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最初雍正究竟有多重视年羹尧呢?我们看看他给年羹尧写的圣旨就知道了,准确来说这不像圣旨,更像家书:
圣旨一:西宁兵捷奏悉。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
这道圣旨是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前往西北平定叛乱后,雍正发自肺腑的一种表达。他把年羹尧和他的那些部将们都当成了自己的恩人,还说出不知道咋疼你这种肉麻的话,读起来有点牙酥。
圣旨二: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这就直接等于是表白了:你的真情我看到了,发现是真的。我也很想你啊,此外我还有一点国家大事需要跟你聊聊。
圣旨三: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这段话就有点儿自吹自擂的嫌疑了:我要不是非常牛掰的皇帝,就不会如此厚赏你对我的忠诚,你要不是超凡脱俗的大臣,也不会如此回报我对你的知遇之恩。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啊!两个人咋就搞得像是在谈情说爱了呢?其实这就是雍正非常特殊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甚至曾经在圣旨里把大臣们说成是亲亲大宝贝。
由此可见,雍正跟年羹尧的关系,甭提多铁了。恨不得学刘关张一样,整天睡在一张床上了。可是为何后来年羹尧突然就失宠了呢?具体有这么三个原因。
一、功高盖主,有点儿飘了。原本平定西北的是康熙的第十四个儿子胤禵,他被封为大将军王,带着10万大军前去平叛。结果康熙驾崩,这哥们只好灰溜溜地赶回来,被新上台的雍正给软禁了。
弟弟是不能用了,雍正思来想去,决定用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带着20万大军前去平叛。年羹尧非常给力,他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常年带兵,是个不折不扣的儒将。
两年不到,年羹尧便解决了西北的问题。雍正的圣旨里一遍又一遍地夸赞年羹尧,比如有一回年羹尧说自己11天没睡觉了,雍正立刻写了封信过去表示:朕好心疼,好心疼。
这么一来年羹尧自然就有点飘了,他觉得雍正皇帝就是自己的铁哥们,那自己跟王爷没什么区别了吧?所以他对其他人,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态度,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副皇帝。
- 比如说他给手下人赏赐点儿东西,就要求这帮人朝着北边磕头谢恩,啥意思?过去皇帝赏赐东西,臣子才需要这种礼节,可见年羹尧有多飘了。
- 他作为抚远大将军,给总督、将军的公文,按道理属于平级关系,可是他在开头却写着“令谕”,这货是不是疯了?总督级别比你低吗?这么羞辱人家有意思?
- 在平定西北的过程中,大军路过蒙古,蒙古扎萨克郡王见了年羹尧,也必须要行跪拜礼。要不然年羹尧随时可以调动军队灭了他的部落。
- 甚至在跟雍正聊天的时候,这货坐着的时候居然把两只大腿一张,在古代这种坐法叫箕坐,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女子在丈夫面前这么坐,在古代是要被休了的。
由此可见,年羹尧这个时候从态度上来看,已经彻底飘了。雍正说他是恩人,他就真的觉得自己是雍正的恩人,用功高盖主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
二、在朝中大搞朋党,这是雍正不能忍的地方。年羹尧本来就是靠搞朋党起家的,他在康熙朝做到了川陕总督,但是没有进入核心层。通过跟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九门提督隆科多,结成联盟,最终帮助胤禛夺取了帝位,自己也就进入了核心层。
但是雍正自己带头搞可以,其他人想要背着雍正搞朋党,这就是雍正所不能忍的了。这就好比朱棣反对朱允炆削藩,可是他自己做了皇帝以后,却带头剥夺藩王的权力。
人所处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思考方式。年羹尧平定叛乱以后,也开始搞朋党。他推举了一大帮自己的亲信到朝中做官。
只要是年羹尧推荐的人,雍正全都优先录取,所以当时朝中称之为“年选”。既然有亲信,那自然也有仇敌。那些得罪过年羹尧的人,全都被他给赶下了台,其他人也不敢唱反调了。
所以说,在年羹尧的努力之下,逐渐建立起了一支以他为首,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旧部为骨干的庞大团体。如果雍正再不收拾他,这波人说不定可以闹翻天。
