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春秋、左传、书记都记载“文姜婚鲁”的故事,大概是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不清不楚,文姜老公鲁桓公去质问齐襄公,两人喝了一顿酒,鲁桓公大醉,齐襄公让彭生搀扶鲁桓公,结果这么一扶,鲁桓公就被扶死了。那么,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并且为此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

文姜号称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息妫、夏姬、西施。西施是大家都知道的,由此可见文姜究竟有多美。

不过文姜的出身要比西施强得多,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千金小姐,她老爹是齐国国君齐僖公,异母哥哥是著名的齐襄公和齐桓公。可以说这姑娘从小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让文姜闻名天下的,可不是她的出身,也不是他的美貌,而是她和哥哥齐襄公之间的一段虐恋。好家伙,感觉捧了一个春秋大瓜有没有?我们切开来看看这个瓜香不香。

一、齐襄公和文姜早就在一起了。

春秋时期的女子没有名字只有姓,所以齐国国君的女儿们应该统称为姜。那么怎么区分她们呢?这就要看看各自的特征了。

文指的是有才华的意思,这说明文姜这个小公举是个有才华的姜姓女子。有才华、长得又漂亮,这本来就会有不少人来追求她。

我的天,文姜还是贵族出身,你说谁能配得上她?当然是门当户对的其他贵族了。迎娶文姜的人是鲁国国君鲁桓公。他可是把文姜当成了亲亲大宝贝一样疼爱,立刻立她为夫人,也就是正妻的意思。

但是鲁桓公不知道的是,其实文姜早在嫁给他之前,就跟自己的异母哥哥齐襄公厮混在了一起。这事儿说出去不太好听,所以藏得比较深。

如果没有后面这档子事儿的话,或许这个秘密就不会有人知道了。可惜文姜似乎对哥哥旧情复燃,就怂恿丈夫鲁桓公到齐国玩一趟。

二愣子鲁桓公一言不合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把自己给交代在了齐国。这是啥情况呢?

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史记》

原来文姜到了齐国以后,立刻跟齐襄公重归旧好,两人你侬我侬的事情,没多久就被鲁桓公给发现了。

鲁桓公虽然是个老实人,可是他也不傻啊!所以严厉责备了文姜,看样子是要休妻了!文姜无奈之下只好去找哥哥齐襄公,看看咋办才好。

二、鲁桓公被杀,鲁国居然怂了?

齐襄公觉得这事儿的确不太好办,与其让鲁桓公回去导致两国交恶,不如直接结果了他。于是乎齐襄公居然主动跑来找鲁桓公喝酒。

鲁桓公的心情本来就差,想着借酒浇愁好了,于是一顿乱喝,把自己给灌醉了。要的就是这结果,齐襄公看鲁桓公喝醉了,于是让公子彭生驾车送他回去,结果在半路上,这个公子彭生就把鲁桓公给解决了。

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鲁桓公未免太老实了,情敌跑来请客能有什么好事儿?你居然还去了,去就去好了,居然还不让自己人保护好自己。

你看这事儿整的,一场好好齐国多日游,一眨眼就闹出了一桩血案。鲁国国君就这么在齐国被人给宰了,稍微有点血性,鲁国也得倾巢而出,为国君报仇吧?

结果鲁国人倒好,国君死了他们一点儿也不伤心,只是为了找回一丢丢颜面。他们请求齐襄公把杀害鲁桓公的凶手彭生给宰了,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史记》

齐襄公一看,哟嗬?这么容易就解决问题了?于是乎齐襄公二话不说就把彭生给宰了,自此鲁国和齐国居然就这么重归于好了!

不得不说,鲁国人的周礼是学得真好,人家都骑在你的脑袋上了,你还要假装不知道。真够怂的。

三、文姜咋办?

这事儿看似就这么过去了,可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文姜该怎么办?让她回到鲁国吧,这好像说不过去,毕竟鲁桓公是她间接害死的。让她留在齐国吧,这好像也不合适,毕竟她是嫁出去的人,而且她的儿子公子同已经在鲁国上位成为了鲁庄公了。

无奈之下,文姜先在齐国也算过得不错,有哥哥罩着,又是自己的母国,等到儿子鲁庄公坐稳大位,鲁国人也没那么大火气的时候,文姜这才回到了鲁国。

你以为文姜会收手吗?不好意思,她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齐襄公,这俩货此后胆子越来越大,居然还搞在一起。

齐襄公这个人私生活混乱也就算了,居然还不守信用,这下子他的死期可就不远了。原来那时候齐国边境条件艰苦,所以大臣们都是轮流镇守边疆。

这回轮到连称、管至父前往边疆,齐襄公拍着胸脯保证,明年瓜熟的时候,就让人替换他们。忍受一年,似乎问题也不大,所以连称、管至父也就熬了一年。

等到第二年瓜熟的时候,连称和管至父正打算回去享福呢,可齐襄公却没找人来替代他们。他们主动提醒了一下齐襄公,可齐襄公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这下子麻烦来了,连称和管至父立刻联合上了齐国贵族公孙无知,结果人合伙打算发动起义,灭了齐襄公这家伙。

连称的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受宠,所以公孙无知让她打探消息,并且相约,事成之后,就让连称的堂妹做自己的夫人!

