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北魏有个陋习,那就是子贵母死。一旦皇子被确立为太子,那他老妈就活不成。

孝文帝元宏就这么回事,他成了太子以后,老妈就下去了,改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是个霸道女总裁,操控欲强到爆表,所以年少的元宏基本没啥权力可言。

不光没权力,就连娶媳妇儿,都得看嫡祖母冯太后的脸色行事。

因此元宏先后娶了冯熙的4个女儿,她们分别是:

废后冯清(三女)、幽皇后冯润(二女)、左昭仪冯氏(五女)、昭仪冯氏(四女)。

好家伙,冯熙何许人也?居然让女儿们把元宏的后宫给包了?

原来他是冯太后的哥哥,也就是说这四个女儿全都是冯太后的侄女。

等于说,元宏一口气娶了4个表姑妈做媳妇儿,这男人有前途。

一、一场宫斗,冯润把其他三姐妹都给干趴下了。

按道理说作为二姐的冯润是不是应该第一个做皇后?

可惜冯润命不好,还没怎么受宠就得了咯血病,中场休息去了。

再回来的时候,她的三妹已经成为了皇后。

那咋整?宫斗剧搞起来呗!

二姐冯润一入宫就开始发挥自己的美色优势,瞬间把元宏给拿下了。

原本受宠的三妹冯清大怒,发誓要找冯润火并,她扛着加特林就要把冯润给突突了。

在抢男人这件事上,哪怕是亲姐妹也不能让步!

但是甭管你的炮火再猛烈,人家冯润都是占据先机的。

为啥?因为躺在元宏身边的那个女人,长期都是冯润。

冯润只是每天晚上最哈皮的时候,贴在元宏耳边说两句冯清的坏话,

那效果不比你拿个加特林上战场强得多?

这场宫斗的结果毫无悬念,三妹冯清被废,愣是跑耀光寺做尼姑去了。

二姐冯润自此上台,成为了孝文帝元宏的新任皇后。

至于四妹和五妹,早就瑟瑟发抖了,谁还敢跟二姐斗法呢?

自此北魏后宫最强的女人就是这位幽皇后冯润了。

二、冯润咋得罪了元宏?

北魏皇族原本姓拓跋,他们都是鲜卑人。可是什么时候改姓元了呢?这就要问问元宏了。

原来元宏是非常提倡汉化的人,不仅要文化、服饰上全面汉化,

就连自己的姓氏也改成了汉姓,也就是元,所以打他这儿开始,北魏皇帝就都姓元了。

可是你要知道,想做改革,那压力是很大的,因为很多顽固派是极其反对这种做法的。

比如说元宏的太子元恂就带头反对这件事,一帮遗老遗少紧跟太子身后。

这还得了?于是乎元恂就被元宏给废了,没多久就把他赐死了。

太子没了,那么谁有机会了?自然是皇次子元恪。

冯润可是找准了时机,趁着太子之位空虚,果断把元恪推上了太子之位。

冯润并不是元恪的生母,谁当太子,生母必死,所以冯润没那么傻,

她只需要做元恪的嫡母就行了,这期间元恪的生母暴毙,很多人认为是冯润干的。

元恪做了太子以后,没事儿就去拜见自己的嫡母冯润,两个人感情别提多好了。

有了让她成为太后的儿子做保障,那冯润还要元宏做什么?

果然权谋之术都是遗传的,当年冯太后为了掌权也是煞费苦心。

元宏出去打仗后,冯润就有点儿有恃无恐的样子了,居然跟其他男人搞在一起。

元宏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在外征战,远方的皇宫里,还给他免费种下了一片青青草原。

这还不算,当时元宏的妹妹彭城公主的丈夫去世了,

冯润又打起了彭城公主的主意,她打算让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

好家伙,人家刚守寡,能不能等两天再说?

