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李自成在北京呆了42天,结果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胖揍了一顿。逃回北京以后,李自成二话不说先登个基再说。登基结束后,他就把吴三桂全家给宰了,随后带着财宝逃往了西安。

李自成本来就没打算在北京常驻,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老巢在西安,所以他没有坚守京城。可是多尔衮和吴三桂可没打算让他顺利地守住西安。

多尔衮一边派阿济格带着吴三桂西进,夺取山西以后,猛攻陕北地区,另一边则把南下的多铎大军抽调回来,选择北上猛攻潼关。

李自成也兵分两路,一路由侄子李过镇守陕北,李自成自己则带兵镇守潼关。结果压根扛不住清军的红衣大炮啊!这玩意儿能到清军手里,多亏了毛文龙的那三个养孙了!

最终李自成只好放弃了潼关,选择转战荆襄。可是他侄子李过当时在陕北,压根就没办法跟李自成会合,只好从汉中那边绕道进入荆襄。这么一来李自成就出意外了。

一、李自成命丧九宫山,几乎成了定局。

李自成失去了陕西这块根据地以后,跟一只没头苍蝇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当时大顺还有荆襄这块根据地,已经经营了两年时间,算是比较成熟了。

李自成来了以后,将坐镇武昌的左良玉给赶跑了,可他自己居然也主动放弃了荆襄之地,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已经被打怕了,左良玉看到李自成就害怕,所以撒丫子就跑。可李自成看到清军来了也害怕,也撒丫子就跑。

这回他往东跑,先跑到湖北,再跑到江西,回头又从江西折返到了湖北。迷之路线至今无人可解,他在想啥玩意儿?

其实李自成已经成了六神无主的人,他没了主意,大顺军自然就更加没主意了。因此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徘徊的时候,就出事了。

李自成带着十几个马仔去探路,闯王算是比较勤劳的,这种活居然都要自己干。结果在路上遇到了一帮民兵。民兵一看他们就不是好人,所以双方就打了起来。

李自成运气不好啊,在这场斗殴中,居然被当地民兵给活活打死了!一代闯王李自成居然以如此滑稽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是谁都想不到的。

以至于很多人不相信李自成已经死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李自成的障眼法,其实李自成出家做和尚了。那么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李自成是真的死了,要不他手下还有数十万大军,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非要做和尚呢?那几千万两的军饷也没用完,卷土重来未可知有没有?

二、李自成死后,大顺军投靠了南明。

李自成一死,几十万大顺军就群龙无首了。这里史料中是有分歧的,大多数人认为当时李过他们还没来得及跟李自成会合,李自成就挂了。所以李过所带领的这支部队,和李自成自己所带领的部队,分别有了两条不同的去路。

第一,跟着李自成的部队,归顺了何腾蛟。

李自成去世以后,大顺军主力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李过、高一功等人还没来得及赶来跟他们会合,所以这支部队何去何从,其实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想要继续跟清朝鏖战,希望的确不大了。因为他们军队的老大没了,这事儿很难办。所以说在郝摇旗和刘体纯等人的带领下,大顺军开始向南明靠拢。

当时南明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正在前线督师,他是个没什么兵权的人,实际上大顺军要灭了何腾蛟轻而易举。但是此时的大顺军最需要一个领导,所以他就找何腾蛟商量起了投降的事情。

何腾蛟得知以后,那叫一个高兴啊!虽然大顺军跟明朝昔日是死对头,可是现在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抗清,有啥过不去的坎呢!

所以何腾蛟坦然接受了他们,将他们编入了南明的阵营之中,从而使得何腾蛟一下子成了军政大权一把抓的实权人物。

第二,跟着李过、高一功的部队,归顺了堵胤锡。

李过和高一功手下的人马,多达30万之众,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时李自成死后,他们还没来得及给李自成收尸,就遇到了何去何从的问题。

