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张勋可没有当皇帝,他只是负责复辟工作而已。张勋这辈子就是要维护清朝,维护封建帝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他本身就是靠清朝的提拔起家的呢?
所以说,在他64岁那年,果断带兵调停府院之争,顺便把小皇帝溥仪给重新拉上台。无奈的是,复辟的闹剧只持续了12天,张勋就顶不住压力跑路了。
一、张勋的辫子军,始终维护清朝的统治。有人说张勋两面三刀,其实这是对他最大的误解,他自始至终都不太信任民国,这玩意儿毕竟刚起步,可封建帝制却存在了两千多年,如果你是你愿意信哪个?
所以张勋一直以来都是忠于清廷的,这跟他过去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1854年张勋出生于江西奉新县,父母早亡。
第一,与清朝老将们的渊源。
1884年,31岁的张勋加入了清军,参加了中法战争。后来陆续成为了广西提督苏元春、四川提督宋庆的部下,这些人都是忠于清朝的老将。
第二,得到袁世凯的栽培。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张勋成了袁世凯的部下,这事儿可就改变了张勋的一生。在老袁这儿,张勋不断得到提升,从营长到督练处总务长,再到总兵官,手里有了自己的一票人马,这都离不开老袁的栽培。所以张勋对袁世凯的感情还是比较复杂的。
第三,成为慈禧和光绪的亲信。
1901年,张勋成了御前护卫,这又是刷新他人生三观的重要事件。因为他亲自负责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段时间培养出了他对清廷皇室的浓厚感情。
1909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溥仪宣布即位。张勋成了江南提督,手握巡防营的军队驻守在南京。
可以说,张勋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成长为一方军阀,完全依靠的就是清廷和袁世凯的栽培。所以张勋对这两方是充满感情的。
我们可以看看,张勋得到袁世凯栽培的时候,已经42岁了。张勋得到清廷赏识的时候,已经47岁了。一直到1912年,溥仪退位的时候,张勋已经59岁了。
人生已经过了大半,大半个身子已经埋入土中了,你让张勋还怎么改变?真的是没办法改变了,他只有继续想办法效忠清朝,或许他的人生观才不会崩塌。
二、辛亥革命后,张勋依旧对清廷不死心。武昌起义刚爆发的时候,张勋是坚决选择抵抗的,因为在他眼里,这帮革命军不就是反贼嘛!因此张勋这个时候成了清朝的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好家伙,危难时刻见忠心,张勋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选择陪伴清廷一起下葬,因此收获颇丰,毕竟当时忠臣已经不多了。
清帝退位以后,张勋其实有点儿懵圈,他所有的信念似乎在这个时候都崩塌了。说好的两江总督呢?这可咋整?
为了表示对清廷的效忠,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张勋宣布,自己的军队一律不许剃发,这就是辫子军的由来。其他人也拿他没办法,毕竟革命刚刚成功,谁也没实力说一定能拿下张勋。
1913年,55岁的袁世凯成为了民国大总统,而张勋这一年已经60岁了。为了生存,张勋选择投靠袁世凯,将部队改名为武卫前军,驻守山东。但依旧不允许部下剃发。
这期间张勋一直在寻找复辟帝制的机会,结果没等到溥仪复位,反而等到了袁世凯称帝。总归是往回走了一步嘛!这个时候谁当皇帝不重要,关键是得有个皇帝。
所以张勋宣布支持袁世凯称帝,在1915年,老袁称帝后张勋被封为一等公。可惜老袁复辟的闹剧只持续了83天,他本人就一命呜呼了。
天下再次成了民国的天下,你以为张勋会回头吗?62岁的张勋,已经没法子回头了,一生都在为清廷效力,张勋哪里还有什么回头路。
三、复辟失败,张勋逃入使馆。1916年,老袁去世了,副总统黎元洪成为了大总统,可是实际权力在皖系军阀时任总理的段祺瑞手里。两个人为了权力争斗不休。
尤其是在对德宣战这件事上,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而黎元洪则坚决反对。张勋这边什么态度呢?原来德国是支持他复辟帝制的,所以张勋坚决反对对德宣战。
可是张勋又瞧不起没有兵权的黎元洪,因此张勋假装自己是调解人,在徐州成立了北洋七省同盟,自任安徽督军。1917年,府院之争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张勋果断带着自己的辫子军北上入京。
当时黎元洪已经免除了段祺瑞总理的职务,而黎元洪也被张勋逼迫解散了国会。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的闹剧开场了。
他再次穿上了清朝的朝服,带着一大帮支持复辟的官员,将溥仪重新请回了紫禁城。由于张勋的功劳太大,所以他被任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甚至加封为忠勇亲王。这一年张勋64岁。
