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如果连方孝孺的忠义、胆略都被推倒的话,那以后我们就不要谈什么忠义气节了,遇到强敌,集体跪着就好了。
方孝孺号称明朝读书人的种子,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明初大儒宋濂的优秀弟子,方孝孺基本成为了当时的天下文宗。
早年被大家称之为“小韩愈”,因为他很聪明且敏锐,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死读书的人。其实死读书永远都读不好书,真正读得好书的人,都是一些脑瓜子聪明活泼的人。
不过他老爹方克勤因为“空印案”受到牵连,被朱元璋给宰了,所以朱元璋即使知道他有才能,也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给儒生、皇子们讲讲课。空印案受到株连的有几万人(这是老朱的习惯),所以方孝孺他们家其实没什么罪过,只是受到株连罢了。
一、方孝孺为何对朱允炆忠心?感念知遇之恩。方孝孺是著名的大儒,所以他深知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他为何要为朱允炆牺牲自己的原因。当然了,这是主观思想上的原因,很多儒生都具备这种思想,但是真正愿意献身的人却不多。
方孝孺虽然有才,但是在朱元璋时代并没有受到重用。到了朱允炆继位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朱元璋曾经叮嘱过朱允炆,方孝孺是大才,可以用。
所以朱允炆上台后立刻将方孝孺提拔为侍讲学士,专门跟在他身边做参谋。朱允炆太年轻,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询问方孝孺。
如果是你,你感动不?那肯定是感动得稀里哗啦啊!过去皇帝给自己坐冷板凳,现在皇帝突然之间把你当心腹看待,这是什么?这就是帝王之术。让你在落差之中懂得感恩。
除此之外,方孝孺还负责修撰《太祖实录》,可见建文帝是非常看重方孝孺的才能的。在燕王朱棣造反以后,那些讨伐朱棣的檄文和诏令,全都是方孝孺写的。
由此可见,朱允炆对方孝孺,是有知遇之恩的。在事业上,前任领导不重视你,现任领导却着重提拔你,让你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人物,你难道不感动吗?方孝孺自然是为了报答朱允炆的知遇之恩,才会誓死都不投降朱棣的。
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提倡才对,为什么现代会有人觉得这是愚忠呢?难道说你的现任领导被公司其他高管击败了,你就要去其他高管那儿摇尾乞怜吗?至少我做不出来。
二、方孝孺不是个死读书的人。很多人认为朱允炆战败了,所以朱允炆的幕僚里,全都是一帮只会死读书的呆子。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方孝孺在其中的作用,就会发现,方孝孺你也太聪明了吧!我们先来一起看看方孝孺的建议。
建议一,前后夹击,直捣北平府。
当时朱棣大军攻占了大名府,写信给朱允炆讲和。方孝孺的骚操作出现了,他建议首先让辽东诸将们带兵进入山海关,直捣北平府。其次,趁着朱棣回援北平的时机,南方大军再北上夹击朱棣大军,让他首尾不能相顾。再者,可以回信给朱棣,拖延时日的同时,也可以让朱棣大军军心涣散。
这些建议完全不像是一个儒生说出来的话,实在是太有军事思想了。方孝孺不仅考虑到了天气炎热,燕军不战自疲,而且还用了围魏救赵、拖延时日的策略,实在是厉害。可惜负责传旨的人掉链子了。
建议二,挑拨离间。
这事儿真不是一般读书人干得出来的,人家忙着读书,没有谁有这么多心思啊!当时方孝孺发现,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作为世子,是非常敦厚仁慈的。可是二儿子朱高煦,是个狡猾的人,一心想要夺取世子之位。
为此方孝孺便想要利用这一点,造成他们内部的斗争,毕竟大厦都是从内部倒塌的。所以朱允炆便派人特地送信给朱高炽。
可惜朱高炽也深知其中道理,看都没看,就把这封信和使者一起送到朱棣那儿去了。因此方孝孺的离间计就这么被破了。
建议三,坚守南京。
这个建议最后显然也失败了。但是坚守都城真的有错吗?我觉得没有。天子守国门,似乎是明朝的一种传统。
当时朱棣大军已经杀到了长江北岸,方孝孺建议,一方面派人去燕军那儿讲和,答应朱棣的请求。一方面则到东南地区征调兵马前来防守长江。由于朱棣大军不善于水战,所以胜负不可料。
这种考虑是对的,只是掉链子的是,朱允炆这边的陈瑄带着水军投降了朱棣。总是有这帮投降派在里面捣乱,这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方孝孺请求朱允炆坚守南京城。我认为这时候方孝孺提出这样的请求,那是非常勇敢的,他已经做好了和天子一同殉难的准备了。
三、谁知道朱棣这么狠!朱棣抓到了方孝孺以后,让他给自己写登基诏书。因为在入城前,朱棣的大谋士道衍,就曾经说过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明史》
可惜方孝孺在诏书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逆!