多方谋划之下,在齐襄公出去打猎的时候,公孙无知等人便合伙发动兵变,将齐襄公给宰了。自此文姜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总结:文姜和齐襄公之间,那是铁锤!

压根就没有不清不楚这一说,在史料里,这段关系已经是铁锤了!但是我们要知道,那是春秋时期,伦理道德观念,其实还没有完全形成。

儒家那一套甚至都没有出现,所以齐襄公和文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多人诟病。真正诟病的,其实是后来人。

鲁国作为唯一一个完美保存周礼的国家,居然也能眼睁睁看着文姜和齐襄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这事儿本身问题并不大。

问题大的是,鲁桓公因为这事儿丧命了!鲁桓公就算再好欺负,也不能就这么莫名其妙被杀了吧?这才是被人诟病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齐襄公跟妹妹文姜乱伦的事情记载在《史记·齐世家》中:

“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杀大臣。”

“齐襄公飨鲁桓公,桓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胁,桓公死于车。”

鲁桓公的夫人就是齐襄公的妹妹文姜,齐襄公不仅跟文姜私通,还让彭生杀了妹夫鲁桓公,简直令人发指。

所以,齐襄公跟妹妹之间并不是不清不楚,而是清清楚楚地苟且私通。

文姜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大美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宣姜,也是大美女,文姜跟哥哥私通,姐姐宣姜跟舅舅私通,后来嫁给卫国国君,先嫁父又嫁子,这种贵族阶级之间的“内部消化”是屡见不鲜的。不过齐国似乎这种事情特别多,到了汉武帝时期,齐国的诸侯王也跟自己的姐姐私通。

而文姜从小就跟哥哥暧昧不清,齐襄王也是个好色之徒,面对绝色妹子,把持不住也挺正常的。

文姜的美是天下闻名的,美是真的美,好色也是真的好色,好色并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一样有这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当时求娶文姜的人非常多,不仅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强大的娘家,齐国的实力雄厚。

不过,白富美文姜却看中了郑国的世子姬忽,疼爱女儿的齐僖公就主动跟郑国联系,表示要把女儿嫁给他们的世子姬忽,但是姬忽竟然拒绝了,他说“齐大非偶”,不敢高攀。

文姜因为被心仪之人拒绝了,甚至相思成疾了。

后来齐国与北戎部落发生战事,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国派遣了姬忽前去应援,成功解了齐国的危机,齐僖公又提起婚事,姬忽再次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过齐国的时候,我都不敢娶您的女儿,如今我奉父王的命令前来解您之危,要是答应娶您的女儿回去,那郑国百姓该觉得我是用郑国的军队来换取自己的婚姻了,我绝不能这样做。”

婚事再次落空,一直高高在上受人追捧的文姜却在姬忽这里碰了两次钉子,对她来说真是一个奇耻大辱。

而姬忽一再地拒绝,恐怕也是因为早已看穿文姜的本性,对她与哥哥之间的苟且略有耳闻,才会如此坚决地拒绝一个白富美的求婚。

后来,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送嫁当天,齐僖公亲自把文姜送到瓘这个地方,在《左传》中的记载,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礼法的。

一般诸侯国的国君女儿出嫁,都是由大臣送嫁,绝没有国君亲自送嫁的先例,而齐僖公因为不舍得女儿远嫁,竟然亲自送嫁,由此也可以看出齐僖公对文姜的疼爱是非同寻常的。

身份高贵,母国强大,父亲疼爱,容貌出众,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姜在当时该是多么骄傲的女子,任性妄为也不是难以理解的行为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从小千娇万宠长大的公主,面对心仪之人的两次拒绝,心灰意冷之下,跟风流成性的哥哥暧昧不清,举止轻浮,也算是一种自我放逐吧。

嫁给鲁桓公后,文姜很得鲁桓公的宠爱,生了一个儿子,因为跟鲁桓公同一天生日,所以取名为同,长大后就被立为太子。

齐襄公和鲁桓公与纪国国君结盟,但是结盟没多久齐、鲁就爆发了战争,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就邀请鲁桓公会面,在邀请函上写着:请携夫人出席。

