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如何从一个贫困孤儿变成大清王朝的最大的权臣呢?

和珅这个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的信任,平步青云,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身上至少有这么几个优点:

  1. 第一,刻苦好学,导致他很有才华。
  2. 第二,年轻帅气,导致乾隆看他很舒服。
  3. 第三,会做人,导致他人缘很好。
  4. 第四,处处为领导着想,导致乾隆倍儿高兴。

以上几个有点,但凡一个人具备其中某一个,那都能够飞黄腾达,更何况和珅同时具备这4个呢?

一、和珅的才华,与众不同。

现代年轻人,一天到晚就知道随大流。考大学的时候,什么专业就业火,就一窝蜂全都报那个专业。实际上这样做真的对吗?

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某一个行业不可能一直火下去,可是报考的人太多,将来就业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反倒是加速了这个行业的衰败。

比如说过去土木工程火,所以大家一窝蜂全都报考土木,结果等毕业以后土木人才太多,以至于公司开出的起步工资越来越低。为啥?人太多了,你不来做有的是人抢着做。

同样,目前大学生一窝蜂都去报考互联网专业,已经出现了这个专业的起步工资逐渐走低的现象,只是大家还没有发觉而已。

和珅就与众不同了,他发现读书人个个都学习四书五经考科举,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他对考科举压根就不上心。

那么他在学什么呢?小语种!没错,和珅这辈子非常好学,心思都花在了小语种上。他熟练地掌握着满语、汉语、蒙语、藏语,后来英国使团访华的时候,和珅还特地学习了英语,即使不算熟练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是不成问题的。

这就奇了怪了,学习小语种就能做大官?至少在当时来说,和珅这样的人才,是无法取代的。这就是和珅聪明的地方。

当时藏区有人来朝拜乾隆,满朝文武都没法子跟藏区的人交流,唯独和珅站了出来,成为了乾隆的翻译,这就是本事!

英国使团访华的时候,和珅立刻苦学英语,瞬间承担起了外交大臣的重任,其他人也只能竖起大拇指,表示叹服。

别以为和珅只会小语种,其实和珅饱读诗书,很多人听不明白乾隆说的话,可和珅一听就懂,这都是古代书本里的原话,可见和珅博学多才到了何种地步。总之多读书,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二、和珅长得帅,这是非常重要的优点。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是颜控,其实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颜控。比如说明朝选拔进士的时候,最后一关叫殿试。其实就是皇帝亲自面试这帮读书人。

那么皇帝看什么呢?除了看文章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人的长相。只有五官端正之人才可能被皇帝选中。而且明朝特别喜欢国字脸,脸越方越吃香。

到了清朝,其实也没多大差别,可能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不过都是靠颜值说话。皇帝身边都有一帮御前侍卫,这帮人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要长得帅!

因为这帮人整天要陪在皇帝身边,要是长得丑,皇帝不得犯恶心吗?和珅恰好就是个长得很帅的人,他也因此有幸成了乾隆的御前侍卫。

乾隆是越看他越喜欢,所以很快就将和珅当成了自己的心腹。而且那时候的和珅年轻啊,二十七八岁的帅小伙儿,谁见了不多看两眼呢?

三、和珅太会做人了。

这或许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当然了,打算隐居的朋友例外。但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是不是要先学会做人?

不管是对领导、同事还是下属,都要学会做人。和珅就是这么一个会做人的人。比如说大学士阿桂是个非常厉害的人,文武双全,他一直瞧不起和珅,认为他是攀龙附凤爬上来的。

可和珅却处处让着阿桂,每当阿桂在乾隆面前说和珅坏话后,和珅都要在乾隆面前夸阿桂的好,甚至要把弟弟和琳送到阿桂那儿历练,久而久之乾隆就会觉得和珅真是个大好人。

看不上和珅的还有福康安,他可是乾隆手底下大红人,可是和珅呢?不仅不得罪福康安,反而带着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一起发财。

乾隆下江南不打算用国库里的钱,又舍不得用内务府里的钱。和珅为领导解决了后顾之忧,他提前通知了一些必经之地的官员们,让他们负责接待工作。乾隆一高兴,就将他们提拔了,和珅自然也捞了不少好处。

四、和珅永远都站在乾隆这边。

这是乾隆最看重和珅的地方,就说刚才下江南的事情,乾隆舍不得花钱这事儿,不可能亲口说出来。和珅体会到了以后,立马给乾隆解决了这一麻烦,而且非常漂亮。

和珅很早以前就开始临摹乾隆的字帖,很多人不能理解,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这么多书法大家的字你不学,为何要学习乾隆的?