这可把彭城公主气坏了,她哭着去找元宏,把嫂子的一切都给说了出来。

那天的雨下得比依萍去要钱被打那天还大,元宏差点没被气死。

三、赐死冯润,算是给足她面子了。

元宏病倒了,冯润是什么态度呢?她不仅不伤心,反而偷偷诅咒元宏早点死。

这操作有点儿秀下限了,元宏气得直哆嗦,连夜带病就飞奔回来了。

冯润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居然有如此果断的执行力。

她还在寻欢作乐的时候,元宏已经赶到。

一地鸡毛有没有?那帮男人都被元宏处死了,至于冯润,元宏采取了冷处理态度。

元宏依旧保留了冯润的皇后之位,甚至所有的待遇都没有削减。

但是他不允许太子元恪再见冯润一面。

这算处罚吗?我甚至觉得元宏是不是病傻了?这就算解决问题了?

其实元宏后面还有大招,他只是在熬时间而已。

2年后,元宏病重而亡,可是他临死前留了个神奇的遗诏,

遗诏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其他女人都可以回家改嫁,可冯润必须要下去陪朕!

这是要让冯润陪葬啊!好狠好狠,先好好地养着她两年,让她心理上安稳了,

随后再突然将她赐死,就问你这招狠不狠?

冯润当然不想死啊,哭着喊着说是其他王爷要害死她,元宏不会这么干的。

嘿嘿,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就是元宏留下的重磅炸弹。

冯润被赐死以后,拓跋家的各路王爷也松了口气,

为啥?因为冯润活着,女主主政,这帮王爷还是吃不了兜着走,

肯定是老冯家风光无限,他们拓跋家可就倒霉了。

所以就算元宏没留下遗诏,他们也得想办法弄死冯润才行。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弥留之际留下遗诏,内容便是处死皇后冯氏。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后冯氏在元宏出征之际,竟然在皇宫中与他人私通,再加上当时太子年仅16岁,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汉末外戚专权的故事重演,因而留下遗命要求处死冯氏。

△北魏孝文帝和孝文幽皇后

皇后冯氏乃是元宏表姑,入宫之后极受宠爱

冯氏(野史称冯润)乃是太师冯熙的庶出女儿,也是元宏嫡祖母冯太后的侄女,算起来应该是元宏的表姑。太和初年,冯太后为了保证冯家能够永享荣华富贵,于是便让自己的两个侄女入宫(野史称冯润和冯清),入宫之后,冯润很快便取得了孝文帝的宠爱,但不久之后便因生病,而被冯太后送回娘家修养。

△北魏冯太后和少年孝文帝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在三年丧期之后,元宏将冯清册立为了皇后,史称孝文废皇后。数年之后,即太和十八年(494年),元宏听闻冯润病愈,于是立即将其接入宫中,晋封为仅次于皇后的左昭仪。冯润就此再度被元宏专宠,而冯清的皇后之位便也到头了,冯清被废后前往瑶光寺出家。

△冯润专宠于后宫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冯润被册封为皇后,其就此专宠于后宫。冯润极为善妒,其专宠于后宫,其他嫔妃平日里很难被皇帝宠幸,然而即使如此,冯润却始终没能生下儿子。同年,皇次子元恪的母亲、贵人高照容突然去世(疑为冯润所杀)。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太子元恂因触怒元宏而被废杀,元恪逐成为太子,而身为皇后的冯润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嫡母。新太子元恪每三天都去中宫朝见嫡母幽皇后,而幽皇后也对他疼爱有加,视如亲生。

△北魏孝文帝元宏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元宏去世之后,元恪继位成帝,冯氏将稳坐太后之位,继续荣宠下去。然而,谁知道她竟然自己作死。

冯氏趁元宏外出与人通奸,最终被元宏遗诏赐死

元宏出于政治考虑,将妹妹彭城公主嫁给了刘昶之子刘承绪,然而刘承绪婚后不久便去世了。于是冯润便趁元宏出征之际,想要迫使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同母弟冯夙,没想到却遭到了彭城公主的拒绝,且冒雨跑到元宏处哭诉,同时告发了冯润与男宠通奸之事。

△彭城公主将皇后私通之事告知皇兄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第二次率军南征的元宏驻扎在汝南,彭城公主冒雨跑到皇兄处,一面向皇兄哭诉冯润迫使自己嫁人之事,同时将冯润趁元宏外出与男宠通奸之事告诉了元宏。元宏一开始并不相信,认为这是公主与皇后结怨所诬告,没想到不久宦官刘腾也到军中密奏此事,与公主所言相印证之下,不由得元宏不信。

