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秦国的蒙家,其实简单得很,主要就是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四个人。
这里面蒙骜、蒙武和蒙恬祖孙三代都是正儿八经的武将,只有蒙恬的弟弟蒙毅是文臣。
这说明啥?这说明老蒙家到了秦帝国建立以后,就开始走两条路线了。这似乎是千古世家都想要走的路线,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一个手握政权,一个手握兵权。那这家不发达谁家能发达?
司马昭和哥哥司马师,也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赵光义和哥哥赵匡胤,同样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这就是为啥老蒙家要这么布局的原因。
如果秦朝能传个几百年,我想老蒙家肯定是秦朝非常庞大的一个家族。可惜任你布局再好,也敌不过大厦将倾的危险。船都翻了,你们还在争着谁做舵手,有意思吗?
蒙家第一代,蒙骜。蒙骜是齐国人,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你一个齐国人,不好好给齐王干活,跑秦国来干什么呢?这就是秦国的伟大之处。
秦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商鞅变法以后,只要是人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他们都敢重用!为啥秦国强大?这就是秦国强大的资本。
由于秦昭襄王重金挖人才,所以蒙骜也就这么来到了秦国。显然这哥们很有才能,一路做到了上卿的位置,那就是丞相级别的人物了。
不过蒙骜的光辉岁月,还不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庄襄王继位以后,蒙骜首次带兵打仗,攻打韩国期间一举获胜,顺利让韩国割让了成皋、荥阳两座城池,秦国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吓得魏国瑟瑟发抖,因为秦国的三川郡就在魏国都城大梁城眼皮子底下。
过了一年,蒙骜似乎打仗打上了瘾,又带兵去收拾赵国,结果拿下了赵国重镇太原。这回蒙骜算是彻底投笔从戎了。
越发上手的蒙骜,此后陆续欺负过赵国、魏国、韩国。三晋集团被摁在地上打,心里当然不服气,所以自然就要找蒙骜报仇。
最终在信陵君魏无忌的带领下,除了齐国以外的五国联军合起伙来收拾蒙骜,终于把蒙骜一路赶回了函谷关内。
秦始皇继位以后,蒙骜还活着!这老爷子东山再起,带兵又把三晋集团轮番收拾了一遍。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战斗力依旧很强悍,由于魏无忌去世了,蒙骜再也无所顾忌,因此三晋被欺负惨了。蒙骜去世的是70多岁,算是善终了。
蒙家第二代,蒙武。蒙武是蒙骜的儿子,他的履历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他既没有蒙家创业者蒙骜那么有知名度,也比不上儿子们一文一武称霸秦朝的实力。不过蒙武却是蒙家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蒙武靠着老爹从军的经历,早年也投身行伍,不过到了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才算是崭露头角。王翦带着60万大军南下灭楚,蒙武就是他的副将。
这是一场恶战,第一次蒙武跟着王翦,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第二次蒙武又跟着王翦俘虏了楚王负刍,从而灭亡楚国。关于蒙武的结局,我们在史料里看不到,大概率是安享晚年了。
蒙家第三代,蒙恬和蒙毅两兄弟。蒙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谁让他跟了一个好主子呢!在秦始皇的提携下,蒙家第三代著名人物蒙恬从此平步青云。
由于爷爷蒙骜和父亲蒙武给蒙恬打下了基础,所以蒙恬在军中的表现相当优秀。不过到了秦始皇灭国之战的尾声,蒙恬才算是真正出道。
当时就只剩下齐国这么一个国家了,显然秦始皇是为了给蒙恬一个立功的机会,不能啥功劳都被王翦王贲父子俩给占了。所以蒙恬负责这次灭齐战争。
说实话蒙恬还没怎么动手,齐王建就举双手投降了。所以蒙恬等于白捡了这一大功。有了战功,秦始皇就能名正言顺提拔蒙恬了。所以让他带领30万大军,一边修长城,一边抵御匈奴。蒙恬在北方呆了十多年时间,专门负责抵御匈奴,开疆拓土。
与此同时,秦始皇也特别重用蒙恬的弟弟蒙毅,将蒙毅任命为上卿,时常陪在秦始皇身边。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老蒙家必然光耀门楣,成为秦朝第一大豪族。可惜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蒙家的遭遇,和秦帝国的衰败息息相关。蒙家到了第三代,真正达到了巅峰状态。内政军事大权,都在蒙家人的手里。可是经不住赵高这家伙的折腾啊!