三、年羹尧是巨贪,伤透了雍正的心。雍正刚登基那会儿,国库里没什么钱。康熙比较放纵大臣,所以各地亏空也非常大。因此雍正在平定西北的时候,不得不打算通过杀大户解决军饷问题。
当时雍正几乎是集全国之力为年羹尧筹集军饷,结果呢?年羹尧把这些钱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揣入了自己的腰包。
如果换做太平盛世,那贪污个几百万两,对王朝的压力未必就很大。可那个时候雍正兜里没钱啊!几乎是抠着指甲缝过日子,你年羹尧还这么贪,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恰好雍正当时正在打土豪,惩治贪腐。不少人匿名举报年羹尧是巨贪,这事儿雍正必然要作为一个典型来处理,收拾年羹尧也就不在话下了。
总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年羹尧崛起的时间非常短,一年多平叛生涯过后,年羹尧就这么崛起了。可是年羹尧崛起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雍正给灭了。
雍正三年,年羹尧的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就被雍正给撤了,雍正打发他去做杭州将军,同时剥夺了他的军权。最终在该年年底,年羹尧被雍正赐死。
此外年羹尧的老爹年假龄和哥哥年希尧都被罢官,年羹尧的长子年富被斩首,其他儿子年满15岁的都被送到边疆戍边了。甚至连年羹尧的那些幕僚邹鲁、汪景祺等人,也都被斩首抄家。年氏集团可谓是一夕之间被雍正给灭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从某种意义上说,年羹尧被雍正皇帝杀掉,是上了雍正的当。为什么说是上了雍正的当呢?
雍正皇帝上台以后,对年羹尧有多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对年羹尧非常信任,给予了年羹尧极大的封赏,除此外,还给予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
年羹尧当时是抚远大将军,掌控着兵权。这个兵权,曾经对雍正皇帝来说至关重要。正因为这个兵权掌控在年羹尧的手里,所以雍正在登基的时候,远在边关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胤禵才不敢造反,因而雍正皇帝在宣布自己是皇帝的时候,才没有造成国家的动乱,确保了战争没有发生,雍正得以坐稳皇位。
一般来说,皇帝在坐稳皇位以后,都会很忌惮那些掌控着大权,并且在建国的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的大臣们。因为这些人对他们的防卫,构成了巨大威胁。皇帝一定要把他们给打下去,这种做法,也称为杀功臣。
不过,雍正皇帝和历史上其他皇帝的做法都不一样,他并没有夺取年羹尧的权力,依然让他在边关掌兵。
事实上,那时候,把军权放在年羹尧的手里,已经是没有什么必要了,毕竟边关已经稳定了,皇权已经稳定了。
雍正不但非常信任年羹尧,让年羹尧一直掌控着军权,而且他还会把朝中的大小事情,尤其是人事方面的事情,都拿出来和年羹尧一起讨论。只有等到年羹尧点头以后,他才会发布决策,进行相关的人事任命。
事实上,雍正是没有必要这样做的,因为年羹尧并不在朝中管事情,他只是在边关掌控军队。朝中的事情,没有必要拿来和年羹尧讨论。和年羹尧讨论,不但让年羹尧的手中掌控了兵权,同时也让年羹尧掌控了朝廷中的政权,这对雍正皇帝的皇权统治,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雍正皇帝对待年羹尧的态度,以及他所采用的那些做法,都是有违常理的,都是不符合皇帝进行皇权政治,所采用的那些常规做法的。
那么,雍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按照雍正皇帝的解释,他是要和年羹尧建立一种历史上从来也没有过的新型的最亲密最信任的君臣关系。
但是,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在皇权政治中,就没有所谓的最亲密最信任的君臣关系。如果有,那就只是最好的服从关系。就是说,大臣要能够服从皇帝,听从皇帝的命令。当然了,李世民曾经在“贞观之治”中,尝试过一种“纳谏关系”,就是大臣向皇帝进谏,皇帝对于好的建议给予采纳。但是李世民的这种纳谏关系,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给皇帝提建议的这些人,他们是不掌控军权的。也没有更多其他的权力。如果皇帝不喜欢大臣的建议,甚至生气了,他想要打击这个大臣,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一句话,就把这个大臣给贬谪了,乃至于把他杀掉。正是因为大臣手中无权而能够纳谏,才显得谏议的弥足珍贵。