好家伙,一时间人生到达了巅峰有没有?可仅仅12天时间,段祺瑞带着他的皖系军队就把张勋给击败了。张勋无奈之下只好逃入荷兰使馆避难。
结局:张勋的孤忠,还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1918年,张勋得到特赦,这才有了自由。此后长期居住在津门德租界。这期间他百无聊赖,手里的钱又花不完,所以先后开办了70多家公司,还办过电影公司,看着也不像个守旧的人啊!
你以为张勋经历了这场浩劫以后,就放弃了对清廷的忠心吗?对不起,已经不可能了!张勋始终留着辫子过日子。徐世昌、张作霖等人都希望张勋出来做官,结果人家全都给拒绝了,为啥?因为不是给清廷打工嘛!
1923年,70岁的张勋在天津去世了,别以为人家的影响力没了,这件事居然轰动了全中国。不管是向着清廷的,还是向着民国的人,都选择哀悼这位孤忠之人。
他的灵柩运回老家江西的时候,当地百姓们纷纷前来相送。倒不是说百姓们支持张勋复辟的做法,而是他们认为张勋是个靠谱的人,值得敬佩。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史》
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推翻了共和制,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下令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
在举国声讨之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5月6日宣布退位。但是,他依然还想继续担任民国总统,于是联络各省代表于5月17日召开了南京会议,因为重大分歧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四面楚歌之下,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上午10时一命呜呼,走完了自己极具争议的一生。
袁世凯过世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位,皖系首领段祺瑞担任了国务总理一职,并且继续兼任陆军总长,牢牢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之后,北洋政府恢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国家政体由“总统制”改为了“议会制”。
从此以后,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无可调和的程度。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政府发布政令虽然可以不经大总统事前知悉,但必须由大总统最后签发方可执行。
当时,国务秘书长徐树铮只认段祺瑞一人,丝毫不把黎元洪这个大总统放在眼里,终于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在事关徐树铮的去留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开始相互较劲,得益于北洋元老徐世昌的出面调解才暂时收场。
1917年3月,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通过了对德国宣战并且加入协约国的议案,要求总统黎元洪签发后颁布。但是,黎元洪却以国家孱弱需要继续休养生息为由,明确反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拒绝签发相关的文件。
段祺瑞骑虎难下,竟然以内阁全体辞职相威胁,逼迫总统黎元洪做出妥协。由于并非真正的北洋系出身,黎元洪徒有总统之名却无总统之实,一时间变得手足无措,遭到了各方势力的施压,只得低头妥协。
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在段祺瑞的主导下照会德国政府,宣布两国即日起断交。此举,无疑引起了美国的警觉,担心日本会趁一战对德作战之际大肆攫取在华利益,从而危及到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开始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当时,中国政府虽然宣布和德国已经断交,但还没有正式对德宣战。因此,段祺瑞还需要继续拉拢各个派系,继续向黎元洪进行施压。
1917年4月25日,段祺瑞召集了各省的督军在北京开会,不断鼓吹参加一战的好处。而得到美国的支持后,总统黎元洪也终于有了掰手腕的实力,直接揭露了段祺瑞私自向日本政府借款一事,迅速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弹。
趁着这股声浪,黎元洪突然下令问责内阁并且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同时任命外交总长伍廷芳暂时代理其职。对此,段祺瑞采取了以退为进之法,他虽然离开了北京,但却坚称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规定,总统没有权力撤销总理的职务。