这就是和珅的高明之处,只有学会了乾隆的字体,将来才可能帮着乾隆做点事儿。乾隆得知以后,那叫一个高兴啊!

乾隆做了60年皇帝以后,不好意思继续干下去了,所以就提前禅让大位给嘉庆皇帝。这个时候乾隆还舍不得放弃权力,和珅跑出来为乾隆解围了。

他建议乾隆只是禅让大位,不要交出权力,国家大事还是由乾隆乾纲独断,让嘉庆先坐几年冷板凳。乾隆非常高兴,就这么又做了3年多手握实权的太上皇。

总结:和珅的人生有点励志。

和珅的父亲虽然是清朝的将领,可是英年早逝。和珅和弟弟和琳从小就没有人庇佑,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在这种情况下,和珅没有放弃努力,他自己努力学文,安排弟弟好好学武,这样一来将来兄弟俩才能文武双全,合作办事。

长大以后的和珅,学了多种语言,依旧没有放弃学习,还在努力攻读四书五经,就是为了能够拉近自己和乾隆的距离。

所以说,和珅的奋斗史,其实还是相当励志的,至少他不是个坐吃等死的人,也不是个只会遛鸟斗蛐蛐的二代。当然了,后来的和珅走上了贪腐之路,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

参考资料:《清史稿》

和珅是如何从一个贫困孤儿变成大清王朝的最大的权臣呢?

和珅并非贫困孤儿,是有显赫家世官宦后代。和珅的九世祖就是努尔哈赤起兵创业的人,高祖尼雅哈纳跟随从皇太极从北方绕道打到北京使崇祯杀了袁崇焕,又远征山东,攻破河间府,是首先登城的人,被赐巴图鲁(优秀)轻车都尉。有和皇太极的先锋官多尔衮一样的官职称号。

他的孙子阿哈欢色世袭祖职,又兼任佐领,就有每年俸银155两,米155担,还有养廉银500两,生活富裕有保障,后在跟随康熙大帝,西征准噶尔部落时阵亡。被追赠云骑尉。

和坤父亲常保,承袭祖父两人的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云骑尉的世职俸禄。当上了福建副都统。己是大清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更比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多了很多。家世显赫,不同一般。

更不要说贫困孤儿。他和弟弟和琳从小在家,受到良好教育。在九岁时,和弟弟在父亲因病去世。直接从福建,送到康熙太子的咸安宫中,和乾坤的儿子们,与嘉靖一起学习,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更得大儒吴省兰,吴省钦老师喜爱,皇宫的高贵,教育王子的学校,老师学问必深厚不说,咸安宫是皇帝的太子宫。有机会在那里学习,生活优越不说,更有机会接触全国各地顶级军事行政大员来北京谨见皇帝。十八岁时,被直隶总督冯英廉选中,成为孙女婿,次年参加科举,名落孙山。

但他承袭祖宗轻车都尉,就成为了军事二品大员。从学习环境和世袭官职,都使和坤能轻易地接近最高大清撑权人乾隆皇帝。

22岁时,己经充任粘杆处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有多是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当乾隆读边报,看到有要犯出逃者微怒。念《论语》中“虎兕出于柙”之语何意。随从侍尉,都不知何意。和坤立即回答,典守者不得其责耳。乾隆见他是咸安官学生,长大后,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博得乾隆欢心,青云道上,成为御前侍卫,又成为兰旗满河都统。他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能力,不断升迁。兼任多职,成为一等忠襄公,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外管西藏,蒙古,各地土司的理藩院,内理吏部,户部,刑部,户部三库,考试翰林院学士,主编<四库全书>总裁,全权领导侍卫大臣,步军统领,事关国政,经济,军事,外交,是个多面全才。权势之大,管事之多,清朝罕见,加上是乾隆亲家。儿子是额驸。更是乾隆大红人与心腹诗友。

