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清华大学有一位学生,在学成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而是选择回家躺平啃老。如果理解这件事,你就能知道为啥水镜先生他们不愿意出山了。
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称之为谋士,有些人读书偏实用,比如诸葛亮、庞统、荀彧、郭嘉等等,但是也有些人读书,纯粹只能陶冶情操,水镜先生、崔州平这些人显然就是这样。
啥是文人清高?说轻松点,就是这个文人不太懂人情世故。说严重点,就是这个读书人死读书,把脑袋给读傻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光读书,不出来做点实事,这点书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不做事,哪怕你写本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教导后人也是好的,否则就是在浪费教育资源。
古代的教育资源,那是相当宝贵的。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读书。你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却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一、水镜先生这帮人,未必真有治世之才。我们都知道水镜先生是诸葛亮、庞统这些人的好朋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跟诸葛亮这帮人结交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
显然水镜先生就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但是水镜先生就是不肯出山。这就好比考上清华大学以后,偏偏选择回家躺平一样。
你要真的想躺平,当初何必要考清华呢?你让出一个名额来,不就改变其他人的命运了嘛!所以说我认为水镜先生、崔州平这样的人,其实并没有在乱世中发挥作用的才能。
这帮人很有文采,这一点应该不假,至少饱读诗书。但是他们未必就有出谋划策的能力,以及南征北战的胆略。
他们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才会跑到荆州来隐居的。如果真的有治世之才,我觉得他们至少可以在北方找份工作吧?可惜的是,他们不屑于工作,因为他们出生于大家族,家里有钱得很,足够他们安度一生。
水镜先生一没有传世之作,二没有出山辅佐任何人,我们凭什么说他就有帮助君主平定天下的能力呢?
或许他们就是那种只会读书,吟风弄月的那种文人,而不是像诸葛亮这种,可以为君王出谋划策,安定天下的人。
二、刘表咋没去找孔明?其实就是被水镜先生给耽误了。那么多贤才跑到荆州来,作为荆州牧,刘表咋可能不去拜访呢?其实寻找人才这事儿,刘表的确是干过,不过他没找到诸葛亮,反倒是找到了水镜先生。
当时刘表跑来找水镜先生谈天论地,可水镜先生对刘表却很冷淡,他在刘表跟前从来不谈论任何政务,为啥?因为水镜先生觉得刘表心胸狭窄,不是个仁君。
结果刘表回来以后,得出的结论是,水镜先生其实就是个会读书的人而已,对天下大事的看法,跟普通人其实没什么区别。
故事里说明了一点,水镜先生司马徽这是藏着掖着了,故意不给刘表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知道刘表心胸狭窄。
也就是说水镜先生是觉得自己没遇上对的主公,所以才会藏着掖着。那么后来他遇上刘备,为何也不出山呢?
如果刘备都不符合他的条件,那这天下还真的没人能够让他辅佐了。诸葛亮不就蛰伏在刘备手下做事嘛!
所以我认为,极有可能是水镜先生对国家大事,果真没有太多研究,即使有研究,也没有什么新鲜的看法。所以美其名曰,未遇明主,实际上是能力有限。
正是因为水镜先生跟刘表的这次谈话并不愉快,所以刘表才会觉得这帮逃难来的才子,压根只是徒有虚表,也就没有继续拜访诸葛亮、庞统等人。
三、水镜先生相当于大学教授,可未必有实战经验。我们都知道,除了徐庶以外,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曾经在刘备跟前推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当时刘备前来跟司马徽聊天,司马徽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
很显然司马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还不足以打动刘备。否则就算司马徽这次拒绝,以刘备的那种尿性,还是会想办法前来,一次不行就来两次,再不行就来三次,直到司马徽认识到自己的执着为止。
可是刘备并没有这么做,可见刘备虽然觉得司马徽也是人才,但是并不是那种旷世奇才。司马徽自己也曾经坦言:一般的读书人是看不清天下大势的,只有堪称俊杰的人,才能看得清天下大势。
一听说有俊杰,本已打瞌睡的刘备立马来了精神:啥?谁是俊杰啊?