到达天津后,段祺瑞以此为大本营,积极拉拢北洋系的各省督军支持自己,还成立了临时政府和黎元洪进行对抗。一时间,中国境内再次出现了两个政府,内战已经是一触即发。
万般无奈之下,总统黎元洪只得求助于驻守徐州的张勋,请求他出面调停府院之争。正急于出手的张勋自然不会错失良机,立即就率领他的“辫子军”入京,借口“调停国事”,实则准备“复辟帝制”。
1917年6月14日,张勋终于率领他的五千“辫子军”进入北京。谁知,他刚进京就转变了之前的态度,不仅关闭了议会,而且还公开表示中国不适合共和制,应该恢复大清帝国。
6月30日,张勋在紫禁城内召开了御前会议,把12岁的废帝溥仪再次搬了出来,宣布满清复国。他的倒行逆施之举,立即就遭到了举国讨伐,孙中山代表革命党在上海发表了《讨逆宣言》,号召民众维护国家的共和,坚决反对封建复辟。
就在张勋复辟的过程中,总统黎元洪竟然没羞没臊地躲进了北京的使馆区。7月3日,躲在天津观望事态发展的段祺瑞也积极响应,组建了“讨逆军”向北京进军。
在“讨逆军”攻入北京后,这出“复辟闹剧”也宣告结束。自此以后,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出任了国务总理并且完全掌控了政局。而张勋则逃入了荷兰使馆,后又潜逃至天津的德租界。
1918年3月,张勋经过多方的活动,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和“人才难得”为由对他进行了特赦。不过,张勋也丧失了军权,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从此,张勋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6号,虽然离开了呼风唤雨的军政舞台,但凭借聚敛的财富,他的日常生活依然富贵奢华。很快,他开办了当铺、钱庄、工厂等数十个产业,甚至还投资了电影公司,动产、不动产折合多达数千万元之多。
退休后的张勋生活得颇为滋润,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而且为他生下了九子五女。当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清废帝迁到天津居住,还专程到张勋家做客。
1923年8月2日,69岁的张勋在天津病故。他的葬礼极其奢华,灵堂就设在家中的戏台上,上方还悬挂着溥仪赐予的谥号“忠武”。甚至于,孙中山还托人送来一副挽联: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按照张勋的遗愿,他的灵柩经水道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一路上走走停停多有沿途路祭,直到一个半月才抵达。@文史不假
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张勋最后是过得风生水起,一妻十妾,这也是因为他有个善于经营的妻子。张勋去世后,有人预估他的总资产高达五六千万之多。
清朝时期,无论是中法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张勋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头,自此,声名鹊起。
张勋,字少轩,1854年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罗塘乡赤田村,父亲早逝,爷爷将其抚养长大。
7岁的时候,爷爷被太平军所杀,孤苦伶仃的张勋被一个姓许的退休官员收养,20岁时,参军入伍。
从小张勋经常听爷爷讲忠烈的故事,后来又陪许家公子上了几年私塾,这差不多是他的文化课基础,文一般,可是非常勇武。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勋跟随湖南巡抚潘鼎新进入越南,阵前冷静,颇受赏识,升为六品管带。也有说他照顾潘鼎新十分到位,从而得以升迁。不过,1895年的甲午之战,确实凸显了张勋的能力。他在东北率领一千多骑兵于大沙岭阻击日军,拼死抵抗,坚决不退缩,经过三天三夜鏖战,终于击退日军,从而名声大噪。
同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听说了打仗不要命的张勋,并把他招至麾下,给予营长的职位。
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群起响应,清朝将领也乘机纷纷宣布独立,但是作为江南提督的张勋死守南京,与革命军硬扛一个月,成了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战役。
没有文化、没有背景,又是穷苦出身的张勋能在军营混出来,靠的就是敢拼命,还讲义气。
中法之战中,张勋得赏两坛好酒,他没有喝,乘士兵们在溪水里洗澡,把两坛酒从上游倒进去,让手下洗了个酒香四溢的舒服澡。
甲午之战的时候,一名士兵左臂动脉被打穿,危机时刻,张勋把御赐的鼻烟壶打碎,取出里面的名贵药材,敷在伤口处。在场的士兵都很吃惊,这可是御赐之物啊!
