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萨尔浒大战,是努尔哈赤把万历给打哭了的一场战争。当时20万明军,兵分四路,结果被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兵打得丢盔弃甲,从此明朝一蹶不振,而后金越来越强大。

那么如果明朝没有兵分四路,是不是就能战胜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呢?真不好意思,管你几路来,他自一路去,明军依旧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因为萨尔浒大战,远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

一、努尔哈赤VS万历,基本是完胜状态。

1.、励精图治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可怜啊,他出生于建州女真,可是2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塔克世和爷爷觉昌安都被明军给杀了。结果明朝为了弥补努尔哈赤,送了他30匹马,给了他龙虎将军这么一个虚职就了事了。

从此以后,努尔哈赤便以13副铠甲起家,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刚起家的时候,努尔哈赤身边只有几十个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他完成了建州女真的大一统。

随后他又开始对外征战,陆续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大部分地盘。为了形成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努尔哈赤从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中得到灵感,创建了八旗制度。

八旗兵马出则为兵,负责攻城略地,入则为民,负责农业生产,共计6万人的建制。在遇到袁崇焕之前,八旗兵和明朝的战争,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可怕之处。等到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58岁建立了后金汗国,号称天命汗。

2、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

当努尔哈赤在努力创业的时候,反观万历皇帝在干啥?张居正改革10年,给万历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可是万历在干嘛呢?他为了立皇太子的事情,居然一口30年不上朝。

他想要立福王朱常洵,结果大臣们坚持立长的原则,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结果僵持不下以后,万历索性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长达30年之久。

这么一来朝堂之中,党派林立,没有皇帝做主,各派系的人便开始互相争斗,谁也不服谁。内阁大臣十几年看不到皇帝一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万历在干嘛呢?他不像自己的爷爷嘉靖那样躲在后宫修仙,而是选择想各种办法给自己敛财,他居然是个小财迷!

他把张居正、冯保的家给抄了,钱都落进了他自己的口袋,而不是进国库。此后又设立了矿监、税监,让他们带民间各种剥削掠夺。

一个是志得意满,努力开创基业。一个是颓废不朝,努力敛财满足私欲。你觉得这两位君主较量的时候,谁能获胜呢?后金在走上坡路,而明朝显然在走下坡路,而且快到山脚下了,你觉得萨尔浒大战明朝能赢吗?

二、万历三大征,导致明军精锐损失殆尽。

万历最出名的事情,自然就是万历三大征。这三大征打出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从中也可以看得出,张居正的改革卓有成效,要不没实力连续打这三大战争。

  1. 第一大征,宁夏的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发动叛乱,李如松作为总兵带兵平叛,这一战的确很顺利,但是我认为跟后面两大征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2. 第二大征,也就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了。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以后,便带兵入侵朝鲜,朝鲜国王果断向明朝求援。双方打了7年多时间,明朝精锐损失6万多人,倭军损失10万人。要不是丰臣秀吉去世的话,后果还真不敢想象。
  3. 第三大征,杨应龙在播州发动叛变。这事儿持续了足足11年时间,万历收拾完朝鲜的事情以后,立刻出手平定播州。这件事影响深远,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彻底改变了西南地区的局势。但是同时对明朝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抗倭援朝以后,万历立刻又让人平叛播州,这事儿我不知道万历是咋想的。抗倭援朝打得十分惨,李如松差点就报销了,明朝精锐损失大半,压根无法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另外一场战争。

可是万历偏偏不信邪,又让他们组织20万大军远赴贵州,打响了播州之战。这支部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东北那地方调来的,所以说这就给努尔哈赤钻了空子。

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明史》

而三大战役过后,明朝的经济损失巨大,收上来的税压根就无法跟开销持平,每年都有严重的亏空。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增加税赋,打响播州之战时,明朝的税收比例比20年前提到了四成。

所以说明朝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据统计,宁夏之战,明军伤亡5万,抗倭援朝,明军伤亡6万,播州之战,明军伤亡5万。精锐老兵都被打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兵分四路跟努尔哈赤较量,这不是找死吗?