有人希望李过自己竖起大旗跟清军死磕到底,但是李过此时却觉得应该跟南明合作,大顺军才有出路,这事儿也得到了李自成的皇后高桂英的支持。

因此在李过的带领下30万大顺军便投靠了湖广巡抚堵胤锡。堵胤锡是一位对大明忠贞不二的人,他十分高兴,立刻前去收编大顺军。

这下子南明赚大发了,当时隆武皇帝朱聿键得知以后,立刻将这支部队命名为忠贞营。而李过也得到了一个新名字:李赤心。

三、大顺军到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

何腾蛟是个投机分子,他手握兵权以后,隆武帝觉得可以凭借何腾蛟的支持,脱离郑芝龙的束缚。因此隆武帝便相邀何腾蛟一起北伐,何腾蛟表面上支持,实际上一兵一卒没动。

这事儿可把隆武帝害惨了,最终导致隆武帝被清军杀害。至于被何腾蛟收服的郝摇旗等人有个领导等于没有领导,因为何腾蛟不懂军事,最终导致这支大顺军节节败退,不久便毁于一旦了。

至于跟着堵胤锡的这支大顺军,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堵胤锡虽然忠心不二,可是军事才能也是菜的可以。基本没打过什么胜仗,结果导致这支大顺军也是七零八落。

总结:夔东十三家,就是大顺军余部组建的。

抗清势力中,很有名气的夔东十三家,其实就是大顺军余部组建的。当时何腾蛟和堵胤锡双双战败,大顺军们该何去何从,再次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将领,跟三峡地区的地方武装合作,组建了一支新的抗清队伍,这就是夔东十三家。

这些人马主要集中在川东、鄂西的山区,所以清军很难攻克,几乎是南明王朝在大陆的最后一支抗清队伍了。一直到康熙三年才被剿灭,《鹿鼎记》里曾柔所属的王屋派,应该就是按照夔东十三家编纂出来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说实话关于李自成之生死,学界还是争议还是有点的,但普遍认为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率领小股人马侦查地形事态的时候被当地的地主武装杀死,个人是赞同这个看法的。毕竟我实在难以想象如果李自成还活着会放弃部队的指挥权去当“奉天玉和尚”,从后面大顺军缺乏统一指挥的表现来看,李自成应该是死于九宫山了。

至于李自成被草草埋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李自成死后,起义军已经在形势紧急之下以最高规格埋葬了李自成,请看史书原文。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过闻李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结草为首,以衮冕葬之罗公山下。

看见没?“灭一村而还”,这是替李自成报仇,毕竟没见过杀李自成的人长啥模样,只好凭直觉随机挑选报复对象了。李自成死后,头颅被割去,还“结草为首”,能让李自成去的更体面一些(难不成清军还在附近,让起义军给李自成用黄金铸一个头颅吗?有时间吗?),以“衮冕葬之”,这已经算是以帝王之礼入葬了,虽然仓促,但确实在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对老领导的尊敬。

而从清军的行踪来看,人家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号入关,对起义军的打击可谓是如影随形,在李自成死前,就已经有过多次交锋,事态紧急,哪有时间搞什么大操大办?难道还要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作七天七夜的法事,好让清军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继续追杀吗?所以,关于李自成“草草下葬”这一段根本就不用过度解读,纯粹是人家起义军习惯于流动作战,没那个时间厚葬。

《清史稿·卷230》:(阿积赖)窜入九宫山,率师搜剿,歼其徒甚众。

《满汉名臣传·瑚里布》:追剿至九宫山,五战皆捷,师还,叙功授云骑尉世职。

在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群龙无首,面对气势汹汹的清军,压力山大,大顺起义军各头目在联合南明的问题上迅速达成共识,“诸部从贼久,颇厌剽徙;为清所大挫,心魂俱褫。闻南京立天子,欲归附,不知所介绍”,于是辗转与湖南地方的军政大员交涉。

刘体仁和郝摇旗等人首先与总督湖广、起床、云南、贵州、广西军务的何腾蛟交涉投顺事宜,期间还发生了点误会,长沙守军见郝摇旗部众4、5万人声势浩大的开来,心里有点慌。长沙知府周二南领兵千人,前往试探,被郝摇旗部击溃,周二南被射杀。长沙守兵薄弱,人情汹汹,何腾蛟不得不派部将万大鹏等二人前去与郝摇旗等人交涉,问明来意,双方坦率真诚的交换了意见,招抚答成,愿受何腾蛟节制,“摇旗等大喜,悉招余党来归,骤增兵至十数万,声威大震”。隆武帝赐名“郝永忠”。