原来,皇后冯润趁元宏南征之际,与宫中执事高菩萨私通,秽乱宫闱。而此时,皇后也派中常侍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前来试探孝文帝,孝文帝佯装并不知私通之事,暗中却将苏兴寿抓起来审问,苏兴寿逐将皇后私通之事和盘托出。

△冯皇后趁元宏外出与男宠私通

正月,孝文帝回到洛阳之后,便将高菩萨和双蒙等人抓了起来,严刑拷问之下逐将事情坐实。然后将冯润召至含温室,命人将高菩萨所供认之事当其面陈述了一遍,不仅有与人私通之事,还有冯润和其母亲常氏以巫蛊之术诅咒孝文帝之事。冯润眼看无从抵赖,便请求回避所有人,要单独和孝文帝谈话,孝文帝逐命令所有内侍退出,只留长秋卿白整一人在侧,且以棉花塞住白整的耳朵,两人具体谈了什么,已经无人知晓。不过,元宏虽然处死了高菩萨等男宠,但却并未废掉冯润的皇后之位。

△元宏遗诏处死皇后冯氏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身在鄂北战场的孝文帝身染重病,在返程途中,弥留之际的元宏留下遗诏“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

元宏的弟弟北海王元详奉命前往冯润宫中将其赐死,冯润临死之际却不肯自尽,她哭嚎道,“官岂有此也,是诸王辈杀我耳!”与元详同去的白整将冯润抓住,强行将毒药灌入,冯润逐被毒死。

△冯润面对的已经是必死之局

咸阳王元禧得知冯润已死的消息,对他人说道,“就算没有遗诏,我兄弟等人也要使计将其杀死,岂能让德行有失的妇人宰制天下,反过来再杀我们。”由此可见,元宏死后,皇后冯氏已经是必死的局面,就算元宏不杀她,其他北魏宗室也要她死。

不过,孝文幽皇后虽然被元宏下令赐死,但还是以皇后之礼将其安葬,倒也算尽了情分。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按《魏书》记载,孝文帝留下遗诏赐死冯妙莲,是因为他被冯氏绿了,可咸阳王元禧一段诡异的话,似乎给冯妙莲的死蒙上了一层疑云。

那么,冯妙莲之死到底是桃色新闻,还是另有玄机呢?我们先按《魏书》的记载,铺陈那段历史。

冯妙莲是文明太后的侄女,按辈分她是孝文帝的表姑。不过古代皇族这种乱七八糟的婚姻多如牛毛,见怪不怪了,比“姑侄配”还要离奇的是,冯妙莲姐妹12人,全都嫁给了北魏皇族,其中4人同嫁孝文帝。

冯妙莲又名冯润,行二,与三妹冯清同日入宫。由于姿色出众且媚态怜人,所以冯妙莲一入宫就受到了孝文帝的宠爱。只可惜不久她的健康出了问题,被冯太后送出娘家。

二人这一别就是数年,期间冯清被立为皇后,可是孝文帝依然对冯妙莲恋恋不忘。后来冯妙莲经长期调养康复了,孝文帝非常高兴,立刻将她重新接入宫中,封为左昭仪。

重新回到宫中的冯妙莲虽然宠爱不减当年,遗憾的是皇位被妹妹占了,于是姐俩开始出现龃龉:

“昭仪自以年长,且前入宫掖,素见待念,轻后而不率妾礼。后虽性不妒忌,时有愧恨之色。昭仪规为内主,谮构百端。寻废后为庶人。”

在冯妙莲的构陷下,妹妹冯清被废,向姐姐交出了皇后玺绶,从此到瑶光寺吃斋念佛苦度余生。

当然打败冯清不是冯妙莲的唯一目标,毕竟她还有众多的竞争者。也不知道她用了什么手段,搞得孝文帝虽然口有怨言,却选择了“逆来顺受”。民间传言,贵人高照容就是因为有得宠的苗头,被冯妙莲害死了,这件事等会儿我们再分析。