三、八旗兵全是精锐,而明朝没多少精锐了。

从万历三大征结束,到萨尔浒之战打响,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这期间正是万历怠政的关键时刻。明朝本来就一蹶不振,万历还不思进取,那他们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敢恭维。

所以当时万历派遣20万大军,兵分四路,出兵抚顺关、鸦鹘关、三岔口、宽奠口,把本就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一分再分,压根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呢?我认为依旧没有可能战争八旗兵。因为八旗兵这6万人,是多年大战磨练出来的精锐部队,这是明军没法比的。

明军这20万大军中,熟悉战争的能有2万人就很不错了!哪怕全都集中在一起,其实其他人也只是看热闹,真正投入战斗的人不会多。一旦有实力的老兵被击溃了,后面那些新兵蛋子全都会跑路。

这就跟后来的松锦大战有的一比,明朝出兵13万,本来是合兵一处的。结果皇太极把前后路一堵上,他们立刻就内乱了,不战自溃败,互相践踏而亡的人不计其数。

总结:万历是真的哭了。

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同时经历过万历三大征,还要再来一场萨尔浒大战。这就是不少人为万历叫屈的原因,甚至有人觉得万历是个明君。

其实之所以明朝能扛得住万历三大征,主要功劳不在万历这儿,而是在张居正那儿。没有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经济早就垮了,没有经济做保证,压根就打不赢任何一场战争。

三大征以后,万历还挺自豪的,毕竟在他手里展现出了明朝的军事水平。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在他快要去世之前,却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打得一败涂地。他不免也为此流下了眼泪,含恨而终。

参考资料:《明史》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现在看以前的战争结果,那么我们说集中兵力对明军更为有利,这是肯定的。如何分析得出这个结论呢?首先个人认为,从战略的企图上,我们从两点考虑入手。明朝大军此次出动是:1)准备速战速决。2)持久战。1)速战速决的考虑。此时明朝军队其实已不具备绝对的实力,对敌具有压倒性力量。如果对手采取游击战术,避实击虚。那么明朝军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歼灭其主力。那么就面临一个问题,是撤还是打?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占领敌一两座城池。那么面临的问题来了,如何处理敌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和休养生息的基地,这是交给大明统帅每一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战争的目的是削弱敌人力量,保护自身安全。但如何动作,还关系到民生问题,这里不做回答。2)持久战。持久战以优势或机动兵力,击溃或迫使敌主力退却,以达到我方占领地理资源及城池为目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赢,这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向,这里面临一个如何管理好既得领土和当地民生政治工作的持续进行问题。但是如果战事犬牙交错,战斗反复进行,则必定对我方极为不利,因为我方远道而来,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最终核心是战还是退,则比较难以定夺。后续人员补充,军队后勤,内部政治民生环境都需要考虑。所以应用庞大军力进行持久战,对我方不是明智之举。可以考虑持续保留少量有效的精锐的游击,侦查部队给敌人根据地以不断的骚扰和削弱敌战斗力量为目的,以迫使敌人不能有效组织威胁我大后方的动作。以保我方大后方安全生产,建设胜利进行。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打仗是没有如果的。是要经过谋划用兵布局,探明双方的力量对比。反败为胜的,往往是在战场上捕捉到有利的战机。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也许打得赢 但是即使赢了这场战争也未必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这个一时期明朝 既要放清军进攻 又要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 明朝要维护统治 根本的是要有足够的财力和军力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将分进合击的明军各个击破。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是不是如果明军合兵一处,就不会失败了呢?

其实,历史哪里有这么多如果。以明军的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集中进攻,其结局都不会太太大不同。

反正都是要分兵的

回顾此战,我们会发现:萨尔浒之战中,不单是统帅在战略上分兵,各将在实际作战中也将本已分散的兵力一分再分。

努尔哈赤首先打击的对象是杜松。

杜松进军时,将自己的军队分为三部:一部分军队尚未渡河,退驻斡浑谔漠;主力留下驻于萨尔浒山;自率一部进攻界凡。

努尔哈赤除以2旗支援界凡外,集中6旗围攻萨尔浒明军,一战而胜后,再合击界凡明军,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的第二个打击对象是马林。

如果说杜松还是遭遇突袭的话,那么,马林算是有一定准备时间的。

可是,马林仍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再次分兵:一部驻雯芬山,自率军驻尚间崖。

结果还是一样,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先击破雯芬山明军,再合兵进攻尚间崖,同样是各个击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最后歼灭刘綎的作战中。

刘綎是会合万余朝鲜军后才稳步前进的,日行15里,可谓小心谨慎。

然而,在最后作战时,当刘綎加速追击时,万余朝鲜军仍远远落在后面。

最后,八旗军先歼刘綎军,后又迫降朝鲜军。

由此可见:除统帅部做出分兵决策外,在实际作战中,即便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明军依然一分再分!

