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是庸才吗?他为什么能得到慈禧的专宠?
荣禄是溥仪的外公。
荣禄是出将入相的人物。
荣禄是晚清最后一位有能力的权臣。
荣禄还是慈禧太后的心腹。
有这么几层关系在里面,注定了荣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可以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的时代宣告结束,而荣禄的时代注定到来。
一、荣禄深谙联姻之道。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谣言最起码也有一定的根据。现代人对荣禄和慈禧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这或许有点儿瞎掰。但是他们俩是否此前认识?这倒是有可能。
荣禄只比慈禧小一岁,出生于1836年的北京菊儿胡同。而慈禧出生于北京的劈柴胡同,两个地方相差了5公里左右。在古代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没法判断他们有没有遇到过。
不过京城也就那么大,满人的圈子就更小了,不排除他们幼年曾经相识。荣禄做官以后,立马意识到了联姻的重要性。
- 荣禄的继室萨克达氏是御前侍卫熙拉布的女儿,和咸丰皇帝的元妃萨克达氏同族。
- 荣禄在萨克达氏去世后,又娶了宗室灵桂的女儿爱新觉罗氏。
- 荣禄的大女儿嫁给了礼亲王世铎的儿子诚厚做媳妇儿。
- 荣禄的侄女嫁给了贝子溥伦。
- 荣禄的小女儿嫁给了醇亲王载沣,生下了清末帝溥仪。
好家伙,这一大家子跟清朝贵族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荣禄的为官之道。他很早就明白,只有稳固的联姻关系,才能保住他们家的荣华富贵。
二、一路提拔,离不开贵人相助。很显然,荣禄深谙官场之道。所以他凭借祖荫成为骑都尉以后,便打算在官场大干一番。不过运气不好的是,刚当上户部银库员外郎的荣禄,却因为涉嫌贪污,差点被人给宰了。
好家伙,这次失误让荣禄明白了一点,在基层你就好好干活,别想七想八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以后,荣禄出任神机营文案处翼长。虽说没证据证明他参与了辛酉政变,但是可以看得出,荣禄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慈禧的视线之中。
恭亲王和慈禧的这次提拔,彻底改变了荣禄的命运。因为荣禄的父亲和伯父都是行伍出身,可荣禄还没摸过枪,这回算是子承父业,也让荣禄担任了武职。
升任左翼总兵的荣禄,并没有满足现有的成绩。他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高层的上升通道中。于是他找到了醇亲王奕譞以及军机大臣文祥。
醇亲王奕譞就是光绪皇帝的生父,而军机大臣文祥可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两个人的帮助下,荣禄可谓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从工部侍郎改任步军统领,甚至在光绪四年做到了左都御史、工部尚书。这一年荣禄不过43岁,已经成为了核心管理层的一员。
你要说荣禄没找关系,那谁都不信,但是他找的未必就是慈禧这边的关系。这一路上的贵人包括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等。
三、宦海浮沉,荣禄凭本事丢了工作。这个时候的荣禄似乎又有点儿飘了,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千万要冷静,因为一不小心你的得意就会烟消云散。这不,荣禄就这么回事,他在得意之时犯了一系列错误,直接将他一撸到底。
第一,得罪了慈禧。
慈禧太后想要自己挑几个太监侍奉自己,这本来是个做顺水人情的好时候,毕竟也不影响大局。结果荣禄表示:太后啊,祖上可没有这个规矩。这可把慈禧给气坏了,慈禧要搞你,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第二,向沈桂芬开战。
沈桂芬是军机大臣之一,他和帝师李鸿藻相当不对付。而荣禄一直站在李鸿藻这边,甚至给人当枪使,积极促成沈桂芬外调这件事。可人家做到这个级别,是你一个工部尚书能搞得定的?
沈桂芬得知是荣禄在搞自己,脾气立马就蹦出来了。荣禄想找老大来帮忙时,李鸿藻老爷子居然回家丁忧了。没办法只能自己全权挡子弹了。
第三,再次卷入贪污案。
上次初入官场,就被卷入贪污案,因此丢了乌纱帽。这回荣禄又被人家举报贪污,要是当红时期也就算了,恰好遇到了这么多麻烦,你说荣禄还呆得下去吗?
所以说从1885年开始,荣禄就光荣地坐上了冷板凳。有口饭吃就不错了,想要发展?那就坐着等机会好了!