另一部由李过、高一功所带部众约30万人准备从湖北向湖南挺进,湖北巡抚堵胤锡亲往招抚,对李过、高一功等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过当即决定接受堵胤锡的招抚,归顺南明,李过、高一功封列侯,“李过”被赐名为“李赤心”,高一功被赐名为“高必正”,其军被命名为“忠贞营”。

至此,大顺军余部几乎被南明编入麾下,与原来的南明部队合称为“十三镇”。顺治三年春,何腾蛟率领郝永忠、张光璧、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于岳州傅城而战,又战于藤溪、湘阴,所向皆捷,计划攻克武昌、岳州等地;堵胤锡率领李过等部直扑荆州。尤其是李过的“忠贞营”打的极其勇猛,“大小神器如轰雷不绝,远近闻数十里”,荆州“城崩数十处”,清将郑四维奋力拒守,勉强保荆州不失。

清廷得知湖广危急,急令多罗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率镇国将军宗室巩阿岱、固山额真叶臣、护军统领博尔惠等率八旗军增援。据《清世祖实录》显示,勒克德浑派博尔惠以偏师南下岳州,迎击何腾蛟一路,连续击败马进忠、王允成部,击退何腾蛟的兵马;而自率八旗军主力迎击堵胤锡率领的“忠贞营”。而李过等人将大营设在南岸,主力正在全力攻打荆州,对清军的行动毫无察觉。勒克德浑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永历实录》载:永历政权无力供养忠贞营,于是忠贞营只得自筹粮食,导致民怨),让尚书觉罗郎球率领轻骑兵偷袭南岸,自己则率大军分为两翼冲击“忠贞营”,猝不及防之下,李过大败,不得不退却,此战受挫之后,忠贞营精锐消耗很大,不得不退往川、楚交界处修整。此战之后,田见秀、张鼐、吴汝义等向清廷投降,清廷疑其诈降,俱被斩首。

在荆州战役失利后,同年八月,清廷派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固山额真金砺、梅勒章京屯泰率领满八旗、蒙古、汉军南征,进攻湖南。顺治四年四月,连克湘阴、衡州。八月攻破宝庆、常德、清远、靖州、黔阳、沅州、永州、辰州等城,永历政权在湖南控制的地盘基本失去。而郝永忠部在伺候经过桂阳、永州、道州等地,转移到桂林,与滇营、焦琏等部配合在全州大败耿仲明部将董英部,斩杀千余人,董英“仅以身免”,但不久又与焦琏部主客矛盾爆发,抗清局面就被破坏。顺治五年二月,郝永忠部在临川被清军击败,奔还桂林,撤至柳州。同年八月在武冈与陈友龙爆发冲突后,又随着何腾蛟的死去,郝永忠部与南明失去联系,“至黔之独山川”,顺治七年,到达楚蜀边界定居,这就是后话了。

顺治五年,抗清局势又为之一变,原明降清将领金声桓和王得仁在江西反正,清廷后院失火,忙不迭的从湖南抽调兵力前往江西镇压,湖南的形势对永历政权可谓大好,何腾蛟发动反攻,基本收复湖南大部分失地,清军在湖南的据点仅剩长沙一城。在川、楚交界屯驻了两年之久的“忠贞营”奉堵胤锡之命于十一月在湖南北部和中部发动反击,攻克益阳、湘潭、湘乡、衡山等县城,进而围困长沙。并在进攻长沙之时,将守将徐勇射伤,“徐勇立城上,赤心一箭中其骽”

在忠贞营攻打长沙的时候,何腾蛟认为“长沙自我失之,必自我复之”,遂让堵胤锡命忠贞营从长沙去支援江西的金声桓和王得仁部,长沙的问题由他率领马进忠部和滇营解决,但是事不遂人愿,忠贞营在途中与胡一青率领的滇营发生矛盾(一说是李赤心与何腾蛟之将王进才有怨,并不往江西进发,在入粤途中被滇营阻止),滇营并不能赶到预定位置,而马进忠与何腾蛟会合时只带了1000余人,这点兵力攻打长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永历政权内部发生军事失误的同时,清定远大将军济尔哈朗率八旗军南下,其部以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都统阿济格尼堪为前锋部队,急速向何腾蛟所在的湘潭挺进。顺治六年正月,湘潭被清军攻破,何腾蛟被俘不屈,被清军杀死,湖南境内明军不敌清军八旗主力,纷纷溃败,“凡已收复各郡县,从此复陷”会战失败后,忠贞营退往广西境内。同年五月,李赤心病死于南宁,所部由高必正继续主事。