就这样,冯妙莲靠自己的“姿媚”,和打击情敌的手段,将孝文帝的爱基本垄断。

事情高潮出现在太和二十二年,当时孝文帝正从南阳回军的途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妹妹彭城公主狼狈不堪地出现在军营中。

按道理,此刻彭城公主应该正与冯夙洞房花烛夜,怎么会跑到军营中来?原来这里面有一段隐情。

冯夙是冯妙莲的弟弟,经冯妙莲奏请,孝文帝同意他迎娶新寡的彭城公主。没想到这段豪门姻缘,却遭到了当事人彭城公主的竭力反对,二人婚后数日她就出逃,跑到军前向哥哥告嫂子的状。

这一状威力堪比原子弹:“后与菩萨乱状!”意思是皇后与御医高菩萨勾结,给哥哥您染了绿头发!

孝文帝大吃一惊,跟所有痴情男人一样,他不敢相信又忍不住总是在脑子里翻腾,急火攻心之下,他当即病危,抢救了十几天才转危为安。

略微好转的孝文帝令彭城公主,和唯一在场的彭城王元勰高度保密,同时马不停蹄往洛阳赶。

彭城公主出逃的消息被冯妙莲得知,她预感事情不妙,给皇帝头上刷绿漆,她自己一条小命恐怕不足以抵罪。于是她赶紧打补丁,第一块补丁收买宫中近侍,第二块补丁回娘家求老妈帮忙,请女巫诅咒死孝文帝。一边遮挡老公的耳目,一边搞崩老公,双管齐下!

可惜两招都不灵,孝文帝回宫了。

孝文帝以含温室为公堂,展开了审讯工作,很快太监和高菩萨都招供了。这下孝文帝最后的幻想落空了,他令人“请来”冯妙莲,同时令侍卫要对皇后搜身,如果在她身上发现哪怕一寸长的刀,就“斩立决”!

冯妙莲一见此情景,知道大势已去,她哭哭啼啼拜倒在地。孝文帝满心厌恶,让她坐在两丈开外的另一端与自己对话。孝文帝开门见山:你也别争辩了,竹筒倒豆子吧,包括你妈干的事。

冯妙莲跪求:能不能屏退所有人,咱俩说悄悄话?

孝文帝想了想还是满足了她的要求,只是令一个叫“白整”的皇后宫官员留下。为了不让白整听到谈话内容,他让白整用棉花堵住耳朵,验证再三确认白整听不到了,才开始二人的对话。

所以,冯妙莲对孝文帝说了啥,没人知道,史书也不见记载。

“会晤”过后,孝文帝召来彭城王元勰和北海王元详,交代了两件事:一,冯妙莲的母亲常氏企图谋害我,你们不要留情,要穷追猛打地审理清楚;二,早先冯清被废,我不能连续废掉冯家两位姑娘,让她空坐宫中吧,她若有良心就会自杀。

孝文帝失望了,人家冯妙莲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活得很滋润!

孝文帝气性太大,一口气没喘匀,嘎,过去了,终年32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

“后宫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为之所,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可赐自尽别宫,葬以后礼,庶掩冯门之大过。”

北海王元详和白整捧着皇帝的遗诏,请冯妙莲奉旨自尽。冯妙莲不干,又哭又闹:皇帝不可能杀我,一定是你们诸王矫诏。白整不惯她,老鹰捉小鸡般夹住她,强行将毒药灌进她的口中。

一切结束了!可得知冯妙莲的死讯后,咸阳王元禧说了一句非常吊诡的话:

“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作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杀我辈也。”

意思是即便没有遗诏,我兄弟几个也要除掉她,哪能让她一个女人掌握大权,对我们生杀予夺?

原来冯妙莲当不当“绿化工”都要被元氏兄弟们干掉!原因嘛,他们不想重演文明冯太后称制,把宗室藩王们使劲搓揉的“悲剧”。

又是老套的故事:外戚与宗室之间关于皇权的斗争!

