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朱祁钰是个很好的人,也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他没有历代皇帝那种狠毒之心,却能够虚心纳谏,挽救了大明王朝。

皇帝在古代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职位?所以说能有朱祁钰这种自律性的皇帝,是真心不多。

尤其是在对待哥哥朱祁镇的事情上,他完全可以找一百种方法弄死朱祁镇,断了他复位的念想,这在其他时代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这么做。哪怕对皇位有一丢丢威胁,都不可能活下来,可朱祁钰却保住了朱祁镇的命。这是朱祁钰的致命弱点,却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在朱祁钰病重时,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得知此事的朱祁钰,为何要连说三声好呢?

第一声好,是对自身遭遇的一种无奈嘲讽。

朱祁钰当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整天躺在床上治理国家。这个时候得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他的第一感受自然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

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虽然没有太突出的文治武功,但是挽救了危亡中的大明王朝,把哥哥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给治理好了。

结果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朱祁钰的这一声好,实际上是在哀叹自己无奈的人生。他的所有努力,似乎在这一刻都成了泡影。

早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人给抓走了。为了防止瓦剌人用朱祁镇作为威胁,所以于谦和孙太后一致决定要立朱祁钰做皇帝。

朱祁钰最初是反对的,他不想承担这么重的担子。可是当时没有人比他更加合适,总不能让还在襁褓中的侄子朱见深继位吧?继位以后的朱祁钰做了这么几件事:

  1. 事件一,京城保卫战。因此朱祁钰登上皇位,任用于谦,调动天下兵马勤王,最终赶走了瓦剌人,平息了这场京城危机。可以说,如果没有朱祁钰,大明朝就得迁都南下,失去北方半壁江山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2. 事件二,延续仁宣之治。此后朱祁钰积极任用忠良贤臣,将朱祁镇的败局逐渐挽回,甚至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盛世,延续了仁宣之治的成绩。
  3. 事件三,改立朱见济为太子。但是他心里不高兴的是,太子居然还是侄子朱见深。在朱祁钰生了儿子朱见济以后,朱祁钰果断把朱见深给废了,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可惜朱见济没多久便夭折了,此后朱祁钰就再也没有生过儿子。这也是大臣们为何要背叛朱祁钰的重要原因。
  4. 事件四,囚禁哥哥朱祁镇。朱祁镇1年多以后就被放了回来,朱祁钰把他封为太上皇,幽禁在了南宫之中,不让他跟任何人接触,相当于囚徒,事件长达7年之久。

由此可见,朱祁钰其实是非常努力的一个皇帝。他不光要把大明朝往好的方向带,而且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也做了不少努力。可惜伴随着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朱祁钰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他也只能无奈地说一声好了。

第二声好,是觉得再也不欠哥哥朱祁镇的了。

于谦打算要接回朱祁镇的时候,朱祁钰心乱如麻,他觉得是大臣们背叛了他。他一直不肯做这个皇帝,是看在大明王朝危急的情况下,他才勉强上台。

如果朱祁镇回来,朱祁钰把皇位还给他,那朱祁钰早晚会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下场,至少会被囚禁一辈子。

而于谦却向他打包票,就算朱祁镇回来,他也只能是太上皇,皇帝还是你朱祁钰。朱祁钰只好勉强把哥哥接回来。

才过了短短1年时间,地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祁镇从皇帝,一夕之间成为了囚徒,朱祁钰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把朱祁镇放出来,他这个太上皇是否会跟朱祁钰抢夺权力呢?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那对他们兄弟自身,包括对大明王朝都没有任何好处。

朱祁钰觉得只有囚禁哥哥朱祁镇,才是最有利于事态发展的。但是这个过程,对这兄弟俩是非常煎熬的。

  1. 首先,朱祁镇被囚禁了7年之久,几乎无法跟外界沟通,甚至连他的生母孙太后想要见一次儿子,都十分困难。日子过得别提多辛苦了。
  2. 其次,朱祁钰的内心也十分煎熬。一方面要承受夺取哥哥皇位的罪责,另一方面也要承受囚禁哥哥的罪责。总之他是睡不好觉的,谁让他是个好心人呢?
  3. 再者,朱祁钰和朱祁镇、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都没办法保持正常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见面都很尴尬。

