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是千古贤后,极受唐太宗宠爱,为何身边总带着一包毒药?
长孙皇后身边带毒药?这事儿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到的:
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资治通鉴》
这是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长孙皇后在临终前,从衣服里拿出了一包毒药,拉着李世民的手说道:世民啊,本来想等着你死的时候我跟着你一起死的,可没想到我却要先走了。我就是想告诉你,我可不想做什么吕后。
这里的吕后指的当然是西汉开国皇后吕雉。吕雉是个疯狂的女人,在刘邦去世以后,她独掌朝政,把老吕家的一票人都弄成了王侯将相,差点颠覆大汉王朝。长孙皇后临终前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向李世民表明自己的心迹罢了。
这事儿可不止发生过一次,当初李世民病重的时候,长孙皇后也曾经拿出过毒药。《资治通鉴》里也有相关记载: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资治通鉴》
一言不合就把毒药亮出来给李世民瞧瞧,这事儿也怪瘆人的。这是此前李世民生病的时候,长孙皇后日夜照料,时常带着毒药在身边。甚至对李世民说:如果你挂了,我也绝对不一个人苟活!
这可把李世民给感动瞎了啊!能娶这样的媳妇儿,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但是仔细想想,这事儿是不可能的!
一、长孙皇后就不怕李世民误会?整天揣着一包毒药在身上,平时还不告诉李世民。哪天李世民下朝了,心血来潮跑来找长孙皇后亲热,一不小心发现了这包毒药,你该怎么解释?
不管你怎么解释,李世民都会把这包毒药拿去化验,一旦得知可以毒死人,嘿嘿,你长孙家族的人可就算是活到头了!
从以上的两次记载来看,长孙皇后并没有提前向李世民报备过自己私藏毒药的事情。这事儿其实就很可怕了。
如果弄巧成拙,说不定会成为李世民弄死长孙皇后的理由。李世民不是一般的帝王,这哥们是踩着自己哥哥、弟弟的尸体爬上来的帝王。
他杀10个侄子的时候,眼睛都没眨一下,现在发现长孙皇后带着毒药在身边服侍自己,你觉得他不会起疑心吗?
哪怕是个呆子,察觉了这一点以后,都不可能再对长孙皇后有什么好感。再说了,有人帮你带毒药入宫,难道不需要接受检查?这不现实吧?要是毒死人的药能轻而易举弄到后宫,藏在李世民的卧榻旁,这事儿还真的挺可怕的。所以说我觉得这事儿是不可能的!
二、司马光为啥要这么写?任何人写任何东西,都要从他的历史背景来看,绝大多数热点话题,都是为了朝廷服务的!司马光也不例外。
司马光所在的时代,其实是很尴尬的时代,因为这个时候,连续出现了三位比较强势的太后:
- 第一位是宋仁宗的养母刘娥刘太后。刘太后是宋真宗的挚爱,从他人之妻成为一国之母,刘娥的手段足够厉害。宋仁宗上台后,几乎就是刘娥的傀儡。刘娥掌权12年时间,总喜欢穿着龙袍四处招摇,甚至有学习武则天的打算。
- 第二位是宋英宗的养母曹太后。曹太后为人是不错的,可是她和宋英宗的关系处不好。宋英宗在位4年时间,有一多半时间都是曹太后垂帘听政。
- 第三位是宋哲宗的奶奶高滔滔高太后。高太后是个女强人,而且治国能力一级棒。她儿子宋神宗在的时候,她不插手政事。等到她孙子宋哲宗上台后,高滔滔开始执政,时间长达8年之久。
虽说曹太后和高太后都是比较不错的太后,可是女主执政如果形成一个风气的话,就难免会出现吕后乱政、武则天登基的情况。
所以司马光在这里这么写,其实是为了给当代女主们提个醒,别想着做吕后的,学学人家长孙皇后吧!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司马光瞎掰的!