四、走上人生巅峰,全靠其他人干趴下了。1891年,坐了6年冷板凳的荣禄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西安将军。不知是喜是忧,调到外地做官,显然想要晋升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此时的荣禄已经是56岁的大叔了,历经了宦海浮沉以后,他变得格外淡定,可谓是宠辱不惊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靠工作业绩,重新得到重用。
甲午战争是荣禄人生的转折点,1894年,李鸿章的淮军几乎被打了个稀巴烂。这个时候李鸿章是不管用了,连老迈的恭亲王奕䜣都重新被启用,荣禄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恭亲王奕䜣的推荐下,荣禄重新出任了步军统领。临危受命的荣禄,显然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因为此时整个清朝的高层集团,都在日军的威胁之下。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荣禄终于迎来了人生巅峰,1895年,荣禄成了兵部尚书,同时手握步军统领的兵权。1896年,荣禄被授予协办大学士。
尤其是到了1898年,荣禄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属于李鸿章的时代结束了,属于荣禄的时代终于来临。慈禧能将如此重任交给荣禄,可见对他的信任。
总结:凭本事吃饭,不丢人。荣禄能够得到慈禧的器重,绝不是因为他的谄媚,而是因为他真有本事。他懂得带兵之道,也懂得谁会带兵。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清朝才编出了武卫军。
有人弹劾老袁的时候,是荣禄将其保住,因为他知道老袁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有能力的人,想要往上走,自然也需要用一点技巧。
荣禄不是一个老实人,他非常熟悉官场游戏的规则,也十分懂得察言观色。不过这可不是荣禄唯一的技能,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也是他深信不疑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荣禄是庸才吗?他为什么能得到慈禧的专宠?
荣禄不是庸才。
不仅不是庸才,他还是满洲亲贵中少有的干才,在自鸦片战争开始的晚清七十年里,只有三个满洲人达到这个级别,那就是肃顺、文祥和荣禄。而这三个人里,论手腕、城府和与君上的关系,荣禄当属第一。
如果认真论起来,荣禄属于满洲亲贵中最顶级的权臣,应该与明珠、傅恒、和珅、穆彰阿、肃顺站在同一行列里。只不过荣禄大器晚成,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以至于给人感觉他好像昙花一现,没有充分焕发出他的光彩。
总结荣禄一生,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荣禄一生中宦海浮沉,绝少犯错误,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殊为难得。这得益于荣禄的智商和城府,也说明他有大格局,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政治家。
但荣禄也不是没有吃过亏。
光绪元年,他交友不慎,被他的把兄弟翁同龢出卖,被逐出京。那个时候正是他人生得意之秋,慈禧刚刚把他擢升为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左都御史,同时还兼着内务府总管大臣,只差一步就进军机了。但由于翁同龢的出卖,他被贬为西安将军,而且这一贬就是二十年。
这是荣禄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几乎断送了他的前程。但也因此决定了他日后的政治立场,与翁同龢势不两立,在戊戌以后成为后党中坚。
许多传闻说荣禄的发迹得益于他与慈禧的特殊关系,甚至言之凿凿,说他是慈禧的入幕之宾,还有说他们是青梅竹马,有婚姻之约,这都是无稽之谈。
荣禄比慈禧小一岁。慈禧六岁之前,她的父亲惠征还没有分家,一大家子住在西单的劈柴胡同的祖父家里,而荣禄家也在附近,于是就有人传说他们两家过从甚密,荣禄与慈禧两小无猜等。其实两家来往可能,谈婚论嫁不可能,因为地位相差悬殊。
慈禧家里是下五旗的正蓝旗,祖父景瑞不过是户部的员外郎,正五品官员。慈禧六岁那年,道光皇帝追究她的曾祖吉郎阿库银亏空一案,事情做的非常损,竟然要求子孙赔补。