北魏原本是游牧民族,崇尚拳头解决问题,后来逐步汉化,于是汉人政治斗争的遗风,他们一点不漏地继承了。

冯妙莲的出身吓死人,她是北燕皇族后裔。北魏皇族为了安定北燕旧地,与冯氏家族展开了大规模的联姻,这就是冯妙莲姐妹全部嫁给元氏的原因,同时冯家子弟也都以北魏公主为妻。

在稳住了政权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作为外戚冯氏家族的势力太强大了。由于文明太后称制,冯氏一族位居枢要,极大地压缩了元氏诸王的生存空间,还顺手干掉了一大批旧贵族。

假如冯妙莲当太后,毫无疑问元详、元禧等人的日子不好过。

不过,北魏有个传统——立子去母!儿子当太子,生母就必须被赐死,为什么不以这个理由杀了冯妙莲呢,绿化工多难听?

原来太子元恪不是冯妙莲所生,其生母正是那位传言被冯妙莲杀害的高照容,从法理上讲,冯妙莲是嫡母。这就是后人猜测冯妙莲杀害高照容的理由,跟人家抢儿子,还不担“立子去母”的风险。

不过这里面疑点重重,冯妙莲进宫时元恪至少五六岁了,不是婴儿,认得谁是自己的亲妈。况且那时候的太子是元恂,冯妙莲没那个动机。等冯妙莲二次进宫时,元恪10岁了,更不存在夺子的可能。

至于冯妙莲阻断孝文帝“恋爱自由”,那更是扯淡,孝文帝十几年间至少生了16个子女,一个都不是冯妙莲所生,其中高照容就生了三个。所以,这个故事明显存在利益倾向性。

既然这里面存在政治利益问题,所谓的遗诏会不会是假的呢?

这起事件中孝文帝的态度是关键,首先作为皇帝他不会偏袒外戚或者藩王任何一方,他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皇权的独立和安全。

明白了孝文帝的心思,大体上就可以推测冯妙莲的结局了:她必然会成为孝文帝要清除的对象!

孝文帝驾崩时元恪已经16岁,完全可以独立行使皇权了,如果这时候有冯妙莲及冯氏家族的插手,反而很可能导致元恪变成傀儡。

没有了冯妙莲,藩王会不会一家独大呢?

这个孝文帝也不担心,一则元恪已经独立,二则藩王们并不一条心,他的弟弟们大多忙于享乐,不构成对皇权的巨大威胁。

大概基于这个想法,孝文帝选择了只赐死冯妙莲,却不加害冯氏一族,让冯氏跟元氏双方的势力相对平衡。

所以我认为,赐死冯妙莲的遗诏应该是真的。

至于冯妙莲是否真的当过“绿化工”,我觉得并不重要,我们只要看透“颜色革命”是表象就足够了。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谢邀。

一、生平简介

元宏,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67~499年),471~499年在位。即位时五岁,政事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相继颁布班禄制、三长制、均田令等。太和十四年(490)亲政后,继续整饬吏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旋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又改鲜卑姓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元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等。在改革中,曾严厉镇压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并处死太子恂。经改革,加强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死后谥孝文帝。

二、元宏为什么要赐死皇后

(1)元宏本后宫李夫人所生,由冯太后扶养成人。其视祖母如生母一般。

冯太后尝欲家世贵宠,简选太师冯煕二女,充入掖廷。立次女为皇后,长女为昭仪。昭仪系是庶出,所以妹尊姊卑。只是娥眉争宠,狐媚工谗,免不得捣乱宫闱。

皇后颇有德操,昭仪独工姿媚,且玉貌花容妹不及姊。

好德不如好色,元宏亦未免脱俗,也犯此病。于是乃以宠妃之谗构,竟把皇后废去,贬入冷宫。未几,即立冯昭仪为皇后。

(2)冯昭仪阴谋得逞,正位东宫,本来是鱼水谐欢,无夕不共,偏偏元宏连岁南征,害得皇后寂寞难耐,空守孤帷,渐日红杏出墙,闹出宫闱丑闻。

(3)元宏得知宫闱失德,累得忧愤交加,竟至成疾。太和二十三年,元宏亲征班师回朝后,即刻秘察有关案犯,真相大白后,随即处死了皇后的若干男宠,并将其囚禁。此时元宏尚顾念太后旧恩及与妻之情不忍将皇后废死。

