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袁绍这个人?
袁绍挺不错的,他曾是最有希望结束汉末纷争的人物,只可惜他还是输给了曹操。
当然,成王败寇,输了,就得去承担那些负面的评价,这是失败者应有的待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项羽。
其实,客观来讲,袁绍很优秀!
袁绍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是他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总喜欢拿“四世三公”说事儿,没错他的家庭背景很优越,不过他并不是家庭中的嫡子,他是庶出。
汝南袁氏真正的继承人是他弟弟袁术。
庶出的身份在那个年代基本是没有任何地位的,甚至于在袁术眼里,他这个庶出的哥哥跟家奴无二!而且他母亲死得早,袁绍在家里一直过得不好,喜好在外结交豪杰。
拥有这样身份的袁绍本来就没多少出头的机会,但是身处乱世,有着出色的胆识以及人格魅力袁绍,自有他的大道。
“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弱冠除复阳长,有清能名。”——《英雄传》要知道年轻时候袁本初,也是也热血男儿,当年跟着何进诛杀宦官乱贼,那也是奋勇当先,为国为民的人物。特别是后来面对董卓的生死胁迫,袁绍可是敢当面拒绝,如此胆识,不输曹操。
“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后汉书》而正是因为这些“义举”所攒下的名声,袁绍得以招揽到许多的人才,甚至于成为关东联军的盟主
董卓之乱后,袁绍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河北大部地区收入囊中,后来连乌桓、灭公孙瓒,驱袁术,一统河北,他成了汉末群雄中最有实力的那一位。
这样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具有的。
除了功绩以外,袁绍和其他人相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点,那就是非常爱民。
虽然当时很多人对他有一点意见,但是谁也不否认他爱民这件事,而这件事也是袁绍能稳定统治的基础。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当然了,除了上边的优点以外,此人也有致命的缺点。
在用人方面,虽然说他确实称的上的知人,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善任。
由于袁绍具有很好的背景以及良好的名声,很多顶级谋士都曾经投奔过他。
比如说后来非常出名的郭嘉、荀彧,不过这些人在投奔没多久以后就选择了离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懂用人。
此人在任用人才方面非常徇私,军中重要的位置基本都被自己家族中的亲人占据。这些亲人在阵营中稳固了自己的势力以后,就开始纠结自己的党羽。
当时的袁绍手腕足够强硬,这些党派还没什么动静,不过许多人发现了袁绍阵营中的这个隐患,加上人才来到这里以后老是得不到重用,无奈的他们只好离开这位“老板”,这也是袁绍阵营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袁绍还有一个缺点是内忌心太重,身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完全信任下属基本成就不了什么事业。
在袁绍手下工作的人,做事都是一万个小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位“老板”翻脸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你让他事事顺心,他对你的态度就非常温和。
但是如果有一点不快,他就一点面子都不会给。员工好不容易来到了升到了一个职位,但如果稍微有一点错误,基本就会被贬到“解放前”。
由于领导方式出现了问题,袁绍阵营中的谋士也出现了乱糟糟的局面,众多谋士之间拉帮结派,按照乡邻关系划分阵营,每次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争执不下,这样的阵营根本就不具备成功的条件。
总得来说,袁绍这个人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但绝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般不堪,但也不会成为顶尖人才,在那样战乱的时代,他也注定成就不了一番事业。
怎么评价袁绍这个人?
“成王败寇”这是一说,袁绍是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是一说,关公是也。
但我一向以崇敬的心态看待历史人物,总认为每一位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
为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阅读了《三国志·袁绍传》,我认为袁绍不愧为汉末英雄豪杰之一,但还是不具备领袖的襟怀和气质;缺乏政治家的素养,过于情感用事。因而,雄霸一时,但最终不能成就大业,也就在情理之中。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01
英雄豪杰
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共谋诛杀宦官。何进被杀后,袁绍与曹操等果断带兵诛杀宦官,消除宦官专权的祸患。
董卓专权,与袁绍商议欲废少帝。袁绍不惧怕董卓强权,坚决不同意,横刀长揖而去。
袁绍渤海起兵,联络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被推举为盟主。
董卓挟持献帝西入旧都长安,袁绍还军退居延津,凭借虎威,迫使韩馥让出冀州,领冀州牧。继而攻占青州、并州。
易京之战,击败亦为军阀豪杰之一的公孙瓒,占据幽州,统一河北,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
袁绍能够雄霸一时,与其“四世三公”的家世不无关系,但更多还是凭借自己的胆识和能力。
称袁绍为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并不为过。
02
却乏领袖素质
作为讨伐董卓的盟主,其不能统合天下之力,不能身先诸侯。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勇于担当,自然得不到天下的拥护。
在《曹操传》里有记载,袁绍在讨伐董卓之前,就跟曹操有交流,做好了讨伐失败后的退路,那就是去冀州建立根据地,然后再争夺天下。
尽管通过打拼,袁绍也实现了第一步的战略规划,但其格局和境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袁绍缺乏领袖素质的特性,也显露无疑。
袁绍做个割据一方的诸侯,那是绰绰有余。像荆州刘表,汉中张鲁一样,自保求安,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袁绍却心比天高,自认为是天然的领袖,这个就有些脱离实际啦。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从此一蹶不振,忧郁而死。
与其说曹操在军事上击败了实力强大的袁绍,不如说曹操从心理上彻底击溃了袁绍领袖的梦想。
袁绍郁闷的是,连一直作为自己小跟班的曹操都战胜不了,何以战胜天下。
官渡之战虽然被战败,但不是被消灭,袁绍剩余的势力还依然很大,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袁绍死后,在其子内讧的情况下,曹操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摆平的冀州。
如果袁绍在官渡之战以后,打起精神,稳扎稳打,其结局还真不好说。
在面对韩馥、公孙瓒这个层次的对手时,袁绍的境界和能力还是游刃有余。但面对曹操这个层次的对手时,就捉襟见肘啦。
套用一句俗话:“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强大。”袁绍正是这个情况。
刘备是屡败屡战,曹操也是常吃败仗。但他们都坚持下来啦,剩者为王。
但袁绍官渡一战就失掉了信心,这是先天的性格缺陷。
对于曹操这样的对手,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哪?