道光皇帝是个吹毛求疵的人,有一天心血来潮,陈年旧账翻出来,发现户部库银亏空上百万两,可是又查不出是谁干的,于是就把经手的人,死了的和没死的都抓起来,让他们均摊。吉郎阿过世多年,但他儿子景瑞在,还承袭他的缺份也在户部当差,就把他关到刑部的伙房里,让他分摊四万两银子,扬言拿不出银子就充军。全家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了拿不出退赔的银子愁的要上吊,不得已变卖祖产兄弟分家,祖产不够抵就分摊借的债。
于是慈禧父亲惠征带着自己的小家搬到朝内小街的方家园,从此家道中落,吃了上顿没下顿,领到的俸禄还得先还债。惠征两次外放,辗转山西和安徽,因为手头拮据,连盘缠都凑不齐,根本没有能力带家眷。
而荣禄家则煊赫非凡。荣禄家是苏完瓜尔佳氏,上三旗的正白旗,祖父是喀什塔尔帮办大臣塔思哈,父亲是凉州镇总兵长寿,伯父是天津镇总兵长瑞,而且全都战死沙场,家里世袭的爵位多的承袭不过来,荣禄生下来就是骑都尉世袭。
这种人家娶妻可着满朝文武随便挑,除非他家人知道日后慈禧娘家会出个太后,否则不可能结亲家。实际上也是,荣禄先后两个老丈人,前一个是御前侍卫熙拉布,是咸丰皇帝在潜邸时的正妻萨克达的亲叔叔;后一个是宗室灵桂,咸同年间的朝中大佬,理学泰斗,李鸿章殿试时的十个阅卷大臣之一,被李鸿章终生奉为座师。
荣禄的仕途首先得益于他的家世。功臣之后,世袭骑都尉,按清制可以以国子监荫生的身份直接入仕。国子监荫生相当于举人,基本上不耽误提拔,只不过死后的谥号不能以“文”字开头,也不能当大学士,不过这方面满人都不太计较。荣禄以荫生而工部主事,正巧碰到了工部尚书文祥。
文祥也是瓜尔佳氏,是荣禄的本家,不过瓜尔佳是满族的大姓,到他们相遇时早就八竿子打不着了。那个时候正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京,咸丰皇帝带着自己的宠臣逃到了热河,京中只留下一些爹不亲娘不爱的倒霉蛋应付差事,其中为首的就是恭亲王奕訢和瓜尔佳文祥。
荣禄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升到工部员外郎,但也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热河根本轮不到他。当时京城很乱,别的人都逃难去了,他胆子大,天天上班。文祥正是他的堂官工部尚书,正愁找不到人用,看到荣禄这么能干哪能放过他。
文祥当时向咸丰皇帝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成立总理衙门,就是外交部,另一个是组建满人自己的精锐武装神机营。皇帝当然准奏,于是荣禄就到了新组建的神机营,担任翼长。这个官职级别不高,但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荣禄一辈子的职业方向。荣禄从此就开始转向武职,掌兵权,并且由于醇亲王奕譞管了二十多年神机营,荣禄也顺理成章地投靠了醇王。
醇王当时虽没有正式走到前台,但因与慈禧是姻亲,所以很有势力。荣禄因此而成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是个肥缺,等于是所有的皇家工程发包权都在他手里,还天天能与太后见面。
步军统领就是老百姓口里的九门提督,在清朝是个很拉风的职位,因为它除了兵权之外还兼着三军仪仗队队长的职务,就连汉光武帝都说做官当做执金吾,所以荣禄就成了人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了。
也就在这个时期,传出了他与慈禧太后的绯闻。荣禄那时年轻,是个大帅哥,个头很高,身姿挺拔,玉树临风,又兼一条浏亮的嗓子,所以清廷的祝嘏常常由荣禄主持,迷倒一大片少女少妇。尤其是同治十一年九月的小皇帝大婚,荣禄作为三军仪仗队队长和赞礼官,万众瞩目之下,出尽了风头,成为京城里最耀眼的明星。
荣禄担任的内务府大臣一职是可以单独面见太后的,太后也常常就朝政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他往往一言决大臣的出处和生死,让他的政敌惴惴不安。这个时候就有人不怀好意地揣测他与太后如何如何,流言四起,只是不敢让太后知道而已,最极端的说法是他成了慈禧的入幕之宾,甚至导致慈禧怀孕打胎。
慈禧疑似打胎的事件发生在光绪六年,慈禧因骨蒸而大病一场,甚至不能视朝,朝命各省督抚推荐名医,先后有李鸿章推荐的薛福臣、曾国荃推荐的汪守正等人进京为慈禧诊脉。骨蒸是当时太医院的御医给慈禧诊脉的脉案,薛福臣和汪守正没有彻底推翻这个诊断。慈禧当时的病症实际上是大规模经血不调,民间俗称崩漏,与骨蒸很接近,经历那么多名医诊断是无法隐瞒的,肯定不是小产。
而早在光绪三年荣禄就因为宝鋆和沈桂芬的排挤而外放为西安将军了,清廷规定外官不奉诏是不能擅自回京的,尤其是西安将军这个职位,位置非常重要,几乎与陕甘总督同尊,那些年陕甘闹回乱,荣禄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慈禧怀胎是因为荣禄,绝不会等三年之后再打胎。再说如果荣禄真的上了慈禧的床,慈禧怎么舍得让他远走西安?