秦始皇此前还给蒙毅挖了个大坑。当时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来法办赵高。蒙毅当然按照法令,判处了赵高死刑,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是秦始皇转念又想起了赵高过去的好,所以就这么赦免了赵高,还让他官复原职。有这样做领导的吗?这个坑算是挖大发了,以至于赵高后来发达了,专门找老蒙家的麻烦。
等到秦始皇病死的时候,恰好蒙毅不在身边,这就让赵高钻了空子。他将胡亥扶植为皇帝,并且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了扶苏。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
得罪过赵高的蒙家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了。首先被灭掉的自然是蒙毅,本来秦二世对蒙恬还是有点感情的,结果赵高一哆嗦,秦二世二话不说又赐死了蒙恬。自此,老蒙家算是彻底消停了。3年后秦朝灭亡。
总结:个人负责努力,大环境决定一切。蒙家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足够努力的情况下,大环境也在影响着你的命运。蒙氏一门三代四人,可谓是非常努力了。
时代的浪潮将他们推向了前台,可是在秦朝衰败的这个大环境之下,他们家族的布局再怎么合理,似乎也没什么作用了。
其实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蒙恬带着30万大军反叛。被赐死前,蒙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慨。可惜此时的蒙恬却觉得这么做有辱先人,大哥啊,你们老蒙家在你手里被灭了,这才是有辱先人啊!
参考资料:《史记》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秦朝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三代为秦国名将,重臣,姬姓,蒙氏,祖籍齐国蒙山(临沂市蒙阴县)人。蒙家以地名"蒙山"为氏。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连年征战,却不防碍人材相互流动,秦国历史上的许多名臣,武将来自六国。
蒙骜(一公元前240年)本是齐国人,在齐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创业。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06一公元前251),蒙骜来到秦国,拜为上卿,历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四朝。
蒙骜军事才华卓著,一生攻下韩国十余城池,赵国三十余城池,魏国五十余城池,设三川郡和东郡,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基础,活了七十多岁而卒。
蒙家第二代叫蒙武(一公元前219),深受秦始皇器重,任内史(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公元前224年,蒙武为副将,王剪为正将率六十万大军灭楚,杀项燕,俘楚王负刍,灭了楚国。
蒙家第三代蒙恬和蒙毅是蒙武的儿子,蒙恬是武将,蒙毅是文臣。
蒙家第三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蒙恬天资聪颍,受家庭条件熏陶,军事才华卓著,文学艺求修养也很高,改良了毛笔和古笋。
蒙毅是文臣,官至上卿,和秦始皇出行坐一辆车子,深得器重,不阿权贵,文武重臣不敢与之争锋,蒙恬,蒙毅哥俩为帝国双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蒙恬为将攻齐,因战功升为内史。秦灭六国之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三十四县,修御道和万里长城是"华夏第一勇士"。
蒙毅严格执法,刚正不啊。有一次,中书舍人赵高犯了罪,蒙毅主张处死赵高,秦始皇赦免了赵高。从此,赵高从心里恨死了蒙家兄弟。
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病死后,赵高和李斯拥立二世胡亥,首先把蒙毅杀害,然后,派人到阳周,令蒙恬自杀。
蒙恬仰天长叹曰:"自吾先人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然后,吞药自尽。
蒙家三代人为秦帝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国失去帝国双壁后,陷入万劫不覆的地步。戍卒叫,涵谷举,楚人一怒,可怜焦土!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朝在提拔武将方面便是首重战功而不重出身,因此想要出一个武将世家,那是极为困难的,而其中蒙家无疑算是比较出名的一个。那么,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又出过哪些名人呢?