这种日子长此以往,朱祁钰肯定是要崩溃的。他要是有李世民那种狠毒的心思,也就没有这些思想负担了,可惜他没有。

等到他得知哥哥朱祁镇夺取帝位以后,朱祁钰心里总算松了口气,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终于到了尽头,也算是对得起哥哥了。

第三声好,是认为这是大明朝最好的归宿。

朱祁钰最初之所以不肯登基,那是因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庶子,在大明朝压根就没有继承权。他上台以后,其实也比较自卑,所以能够做到虚心接纳大臣们的建议。

但是人一旦掌权以后,就很容易被权力所迷惑,时间长了以后,朱祁钰也不愿意放弃权力了。他甚至废掉了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这也是人之常情。

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了,可偏偏世事弄人,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还夭折去世了。此后朱祁钰再也没能生出儿子。

要是身体好点也就罢了,可朱祁钰的身体一下子又垮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光是他,包括所有朝臣们都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朱祁钰出了意外,谁能来做皇帝。

这事儿可不仅仅是家事,那些说传位是家事的大臣,基本上都是为了明哲保身,不愿得罪皇帝罢了。储君的好坏,直接会影响王朝的前程,这怎么可能是家事呢?

所以当时大家开始推算该立谁为储君,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朱见深。因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孙,明英宗朱祁镇的嫡长子,没理由不继位。

可是这么一来朱祁镇可就又要掌权了,到时候他会不会清算那些支持朱祁钰的人呢?所以大家又开始想着让地方藩王继位,一旦动了这个念头,其实就预示着大明朝即将内乱了。

朱祁钰自己也没想好答案,否则他早就立储了。就他那个身子骨,能熬这么久很不错了。所以等到朱祁镇夺回皇位以后,朱祁钰发现,似乎这才是大明朝真正的归宿,该是他的就是他的,抢来了也没用,所以他又说了一声好,至少这样,不会有内乱出现。

参考资料:《明史》

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实际上,景泰帝在连声称好之前,还说了别的。《复辟录》中相关的记载是这样的:景泰帝听到明英宗登基的钟鼓之声远远传来,问身边的人:“于谦耶?”

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景泰帝曰:“哥哥做,好!”

那么,景泰帝为什么这么说呢?个人认为,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是最浅表的原因,就是景泰帝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所以连声称好,也算是一种表态,除了这样,他还能做什么呢?

第二,哥哥明英宗复位,比起其他的选项,争论最大,对景泰帝最不利。但起码不会引发巨大的动荡和混乱,所以景泰帝会说“好”。

夺门政变之前的形势是:景泰帝膝下无子,皇太子之位空虚。另一方面,太上皇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他的儿子、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被废掉。

所以,当景泰七年冬天景泰帝病重之后,大臣们感觉到了皇位的危机,急于确立皇储,以防万一。当时私下里有过几种方案,一种是请废太子朱见深监国,然后再迎请太上皇回到大内。这个方案倾向于朱见深,一旦景泰帝驾崩,由他继位,明英宗仍然做太上皇。

另一种方案是迎立襄王的世子做皇太子。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的五儿子,籓地原本在长沙,后来改到襄阳。

襄王沉稳,有智慧,名声好。当初明宣宗去世时,皇太子朱祁镇只有八九岁,有一种观点是让他的同胞弟弟、襄王朱瞻墡继位。张皇后权衡之后,最终还是让皇太子朱祁镇做皇帝,就是明英宗。

现在又有人提到了襄王这一枝,而且有传言说,王文、于谦、太监王诚等人都支持这个选项。

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的深夜,石亨、张靰、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政变,迎回南宫中的太上皇,推上皇位。可以说,石亨等人这样做,也是现实、可行的一种选择。

从景泰帝的角度来看,哥哥明英宗恢复皇位,比起朱见深、襄王世子的选项,表面看更可以接受。但是,明英宗恢复皇位,从皇位传承的角度来看,意味着对景泰帝八年来皇位合法性的一种否定,所以景泰帝才会不明不白地死去。