这是为什么呢?

仓促进军

明军一分再分,其实在战前就已经注定。

进军赫图阿拉之路,多为原始森林,峰回路转,战地不广。

当时的明军,以车、步、骑多兵种联合作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因此,携带大量笨重的车辆,行动不便。

而且,当时的明军有许多来自南方,甚至有一些是土司兵,对地形完全不熟悉,且千里而来,仍然十分疲惫。

明军原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兵,但十六日开始降大雪,明军出现许多实际困难。比如:杜松部一度迷路,刘綎部集结出现延迟。

因此,杨镐提议推迟不出兵。

然而,朝廷兵部尚书等人却不顾实际情况,一再催促杨镐进兵。

由此,明军被迫仓促出征。

原本就行军困难,加之地形不熟、仓促行动,因此,明军在行军中出现了混乱。

尤其是笨重的车营,行军更为不便,早早落在后面。

因此,遭遇努尔哈赤进攻时,明军即便是有限的兵力也只能一分再分,根本无法合力作战。

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明军在战略上不分兵,在峰回路转的狭长地形中,明军在实际作战中也必然一分再分,混乱不堪,照样难免要被敌人各个打击。

吸不住对手

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军,明军前部都必然要先遭受攻击。

这种情况下,前部能坚持一阵,吸住对手,给兄弟部队(无论是后方行军部队还是其他方向进攻部队)创造时间,明军的兵力优势才可能得到发挥。

在实际作战中,遭遇攻击的明军也确实是这么作的。

萨尔浒明军约1.5万人,在遭到4.5万(一说3万)敌军进攻时,立刻挖堑立栅,布列火器,准备迎战。

马林在得知杜松被歼后,也集结万余人,依托尚间崖,依山结成方阵,环营挖三层壕,壕外排列骑兵,骑兵外部枪炮,火器外设骑兵,壕内部列精兵,形成“牛头阵”。

明军依托山势,凭险而守,以1:2-1:3的兵力部署防御,理应是能够抵抗敌人一阵的。

要知道,努尔哈赤进攻杜松时,马林距其不到1日路程;围攻马林时,李如柏军也不算远。

可是,实际作战中,努尔哈赤依然能迅速击破敌营,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战地在努尔哈赤活跃地区,女真人对战地的广狭、生死了如指掌。

因此,熟悉地形的努尔哈赤军能迅速找到突破之法。

与杜松作战时,努尔哈赤料定杜松必然争夺山头,因此提前在树林布置伏兵。

结果,作战时,杜松往山头运动时,遭遇伏击,大败!

与马林作战时,努尔哈赤也派兵“先据山巅,向下冲击”,一举攻占尚间崖。

由于遭遇攻击的明军根本抵挡不住,吸不住敌人,根本无法为其他部队创造时间!

如此,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军,明军显然都无法避免被各个歼灭了。

知己知彼与既不知彼也不知己

明军进攻前,由于虚额过多,兵部对明军实际兵力的判断完全靠猜测,对努尔哈赤的军队情形则更是一无所知!

相反,明军的作战企图、进军路线、兵力部署,甚至统兵将领的习性强庸已经完全被后金所侦知。

更有甚者,由于大雪影响视线,明军在进军中举火把照明而进,等于给努尔哈赤的探子实时通报自己的位置、规模。

一边是知己知彼,一边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胜负已分。

事实上,尽管是分进合击,但事实上,马林、杜松的军队相距非常近,按照原计划,两部甚至应该已经于一日前会合了。

然而,在实际作战中,当杜松与努尔哈赤激战时,马林一无所知,到马林得知杜松覆灭时,努尔哈赤已经杀来。

相距不到一日的两军,彼此尚且如此不了解对方情况,即便合兵而进,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也难以逃脱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相比之下,完全掌握情况的努尔哈赤则从容应对,无论是先攻何路,甚至先攻哪一营,走什么路线,全部成竹于胸。