荣禄这一走就是十几年,不过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荣禄奉诏进京祝嘏,慈禧太后将他留在京城里。从此,荣禄一步登天,成为朝中重臣。他本来就是一品大员,现在回到朝堂,大用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荣禄先是官复原职,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再接替战败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继而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成为真宰辅,开始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
慈禧晚年做了许多昏聩的事,加上她身边除了荣禄之外实在找不出什么能入眼的人物,许多人就把荣禄列为顽固派和保守派,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从政治派别划分,荣禄是属于后党核心,但并不代表他的政治主张是落后和保守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荣禄的高明之处,当然这种高明只是对他个人的际遇而言,并不是对国家和民族有什么好处。
荣禄当国的时代非常特殊,是清廷即将灭亡的重要时刻,几乎所有导致清廷垮台的重大事件都在这一段发生,计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乙亥建储、庚子之乱等。作为枢庭的决策者和事件的亲历者,荣禄几乎每一次都处在波诡云谲的矛盾中心。常人在那种情况下,连活下来的可能性都很小,但荣禄却做到了全身而退。
荣禄当国9年,与他同时代的重臣是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和袁世凯。但这些人都在地方上担任督抚,除了袁世凯以外都远离京城,而慈禧则被一群满洲亲贵包围着,恰巧这些人是一群宵小之辈。荣禄与他们周旋,实际上是孤军奋战,力不能支。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保持一份清醒,就连慈禧太后最疯狂的时刻,他也没有同流合污。
与李鸿章等汉大臣的家国情怀不同,荣禄做事,以慈禧太后的马首是瞻。他的政治主张与朝中那些顽固的保守派完全不一样,反而与李鸿章他们相差无几。但由于他只一味维护慈禧,慈禧交办的事,哪怕他不赞同也不打折扣去执行。这是荣禄与李鸿章他们最大的区别,因此也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荣禄是有清一代最顶级的政治家,有出色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但囿于他把对慈禧个人的忠诚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这是他的局限。也正因为如此,他是满朝文武中最得慈禧信任的人,没有之一。荣禄对慈禧的忠诚是经历无数风雨考验的,任何人挑拨离间都不管用,他们君臣在朝堂上的默契,无人能出其右。
按照晚清的政治立场划分,荣禄与李鸿章属于后党,与翁同龢、康梁为首的帝党势不两立。但荣禄与李鸿章立场虽然一致,情怀却有所区别。与李鸿章比,荣禄缺乏的是士大夫情怀和家国观念,他把自己当成了爱新觉罗的家臣。这一点,与他的前辈明珠、和珅很像,所不同的是,荣禄不贪,他的操守不错。
除了戊戌变法之外,荣禄在当国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即便是戊戌变法,荣禄的选择也不见得错。与其任由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少爷胡闹还不如老夫人直接出马稳当一些。更何况从他自己的角度考虑,如果当时不果断出手,康梁他们肯定会要了他的脑袋。
甲午战败,光绪皇帝的师傅、首席军机大臣翁同龢公报私仇,极力主张杀李鸿章。翁同龢的弟子和党羽众多,又多在朝,所以颇有声势。另一方面,站在慈禧一边的顽固派崇琦和徐桐等人也跟着鼓噪。一时间,李鸿章头颅不保。荣禄则非常冷静,他坚定地支持李鸿章,认为甲午之败是非战之罪,反而翁同龢和光绪皇帝要负上许多责任。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极力说服慈禧。当然,慈禧也不糊涂。但她当时需要台阶,需要有人给她铺垫。后来慈禧不仅保了李鸿章,还顺手把翁同龢撵回老家去了。
从那以后荣禄的仕途就是步步惊心,走错一步就是深渊,万劫不复。乙亥年,载漪和刚毅他们搅在一起,想废掉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心动不已,几乎是荣禄一个人力挽狂澜,将废立改为建储,救了光绪皇帝的小命。
当时同治皇帝的老丈人崇琦和大学士徐桐两人联名起草了废光绪立溥雋的折子,当面递给慈禧太后。慈禧认为此事必须过荣禄这一关,否则很可能办不下去,就让两人到荣禄家与荣禄商量。荣禄知道两人来意,先不接他们的奏折,而是推脱拉肚子退到内堂与幕僚商议,商议停当以后立即进宫面见慈禧,一见慈禧就嚎啕大哭,终于劝到慈禧暂缓废立。回到家假装刚从茅房里出来,拿过两人的折子还没看就扔到了火盆里烧了。嘴里还说,这种大逆不道的折子我可不敢看。两个老家伙眼看着荣禄把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气的浑身发抖,又奈何不了他。
庚子之乱是荣禄仕途的终点,也是最考验他智商和手腕的人生大考。
庚子之乱前,荣禄已经与权倾朝野载漪和毓贤之流势不两立了。据说有一次在军机值庐,军机大臣刚毅当着荣禄的面长叹一声说,什么时候我才能压过你出头啊?荣禄毫不客气怼回去,那好办,你直接向太后请旨杀了荣某人就是。不过你别杀不了我反而被我杀了!载漪其实早就对荣禄动了杀心,奈何荣禄圣眷隆得不能再隆。荣禄对慈禧的忠心是经历了无数风雨考验的,再多的谗言也动摇不了太后的心。
荣禄那时正经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一方面,太后要与洋人开战,要调兵遣将。而当时京畿的武卫军就掌握在他手里。另一方面武卫军并非铁板一块,董福祥的甘军根本就不听他的,而他还不敢让太后知道。最后还是甘军惹了大麻烦,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战后,他差点因此而被列为罪魁祸首。
当时太后命令他调克虏伯大炮轰炸东交民巷的大使馆,荣禄十分为难:给大炮,日后肯定逃不过追究。不给,慈禧这一关过不去。他只好糊里糊涂地吩咐下去。日后的山东督军张怀之那时还只是武卫中军的一个炮兵管带,上荣禄家里要荣禄手谕,说是开炮肯定轰垮东交民巷的所有使馆,但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荣禄与张怀之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说,要手谕肯定没有,但炮还是要开。张怀之问,死了人怎么办?荣禄说我不管,反正只要宫里听得见就行。张怀之心领神会,炮声隆隆一整夜,炮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大使馆,全部越过大使馆倾泻到东面的翰林院了。有清一代,大清自己炮轰翰林院,大清国还有个不垮吗?