在退往广西后,高必正等人曾经建言抵制党争,合力抗清,但永历政权实在是腐败透顶,让忠贞营失望透顶,加之军饷缺乏。于是在顺治七年冬,向川、楚边界转移。据《永历实录》记载,途中高必正遭到孙可望埋伏战死,领导责任落到了李赤心的养子李来亨身上。大概在顺治八年左右来到川、楚边界定居,不再直接隶属于永历政权。

而此前刘体仁、袁宗第在顺治三年荆州之战后,辗转河南南阳、陕西商州、湖北襄阳等地。在顺治五年,又与李赤心等人联合一起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在李赤心等部退入广西后,大概在顺治七年到达川楚边界定居。此外顺军余部塔天宝也在同年来到川、楚边界。

至此大顺军余部的主要领导们,如李来亨、郝永忠、袁宗第、刘体仁、塔天宝、党守素等全部齐会川、楚边界,与最早到的贺珍等起义军形成“夔东十三家”,在此长期从事抗清运动。直到康熙二年,清廷基本消灭永历政权,于是命都统穆里玛为靖西将军、都统图海为定西将军率领京师八旗兵和四川、湖广绿营兵10余万向“夔东十三家”发起进攻,刘体仁、李来亨兵败自杀,郝永忠、袁宗第二人被俘后不久被清廷杀死,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等率部降清。至此,大顺军余部以及其抗清运动走向完结,所谓“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惟诸郑屯海外”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史列传》、《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稿》、《满汉名臣传》、《明通鉴》、《永历实录》、《岭表纪年》、《明季南略》、《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明末忠烈纪实》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之后,迅速撤入北京,次日登基,一天后转移陕西。

多尔衮入住北京,分别派兵两路。

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等统领,从陕北向关中攻击。这一路清军,起初兵力约三万,后在山西吸纳了明军降兵后,达到八万。

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统领,从河南向潼关进攻。这一路清军兵力约两万,配属了红衣大炮。

大顺方面,李自成获悉情报后,也知道清军这次是来者不善。所以他会同刘宗敏、刘芳亮等人,亲自带着顺军主力赶往潼关增援。

为什么他要增援潼关,而不是陕北呢?

因为当时阿济格远在榆林,而多铎已经杀到了潼关城下,只是由于红衣大炮未到,才没有发动进攻。如果红衣大炮运到,轰开了潼关,西安立即就会门户洞开。

所以李自成没得选,只能是先击溃多铎,然后回头再迎战阿济格。

16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刘宗敏率顺军主动攻击清军,潼关战役开始。

大将刘宗敏带领二万精锐骑兵出战,直冲清军大营。

由于大炮还未运到,清军坚守不出,多铎镇定若定,指挥弓箭手、火枪兵等兵种在远距离就给予打击,刘宗敏带兵冲锋三次,都被打退。

双方大战一天,顺军未能击退清军。

休息几天后,1645年正月初四日,制将军刘芳亮随后领兵再次出战,结果如出一辙,硬是无法冲破八旗兵的强弓劲弩。又被清军击败。

两战皆败,李自成急了眼,主动出击是希望能尽快击败多铎,从而将兵力得以调动到陕北,抵挡阿济格的北路军,如今自己反而损失惨重,如果不能再潼关击退清军,两条战线都要溃败。

在这个时候,大顺军其实还有机会,机会在哪呢,就是立即集结主力,在清军的大炮还没运到时候,出城同清军决战,务必在大炮运到前线之前就将多铎击溃,这样,大炮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多铎这一路清军失利,李自成的压力立即缓解一半,回头再集中兵力对付陕北的阿济格,胜算就大了许多,顾此失彼的,将变成多尔衮。如果弘光能在这个时候再出兵北伐,画面简直有点太美。