这回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眼中,只有这两个人才是俊杰。而此前徐庶也曾经推荐过这两位大爷,所以刘备心里暗自认定,这两位肯定是大才!至于司马徽,还是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在他身上好了。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襄阳记》
由此可见,水镜先生最多是传授理论的大学教授,他们没有太多实战经验,但是理论知识学习得很到位。而诸葛亮和庞统,虽然是这类人带出来的研究生,可是他们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久,有了非常深厚的经验。
总结: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给人家打工。有这么一个笑话:我在工作上没有什么理想,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工作。这类人其实占据了社会上的大多数。
不少人出来工作,都是为了生计而已。如果真的让他们选,很多人不会愿意掺和到职场上来,毕竟职场是个大泥潭,混不好就要沉下去,甚至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所以说,现代人都有不愿意工作的人,古代自然也有,而且人家有不工作的资本。水镜先生司马徽、博陵崔州平等人,全都是清一色的贵族出身。
哪怕他们一辈子不工作,其实要想混个温饱,一点问题都没有。好好的闲散日子不过,跑去你的血汗工厂九九六?想啥呢?还真以为是福报啊!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三国时期是乱世,兵荒马乱的,而荆州在赤壁之战前是一个世外桃源,很多名士隐居在山林之中,他们不愿意出山,包括了庞德公、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当时荆州地区是清流派的根据地,有六大家族,分别是庞、黄、蒯、蔡、马、习等。除了蒯、蔡两家在刘表手下做官外,其他都没有做官,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诸葛亮和其中势力最强的庞家、黄家有密切关系,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自身是黄承彦的女婿。
以“名士”自居的其他四家,一向对刘表敬而远之,常明显地不合作,刘表也无可奈何。
六大家族中,以庞家的势力最大,庞家的首领就是给诸葛亮取绰号“卧龙”的庞德公。庞德公慷慨重义,学问极高。刘表几次请他出仕,都被他婉拒。 《后汉书•逸民庞公传》中便有这么一段记载:
有一天,刘表亲自去拜访庞德公,劝说道: “先生不肯出来做官,日后将遗留些什么给子孙?”庞德公表示: “我和别人不同,别人留给子孙危险(伴君如伴虎),我却留给他们安全(独善其身)。”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以庞德公为代表的名士不愿意在刘表手下为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官场复杂,二是没有明主。
题主提到的水镜先生是庞德公请过来教书讲学的,崔州平是本土名士。不过他们都比诸葛亮大20岁以上,庞德公比诸葛亮大30岁左右,换句话说,诸葛亮喜欢和“老人家”交朋友。
总而言之,这些清流不愿意出山的原因主要还是上面两点:一是,未遇到明主;二是,官场过于复杂,不如当下自在。他们也知道汉室没有希望了,不必要费那个劲去折腾。
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长!
水不得时,风浪不平!
人不得时,气运不通!
他们生不逢时,无明主坐正位,汉献帝软弱无能,被奸臣挟持;曹操乃汉贼,东吴偏居一禺,袁绍,袁术…
他们不知道为谁效命!时局太过于复杂,一时半会看不到希望,于是便归隐山林,对酒当歌,往来无白丁,崔州平,庞德公,黄承彦,水镜先生等他们常来常往!孔明便是黄承彦的女婿!
刘备打着反汉贼的旗号多多少少给了他们一点安慰,才让诸葛孔明出山扶汉!
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这些谋士都是聪明人!
这些谋士,不喜欢功名利禄,更不愿意卷入尘世间的纠纷,都是站在高度,旁观着时局的变化,预测着未来的走势,三国演义里人才辈出,但有很多隐士,有通天彻地之能,却不愿意出山。
这些能人,不愿意出山,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里,看着是热血沸腾,但也太过凶险,弄不好命都没有了,所以这有的隐世,宁愿粗茶淡饭,平静的走完这一生,也不愿意出去冒险。这是人各有志,人生价值观不同,有的隐士只希望吃太平饭,有的隐士却有雄心壮志,豪气万丈,要在三国演义里,逐鹿天下,要扬名天下,要成就一翻大事业。
但那些出山的隐士,其实命运都挺苦的,就拿诸葛亮为例,诸葛亮在正是壮年的时候,由于过度的操心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在壮年病逝。人生的路,各有选择不同,诸葛亮选择出山,辅助刘备,一生劳心劳累,才在壮年病逝,确实是太可惜了,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不那么辛苦,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也许诸葛亮会是个长寿的人。
所以这些谋士,正因为看透了这一层,也知道逐鹿天下的辛苦与风险,才不愿意出山的,毕竟是兵者,凶险也,三国演义里,也有很多谋士被杀,杨修,马谡,庞统。有的谋士看出来了,出山背后的弊端,所以干脆当个闲士,愿意躲到深山老林里生活,种种地,过那种农耕的日子,其实在三国乱世之中,能过农耕的日子,做个闲云野鹤也挺好的,最起码能保命。
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三国是个乱局啊,汉室衰微权臣当道,像水镜和崔州平之流都是传统文人,有自己操守。出来做官不能为国为民他们宁愿退隐山林。
这些人出来做官有个首要问题,就是为谁效忠?按传统道理应该效忠汉室天下,可是汉献帝无能,曹操又把持朝政,在他们眼里曹操不孝忠汉献帝就是汉贼。刘备打的旗号不就是和汉贼不两立吗。荀彧被曹操所杀不也是因为汉室正统观念的结果吗。诸葛亮选择辅助刘备也有汉室正统观念的成分,因为刘备一开始就一直打着辅助汉室的旗号。
那这些隐士为什么不出来辅助刘备呢?水镜先生就曾经说过刘备不得天时,这些人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诸葛亮也知道大业难成,但是又不甘与草木同腐,于是给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北让曹操得天时,东让孙权得地利,让刘备占人和形成三分天下。等天下有变动,派一上将出去一统汉室。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先有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有刘备夷陵之败,诸葛亮主政的时候人才损失大半,所以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最终,诸葛亮拼了老命也没能扭转乾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