这可把朱棣给气坏了,扬言:你不怕死,难道你不怕我诛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顺口就表示:九族?哪怕是十族我也不怕!
这种在生气的时候说的顺口话,谁都不会当真吧?结果朱棣还真的听进去了,并且还真的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一共873口人,3天时间才杀完。
方孝孺失策地方是,他没想到朱棣真的这么狠。其实他只是想要自己赴死,没想到朱棣还捎带上了他的家人和学生们。
总结:站直了,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普通人,唯独那百分之一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能够散发这个民族的光芒。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很多人说我们这个民族很聪明、很勤劳,但是缺少勇气?因为那些勇敢的人,都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了。我们需要英雄来给我们树立榜样,只有榜样的力量,才能真正感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
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表达自己特有的观点,把过去崇敬的人推下神坛。推倒岳飞难道是为了给秦桧树立功德碑?推倒诸葛亮,难道是为了给司马家族唱赞歌?现在连方孝孺也要推倒了,那么是为了给朱棣的这种暴力手段摇旗呐喊吗?
岂不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理讲不过的时候,就要动暴力,这种事情为什么还要有人争相喝彩呢?
参考资料:《明史》
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方孝孺挺有气节,死得轰轰烈烈,但好像并不为后人称颂,比着文天祥差远了。人们都敬仰忠臣,可为啥不能多给方孝孺些赞誉呢?我认为主要与大明的俩皇帝朱允炆和朱棣有关。朱允炆太无能,朱棣太优秀。朱棣虽然性格暴虐,其实也有爱才之心,不想杀方孝孺,是方孝孺的言行把朱棣彻底激怒了。朱棣让他起草即位诏书,他竟写了“燕王篡位”四个字。一点不给朱棣面子。有很多人替方孝孺惋惜,以现在人的观点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犯得着如此吗?
朱允炆虽然是个仁德的皇帝,但性格柔弱,并不被大家看好。如果他继续当下去,凭他的那点能耐,免不了天下大乱,其实朱棣造反也有朱允炆的责任。削藩是不是太急了?如果不削藩,估计朱棣也不会那么急着来造反,朱允炆再当个十年八年肯定没问题,过足皇帝瘾。但朱棣造反后,朱允炆拿着绝对优势的资源却打的一塌糊涂,这样的皇帝,你方孝孺还死心踏地跟着他干嘛?加上人家朱棣后来干的也不错,所以人们对他只是惋惜而已,并没有人为他写赞美诗。
方孝孺是一个儒学大师,忠孝观念深入骨髓,加上有“妇人之仁”的朱允炆本来就比铁血的朱棣更讨人喜欢,虽然作为皇帝不一定合适。当然,像方孝孺这样的人肯定不是少数,不然朱棣也不会杀得人头滚滚。只是历史把他推到了前台而已。因为他是“大腕”,有很强的号召力。作为现代人,我认为方孝孺太死心眼了,原因还是那一点,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且朱棣当皇帝太出色了,一生勤勤恳恳,鞍马劳顿,对中国历史贡献巨大。假如朱棣毫无建树,人们才会想起方孝孺。就像明朝快完蛋了,崇祯才想起魏忠贤一样。即所谓的“国破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当然,以上观点都是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来看的。说方孝孺“愚忠”也有点不妥。朱棣篡权本身也不对,虽然是被逼的,他当皇帝怎么样方孝孺也不知道。据说方孝孺很欣赏朱允炆时期的“民主气氛”,不大喜欢朱棣的极端专制。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北方游牧民族虎视眈眈,边患未平,也许需要一个强权的领导人。宋朝的皇帝都不算太强势,(除了开国皇帝),导致遗患重重,结果成了历史上最悲催的汉族王朝。
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方孝孺何来气节?建文帝已败他不追随而去,而是闲居家中以文人领袖自傲。若建文帝已死方孝孺作为忠臣何不早早殉国。朱棣入北京必称帝,知姚广孝曾说方乃文人中的种子,故请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被请到朱棣面前拒写,朱棣怒曰:“汝不怕诛尔九族!”。方孝孺对曰:“但诛十族,诏不必拟!”。朱棣大怒,于是果断十族数百人。论途:方孝孺以后朱棣不会杀他,所以摆架子牛逼的很。然,牵连亲人、朋友、老师、学生,方孝孺之虚伪暴露无遗,故何来气节!这正是:
建帝不知何处去,宅中孝孺不知愁!