既而元宏病亟,弥留之际下诏:‘后宫久乖阴德,自寻死路,我死后可赐她自尽…’。

元宏在位二十三年,一生仁厚英敏,文武双全,称之为一时令主,惟为色所迷,宠幸淫恶之艳妻冯昭仪,以至废后易储,有乖伦纪,并为元绪公,渐酿成宫闱丑事,祸起萧墙,终至英年早逝,饮恨而终!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要说谁是孝文帝拓跋宏最宠爱的女人,那一定是幽皇后冯润。

拓跋宏不仅为她废了皇后,让她登上皇后之位,而且她给拓跋宏戴了绿帽子,身为皇帝的拓跋宏都不忍心责难她。

然而,拓跋宏在临终时,却下遗诏,赐死冯润。

(冯润剧照)

有人说,这是因为拓跋宏“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一片痴心,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起来,拓跋宏虽贵为皇帝,但他的生长经历还真是悲催。

拓跋宏是献文帝的长子,早在他3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

然而有喜就有忧。依照北魏“子贵母死”的继承制,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而他则由一向威严的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是北魏王朝著名的铁腕女汉子,她不仅巧施手段实现了临朝称制,成为北魏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还为了把持政权,“逼迫”献文帝将帝位禅让给了才5岁的拓跋宏。

做了太上皇的献文帝,由于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因此遭到冯太后的幽杀。

此时,拓跋宏才10岁,还是懵懂年纪的小孩子。

不过,皇权面前,尽管拓跋宏是长孙,但对将权力当作春药的冯太后而言,若是让她觉得不安,别说顺利继位了,能平安长大都不容易。所以年少的拓跋宏为了活命,只能一味隐忍冯太后对他的刻薄,并且对冯太后百般恭顺和崇拜。同时,他还不能太菜,否则又会因“无能”遭到废黜。所以他通过努力学习,不仅将儒学名典熟记于心,史家典故更是手到擒来。最难得的是他还出口成章,文采了得。

不过,艰难的成长经历在拓跋宏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而在那样的环境里,拓跋宏也很难得到一个知心朋友。

好在当时冯太后为了巩固势力,也为了让娘家冯氏家族的荣华富贵能绵延长久,所以经常召见与拓跋宏年纪相仿的冯润入宫,陪伴拓跋宏。

冯润聪慧有绝色,很快就成了拓跋宏青梅竹马的小伙伴。

(拓跋宏剧照)

北魏有早婚的习俗,所以在拓跋宏11岁的时候,冯太后便将冯润及其妹妹冯清嫁给了拓跋宏。

此时的冯润出落得颇有“媚姿”。再加上比起沉稳的妹妹来,她个性活泼,又与拓跋宏兴趣相投,因此她很得宠爱。

不过,冯清虽然不甚得宠爱,但由于是嫡出的身份,所以在冯太后建议下,冯清还是被封为了皇后,而冯润只是得到了“贵人”的封号。

好景不长,最得宠爱的冯润竟染上了咯血症,眼看着病势加重,冯太后便将她遣回娘家养病。

公元490年,临朝称制25年的冯太后在太和殿病逝,24岁的拓跋宏终于实现了亲政的理想。

在政治上,拓跋宏是个很有远见的皇帝,他在亲政后,对吏治、政策等都做了一系列改革。除此外,他还重用汉族士人,并积极推行汉化等。

自然,改革就会受到保守派的阻挠,特别是一些王亲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更是抱怨连天。

好在改革家拓跋宏深知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所以他一直非常坚持。

但是有一宗让拓跋宏不满意,那就是身为皇后的冯清非常抵制汉化。她不仅坚决不说汉话,而且还拒绝穿汉人服装。

冯清的顽固和不支持,让拓跋宏大为不悦,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记挂着冯润,因此在迁都洛阳后,便将已经痊愈的冯润又接回宫,并册立她为昭仪(仅次于皇后之位)。

尽管冯润离宫多年,但拓跋宏对她依然情深意重。她回宫后,拓跋宏对她的宠爱有增无减。

冯润一心想成为皇后,所以她不仅支持拓跋宏改革,还主动学会了汉话及穿汉人服装。

显然,冯润的做法让拓跋宏高兴不已,这也让冯清更加受到冷遇。

(冯清剧照)

