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厚待重用法正而冷落孟达,对张松干脆没有下文?
刘备重用法正,却轻视孟达的理由很简单,法正不带兵,孟达是武将。
武将出身问题不大,毕竟三国时期还没有发生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情。但是武将如果不是自己的嫡系,那问题就比较大了。
孟达和法正早年一起投靠刘璋,等到刘备入川以后,他们又一起投靠了刘备。可是当时刘备的嫡系是荆州帮的人,孟达身为武将,自然很难取得刘备的信任。
法正就不同了,他就是个两袖清风打嘴炮的文人,在军中又没有什么威信可言,怎么样也掀不起什么大浪。刘备重用法正,自然也就说得过去了。
一、孟达手里有自己的家兵。这好像是三国时期南方集团的一个特色,每个土豪家里都养着几千人马,作为自己的家兵。这种现象在东吴是最常见的,那个时候东吴几大家族全都有家兵,他们只归属于自己的家主,不受孙权统辖。
孟达也是一样,他进入蜀地投靠刘璋的时候,也不是光杆司令,而是带着一帮马仔的。这就是孟达在乱世的立身之本。
刘璋让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结果这俩货就这么私底下投靠了刘备。刘备拿下蜀地后,将孟达封为宜都太守。
但是这个时候孟达为了在刘备跟前表现一下,所以主动从秭归带兵攻打房陵,并且斩杀了房陵太守蒯祺。
蒯祺这个人的身份有点小特殊,他娶了诸葛亮的大姐做媳妇儿,所以说他是诸葛亮的亲姐夫。你打房陵就打房陵好了,干嘛要杀了蒯祺呢?因此诸葛亮和孟达之间,其实是有一点嫌隙的。
这个时候孟达再接再厉,还要去打上庸。可是刘备不答应了,他把自己的养子刘封派遣到了前线,成为了孟达的领导。
所以说刘封和孟达,一起在上庸共事了一段时间。表面上孟达要听刘封的调遣,实际上人家自己有一票人,随时都可以单干。
刘备派遣刘封前来,表面上是为了支持孟达攻打上庸,实际上也只是为了防止孟达在上庸拥兵自重罢了。结果我们都知道,关羽兵败后,孟达这家伙带着自己的4千多人投靠了曹魏。并且带着曹魏大军,杀回了上三郡。可见刘备防着孟达是有道理的。
二、法正也只能在刘备身边出出主意。原本给刘备打前站的第一号人物是张松,可是这哥们太可怜,被自己的哥哥出卖,导致全家都被刘璋给杀了。
此后投降派里的第二号人物,就是法正了,后面当然还有李严、孟达等人。法正作为这里面的一个代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孑然一身。
这样的人是很好处理的,他投奔刘璋的时候,刘璋也只是给了他一个县令做做,法正有苦难言,却也只能接受。
等到了刘备入川以后,法正和张松一合计,带着刘璋的所有机密就投奔刘备了。可以说,法正带来前任公司的机密效忠现任公司,这本身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现代社会也不提倡这种做法。
可是法正的这个做法,无疑对刘备是有很大吸引力的。由于夺取益州的过程中,法正出谋出力,所以刘备很看好法正。
此后法正就成了刘备的主要谋士,一直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大致上给刘备搞定了这么几件事:
- 第一件事:定亲事。刘备为了笼络蜀中豪族,打算迎娶吴懿的妹妹吴氏。可是吴氏此前已经嫁给过刘璋的哥哥刘瑁,所以刘备很为难。这个时候法正却以晋文公娶了亲侄子晋怀公的妻子做老婆作为例子,终于劝说刘备成功娶了吴氏,从而帮助刘备赢得蜀中豪族的支持。
- 第二件事:定法令。刘璋不懂得如何管理蜀地,以至于法令松弛,盗贼横行。因此刘备让法正和诸葛亮等人一起,合伙制定了蜀地的法令《蜀科》。
- 第三件事:定汉中。法正向刘备提出建议,让他夺取汉中,不仅能稳固益州,还能徐图天下。这事儿得到了刘备的认可,汉中之战就这么打响了。可以说没有法正的支持,刘备还真的没有跟曹操正面较量的想法。
- 第四件事:斩夏侯渊。汉中之战时,刘备一路打到定军山,法正提出了声东击西之计,导致张郃有点顶不住。于是夏侯渊就分了一半兵马去支援张郃,法正看准时机,立刻提议让黄忠猛攻夏侯渊,最终黄忠斩杀夏侯渊。
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身边,始终都是充当谋士的角色,一直在给刘备出谋划策。对自己有用,又没有什么威胁,因此刘备自然愿意重用这样的人。
三、至于张松,走太早了。张松本来是投靠刘备的第一人,本来他是带着诚意去结交曹操的,结果曹操压根就瞧不起他。张松一怒之下,就让刘璋断绝了和曹操的联系,转而开始和刘备结盟。
所以说刘备能够入川,并且能够夺取西川,第一功肯定是张松的。没有张松的引荐,刘璋不可能无缘无故让刘备带着几万人马入川,这不是引狼入室是什么呢?