耐人寻味的是,景泰帝听到政变的消息,第一个怀疑的人竟然是于谦。他应该不是怀疑于谦自己做皇帝,而是误以为是于谦主导了这次事变。这种怀疑本身,对于谦不公平,也说明君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起码的信任,他们出事、落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大明景泰八年,朱祁钰已病入膏肓,眼看着即将撒手人寰,正在此时,有天夜里他听闻宫外传来喧哗之声,还有登基的钟鼓,忙问身边人:“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也。”

听闻如此,景泰帝道:“哥哥做?好,好,好!”当时的朱祁钰已没剩多少时间,他听到哥哥朱祁镇复位的消息,却仿佛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连声道好。

这件事,被记载在明朝的《复辟录》之中,其作者杨暄当年也曾参加过夺门之变,作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杨暄对于夺门之变的很多细节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如果从表面来看的话,朱祁钰听闻朱祁镇复位之后,连声叫好,只不过是对于既定事实的一种无奈而已,毕竟他不久于人世,即便再怎么不情愿,对哥哥复位他也毫无办法。

其实,从朱祁钰的角度来说的话,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复位登基,的确是要好于其他的可能,虽然朱祁镇登基,对朱祁钰本身,其实也不会有任何好处。

在夺门之变以前,从瓦剌回朝的英宗朱祁镇成为太上皇,被幽禁南宫,而原本的太子,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在景泰三年被废黜储君之位。

当年朱祁钰易储,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成为太子,但朱见济幼年夭折,而朱祁钰也没有其他的儿子,可他却坚持不肯恢复朱见济的储君之位,使得前朝对皇位继承争论颇多。

朱祁钰病重之后,执掌朝堂的文人士大夫们,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拥立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迎太上皇朱祁镇回到大内,二是让襄王朱瞻墡的世子入继大统,成为储君。

朱见济虽然是废太子,但他当年被强行废位,本身就让很多朝臣不满,因此拥护这位废太子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若他继位,英宗依旧是太上皇,不会变动身份。

只不过这么一来,就无疑是狠狠打了朱祁钰的脸,当年他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做储君,甚至不惜废掉了阻止他废太子的汪皇后,若朱见深重新继位,是对他彻底的折辱。

除了朱见济,还有个方案就是迎襄王朱瞻墡的世子继承大统,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当年宣宗驾崩,就有人提议让襄王朱瞻墡“兄终弟及”,但被张太后所否。

朱瞻墡文武双全,有智慧有才华,而且性情宽厚如同其父明仁宗,在皇室与群臣之中名声非常好,土木之变后,就曾有朝臣力主朱瞻墡登基主持大局,但被朱瞻墡所拒绝。

眼看着朱祁钰病重,储君之位无人,再次有人想起了朱瞻墡这一脉,并有传闻,于谦也非常支持这个方案,可朱瞻墡毕竟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叔叔,算是皇室旁支。

于朱祁钰而言,不论是让朱见深恢复储君之位,还是让襄王世子继位,都不算好主意,倘若是哥哥朱祁镇复位,至少后世还会对他这个景泰皇帝有怜悯之情。

有意思的是,朱祁钰听闻宫外动静,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怀疑于谦,这也看得出当时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相当深刻,并且缺乏交流,也就有了后来的事情。

对朱祁钰来说,哥哥朱祁镇复位,好过让皇位落入其他宗室血脉,他也没有后嗣能让哥哥加以报复,只不过如此一来,他在位八年的合法性,也就被彻底否定了。

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当皇帝,病重的景泰帝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声说“好”的事情,记载在明朝杨瑄写的《复辟录》里: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看到这一段记载后,后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朱祁镇夺取了朱祁钰的皇位,为什么朱祁钰还说好呢?他这个“好”字里,包含了哪些意思呢?