冯润又常在拓跋宏面前诋毁冯清,最终导致拓跋宏废黜了冯清的皇后之位,而她得偿所愿,被册立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冯润心机深重,自从管理后宫之后,她便想尽办法不让其他嫔妃得到宠幸。同时,由于没有子嗣,她又夺了高贵人所生的皇次子元恪,为了以绝后患,还毙杀了高贵人。

这种种的恶行并不使拓跋宏生气,反而他还对大臣们说:“妇人妒防,即使王者也不能免,何况士大夫和百姓?”

当时拓跋宏所立的皇太子是长子元恂。

元恂自幼骄纵,不好学习,这让拓跋宏对他很不满意。但碍于元恂为冯太后所养,因此在冯太后去世后,拓跋宏还是将他立为了皇太子。

然而,在拓跋宏的改革路上,身为太子的元恂百般抵制,特别是在迁都洛阳后,更是嚷嚷着不适应洛阳湿热的天气,要回到凉爽的北方去。

元恂的行为,得到了反对改革的贵族们的支持,最终引发了叛乱。

拓跋宏在平定叛乱后,毫不留情地赐死了元恂,改立冯润抚养的元恪为皇太子。

如此一来,冯润的地位愈发巩固。

对于冯润而言,这一切都让她很满意,唯有一桩不满意,那就是拓跋宏南征北战,很少陪伴在她身边。

于是,不甘寂寞的冯润便学冯太后与男宠们私通。比如身体强壮的宫中执事高菩萨,还有相貌俊美的常侍双蒙等,皆与她有淫乱宫闱的丑闻。

(彭城长公主剧照)

当时拓跋宏的六妹彭城长公主结婚不久,丈夫便去世了。

冯润便强迫她嫁给弟弟冯夙。

为了抗争,彭城长公主只得趁夜出逃,并冒雨找到了拓跋宏,向他揭发了冯润与高菩萨等人淫乱的事情。

这个消息对拓跋宏来说,如当头棒喝。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深情相待的冯润会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更不敢相信她会做出这等对不起他的事。

就在拓跋宏将信将疑之时,做贼心虚的冯润派了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也来到了帐营,试探拓跋宏。

拓跋宏于是佯装不知,私下又抓了苏兴寿审问,这才确信彭城公主所言是真。

备受打击的拓跋宏竟因此一病不起。

强撑病体回宫后,拓跋宏将高菩萨和双蒙等人全部处死,但是对于哭成泪人的冯润,他却怎么也下不了手,只是和她分宫而居。

公元499年,病情得到控制的拓跋宏再次出征。没想到在途中病情加重,只得北归。

由于病情严重,拓跋宏在途中病逝。

他在病逝前下了一道赐死冯润的遗诏。他在遗诏中说道:“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

可见,拓跋宏并非要和冯润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是考虑到为了北魏王朝不再出现第二个“冯太后”,同时也为了冯氏家族的荣耀,因此必须赐死冯润。

(参考史料:《魏书》《北史》等)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对于大部分历史爱好者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段较为陌生的历史,虽然魏晋南北朝紧挨着三国,但是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就彻底成了冷门历史,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段历史四分五裂,动乱太多。

要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北魏孝文帝算一个,别看孝文帝33岁就驾崩了,但是他却是五岁就即位,在位时间并不短,因为有冯太后辅佐,孝文帝能够推动北魏政治的发展,在位期间,深入推广三长制打破门阀士族对地方政治的垄断;推行均田制改革,极大了恢复了战乱时期的经济;后来以力排众议推动迁都事宜,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可以说,能够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之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明孝文帝还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的。

本文,不讲孝文帝的文治武功,单单来讲孝文帝为何在临终前赐死心爱的皇后,虽然切入的角度俗一点,但是纵横肯定挖得深,让大家对北魏这个陌生的朝代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何要赐死心爱的皇后?

