳江及恩平一带)、南海郡(广东广州地区、江门、中山、惠州、揭阳、清远、汕头、潮州、深圳、香港、澳门),交州包括了今天的两广地区及越南北部。

东吴政权控制的荆州主要有六个郡,分别是: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地区及鄂州市)、南郡(今湖北省荆州市、荆门市、天门、潜江、仙桃、宜昌市)、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及广东韶关地区)、零陵郡(今湖南省昭阳市到广西桂林一带)、武陵郡(今湖北来凤、鹤峰、湖南省石门、常德、怀化、吉首一直到交界的贵州省铜仁市、凯里市)、长沙郡(今湖北崇阳、蒲圻、湖南省岳阳地区、长沙地区、株洲地区)。

东吴控制的荆州范围包括今湖北省的中南部、湖南省的全部、贵州省的东部以及广西、广东的北部地区。

综合起来,东吴控制的区域包括了大部分湖北省、整个江西省、整个湖南省、整个广东与广西地区、整个福建省、整个浙江省、大部分江苏省、安徽省南部一小块、全部的上海市,还包括台湾省、香港地区与澳门地区。

三国郡县图

东吴控制的土地面积差不多达到了135万平方公里,户数有40万余户,人口达到了230万人,常规作战部队达到20多万人

三、曹魏政权

当时东汉有十三州,曹魏政权控制了其中的九个州,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州、凉州。

幽州是当时三国最北边的地方,其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全部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

幽州下辖12个郡国,分别是:代郡(今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上谷郡(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及北京延庆市一带)、范阳郡(今北京东南、天津及河北涿州一带)、燕国(今北京市)、渔阳郡(今北京怀柔区)、右北平郡(今天津市蓟县到河北唐山一带)、辽西郡(今河北迁西到辽宁义县)、昌黎郡(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后三郡均为朝鲜北部)。

三国控制区对比图

冀州包括了今河北中部及南部、河南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下辖9个郡国,分别是:中山国(今河北定州市)、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河间郡(今河北省河间市)、渤海国(今河北沧州到山东滨州一带)、安平国(今河北冀州市)、清河郡(今河北省邢台市)、魏郡(今河南安阳到河北邯郸市以南)、赵国(今河北邯郸一带)、巨鹿郡(今河北邢台平乡到晋州一带)。

并州包括今山西大部、内蒙古与山西交界的地区以及河北省西部和陕西省东部及北部部分地区。下辖9个郡,分别是: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与晋城一带)、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到包头市一带)、定襄郡(山西省忻州)、雁门郡(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朔方郡(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

青州主要在山东省境内东北部地区,下辖6个郡国,分别是:平原郡(山东省平原县一带)、东莱郡(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济南国(今山东省济南市及章丘一带)、乐安国(今山东省寿光市、滨州市滨城区、东营市一带)、北海国(今山东寿光市到昌乐县一带)、齐国(今山东淄博一带)。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

兖州包括今山东西南地区及河南东部地区,下辖8个郡国,分别是: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济阴郡(今山东省菏泽市)、山阳郡(今山东省巨野县)、任城郡(今山东微山县)、东平国(今山东省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东郡(今河南濮阳)、泰山郡(今山东泰安)、济北国(今山东省德州到河北沧州一带)。

徐州包括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下辖6个郡国,分别是:下邳国(今邳州市、淮安市一带)、彭城国(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琅琊国(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海国(今山东郯县)、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市)、东莞郡(今临沂市沂水及莒县北部一带)。

豫州包括今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地区,下辖6个郡国,分别是: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梁国。

司隶州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原来是东汉首都附近,下辖7个郡国,分别是: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郑州市及周边)、弘农郡(河南省三门侠市到陕西省商洛市一带)、京兆尹(今陕西省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扶风郡(今陕西兴平县、泾阳县)。

凉州

凉州包括今陕西省西部、甘肃省全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下辖11个郡国,分别是:武威郡(今甘肃省武威市)、敦煌郡(今甘肃省敦煌市)、酒泉郡(今甘肃省酒泉市)、张掖郡(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平郡(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一带)、陇西郡(今甘肃省天水市)、南安郡(今甘肃省陇西县)、广魏郡(甘肃省通渭县、清水县、秦安县)、安定郡(今甘肃省庆阳市到宁夏自治区彭阳县)、北地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综合起来看,曹魏政权的控制区域最大,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全部、宁夏南部、青海西部、陕西除汉中之外的所有地区、河南全部、湖北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全部、河北全部、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辽宁省大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曹操政权控制的土地面积差不多达到了165万平方公里,户数有66万余户,人口达到了443万人,常规作战部队达到50多万人

魏蜀吴三家实力对比

来比较一下三家政权的控制区域面积,其实差的并不多,最多的是曹魏,达到165万平方公里,其实是东吴,达到135万平方公里,最后是蜀汉,面积是110万平方公里

再比一下三家政权的总人口,最多的是曹魏,有443万人,其次是东吴,有230万人,最后是蜀汉,只有94万人,曹魏的人口比东吴与蜀汉的总和还要多119万人。也就是说曹魏的实力比东吴和蜀汉实力加起来还要强,这是三方的差距所在。

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人口就大量减少,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三是自然灾害,战争死亡的人数最多,一个黄巾起义,保守估计的死亡人口就是在百万以上,从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何进被杀后,天下就陷入了混战,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才算稍微稳定下来。

三国鼎立图

三国时期并不缺土地,缺少的只是人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战争中抢掠人口也是一大目的,比如曹操征汉中张鲁,拿下汉中后,就把汉中人口迁走曹魏境内,既然后来被刘备打败,刘备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座空城,曹操还把武都、阴平二郡的人口也迁走了,刘备也做过同样的事,长坂坡之战,刘备不是带了十余万百姓一起南逃,都是为了人口,有人口就能生产,就能种地,就能打仗,所有一切都从人口来,所以看待三国实力,还是看人口。

所以,算起来还是曹魏的实力最强,其实是东吴,最后是蜀汉

另外,华夏当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是在中原及北方的,也就是曹魏控制区,虽然很长时间内受到了战争破坏,但长期来说,这是一种人心所向,也是一种号召力,所以曹魏政权自称中国,而东吴与蜀汉只能偏安。

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

人口问题啊。

《文献通考·卷十》:汉昭烈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蜀亡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三国志·卷四十八》: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文献通考·卷十》: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当然,在古代,户籍统计不可能很精确,因为有挂靠、隐户,兵户,投充等问题。实际上,魏人口大约1300万,蜀大约150万,吴大约700万左右。

所以光有地盘不行,还得看人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