张勋对手下的官兵非常好,粮饷发放及时充足,所以部队人员稳定,还有父子兵。不过后来,宽容发展成纵容,军纪败坏,欺压老百姓。
发迹之后,张勋对老乡也是非常照顾,凡是赤田村的住户,每家奉送一座大瓦房,奉新县到北京读书的大学生,吃穿用度,他全包。革命家方志敏,江西人,也曾受过张勋的资助,其他还有张国焘、许德珩、邵式平等。
收养张勋的许家更是得其终生感激,许家人一律安排得妥妥当当。
进入袁世凯的北洋系,他不是如段祺瑞他们一样是嫡系、是核心,他是从军队基层拼上来的干部,进不了核心圈,但是他舍得花钱,对诸兄弟挥金如土,又加上年长几岁,北洋将领都尊称他一声“老大哥”。
清末民初,风云变幻之际,犹如纷乱的三国时期,改换门庭那是家常便饭,甚至受后世指责得也不多。但是张勋认准大清朝不撒手,在他的理解里就是要“忠”。
八国联军攻进京城,慈禧西逃,而她回来时就是张勋负责接驾。张勋当时相当于团长,也是袁世凯派去的负责这次接驾任务。
一路上鞍前马后,晚上张勋亲自为慈禧站岗,危难之际,能有如此忠勇之人也是难得,慈禧大加赞赏张勋。而他也以保卫皇室为荣,受宠若惊。1908年,慈禧光绪先后去世,据说张勋哭的眼睛一度流血泪,这估计是结膜血管扩张后有血液渗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57岁的张勋死守南京,他要忠于给他一生荣耀的大清朝,南京战败后,退守徐州,为了表明忠心,他的部队依然留着清朝的长辫子,被称为“辫子军”,自己被称为“辫帅”。
袁世凯去世后,徒有“大总统”之名的黎元洪与握有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展开了权力之争,即“府院之争”。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德国宣战的问题上,双方彻底撕破脸,支持宣战的段祺瑞竟然辞去了国务总理一职。
此时,没人敢站出来说话,张勋可能真觉得自己是“老大哥”,听我一言。他手下只有2.5万人,自己官也不是北洋系里最大的,也不是北洋嫡系,却在徐州召开各省督军会议,自己成了“十三省督军总盟主”。
他要进京调停,其实是想借机迎出溥仪,恢复大清,走之前,他也跟各省督军交了底,此行就是要恢复大清。各督军也只是默不作声,采取观望的态度。可能局势纷乱,他们也看不清走向,也不好当下决定站哪边。
但是有一个人他很清楚站哪边,就是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段祺瑞得知张勋的目的后,告诉徐树铮不要阻挠“老大哥”的行动。
1917年,6月30日,张勋带着他的五千“辫子军”,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京城,结果7月1日凌晨,就跑到养心殿,对着11岁的溥仪三拜九叩,恭请“皇上复位”。
溥仪才11岁,还是一个正爱玩的孩子,哪知道怎么做。他的老师陈宝琛指导他,先推辞一次,再勉强接受。这也符合历史经验。溥仪宣布亲临朝政。
图/悬挂黄龙旗的京城
张勋被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封了“忠勇亲王”,通电全国共和解体,各地应该悬挂黄龙旗。
据说京城黄龙旗和假发辫卖断货,没办法有人用纸糊黄龙旗,假发辫卖到三两银子一条。十几天后,人们听说大清又覆灭了,地上到处扔的是假发辫。
一顿通电,全国也确实沸腾了,李大钊直接离开北京去了上海,鲁迅立刻去教育部辞职,孙中山组建讨伐军,黎元洪不敢接受“一等公”封爵,躲了起来。
段祺瑞在家可没闲着,3号召开誓师大会,组成讨伐张勋的“讨逆军”,4号发布“讨逆檄文”,5号与“辫子军”在北京交火。张勋可以说非常吃惊,当时开会的时候,你们没有一个人有反对意见,现在怎么纷纷起来反对。
仅仅一个星期,张勋就扛不住了,“辫子军”全线崩溃,他自己也躲进了荷兰使馆。溥仪又宣布退位,十二天的复辟闹剧结束。
图/徐树铮
张勋一生的幸运是娶了一个好老婆,虽然纳了10个妾,但是对正妻曹琴言听计从,恭恭敬敬,唯独“复辟”这件事没有听曹琴的,落得后世评价很坏,要不然还能算个清朝著名将领,要是甲午之战英勇牺牲了,还能被称得上英雄。
曹琴陪着张勋共过患难,“复辟”一事她知道劝阻不了丈夫了,就派人给孙中山送去30万两银票,表示这是支持革命的钱。很显然,曹氏这是在给丈夫留个后路,希望到时候孙中山能手下留情。
1918年,张勋就被代总统冯国璋特赦了,不用躲着藏着了。至于为什么不再通缉张勋,可能他真的是人们眼中的“愚忠”,已起不了威胁。
重获自由的张勋,生活靠什么,只能靠老婆曹琴。曹琴把张勋的积蓄盘活了,投资当铺、工厂、电影公司、银行等70多家企业,资产一度高达五六千万。