蒙骜:历仕四代秦君,不断蚕食三晋根据《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蒙家本出自于齐国,直到秦昭襄王在位后期,蒙骜才西迁秦国,官至上卿。白起去世之后,一批新的秦军将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蒙骜便是其中之一,开始频频率军对外作战。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蒙骜率军攻打韩国,迫使韩国割让成皋、巩给秦国。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蒙骜又率军攻打赵国,攻占太原。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蒙骜又率军攻克魏国高都、汲县,随后又攻取赵国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但却在同年被信陵君率领的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击败。
秦始皇即位之后,蒙骜依旧深受重用,并于同年平定晋阳叛乱。秦始皇三年(前244年),蒙骜又夺取韩国十三座城池,夺取魏国氏篸、有诡二城。秦始皇五年(前243年),蒙骜再度率兵攻魏,夺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等二十座城池。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蒙骜去世,时年约七十多岁。蒙骜是蒙氏第一代效忠秦国的将领,其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多次率军蚕食三晋,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蒙武:始皇早年担任副将,随同王翦灭楚蒙武是蒙骜之子,蒙恬与蒙毅之父,出身于武将之家的他,想必早年便已经参军,但史料并未记载其早年的事迹,关于蒙武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秦始皇攻灭楚国期间。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始皇在初次伐楚失败后,命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楚,蒙武被任命为副将随同出征。秦军与楚军在蕲地交战,秦军大败楚军,并追击至蕲地南部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楚军就此溃败,就此失去了抵抗秦军的最后资本。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蒙武又再度随从王翦出兵攻楚,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攻占楚国全境,楚国灭亡。此后,秦军又继续向江南进军,攻占越国土地。楚国的败亡,为秦国一统天下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史料关于蒙武的记载并不算多,从有限的记载来看,蒙武作为将领主要的功绩,便是随同王翦攻灭楚国,除此再无其他率兵作战的记录。
蒙恬:曾参与攻灭六国,长期驻守边地成长于武将之家的蒙恬,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早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蒙恬便奉命和李信率军攻楚,可惜先胜后败。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奉命率军攻打齐国,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蒙恬因破齐有功而被拜为内史。
秦国一统天下后,秦始皇为了确保边境安定,在派军南下攻打百越的同时,又命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之后又渡过黄河,占据了阳山,将秦国北部防线推至阴山一带,后迁徙百姓充实边地。
此后,蒙恬又奉命将原燕、赵、秦北长城连成一体,修筑了西起陇西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有效遏制了匈奴的南下,又奉命修筑了从九原郡直达甘泉宫的秦直道。此后,蒙恬奉命率军驻守上郡十余年,使匈奴始终不敢南下。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归途中病逝,赵高、李斯扶立胡亥即位,同时制造伪诏,捏造罪名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自杀身亡,蒙恬则因心存疑虑而请求复诉,但还是被囚禁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本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担心蒙恬再度受宠,于是诬陷蒙恬曾毁谤胡亥,结果促使胡亥杀死了蒙恬。
蒙毅:深受始皇宠信,最终被胡亥处死蒙毅是蒙恬的弟弟,兄弟两人一文一武,蒙恬在外统兵,蒙毅则在朝廷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宠信,外出时陪同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随侍秦始皇左右。
不过,蒙恬、蒙毅兄弟的悲惨结局,却与蒙毅有着直接关系。早年,赵高有一次犯了大罪,秦始皇便让蒙毅依法对其予以惩治,蒙毅于是便依律判处了赵高死罪,剥夺了他的官职。然而, 后来秦始皇念及赵高平日做事认真,却对其进行了赦免,并将其官复原职。结果,赵高就此与蒙氏结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蒙毅同样随从出行,然而当东巡的队伍踏上归途后,秦始皇却在行至平原渡口时病倒。之后,秦始皇派遣蒙毅返回会稽山祷告山川,然而还未等蒙毅返回,秦始皇便于沙丘病逝。
等到蒙毅祷告山川返回,胡亥、赵高已经掌握了大权,赵高便对胡亥说,秦始皇早就想立其为太子,但却被蒙毅反对,并劝胡亥处死蒙毅。于是,蒙毅便被胡亥下令囚禁于代郡,虽然子婴曾出言相劝,但胡亥还是派人处死了蒙毅。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主要说的是四个人:蒙骜、蒙武、蒙恬、蒙毅。