因为我们从《旧唐书》和《新唐书》中,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这个故事,不排除此前有哪些野史记载了这个故事,总之司马光采用了。
三、宋朝文人写东西都有点儿借古讽今的意思。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的时候,其实也曾经很反感女主乱政。因为他经历过刘娥主政时期,当时刘娥整天穿着龙袍代替宋仁宗去祭祖。
这事儿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因此刘娥不得已在龙袍上去掉了一点点东西,以此表示自己和皇帝还是有点区别的。
刘娥身边的那些人还曾经多次劝说刘娥学习武则天登基,要不是有一帮忠贞老臣反对的话,可能第二个女皇帝就要出现了。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欧阳修自然要把女主主政好好批判一番,因此他在《新唐书》中,将武则天描绘成了一个杀掉自己的女儿上位的狠心母亲。
这个故事其实在《旧唐书》中也没有提起,在唐朝皇帝起居注中更加不可能提及,因此完全是欧阳修个人夹带私货的一种表现。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当代女主,如果一意孤行的话,将来也会被史料如此丑化。
总结:长孙皇后的确贤惠,但不至于到这种地步。这显然是司马光的一种夸张手法。长孙皇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贤后,但是贤后再贤惠,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
史学家之所以将她立为典型,其实就是希望后代皇后们能够学习长孙皇后,这一点统治者们也是极力赞成的。
因此史料里夸张的写作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史书说到底也是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一种,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长孙皇后是千古贤后,极受唐太宗宠爱,为何身边总带着一包毒药?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文德皇后长孙氏不仅贤良淑德、宽厚仁慈,被后世赞誉为千古贤后,而且跟唐太宗之间伉俪情深,堪称帝王史上一对“模范夫妻”。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长孙皇后跟唐太宗在一起时,身边总是藏着一包毒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千古贤后
作为唐朝第一位生前获封为皇后的女性,长孙皇后被史官们塑造成千古贤后的形象,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全部的优点:她胸怀宽广,并不嫉妒其他妃嫔的得宠,对其他非亲生皇子也视如己出;她勤俭节约,讨厌奢华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并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以谦恭节俭为先;她恪守本分,从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在唐朝众多皇后中极其罕见。
长孙皇后剧照
长孙皇后贤惠淑德、语不及私,对于历朝历代外戚干政以致家族覆亡的史实,一直引以为鉴,认为自己的家族能和皇室联姻已是莫大恩宠,但他们并非全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然而却能占据高位(如兄长长孙无忌),长此以往便容易招致灾殃。所以为家族安危考虑,皇后经常恳请唐太宗切莫让其族人担任中枢要职,只需要让他们以外戚身份参加朝觐便可,但皇帝并未完全听从。
唐太宗虽然号称明君,但作为一个性情皇帝,他难免会在被冒犯的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言行。此时,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便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一方面温情抚慰丈夫,一方面竭力保护忠臣。例如,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曾屡屡出言激怒唐太宗,如果没有长孙皇后为之转圜,他这个“乡巴佬”(唐太宗语)很可能会性命不保。
魏征剧照
正因为长孙皇后极其贤德,因此时人和后世对她的评价都极高,认为她是有史以来最贤明的皇后。例如,唐朝史官吴兢在《贞观政要》中对长孙皇后不吝赞美之词,称“若后之徳,虽汉之阴、马,亦不能及,可谓无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后之谓欤?”吴兢生性耿直,著述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因此他对长孙皇后的评价,可信度还是相当高。
02 鹣鲽情深
长孙皇后是北周、隋朝名将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的胞妹,不仅容貌秀美,而且性情温顺、知书明理,是个秀外慧中的奇女子。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年幼丧父的长孙氏在舅舅高士廉的力促下,跟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为夫妻,当时她才只有13岁。婚后,长孙氏跟李世民之间夫唱妇随、鹣鲽情深,关系亲密的不得了,并且还生下3子4女。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剧照