后来,张作霖等也有邀请张勋再次出山,可是张勋仿佛失去了初恋,看破红尘,不再过问政事,寓居天津开始过滋润的晚年生活。
图/张勋怀抱与妾室的儿子
张家佣人上百,各路门客,门庭若市,张勋吃穿用度无不精华,每逢节日寿宴,搭台唱戏,各路名角捧场,无比热闹。
1923年,69岁的张勋因病去世,逊帝溥仪赐谥“忠武”,“忠武”确实准确地体现了他一生为大清的所作所为。有意思的是,张勋去世,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都纷纷致电,送上挽联致哀,赞美其“忠”,有黎元洪也有段祺瑞,还有冯国璋、张作霖等,各界文化名流也纷纷送来祭文、哀诗等。
据说张勋的葬礼花费达10万大洋,灵柩运回老家安葬,还带着那个辫子下葬。据说无数江西百姓自发相送,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张勋最后几年过得非常滋润,死后风光大葬。
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1912年,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寿寝正终,溥仪受国民政府的优待,在紫禁城衣食无忧。但那些落寂的清朝遗老遗少们梦想再次掌权,梦想大清重活,他们就能重新过上人间仙境般的生活,张勋就是这其中一员。
张勋(1854~1923)大清遗臣,溥仪即位时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守南京。典型的保皇派,骨子里有种“皇权至上”的思想,为示忠诚,他不但自己留着辫子,也禁止自己军队的士兵剪辫子,他固执认为,这才是一个做臣子最起码的品德。
1917年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因是否对德宣战发生“府院之争”, 6月张勋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驻北京。入京后,张勋叩见了溥仪,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张勋令人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等"请"人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王士珍等面面相觑,不敢再说什么。张勋遂下令打开城门,5000"辫子兵"全部进城。第二天,张勋派兵占据了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3时左右,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进宫,12岁的溥仪坐上龙椅后,张勋立即甩开马蹄袖,领着众人匍匐在地,向溥仪行三跪九叩首大礼。
当天小皇帝发布了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末官制,封黎元洪为一等公,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朝伟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同时宣布了一些大臣的任命……
张勋通电各省,宣布所谓“复辟”之事,并要求各省立刻“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时在上海的孙中山闻讯后极为愤慨,立即发表讨逆宣言,6日偕同一批同志乘军舰南下,计划到广州组织武力讨伐张勋。当时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了“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
在发兵北京之前,张勋和属下张文生约定,如有需要,他发电报“四十盆花”就是让张增援40个营的兵力进京支援。“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勋的辫子军只有5000人,张勋支撑不住,给张文生发电报“速运40盆花来北京”。 张文生真的派人坐火车带了四十盆花来北京送给了张勋。
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大使馆。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张勋等一律实行特赦,张勋获自由后从荷兰大使馆迁居津门德租界6号寓所。