蒙骜- 1:西入秦国
蒙骜本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他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后来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官至上卿的位置。
- 2:建功立业
公元前249年,蒙骜率领秦军攻打韩国,韩国被迫将成皋和巩二城割让给秦国,秦国在此设置了三川郡。秦国设置三川郡之后,其疆界到达了魏国的都城大梁。
后来蒙骜率军攻打赵国,重创赵国,前后一共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
此后,蒙骜曾多次大败韩、赵、魏等国。
- 3:安然去世
秦始皇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时年约七十多岁。
蒙骜
蒙武- 1:蒙武其人
蒙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将领。名将蒙骜之子,蒙恬和蒙毅的父亲。
- 2:斩将灭楚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担任副将,派遣蒙武跟随主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军与楚国在蕲地交战,秦军大败楚军,追击到蕲地南部时,斩杀楚国军队将领项燕,楚军因此溃败逃亡,秦军趁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
秦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领军队攻打楚国,秦军击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国全境,楚国灭亡。秦国在楚地设置楚郡。
- 3:结局
蒙武灭了楚国之后,其后的事迹不详,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他的结局。但是猜测应该是善终了。原因有二:
(1)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时候,史书上并没有任何提及蒙武的记录
这只能说明蒙武已经死了,否则的话,有这么一个灭楚的大将在,秦二世不可能不重用他的。
(2)善终而死,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
这可以从他的儿子蒙恬和蒙毅得到秦始皇的重用中看得出来,如果蒙武没有善终,而是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处死的话,他的儿子一定会被诛连到的,那么蒙恬和蒙毅就不会受到秦始皇的重用了。然而,现实的事实却是,这两个人都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这也可以从侧面来证明,蒙武是善终的。
蒙武
蒙恬- 1:蒙恬其人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
- 2:战场建功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为破齐有功而被拜为内史。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蒙恬奉命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阴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
其后,蒙恬主持修筑了西起陇西的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凭借着长城的优势,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 3:惨遭冤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大巡游的时候突然死亡。这时候,赵高担心扶苏继位后,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然后与胡亥、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捏造罪名,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接到诏书后,扶苏自杀,但是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
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然后将蒙恬囚禁在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是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自己不利,因此执意要灭了蒙氏。于是便散布谣言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恬的兄弟蒙毅曾经在始皇面前诽谤胡亥。胡亥听了之后大怒,派人前往阳周去赐死蒙恬。最终,蒙恬在监狱吞药自杀。
蒙恬
蒙毅- 1:蒙毅其人
蒙毅,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国重臣。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
- 2:深受信任
蒙毅从很早的时候就跟随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外出则陪同秦始皇同乘一车。
- 3:囚禁被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但是在途中突然患病,于是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祈告山川。在蒙毅还没有返回的时候,秦始皇便在沙丘病死了。因为秦始皇死的时候,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知道。于是赵高便与李斯和胡亥密谋,封锁秦始皇已死的消息,然后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接到诏书后,扶苏当场自杀,但是蒙恬要求复诉。于是使者便把蒙恬带了回来,囚禁在阳周。