历史上所有专职向皇帝提建议的人,都是除了一张嘴,啥也没有的人。这也是皇权政治在设计的时候的一个特点。
但年羹尧和雍正不存在这种纳谏关系。
一方面,年羹尧并没有给雍正提供什么好的建议;另一方面,年羹尧掌控着兵权,他对皇权是构成了威胁的。也就是说,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皇帝也是把他无可奈何的。
所以说,雍正皇帝所谓建立一种最好的君臣关系,这话非常奇怪。
既然雍正说出这个话非常奇怪,不符合正常的“皇帝逻辑”,那么显然,这就是有问题的。这就说明,雍正说的这个话,其实是给年羹尧设置了一个圈套,目的是让年羹尧上当,让年羹尧听不懂。让他真的认为,皇帝是真的想让他继续掌控兵权,皇帝真的是想把朝中的大小事物都拿来和他讨论,真的是要建立最好的君臣关系。
他从来没有去想过雍正,事实上皇帝是想让他上当,让他在朝廷中呈现出一种结党营私、专横跋扈、目无君上这样一种面貌。
当年年羹尧呈现出这种面貌的时候,雍正就能够非常容易地收拾他,把他拿下来,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
雍正在拿下年羹尧的时候,给他列了92条大罪。如果没有雍正对年羹尧的纵容,没有给年羹尧设置的那些圈套,年羹尧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罪证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年羹尧的失宠是历史的必然!说心里话:年羹尧之死令人同情!俺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悲剧。但年羹尧之死又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年大将军画像)
年羹尧是典型的“官二代”,父年遐龄,历任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官至湖广巡抚。可年羹尧“青出于蓝胜于蓝”,年羹尧还不到三十岁就已升任四川巡抚(相当于正部级),成为封疆大吏。
年羹尧的升迁虽然和父亲有一点关系,毕竟是“根正苗红”。但主要是年羹尧的奋斗结果: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曾多次担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累迁内阁学士。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感觉没有胤禛的极力提携和照顾,就没有年羹尧的步步高升。其实,真正的历史真相是:年羹尧是康熙皇帝一手提拔和培养的亲信。胤禛只不过是间接出了一点力罢了,看到年羹尧的“前途无量”,暗中“示好”结交而已。年羹尧文武双全,的确出类拔萃。青年时期的小年,成为封疆大吏后,志向高远,励精图治,关注民生,兴利除弊,政绩斐然。在个人操守方面,尽职尽责,时刻不忘修身养性,经常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皇帝驾崩的前一年,年羹尧已升任川陕总督(相当于大军区司令)。雍正皇帝继位后,年羹尧备受恩宠,极受重用,出任了位高权重的抚远大将军。
(年羹尧剧照)
说实话:年羹尧在康熙帝时,就已经战功显赫,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雍正帝时,其运筹帷幄,亲率大军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青海平定后,雍正帝极为兴奋,将年羹尧视为自己的“恩人”。竟“惊世骇俗”地说:“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此后,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宠信无与伦比,二人的“君臣”关系,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佳记录,进入了“蜜月期”。可惜,“昙花一现”,第二年,雍正就“自食其言”,将年羹尧“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年羹尧剧照)
造成年羹尧的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居功自傲,此一:
不可否认,年羹尧战功显赫,居功至伟。特别是雍正帝刚继位不久,面对外忧内患、“闲言碎语”,年羹尧的青海大捷,无疑巩固了雍正帝的皇位。对雍正帝来说,简直就是“久违的甘霖”“天大的喜讯”。面对雍正帝的无限宠爱,年羹尧彻底是“昏”了头,一时“老子天下第二”的思想占了上风,“作死”的举动接二连三,回京陛见的路上,连巡抚、总督都得跪道相迎,王公大臣都不正眼“瞧”一下,只是骑在马上点点头,算是回礼,得罪了一批显贵。更有甚者,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这点,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都比他清楚,劝了多次,年羹尧带招不理。
团团伙伙,此二:
任何时代,对“团团伙伙”都是深恶痛绝和“防之又防”的重点。“团团伙伙”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历来被统治者忌讳,大者“谋权篡位”,如曹操、司马懿、柴荣、赵匡胤之流,小者“危害社稷”,如赵高、太平公主、刘瑾、魏忠贤之流。团团伙伙最为流行的就是大明王朝,什么同年、同庚、同门、同乡、同谊,什么裙带关系,什么师生关系,什么“狐朋狗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严重危害政治生态。年羹尧就是”私欲膨胀”,弄什么“年选”?“傻了吧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自古以来,人事权是最主要的权力之一,作为雍正皇帝,他能心里舒服吗?可惜的是,年羹尧把雍正帝的极大宠信当了真,随意干涉人事安排,还乐此不彼,简直是“天真”的“可爱”!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贪赃枉法,此三:
年羹尧的蜕变,一方面是雍正帝的“惯”。可以说,雍正帝如果时时敲打一下年羹尧,年羹尧肯定有所收敛。可悲的是,年羹尧的极度膨胀,无法无天,给自己留下了祸根。要知道,作为一个从政的人,如果您万一贪赃枉法,政敌收拾您的话,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而且让您永不翻身。作为一个“贪官”,你已经失去了支持的基础,已经身败名裂,哪怕你真心实意做了点实事。可惜的是,今天的一些“落马官员”都为什么不懂这个理?写到这,我敢肯定,100%的“落马官员”,绝对历史不及格。其实,怨不得别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早有领袖提醒过,可您就是不听。
年羹尧的最大悲剧,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过分地高估了自己,过分地相信了雍正皇帝。千万别把自己的领导当“兄弟”!“朋友”都不行!当您触犯了“领导”的利益,动了领导的“奶酪”,你怎么死的您都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真实的,事实是年羹尧的悲剧是真实的发生了。
老吴温馨提醒还在从政的朋友:学史、读史,不是看个热闹!或赶个时髦,或弄个“学识渊博”,或“博古通今”?“学以致用”,以史鉴今,汲取营养,吸取教训,方是目的!可悲的是,前车之鉴,年羹尧无动于衷。韩信的教训,年羹尧熟视无睹。张良、李泌、郭子仪的急流勇退,年羹尧还马耳东风。悲哉!哀哉!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原因很简单,雍正要集中皇权,恰巧年羹尧、隆科多这对重要左膀右臂却挡了雍正的路,所以雍正一定要除掉他们,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还是来聊一下年羹尧是怎样失宠的吧?以及雍正是如何对年氏一门下的黑手?以及年羹尧自己作的多么愚蠢?毕竟功高震主又能全身而退的人还是很多的!年羹尧是如何失宠的?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来改隶汉镶黄旗。他出身官宦之家,父兄都做官的。年羹尧也是进士出身,受康熙欣赏破格提拔,先任内阁学士又任四川巡抚,不到30岁就成为封疆大吏。到了康熙57年,又任四川总督兼巡抚,又康熙60年又升为川陕总督。
年羹尧的妻子宗室辅国公苏燕的女儿,也算宗亲。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亲王时)的侧福晋,后封为贵妃,这样年羹尧成了正宗的皇亲。
上头有人,手里有权,有疆有兵,年羹尧就不谨慎了,新疆判乱中,年羹尧不负雍正所托,仅半个月就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平定。
其实年羹尧是个老实人,他从没有犯上作乱之心,他满足于自己实权在握的地位。如果他有异心,根本不需要这么快的平定叛乱,而完全可以在边关慢慢做大。既然他无意造反,雍正为何依然要除掉他呢?