李自成确实打算出城决战,可是,他又足足修整了四天,直到正月初三,他才亲自精选五万精兵,包括骑兵,步兵,出城同多铎决战。

看到对面的黄龙旗,多铎明白,李自成亲自出马了,大顺皇帝的份量还是有点重,再不出阵,恐怕无法坚守下去。多铎披挂上马,指挥手下镶黄、正蓝、正白三旗的兵力全军出击,同大顺军正面硬刚。

这是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也是当时中原大地上两支力量最强的军队之间的对决,对于双方都意义重大。

在山海关,李自成的失败是由于吴三桂和八旗军的联手攻击,那么现在,没有吴三桂,大顺军与八旗军单挑,能否获胜呢?

最后的结果证明了,即使没有红衣大炮助阵,八旗军的战斗力还是要高出大顺军的精锐。如果说,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李自成输得还不服气。那潼关之战,大顺军数战皆失失,拿清军一点办法也没有,李自成就真是被打得没脾气了。

激战半天,大顺军终于不支撤退,撤回关内。当然清军也损失不小,仅在高级将佐上,就有骑都尉昂锦、三等轻车都尉许友信、云骑尉辉山等当场阵亡。

见正面突击难度太大,李自成改变战术,其后两天,于初五、初六,连着对清军发动夜袭。不过仍然都被熟读《三国演义》的八旗军多次击退。

李自成或许是没能料到清军坚守不战的原因,如果他明白红衣大炮运到后,等待着他的命运将是什么,哪怕损失再大,他恐怕也会倾尽全力出城死战,拼死也要将多铎击溃。

之前四天,加上之后两天,六天时间,大顺军没有再发动大规模攻击。或许是意识到野战难以击败清军,选择凭借城池坚守。

正月初九,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

多铎随即用红衣大炮轰击潼关,同时指挥全军对潼关发动大举进攻。

接下来的战斗,几乎没了悬念。孔有德、耿仲明亲自统帅乌真超哈,大炮依次排开点火,在隆隆炮声面前,潼关坚固的城墙岌岌可危。

李自成这才反应过来,李自成指挥顺军一面“凿重壕,立坚壁”,加固潼关防线,一面派骑兵反击,命令刘宗敏、马士耀等分别率领骑兵,从不同方向出城,企图迂回阵后,包抄和偷袭清军炮兵阵地,但可惜还是没能动摇清军阵型。战争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清军手里。这早在多铎预料之中,刚出城的大顺军就被大炮送上了半空。

炮火准备之后,城头的农民军死伤惨重,但他们战斗意志同样坚决,用落后的火铳弓箭抵抗攻城的清军,仍然坚守了两天。

到了正月十一,也就是同一天,陕北传来坏消息,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另一路清军,阿济格率领的北路军在陕北避开了顺军防线,攻破延安,正在朝西安进军,兵力达到了八万多。

西安和潼关哪个重要,这笔账李自成还是会算的。前面说了,为了增援潼关,李自成调走了顺军主力。所以此时的西安只是一座空城。

而且大顺军将士的大部分家眷都在西安,那里还有他大量物资,这么多年抢来的无数金银财宝,以及大顺朝廷的文武官员,这是在政治和经济上来说,从军事上来说,西安如果丢失,自己在潼关的坚守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李自成继续留在潼关与多铎硬拼,放任阿济格不管,可能会被阿济格一锅端。自己也会被两路清军包了饺子。

这个损失,任谁也承受不起。于是,回西安就成了顺军所以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局面下,放弃潼关的决定很容易做出,

可是,回去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是固守西安?还是放弃?

如果放弃西安,顺军又要退去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李自成召集众将临时开了个会。

在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弃守西安。并决定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顺军这时候为什么要弃守西安,并且还要退到河南呢?