蒙毅祈告山川回来之后,赵高便向胡亥进谗言说我听说先帝想册立你为太子已经很久了,但是蒙毅却进谏说不可。如果他知道你贤能而逾久不立,那是对你不忠而且迷惑先帝,因此应该杀了他。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就在代郡囚禁了蒙毅。等到车驾回到咸阳之后,即发丧安葬秦始皇,然后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赵高便常在秦二世耳边诽谤蒙氏,寻找罪名加以弹劾。最终胡亥还是派人去把蒙毅给杀了。
蒙毅
总结: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始于名将蒙骜,终于蒙恬和蒙毅。其中蒙骜、蒙武、蒙恬是武将,蒙毅是文臣。蒙骜和蒙武最终善终,但是蒙恬和蒙毅含冤被杀。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秦国的蒙家人才众多,但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正宗的秦国人,而是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前来投奔秦国的。算是秦国引进的高端人才。
战国时期的秦国可谓是名将辈出,既有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杀神白起,又有王翦王贲父子双名将。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蒙氏家族,三代出了三名大将,一名文臣,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负责修建长城,北拒匈奴的名将蒙恬。那么名将辈出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蒙家作为秦国有名的名将世家,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最为有名的名将世家,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料到,祖孙三代出了三位名将的蒙家,竟然压根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而是从其他国家投奔秦国而来。蒙家的开创者是蒙骜,原本是七雄之一的齐国人,祖上甚至还做到齐国的官员。只是到了蒙骜这一代家道中落,成了平民。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定下了以军功立爵的规矩,凡是在战场上立下重大功劳的人才都得到了相匹配的奖赏,这一点吸引了无数人才前来秦国效力。蒙骜也于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从齐国出发,千里迢迢西入大秦,为秦国效命。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蒙骜还未发家,事迹不显,史书也未记载他这一期间的表现。直到秦庄襄王上位后,蒙骜才得到机会领军,成为秦国的将领,开始在军事方面展现不凡的才华。初次领军打仗,蒙骜北上攻打韩国,大败韩军,逼迫韩国割让了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和巩城二城给秦国,让秦国的疆域直逼魏国首都大梁。
此后的蒙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征战多年,率军出战,攻打韩、赵、魏三国,一共夺取了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一力之力共夺得九十余城,为秦国疆域扩大,奠定一统六国基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蒙骜一生在军事上几乎是百战百胜,也就只在战国四大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手下才吃了一次亏。那是在秦庄襄王二年,惧于秦国势不可挡的攻势,其他几国为了自保无奈联合,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号召下,燕、赵、韩、楚、魏五国组成联军,由魏无忌率领,在黄河以南与秦国大战一场,最终打败了秦军,此时秦军的统帅正是蒙骜。
蒙骜一直经历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位秦王,可谓四朝元老,资历老,实力强。一直到秦始皇继位,蒙骜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率兵攻打过赵国和韩国,夺取了十余座城池。在信陵君魏无忌病逝后,秦国少了顾忌,于是蒙骜再次披挂上阵,率军攻打魏国,一举夺取了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等二十座城池,极大的扩展了秦国的疆域。
直到公元前240年,秦始皇在位七年后蒙骜才去世,在战国平均年龄极低的情况下,蒙骜活了大约七十余岁。正是因为他活得足够长,有充足的时间来教导后人,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才得以也成长起来,成为青名留名的人才,蒙氏家族也在蒙骜手中成为秦国有名的名将世家。非秦人而能在秦国建功立业,可见秦国对人才的重视。
蒙家祖孙三代名将,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过突出贡献,竟因一人而衰落蒙骜立下过无数的功勋,在军功至上的秦国官职自然节节高升,最终官至上卿。后来他的儿子蒙武也成长起来,成为一代名将。不过有蒙骜这位光芒万丈的父亲在,蒙武的事迹就显得并不突出。史书记载的蒙武的事迹主要是公元前224年,作为名将王翦的副将,蒙武率秦军攻打楚国,击杀了楚国名将项燕,这位项燕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他的孙子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23年,蒙武再次与王翦一起出征楚国,一战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