与此同时,荣禄积极与地方督抚协商东南互保,最后由两江总督刘坤一牵头,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参与,与列强达成协议,北京的宣战与他们无关,他们保持中立。这为战后辛丑条约的谈判赢得不少主动。
庚子之乱前后,荣禄表面上看是失势了。由于载漪和载澜兄弟孤注一掷,丧心病狂,掌控了清廷的所有权力,军机处被他们架空了。其实荣禄的失势是慈禧与荣禄故意为之,两人唱双簧给外人看的。为的就是一旦事败,荣禄有脱身的余地。果然不出所料,最后八国联军与李鸿章的谈判中,荣禄以不知情和被夺权而得以脱罪。不过经此一难,荣禄也油尽灯枯了。
荣禄死前,慈禧曾亲临荣禄家里。据记载,慈禧到臣下的家中为大臣送行,50年里一共只有三次,另外两次分别是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那两位是亲王,其中之一还是光绪皇帝的亲爹。而荣禄仅仅只是一个臣子,荣禄是朝中大臣里获此殊荣的唯一,可见荣禄在慈禧心中的分量。
慈禧那时可谓苦不堪言,荣禄一死,满洲亲贵中,她再也没有可依赖的人了。
荣禄是庸才吗?他为什么能得到慈禧的专宠?
荣禄不是庸才,荣禄是一个极为狡猾的政治人物,他是慈禧的心腹不假,但他绝非一味盲从从慈禧。慈禧与荣禄的关系很“默契”。应该说,《走向共和》里面描写的荣禄还是很贴合实际的。
荣禄(1836年4月6日—1903年4月11日),字仲华,瓜尔佳氏, 满洲正白旗人,晚清第一重臣。荣禄出身于不得低,属于世代军官家庭,在仕途也算顺风顺水,一直做到了工部尚书,但由于政治上的幼稚,遭到军机大臣沈桂芬的“陷害”出任西安将军三年。这三年磨练了荣禄的性格,让他蜕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政客,他变得铁血无情,后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后,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一等男爵。转文华殿大学士。在光绪一朝,成为慈禧第一重臣和朝臣,以至于后来都说慈禧与荣禄有染,在光绪二十九年三月,荣禄因病在北京去世,时年六十八岁。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在政治上荣禄分为两个阶段,以西安将军为界,在此之前,荣禄热情,有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的满人军官依仗祖荫而升迁,荣禄真正发达是在从西安将军回朝以后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58岁的荣禄二次回京。此时荣禄谨小慎微,政治上敏锐的洞察力让他看出恭亲王奕䜣不是慈禧的对手,因此政治的天平让他倒向慈禧,就此他成为后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荣禄政治上绝不保守,反而很开明,他支持李鸿章,也看不上和厌恶和刚毅徐桐这样的顽固派。当然也反对康有为等人激进派,你可以把荣禄的行为叫墙头草,也可以说成是温和派。
这其中最难得是,慈禧对荣禄的信任始终不倒,这是很难得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做不到,李鸿章,张之洞,瞿鸿机等人是重臣,但不是宠臣,而荣禄既是宠臣,也是重臣,得到慈禧的完全信任,掌握全国军权,荣禄一直在揣摩大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慈禧的想法,在不断变化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纵横捭阖。以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而后来的袁世凯在荣禄面前更是不敢造次,在满清庚子之变这中和之后两年,满清没亡国,而且能够维持下去,这与荣禄的作用 分不开的。荣禄的能力不亚于李鸿章与张之洞。荣禄支持李鸿章,但也不反对翁同龢,荣禄与翁同龢是关系不错,庚子国变慈禧想杀翁同龢,荣禄跪下求的情,才没有杀。
荣禄比慈禧小一岁。而荣绿发迹是在1894年后。58岁的荣禄得以重用,应该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在任何问题上,荣禄首先维护的就是慈禧的利益。在八国联军的问题上,荣绿是行为只能用欺上瞒下来形容,这也是他为何逃脱了西方国家的“审判”的原因,东南互保也有赖于他。荣禄对袁世凯看的也很透:吾在尚能驾驭,然他终将有出头之日”。可见,荣禄在世时,凭介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看出袁世凯日后也许会成为晚清的威胁。
从各个方面来看,荣禄圆滑,心里啥都明白,但出于个人安全的考虑,又不得不违心办事。只能说荣禄是个狡猾的政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荣禄是庸才吗?他为什么能得到慈禧的专宠?