弃守西安的原因很简单,顺军守不住。

单一个多铎就已经让李自成头疼了,再来一个阿济格,顺军如果硬钢,怕是要团灭。

既然守不住,那自然是走为上策。

退到河南的原因也很简单。

顺军没地方去了,只能往河南方向突围。

1645年的形势,大顺的东面、北面都是清朝势力范围,顺军不可能往这两个方向突围。

南面的四川是张献忠地盘,也不可能去。

西面是瓦剌地盘,以顺军的情况,先不提打不打得过人家,就说跨过大沙漠,那也是个死亡之旅。

看来看去,也就只有往东南方向突围,先退到荆襄,然后拿下南京,才是上上策。

做出决定后,李自成于当晚撤离潼关。潼关只象征性地留下了马士耀和七千兵力留守。

李自成的主力尚且难以守住潼关,何况这点人马,正月十二,留守潼关的顺军和马士耀就投降了清军,

不过,潼关的顺军守将是假装投降,实际上是想趁机配合李自成内外夹击,击破多铎。

但不料,顺军的计划被多铎获悉。

正月十三日,多铎以打猎为名,在潼关郊外的金盆口设伏,然后谎称举行宴会,把七千顺军的马匹器械全部解除。最终,这七千多顺军被清军全部屠杀。潼关宣告陷落。

多铎屠杀潼关顺军的同一天,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回到西安。

回去的当天晚上,他们就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总计十三万人,按预定计划撤出了关中。

五天后正月十八,多铎率军占领西安。

不久,从陕北方向突击的阿济格部也抵达。

两路清军会合后,多尔衮随即下令,阿济格负责对李自成进行清剿。多铎不再参与后续对顺军的行动,改为攻击南明。

阿济格领命后,兵分两路,一路对留守关中和甘肃的顺军,也就是未来得及随李自成一起撤退的顺军进行清剿。一路沿着李自成退却的路线,进行尾随追击。

由于清军的动作很快,第一时间截断了李自成和留守西北的顺军之间的联系。因而顺军也就因此被迫分成了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是李自成从西安带出来的十三万人。

西路军是李自成侄子李过(李过虽然是李自成侄子,但年纪比李自成大)和大将高一功率领的陕北、甘肃顺军,约十万人。

李自成这边,他经商洛退到河南后,继续向南转进,抵达襄阳。

但他刚抵达襄阳不久,阿济格的追兵就杀到了河南邓州。

这时候,李自成面临一个抉择。

在荆襄四府,他还留了七万人。这是原本拿来防备左良玉的。他现在计划东征南京,这七万人要不要也一起带上?

如果带上,他拿下南京的把握会大一点。

但荆襄四府,就只能放弃了。

如果不带,他能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并且这七万人还能顶一阵子,为李自成东征南京争取时间。

但这样一来,李自成想拿下南京的把握就不大了,因为不算上南明的江北四镇,单单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就有七十万人。(当然大多数都是家眷)

李自成从西安带来的十三万人,也是算上了家眷的数字。真实兵力还不到十万。

用几万人PK几十万人,李自成没把握。

而李过、高一功那边,由于大路被截断,只能绕道汉中,走蜀道,再顺长江东下荆襄。

路途遥远不说,而且汉中的顺军还反水投降了清朝,对李过、高一功进行截击。李自成短时间内指望不上这一路顺军与自己会合。

于是在斟酌再三后,李自成决定赌一把:放弃荆襄,带上留守荆襄的七万顺军,集中全力对南京发动猛攻。

李自成的命令下达后,顺军将领齐声反对。

反对理由前面说了,一旦放弃荆襄四府,顺军就又会回到无后方作战的流寇形态。

并且,如果攻击南京不利,清军又从荆州方向截断顺军的退路。到那时候,顺军就会陷入进不能进,退无可退的地步。这么干的风险太大了。

很显然,众人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不管是守江南,还是取江南,首要前提都是先据守江南上游的荆州。否则长江下游就缺乏屏障,即便攻克了南京,也很难守得住。

李自成占据了荆襄,可以顺长江东西,攻克江南地区。

他把荆襄拱手送给清军后,难道阿济格就不能原封不动的再来一次东征吗?

所以说,李自成放弃荆襄,导致清军能立即追上他,绝对是昏了头的决定。

可是李自成不听劝,一意孤行。最终顺军还是把荆襄四府拱手让给了清军。

1645年三月底,李自成攻下武昌。

在此之前,守武昌的左良玉借口接到崇祯皇帝“太子”得密谕,以“清君侧”的理由,放火焚毁武昌,先李自成一步,东征南京。

所以,李自成占领的武昌,只是一座被焚毁殆尽的空城。二十万顺军在当地别说是征集粮草了,就连住的地方也没有。

而在同一时间,清军也如顺军将领们预言的那样,尾追而来,轻松占领荆襄,抄了大顺军最后的一块根据地。让大顺军又回到了流寇作战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部队军心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

1645年四月,清军追兵杀至武昌。

刘宗敏、田见秀领兵五千与清军大战,被清军打得大败。

眼瞅着武昌也守不住,李自成随即决定放弃武昌,继续东下。

可这时候,阿济格怎么可能还放过李自成?