张勋做了寓公后,发挥他的经商天赋,投资当铺、银行、商店等企业,赚了个锅满盆满,有人估计张勋的资产不下五六千万之多。
张勋自号松寿老人,宣称自己“灰心仕途”,对于徐世昌、张作霖提供的职位婉言谢绝,每日研习《资治通鉴》并做笔记点,有时候也看《曾文正公家书》和《四书》《五经》,他最爱看的是《金瓶梅》和《镜花缘》。
在张勋的晚年,有人提出他应该剪掉辫子,当时张勋掂起辫捎学着京剧的道白:“吾无力回天,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说罢哈哈大笑……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去世,享年69岁。溥仪赐谥号“忠武”。张勋临死前,让人把辫子重新梳洗辫好,之后安详的闭上了双眼。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1917年7月1日,末代皇帝溥仪在“辫帅”张勋的拥戴下复辟。
然而溥仪只当了十二天的皇帝,即在7月12日就被段祺瑞所带领的“讨逆军”赶下了台,溥仪的皇帝梦再次破灭,拥戴他的张勋仓皇逃入了荷兰大使馆躲了起来。
综上,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是溥仪而非“辫帅”张勋,那么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后结局如何呢?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自从1912年2月12日退位以后,由于受国民政府的优待,他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过着他衣食无忧的生活。
溥仪6岁时退位,转眼6年过去了。这6年来溥仪从来没有想过再次当皇帝,说实话做皇帝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他也知道自己能力很平庸。
“与其做个让人摆布的皇帝,还不如做一个自由的平民。”溥仪心中想道。
溥仪不想称帝不代表着皇族的遗老遗少们不想再次掌权,他们认为只有溥仪当了皇帝,他们才能重新夺回国民政府手中的权力,张勋就是这些大清遗老遗少中的一员。
张勋(1854~1923)是大清遗臣,溥仪即位时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守南京。张勋是典型的保皇派,骨子里有种“皇权至上”的思想,虽然他也迫于时代的潮流参加了革命,到后来还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张勋眼中,清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心中仍然以清朝为正统,溥仪才是他心中的偶像。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禁止自己军队的士兵剪辫子,他自己也留着辫子,他固执认为,这才是一个做臣子最起码的品德。
但在外人眼中,他的这种行为有点不伦不类,当时人们把他和他的军队当笑点看待。
不管别人如何说三道四,嘲笑辱骂也罢,张勋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扶植溥仪再次称帝。
有道是:“机会是为有心人准备的”。1917年6月14日,张勋以调解段祺瑞和黎元洪冲突为名(调解府、院之争),带领3000士兵进入北京。他首先叩见了当时住在紫禁城的溥仪,对溥仪说了复辟的意思。
当时12岁的溥仪直接说不,“我年龄太小,恐难当大任”。张勋说“当年康熙爷8岁登基,也不照样做了一番事业吗?”张勋耐心的为溥仪做工作,直到深夜,溥仪才勉强接受了。
第二天,张勋派兵占据了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12岁的溥仪登基。
当天小皇帝发布了八道上谕,实际是张勋一手操办的。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末官制,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毕竟人家老黎让位的,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朝伟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同时宣布了一些大臣的任命……