鲁国的大臣们都觉得此举不妥,文姜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回娘家看父母合情合理,可是没有回娘家看哥哥的道理呀。

但是鲁桓公对爱妻是有求必应的,又不舍得离开爱妻太久,就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执意要带妻子一同出席。

谁知,就在这次两国最高领导的会晤活动中,文姜就跟齐襄公旧情复炽,两人久别重逢,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很快就被鲁桓公发现了,鲁桓公发现了妻子的奸情,恼羞成怒,要立刻带妻子回国算账。

文姜怕鲁桓公对自己不利,于是暗中向齐襄公求救,齐襄公也是条汉子。不知道是本来就有意要杀鲁桓公,还是真的是一时激愤,要保护爱人,他设下酒局,哄骗鲁桓公喝得酩酊大醉,吩咐大力士彭生扶鲁桓公上马车,扶着扶着鲁桓公的肋骨断了几条,没一会就在马车上身亡了。

齐襄公用上好的棺木把鲁桓公安葬好,又派人去鲁国报丧,鲁国的大臣心知肚明自己的国君是怎么死的,奈何齐国太强大,没办法找齐襄公的麻烦,于是就说要严惩凶手,要求齐襄公处死彭生以慰国君在天之灵。

齐襄公当然照做,把齐襄公的尸体和彭生的人头一起送回鲁国,平息了此事。

而文姜当然就留在齐国不走了,后来文姜的儿子同登上了鲁国的王位,来函请太后回国,但是文姜依旧不愿意,她就在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建了一座宫殿,长住于此,方便与齐襄公约会,还能顺便操控鲁国的政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92年、687年,齐襄公和文姜两次相会。

兄妹乱伦私会还能载入史册的,而且是煞有介事地记载了时间、次数,这样的殊荣古今以来也就文姜和齐襄公榜上有名了。

齐襄公虽然跟自己的妹妹乱来,但其实他的政治才能也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有他前期打下的基础,才为后来他的弟弟齐桓公成就霸业提供了条件。

齐襄公时期,虽然齐国已经算是七国中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个国家,但也远远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齐襄公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运作,先是灭了跟齐国有“九世之仇”的纪国,后又联合鲁国攻打卫国,扶持他的妹夫卫惠公回国夺回政权,不仅扩大了齐国的疆域,又跟鲁国、卫国结成了坚实的联盟关系。

虽说齐襄公的政治才能并不逊色齐桓公,但是他的名声却比不上齐桓公,只因为齐襄公的道德品行遭人诟病,不仅跟妹妹乱伦,又杀害妹夫,而且在他举办的首止盟会上,只因为郑国国君没有就之前的私怨向他道歉,他就设埋伏杀死了郑国国君,这样的狂妄背信之人,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人们的心中的道德准则依旧存在,对齐襄公就没有过高的评价,对他的政绩就没有过多关注。

其实,撇开齐襄公的私人作风来说,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君主,就算没有齐桓公那么突出,也不至于昏庸无道。

这一点从下属对他的忠心维护就可以知道。公元前686年,齐襄王去贝丘(一作沛丘)打猎把脚给崴了,鞋子也丢了,回行宫后越想越生气,派管鞋人费去找鞋子,费回来说找不到,齐襄王一气之下就拿费来出气,亲自打了费三百鞭,把他的后背打得皮开肉绽。

大臣连称、管至父听说齐襄王受伤了,意识到这是一个造反的好时机,就联合公孙无知准备杀死齐襄王取而代之,他们在宫门口遇到了费,就把费捆了起来,费对他们说:我不可能反抗你们,别惊动了士兵们。

公孙无知不相信费,费就叫他们看看自己的后背,说:我刚刚才被大王鞭打了,我恨得要命,我愿意加入你们的行动。让我先进宫去查看下大王的动静。

公孙无知听信了费的话,让他先进宫去打探。

费进宫后立刻禀报了齐襄王,帮助他藏了起来。公孙无知见费入宫那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按捺不住率人马闯入宫中,杀死了许多士兵,费与护卫们为保护齐襄王一起奋力抵抗,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在兵力上占优势,顺利杀死了齐襄王,取而代之。

从费被齐襄王鞭打后依旧忠心耿耿就可以看出,齐襄王并不是无道之人,他虽然暴戾却不昏庸,虽然风流却不会色令智昏,他之私会文姜,其实也是看中了文姜对鲁国的控制力,在鲁桓公死后,依旧能够得到鲁国的支持,攻打纪国,扶持卫惠公复位。

结语: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单单看他的功绩,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就抹杀他的一切功绩,这也是不客观的。