北魏孝文帝元宏五岁登基,很大程度上是背后冯太后的辅佐,说起来冯太后是北魏当之无愧的女性政治家,孝文帝的很多改革都是冯太后的支持下完成的。

当然,冯太后也不是圣人,也有私心,她希望冯家能够将富贵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就将自己的侄女入宫侍奉元宏,而且还不止一个,冯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冯太后的侄女,冯润其实比元宏要年长一辈,但是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对礼节方面的事情不是很看重。

冯润因为长得妩媚,入宫之后就得到了元宏的宠幸,然而却因为得了病,被冯太后撵出了皇宫当了尼姑,前面已经说了,冯太后之所以这么不客气,是因为冯太后安排了好几个侄女,冯润只是其中之一。

冯太后去世后,元宏在丧期满后就立冯清为皇后(冯润的妹妹),结果元宏十分挂念冯润,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废了冯清的后位,让其出家当尼姑,却把冯润又接回宫内,要说套路,元宏把唐高宗李治厉害多了。

再次入宫之后,冯润更是得到元宏的宠爱,甚至到了后宫佳丽三千不碰,专宠冯润一人的地步。

没有想到的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冯润竟然在元宏率军出征之后,与假宦官高菩萨,中常侍双蒙等人公然通奸,后来被元宏的妹妹彭成公主告发,使得元宏极为震惊,不顾前线战事,回到京城处死了与冯润通奸的人,却没有对冯润下手,还保留了冯润皇后的头衔。

当然,给男人戴绿帽子这种事情并不是哪个男人都能忍的,第二年元宏去世的时候,十分善意的遣散了所有的嫔妃,允许她们再次改嫁,唯独不放过冯润,还留下遗诏让她陪葬,冯润因此被毒杀。

可见,冯润有这样的下场与其嚣张跋扈的性格有关,假如能够忍一段时间,或许就成为太后了,在北魏的太后,都是掌握实权的人物,养点男宠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是其没有忍住。

冯润的死与北魏女性参政之间的关系

按照上文的说法,冯润的死是孝文帝的主意,按照道理来说,假如孝文帝真的要杀冯润,应该在通奸事发的时候杀,即使在死后杀,也不应该让她来合葬,怎么看怎么别扭。

其实当元宏的弟弟元祥拿着遗诏来取冯润性命的时候,冯润就表示怀疑,不肯就范,最后被元祥强行灌毒药赐死。

有意思的是,当时其他宗室子弟得知元宏遗诏处死冯润后,还说:“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作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执天下,杀我辈也 。”

这句话就有点反动了,好像元宏不下遗诏,他们也要整死冯润,其实这里面有一句话透漏了真相“岂可令失行妇人宰执天下”,简单点说,抛开冯润出轨那点事,意思就是,不能让女人当政!否则后果就是“杀我辈也”。

这就涉及到北魏时期的政治生态了,后宫干政,外戚专权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症结所在,两汉以来由于“子少母壮”,这种现象发生的十分频繁,而到了北魏时期,由于北魏是来自北方的鲜卑民族,“离开母系氏族社会为时不久因而社会尊崇母权”女性本来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更加棘手。

正因为棘手,北魏政权的开创者拓跋珪在选择继承人后,就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方式,学习汉武帝立刘弗陵杀钩弋夫人的事情,严格实行“立子杀母”制度。

也就是,谁的儿子被当选为皇太子,那么他的生母就会被处死,杀媳妇,孝文帝不是第一次干,他的妻子林氏也是立子杀母制度下,最悲催的女性,当时元宏打算立林氏的儿子拓跋恂为太子,就将林氏给赐死了,结果出了点差错,拓跋恂一直在十年后才被立为太子,结果仅仅三年就因为谋反被赐死,也就是说林氏为自己儿子当皇帝献出了生命,最后儿子不争气,林氏的命也就白牺牲了。

然而,尽管严格执行立子杀母制度,但是女性干政的事情并未减少,北魏时期也是太后垂帘听政最多的朝代,先后出现多名太后,其中前文所说的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孝文帝元宏去世的时候,只有33岁,其子年龄也偏小,假如不是孝文帝带走冯润,也许冯润就是下一个垂帘听政的冯太后,这种外戚专政的事,也一直是北魏政治的诟病,孝文帝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产生,不但杀了太子的母亲,连嫡母也没有放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