唐朝统一天下后,秦王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劣,最终竟发展到手足相残的地步。在这段充满杀机的岁月里,长孙氏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的背后,和胞兄长孙无忌及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共同给予李世民毫无保留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长孙氏甚至公开露面,亲自鼓励将士们,使得秦王府士气大增。毫不夸张地说,“玄武门之变”能成功,长孙氏同样有莫大的功劳。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大将柴绍(唐太宗的姐夫)突来告变,唐太宗闻讯后立刻穿上盔甲,准备外出应对骚乱。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唐太宗。左右竭力劝说皇后应以身体为重,然而她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骚乱平息才作罢。
长孙皇后发誓跟唐太宗同生死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长年累月无法康复,长孙皇后悉心照料丈夫,昼夜不离左右。眼见着唐太宗久病不愈,心急如焚的长孙皇后便把一包毒药系在腰间,决定如果丈夫撒手人寰,她也不会独活(“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唐太宗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03 香消玉殒
虽然长孙皇后跟唐太宗感情十分真挚,但可惜红颜薄命,年纪轻轻地便撒手人寰。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年仅36岁。长孙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太宗遵从她要求薄葬的遗愿,在陵墓中不陪葬金玉等物,只设置用土木制成的人马、器皿等物(“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四》)。
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甚是哀伤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依然对她追思不已,为了能稍缓相思之苦,便在宫里面修建了一座高耸的楼台(层观),在政务闲暇之余,便会登临此地眺望亡妻,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显得异常的悲伤、寂寥。有时候,皇帝为了分解相思之苦,还会拉着重臣陪同悼念,每每在这种场合,大臣们都会陪着皇帝流泪,好像他们真的怀念皇后一般。
古代提倡以孝为先,不提倡丈夫祭奠妻子,即使贵为帝王,也往往身不由己,所以唐太宗如此公开的悼念亡妻,必定会遭受保守派大臣如魏征等人的非议、奚落,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感情真挚。因此,唐太宗尽管听从魏征的建议拆毁了高台,但他对亡妻的思念却一刻也未能停止。
唐昭陵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并入葬昭陵,在泉下等待了13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再一次与丈夫“聚首”。正所谓“生同衾、死同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前鹣鲽情深,死后相守在一起,也算是帝后界的“模范夫妻”了。
参考书目
刘昫、赵莹 (后晋):《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北宋):《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长孙皇后是千古贤后,极受唐太宗宠爱,为何身边总带着一包毒药?
如果说,给中国历史上的贤后搞一个排名的话,长孙氏进入前三甲当是毫无问题的。至于剩下的两个人,小编认为应该把名额给汉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和朱元璋的皇后马氏。
中国有一句古话“家有贤妻,丈夫不做佞事”。这句话说得是相当有道理的,一个知书达理,性情良善的妻子,对丈夫而言除了生活上的起居关怀之外,在事业上,也可以时刻提醒丈夫要遵纪守法,循规蹈矩。
于家如此,于国也是如此。就好比长孙氏,她除了与李世民伉俪情深外,在李世民治国的道路上她也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析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除了他本人的能力卓群外,还因为他身边有一批人才在竭力辅佐着他。
而长孙氏,虽然贵为皇后,于庙堂之上不是李世民的臣子。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身为皇后,那就既是妻,也是臣。长孙氏对李世民而言,既是贤妻也是贤臣。
她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因自己与李世民的情感而谋利个人和家庭;同时对贞观名臣也是多有维护,为李世民的国家建设起着自己的力量。