一个历史事件也不能单单看表面,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齐襄王作为一个国君,表面上看他荒淫暴戾,细细分析,我们也能看出他为齐国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被尊为“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齐僖公很糟心,三个女儿都系不紧裤腰带,轮番抽他的老脸,其中有一个还跟亲哥哥不清不楚,差点引发齐鲁两国交恶。

如果您对齐僖公不太熟悉,那你一定听说过齐桓公,他就是齐桓公姜小白的老爸。齐桓公是齐僖公的第三子,原本没资格接老爸的班,接班人是大哥齐襄公姜诸儿。后来大哥不学好,因为一场风流官司送了命,这才给了姜小白逆袭上位的机会。

齐襄公的这场风流官司就是他与亲妹妹文姜之间的不伦之恋,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起血案。

文姜是世人既爱又恨的角色,爱她的人被她的美色和才华倾倒,《诗经》里记载了大量的对其美貌的描写;恨她的人鄙视她的“淫”,对她的辱骂露骨而又直白。

早年,文姜因为美貌受到各诸侯国的追捧,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老爸齐僖公眼光独特,给她挑选了一位乘龙快婿——郑国太子姬忽。

可惜姬忽志向远大,再次(后面解释这“再”字)拒绝了老姜的美意:“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娶齐女有吃软饭的嫌疑。”这个典故后来成了一个成语——齐大非偶。

姬忽其实不知道,这位大美人文姜身上藏了一个为人不齿的秘密,尚在闺房的她与亲哥哥姜诸儿早就暗度陈仓了。看见没,老天总是在暗处帮助那些有志向的人。

姬忽不喜欢吃软饭,但软饭毕竟有吸引力,况且这是一桌豪华盛宴。比如路过的鲁桓公,他以备胎的身份笑到了最后,最终抱得美人归。

婚后三年,文姜给鲁桓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姬同,后来姬同被立为太子。

事情到这一步,那些羞耻的历史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尘埃掩盖,然而,十二年后的一件事却让这段孽缘星火燎原。

鲁桓公十八年,鲁桓公到齐国访问,也搞不清咋想的,他此行竟然带上了夫人文姜。

古代礼法森严,嫁给诸侯的女儿若非特殊情况,一辈子也不能再回到娘。估计鲁桓公是个妻管严,为了拍老婆和大舅哥的马屁,把“礼”扔进了垃圾桶。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这个举动就是引狼入室,这对兄妹竟然旧情复发了。

文姜“乐不思鲁”,赖在齐国不走了,这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天天找大哥温习“兄妹情”。鲁桓公再傻也看出了端倪,气得将文姜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文姜一看饺子露馅成片儿汤了,赶紧向哥哥兼情人齐襄公求救。

齐襄公即位时齐国的底子非常厚,不过这位昏君不是发扬老爸的光辉,而是不断败家。这家伙有多荒淫无耻呢?我们且看他的表演。

原本兄妹不伦就够丢人的人,可在被发现后他居然不思悔改,反而选择了继续作恶。

有一天鲁桓公被大舅哥邀请出席宴会,这位鲁桓公有点怂,没办法谁让鲁国太弱小,自己又在人家的地盘上呢。他虽不情愿,还是捏着鼻子参加了。在别人的鼓动下,心情郁闷的他一杯接一杯喝闷酒,不一会儿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

齐襄公一看妹夫连车都上不去了,向一个叫“彭生”的公子使了个眼色:扶一下啊。

这位公子彭生是齐襄公的死党,他天生力大无穷,扶个人还不是小菜一碟。只见彭生上前,一把抱住鲁桓公就上了车。等到回到驿站,鲁桓公的随从官员才发现,他们的国君肋骨折断,早已经薨了!

两国友好交往,一国国君为了方便睡另一国国君的老婆,竟然干掉了人家国君,这种事简直骇人听闻。

然而,国家之间交往还是要看实力,鲁国的大臣们受了奇耻大辱却不敢发作。也不知道哪位大聪明想了个“绝妙”的主意:里子丢就丢吧,面子还是要讨回来的,咱要求齐国处罚凶手彭生。

这个主意让齐襄公差点没笑出声来,鲁国这么上道咱总得顾及一点国际形象嘛,行,把彭生杀了交给他们吧。

就这样,鲁国人拉着两具尸体回国了,太子姬同即位成了新国君,即鲁庄公。

估计害怕,也是为了面子,文姜没跟着使团回鲁国,也没留在齐国,而是居住在了齐鲁边境的禚地。有意思的是,这个女人居然能遥控指挥儿子,牢牢控制鲁国的朝政,还为齐鲁两国的和平作出了大贡献。