乾隆中期,土地扩大,人口极增,国库丰厚,乾隆开始奢侈,放松对官吏管理,又以巡视各地为名,游山玩水,挥霍无度,大量收受各地官员盘缠钱,尽把国库败空。

和坤为主子享乐,用尽心思搜刮财富,骇人听闻。一边讨好主子巧立名目纳钱,一面交结广大下属为自吹鼓捧场。更使大清朝野上下腐败败落到官场中人人难以清白程度。和坤利用权力,中饱私嚷,获得比大清国十几年收入都多财富。社会贪污成风。官员们穷奢极欲,坐威作福,百姓们啼饥号寒,水深火热。

各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社会子矛盾加巨。嘉庆即位,为防止国家大规农民暴动,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打击各地腐败官员。先首拿大贪官和坤开刀,没收他的家产,允实国库,缢死和坤,教育大家,控制腐化。但大清官场黑暗到底,成效无几,大清由盛转衰。王朝风雨漂摇,不断走深渊。

和珅是如何从一个贫困孤儿变成大清王朝的最大的权臣呢?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非和珅莫属,从他进入官场开始,到被嘉庆帝革职抄家处死的二十七年里,和珅共贪污十一亿两白银,而当时清帝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七千万两,等于十五年的清廷财政收入。和珅家中光是为他管理账务的就有四名婢女,墙中、地下皆有其贪污受贿得来的银两。

和珅不仅家财万贯,权势也更是古往今来无几人能比。自从和珅踏入官场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升迁,最终几乎与太子平起平坐,话语权甚至超过了后来的嘉庆帝。公元1799年乾隆帝驾崩,宣告着和珅的保护伞不复存在,仅仅过了几日嘉庆帝便下诏查处和珅贪污一案,搜出的财产不仅震惊朝野上下,就连后世对此也感到十分震撼。

古往今来第一贪官:和珅

出身贫寒却官运亨通

公元1750年,钮钴禄·善保(和珅)出生于福建,是当时福建副都统钮钴禄·常保的儿子。在其三岁时,母亲因难产不幸去世;在其九岁时,父亲也因病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和珅和亲弟弟和琳两人相依为命。和珅长大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咸安宫,正式进入官学学堂学习。在这期间,和珅将满语、汉语、蒙语、藏语四种语言全部学会并达到了精通的地步,深受老师喜爱。也正是在此时,他才将自己的名字从善保更换为和珅。

和珅之弟钮钴禄·和琳

在他十九岁那年曾经想通过科举考试平步青云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不幸落榜。后来通过承继轻车都尉一职终于进入官场,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公元1768年,大学士冯英廉看中了和珅,认为他将来定有一番大的成就,于是将自己的孙女冯霁雯嫁予和珅。冯霁雯性格温良知书达礼,二人一直非常恩爱,很少出现矛盾,冯家也一直是和珅坚实的后盾。

或许和珅自己都没有想到能够迎娶冯霁雯,当时的冯英廉不仅是当朝大学士,同时还兼任户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深得皇帝信任。与冯家攀上亲戚关系,和珅的前途一片光明。

果不其然,仅过了四年和珅就被调至粘杆处工作,同时受封三等侍卫。需要提到的是,粘杆处并非寻常机构,而是自雍正时期开始出现的特务机构,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康熙晚年时诸皇子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表面上与世无争的雍亲王却以粘蝉、粘蜻蜓为由成立了粘杆处。有此身份作掩护,粘杆处的成员便可以肆意出入皇宫,为雍亲王刺探各宫情报,为后来争夺帝位打好基础。

在雍亲王继位为雍正帝后,粘杆处便成为了一个得到皇家认可的特务机构,专门为皇帝监视朝中官员的各种行为。该组织直到乾隆末期才被废除。和珅能够进入该组织,足可证明是冯英廉在其背后运作的结果。虽然粘杆处的俸禄并不高,但却可以经常面圣,无疑为和珅创造了许多表现的机会。