就是因为他追求的“实权在握”害了他,那个实权雍正给谁也不放心,总是要收回到自己手里才罢休。年羹尧自己不舍权,就只能被除掉。
平叛之后,雍正升年羹尧为一等公,3年后,年羹尧被解除大将军职,受参劾,被处以死刑。
年氏一族的命运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死后不久,雍正就对年羹尧下手了。雍正让年羹尧自杀,把年羹尧的儿子年寅砍了头,年家15以上的男子全部发配到苦恶之地充军。年羹尧不满15岁的儿孙等长到15岁时也要陆军充军,这些充军的年家子弟永远不许赦免回来,如果有人胆敢偷偷收养隐藏年羹尧的子孙者,一律以谋逆同党治罪。
年羹尧的妻子原是宗室,叫她回娘家生活。
年羹尧的哥哥,工部侍朗年希尧被撤职。
雍正要杀年羹尧的老父,太傳一等公遐龄,老头子80多岁了,有大臣朱轼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儿子有罪杀老子,不合法呀。这才保了老头子一条命。
所有与年羹尧同族的文官武将,一律撤职。
其它与年羹尧有瓜葛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比方一个叫钱世名的被雍正挂匾“皇骂”,也是绝了,只是因为这位钱兄给年羹尧拍过马屁。
年羹尧自己有多愚蠢雍正登基大宝前后,隆科多与年羹尧一内一外尽忠职守,是出过大力,立过大功之臣,是雍正绝对的左膀右臂。雍正将皇家大权,甚至身家性命都付诸二人保全。
雍正也好,哪个皇帝也罢,这种军政大权怎么也不敢长久的托付给他人,况且年羹尧是汉人,而反清复明的思潮未绝。所以收回权力只是时间问题,但雍正也需要时间,恰巧不巧,他的政权还不稳固,新疆叛乱就发生了,这时候他对于拥兵平叛的年羹尧是又倚重又害怕。
倚重是因为他有年羹尧可用,害怕是因为年羹尧可以和任意一股政治势力里应外合,将雍正掀下宝座,扶助其他亲王重登大宝,或者年氏直接“反清复明”都有可能。
所以在年羹尧平判期间,雍正频繁下旨赏赐御用之物,还低声下气的反复表示:有你年羹尧才有我雍正,有我雍正必不忘你年羹尧等等。
这是皇帝跟臣下能说的话吗?这是信任年羹尧的话吗?这是君臣亲厚的话吗?
当然不是,这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尧。如果年羹尧懂得雍正的心意,就应该在得胜之后,只身回朝请罪,然后把兵权一交,得保个终身富贵的一等公就完了。
年羹尧没有,他且蠢且贪呢。他心安理得的受用了雍正给他的全部好处,基至做起了春秋大梦:朝廷是皇上的,西北是我年羹尧的。
他平时起居行动竟开始仿效皇帝:出门时要黄土垫道、官员净街、街巷铺面关闭;建行辕,里面彩画4爪金龙、鼓乐手都穿缎蟒袍。更过份的是,蒙古各部王公跟他会面要下跪行礼,这些都算务虚雍正还可以忍耐。
有一个事,雍正绝对不能忍!
年羹尧不断向朝廷要军需,年羹尧还强横地控制西北各地方的经济。这还了得,打仗不就是打钱粮吗?年羹尧不断增强军、政、财力,这对雍正来说是非常大的威胁,是不能忍的痛点!