在阿济格的指挥下,清军在九江附近追上大顺军,并发动突袭,杀得顺军丢盔弃甲。不仅俘虏了刘宗敏,宋献策等一票顺军高层人物,而且还缴获了李自成为东下南京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

李自成见水师没了,且军心涣散,已经不可能再东下了,便不得不改变进军方向,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然后在西南再开辟一块根据地。

应该说,李自成此时的这个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他能摆脱清军追击,并能在西南站住脚跟,与李过、高一功会合,顺军还是有可能获得转机的。

但很不走运,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行至湖北通山县境的九宫山下时,阴沟里翻船,被当地民团武装打死了。

随着李自成的死,几万顺军瞬间瓦解。

王体忠等人,投降了清朝。

郝摇旗等人,投降了南明。

刘体纯等人与此时才突围出来的李过、高一功会合。后来,他们接受南明册封,在夔东继续抗清。直到1664年覆灭。

或许连多尔衮也想不到,他最重视的对手李自成和大顺军,会以这样的一直方式,稀里糊涂就瓦解了。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李自成,我不是被村民打S的,我是被大家喷S的!你们高兴就好,我随便!

首先李自成是不是死在九宫山,是不是被杀,这个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我们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有几种!

第一,李自成被困自杀,这种说法源自于清军统帅阿济格的奏报:“……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

不过这种说法,可能性很低,很有可能是阿济格为了邀功而故意编造的故事,因为要是这样的话,最起码李自成的尸首会被清军掳走!否则没有办法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

配图-1

第二,李自成是战死的《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这个说法也是有漏洞的,程九伯到底有没有杀死李自成,李延是不是就是李自成,这个都没有明确的历史佐证!

第三、被误伤致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记载: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其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

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这种说法也只是民间传说,要知道在这种危急时刻,他怎么可能在没有护卫的情况下独自上山拜元帝呢?一个被追的满地跑的将领,有人靠近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点警觉性都没有怎么做将军?一个战场杀敌无数的将军,对付不了几个村民?而且村民无缘无故为什么要杀人,既然杀错了,那么他们原本要杀谁?

第四、搏斗致死说,这种说法更是有点不着边际!康熙年间的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

说李自成跟程九伯等人空手搏斗,李自成杀了程九伯,程九伯外甥金某某从后面偷袭李自成,被铲子拍死!李自成是在逃命,不是在游玩,怎么可能跟几个村民搏斗呢?他的随从十八个人就这么容易被一伙普通村民打死?李自成的护卫战力就这么差?

胚乳-2

第五、归隐之说,这种说法流传也很广,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何会这样说呢?首先在那个年代不比现在,身份识别有很多障碍,比如大部分的人是没有见过李自成的,只要他自己不说自己是李自成,换一身普通民众的服饰打扮,有多少人能认得?

有人会说那不是有通缉令?那个时候的缉捕令画的画像只能说充其量六、七分像,否则也不会一个朱元璋像都十几个版本!要想从画像辨别,难度比较大!

其后人以及民间观点都认为,李自成兵败之后很有可能是隐居在湖南石门山夹山寺,也有的认为是隐居在青城镇的大山里,这都是后来隐约的传说!

那么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怎么被清军打败的呢?

要是李自成,高峰时期,他号称百万大军,怎么就败在了吴三桂和多尔衮的手中呢?

其实李自成真正能调配并且有战力的部队也不过十多万人,而吴三桂有三万关宁铁骑,加上后勤和其它的兵种预计中暑也就5万,多尔衮应该兵力在8-12万之间,实际上出作战的也就7万左右,也就是说吴三桂加上多尔衮的总兵力应该是12万左右!

