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势必倒严,你怎么看?
倒严的实质不仅仅是搞倒严嵩这个人或者严党,更重要的是倒首辅,是内阁里面的乱斗。当然期间也掺杂着百官对严党的愤恨和徐阶跟严嵩的个人恩怨,以及严党自己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后,明朝就没有了宰相。但是,随着后期明朝皇帝的懒政,内阁学士的权力不断提高,内阁首辅成为了明朝实质上的宰相。内阁首辅对于明朝朝廷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为了争夺首辅之位,明朝内阁的争斗也愈演愈烈。
在明朝前期,内阁就因为争夺阁臣的排名先后激烈争斗过,号称明初第一才子的解缙就是死于内阁的争斗。但是在明初有名的三杨主持内阁期间,内阁的争斗因为三人的谦逊而有所缓和,大家都能相安无事。
可是到了嘉靖皇帝,内阁的争斗终于又一次兴起,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血腥。
明朝嘉靖帝时期内阁争斗始于张璁,此人在大议礼时期,站在嘉靖帝的一边,斗倒了内阁首辅杨廷和,接着年轻的夏言因为嘉靖帝说他跟自己心意相通,被提拔进内阁。而且夏言此人特别地威武跋扈,虽然他还没做首辅,已经自视为首辅,年老的张璁被他斗倒。夏言又成了首辅。
夏言做首辅以后,刚烈跋扈的作风比以前更甚,而夏言提拔进内阁的严嵩做了次辅,相比于夏言对嘉靖帝的横冲直撞,严嵩面对嘉靖帝是一味地阴柔。所以,嘉靖帝逐渐重用严嵩,疏远夏言。
有一次,严嵩趁着嘉靖帝召他问话,装作被夏言欺负得委屈死了的样子,在嘉靖帝面前痛哭流涕,结结实实阴了一把夏言,让嘉靖帝非常生气,再加上夏言不肯戴嘉靖帝御赐的香草冠,惹得嘉靖帝很恼怒,新仇旧恨一起算,嘉靖帝终于让夏言致仕,让严嵩做了内阁首辅。
然而后来嘉靖帝又把夏言弄回了内阁,一回到内阁,夏言又成了首辅。明朝的内阁阁臣是按资历排名的,入阁早的,重新进入内阁,排名也要比入阁晚的高,因为夏言以前入阁比严嵩早,所以这次重新入阁,严嵩只能乖乖把首辅的位子让给夏言。严嵩一看夏言又回来了,那必须得把他彻底弄死,才能防止他再回来。所以严嵩借着俺答围攻北京,找个借口说夏言跟三边总督曾铣内外勾结谋反,把夏言彻底弄死了。
从此以后,严嵩坐稳了首辅,而徐阶后来也被提拔进内阁做了次辅。
次辅在明朝的内阁仅次于首辅,而且往往对首辅虎视眈眈,必欲取而代之,所以虽然徐阶看起来忠厚老实,实际上必欲取严嵩而代之。
这是明朝内阁权力斗争的必然,任谁做了次辅,都想做首辅。因为首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比其他的阁臣大得多。比如明朝的票拟,往往出自首辅之手,有的首辅还咨询一下其他的阁臣的意见再行票拟,有的首辅比如夏言和严嵩,就独自票拟,独断专行。权力的诱惑是无限大的。
后来高拱要斗倒徐阶,赵贞吉等人要斗倒高拱,张居正斗倒了高拱,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倒严,倒首辅,是明朝内阁里的必然。
徐阶作为次辅,他当然对严嵩的首辅之位虎视眈眈,除此之外,徐阶是夏言一首提拔的,倒严也有报仇的意味在里面。
而严党除了被内阁里倒,外面也得罪了太多人,比如沈炼一案,比如得罪了不同派系的御史言官,更重要的是,严党连未来的皇储裕王也给得罪了。
所以在倒严的时候,裕王的讲师高拱会跟徐阶合作。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等到倒严后,没有了合作的基础,高拱进了内阁就开始斗首辅徐阶了。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任谁坐了首辅的位子,被倒是必然的。
倒严也是皇帝控制不了的,他只能控制严党不被倒掉,却无法控制百官不去倒严。
严党被倒掉,原因很多,一是倒首辅的必然性,徐阶跟严嵩有私人恩怨,二是严嵩逐渐不被嘉靖帝喜欢,徐阶后来居上,受到嘉靖帝的倚重,三是严党把持朝政多年,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在朝廷里早就惹了众怒。
明朝为何势必倒严,你怎么看?
偏听偏信无主張,皇帝不能养奸,官大权重必奸,不能等到奸了,想除也难,忠臣也不能长用,天下才子多的是,该换就得换。
明朝为何势必倒严,你怎么看?
严嵩的兴起是明朝体制的某种必然性,内阁、司礼监、皇帝三方形成政权的机器上层架构,当然起决定权的还是皇帝。嘉靖皇帝常年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把控朝政的能力不行。他之所以纵容严嵩专权,其实也是在利用严嵩制约文官集团。但是当他发现严嵩成为众矢之的后,他果断把严嵩推倒,因为他最终要保持明朝的稳定。
明朝为何势必倒严,你怎么看?
盛极必衰,这是客观发展规律,严嵩权利达到顶峰,必然威胁到明皇权统治,所以按照规律来说,严嵩必倒,就像后来的多尔衮,鳌拜,和珅一样,权臣的下场往往会因为已成为皇权的威胁而被打倒或者成为皇权立威的牺牲品。
明朝为何势必倒严,你怎么看?
严嵩父子已经又到了所以人的对立面,因此必须除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