就在刘璋开始对刘备不满,刘备假装要离开益州的时候,张松写了一封信给刘备,劝他留下来。结果这封信被张松的哥哥张肃发现了。
张肃二话不说,选择大义灭亲,将这封信拿给了刘璋。刘璋大怒之下就把张松给宰了。所以张松没能等到刘备夺取益州的那一天,自然也就无法参与分红了。
总结:刘备需要的是平衡。对刘备来说,不管是荆州派、益州派还是东州派,其实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刘备起家靠的是荆州派,包括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魏延、黄忠、赵云等人。可是他入川以后,平定汉中又依靠了东州派的法正、张松、李严、孟达等人。
此外他要想治理好益州,还得依靠益州派的支持才行,所以王平、马忠、张翼、张嶷等益州派的人也能够得到重用。
所以说对刘备来说,没有谁是最重要的,你能保住他的权势,那么你就最重要。早年荆州派最重要,后来东州派和益州派也很重要。
刘备希望做到的是,这三派能够保持平衡。可是夷陵之战过后,诸葛亮开始掌权,荆州派彻底走上第一线,其他两派也就只有被打压的份了。不过诸葛亮处事相对公平,处处以法办事,所以这两派虽然被打压,却也没什么怨言。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为什么厚待重用法正而冷落孟达,对张松干脆没有下文?
题主你要讲道理,刘备还没夺取益州,张松就被刘璋砍了脑袋,刘备想重用都用不了啊。至于孟达虽然没法正那么显赫,但是地位也不低,算不上冷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已经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荆州牧刘表原本就有病在身,一急之下病情加重,就此故去。刘表的次子刘琮继位以后,自知难以和曹操抗衡,于是主动请降。
在樊城的刘备得知刘琮已经投降以后,仓皇率军南下。结果在当阳被曹军追上,大败而走。至此,曹操基本平定了荆州,老对手刘备也被击败,一时志得意满。
早在曹操刚刚南征时,益州牧刘璋见曹操势大,也有意向他靠拢,于是先命阴溥去向曹操示好,表达了自己愿意归顺的意思。曹操挺高兴,投桃报李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刘璋又命别驾从事张肃带着叟兵三百人前去助战,曹操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然而等刘璋再次派别驾张松去见曹操时,曹操已经平定了荆州,得意非凡。而张松其貌不扬,看着一定不起眼,所以曹操对他态度倨傲,没有像之前那样加以封赏。
张松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张松返回益州,就建议刘璋和曹操断绝往来,并提议和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实现割据益州的目标。这个建议很合刘璋的胃口,自然就同意了。
但是刘璋没想到的是,张松早就认为刘璋为人懦弱,难以守住基业,想着改换门庭。因此张松拉拢了好友法正、孟达,一起密谋如何借着这个机会,帮助刘备夺取益州。而这一谋划,最后也确实成功了。
不过张松、法正、孟达三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张松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就事发被刘璋处死,自然刘备也就没法任用他了。
法正则备受重用,刘备称汉中王时,他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成为刘备手下重臣之一。
相比之下,孟达开始是协助关羽驻守江陵。刘备称汉中王以后,他被封为宜都太守。后来汉中之战以后,孟达又奉命率军夺取了房陵、上庸等地,和刘封一起坐镇上庸。比法正看上去确实要差着一筹。