雍正帝

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帝慢慢注意到了和珅,三年后就将他提拔至御前侍卫,并授予其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一职。此时的和珅年仅二十五岁,仕途之路可谓是顺风顺水。

此后和珅的升迁之路开始加速,次年三月就开始兼领军机大臣,即军机处的长官。清朝初年的制度虽然主要沿袭明朝,但却并未采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康熙执政期间,曾经以南书房为朝廷中枢机构,大多数的诏令皆从此出。雍正时期则以军机处为中枢机构,职能类似内阁。由此可见军机大臣在清朝行政系统中的地位。

清朝行政中枢:军机处

公元1779年,乾隆帝封和珅为御前大臣,此后和珅便日日跟随在乾隆帝身边,并负责全部内廷事务。《清史稿》中曾经记载:

"赐婚其子丰绅殷德为和孝公主额驸,待年行婚礼。又授领侍卫内大臣,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理籓院尚书事,宠任冠朝列矣。"

和珅在被乾隆帝注意后就以极快的速度升至内廷中枢,足可见乾隆帝对他的重视。如此破格提升想必也是和珅有着他人所不及的出众之处。再加上乾隆帝将其划为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并将自己的女儿嫁予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后,和珅一家便成为了皇亲贵胄,地位也随之大幅提升。

丰绅殷德影视剧照

平叛失利却反倒升迁

公元1781年,青海一带的穆斯林发生内部冲突。这场纷争本是宗教内部之争,但清廷却执意要介入其中,并支持撒拉族老教一方的势力,致使新教一方和清廷成为敌对关系。

早在公元1769年前,马明心就来到撒拉族的居住地进行传教,逐渐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但自1769年后,清廷开始镇压新教徒,不仅将新教寺院强行关闭,还将马明心的信徒和当地新教首领流放至乌鲁木齐,逐渐激化了新教、老教和清廷之间的矛盾。

撒拉族服饰

公元1781年三月,新教与老教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新教徒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攻入老教徒的村庄,杀死一百余人。为了复仇,存活下来的老教徒来到当地衙门状告新教徒。听闻此事后,陕甘总督勒尔谨随即派兵前往新教徒聚集地镇压叛乱,并以武力胁迫新教徒,却再次激起了更为严重的变乱。

清军此行并未想到会与新教徒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并未大规模出动,仅仅出动了四十余人。当日夜晚,新教徒将河州协副将新柱杀死后攻入河州境内,杀死城中官员后据城而守。勒尔谨得知消息后立刻将马明心拘捕下狱,并暗中将其杀害。随后苏四十三纠集了更多新教徒,向兰州城发起进攻。

随着叛乱的规模逐渐扩大,勒尔谨已经无力收拾当下局面,只好向清廷求援。很快乾隆帝便调遣周边省份的常备军开赴兰州平叛,并任命巴彦岱为平叛将军,李侍尧为新任甘陕总督。

援兵抵达兰州后很快便遏制住了叛军的攻势,随后由守转攻展开清剿活动。就在此时和珅也抵达兰州前线,越级指挥军队出击,却遭遇叛军埋伏,导致将士死伤惨重。随后赶来的军机大臣阿桂就此事问责和珅,并上奏要求乾隆帝召回和珅。不久叛乱终于被平定,和珅也随军返回北京。有趣的是,乾隆帝不但没有追究和珅战败之责,反而令其兼领兵部尚书。在此之前,阿桂曾经强烈要求乾隆帝禁止和珅再度接触兵权。

乾隆朝名将:章佳·阿桂

战败之过不仅没有对和珅的仕途造成影响,反而在往后的几年内步步高升。次年和珅就因查处巴彦岱受贿有功受封太子太保,公元1783年又被赐予双眼花翎。《浅析清朝服饰与佩饰》中提到:

"对于官员能否得到花翎恩赐,非功勋卓著或受宠有加者不可蒙赐。贤相傅恒、宰相和珅、福康安等都得到过双眼花翎。"