(朱祁钰剧照)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放心的“好”。

钟鼓敲响,是意味着皇帝上朝的。朱祁钰听见了,自然知道是上朝的声音。当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于谦耶”,当侍卫告诉他是朱祁镇的时候,他说了这个“好”字。

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朱祁钰为什么会问“于谦耶”?要知道,于谦只不过是一个大臣,在没有凑请皇帝同意的情况下,他是没有权利召集百官上朝的。而这时候却听到了上朝的钟鼓声,我认为,朱祁钰第一反应是于谦夺位了,于谦把皇位给他夺了!最后听侍卫说是朱祁镇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哥哥做,好!”这话太明确不过了。显然,皇位虽然也是被夺去了,但夺位的是朱祁镇,并没有落入于谦的手中,所以朱祁钰大大地放心了。

我们知道,于谦是一个了不起的忠臣,他从来都没有僭越的表现。朱祁钰表面上,也对于谦非常尊敬,凡事都会征求于谦的意见。但是,朱祁钰其实也是很猜忌于谦的。毕竟于谦通过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明。所谓“功高震主”,在朱祁钰的心中,对于谦其实一直是很提防的。

(于谦)

二、心酸的“好”。

朱祁钰当皇帝的经历,实在是让他很心酸。本来他也没想过要当皇帝,是哥哥朱祁镇做事孟浪,强出头,要去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抓去了。朱祁钰临危受命,接过大明的挑子,在于谦等大臣们的拥戴下,积极备战,力挽狂澜,打败了瓦剌。

朱祁钰也因此坐稳了皇帝之位。就算后来,瓦剌耍阴谋,把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钰其实也并没有当回事,把朱祁镇监视起来就可以了。

接着,朱祁钰便准备换太子,把太子之位换成自己的儿子。这件事,后世对朱祁钰批评得比较多。不过,从朱祁钰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理直气壮的。虽说江山本来是朱祁镇的,但朱祁镇差不多算是把江山弄丢了。若不是他朱祁钰的努力,江山能保住吗?所以,这一份江山,就算得上是他挣回来的。既然是他挣回来的,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无可厚非。所以他顶住压力,坚决换掉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换成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然而,朱见济没有那个福气,当太子才一年就夭折了。

朱见济虽然是朱祁钰的独子,但只要朱祁钰还活着,生儿子的机会还是有的。哪知道朱祁钰尽管很努力,但一直没能再生儿子,而且很快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这样一来,朱祁钰真算是白忙活了一场,江山显然不可能再在自己的一脉传递了。

朱祁钰全部的心酸,就包含在那个“好”字里面。

(朱祁镇剧照)

三、讨饶的“好”。

朱祁镇已经复辟了。

这也就意味着,他朱祁钰就不是皇帝了,又重新从皇帝变成了大臣。

是大臣,就只得跪拜他哥哥,在他哥哥的手下干活。

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向人跪拜的大臣,就算朱祁钰想得通,其实也不行啊。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大臣,他在朱祁镇的眼里,是曾经夺过他皇位的人,是曾经囚禁过他的人,是曾经废了他儿子太子之位的人。除此外,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有可能再夺他皇位的人。所以,朱祁镇对朱祁钰是又愤恨又猜忌。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就是想做一个乖乖听话、乖乖跪拜的大臣,都已经变成了十分艰难的奢望了。

正因为如此,朱祁钰必须向朱祁镇讨饶。而他的一个“好”字,也就包含了朱祁钰满满的讨饶意味。

但显然是没用的。朱祁镇上台不久,朱祁钰就忽然“病重不治”去世了。

(参考资料:《明史》《复辟录》)

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被王振忽悠得膨胀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成为瓦剌阶下囚后,皇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无法继位,其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留为监国。因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为避免瓦剌将明英宗当作人质勒索大明,朱祁钰遂在于谦、王直等征得孙太后同意后即皇帝位,尊“北狩”的哥哥为太上皇。

明英宗失去利用价值被放回后,哥俩当着群臣演了一出骨肉情深的情景剧,互拜“相抱持而哭”,彼此假惺惺推让皇位。剧终,景泰帝朱祁钰将哥哥关入南宫整整七年。景泰帝突患重病时,旧臣徐有贞与石享等征得孙太后同意后发动夺门之变,宣布:“太上皇帝复位矣!”