年羹尧势力日渐炽盛,朝中官员依附者非常多,年羹尧回京觐见雍正,王公大臣们竟然出城去远迎。
年羹尧更蠢的是他给雍正祝贺的折子里竟然被雍正发现了错别字。把“朝乾夕惕”误写成“夕惕朝乾”。前者的意思是赞美皇帝治国理政勤勉不怠,后者的意思是“装样子勤勉”。这下雍正抓到年羹尧的实把柄了,说他对皇帝不敬。
我觉得这个就是雍正在除掉年羹尧的时机成熟时,他自己出的一个阴招。年羹尧叫人代写折子,不重要的折子他是看也不看,这些情况雍正早就掌握了,所以让年羹尧身边的“卧底”故意写了有笔误的折子递上来,以便治年羹尧的罪。
年羹尧到这时还没弄懂他的主子雍正呢,你瞧他的蠢吧:年羹尧一再进折请罪。他始终没意识到:自己活不成了。
其实作为一位皇帝,很多人都讲雍正暴戾绝情,其实不然,雍正下手后那确实是心硬手黑不留余情,但他下手之前还是充分的给予臣下机会的。年羹尧本可以拥有另一种人生,另一种结局,但他自践死路,怨不得别人,可惜了年氏一门,跟着倒霉,年家一生功劳,半生富贵,到临了却异常悲惨,实在是可怜可悲可叹。
清朝末年也出了一位权倾朝野、手握清廷军政大权的边疆大吏曾国藩,人家就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活出了一份完美人生!再回问题开始:年羹尧为什么失宠?答:主要是自己“作”的,踫上哪个皇帝也容不下这号“作死”的人物,况且碰上的是雍正。
我是林灿,喜欢就点关注。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看到你邀请的这个问题,觉得必须要回答,因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本来我的计划是每天回答一个问题,今天已经完成了。
年羹尧和雍正关系匪浅,而且自身也很有能耐,因此在雍正上台之前就当了川陕总督,那可是管着今天的四川陕西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这么大片土地的封疆大吏,所有外任官员中最大的。
雍正上台,没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两人抬起雍正的政治轿子。雍正为了塑造年羹尧的名臣形象,给予的恩惠也非常多。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骨子里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他犯了三个大忌。
第一个,便是贪污腐败。根据《雍正实录》,年羹尧贪腐中的真金白银总额就在400万两以上,而康熙末年整个清政府的库存银两才800万两。年羹尧贪污了半个国家!雍正新政的第一刀,就是对准贪官污吏的,年羹尧在雍正上台之后仍不收手,成为了雍正新政最大的掣肘。雍正要么收回自己的新政理想,要么拿下年羹尧,他只能选择后者。所以,雍正帝一朝臣和他的关系网哗喇喇似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中零落散失,是必然的。
第二个,便是恣意妄为,威胁到雍正的皇权。雍正当了皇帝,但是年羹尧心中并没有把他当皇帝来看。他写了一部诗集,要求雍正给他写序。雍正同意了,但还没有写出来,年羹尧自己写了,要求署雍正的名来刊印。朝廷挑选一些皇宫侍卫来从军,这些侍卫品级都很高,个个比得上封疆大吏,而且就算皇帝身边的微不足道的人,因为沾了“皇”字,按照封建礼仪,年羹尧也必须尊重,但是年羹尧用作奴仆,让他们前后导引,执鞭坠镫。更有甚者,面见雍正的时候,年羹尧竟然不行跪拜礼,直接盘腿坐在了雍正面前。雍正到年羹尧军中,发现自己指挥不动年羹尧的军队,他们只听年羹尧的。这让雍正顿时感觉到强烈的危机:如果年羹尧有什么异动,他雍正该怎么办?