蒙武作为蒙家承上启下的人物,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培养出了蒙恬和蒙毅这两位优秀的儿子。蒙恬和蒙毅一文一武,蒙恬在军中发展,蒙毅则作为文臣,成为秦始皇最为信任的文臣,信任度甚至还在李斯和赵高之上。蒙恬与王翦、王贲一样,都是始皇帝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名将。
可惜蒙家却因为无意中得罪了一个人,导致蒙恬、蒙毅二人双双死亡,蒙家最终衰落。始皇帝的亲信之一赵高有次犯了大罪,由蒙毅来负责审理。蒙毅为人正直,法治严明,不畏惧权贵,按律判处了赵高死罪。始皇帝可能觉得赵高是个人才,死了过于可惜,于是赦免了赵高的罪过。赵高这人心胸狭窄,自然因此将蒙毅记恨上了,一心寻找机会报复。
在始皇帝出巡六国中途在沙丘病逝后,赵高伙同李斯假传旨意,扶胡亥上位,矫诏令长公子扶苏和蒙恬自尽。扶苏自尽后,蒙恬心有疑虑,想查明真相,被囚禁于阳周。少了扶苏这个心腹大患后,胡亥本来有意释放蒙恬的,但赵高既然一心报复蒙家,怎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极力鼓吹之下,胡亥终于下定决心先杀了蒙毅,又下诏赐死蒙恬。蒙恬囿于蒙家世代的忠名,虽然掌握着三十万精锐的秦军,如果下定决心拥兵自立,未尝没有生路,可惜蒙恬却不愿蒙家因他而背上不忠不义之名,最终含恨自尽。
蒙恬自尽后,秦国也失去了最后一名真正能打的名将。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六国后裔相继呼应,被蒙武杀死的项燕后人项羽也起兵攻秦,秦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着巨鹿之战秦国大将章邯、王离战败投降或下落不明,秦国最终也历二世而亡。不知道始皇帝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自己赦免了赵高,导致秦国失去了扶苏这个继承人,蒙恬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秦国也盛极而亡?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蒙家: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最终还是没得善终
秦朝蒙家,说的是蒙骜(《战国策》蒙 傲)、以及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这么一家人!
蒙骜原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了秦国,官至上卿。
蒙骜也是活了很久,跟秦昭襄王有得一拼,预计是活了70多岁,在那个时候可谓是高寿!历经了四朝: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庄襄王(在位3年)、秦始皇。他的运气主要在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之后,前面在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时期,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他的事迹主要有以下几个:
1、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攻打赵国,攻取太原。
2、公元前247年,蒙骜攻取魏国高都、汲县。
3、公元前247年,蒙骜攻打赵国榆次、新城、狼孟,夺赵国城池37座。
4、公元前247年,魏国看到蒙骜势头这么猛,于是派信陵君魏无忌联合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打败蒙骜。
5、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继位,蒙骜平叛赵国晋阳。
6、公元前244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韩国城池13座,同年又攻打魏国的氏篸、有诡两座城池
7、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去世,秦国骑兵攻打魏国,蒙骜再次领兵,攻打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座城池!
蒙骜一生,征伐领土很多,夺取韩国城池十余座、夺取赵国城池三十余座、夺取魏国城池五十余座
经过这样一轮收割之后,秦国的国土东进到与齐国接壤的地步!其中东郡、三川郡就是后来设立的,对魏国和韩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子承祖业,沙场立功蒙武的主要战绩在秦楚之战,公元前224年,他作为副将配合王翦攻打楚国,在攻打楚国时打败项燕,项燕败了之后无奈自杀。公元前223年,蒙武再次配合王翦攻打楚国,这次彻底击败楚军,俘获楚王负刍。
蒙恬,在秦始皇时期得到重用,在秦始皇26年,蒙恬大破齐国,官至內史。
秦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派蒙恬领三十万大军攻打戎狄,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同时让蒙恬监修长城。可见秦始皇对其还是很器重的!
《蒙恬列传》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虽然蒙毅有盖世之功,但是终究还是斗不过朝局的变化以及命运的定数,
遭人陷害,死于非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赵高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继承人,而作为蒙恬这样的将军,自然是受到关注,因为公子扶苏跟蒙恬一起在北边修长城,两个人关系也不错,所以在赐死扶苏的同事,蒙恬也被赐死!(前文有专门写扶苏和蒙恬为何不反抗的章节)
可惜了一代名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要是没有赵高,也许蒙恬不至于被杀,但是历史总是这样的无奈和可叹!
至于蒙毅,他本是一个文官,在秦始皇身边,主要是办典狱刑罚方面的工作,他因为得罪了赵高,后来也被胡亥囚禁致死!
蒙家人为秦国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不得善终,可见当时秦二世是多么的昏庸,赵高这等人被重用的后果就是整个朝政都被他搞乱,李斯后来都后悔参与这件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