曾经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又热闹了起来,京城的大街小巷,又都挂起了龙旗,清朝的袍褂,发辩都成了畅销品。
转眼十几天过去了,复辟消息如发酵般传出后,全国舆论沸腾了,纷纷要求讨伐张勋。
当时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手中握有军事实力和财政支援,他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了“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
“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勋的辫子军只有3000人,一触即溃。
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大使馆,次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只做了12天的龙椅又下了台,段祺瑞于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权。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张勋和复辟案中的官员一律实行特赦,张勋获自由后从荷兰大使馆迁居津门德租界6号寓所。
张勋的结局张勋做了寓公后,发挥他的经商天赋,投资当铺、银行、商店等企业,赚了个锅满盆满,家中的仆人、丫鬟不下上百人,有人估计张勋的资产不下五六千万之多。
1920年5月,张作霖想拉拢张勋,向时任大总统徐世昌提出恢复张勋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之职,但被张勋拒绝了,张勋心灰意冷不想从政,其实他的心中还在留恋着大清。
在张勋的晚年,有人提出他应该剪掉辫子,当时张勋掂起辫捎学着京剧的道白:“吾无力回天,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说罢哈哈大笑……好一个“返老还童”的张勋。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寓所因病去世,享年69岁。溥仪赐谥号“忠武”。张勋临死前,让人把辫子重新梳洗辫好。之后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文/秉烛读春秋
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1917年,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5千辫子军进京。随即发动清皇室复辟运动,宣布溥仪复位,并恢复宣统年号。
然而,共和是人心所向。张勋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路军阀更是纷纷出兵征讨。
在这种情况下,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仓皇中只能逃到荷兰使馆避祸,才在龙椅上坐了12天的溥仪,也不得不宣布退位。
段祺瑞在掌握政权后,对颠覆共和的张勋签发了通缉令。
(张勋)可是为什么,最终北洋军阀不但没有追究张勋的责任,他的晚年过得还极尽奢靡呢?
这是因为有一个人发挥了作用。
这个人就是张勋的夫人曹琴。
说起来,曹琴和张勋同病相怜,都是贫苦无依的孤儿。
张勋年少时,缺乏管束,有偷鸡摸狗的恶习,在乡里恶名在外。
人穷又有恶习,这是很难讨到媳妇的。
所以活到28岁,张勋还是光棍一条。
不过,张勋穷,曹琴更穷。她的奶奶已经无力抚养她了,为了给她找条活路,她奶奶便将她许配给了张勋。
张勋没费几个钱便娶了个才13岁的小媳妇,这可是交上了大运。
张勋觉得自己时来运转,该好好出去搏一搏。所以新婚不久,他便告别了曹琴,到长沙当兵去了。
没想到他这一去,人生就发生了大逆转。
张勋很有胆识,为人坦率直爽讲义气。再加上他还有几分小机灵,因此他很快得到了赏识,当兵不久便被提拔为参将。
1895年,袁世凯督练新军。听闻张勋有勇武之名,于是将他招至麾下,先后任命他为工程营管带和行营中军。
庚子之乱,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场浩劫,可对张勋来说,他却得了实惠。