第三个,便是结党营私,这是雍正的大忌。雍正当了皇帝之后,就对各种结党营私深恶痛绝,还写过一篇《朋党论》来痛斥结党营私造成的政治动乱。年羹尧大肆任命自己的人当官,他家的奴仆都是四品五品官员;他经营了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网,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以上就是年羹尧失宠的原因,归结来说,是年羹尧咎由自取,是必然,而不是雍正兔死狗烹。问题已经回答完毕,如果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还可以继续往下看。
其实雍正察觉了年羹尧有问题之后,并不想一棒子打死他,而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目的,希望年羹尧能迷途知返。
一开始,因为年羹尧在西部,不在雍正身边,雍正纵然知道他的骄纵,也只是在密谕中劝说而已,没有明确指责。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10月他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边疆时,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亲王、郡王爵位高于年羹尧的一等公,年羹尧这是明显的僭越。——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隶总督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到京时,他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都下跪迎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走过去,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他的张狂已经无以复加。
臣大过君,古今忌讳。而年羹尧的一系列不敬被人看在眼里,于是别有用心的人就开始传言,说雍正管不住年羹尧,等等。年羹尧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要求。又说朝廷整治阿灵阿等人,也是按照年羹尧的要求行事的。这些流言让人觉得雍正皇帝没有自己的主见,唯年羹尧马首是瞻,这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这时候,雍正就已经对自己刻意塑造的名臣心怀芥蒂了。
11月,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这是这一次陛见引起的反响,但是年羹尧完全没有引起重视,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威风八面。他因为让陕西巡抚范时捷下跪迎送而得罪了范时捷的哥哥范时绎,这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哪怕王公皇子犯错,他也敢参,雍正有错他也敢当面指出来,更别说年羹尧只是一个公爵。
不久,时任镶白旗汉军都统、两江总督的范时绎弹劾年羹尧的奏章就到了雍正案前。这是题本而不是密折,所以南书房大臣们先看到,他们不敢表态,呈给了雍正,雍正看完也没有表态,返回去让朝臣讨论。很明显,这种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大臣都是人精,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不久,各地弹劾年羹尧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样飞往紫禁城。雍正都接了,看了,但是按而不发,态度暧昧。他应该是在等待年羹尧表态。可惜,年羹尧并没有表态。
年羹尧不当回事,可是雍正必须当回事。不过雍正还是逐步来的。他解除年羹尧的川陕总督职务,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告发他的罪状,这时候的奏章更是排山倒海一般压向南书房。这一方面年羹尧的确有很多不应该,让朝内外群臣抓住把柄,另一方面,是否弹劾年羹尧也是一种政治表态,所以文武百官争先恐后揭发他。雍正前期允许“风闻奏事”,也就是根据道听途说来上奏,并不会因此降罪,很多人因此罗织罪名控告年羹尧。雍正以听从群臣的建议为名,把年羹尧官职全部免除,并于雍正三年年9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12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明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判斩,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额外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年羹尧死了,但是留给后人很多思考。
第一,人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你在公司、在社会、在酒桌上,是什么位置,自己要把握清晰,不卑不亢,才受人尊重,才会得到承认。
第二,人品永远是人最直观的形象,人品好的人,哪怕能力差点,哪怕性格孤僻一点,也会受到尊重,也会得到重用。
第三,永远保持认清形势的清醒头脑,形势决定人的作用、地位和命运,不能认清形势,盲目出发,只会自食苦果。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当年雍正能够继承皇位得到了年羹尧的鼎力相助,被雍正视为左膀右臂、特别心腹,二人关系非同寻常,雍正还把西部的一切事务都交给年羹尧处理。
特别是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更是令雍正喜出望外,给予年羹尧破格恩赏,还要求要世世代代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稍有异心便不是他的臣民,更是称他与年羹尧的关系为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
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罕能相匹的,正是由于雍正的过分恩宠,过高赞誉,过多征询,使得年羹尧骄横傲慢,忘乎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光环,使得年羹尧春风得意,完全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之中,进而作出了许多超越本分、不守臣道的事情。
年羹尧不仅在西部事务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甚至还参与人事任免,他所推荐的官员朝廷都优先任用。
他擅威作福,仗着位高权重而不能自谨,过多的干预朝政,对待内外官员傲慢无礼,对待皇帝也渐渐地无君臣之礼;
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年羹尧为首脑,以陕川甘官员为骨干的小集团,还大肆的贪赃枉法,违法乱纪。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猜疑,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对于年羹尧的妄自尊大、不守臣道、居功擅权的行为是最痛恨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雍正也曾给过年羹尧改过自新的机会,那是雍正二年十二月的时候,他给了年羹尧一封谕旨“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雍正由过去的嘉奖称赞的语调到今天的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是希望年羹尧悬崖勒马,但最终年羹尧还是没有看清雍正的心思,最终还是辜负了雍正。
年羹尧之所以会失宠,正是因为他的居功自傲、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