就当时官渡对峙的局势,袁绍如果能用十年的时间消耗掉曹操,最终取得胜利,也是伟大的成就。争霸天下,哪能在意一时的得失哪?
这个过程,不乏许多机遇和失策,但根本而言,还是袁绍不具备领袖的胸怀和胆识。
自己不能正确认识,那就只有失败。
03
情感用事,缺乏政治家的智慧
沮授、郭图等建议袁绍,奉迎天子到邺城建都。
袁绍以为献帝之立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就不认可。
更为大脑短路的是,在讨伐董卓后,联络冀州牧韩馥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断然拒绝。
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心急眼热,想抢夺天子。
这一套路下来,整个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随意。
由此看出,袁绍却乏政治家的远见和定力。到达一定层次后,其决策就跟不上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啦。
在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更看出袁绍感情用事,失去了政治的理性。
军阀混战时期,首先确立有能力的做继承人,而不是凭自己的喜好。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轰然倒塌,与没有确立长子袁谭做继承人有很大的关系。
袁绍是庶出,其亲兄弟袁术就瞧不起他。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各自为战,而且相互攻伐,这是袁氏集团不能成就大事的根本。
但袁绍没有汲取教训,依然一错再错,最终导致袁氏彻底灭亡。
这与荆州牧刘表好有一比。
刘表单骑赴任,开创了荆州九郡的基业,也是一时豪杰英雄。但在继承人问题上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更惨的就是,作为继承人刘琮,不放一枪就投降了曹操,这更悲催。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刘表等人,只顾及一时的个人感受,缺乏久远的谋划。因而达不到更高的层次。
在这一点上,曹操就高明多啦,尽管非常喜欢曹植,但还是确立更有政治能力的曹丕为继承人,不得不说曹操到底是老辣,深思远虑。
后世一直诟病“煮豆燃豆萁”,但看看袁氏兄弟,再看看刘琮兄弟,就知道曹丕也不容易哦。
总而言之,袁绍不失为一时英雄豪杰,但称不上政治家、军事家。只能说是心比天高,强霸一时的土地爷而已。
怎么评价袁绍这个人?
只是因为他输了,仅此而已。
袁绍虽然顶着四世三公的头衔,但第一,不是嫡子;第二,白手起家。四世三公这种头衔,是因为他NB了,才能拿来当招牌的。就东汉末年,皇叔一抓一大把,有用么没实力,你就是皇上都没卵用。
不仅是袁绍,三国里那些软脚虾,各个都是的当世奇才。刘璋张鲁刘表陶谦,这些分分钟被平推的,只是因为他们输了,实际上哪一个都是一方豪杰。吕布常年被说成有勇无谋,靠蛮力打天下,可实际上爱兵如子、精通骑兵战法,纵横二十余年,要是光靠武力值120,最多就是个挺能打的小兵
所以实际上,各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很多弱鸡不是因为他们弱,只是因为他们输了。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强者获胜的东西,而是一个获胜者强的理论。胜败因素太多,刘秀要不是有MAX的运气能力,也就是个草莽英雄的……小弟……
怎么评价袁绍这个人?
袁绍,汉末贵族,四世三公之后,官五代,父系显赫,母亲低微,称庶出,仪表不错,志向很大,智慧不足,靠袁家族势力入朝为官,官至司隶,。与大将军何进密谋杀宦官,事机不密,大将军何进反被杀,为汉乱开始,。占领河北后,听沮授的建议很高兴的,但执行一半后又变了,。又打算废长立幼,手下谋士虽多也是高手,但分袁谭派,袁尚派,不能一心,处处争斗,。在汉献帝问题上,初期看不上,等曹操把汉献帝做大,又后悔了,但可以理解,袁绍一直想立刘虞为帝,对董卓立的汉献帝不感冒,。智慧不足,遇事不断的不会用兵的弱点在官渡之战非常明显,有强兵强将强谋士不会用,很多的良策不采纳,如绕开官渡取许昌,造成了以巨大的优势兵力围攻官渡,而攻不克,却被曹操三次分兵奇袭成功,愚蠢的直至战败。但不是一无是处,体现袁绍水平的是计取韩馥的地盘,打败了公孙瓒,统一了小北方,河北相对和平了几年。
怎么评价袁绍这个人?