(慈禧)原来,八国联军进京后,慈禧带着光绪仓皇出逃。
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鸿章和列强签下《辛丑条约》。获得了极大的利益的列强,才答应不追究慈禧的责任,并退出了北京城。
既然列强走了,慈禧也该起驾回銮了。
这时,一向善于政治投机的袁世凯,立即奉上数十万两白银作为路费,还命张勋率领一支队伍为慈禧保驾护航。
张勋一路上尽职尽责,唯恐有点闪失。以至他痔疮发作,血把裤子染湿,都不肯休息。
这个事被李莲英巧妙地说给了慈禧听后,慈禧大为感动。
再加上她看张勋做事稳重老成,因此在回到京城后,便提拔张勋为御前侍卫,让他负责自己和光绪的安保工作。
直到此时,张勋才将久居乡下的曹琴接到京城,夫妻团聚。
此时,夫妻二人已经分居了11年之久。
曹琴虽说是乡野出身,在做了随军家属后,她对丈夫却能提供很多帮助。
当时张勋奉命驻军于南京,但粮食补给和军械等,都由在北京留守的曹琴负责调度。
除此外,曹琴在理财上很有天赋。
张勋多年的积蓄被她用于多种投资。由于她眼光准,她的投资获利颇丰,因此张勋从不是缺钱的主。
(张勋的辫子军)民国建立后,张勋自觉“在前清受恩深重”,一直不赞成共和。并多次表示,他必须效忠清皇室。
在北洋政府鼓励大家剪辫子的时候,张勋抵死不剪,还不许自己率领的武卫前军剪辫子。因此,张勋的辫子军在北洋军阀中,便成了一道特立独行的风景。
曹琴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共和是天下大势所趋。所以她多次劝说张勋,希望他能顺应时代潮流,拥戴共和。
无奈,张勋执意要对清皇室效忠,所以曹琴也就也只能作罢。
1915年,袁世凯复辟失败后,气病交加,很快就送了性命。
此时的北洋政府也是乱作一团。虽然黎元洪是袁世凯指定的接班人,可是实权却都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的手中。
由于二人观点相左,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但两人的势力旗鼓相当,谁也无法把谁排挤掉,所以这时候拉外援就成了关键。
张勋有兵权,又是影响力很强的老北洋军阀。所以黎元洪给他写信,召他入京调停。
对于张勋而言,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知道,北洋政府建立后,张勋一直不甘心,早在他驻扎徐州时,便一直在做复辟的准备。
所以,张勋得到黎元洪的召令后,迅速率领5000辫子军进了北京城。
(张勋复辟旧照)据《复辟始末记》记载,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后,曹琴听闻了消息,立刻追到京城,对他苦口婆心的劝说,请他回徐州,但张勋执意不肯。
无奈之下,曹琴见张勋和康有为等人经常密谋到深夜。由于放心不下,她便命仆役婢女常常执役于张勋和康有为前。明说是供他们差遣用,实则是监听他们都说了什么话。
结果,这话自然让曹琴心惊肉跳。等张勋进入内室后,她便率领张勋最宠爱的小妾和孩子们跪在张勋面前,痛哭不止,哀求他返回徐州。
但是,不论曹琴怎么哭求,张勋却依旧不肯改变主意。甚至还当着小妾和孩子们的面,对她大声训斥。
曹琴见无法扭转张勋的想法,只得悄悄找来堂侄,给了他一支30万的银票,命他前往广州,将银票交给孙文,用于支持革命。
曹琴不愧很有政治眼光。她这一举动,不光是为张勋铤而走险买单,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了一条生路。
果然,张勋复辟很快就因各路军阀的讨伐而失败。
(段祺瑞)由于有曹琴支持革命的这一举措,段祺瑞执掌政权后,虽然发了全国通缉张勋的命令,但由于孙文却从中斡旋,他还是以“时世多艰,人才难得”的理由,请求赦免张勋他的罪行。
此后,张勋便一直在天津做寓公。由于他很有影响力,张作霖等人曾多次请他出山,但都被他谢绝了。
之所以如此,张勋是看得明白,出山没用,再无可能复辟清王朝了。更重要的是,他名下的资产有6千多万。另外以他的名义开设的钱庄、金铺、电影院、银行、工厂等更是多达70多家,这些投资每年获利丰厚,足以让他过上极尽奢靡的生活了。
而这些投资,张勋不过是个挂名,真正负责的人,正是与他同甘共苦的夫人曹琴。
正因如此,张勋事事离不开曹琴这位贤内助,对她 “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
(参考资料:《复辟始末记》《北洋风云人物:张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