1903年4月8日,春寒咋暖,颐和园的慈禧老佛爷却显得坐立不安,她犹豫再三,毅然决定起驾前往东城区交道口菊儿胡同。因为她的老相识宠臣荣禄已经病倒在床,据下人传报很可能过不了四月。
慈禧缓缓走到荣禄床前,还不忘开口挪揄:“你常说你是康党,可如今你这个样子,你的好友康有为有没有问候你?”不等荣禄回答,老佛爷又用罕见幽怨的语气对荣禄说道:“其实你才是大清的奸臣,你现在的样子就是辜负了我,才遭的报应。”倘若这话是老佛爷对别的大臣说的话,估计会把对方吓得尿裤子。但荣禄不以为意:“彼等逃亡海外,有何事不可为?些许清议,吾亦知尔骂我。”慈禧见荣禄还有精力顶嘴,非常高兴,心中的担忧暂时放下,却没有想到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荣禄是晚清史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说起晚清,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多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摇摇欲坠的晚清正反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撑,但这些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汉人出身。只有荣禄不同,他是根红正苗的正白旗出身,其祖父死于道光回乱,父亲和伯父亦亡于太平天国的洪流之中,对于大清来说,瓜尔佳氏可谓是满门忠烈。
作为烈属之后,虽然荣禄在父辈的萌荫之下16岁就得到了铁饭碗——供职于工部,也得到过咸丰皇帝的特别关照弄去户部管理库银,但依旧升官缓慢,因为当时大权在握的满族大佬是肃顺。肃顺天生就对满人成见颇深,还得咸丰说过:“满人之中只有混蛋,他们除了溜鸟和抽大烟,什么都不会。”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即使荣禄家世再好,也难有升官机会。咸丰十年,肃顺决定清查户部历年账目,刨根究底,基本上户部人人涉案,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荣禄也被波及,幸亏被军机大臣文祥出手所救,才得以保得一条小命。直到1861年咸丰驾崩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訢等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杀,荣禄才得以重新出仕。肃顺被押上刑场被旗人一路追打,石头菜叶泥巴让这位曾经的大佬狼狈不堪,给跑去看热闹的荣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入官场的荣禄吸取了肃顺的教训,非常注重和旗人之间的人事关系。他一个妹妹嫁给旗人状元崇琦,一个嫁给了穆彰阿之子。两个女儿一个嫁给礼亲王世泽做儿媳,一个给醇亲王奕譞做儿媳,清流领袖李鸿藻则是他的拜把弟兄,军机大臣文祥则是他的本家。而且荣禄为人豁达,和仇视汉人的刚毅相比,荣禄根本就不分满汉不分出身,只要对他有用就能降尊纡贵去结交,凭借荣禄在官场苦心结交的关系网,从此在大清平步青云,无往不利。
凭借和醇亲王的关系,咸丰十一年,荣禄正式子承父业,担任了军职——充任神机营文案处翼长。1865年,荣禄带着大清重金打造的八旗神机营洋枪步队镇压“马贼”,居然大获全胜,同治七年,又率领新军随同恭亲王奕忻布防京师而队伍不乱,引起了朝野的瞩目。从咸丰朝以来,汉臣督抚日益重要,地方权益大多由汉人把持,满人权贵虽然地位尊崇,但基本是无用之辈,只能和湘军、淮军系的地方督抚们虚与委蛇来维持满汉之间的那点平衡,而荣禄行伍之家的出身和不同于其他满人身上的干练,让朝廷高官文祥和奕䜣看到了满人崛起的希望,从此一路高升,先是提升为左翼总兵(相当于卫戍军区集团军司令),到同治十三年,荣禄已经是位极人臣,担任吏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而荣禄在军中的这段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了洋枪枪炮降维打击时的威力,为其此后编练新军和变法打下了很深的基础。
荣禄仕途的顺利,离不开军机大臣文祥和李鸿藻的赏识和鼎力提携。光绪二年五月,大学士文祥病逝,荣禄在军机处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祸不单行的是,光绪三年九月,李鸿藻生母病逝,只能丁忧守孝退出军机处,醇王奕譞则因是光绪生父,为了避嫌也刻意淡出了权利中心,荣禄营造的人际关系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结果被政敌排挤,先是降职后停职,光绪十七年,更是被打发到远离权利中心的西安出任西安将军。