建文已去明君至,永乐年间国势优。
一一咏史(阆水渔民白溪钓)
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一无是处!
只是忠臣……而已。
他以为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实狗屁不是,罪大恶极。正是这个儒生,断送了朱允炆的江山基业。
朱元璋做为一代雄主,看人眼光极准,当朱标在世的时候,他评价方孝孺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所谓庄士,就是正人君子之意,而老其才指的便是要取用方孝孺“道德君子”的一面,只取这一方面。所以称之为“老其才。”这个才,仅仅是品德,而不是治世,更不是治国。按照明朝的官制,他的未来职务应当是礼部,翰林院,或是国子监等文化之地。而之所以不封他为官,主要是想把这个恩惠留给太子朱标,就像当年李世民把放回徐世绩的恩惠留给李治一样,或者康熙皇帝把重新启用张廷玉的恩赐留给雍正都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第二次推荐方孝孺时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今非用孝孺时)
最适合他的职业就是道德先生,可是朱允炆却把他当成了肱股之臣,书生误国,自古以然。更致命的是方孝孺偏偏认为自己是能臣,贤臣,可以完成济世之功,从而名垂青史,打造古今以来从未有儒生君子打造出盛世的局面,添补一项历史空白。
君子当权臣,就相当于让小孩子当总统一样,时时幼稚,处处天真,仿佛就像一个娇蛮的青春少女陷入恋爱一般,动不动耍性子,时不时闹脾气,还偏偏指手划脚,说三道四。
君子当权,天下必乱!
天下一乱,儒学还不如一堆废铁来得实际。
他辜负了朱允炆的信任,他的确罪该万死。
记得燕王朱隶准备攻打南京时,姚广孝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见在聪明人姚广孝眼里,这个方孝孺就是一个合适读书的人。
儒生,误国!这可是从秦皇汉武就流传下来的定论,千古不变。
气节?
只扬了自己的气节,却毁了建文帝的大业。
如此气节,赞之何用?
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对于方公的气节,或许史书已有定论,但我深不以为然。首先,方公作为一个博学读书人,恐怕过多地学到了“义",而未能学到“智"。怎么说?小皇帝龙墩尚未坐热就急于削藩,目标直指其叔辈,才招致一梦成空;而作为近臣宠臣的方公却不能宏观地分析大势,连个韬光养晦的策略都提不出,任由小皇帝不知天有多高己有几两地急躁冒进,方公算得上是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吗?以死忠君是“义",但“智"在哪里?遗憾!其二,方公的“节"是真正的节操吗?我不以为然。当外族入侵,当自己的祖国面临灭亡,面对敌人的屠刀而慷慨赴义,这是真正的节,谁人不赞!若文天祥等即是榜样。然而,天下是朱家的,侄儿与叔叔争龙位且侄儿有错在先,方公这“节"是哪门子节?其三,我是真的不明白,只为一纸诏书,无非小朱換成了大朱,方公却能为了自己的节操,让873位十族之人丧命,方公长了什么心?!当亲族学生一个个在自己面前人头落地时,方公尚寸心不动,忍看无辜人血流成河,方公的节操应换成四个字:自私!残忍!
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他没有“气节“,只有“气人”。从古至今,捡钱的,捡东西的,甚至捡骂的不足为奇,但捡“诛灭十族”的就他一个。
朱棣也傻,与其灭这种人十族,不如让十族人来灭他。只要下旨:方孝孺不识抬举,深深地伤害了朕,朕要灭他十族,如果十族人有看不上他的,出来抽他,朕既往不咎。试想想,十族人看到这种圣旨,谁能不挤破了脑袋去抽他。
方孝孺这种人,大义凛然大的都傻了。和他没道理可讲,最好的方法就是抽他,拿圣人的书往死了照他脸上抽。读了那么多书,还什么“读书种子”,连换位思考都不懂!如果别人犯了罪,把他方孝孺一家子拉出去砍了,他方孝孺不骂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家老二没教过他吗。
古代的所谓圣人之道,一“仁”一“孝”。仁即活着,孝即社会。王朝久安,唯重性命关天。自己想死只管去死,但嫌自己死得寂寞偏要拉众人陪着死,不仁不孝。
方孝孺这个人,他爹妈跟着他倒了血霉,他兄弟姐妹跟着他倒了血霉,他妻子跟着他倒了血霉,他儿女跟着他倒了血霉,把女儿嫁给他的岳父、岳母跟着他倒了血霉。这还不算,和他爹有血缘的四族,和他妈有血缘的三族,和他妻子有血缘的二族都倒了血霉。作孽作到这个份上了,还得把他的门生们拉出来垫背,真是禽兽不如。不用说,被方孝孺连累的十族人士,临死前肯定不停地“问候”方孝孺的列祖列宗和家里的所有女性成员。
古代王朝,聪明的大臣,从不掺和皇家的事。其实不要说皇家,就是寻常百姓家,谁要是去别人家指指点点的,不挨骂的少见。特别是争家产的时候,你出主意可以,但到了连户名都定了的时候,还去和新的户主找事,那户主只会和你老死不相往来。