孟达不如法正,主要因为他的能力有限,无法和法正相比。在刚刚夺取益州以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而孟达是宜都太守,两个人的职务其实是半斤八两。
不过法正擅长军事谋略。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时,法正认为曹操任命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但是这两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而且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夺取汉中以后进可攻退可守,因此建议立即出兵汉中。
这个提议正合刘备的想法,因此他采纳了法正的建议,并带着他出兵汉中。在汉中之战中,法正又为刘备出谋划策,献计杀死了曹军主将夏侯渊,为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汉中之战以后,法正因功升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地位比孟达高了不少。
不过刘备对孟达也不差。孟达开始被封为宜都太守。宜都是荆州西面的门户,也是联通荆州、益州的交通要道之一,可以说位置非常重要。当初张飞就曾经担任过宜都太守,可见刘备对这里的重视。
而后来孟达驻守上庸。从上庸出发,顺江而下可抵襄樊,而走山路则可达宛城。因此这里是策应荆州北伐的重要据点之一。刘备把孟达放在这个位子上,显然也是希望他能在未来的北伐战争中有所建树。
更何况法正入川以后,当初他和孟达所带的四千多精兵,刘备后来可是都让孟达带着,从不干涉。由此可见他对孟达还是非常信任的。
结语所以孟达后来地位虽然不如法正,不过在刘备集团中也不算差了。不少跟着刘备多年的老人都没法和他相比。从这点来说,显然不能说刘备没重用他。
只能孟达自己没抓住机会,关羽北伐襄樊时,他拒绝出兵相助。后来更是担心刘备因为关羽之败迁怒自己,干脆改投了曹魏。
因此不是刘备对不起孟达,而是孟达对不起刘备。
刘备为什么厚待重用法正而冷落孟达,对张松干脆没有下文?
尉缭子兵法,用间篇。背主投敌,书信往来,取败之道。刘备不知道,庞统法正不可能不知道!为了起兵攻打刘璋找理由,频繁写信给张松商议谋取西川,摆明了要坑死张松!汉中之战后,孟达夺取东三郡,刘备立即以:山郡初附,恐达不能守!派出养子刘封去东三郡监军孟达。刘封一到上庸,立即夺孟达仪仗鼓吹,刘封孟达水火不相容。关羽兵败向刘封孟达求救,孟达以:山郡初附恐不能守!拒绝出兵。将刘备的原话奉送给了关羽!最终孟达裹挟三郡反叛刘备,投曹操获得重用。法正为文首,睚眦必报,滥杀有过节者甚至灭族,关羽败亡后不久的220年初,法正暴亡年四十四岁!三月刘备称帝。记住三国志记载是法正暴亡不是暴病而亡!法正怎么死的,自己脑补一下。
刘大耳朵入川后,嘴上仁义道德,实际上尽干些兔死狗烹的鸟事。也让许多人看清了刘备反贼本性,集团开始出现大规模叛反降逃。按时间先后顺序:216年,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郝普投降孙吴。219年,高级谋士彭漾试图谋反。荆州治中从事(关羽副手)潘濬,公安太守傅仕仁叛投东吴,南郡太守糜芳(刘备小舅子)投降东吴。关羽北伐大军胡修傅方刘七部下集体斩杀胡修傅方刘七,献首徐晃以降曹。关羽部下集体溃逃。上庸太守孟达叛投曹,房陵太守申耽,西城太守申仪降曹。220年主管财政的刘巴逃亡。221年范疆张达刺杀张飞降吴。222年,领兵大将刘宁杜路以军降吴,督都黄权以军降魏,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反叛。223年益州刺史雍闿,越巂太守高定,牂轲太守朱褒起兵反叛,同年多则数千少则几百反叛数十起!