甲午之战,因为战和争议,汉人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恭亲王奕䜣被再次启用,作为满人中少有的洋务派,荣禄被恭亲王荐为步军统领,同年,被留在京城入总理衙门处理各国事务。光绪二十一年,北洋输掉了大半家当,水师全军覆没,汉人大佬李鸿章处境日益艰难,除去议和谈判之外,已经基本处于闲赋状态。战争结束后,重练新兵成为了朝廷迫切之事,为了避免咸丰年间“湘系”和“淮系”形成的地方督抚掌控军权的尾大不掉之局,朝廷这次要用满人,有过练兵经验的满人荣禄成为大清的不二人选。
这一年,荣禄领受兵部尚书之职,终于官复原职,回到了权利中心。二十年的官场沉浮,磨去了荣禄身上的棱角和锋芒,更让他明白了一个真理,只有紧密团结在慈禧周边,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荣禄开始积极的向慈禧靠拢,送了大量的金钱给慈禧宠臣李莲英,并开始对慈禧一味逢迎,逐渐取得了慈禧的信任,成为了慈禧的亲信大臣。
从甲午之战到戊戌期间,新军和洋务是朝廷的重中之重。当时满朝文武,能够参与军政外交和洋务变法的,除了恭亲王、庆王、李鸿章、翁同龢外,就只有荣禄而已。而此时奕䜣已经不再过问政事,庆王则庸碌无能,李鸿章则年老多病,因甲午失利而声望渐涨的清流帝党领袖翁同龢得意忘形,发表主战言论波及两宫,引起了慈禧不满而被革职。所以,荣禄虽然未入军机,但其实已经是隐操大清权柄的实权人物了。
在此期间,荣禄也不负旗人所托,以自强为名,逐渐将长期被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掌控的兵权收回了一部分,并独自掌控练兵大权。从胡燏棻到袁世凯的小站练兵,皆是处于荣禄的手笔。在节制北洋期间,荣禄将麾下军队改编为武卫军,分为五部,由聂士成、董福祥、宋庆、袁世凯和自己各掌一部。虽然在庚子年间,武卫军几乎全军覆没,但袁世凯麾下武卫右军实力完好保存了下来,为后来的覆灭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戊戌变法”之中帝后矛盾愈发激烈,慈禧为防不测,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北洋陆军来钳制京师,把身家性命放于荣禄之手,此时的荣禄可谓是“身兼将相,权倾举朝”。
戊戌变法之后,守旧派实力大增,端郡王载漪,刚毅、徐桐纷纷上位,作为洋务派领袖的李鸿章早已在戊戌年六月被皇帝赶出了朝野,慈禧屡有废光绪而立”端郡王载漪长子之心,这种情况之下,荣禄为了保持朝局稳定,暗地和汉族督抚们合作,一方面默不表态,另一方面给张之洞和刘坤一他们发电报,只有六个字"太后将谒太庙",在地方督抚表态支持光绪之后,又以外国人的名义压制慈禧,表示"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保全了光绪性命。但从此和慈禧有了隔阂,权利不断被太后削弱,总理衙门和京城虎神营都落入了载漪之手。
满人势力大增,但见识增长有限,本来荣禄是一番好心,却被未能上位的端郡王载漪所痛恨,加上从进入官场之初荣禄就是洋务派的印记,所以亦被刚毅、徐桐所排挤,长期在家病假“休养”。身为首辅的荣禄此时已成为了旗人中的异类,大事只能和汉官们互相商量,俨然成了第二个肃顺。慈禧被徐桐、刚毅所忽悠,贸然和十一国宣战,荣禄心知此时荒谬之极,却亦无可奈何,慑于慈禧、载漪的压力,不敢力谏反对,面对京城这些旗人大爷们制造的闹剧,荣禄曾设法开启与公使馆的和议,但未能成功,只得退而求其次,对督抚们的东南互保协议视而不见,并密告李鸿章:“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
京城陷落后,岁太后西巡的载漪、端王等人又害怕荣禄前来争宠,百般阻止甘军首领荣禄跟随逃难队伍同行,并命令荣禄留京参加议和会议,给众位旗人大爷们善后擦屁股。最后是在李鸿章的强烈要求之下,才得以赴西安重掌枢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在和洋人们的谈判期间,李鸿章和东南督抚们挟洋自重,希望通过荣禄逼迫慈禧对纵容拳民的王公官员们从重处分,好恢复同治朝时的汉官的兴旺之势。但荣禄让李鸿章大失所望,到达西安后一切秉承慈禧之意,袒护载漪等人,这些汉人督抚们才记起荣禄原本是旗人出身。
辛丑之后,随着载漪和载澜被流放,徐桐自缢以及逃难山西时刚毅的病死,一夜之间,荣禄的政敌消失殆尽,权势达到了顶峰。但武卫军惨败,妻、子亡故,自己又时常生病,对于慈禧的新政,荣禄再无兴趣,开始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三年后,荣禄病亡。
荣禄死之前,为了防止武卫军仅剩的袁世凯一家独大,特意将与袁世凯不和的清流瞿鸿禨调入军机处,再以满人铁良安置于练兵处,一文一武预防袁世凯拥兵自重。但荣禄一死,瞿鸿禨就在庆亲王奕劻的弹劾下丢官,铁良亦被摄政王载沣排挤去职出京。八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在袁世凯的威逼之下宣布退位。
荣禄是庸才吗?他为什么能得到慈禧的专宠?