花翎是清朝独有的产物,是以鹖鸟的羽毛制成,共有三种: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等级和身份。清朝对于花翎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军中的高级军官可以佩戴单眼花翎;藩王可以佩戴双眼花翎;而三眼花翎却只有皇室成员才可以佩戴。和珅本为外臣,却能够得到乾隆帝赏赐的双眼花翎,享受和藩王一般的礼遇,足可见其当时的地位和乾隆帝对他的宠爱。

单眼花翎

手握大权、贪污受贿

从步入官场到任户部侍郎为止,和珅一直以清廉为本,从未行贿受贿,堪称乾隆一朝的模范清官。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的关系,使和珅在其人生中后期对于钱财十分敏感,尽最大能力搜刮钱财。

自和珅升任户部、吏部侍郎以来,就不断有官员向他行贿。这一时期和珅并没有接受贿赂,但却无条件答应对方的请求。如此之举,想必是和珅并不想得罪其他官员,同时也借机培养自己的党羽,并且也可以避免被其他官员举报。

事实上,和珅家产的主要来源并非是接受官员贿赂,而是借助自己的权势在民间开办商铺敛财。《和珅富可敌国的财富》中提到:

"现存的北京恭王府及花园、郭沫若故居、北京大学校园(当时的淑春园)、宋庆龄故居等地都曾为和珅所有。此外,在北长街会计司胡同、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周围、通县、涿州等地,也都有和珅的大量房产。他还有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 铺13座。其家产总值约合白银11亿两,相当于清朝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总收入。"

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淑春园

如此庞大的家产,当时朝中无人能及,就连国库存银也不如和珅的家产多。同时,和珅还采取了令人发指的行为进行敛财,即劫掠民间商人财富。自公元1784年以来,和珅时常威胁地方富商,如果不听从其号令则会遭遇灭门之祸。但和珅毕竟是朝堂重臣,不可能用国家之兵四处草菅人命。所以暗地里培育了一支专门为他劫掠富商的家臣,将不肯屈服的富商灭门之后再掠尽全部财物,对外则宣称是土匪所为。

同年,在和珅的鼓动下,乾隆帝起驾南巡。出发前和珅曾密令地方督抚全部承担乾隆帝南巡的花销,这令乾隆帝十分欣喜。在南巡结束后,和珅升至文华殿大学士。

此时的和珅似乎已经官至极品,升迁的空间已经很小。然而乾隆帝仍然不断赐恩,就连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也受封为散秩大臣,即大内侍卫处的高级官员,为从二品。

公元1792年,乾隆帝再次加封和珅,这次不但将其升为翰林院最高长官,还让和珅兼领太医院和御药房。六年后,和珅又因平定白莲教之乱有功故而升为公爵。至此,和珅官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巅峰,但也距离他生命的尽头愈来愈近。

嘉庆帝

结语

和珅所贪污的财物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不但在民间有着多家商铺,同时还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有着贸易往来。与和珅并存于世的"富豪"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但和珅家产的价值却远远超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产。讽刺的是,和珅还曾经入选了2001年的《亚洲华尔街日报》,被评为世界级富翁。

纵观和珅的一生来看,他能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升迁绝不是没有道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和珅能够完全洞察乾隆帝的心意,这一点就连嘉庆帝都做不到,更不要提朝野上下的朝臣了。对于乾隆帝来说,和珅更像自己的知己。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乾隆帝丝毫不吝啬手中的权力,可以为了一位知己不断下放皇权和赏赐各种各样的财物。同时,和珅的办事能力也十分突出,否则乾隆帝绝不会令其前后掌管户部、工部、刑部、吏部等多个行政部门。嘉庆帝继位后,将和珅家产尽数收归国有,清廷财政顿时丰厚了起来。

和珅是如何从一个贫困孤儿变成大清王朝的最大的权臣呢?

据传和坤年青时相貌俊美,像极了乾隆皇帝一个逝去的爰妃。乾隆对那个爱妃甚是怀念和内疚,所以见和坤有种莫名的好感和愉悦,加之和坤又会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善测圣意,又会来事,独得专宠,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