以烂熟于胸打两眼一抹黑,其实胜负已经分了。

缩作一团也没有用

萨尔浒之战的战场地形,使明军不可能聚作一团,然而,后来的松锦之战表明:即便明军缩作一团,也难以取胜。

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就小心谨慎,始终将大军缩作一团。

可是,较长的行军路线,缩作一团,必然导致前轻厚重。

皇太极切断洪承畴后路,最后引发了明军总崩溃。

萨尔浒之战,如果明军缩作一团,其实结局也不会比松锦之战更好。

明朝中期时,明人曾在辽东重要运输路段修筑了土墙,形成了类似“甬道”的运输道路。

然而,明朝后期时,明军将该地军队移到宣化、大同,因此,凡是没有石基的地段都被雨水冲垮,剩下的一些砖石所建的关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略价值。

因此,明军如果合兵一路进军,其漫长的补给线也会成为熟悉地形的女真人的袭击目标。

以己之弱攻敌之强

明朝后期,明军的作战体系中,车营已经成为协同作战的关键。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打得最苦的也是车营。

在歼灭马林所部后,努尔哈赤集中兵力进攻只有数千人的潘宗颜营。

然而,潘宗颜据山为营,楯车为垒,环列火器,使八旗速战速决的计划受挫。

最后,努尔哈赤只有厚集兵力,团团围住,车轮厮杀,才使已无后援的潘宗颜部力战而亡。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明军充分发挥其战力,那么,八旗要取胜是不可能的。

而且,潘宗颜部既从属于马林部,又与杜松留在后方的部队互为犄角,本不是一支孤军。

可是,在实际作战中,该营虽然最后坚守得力,但始终无法支援其他各路,为少许八旗所牵制,只能眼睁睁看着友军一个个被歼灭。

这正是明军的一大问题:擅守不擅攻。

明军擅长火器,善守,但却不擅长进攻(相比于八旗)。

明军如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攻,其实都足以步步压缩对手。

可是,由于朝廷一再催促,明军只得仓促加快进攻节奏,因此,作战时,车营落在后面,缺乏保护的步骑突出前方,彼此分割。

因此,努尔哈赤进攻时,可以放着车营先不打,先进攻防御不成体系的步骑兵,最后再收拾缺乏步骑保护的车营,毫无压力。

可以说,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仓促进军,无论是一路进军还是分进合击,其军势分散是必然的,被八旗各个击破也是必然的。

可怜原本战斗力不错的明军,在混乱的组织下,不能攻也不能守,来不及发挥战力就全军覆灭了。

林彪在“四快一慢”中特意强调:发起总攻的时间要慢。如果没有准备妥当,上级催促也不要急,一定要准备妥当,再发起进攻!

在这个慢下来的时间里,军队要侦察清楚敌情;各级指战员要搞清楚地形、敌情,选择好突破口;各级指战员要作好兵力、火力准备;要充分作好部队休整和动员···

相比之下,萨尔浒之战中,从兵部到统帅到各级将领,对所有的情况全部两眼一抹黑,不但不了解敌情,也不熟悉地形,甚至对附近友军的位置、情形都完全不了解。

这种情况下,明军自以为兵力优势明显,粗略规定行期,一厢情愿地企图泰山压顶!

如此,怎有不败之理呢?

这样的明军,即便一路进击,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努尔哈赤或许不会留下那句“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而是留下其他破敌名句而已。

如果萨尔浒之战明朝没有分兵四路,而是集中进攻,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应该说此战并非制定分兵去打才败的,原定是各路援兵集齐到后金都城外才决战的。即使分兵合击也合兵法,何况是想集齐兵力以多胜少的决战。那真实地惨败其因何在?兩点即明:一,双方士气落差大。努尔哈赫当时正统一了女真各部,也打败不服的最后一部叶赫氏(慈禧祖族),且已夺下明守的撫顺,辽阳等多城,对明辽东经略杨镐所驻沈阳已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其士气正旺。反观明虽经张居正名相治理达中后期盛世,但万历帝神宗反其道,在张逝后反而不上朝了,兵将也多不备训,久不战而懒散低落。二,外行指挥内行,择其败数。夲来从山海关及辽东半岛及鸭绿江调的援军,辽东经略扬镐为扬仁义王师体面,向奴尔哈赫公开送信下战书,言三月初二决战。提前近一月告之,而将领杜松,刘庭(时各领六万大军)献策:眼下大雪,应推迟行動,且路远不熟,应偵探把握再進,不然,不熟敌情还易迷困于途中。哪知扬镐却高悬"尚方宝剑"不允。这样,对方大有时间差,通过探马及降将,掌握明军四路動向,才先后集优兵围歼,大获全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