什么是庸才?碌碌无为者,平庸而无任何出彩之处。荣禄死后百姓额手称庆,甚至说“恨其死之迟耳“,这样被人民所痛恨的人怎么可能平庸!荣禄死于1903年4月,据说慈禧比死了丈夫还要悲痛,可想荣禄一生所得宠幸。但是民间态度恰好相反,对他的死报以一片欢呼。荣禄死的年代,正是卖官蔚然成风,官场极度黑暗时刻。
1901年《集成报》一篇社论疾呼:“中国吏治之坏,至今已达极点矣!”像著名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所记录并非虚假,而是来自真实案例,不少人物都是有名有姓。荣禄作为“首席大臣”当要为黑暗的官场买单,这时死去,人民直呼“大快人心”并不奇怪,然而真实的荣禄是什么样的呢?
至少荣禄有把握机遇的能力,拥护慈禧发动政变,元老功臣备受器重。同治元年(1861),咸丰驾崩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抢来辅政大臣肃顺等人手中的清朝最高统治权。虽说慈禧母凭子贵,毕竟根基尚浅,只能依仗奕䜣等皇亲国戚,荣禄就是其中之一。
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生于一个被朝廷大加褒扬的“忠义”之家,祖、父辈的“忠义”业绩,为荣禄敲开跻身权贵的大门。但是咸丰九年荣禄晋升户部银库员外郎,上任不久就开始贪污,差点被肃顺斩杀。之后的辛酉政变给他提供一次复出良机。
这时他不失时机的攀附上正当红的醇亲王奕譞,在此后十年,由捐纳的候补道升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薨誓后,荣禄奉慈禧之命将皇位继承人醇亲王之子载湉请入宫中。
还原荣禄,他并未反对过戊戌变法。
在马忠文所著《荣禄与晚清政局》一书中,详细描述荣禄一生,他经历戊戌变法、己亥建储、庚子事变、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其中的戊戌变法而言,其实荣禄并未反对,只是不赞成康梁变法而已,遵循着另一条变法途径。把荣禄归入反动顽固派阵营,认为他是旧党里反对维新变法的元凶其实并不客观。
荣禄所提倡的变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心思是放在军事上的,毕竟荣禄先后担任过神机营翼长、总兵、步军统领、将军、兵部尚书等职,参加指挥过作战。他主张改练洋操,统一制造枪炮,以及裁撤兵丁等有关改善陆军的举措,同时他对中国海军力量之落后也深深担忧。
戊戌变法后,荣禄因发动政变之功,领班军机,节制北洋海陆各军兼统武卫五军,权倾朝野,为清朝绝无仅有。是此荣禄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然这么重要的大清国枢纽职位,慈禧就算再徇私舞弊也要为自己考虑考虑啊,国破家何在?
欢迎大家关注“莫山主侃历史”,每日更新,为您提供最专业、营养的知识问答。荣禄是庸才吗?他为什么能得到慈禧的专宠?
可以很确切的说荣禄不是庸才,能得到慈禧专宠的人分为两类:一、朝中重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二、会溜须拍马的人(也就是现在所言的情商高),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而荣禄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人。
荣禄祖上是保卫皇家的侍卫,随着八旗子弟的战力不断减弱,荣禄的祖辈却脱颖而出,爷爷死在了平叛的战场上,父亲、叔叔死在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因此有了这些殊荣,荣禄成功的获得朝廷的厚待。只可惜荣禄不争气,贪污腐败被抓起来了,家中就这一棵独苗,散尽家财才把荣禄救了出来。
被就出来的荣禄收敛了几年,后来适逢晚清局势动荡。在甲午战争这年,恭亲王出办军务,荣禄借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的机会,钻营到恭亲王身边,得到了恭亲王的信赖。甲午战后他推荐袁世凯练新军时,已经当上了兵部尚书。他这时已远比从前老练,善于看准关节,特别肯在总管太监李莲英跟前花银子,因此渐渐改变了慈禧太后对他的印象。
为了讨好慈禧,他还动用了自己的妻子。每次进宫都带着妻子面见慈禧,然后自己抽身离开,只留妻子和慈禧二人独处聊天,加上李莲英这个“好朋友”帮衬着,一时间慈禧对荣禄一家子好感倍增。
在后来光绪帝的维新变法中,他充当间谍身份,时不时去探探光绪的口风,然后如实的告诉慈禧太后,就连袁世凯这颗一手提拔上来在关键时刻也倒向了慈禧,因此慈禧对荣禄的信任就不言而喻了。
到了最后,慈禧运筹帷幄将荣禄的女儿嫁给了溥仪的父亲载沣,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来牢牢掌控她死后大清的命运。因此与其说荣禄深得慈禧的专宠,倒不如说荣禄对于慈禧利用价值极高罢了。
作者:安夏丨历史君,原创不易,关注不迷路哟![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