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有什么第一?
曹操的儿子文章盖世,孙坚的儿子武功盖世,那么刘备的儿子拿什么跟他们比呢?真不好意思,刘备压根没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
在刘禅成长的这段时间里,刘备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寄人篱下的日子是真不好过。刘备整天忙着的就是应酬应酬再应酬,哪还有功夫管儿子呢?
等到刘表去世以后,刘备夺取了荆州,那刘备就更忙了。他一边要忙着和孙权结盟,一边要忙着防备曹操,一边还要忙着夺取益州。
拿下益州以后,刘备总有功夫教育儿子了吧?真不好意思,这个时候的刘备又忙着要跟孙权瓜分荆州归属权,后来又忙着跟曹操夺取汉中。
这之后呢?刘备还是没时间管这个儿子,因为他又要忙着称王、称帝,还要给关羽丢荆州报仇雪恨。等到刘备缓过神来想要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7岁登基的刘禅,可以说没怎么得到老爹刘备的真传,那么我们难道就可以认定刘禅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吗?当然不是。
一、刘禅的确没有刘备的雄心壮志。曹操早就为接班打下了基础,他征伐天下时,整天带着儿子曹昂、曹丕、曹植、曹彰等人,所以这几个儿子对战场形势耳濡目染。
此外曹操个人的文化素养非常高,堪称三国诸侯第一名。在他的熏陶之下,这些个儿子自然也都成了文化大拿,尤其是曹植,文章名满天下。
孙坚是个敢战士,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他自己冲在最前面也就算了,还非要拉着儿子孙策也冲在最前面。结果把孙策也打造成了万人敌的形象。
刘备就没有那么多机会教育儿子了,因为他总是被人赶来赶去。在北方的时候就不提了,曾多次抛弃妻女,到了南方来,又经历了长坂坡之战,差点把小刘禅给搞丢了。
所以刘备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打下一片江山,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儿子的教育问题。可惜这事儿很难办,因为谁都不是吃素的,刘备要想在众多诸侯中夺取地盘,就必须要投入全身心去谋划、去战斗。
他可没心思带着儿子写什么诗词,估计他也没这么大才华。他也没心思冲锋陷阵,因为自己岁数大了,而刘禅年纪又太小了。刘备年轻的时候可是一位冲锋陷阵的高手,可惜夺取荆州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了。
所以刘禅压根就没有机会跟着自己的老爹学习权谋之术、驭人之术以及冲锋陷阵的能力。自然也无法继承父亲的雄心壮志。此后只能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君主了。
二、刘禅的治国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很多人只知道刘禅最后投降了,还得了个乐不思蜀的结局。但是我们仔细看看三国政局就会发现,三国之中,唯独蜀汉政局是最稳定的。
曹操他们家的子孙,虽然英明神武,可是寿命太短了,曹丕做了7年皇帝,曹叡做了14年皇帝,两个人加起来才在位21年。此后的曹芳、曹髦、曹奂可就都是司马家的傀儡了。
孙权的子孙后代就更加乱了,孙权传位给10岁的儿子孙亮,结果孙亮在位5年,刚亲政就被权臣孙綝给废了。后上来的是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
孙休在位7年时间,没能传位给自己儿子,群臣反倒是拥戴孙权的前任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了君主。所以也是不正常继位。孙皓就是孙吴的亡国之君,在位17年。
所以说孙亮、孙休加孙皓在一起,也不过在位29年。这其中还有诸葛恪、孙峻、孙綝等权臣乱政的事情发生,乱的很。
再看看刘禅,他可老厉害了!他在位足足41年时间,撑起了整个三国的门面有没有?抛开诸葛亮辅佐的12年外,刘禅独掌朝政的时间也有29年之久。
刘禅在位期间,蜀汉的政治局面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什么权臣乱政,废立皇帝的事情发生,由此可见,刘禅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那种乱世,谁能维持41年的统治呢?没点用人治国的手段,根本就办不成这事儿。
三、刘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诸葛亮肩负起来的。现代不少专家对诸葛亮都有意见,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诸葛亮是类似曹操那样的权臣,这我就要说两句了。
诸葛亮一辈子给刘备、刘禅打工,死后连个庞大的家业都没留下,怎么就跟曹操一样了呢?曹操整天带着儿子在前线,培养儿子接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可一直都在成都呆着呢!甚至为了忙着给蜀汉打工,诸葛亮都忽略了教育自己的儿子。
尤其是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以后,他压根没脸回成都,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甚至说出了君可自取的话来,从而造就了这对千古君臣的忠义表率,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表率,可惜却被现代这帮专家给毁了。
刘备死后,蜀汉大乱,南方蛮族和州郡相继独立,蜀汉几乎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是诸葛亮肩负起了重振蜀汉声威的重任。
我认为,刘禅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就是诸葛亮一手操持的。刘备在外面打仗,没工夫管刘禅,而诸葛亮在成都管后勤,是有很多时间教育刘禅的。
能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刘禅就算资质平平,其水平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所以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亲政了,他能够稳住局面,妥善安排人事任免。所以三国主公的后代中,论治国水平,还真的是刘禅排第一。
总结:刘禅为何没有大志向?其实换做是你去做,你也不会有大志向。为啥?刘备比刘禅厉害吧?诸葛亮也比刘禅厉害吧?那么厉害的两个人,合起伙来努力,也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你觉得资质平平的刘禅,能够完成这样的重任?