李自成当时派了多少人参战呢?据某些史学家研究说是6万精锐加上唐通1万杂牌,还有一些后勤部队充其量8-10万,根本就没有20万之多!

配图-3

清世祖实录卷四记载:

“戊寅,师距山海关十里外,”“四月二十一日抵山海关,值贼首李自成亲率马步兵二十余万,......,招三桂降,三桂不从。贼随围山海关。是晚,即败贼总兵官唐通马步兵百人于一片石,斩百余人,贼兵遂遁。次日,大军直扑山海关,三桂开门迎降。我军随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入,望见贼渠领众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是日大风扬尘,咫尺不见。”

吴三桂开城投降多尔衮,给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本来他以为吴三桂已经招降,没想到他临时反水!这就是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吴三桂凭借五万兵力镇守山海关这么多年,多尔衮都无法攻破关口,这次就这么容易破关?

李自成在山海关败了之后,匆忙地往京师逃窜,其兵力损失大部分,主力损失之后,李自成自知保不住京师呢,所以就退出京师,往老家方向逃跑!但是清军紧追不舍,李自成把军队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由侄子李过带领十多万从汉中南下,自己带一部分数万人从湖北方向南下,约定荆州汇合,此时应该他们还有大概十大几万的兵力。

配图-4

在荆河口大败明军左良玉,夺得了武昌、襄阳,他想进一步攻取南京,但是没有想到清军追至,他不得不弃城逃跑,这是他第三次弃城了 ,从京师到西安,再到武昌,一路打一路逃到江西九江地区!

但是李自成遭到围攻之后大将损失殆尽,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从江西九江北逃,逃到了九宫山附近,就杳无音讯,这就有了前面的各种传说!本来李自成应该是南下想与南明残部合并一起抗击清军的,没想到

那他的十多万部队到哪里去了呢?其中大部分是投降了南明,少部分投降清军,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没有一个人能扛起大旗,没有办法,只有作鸟兽之散了!其实李自成战死的兵力不多,都是一路打一路散,到最后所剩无几!这就是李自成的最终结局!至于说他如何埋葬的,这应该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李自成是否在九宫山被杀,是否被草草安葬,这些在历史上尚无定论。如果真是这样,也没什么奇怪的:败军之将,亡国之君(他建立了大顺王朝,虽然短暂,但也算是开国之君与亡国之君的结合了),不草草安葬,难道还能大肆奢华一回?

至于数十万大顺军,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当然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下落,但大致的脉落还是清楚的。

李自成兵败九宫山的时候,并没有率领着全部人马,只带着一部分精锐之师。其他的军队,有的由他的夫人、高皇后和部分大将率领,在别的地方作战,企图与李自成军互相呼应;有的在连续不断的战争中,被官军(主要是清军。这时候南明力量较弱,已经不是起义军的主要对手了。但,小范围的阻止与战斗,还是免不了的)冲散,分落各地。

李自成死后,群龙无首,大顺军队又受到很大的损失。剩下来的,有的降清了(少数),有的与南明合作,有的坚持斗争。

与南明的合作也不是一次一批。比如李自成部的郝摇旗,投靠了南明何腾蛟,参与南明内斗,失去靠山后被清兵击败,不屈而死。比如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开始保持独立身份,据说还曾称帝(大顺的历史记载很混乱,李过在有的史料中称为李锦,也有的史料认为他并没有称帝)。

清朝正是蓬勃兴起,当然容不下这些反抗势力,各个击破,逐渐消灭。到最后的时候,李自成残部、李过的义子李来亨,也被迫与南明合作,还接受了南明的封爵。又坚持战斗十几年,才最终兵败而死。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李自成三海关兵败后,上下离心,各自为战,一路逃亡到九宫山,被庄客所杀,数十万大军作鸟兽散,这是历史上最丧失人心的政变大逃亡,明末之变,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社会矛盾和生态矛盾共同导致的时代产物,李自成只是一个流寇式的农民,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他没有建国宏图,没有治国理念,甚至没有管理标准,打下北京城,一窝蜂的抢,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丧失了斗志,更丧失了人心,三海关一战,连组织二次战队都作不到,几十万大军,比清军多几倍,可失去了核心领导,瞬间溃不成军,虽有零星抵抗,却挡不住关外铁骑,直至灰飞烟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