朱棣和朱允炆争天下的时候,方孝孺可以玩命地帮着朱允炆保住皇帝宝座。可胜负已分,朱允炆下落不明,乾坤无倒转的朗朗天空下,方孝孺还在那喋喋不休,迂腐得很!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朱允炆什么人?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心狠手辣、无情最是帝王家这些词汇挺适合他。他一登基仅仅一年内连续把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全给废了,就连湘王朱柏以自焚全家来拒捕抗争,都没有让他停止消藩。一家人下手毫不留情,缓都不缓,杀上了瘾。
朱棣一方面自己想当皇帝,另一方面也是让朱允炆逼的。
除了对自己的叔叔们毫不留情,朱允炆治国、治军更是昏招迭出。血腥的战争中,刀光剑影,他竟然告诉他手下的将领,不要伤害他四叔朱棣,逼死了那么多叔叔,还在乎这个叔叔,真是不可想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方孝孺伺候这么个主子,自己能好到哪去。起码不是什么良禽、贤臣。还有和他一起和朱允炆混的黄子澄,齐泰这帮人,基层上来的火箭升官的人物,憋了这么多年的气,能出什么好主意。在他们眼里,我可有今天了,过去看不惯的人,咱都弄死。
可以说朱允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一伙人,不是被别人弄死的,是自己作死的。
至于朱棣对方孝孺,那还是不错的,就差装孙子了。
1402年6月13日,南京城破,朱允炆是死是活成了悬案。朱棣与金銮殿召见方孝孺。方孝孺一进来,先来了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朱棣忍着安慰他:先生悠着点,保重贵体!我只是想仿效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朱棣忍着:他自己把自己点天灯了。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忍着:他还小,国家得要个成熟的。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最后忍一回: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朱棣说得没错: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够坦诚、够直接、够憋屈。
另外,方孝孺害人有传统。他就不先问问,朱允炆活着的儿子和弟弟们敢继承、愿意继承皇位吗!你方孝孺咸吃萝卜淡操心,你是帮着朱允炆活着的儿子和弟弟呢,还是想让他们死。尤其是朱允炆的弟弟们,要是听到方孝孺这番话,恨不得把他活剐了。
朱允炆的弟弟吴悼王(哀王)朱允熥,建文四年被朱棣降封为广泽王,又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为由被废为庶人,囚禁凤阳,暴卒。
朱允炆的弟弟鲁悼王(衡愍王或衡悼王)朱允熞,建文四年被朱棣降封为怀恩王,又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为由被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卒。
朱允炆的弟弟瓯宁哀简王,徐悼王(简王或愍王)朱允,建文四年被成祖降封为敷惠王,永乐二年改封瓯宁王,与母亲一起住在父亲的陵园内。1407年,因住所失火被烧死。
朱允炆的儿子怀王朱文圭,靖难之役后被囚禁在凤阳,年仅两岁,称“建庶人”。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将其释放,并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朱文圭此时已被囚禁五十余年,重获自由后已是不辨牛马。
朱棣为何对朱允炆的弟弟和儿子这么残忍,无非是怕方孝孺这帮子人,贼心不死。
对于朱棣来说,就差求着方孝孺了,老哥,我不想杀你!可不杀你总得有个理由吧!你说说你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你这种干啥啥不行的人,只能写个登基诏书!这么好的一个台阶你还不想下?朱棣没想到,这么好的一个台阶,方孝孺还真不想下。
朱棣对这种给脸不要脸的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想想朱棣是多残暴的一个人,能做到这点非常罕见。但还是强忍着最后说了一句:你不写我灭你九族!方孝孺回答:有种你灭我十族!有时候对一个人真要用到了:唉!那真是没救了。
对于方孝孺,大概看了看对他的评价,基本没好话。但凡统治者对这种人都会推崇至极,可方孝孺算个例外。
举个评价稍好的例子。乾隆帝的话: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乾隆帝说他:迂腐,败了朱允炆的家。但大势已去时,还敢拉硬,有种!
可怎么看都觉得不是好话。分明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感觉。
至此,方孝孺没有“气节“,只有“气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