刘备为什么厚待重用法正而冷落孟达,对张松干脆没有下文?
刘备说:我也想重用张松,可是我不能把他从棺材里扒出来当官吧?对于孟达,我没有重用吗?我把蜀地最重要的东部郡县交给他还不算重用?难道让他来当蜀汉皇帝?
刘备入川,张松、法正出力甚多。
张松,蜀郡成都(今成都)人,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张松看刘璋孱弱,早就有另谋高就之意,时常和法正、孟达发牢骚。
张松虽然才干出众,但是为人短小而又放荡不治节操,也就是说不仅丑还很狂。因此当他出使曹操时被曹操所厌弃。
张松继而转投刘备,积极促进刘备入川。
刘备入川后,张松积极为刘备运作,被其兄张肃发现,报告给了刘璋,因此张松被杀。
此时是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还没拿下川蜀,刘备占据成都则是两年后的事情。此刻张松早已尸骨无存了。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世家出身,名士法真之孙。法正才干绝伦,但是在刘璋手下数年仅仅是军议校尉,属于低级官员,因此和同样对刘璋不满的张松关系密切。
刘备入川时,法正和张松一样,积极运作,为刘备拉拢蜀地士族豪强。
刘备占据川蜀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并和诸葛亮等人一起制定了《蜀科》。可以说在当时法正的地位是高于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用人荐才也是强于诸葛亮的。
可惜,法正也是短命之人。当刘备进位汉中王(219年)后第二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和法正是同乡和发小,和法正一同投奔刘璋。法正都没有受到重用,孟达更是混的不如意。刘备入川时,孟达和法正一同迎接,刘备命其驻守江陵。
江陵就是荆州治所所在,刘备还没有得到川蜀,就命孟达驻守自己大本营,这不能说是没有重用吧?
刘备得到川蜀以后,封孟达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孟达从秭归(今湖北秭归县)北攻房陵(今湖北房县)。攻下房陵之后,孟达又带兵攻打上庸(今湖北竹山县)。
从地图上来看,秭归、房陵、上庸是荆州和蜀地的交通通道,占据该地可以断绝荆州和属地的联系。同时,该地也是荆州的侧翼重地。
这么重要的战略位置,刘备交给孟达,能说孟达不受重用吗?
当然重用归重用,但是孟达毕竟不属于刘备的核心人员。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孟达一人,刘备也是不放心的,因此刘备命刘封(刘备养子)来到孟达军中,统领其军队。
是年年末,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进攻曹魏。在围困樊城之时,关羽多次要求刘封、孟达从上庸发兵援助。
当时,关羽的战局胜利在望,而上庸等地刚刚归附而人心不稳,因此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关羽的要求。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是不同的,小说中是关羽失败求援,孟达挑拨刘封说关羽不让刘备立刘封为世子。刘封本就是养子,本就没有资格继承刘备家业,这还用关羽劝说吗?
后来,关羽的战局很快就急转直下,败走麦城被杀。
在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常受到刘封侵凌,于是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后就率部投降了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受到重用,被曹丕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
不过曹丕死后,孟达受到排挤,因此又和诸葛亮联系,想要回归蜀汉,结果被司马懿得知,被斩杀。
刘备为什么厚待重用法正而冷落孟达,对张松干脆没有下文?