跟文姜的双面人角色不同,齐襄公则一黑到底,这家伙后来间接地死在彭生手上。

六年后的一天,齐襄公去打猎,碰上一头野猪。就当他正准备射杀野猪时,野猪却像人一样站立起来,把齐襄公吓了一跳。左右的人告诉他,这头野猪是彭生变的。

齐襄公一听大怒:咋的,老子杀了你,你还敢报复我不成?于是他搭弓射箭,那野猪真的被鬼魂附体似地对着他又哭又叫,把齐襄公吓得从车上跌落下来。

当齐襄公被人扶起来,野猪没了,脚上的鞋也丢了一只,于是一群人惊慌失措地往回跑。估计这一摔,摔丢了齐襄公的智商,回到宫中的他居然跟一只鞋较上了劲。

因为没能找到丢掉的那只鞋,齐襄公竟然把一个叫“费”的随从抽了三百鞭子。

这个“费”一点不“废”,他出了宫就联合公孙无知、连乘等人又杀回宫中,干掉了齐襄公。当然,这位公孙无知也没蹦嚓多久,不到一年时间就被齐桓公取代了。

如果齐僖公在地下看到这一幕,估计一定会给自己的脸上加一层黄纸,因为在文姜之前,他已经被大女儿宣姜打过一次脸了。

原来,齐僖公最早是想将宣姜嫁给姬忽的,可那死心眼的姬忽还是那句“齐大非偶”。事实证明,齐僖公的眼光没错,错的是自己的女儿。

这位宣姜才华虽不及文姜,但要论美貌绝不输妹妹。被姬忽拒绝后,她被嫁给了卫国的太子姬伋(史书亦称“急子”)。可就在洞房花烛夜时,宣姜发现给她掀开盖头的居然是个满脸皱纹的糟老头子。

此人不是姬伋,而是姬伋的爹卫宣公。原来卫宣公听说儿媳的美貌后动了歪心思,他找了借口打发儿子出差,自己却闯进了新房。

宣姜一开始其实是受害人,没想到她后来成了罪恶的凶手。原来自从意外地成了“王后”之后,宣姜给卫宣公连生了两个儿子。这时候她的身份变了,想法也变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决定干掉“未婚夫”姬伋,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

宣姜的计谋非常狠毒,在搭上一个亲儿子的性命后,她如愿以偿地除掉了姬伋,并将小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

若干年后卫国生乱,齐桓公在救了卫国后,却意外地责令宣姜嫁给了卫宣公的庶子公子顽。后来历史又开了个大玩笑,宣姜与公子顽的儿女们居然成了拯救卫国的英雄,一个叫卫戴公,一个叫卫文公,还有一个女儿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许穆夫人。

齐僖公还有个小女儿(史书有争议,有人说是他孙女)叫哀姜,嫁给了鲁庄公。请不要感到意外,古代姐俩嫁给爷俩的例子不算少。

这位哀姜可谓宣姜和文姜的集合体,她跟鲁庄公的弟弟庆父勾搭成奸,接连弑杀鲁国两任国君,留下一个“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复句成语。

哀姜忙活了一辈子,一直试图将庆父捧上国君之位,历史却未能让她如愿。失败后的哀姜企图逃到母国齐国寻求庇护,却被齐桓公下令处死,将她的尸体交还给了鲁国。

哀姜是姐仨撒得最欢,死得最惨、最快的一个。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我是老湿基,我来回答!

齐襄公跟自己的妹妹文姜的确有不伦的事情,而且在不伦里也算是变态的,另外,多说一点哦,齐国姜家的女性都是狠角色,在春秋时期,不管是哪个诸侯,只要是沾上姜家的女性,都没有好下场,轻则死于非命,重则失国失民!

先说文姜吧,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有5个儿女,文姜和宣姜是女儿,剩下的就是公子诸儿、公子小白、公子纠。

其实,齐僖公的时期,齐国就已经稍显强大了,不是因为齐僖公死得早,估计首霸就是齐僖公了。在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也就是公子诸儿),就跟号称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开始没羞没臊地交往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齐僖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来呢,诸儿已经是指定继承人了,有这丑闻,断然不行的,二来,再他么的恶心,毕竟文姜也是自己的女儿,必须得嫁出去,况且,一定要嫁给诸侯,这样的话也起码有点政治意义,比较符合齐国的利益。

正好这个时候齐国跟郑国一起打退了一次北方的山戎,而郑国领兵的是公子忽,齐僖公一看,小伙子一表人才,况且经过这一战公子忽极大可能会成为郑国下一任国君,就拉着公子忽说:吾有一女文姜,还未婚配,公子愿娶否?其实,作为春秋第一美女的文姜的那些大瓜整个华夏都知道了,公子忽岂能不知,心想:老子早晚会成为一国之君的,戴的是冠,您家那顶绿帽子爱给谁给谁,便婉言拒绝道: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我不配。