- 贤后长孙氏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长孙氏就是李世民背后的那个成功女人。她与李世民的关系除了夫妻之外,还是君臣。而且这个女臣子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那些位列凌烟阁的二十四臣。 长孙氏的博古通今,让她比一般的人更明白忠臣对于一个王朝发展的重要性。她以女性的视角,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李世民实施仁政,使得初唐的政治生态有着健康地发展。
众所周知,李世民其人酷爱骏马。这个为李唐王朝打下半壁江山的男人,终其一生都把马视作他最亲密的战友。正因如此,所以有一次他的爱马无病而死后,李世民愤怒无比,想要杀掉那个养马的宫人。 此时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给那个宫人求情,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和李世民分享起了一个曾经一同读过的故事: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一个故事救了一个人,也保住了李世民的“仁爱”之名。除此之外,长孙氏还时常维护李世民手下的那些臣子。他维系魏征的事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但很少有人知道长孙氏还“保护”过房玄龄:
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宻。苟无大故,不可弃也。
在听完长孙氏的劝告后,李世民很快就又召回了房玄龄。其实,有没有长孙氏的谏言,李世民也会召回房玄龄。毕竟,李世民离不开房玄龄。可有了长孙氏的介入,就让这段君名臣贤后德的故事更完美了。
在中国历史上,凭借自己皇后身份,为家族谋利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长孙氏不同,她不仅不为家族谋利,反而还有意地压制自己的家族:
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徳举,易致颠危。欲保全之,慎勿处之权要。
什么叫做贤妻贤后,长孙氏就是最好的例子。于宫廷之事劝帝以宽厚;于庙堂之事劝帝以慎重;于家族之事劝帝以寡恩。
- 毒药一事是真是假
根据《资治通鉴》等各方史料记载,在长孙氏的身上时常都带着毒药:
长孙皇后侍太宗疾,累月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贞观十年,皇后疾笃,因取衣带之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尔”。
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件“半真半假”的事情。
说它真,是因为以长孙氏与李世民的情感的确有携带毒药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长孙氏极有可能这么做。
彼时的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斗的如火如荼,究竟谁能够在最后取得胜利,当时没有人知道。李世民不知道,长孙氏更不知道。
那个时候的长孙氏随时携带毒药是有“殉情而死”的打算。毕竟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与李建成如果斗争失败,那李世民必将陷入万劫不复。
而长孙氏与李世民伉俪情深,从情感上而言,李世民若是死了,长孙氏不愿独活。而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上说,李世民如果输了,长孙氏的命运也不会多好。
或是受辱,或是被杀,总而言之,如果李世民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长孙氏就是生不如死。以长孙氏与李世民的情感,以及长孙一门与李世民的亲密关系,长孙氏自杀符合情理。
但如果说在李世民登基之后,长孙氏依然携带毒药,我觉得不太可能。根据《资治通鉴》所说,长孙氏的理由是如果李世民死得早于她,那她就会自杀,宁可死,也不愿背吕后这样一个骂名。
在我看来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长孙氏的性格恬淡,不是那种重视权力之人,从性格上而言,她就不会做吕后。
而且,长孙氏并不涉及庙堂之政,家中虽然有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但长孙氏能够做到一个皇后的本分,那就是不干政。
再者说,吕后之所以能够成为吕后,是因为汉惠帝好控制,可李世民的继承人却不好控制。长孙氏死的时候,时任太子李承乾已经成人,那个时候的李承乾已经经过了长期的锻炼,在世人眼中的他,是一个成熟且成功的继承人。
如果把长孙皇后的性格,经历,对政治的热情,以及李承乾本人的情况整体联系下来,“不愿做吕后”这种说辞就有些靠不住了。
在小编看来,这件事更有可能是史家故意“编造”出来的,就是为了打造出一个贤后。而打造贤后的目的,说白了还是要劝诫后来的皇后不要干政。
结语贤后长孙氏,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贤妻良母”。虽然她贵为皇后,可她并不为自己家人谋私利。她在皇后的位置上,保护了很多贞观名臣。
至于说毒药一事,如果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以长孙氏与李世民的情感,倒是有携带毒药,以防不测的可能性。
但如果说李世民登基之后,长孙氏只是为了那个所谓的“不能当吕后之地尔”还时刻携带毒药,就有些不太靠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