刘备得西川,与张松,法正和孟达有很大关系。张松在刘备没有得到成都时,就已经死了。而法正和孟达已经骗过刘璋到了刘备军中。
刘备攻打刘璋,是庞统、法正为主谋的,刘备入了成都后,法正又策划了攻打汉中,法正就刘备得成都,汉中而言,都有大功,孟达就差远了,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一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建安初年,天下发生饥荒,法正与孟达一同来到蜀地,投靠刘璋。刘璋任命法正为新都县令,代理军议校尉等职。法正不被刘璋重用,又遭到同乡人诽谤,法正感到很不得志,就想离开。
张松是益州别驾,他与法正是朋友。刘璋听说张鲁对益州有野心,就害怕了,张松便借机劝刘璋,迎请刘备入蜀,让刘备来讨伐张鲁。刘璋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法正向刘备献计说,凭着你的才干,应当迅速出兵攻取成都,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得了成都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来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实在是易如反掌。刘备赞同法正的主意,才敢率军逆流而上,向西进兵,北上葭萌,南攻雒城,成都危急时,法正给刘璋写信,劝刘璋投降刘备。
结果刘璋出成都投降刘备。这是法正的第一大功。
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准备越城投降。刘璋投降后,刘备因此看不起许靖,不肯重用他。法正劝刘备收纳蜀中人心,刘备于是厚待许靖。重用蜀中官吏,蜀中很快稳定下来。
刘备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附近地区,法正在内则是刘备的主要谋臣。位在诸葛亮之上。
诸葛亮深知刘备喜爱法正,就把对法正不利的文书压着不放,希望法正知道后,自行改变。法正对自己的态度改了不少。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战就迫使张鲁投降,平定了汉中,他没有乘这一有利形势攻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匆忙回去了,这并不是他的智谋不够,力量不足,而是由于内部忧患逼迫他这样做的,假如我们发兵讨伐汉中,一定会取得成功。
刘备赞同法正的计策,于是便率众将军进军汉中。刘备命令法正参赞军务,与黄忠在定军山向夏侯渊发出攻击,大败夏侯渊军队,并将夏侯渊等人斩首。曹操领兵西征乌丸,听说是法正的计策,说:“我本来就知道刘备不可能有这样的计谋,一定是有人教他的。”
这是法正的第二大功。
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做了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五岁。
二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刘璋。刘璋没有任用他们,他们就与张松一起商量要离开刘璋。张鲁准备攻打刘璋。刘璋就听了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和孟达去荆州接刘备入川。法正到了刘备处,与庞统一样支持 刘备夺刘璋的基业。之后法正留在刘备身边,孟达带自己的本部5000人替刘备驻扎秭归。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房陵被攻下后继续进攻上庸,刘备个人担心孟达难以独自胜任,于是命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会合于上庸地。
关羽包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随时援助。当时,关羽的战局胜利在望,而上庸等地刚刚归附而人心不稳,因此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关羽的要求。不料,关羽的战局很快就急转直下。在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常受到刘封侵凌。此时法正已经死了,孟达的朋友彭羡也因为言语不当 死于牢狱中,孟达因此种种原因,感到呆不下去了,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刘备,然后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丕,颇为曹丕重用。
三刘备在对待孟达的事情上,确实重用法正,对孟达漠视。他们本来都是差不多的人,对刘备都有依附之心,法正自然不说,孟达既然能离开刘璋,为什么又不能离开刘备呢?孟达受到怠慢时,当然要走。可能是刘备看出了孟达轻于去就之心。以故在孟达要独立攻下上庸时,派刘封去帮助孟达,而且把孟达的军权接管了。刘封孟达得了上庸,刘封夺了孟达的仪仗队。欺负孟达。后来关羽死了。孟达曾经劝刘封不救关羽,怕刘备追究责任,一走了之。
孟达的遭遇,多少是由刘备父子挤压而造成的。刘备带法正而留孟达守秭归,就是对孟达的漠视了。
孟达本来就是自恋过深的人,对于去就不重视。有利就往,无利则走。他在曹丕死后,在魏国受到冷落,就想回蜀国,结果准备不充分,被司马懿杀了。
这也难怪刘备不重用他,也许刘备早就看出了孟达的反复无常的性格原因。
刘备为什么厚待重用法正而冷落孟达,对张松干脆没有下文?
这个问题不严谨。刘备还是非常重用孟达的,让孟达占据上庸并负责上庸的管理,而上庸的重要性是和汉中乃至荆州相一致的;至于张松,因被其兄长出卖,已经被刘璋给杀了,自然无有下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