接下来,齐襄公把目光看向了鲁桓公,看到鲁桓公还没有夫人,就拉着鲁桓公开始提亲了,鲁桓公老早就听说文姜之美色,不仅如此,更能跟齐国结亲,那可是巴不得呢,什么都不想了,抢了帽子就自己戴上了。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也没什么的,坏就坏在,文姜都已经嫁到鲁国10几年了,此时已经继位成为齐襄公诸儿还忘不了自己的妹妹,自己有天子的妹妹做正室,还有角色美人连氏,可就是提不起兴趣,许多年了,竟没有子嗣,原来一直是在思念自己的妹妹。于是,便找个借口与鲁桓公会盟,并要求带上文姜妹妹,以叙兄妹之情。

听到召唤的鲁桓公不假思索的就带上自己的夫人去跟齐襄公会盟了。席间,齐襄公一个劲地叫自己人对着鲁桓公劝酒,宴席过后,文姜便以回娘家看看为由跟着齐襄公回到齐国的王宫,俩人久旱逢甘露,一晚上都没消停,另一边醉酒的鲁桓公却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鲁桓公得知自己的老婆彻夜未归,联想起以前所听到的关于文姜与齐襄公的绯闻,再傻的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厉声质问了文姜。文姜害怕,就哭着跑去告诉了齐襄公。

襄公想了想,妈的,老匹夫,一个小小的鲁国,我齐国根本不放在眼里,跟我抢女人,干脆杀了算求。于是,就又宴请鲁桓公喝酒,并且又是往死了灌,席间,鲁桓公几次想质问齐襄公,都被齐襄公给顶了回去。

那就喝吧,回头再说。不一会儿,鲁桓公就喝多了。齐襄公以护送鲁桓公为由,叫公子彭生驾着马车送鲁桓公回酒店,半路,彭生就直接给鲁桓公给勒死了。堂堂一国之君,不但被戴了一顶绿帽子,并且还因此死于非命,也算是够窝囊的了。

鲁国一看,我去,自己的老大去了齐国,死那了,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外交上的大事,便追着齐襄公不放,一定要给个说法。论实力呢,齐国是肯定不惧鲁国的,但奈何流言无情啊,无奈的齐襄公只得把罪过扣在彭生的脑袋上,直接把彭生的脑袋送给了鲁国,到此,鲁国才肯罢休。

事情虽然平息,但由于齐襄公的所作所为实在为人不齿,所以,从此刻起,齐襄公不但在齐国,甚至是在国际上都被孤立了,也为他日后的被杀埋下了祸根。

这就是文姜与齐襄公的不伦不类的故事,其实,这不算变态的,文姜的姐姐宣姜,比这更变态,那故事的精彩比文姜的还要精彩数倍,还有后来齐桓公的一个女儿的估计尤为离奇,总之,齐国姜家的女人对于诸侯简直就是个魔咒,哪个国家沾上,都得出大事。

有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朋友,麻烦点下关注或者评论区留言哦,回头给大家安排上!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齐文姜是一个绝色佳人,爱上自己的哥哥并且乱伦。后来嫁给鲁桓公,结果这个倒霉的男人被她的哥哥兼情人齐襄公给杀了。

齐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到了待嫁的年龄时,齐僖公给她挑中了门当户对的郑国公子,但是郑国公子姬忽以“齐大非偶”拒绝了。

文姜被退婚后觉得很没面子,郁郁寡欢,竟然病倒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后来的齐襄公)便亲自照顾他,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竟然有了别样的情愫。

年轻男女行事冲动,那个时代也没有过多伦理纲常的约束,两个年轻人终于逾越了伦理的界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尽管当时人们对男女之事上比较开放,但兄妹之恋无论如何都是禁忌之恋啊。

纸包不住火,两个人的畸恋传开了,并且越传越难听。齐僖公的脸也挂不住了,就想到快点把文姜远嫁。

恰好这个时候,有人送上门了。隔壁的鲁桓公来提亲了,齐僖公当即就同意了联姻。他很快就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亲自把女儿送出嫁了。

她在出嫁之前,还送给了哥哥一首离别诗: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诗经》中就收录了这首伤感的诗歌。