时值凌晨,“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明英宗复位。“景泰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何事。左右告诉他英宗复位,景泰帝竟然道:“哥哥做,好!”

此言,为景泰帝万念俱灰的表现,更是无可奈何的认输,亦为接受现实的解脱。

因为,景泰帝虽贵为天子,但因其母为吴贤妃,而明英宗为嫡长子,其母为孙太后。于谦等拥立景泰帝、徐有贞等助英宗复辟,都是在她认可的前提下行动的。换言之,真正一言九鼎者,仍为孙太后。

英宗被俘时,孙太后先立“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才应于谦等请求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始终以此为心病,通过一系列运作,终于废朱见深太子地位,改立亲骨肉朱见济。讵料朱见济5岁时即夭亡,朱祁钰痛不欲生。

朱祁钰尚未来得及解决皇储问题,突发重疾,徐有贞等趁机助英宗复辟。故景泰帝病中闻此讯时,一伤心亲儿早夭,二伤感自己沉疴难愈,三为自己的替补皇帝身份深感悲哀,四惧哥哥新帐老帐一起算砍下他的龙头。各种复杂感受涌上心头,才脱口而出:“哥哥做(皇帝),好!”

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景泰帝临终听闻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连说了三个“好”,这三个好字既表达了景泰帝朱祁钰的无奈,也表达了一种后悔。

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之间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大概就是明英宗时期,哥哥朱祁镇登基后,轻信太监王振之言,要亲政蒙古瓦剌部,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伏围,明朝出征的几十万大军悉数损失殆尽。

此时的明英宗也被瓦剌给俘虏了,正当国家危及之时,兵部侍郎于谦力王狂澜,立刻在北京城组织兵马积极防御,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皇帝被来犯的敌人俘虏,如果不重新立个皇帝,朝局动荡不说,还有可能受制于瓦剌手上的明英宗。

于谦并与太后立了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防御瓦剌对北京城的进攻,在于谦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发动大明所有的力量,终于打退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机。

按此剧本应该是朱祁钰就一直当着他的皇帝,前皇帝朱祁镇也就在漠北喝着羊奶,吹着北风。没想到朝中有大臣总是希望能把明英宗接回来,虽然景泰帝不是很乐意,但也架不住大臣们左一个折子,右一个折子的上书,也就同意了迎回明英宗,朱祁钰盘算着瓦剌部不可能放明英宗回来,可是他失算了,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给放回来了。

这明英宗回来就回来了吧,景泰帝朱祁钰可没给他哥哥好脸色,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偏远深宫里,史称“南宫”,就当他一个普通宗亲给软禁打发了。

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要命的是他没儿子,谁来继承大统呢,这是个问题。按照当时的常理来说,其实是轮不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最大的可能是两个:

一是原被朱祁钰废掉了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他被废的原因是要给朱祁钰的儿子腾太子之位,没想到朱祁钰的儿子当上太子没多久,死了。

二是立外地藩王襄王位太子。

这两种方案其实都不关朱祁镇的事儿,事情的发展既是谋划,也是偶然,不成想朝中有群人为了投机,以石亨为首的一帮人居然帮助朱祁镇破宫门而入,抢先复位。而此时朱祁钰其实还没有死呢。

朱祁钰躺床上听闻上朝的钟声被敲响,应该知道有人登基了,他其实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当时如日中天的于谦,这种怀疑是非常正常的,虽然于谦在大明一朝是数一数二的忠臣,但作为皇帝是可以怀疑一切对皇权有威胁的人的,以于谦当时的权势来看,这是很正常的。

当侍从回答是朱祁钰的哥哥原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景泰帝连说三个好,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皇位本来就是哥哥朱祁镇的,既然你急于复位,也就算是归还于你,因为此时的景泰帝是没有任何办法来阻止这一切的。

其实,我觉得朱祁钰更多的还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后悔,他应该在明英宗回来后,找个机会杀了他,至少坚决不同意迎他回来。作为前皇帝,朱祁镇的复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在皇权至上的王朝时代里,作为一个成熟而理智的皇帝,绝对不应该把这种对自己皇权具有最大威胁的人留在身边。虽然他是你的哥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