所以说前人的经验告诉刘禅,他是不可能做到一统天下的。与其纠结于一统天下的事情,倒不如好好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有什么第一?
曹橾诸子以"建安之子"青史留名,孙坚之子以"小霸王"名震江东。而刘备呢?出身草莾的"皮鞋匠"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多少帝王都不曾拥有的一代贤相,享尽了40年的荣华富贵,最后做了“乐不思蜀"的"安乐公"。
刘禅文才不胜"建安七子",武威不过"小霸王",可他知足常乐丶享有天年却盖过了曹孙两家。
曹丕兄弟诗兴勃发,却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七步绝命诗:豆在釜中煮,萁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只才打消了兄弟相残的悲剧。
曹丕逼汉帝禅让,登上魏皇宝座,可惜坐不暖席,仅仅几年就一命呜乎!
孙策少年有为,横扫江东无敌手,与周公瑾分别拥有美人花大小乔。然都无福尽享,早早就被仇家家丁所杀死在狩猎场。
曹孙两家一个"文而不实”(结实),一个"武而不健"(健全),独有扶不起的阿斗才是真正"不倒翁"。
刘禅一生虽无大的建树,但他拥有十大武侯之一丶忠义贤相诸葛亮,总不能说一点本事都没有吧。而且皇位一坐四十一年,贤相过世后,刘禅照样阿弥陀佛,春风满面,还领导了姜维九伐中原。
虽然阿斗被兵临城下,没有困兽犹斗,采取了保全家族和百姓生命的"白旗"行动。最后仍然被"乐不思蜀"的心态,封为了"安乐公",安享晚年!
阿斗,前有诸葛亮辅佐,后却仰仗司马昭,是从不脱离历史舞台的名人玩家啊!
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有什么第一?
刘备之子刘禅,被刘备摔在地上,可脑子没有摔坏,因为当时他包着蜡烛包,摔不着。
刘备取成都,夺汉中,成就帝业,这个过程刘禅亲身经历,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刘禅自然十分清楚。
刘备在时,他为太子,享受人间快乐。刘备去逝,要他拜诸葛亮为父,刘禅诚惶成恐,怕诸葛亮废了他,所以对诸葛亮十分顺从,他知道自已斗不过诸葛亮。
诸葛亮去世,刘禅忘乎所以,没有了压力,依靠宦官黄晧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把政事放在脑后,最后国土尽失,自已成了战俘,从根本上来说,刘禅只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
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有什么第一?
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智慧第一。
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有什么第一?
刘备儿子心胸宽广,脑容量大著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刘禅,诸葛亮权倾朝野,朝纲独断。刘禅根本不怕诸葛亮学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架空自己,因为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过,我儿如果和你有眼缘你就辅助他,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你就自立,把诸葛亮感动的鼻子眼泪一大把的。此后果然尽心尽力的辅助刘禅,但朝军政大事自然一言决之。刘禅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仍以相父视之。言听计从。对李严,黄皓,姜维等人也是宽容有加,旅居魏国时对司马昭更是感激不尽,因为让他享受到除了火锅和川妹子以外的更多美食和其她。真正实现了他向往的生活,千古名句,此间乐,不思蜀。
曹操之子文华第一,孙坚之子武功第一,刘备之子有什么第一?
曹操的儿子“文化第一”,说的是曹植吧?曹植确实文学方面的成就名气太大,名气大到太多的人都忽略了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也是文学家!曹丕开创了七言诗体裁,著作《典论 论文》是中国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孙坚的儿子“小霸王”孙策骁勇善战战斗值尖端,江东立业为弟弟孙权三分天下有其一奠定了基础。刘备的儿子刘禅,因“扶不起的阿斗”成了昏庸无能的代名词,让人耻笑的贬义词,看上去是“窝囊第一”!这个“窝囊第一”的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大智若愚”的人,父亲刘备临终前嘱咐要倚重诸葛亮,诸葛亮就掌握蜀汉国家权力一直到去世。诸葛亮临终前推荐蒋琬费祎等人,刘禅一如既往的执行诸葛亮的人事安排,看似没个主见,实际上符合帝王倚重相权“垂拱而治”的风范,即选对的人做对的事。想想萧何为相怎么治理天下,汉高祖刘邦袖着手不吭声,曹参为相,天天忙着酗酒醉生梦死,吕后不吭声,年轻的汉惠帝弄明白“曹随萧规”的原因也觉得曹参做的对。可惜刘禅生错了时代还投错了胎,蜀汉基业的实力太弱,无力跟曹魏孙吴争夺天下,更不可能统一天下。刘禅纵有雄心也是有心无力,能中规中矩在自保的状态下总共在位42年,而且亡国后躲过了屠刀得以善终,这个阿斗的头脑智慧真不一般吧。至于说宠信宦官黄皓,属于年老昏聩,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还有同时代的孙权,哪个不年老昏聩?反观曹植,文人才子气太重,缺乏自制能力,最严重的事件是敢驾着马车在只有皇帝举行庆典才能走的禁道上驰骋,曹操都不敢干的事儿曹植敢干!这不坐实了曹操篡汉的野心吗?文化第一有屁用还坑爹。曹操至此对曹植失去传位的信心。“小霸王”孙策再牛叉轰轰,居然在打猎时不带卫兵被刺客刺成重伤导致英年早逝,连最起码安全防范的观念都没有,骄傲自大到了什么程度?这种性格心理国家和百姓怕不怕?对比一下,还好意思看不起“扶不起的阿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