在汉末的乱世中,如果在恰当的时候正好站在风口上,无论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会迎风飞起。虽然袁术是在风口上被吹起的空皮囊。但袁绍确实是开创出一番功业的。
袁绍是汉未乱世前期最有实力的诸侯,天下十二州他一人占据四州;他极具个人魅力,吸引了很多能人为他效力,其中就有田丰、沮授、审配这样当时第一流的人才。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缺陷一样突出:识人之明和刚愎自用并存一身,能深刻地认识到田丰、沮授的大才,但在关键时刻却不能采纳他们的正确建议。
雄才大略和狭促短视相互交融,有吞并四州的雄伟气势,但却又将四州四分于子弟;施政宽仁和纵法害民并行交织,他对土族豪门宽仁厚待,死时多有人民哀伤哭泣,但又过于纵容豪族兼并士地,致使百姓贫弱,生计艰难。
他的缺点不能掩盖他的才能,正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才能、家世和魅力,才成为前三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
史书对袁绍的记载有些成王败寇的倾向。如果看《三国志》和《后汉书》,会发现似乎在官渡之战前几乎所有士大夫都认为曹操会胜过袁绍,似乎袁绍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是公认必败的。
这当然不能全然信众。倒不是因为史家故事杜撰了这些记载,而是自《左传》起,中国古代的史书编纂倾向于只记载应验的人物品评和形势预言。
在汉末诸侯混战时,应当有很多人做了很多预测,对各路诸侯都有正面或反面的评价。但史家记录下来的,基本都是合乎后来历史发展的预言和判断。
因为曹操击败了袁绍并统一了中原,所以这些预测曹操胜利、高度评价曹操的言语就被史家写进了史书中,流传至今。但我们要认识到,这并不是当时历史的全貌,在当时袁绍也并非公认的逊于曹操。
在汉末逐鹿中原的赛场上,袁绍毕竟是以压倒性优势进入决赛的人,不应与袁术之流混为一谈。我们还应认识到,官渡之战固然是袁、曹之争的转折点,也标志着二者力量强弱对比的转换,但曹操统一北方最大的契机并非官渡之战,而是袁绍之死。
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不久死去,其三子内斗,故而曹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并四州之地。如果袁绍未死,曹操统一北方一定会困难很多。
怎么评价袁绍这个人?
袁绍,字本初,出生年月不详,出身东汉的名门望族“汝南袁氏”。从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的职位,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在东汉末年崛起,现在中央政府任职: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大将军何进的亲信。
大将军何进死后,天下大乱。袁绍先是成为反董卓联盟的盟主,后来投入军阀混战,成功占据幽州、并州、冀州、青州这几个大州的多数地盘和绝大多数人口,一举成为当世最强的军阀势力(直到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袁绍占据了当时北方富庶的几个大州,人口和物产远远超过南面的曹操)
(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袁绍的话可以看做他的战略目标,他完成了前部分,但是夺取天下却没完成。官渡之战他败于曹操之手,后来一蹶不振无法翻盘。
那么袁绍官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袁绍本身的智谋和条件有限。虽然袁绍很早就进入官僚阶层甚至是中央机构,但他的资质是平庸的,甚至很多时候还优柔寡断,该出手的时候不及时出手,如曹军突袭乌巢,竟然不是全力相救,手下谋士提出正确的建议却不采纳丧失战机(如许攸的计策)。
2、袁绍下属的武将谋士并没有整合成一块,而是勾心斗角。如前文讲的田丰、沮授和审配、郭图等人的争斗。注意:这种争斗不仅仅是路线上的争斗,更是你死我活的人身攻击。谋臣之间互掐,怎会能全力以赴对敌呢?
3、袁绍多年征战公孙瓒,取胜后有些目空一切,以为敌人都不过如此。对比一下公孙瓒和曹操就知道,公孙瓒手下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谋臣,打仗几乎全是靠蛮力,曹操手下的谋臣那可是超高水平了。再加上曹操善于听取下属的建议和意见,袁绍这方面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此外,曹操手下又有一批猛将,总体水平比袁绍的猛将技高一筹。
4、曹操的作战意志远远强于袁绍,并且曹操集团真正做到了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反之,袁绍方面就是另外的局面了,谋臣之间不和,主帅与下属将领之间之间猜忌(最后时刻张郃等将领反水)。
官渡之战是袁绍内部矛盾的总爆发,让袁绍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加上袁绍死后,几个儿子互相争斗,大大削弱了袁氏集团的剩余实力。最终袁绍被曹操消灭。
(曹操战胜了袁绍,笑到了最后)
总之,袁绍曾经是个成功者,势力大到曹操都忌惮三分,但是因为自身的智谋有限,最终败在了曹操的手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