文姜嫁到鲁国后,鲁桓公很喜欢她,她也为鲁桓公生了两个儿子,日子倒过得平静安逸。

后来,她的哥哥姜诸儿继位成了齐襄公。又过了几年,文姜向鲁桓公诉说思乡之苦,鲁桓公便带着文姜一起到了齐国。

齐襄公听说妹妹回来了,很是高兴,亲自到边境去迎接。两个分别了十八年的兄妹也是情人终于见面了。

两人阔别多年,彼此都思念对方,如此良机当然不能错过。于是,齐襄公声称后宫的夫人们想见见小姑子,将文姜迎进了自己的后宫。

鲁桓公被冷落在了驿馆,一怒之下,就去找齐襄公出气。

齐襄公知道事情由自己而起,毕竟是一国之君,他也怕自己的丑事被人知道,于是假意认错,佯装真诚地向鲁桓公道歉,并且为他们践行。

齐襄公表面上对他尊重客气,其实已动杀心,鲁桓公离开时,他派自己的心腹彭生在桓公的车上坐了手脚,在鲁桓公回国的路上把鲁桓公给害死了。

鲁国人要齐国给个交代,老谋深算的齐襄公把所有的罪都推在了彭生身上,命令立即将彭生处死,向鲁国人谢罪。

文姜继续待在齐国,后来他的亲儿子在鲁国继位了,她必须回到鲁国。可是到了齐鲁边境时,她停下来了,儿子鲁庄公便在这个地方为她建了一座宫室让她居住在此

齐襄公听说妹妹在此安顿,也在附近建造了离宫

兄妹俩时常见面。也因为文姜的关系,齐国和鲁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左传》、《诗经》、《史记》中,都写到了兄妹私通之事。但是,文姜其实没那么不堪,或许她和哥哥真的有过不伦之恋,但是后来,她身份改变之后,确实为鲁国的外交尽自己的一份力。

为什么这么说?

《春秋》中,文姜被鲁国人尊称为“夫人”、“小君”,也就是说,鲁国人很长一段时间把她放在和国君同等的位置,在她死后甚至给了她“文”这个褒扬的谥号

鲁国人又不是傻子,如果她真是一个为了个人私情协助谋杀亲夫,沉溺于乱伦的情感中的女人,鲁国人怎么会对她如此尊重?

她儿子鲁庄公继位后,史书上记载了文姜在齐鲁边境上于齐襄公的五次会面,每次会面后两国都会联合行动,齐鲁两国的形势一片大好。

正是因为她的有意拉拢、维护,直到齐襄公去世之前,齐鲁两国边境安稳,百姓没有饱受战争之苦。

对于文姜,有一本书上评价很中肯,分享给大家:

文姜在齐鲁争强,鲁国国势日趋劣势之时,数度以国君之礼与齐国国君会晤,协调齐鲁关系,至莒国加强莒鲁联盟,以增强鲁国实力和地位,在她有生之年以其外交能力,减缓鲁国地位下降的速度,从这个角度看,文姜不失为中国古代一位颇有能力的女外交家。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东周时期,文姜可是名声在外的美人,再加上齐国又是诸侯国中的强盛之国,因此一家有女百家求,各诸侯国国君纷纷派使者带着重礼来到齐国,希望能为太子求得美人归。

(文姜剧照)

文姜的父亲齐僖公却早就有了理想的人选,那就是郑国的太子忽。

齐僖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一是北戎骚扰齐国时,郑庄公曾派太子忽率军助力,帮助齐国赶走了北戎。

二是郑国是当时的春秋小霸主,如果与郑国联姻,那就是强强联手,只会使齐国获益。

所以,齐僖公主动派使者去郑国,表示要和郑国联姻,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

齐僖公本以为郑国会立刻同意,谁知太子忽说什么“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大概意思就是齐强郑弱,不能算是门当户对,所以他不同意这桩婚事。

然而更严重的是,文姜得知了这件事,一向骄傲的她,倍觉羞辱和委屈,竟久久不能释怀,结果积郁成疾。

文姜的哥哥吕诸儿从小就很疼爱文姜。现在看到她日渐憔悴,难免对她嘘寒问暖,日日惦记。

一来二去,吕诸儿和文姜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发生了关系。

齐僖公撞破吕诸儿和文姜的私情后,又羞又恼。为了防止家丑外扬,便把文姜嫁给了前来求婚的鲁桓公。

这年是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709年),鲁桓公没想到求婚如此顺利,不由大喜。于是,在同年秋天便迫不及待地迎娶了美貌无双的文姜。

(鲁桓公剧照)

文姜嫁给鲁桓公后,先后生下了太子同和公子友,这让鲁桓公愈发对她百般宠爱,千般依顺。

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病逝后,吕诸儿得以继位,是为齐襄公。

齐襄公昏庸无道,生性残暴,不能算是一个明君。但他继位后,却打着“报九世之仇”的旗号,要攻打纪国。

所谓的“九世之仇”,指的是齐哀公在位时,由于纪侯在周夷王面前进谗言,导致齐哀公被活活煮死的事情。齐哀公到齐襄公,正好传了九代。所以,齐襄公说这是“九世之仇”。

由于周庄王的母亲纪季姜是纪国人,纪国自然作为亲家,得受到周王室的极力保护。可是周天子的威信历经几代天子,早就徒有虚名,现在如果再让齐国攻打纪国,周天子的威信,就更加荡然无存了。

为了保留周王室的尊严,周庄王绞尽脑汁,最后只得巴结齐襄公,主动把妹妹周王姬嫁给他,希望通过联姻,让他停止对纪国发动进攻。

齐襄公认为,娶周王姬,做周庄王的妹夫,这都是有利于齐国的事,所以他同意了这桩婚事。

按照周礼,诸侯成婚,必须由周公的后人来主持婚礼。所以齐襄公邀请妹夫鲁桓公做他的主婚人。

文姜此时已离开齐国15年,听说哥哥要结婚的事,便主动向鲁桓公提出,要和他一同到齐国参加哥哥的婚礼。

当时,鲁国的大臣因为风闻文姜在嫁给鲁桓公之前,就和齐襄公有染,所以都不赞同鲁桓公带文姜去齐国。

可是鲁桓公一向对文姜百依百顺,所以他不顾群臣阻挠,还是带着文姜赶往齐国。

(齐襄公剧照)

当然,齐襄公得知妹妹也要来参加婚礼后,欢喜异常,竟亲自跑到齐鲁边境去迎接她和鲁桓公。

久别重逢的齐襄公见到美貌依旧的文姜,不免心神动荡,于是借口家人想念文姜,把她留在宫中过夜,二人旧情复燃,竟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

文姜和齐襄公的事,很快就传到了鲁桓公的耳中。他气得脸色发青,又不敢对齐襄公发难,只好把一腔的愤怒发泄到文姜的身上,把她狠狠地骂了一顿。

文姜不甘示弱,把鲁桓公呵斥她的事转头就告诉了齐襄公,意思是鲁桓公欺负了我,就是打你齐襄公的脸。

齐襄公本就瞧不起鲁桓公,再说现在已没有齐僖公的管束,所以他竟动了杀心,想杀了鲁桓公,这样文姜便不用再回鲁国了。

于是,齐襄公备下美酒佳肴,宴请鲁桓公。待鲁桓公酩酊大醉后,在齐襄公的授意下,大力士公子彭在送鲁桓公上车时,不小心“抱断”了他的肋骨,结果让鲁桓公送了命。

一国之君居然就这样死掉了,鲁国人却不敢对齐国用兵,只是一再抗议,要求严惩凶手。

齐襄公于是杀了公子彭,算是给鲁国一个交待。鲁国借坡下驴,算是消除了在诸侯中的丑闻。随后在鲁国人的拥护下,太子同继续了国君之位,是为鲁庄公。

既然丈夫已经死了,儿子也坐上了国君之位,文姜便留在齐国,长期和齐襄公在一起享受生活了。

(鲁庄公剧照)

不过,这对于鲁国来说,终究还是耻辱,于是鲁国的大臣不断向鲁庄公进言,希望他能劝说文姜回到鲁国。

迫于压力,鲁庄公数次派使者前往齐国,恭请文姜。可是文姜却迟迟不动身。

无奈之下,鲁庄公只得亲自去请文姜,文姜才恋恋不舍地随鲁庄公离开了齐国。

不过,文姜走到齐鲁边境一个叫禚地的地方时,便死活不再向前走了,并表示这个地方既不在齐国又不在鲁国,正是她理想的居所。鲁庄公见文姜主意已定,只得为她在那里建了一座宫殿,供她居住。

齐襄公得知后,立刻也在文姜的宫殿旁边也建了一处宫殿,从此他常常以狩猎之名在宫殿中逗留。

齐襄公的夫人周王姬最为可怜,她自从嫁给齐襄公后,从未得到过齐襄公的宠爱。后来,她听说了齐襄公和文姜的丑事,愈发认为自己所遇非人,如此郁郁寡欢不到一年,竟积郁成疾去世了。

由于齐襄公长期住在禚地,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国事,因此齐国的内政愈发混乱。齐襄公为了巩固权力,大开杀戒,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只得避祸别国。

齐襄公的残暴行径,引得朝臣人人自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便联合大夫发生叛乱,杀掉了他,从而也为齐襄公和文姜的“恋情”画上了句号。

(参考史料:《春秋列国志》《史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